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第四版)

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由于实务的挫折、对理论的不熟悉,与不知如何运用理论的结果,使得「理论无用论」时常出现在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中。然而知识的运用是一个理性且刻意的行为,有赖思考案主状况,由理论中寻找处遇方向的轨迹,进而发展实务计画,以及反省评估理论运用的有效性,适时地修正或寻找替代理论,然而前提是,专业人员需要先熟悉这些理论,进而知道如何运用。

  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含括处遇架构--原则与过程,并用完整的案例,分析如何运用各种理论。同时书中理论的安排乃是循着各个理论发展的年代,并以「个人心理取向」走向「个人与环境并重」,进而到「结构论」的方式来安排章节,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理论的定义与要素,以及理论与实务之关系的介绍,对学习社会工作理论的读者有莫大助益,为一本不可多得的社会工作理论教材。

作者简介

宋丽玉

  学经历: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社会工作博士,荣获国家科学委员会98年杰出研究奖

  现任:政治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特聘教授

  专长:社会工作理论、心理卫生与方案规划与评估;研究领域着重于复元观点、优势观点与个案管理模式、精神复健模式与体系,以及家庭暴力之相关议题

曾华源

  学经历: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应用组硕士。东海大学社会系学士。民国68年社会行政高考及格、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社会福利研究所访问学者。救国团总团部「张老师」研究训练组组长、台中青少年之家总干事;东海大学学务处课外活动组主任、劳作教育处指导长、社会工作系系主任、主任秘书

  专职: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

  专长:社会工作服务

施教裕

  学经历:美国宾州匹兹堡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博士。曾任国内公立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组长,历任彰化县政府社会科长、省政府社会处视察及行政院劳委会科长等职务

  现任:暨南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兼任副教授

  专长:目前研究主要以社会工作理论和质化研究方法为主,论文发表的领域包括老人福利服务、社区工作、志愿服务以及非营利组织管理等

郑丽珍

  学经历:台湾大学社会系毕业后,即进入中华民国儿童福利基金会台北家庭扶助中心,担任直接服务的社工员达十一年之久

  现任: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专长: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在单亲家庭相关议题、社会救助与脱贫方案,而主要的教授课程有:家庭中心社工实务、社会工作督导、贫穷与社会工作等专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apter1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
前言
第一节 理论相关概念与理论建构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理论之地位
第三节 理论与实务工作之相辅相成-实务智慧
结论

Chapter2社会工作理论之概述
前言
第一节 精神分析观点时期(1930 ~ 1950)
第二节 社会观点与人本主义时期(1950 ~ 1970)
第三节 生态观点与增强权能时期(1970 ~ 迄今)

Chapter3精神分析观点与社会工作处遇
前言
第一节 发展历史
第二节 基本假定
第三节 理论观点与概念
第四节 处遇原则与过程
第五节 理论之评估

Chapter4认知行为理论
前言
第一节 理论发展渊源
第二节 基本假定
第三节 理论观点与概念
第四节 处遇原则与过程
第五节 理论之评估

Chapter5社会工作心理暨社会学派
前言
第一节 历史源流
第二节 理论观点与基本假定
第三节 处遇目标与原则
第四节 工作过程与步骤
第五节 社会工作实务之运用
第六节 理论之评估

Chapter6危机介入取向之社会工作模式
前言
第一节 发展历史
第二节 危机与危机介入的意义
第三节 理论观点与基本假定
第四节 处遇目标与原则
第五节 处遇过程与阶段
第六节 危机介入的主要技巧
第七节 社会工作实务之运用
第八节 理论之评估

Chapter7社会工作任务中心取向
前言
第一节 发展历史
第二节 理论观点与概念
第三节 基本假定
第四节 处遇过程与阶段
第五节 实施技巧
第六节 社会工作实务之运用
第七节 理论之评估

Chapter8系统理论观点
前言
第一节 发展渊源
第二节 基本假定
第三节 理论观点与概念
第四节 处遇原则与过程
第五节 理论之评估

Chapter9生态观点
前言
第一节 发展背景
第二节 基本假定
第三节 理论观点与概念
第四节 处遇原则与过程
第五节 社会工作实务之运用
第六节 理论之评估

