叶维廉五十年诗选(上下册)

叶维廉五十年诗选(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维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叶维廉自台湾大学时期开启诗歌写作的契机,在「庞大匆匆游魂似的群众中的焦虑与孤独里」,被逐向「生存意义」的求索而萌芽为诗人。其早年诗作沉雄苍郁,被《六○年代诗选》誉为:「是我们这个诗坛一向最感缺乏的具有处理伟大题材能力的诗人。在中国,我们期待『广博』似较期待『精致』更来得迫切。」其后期诗作细致绵密,在深邃的抒情中,渗着哲思。 尽管叶维廉以多重身分和成就蜚声国际:既是翻译家,译有最早的艾略特《荒原》中译本;更是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北京大学等推动比较文学。但他始终把诗放在第一位,认为自己「一直未忘保留诗人的本能」。 新版《叶维廉诗选》重新选辑《赋格》、《醒之边缘》、《野花的故事》、《松鸟的传说》、《春驰》、《留不住的航渡》、《移向成熟的年龄》、《冰河的超越》、《雨的味道》、《三十年诗》等诗集,谱出跨越六十年的生命之歌,诚如他所言:「我从写诗到论述都是为了寻回一个活泼泼的生命世界,在寻索的过程中,这个世界给了我们伟力去开发培植现代人已经失去的雄浑空间。」 作者简介 叶维廉 (l937-) 一度被美国诗人 Jerome Rothenberg 称为「美国(庞德系列的)现代主义与中国诗艺传统的汇通者」,叶维廉是活跃在欧美两洲、台港大陆三地的双语诗人,翻译家,诗学美学理论家,对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有突破性的贡献。叶氏一九三七年生于广东中山,先后毕业于台大外文系,师大英语研究所,并获艾荷华大学美学硕士及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在台湾读书时便以现代诗及现代诗论崛起,并数度获奖,包括教育部文学奖及入选为十大杰出诗人。 叶氏兴趣多元多样,他的独特处是他透过跨文化的角度长期创作诗与批评诗。在他的中文诗里,他试图溶合三四十年代的遗产,西方自象征主义以来的表现策略和传统中国诗独有的呈现方式,在他的英文诗里,他创造了一种可以兼容中西视野的灵活语法。他的理论和批评,尤其是他的比较文学理论和比较诗学,提出了破解单一文化理论设限的方针,打开中西文化互照互省的开放性的对话。他的中翻英,譬如他的《王维》和《中国古典诗举要》,提供一种自由浮动的视觉,使西方诗人反思及重新调整他们的某些表现策略。他的英翻中,如他的《荒原》和《众树歌唱》,对新诗的视野和技巧有新的开拓。 叶氏着作五十余种。 中文诗:《赋格》、《愁渡》、《醒之边缘》、《野花的故事》、《花开的声音》、《松鸟的传说》、《惊驰》、《三十年诗》、《留不住的航渡》、《移向成熟的年龄》、《叶维廉诗选》(杨匡汉编)、《冰河的超越》 英文诗:Between Landscapes (in English,. Pennywhistle Press, Tesque, NM)、The Smell of Rains(《雨的味道》),Ye Wei Lian Shixuan(《叶维廉诗选》)、Between / 界 / Entre (French translation by Piere Courtaud) 批评和理论:Ezra Pound's Cathay (Princeton Press)、《现象.经验.表现》、《秩序的生长》、《比较诗学》、《历史.传释.美学》、《解读现代后现代》、《中国诗学》、《中国诗学增订版》、《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与 Diffusion of Distances: Dialogu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UC Press) 翻译(附批评理论长文):Modern Chinese Poetry, l955-l965 (Iowa University Press)、Lyrics from Shelters: Modern Chinese Poetry, l930-l950 (Garland Press)、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of Wang Wei (Wushinsha-Grossman Press) 、Chinese Poetry: Major Modes and Genres (UC Press/ Duke University Press) 西翻中﹕《荒原》、《众树歌唱:欧洲与拉丁美洲现代诗选》(All the Trees Sing, translations from modern European and Latin American poets such as St-John Perse, Seferis, Guillen, Paz, Borges, Machado, Celan, Du Bouchet, Montale, Ungaretti, etc.) 散文﹕《一个中国的海》、《欧罗巴的芦笛》、《寻索﹕艺术与人生》、《红叶的追寻》、《幽悠细味普罗旺斯》、《细听湖山的话语》 画论:《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 童诗:《孩子的季节》、《树妈妈》、《网一把星》 叶氏自一九六七年起便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地牙哥校区,曾任比较文学系主任凡十年。一九七○、一九七四年,曾以客座身分回台大协助建立比较文学博士班。一九八○—一九八二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首席讲座教授,协助建立比较文学研究所。其后数度为北京社会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校邀请讲授比较文学,近代文学理论,现代文学,台湾文学,道家美学与后现代等课题,一九八○—一九八一年间并协助北大发展比较文学。一九八六年五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的《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其后三联又出版他的《中国诗学》,此二书和他编的比较文学丛书甚为两岸三地学者喜爱。一九九○年十月,台湾辅仁大学第二届国际文学与宗教会议「诗与超越」并以叶氏为主题诗人作专题讨论。童诗《树妈妈》为台湾行政院文化组选为一九九七年度最佳儿童读物,同年廖栋樑和周志煌编印叶维廉论集三十二篇《叶维廉:人文风景的镌刻者》。 一九九九年春,他带领几位美国、法国、日本前卫表演艺术家 (Allan Kaprow, Helen & Newton Harrison; Jean-Jacques Lebel) 在国立台南艺术学院作一系列的「发生」「后发生」表演艺术活动;他个人提供一天的「生活诗∕诗生活」,带领学生通过诗的原点,穿过多重媒体、多重感知网的演出;冥思诗;舞诗;画诗;由诗象引发人体雕塑;和以主导的春觞;春溶;春灯等。 自一九九八年,安徽教育出版社筹划出版其全集共十二集,二○○二—二○○四年八月,其中九集完成出版,二○○二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比较文学会议国际会议并设特别座谈会讨论其全集的重要性,包括其英文着作在国外的影响。叶氏并被邀在大会作主题演讲。同年九月,母校台大总图书馆展出其全部出版物,手稿,书信照片等,并举办叶维廉作品研讨会。 二○○五年,加州大学授予卓越教授荣誉。 二○○八年三月,北京大学与首都师范共同合办「叶维廉诗作研讨会」。同年,他增订版的《中国诗学》被选入称为新四库的《中国文库》。 二○○八年八月,任国立台湾大学「白先勇讲座」教授一年。 二○一○年五月, UCSD 举办叶维廉作品国际研讨会及诗歌朗诵会庆祝叶氏荣休。 二○一一年十月,应北大新诗研究中心之邀任该校首任驻校诗人,十一月澳门大学举办「叶维廉作品研讨会」。 二○一一年十一月,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举办「众树歌唱:欧洲拉丁美洲现代诗选译(增订版)」新书发表会,多位享誉国际之画家、诗人、文学家齐聚一堂。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以十二支推之
应验矣
应验矣

