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是我们的身心灵对丧失事物的反应。想走出哀伤,首先必须「拥有」它。
哀伤令人难受,甚至心神不宁,但你不必独自承受。透过真心诚意的祷告唿求,你会发现造物主一路上陪伴着你,没有缺席。愿你经历哀伤后,成为更强壮、更有力量的人。
作者简介
汤姆.麦克葛拉斯(Tom McGrath)
为罗耀拉出版社(Loyola Press)产品开发部门副主任,其他着作包括:Raising Faith-Filled Kids(2000年,Loyola Press)。与妻子凯瑟琳住在芝加哥。
绘者简介
R.W.艾利(R.W. Alley)
美国修道院出版社「Elf-help Books」书系插画家,也写童书兼画插画。与妻子以及一对子女住在罗德岛的巴灵顿。
译者简介
黄珮玲
艺术与出版经纪,在纽约攻读艺术史研究所时,踏上「业余翻译」的不归路。忙碌之余,以翻译自娱娱人、自助助人,并满足自己的文字恋。借由多种文类的中、英、义文笔译,神游于三种迥异的语境,更从中领略文字之奥妙、世界之多元、宇宙之浩瀚。
序文
人生在世,难免有哀伤。只要活着,早晚总会丧失一些东西;而丧失必会导致哀伤。失去的事物可大可小,可以像熟悉的例行公事这种小事,也可以像亲人过世这种大事。
每次的丧失都应当被正视。首先,要承认内心确实有哀伤,不管程度大小;接着,给它适度的时间、空间和关注,顺其发展。哀伤会持续多久,没有固定的时间表,让你内在的智慧来引导你吧。
祷告可以帮助你走过哀伤的许多不同阶段,例如:麻痺、怀疑、愤怒、受伤、懊悔、难过,甚至感激……等等。祷告的关键在于站在自己真正的处境,而不是自以为神认为你应有的处境。神看重的,是一颗真诚的心。效法《诗篇》的精神祷告,这意味着祷告时要发自内心深处,让神知道你真正的感受,不要压抑或隐瞒。在哀伤期间持续祷告,上帝必会在适当的时候完全医治你的哀伤。
“哀伤中有盼望”这个书名,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那种淡淡的忧伤,又似乎藏着一丝不灭的光。我一直觉得,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悲伤和失落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连一点点希望都没有,那才是真的绝望。我很好奇,这本书究竟会如何描绘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是在绝境中寻找一线生机,还是在痛苦中沉淀出一种新的力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看待苦难的全新视角,也许不是那种直白的“加油打气”,而是一种更深刻的理解,一种在黑暗中依然能感受到温暖的抚慰。
评分或许,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温柔的方式,去探讨“失去”这个沉重的话题。我曾经因为失去而痛苦不堪,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曾经和我一样经历过撕心裂肺痛苦的人,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出来的?他们是如何在悲伤的泥沼中,找到那根能够支撑自己的稻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能够操作的建议,或者至少是精神上的指引,让我明白,哀伤并不意味着终结,它也可以是一种蜕变的开始,一种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的契机。
评分坦白说,我翻开这本书,带着一种试探的心情。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也不会是孤单一人。也许作者会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或者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展现出他们是如何面对失去、背叛、疾病,以及那些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打击。我更期待的是,这些经历背后所蕴含的智慧,那种经过岁月打磨、在泪水中洗礼后的通透。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在破碎中重新拾起碎片,如何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和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故事有着莫名的偏爱。“哀伤中有盼望”这个书名,仿佛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的情感。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些画面,比如在雨夜里,一个人默默地坐在窗前,看着雨滴落下,思绪万千,但心中却并没有完全被绝望吞噬,反而有一种别样的宁静。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这样的场景,让我感受到那种细腻的情感波动,理解在悲伤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情感需求,而当这些需求得到理解和回应时,一丝丝希望便会悄然生长。
评分我是一个容易被文字打动的人,尤其当文字里充满了真诚和力量。“哀伤中有盼望”这个书名,让我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它不是简单地劝人乐观,也不是沉溺于悲伤的情绪。我猜想,它可能会深入探讨人类情感的本质,以及我们在面对生命中的起伏时,所展现出的内在力量。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智者,用平静而有力的语言,引领我穿越情感的迷雾,去发现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也总有一束光,能够指引我们前行,让我们相信,生命的韧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