Chapter10社会支持网络、压力因应与社会网络处遇
前言
第一节 发展历史
第二节 基本假定
第三节 理论观点与概念
第四节 社会网络干预模式
第五节 社会工作实务之运用
第六节 理论之评估

Chapter11马克思主义与基变观点
前言
第一节 历史发展背景
第二节 基本假定
第三节 理论观点与概念
第四节 处遇原则与过程
第五节 在社会工作实务之运用
第六节 理论之评估

Chapter12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
前言
第一节 发展历史
第二节 基本假定
第三节 理论观点与概念
第四节 处遇原则与过程
第五节 社会工作实务之运用
第六节 理论之评估

Chapter13增强权能与倡导观点
前言
第一节 发展背景
第二节 基本假定
第三节 社会工作取向
第四节 处遇原则与过程
第五节 社会工作实务之运用
第六节 理论之评估

Chapter14社会工作理论的比较
前言
第一节 理论定位
第二节 从社会工作的传统三大工作方法看理论的连结
第三节 从折衷主义观点看理论的连结与整合
第四节 从概念架构的要素看理论的比较
第五节 结语

Chapter15社会工作理论的评估
前言
第一节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理论的背景
第二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第三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连结
第四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评估取向
第五节 结语
中英文索引

图书序言

社工理论的建构与传递 宋丽玉

  社会工作是一个造成改变的专业,正如其他助人的专业一般,但是社会工作需要同时努力于造成环境与个人的改变,使这个世界与人都变得更好,因此说社会工作是一门了不起的专业应不为过,而这正是一本关于「如何改变」的书。

  回国之后,教授「社会工作理论」十三年;这原本就是一门难教的课,毕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当中的地位充满了争议与抗拒之声,在狐疑与抗拒的心态下,学生们还得与原文奋战,着实不易!因此能够编着完成这本书,对自己和对学生都算有了交代!

  教授这门课的过程中,自己有许多的反省和学习,撰写的过程亦然。理论在自己心里的沉淀是日积月累的,它逐渐成为自己思考的一部分。许多的时刻,我思索哪些理论最适用或常用于社会工作专业?又为何学生在校修习相关知识,却无法运用于实务?「理论无用论」的声音在国外已不再高亢,但是国内这方面的声音仍然很多。广泛定义的「理论」运用可说无所不在,每个人都随时在建构自己的理论,包括对世界的观点、对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理解。但是为何论及实务,就无理论可言呢!其实我相信这是来自于实务的挫折、对理论的不熟悉,与不知如何运用理论。我们的专业环境不良是不争的事实,专业人员在当中仍然相当努力,令人敬佩。

  不过,知识的运用是一个理性且刻意的作为,有赖思考案主状况,由理论中寻找处遇方向的轨迹,进而发展实务计画,以及反省评估理论运用的有效性,适时修正或寻找替代理论。而前提是专业人员需要先熟悉这些理论,进而知道如何运用。关于运用,我想大半还是个人之事,毕竟别人无法代替自己思考,而书中的范例也无法穷尽所有的实务状况,不过本书仍然在这方面作了努力,特色之一即是含括处遇架构──原则与过程,并用完整的案例来分析如何运用各个理论。在处遇原则方面又包括「该理论对案主问题所抱持的观点」、「与社会工作使命及原理原则之连结」和「处遇的目标与取向」。处遇过程则尽量含括「评量的重点」、「对专业关系的界定」、「专业人员的角色」、「处遇步骤」和「结案」。这本书的内涵与架构就是在这样的思索背景下产生的。内容方面含括十五章,个别理论的介绍共有十一章,这些理论的发展程度不一,有的是较完整的理论,有的则是模型(model)和观点(perspective);综观各西文社会工作理论的教科书,每本书对于同一学派所冠上的名称(理论、模型或观点)也有差异,因此本书通称为「理论」是比较广义的运用。这些理论大多是社会工作专业借用人群服务理论,发展于精神医学、社会学或心理学。只有「心理暨社会学派」、「危机介入取向」和「任务中心取向」是发展自社会工作专业。Francis J. Turner 着名的《Social Work Treatment-Interlocking Theoretical Approaches 》一书, 在1986 年版本中包括了二十二个理论,在2011 年版本则是有三十六个理论。考量社会工作的适用性之后,其他三位作者与我共同选了十一个理论作为开始,我们认为这些理论最适合社会工作「双重焦点」(环境与个人)的特性。其中「精神分析观点」在社会工作的运用很少,但是其为许多理论发展的根源,因此我们将它纳入,以便对其他理论更了解。第十章〈社会支持网络、压力因应与社会网络处遇〉是比较特别的一章,在其他的教科书中都未专章介绍;我个人将它纳入并且撰写此章,源于我认为社会支持网络对于案主的重要性,也是社会工作对于环境干预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另一方面,案主能否适切地回应环境的要求或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关乎其因应方法,而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人可以在这方面有所助益。但是处于弱势的案主,其社会支持往往薄弱或是无法启动,因此更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协助,「社会网络处遇」即在阐述如何进行这方面的实务。