荧惑星出现,盘桓于我们的花园的天顶上

一方面继续照应幽王立,三川皆震,伯阳甫对「周将亡矣」的推断;另一方面,「荧惑守心」,「坠星为石,刻文『始皇帝死而地分』」及持璧者传言:「今年祖龙死」,皆为传说中秦始皇与秦帝国灭亡之预言。强调的皆是王朝的殒灭,天下的崩裂。这不仅是借古讽今,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追本溯源:

我来等你,带你再见唐虞夏商周
大地满载着浮沉的回忆
我们是世界最大的典籍
我们是亘广原野的子孙
我们是高峻山岳的巨灵
大地满载着浮沉的回忆

如前所示:诗歌是喻示历史兴亡的神祕谣曲?是见证战乱痛苦的哀叹?或者是圣人望治的心曲?以及圣王致治的风化?

有人披发行歌:
予欲望鲁兮
龟山蔽之
手无斧柯
奈龟山何
薰和的南风
解愠的南风
阜民财的南风

〈其二〉所引的上两段前者传为孔子所作的琴曲〈龟山操〉;后者则为:「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分;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着名的〈南风〉歌。不论是「警乱」,是「遭乱」;或者是「望治」,是「致治」,这些诗歌似乎总是攸关天下治乱的。但透过这些「大地满载着浮沉的回忆」,回归历史,回归神话;即使:

对着江枫堤柳与诗魄的风和酒
远远有峭壁的语言,海洋的幽阔
和天空的高深。

即使我们「追寻郊褅之礼」;但真的走向:
究竟在土断川分的
绝崖上,在睥睨樑欐的石城上
我们就可了解世界么?
我们游过
千花万树,远水近湾
我们就可了解世界么?