  各章的顺序安排乃是循着各个理论发展的年代,不过可以发现许多理论同时发展于1970 年代;再者,理论的顺序编排由「个人心理取向」走向「个人与环境并重」,进而到「结构论」。第一章是对于理论的定义与要素,以及理论与实务之关系的介绍;第二章则是由年代先后概述社会工作运用理论的状况;第十四章重在各种理论之间的比较,希望帮助读者对于理论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第十五章则涉及如何透过评估与选择理论以运用于实务中。

  此次改版我们维持原来的章节架构,原因在于这些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理论的适切性。至于「复元和优势观点」乃是我个人和团队自2003 年来致力推动,具体落实于各实务领域之理论取向,旨在促进社会专业理论与实务之结合,提升服务品质,更达到案主与社会工作者之双向复元;本书并未纳入此理论,乃因另有专书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论述,有兴趣者可于该书获得充分的认识。

  在这本书即将改版付梓之际,要感谢三位参与撰写的作者,曾华源老师、郑丽珍老师与施教裕老师。由于大家共同的努力这本书才能出版且持续精进,也由于大家共同的讨论与互相提醒,这本书才有今日的品质。因着团队运作,在撰写的过程增添欢乐与学识的激盪。我更要感谢三位的充分配合与容忍我的修改意见。

  感谢过去十年来社会工作界对于此书的接纳,我们尽所能地传达社会工作知识,但是也需要大家不吝提供意见,不断地对话与辩证,使我们的未来可以更好。

理论是专业实务工作的基础 曾华源

  过去在实务界工作时,常会听到有人说「理论和实务是有差距的」。进大学教书后,学生到机构实习后,也常听学生说他们在实习时,机构工作人员也会跟他们这么说,甚至还说只要有爱心就可以把社会工作做好,就像他一样,非相关科系毕业还不是做得好好的。这种说法是令人质疑的。

  其实你愿意找一位有爱心,但是技术不一定有把握的医生开刀或看病开药吗?或是一位有热心和爱心的服务人员,但是却一问三不知或是错误连连。爱心是态度问题或专业伦理议题,而有无服务知能则是专业技术良好与否的问题。

  对于一门专业工作的发展来说,学术与实务工作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其理由在于建构系统化的理论将有助于提高专业服务效能,以获得专业权威和社会认可。如果只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并不容易建构系统性知识,难以对问题提出解说,以表现出解决问题的工作技巧,并有效地预测服务结果。曾经就有一位民俗姓名学和卜卦的从业者找我,希望能有机会到大学课堂上讲演。因为他说用他的专业知识帮许多人解决了生活上的冲突与问题。当我了解他的用意之后,我向他解释专业服务对于需求之研判是要能明确地说出一套道理之外,还要能对症下药,甚至预测结果;就如同医生能治病,建筑师建设大楼不会倒,汽车修理厂师傅能马上找到汽车的问题并修复。我问他,一对吵架夫妻在改完姓名后,多久时间可以恩爱相处?或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改了姓名是否就能考上大学?他想了很久以后告诉我他没有办法。或许他的功力不够,就像不是每个医生都能把病治好。但是对专业知识浸淫之功夫,有无一套自成系统的知能,展现实务智慧(practice wisdom),恐怕是和专业能力表现息息相关。如果只有累积的实务经验,对问题情境大都是以过去经验尝试做反应的话,则不容易举一反三和推论,因此,理论是实务工作之基础。

  我个人是把撰写此书当成是自我进修,也战战兢兢地研读一些书籍,更多时间在构思表达的问题;尤其是案例部分,如何结合理论知识来表达,更是令我伤神。幸好今年我休假,可以有较完整的时间来完成。这本书能够完稿,要感谢我们团队每一个人的合作,坦诚地提出疑问和讨论,并接受相互批评与包容之雅量,使我倍感温馨。常听闻的「文人相轻」之行为,并没有在我们的团队中出现,更是要感谢主编用心规划撰写大纲,同时联系、支持与鼓励每个人的疲累情绪,才使得本书能顺利地出版。

自我觉察理论创新和实务活力的入门  施教裕

  记得1989 年在美国即将完成博士学位时,接到友人寄来一张卡片,上面有华严经句「亡失菩提心,修诸善业,名为魔业」和「法者,筏也,若渡彼岸,则可弃也;法尚可抛,何况非法?」经句大意是若没有自我觉察的真知、慧解、实行和亲证,则所谓助人行善的好事,也会落得走火入魔或自寻烦恼;又搞理论或做实务好比渡船,一旦到达彼岸,自须下船,无有死守渡船不放,或登岸之后仍继续扛着渡船往前走之道理?连渡船都可以不要,何况渡船上若有不相干的钓竿钓具或水上娱乐器材,难道还要一起扛着走向未来人生前途?当时因为第一次接触华严哲学,显然十分惊讶和震撼,故在原来不以为然或不屑的自动化反应下信手将其随意扔到字纸篓之后,随即又捡了回来。自忖此言大有学问,不可轻视或小看,并决定以后返台俟有因缘再彻底探究。孰知一等又等了十年,直到九二一地震大难不死才甘愿放下一切,专心摸索。

  西方学者大多受科学哲学之父笛卡尔名言「一切都可怀疑,唯独这个怀疑一切的『自我』不可怀疑」之影响,致其自我觉察的理论建构及工夫修养,均有所欠缺或不足。如心理分析诸大师自Sigmund Freud 以降至Afred Adler、Carl Young、Eric Bernes、Heinz Kohut 等,其本人无一不先受他人给予相当严谨的自我心理分析,以增进个人的自我觉察,结果却是师徒或专业同侪之间,因各人见解不同,致师徒反目或同侪排挤成风。如此则违背柏拉图的求知精神,即「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及佛陀教诲弟子「依法不依人」的学习准则。

  彼等助人大师们经过自我心理分析的镜映或反省,却仍无「自知之明」,或无法自我觉察与超越,事实上即亦违背科学强调客观的超然原则和中立态度。盖其之所以如此,则显然未能理解或亲证东方唯识哲学所谓人在情境中的人之存在主体乃「人无我」和外在客体情境亦「法无我」的基本假定及治学宗旨。对此,凡我助人工作者无论是学术立说或实务体验,均不可不引以为明鑑。

  值此后现代谬论戏言或邪思诡辩迷漫全球之际,如后现代解构大师Jacques Derrida,自以为解构了真理或一切知识学问及万物的存在,没想到却解构不了自身晚年罹患癌症的病苦和濒临死亡的恐惧,难怪台湾知识分子往往被一般修行人瞧不起,讽为「只剩一张嘴巴」,纵使人之将死还喋喋不休,或一般社会大众亦笑话知识无用。现代人基于所谓凡事都是相对的或多元并立的观点,喜欢说天下没有真理、或世上也没有什么永恆的价值或不变的事物。如此自欺欺人的盲目之言,好比眼睛能看万物却看不见眼睛自己,也看不清眼前朝夕相依和守护不遗余力的睫毛。

  殊不知父母子女亲情就是无条件的接纳与付出,且永不倦怠、耗竭或创伤,更不求回报;或男女爱情亦希望可以天老地久和至死不渝的永续再世良缘;或朋友情谊亦盼君子之交淡如水,渊源流长永无止息,和志同道合相容并行无碍。凡此无一不是真理的实践和永恆的价值,又岂可睁眼说瞎话而执意否定呢?!故佛陀明示真理三依,即「依智(慧)不依识(见)、依(真实)义不依语、依(究竟)了义不依不了义」,此亦才是理性、理智或真理智慧的最终依归。

  质化研究泰斗如Denzin 和Lincoln(2005)在其主编《质化研究》教科书回顾质化研究历史发展七阶段的结论中,提及众说纷纭的学术规范,最终仍宜以「道德阐述」和「神圣意识」为标竿,以及不违背普世共同价值,如爱、关怀、社区、结盟、增强权能、共治的神圣本性,和生命神圣、人性尊严、真理揭示、非暴力、公民提升的道德实践,才能符合真理的判准,即真实、一致、超然和实践,亦即法尔如此,理所当然。