终究在「大火烧炙着过去的澄明的日子」之余,现实上诗人的处境竟是:
我们对盆景而饮,折苇成笛
吹一节逃亡之歌

当诗歌只是韵律化的文字:

我们一再经历
四声对仗之巧、平仄音韵之妙
我们就可了解世界么?

即使充满了追寻与渴望,但在真实上终究我们的诗歌仍是无法承载「治乱」之关键,因而在现实上我们仍是只能:

走上争先恐后的公车,停在街头
左顾右盼,等一只蝴蝶
等一个无上的先知,等一个英豪
骑马走过——

梦蝴蝶的先知,(如庄周),另有其人;马上得天下的英豪,(如刘邦),亦另有其人;诗人与我们一样,只能等待与盼顾。在挤公车上路的每日生活里,诗人所能实践与掌握的,犹如感慨:「黄唐莫逮,慨独在独」的陶渊明,只能于「八表同昏,平路伊阻」的既是历史亦是当下时刻,「停云思亲友」:

良朋悠邈
搔首延伫

此外,或者就是换一种心情,静静的独自感受:「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自然节候的变化与愉悦:

夜 洒下一阵爽神的雨
最后诗人肯定了,接受一己与常人无异之平凡生活中,所能掌握的真诚的生命体验。

四、 对酷烈时局的因应

陶渊明可以在「真风告退,大伪斯兴」的年代回归田园,追求「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的生活,但二十世纪的极权主义却呈现为无孔不入的「思想控制」。那么在直接的「思想统治」以至间接精心编织的「统战洗脑」的笼罩之下,写诗是否还有可能?诗人在〈夏之显现〉以世故父辈的口吻,反讽的宣称:

年青人,此时如果你等待诗
诗也就来了,正当我举首颂日时
耶稣忽然哭哭啼啼走过来
年青人,我们为父母者不也很愉快吗?

这里的关键是看它是什么样的「诗」?若是歌颂迫害真实信仰而权倾一世之「反基督」的「人神」如暴君尼禄者,那样所作的「诗」:「你等待诗;诗也就来了」。这里「思想的统治者」以「日」,其所散佈的酷烈单一思想则以「夏日」之「阳光」来象征:

等着,等着太阳开向我
用它如字的手指惩罚我的双目
等无云无雨纯粹的阳光
缠结于果物的正午

纯粹的烈日强光,却出文字的形态「惩罚我的双目」,因而,不只使我蒙昧而且压迫我:

撒播欲睡欲死的光之罗网
罩我于无路可走的夏日中
……

太阳如铁如悲剧重重压着我
以光线以空气以间接的环境

使我在威胁下,不敢面向真实,不敢面对一己的良知:
死之正午如弓弦紧扣
我不敢向扰乱的明镜投视

诗人不禁要放入括弧,低调的说:
(一朵莲花能盛世界多少贞洁?)

即使诗人出污泥而不染,但面对这铺天盖地的文宣与长期不断的洗脑,则孤掌难鸣的诗人,有多少保持一己清明的空间呢?尤其早已习惯于祟拜权势,善长以自欺的眼光替国王裁制无法可见之「新衣」的父辈们,更要谆谆善诱:

年青人,躺下来看太阳爬过碧空
曲之直,黑暗之代以光
光之代以无所谓的色泽
是神话
年青人,夏之骄目燃烧如红发

「躺下来看」就是「仰望」;但仰望的是并不英雄式行进的「太阳」;而是「爬过碧空」的「太阳」,剎时转成「反讽」;他们的教示是:真正重要亦不是「曲之直」的诡辩,(那么究竟是曲?是直?);或者「黑暗之代以光」,「光之代以无所谓的色泽」:可以不分黑白,所有的「色泽」其实都是「无所谓」,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当令者的权势气焰正烈:「夏之骄目燃烧如红发」,我们不可撄其锋芒,惹火烧身。他们以为这一切只「是神话」,既不真实,也无关紧要。他们只耽溺于自我麻醉的日常生活:

来,来握手,喝午后的咖啡
午后香菸唿唿茶吃吃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