  所谓「理论」,依文解义,就是真「理」的「论」述,或揭示真理的入门钥匙。所谓真理,如瞎子摸象的比喻,就是不要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依系统理论观点的整体观而言,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共时同在并存。因此,Francis Turner 主编《社工处遇:环环相扣和综融贯通的理论取向》教科书已历时半世纪和更新五版的书名副标题,永远是社工专业学术同仁和实务伙伴的至诚祈求,就是可以学会「环环相扣和综融贯通的理论取向」(interlocking theoretical approach)之折衷本领与变化工夫。

  因此,在本书第八章中的基本假定,即试图建构符合真理、原理、定理和公理的操作原则,以作为人在情境中一切万事万物的存在及运作原则之「万有理论」基础,以及在第四章中的实务操作案例,又特别突显人在情境中调适的综融互动及关系全貌,以及在主流「ABCDEF 综合认知行为模型」的架构上,进一步加以全方位和全人的融会贯通和权变使用。亦因此,无论理论建构或实务操作,均可不断综合融会和提升进步,如系统理论观点乃与西方现代量子力学及东方古代唯识华严哲学结合,以及西方行为科学之理论发展与实务更新的趋势,在过去不仅与认知结合,迄至现在更与东方佛学思想或禅修工夫融合,如Thomilson 及 Thomlison(2011)在同版教科书〈认知行为理论〉章中所提。即使如过去Helen Perlman 的问题解决理论或MRI 策略性处遇的神经语言程式理论,亦并非所谓分门别派或自立门户,而是让使用者在实际操作上既便利又有效。当然,社工专业伙伴既身为理论使用者,就像厨师一样,更需要懂得如何将各种理论素材弹性搭配,以及将各种方法佐料变化调和,才能满足多元顾客的多样式选择,和提供复合式餐点的不同料理组合或特殊口味需求。

  难得Chatterjee 及Brown(2011)更在Turner 主编《社工处遇:环环相扣和综融贯通的理论取向》的〈认知理论〉另一章中,唯独肯定优势观点不仅是学理正确,而且是专业正确,更是政治正确的一种综融整合的社工处遇模式之共同基础、架构、过程及方向目标。盖优势观点之处遇态度或取向做法,自建立社工专业基础的社会个案工作鼻祖Marry Richmond在其所谓「社会诊断学派」的问题评量中,即早已强调案主及案家的问题和优势并重,故几乎所有社工处遇理论或实务做法,亦无一不重视案主及案家优势的发掘及运用。

  固然当前各种社工处遇理论皆由西方引进,惟若追溯其创立根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则又莫不与东方唯识及华严哲学的教育思想有关,故事实上移植至台湾本土所做理论阐述或实务发挥,并无实质上的障碍或操作上的困难。因此,展望未来助人理论与实务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的接轨或沟通,事实上亦无所谓先天体质差异或后天水土不合的顾虑。当然,在文化内涵相关的理论要素和操作媒介上,则可加入乡土英雄偶像或助人传奇风云人物,地方民间信仰、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以及地方语言和俚语俗语的运用。如此入境随俗,言行举止的架势和口气,与在地乡亲和合融同,甚至打成一片,才是社工助人天职和专业本色的落实及表现。真理不是拿来空谈有没有、好不好、有没有用的胡扯或瞎言,此犹如纸上谈兵或隔靴搔痒,一无是处。真理就像各种助人理论的种子,本身具有潜在无限的正向成长功能和积极实现的德性,如果不透过实务运用和体验实践,则如种子不肯落土,焉能生根发芽、吐叶长枝和开花结果。故知而不行,才是理论无用之主要病理或最大根源。

  当然,自二十世纪七○ 年代以来, 绩效和责信(accountability)一直是社会福利和社工专业的重要议题,加上所谓「证据导向的实务」(evidence-based practice)之倡导与主张,不免让许多社工伙伴想要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以展现身为助人角色的个人长才和专业成效。持平而言,每一根压在骆驼身上的草都称得上最后一根,也都是最关键的一根,故其相对重要性事实上并无先后差别或大小不同。就像球赛踢进球门得分的临门一脚,接力赛跑胜利的最后一棒,并不是即代表一切功劳或绩效。好比人吃饭,只要吃下饱腹之前的最后一口就好,前面的饭都不要吃或都不算,实在是毫无道理或意义可言。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故前人不种果树后人哪有果实可吃,或没有坚牢地基又如何建立高楼。因此,在社工实务上,若每一社工伙伴就手上诸多个案尽力给予开导或提携,即尽量往彼等骆驼身上扔下几根草,则是不断累积和蕴量「所谓」最后足以压垮许多骆驼的一根草。

  最后,小乘无念无为的完型祷告是「即使你我人生偶然在此相会,不过你不必为我过活,我也不必为你存在;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世界,各挥衣袖不留云彩,自在无碍消遥遨游。」大乘圆满有为的复元实践则是「夜空繁星,星星相映,彼此增益光彩,无限回光返照,礼赞壮观美景,无尽愿无穷行。宿世奇缘,你我相会,缘圆会盛,永绽光辉。」

社会变迁与理论的演化  郑丽珍

  在筹写本书之初,我负责撰写三个比较鉅视观点的社工理论,分别为「生态观点」、「基变观点」及「增强权能与倡导」三个主题。然而,这本书出版已逾10 年,这些观点中有些新的发展的确有必要做一些增添。但受限于我个人时间限制,这次的修改仅能针对其中两个章节进行修改,分别为「生态系统观点」及「增加权能与倡导」两个主题。传统上,生态观点重视以人与环境间交流的协调程度,强调案主适应环境,鼓励案主臣服于主流社会的社会压力或机会结构,忽略了案主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主动性及主控力,更忽略了人类社会中社会阶级及种族歧视的固着性。因此,在生态观点的章节中,我增添了新生态学(new ecology)观点,强调改善影响个人发展的生态环境,特别是社会组织或社会网络的动力,增进案主与这些系统网络之间的连结,增加网络的弹性和多元性,以促进其朝向创意的演化方向发展。例如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男性单亲家长来到机构申请经济的补助,社会工作者发现这位男性家长长年失业以致家庭经济窘困,除了提供经济救助外,社会工作者总是敦促这位家长应该要积极找工作才能脱离窘困生活,却忽略近年来的紧缩劳动力市场,就业不易,加上案主多年失业失去信心,辅导无效。如果社会工作者继续以促成单亲家长就业为辅导目标,不仅增加自己的挫折感外,还会继续误会案主没有就业的动机。如果社会工作者能够先增进这位单亲家长和其所在的生态系统网络连结,增加其因应压力的网络弹性和多元性,促成案主个人适应环境的胜任能力,接着再来探讨案主想要发展的行动计画,两人的专业关系才能逐渐有所进展。

  过去,增强权能的社会工作观点相信个人之所以与环境间的交流有障碍,以致于无法实现自己,主要是源于环境加诸本身的压迫与限制导致缺少权能。所以,社会工作者介入应着眼于增进与充实案主的「权能」,以挣脱环境要求的束缚。所谓的「权能」是指个人觉醒到自我的意识和体认到受压迫,才能透过此觉察的增强权能历程中看到更多的选择机会,也才能促进个人或周遭环境的转型,个人终于得以脱离压迫,朝向改变社会的愿景。例如近年来成为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之一的外籍配偶或新台湾人,他们远渡重洋迁徙台湾,来到一个全然陌生而无亲无故的生态环境中。而台湾社会长久以来的单一民族性和排外性,对于这些外来的配偶并不友善,有些家庭甚至限制他们自由进出,以致他们无法自我实现。如果社会工作者要的介入放仍然鼓励这些外来的新移民尽快适应台湾的生活和文化,安排他们去上国语班、适应家庭生活,对他们的生活适应固然有帮助,但却也同时复制了主流社会对这些外来配偶的压迫。如果社会工作者能够尊重外籍配偶选择迁徙台湾部分是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探索其本身的想望和优势,并向社会倡导以达成其自我实现,甚至进一步将外籍配偶组织起来,进行集体的倡导,创造对他们更友善的社会氛围。

  简言之,社工理论的应用是具有时效性的,随着时代的演进,有些社工理论会应因应社会思潮的演进而有所演化,让理论更能反映社工介入的实用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