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卡夫卡 Franz Kafka
法兰兹.卡夫卡于1883年7月3日生于布拉格,双亲为犹太人。1906年,他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完成为期一年的法院实习工作后,于1907年进入「忠 利保险集团」(Assicurazioni Generali)位于布拉格的分行。1908年,他进入「劳工事故保险局」任职,在该局担任公务员直到1922年因病而提早退休。1917年夏末,卡夫 卡由于肺结核发作而咯血,于1924年6月3日死于肺结核,享年不满四十一岁。
卡夫卡是欧洲着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 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 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之体现。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逝世后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所认识,在全世界掀起了「卡夫卡热」,至今不 歇。
译者简介
姬健梅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德国科隆大学德语文学硕士,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中英文组。从事翻译多年,文学类译作包括:杜伦马特《抛锚》、卡夫卡《变形记》、施奇皮奥斯基《美丽的赛登曼太太》、马丁.瓦瑟《一个恋爱中的男人》、托玛斯.曼《魂断威尼斯》等。
《审判》波兰文版跋(摘录)
林蔚昀译
在卡夫卡生前得以出版的作品有如凤毛麟角。由于卡夫卡对自己的作品抱着重大无比的责任感,并且以崇高的、宗教般的神圣态度看待创作,这使得他无法满足于任何成就,只能一篇又一篇地扔弃那些充满神来之笔的杰作。只有一小群好友才有机会在那时候就看出,卡夫卡即将成为一位格局宏伟的创作者,他把那终极的任务揽到身上,辛苦地奋斗,试图解决存在最深奥的课题。对卡夫卡来说,创作从来就不是目的本身,而是带领他抵达最终真相的途径,让他可以找到人生的正道。卡夫卡命运的悲剧是,虽然它终其一生抱着绝望的热情寻找、渴望攀附到信仰的光芒之上,它却无法找到它。虽然不愿意,他的命运还是走入了幽暗之地。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临终之际,这位早逝的创作者交代密友马克斯.布罗德(Max Brod)将其创作尽数销毁。作为卡夫卡的遗嘱执行人,马克斯却决定违反死者的遗愿,反而将那些倖存的作品陆续分成好几册出版,奠定了卡夫卡作为这个时代伟大心灵的地位。
卡夫卡丰富又强烈的创作--在早期就十分完整成熟--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来自于深刻的宗教体验。他的作品正是在这种体验激发之下,所创造出来的纪述及见证。卡夫卡的目光总是被事物那凌驾于世俗之上的、神性的意义所吸引,他以这样的目光看见隐藏的现实,带着研究的热忱探索它深沉的秩序、组织和架构,测量人性和神性之间的界线到底在何处。他是歌颂神之秩序的诗人,说真的,这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文类。即使是最极端的毁谤者和讽刺作家,也无法像卡夫卡那样把那个世界描写成如此揶揄讽刺、变形、表面上看起来那么荒诞可笑的样子。在卡夫卡心目中,神性世界的崇高无法以别的方式表达--只能把它表现成否定人类世界的强大力量。神性世界的秩序离人类的秩序如此遥远,超越所有人类可理解的范畴,它的崇高在人类眼中成了负面的力量,遭受到他们暴烈的反抗和情绪性的批评。话说回来,人类在面对这些力量的夺权时,还会有什么除了抗议、不能理解以及一面倒的批评之外的反应呢?
《审判》的主角在他的案件初次开庭审理的时候,就是这么咄咄逼人地大肆批评了法院。他夸张地攻击它,表面上有效地把它痛批了一顿,从被告的身分转换成原告。从人类的眼光看来,法院陷入了尴尬的处境,变得退缩、无助。这份无助,完美的表现出法院的崇高和人类世俗事务之间的不平衡。这一切都让满脑子改革念头的主角感到兴奋,提高了他的自大与狂热。盲目的人类就是以这种方式去面对神之力量的侵袭:他们夸大自我,把古老的傲慢披在身上--然而,这份傲慢并不是引起神之愤怒和天谴的原因,而是它的副产品。约瑟夫.K觉得自己比法院高尚百倍,它那些虚有其表的欺骗手段和阴谋让他觉得恶心、轻蔑。他于是试图用个人的国家利益、文明和工作来反驳它。真是可笑的盲目!他的高尚和权利无法保护他,让他免于面对那已经无法避免的审判。审判深入他的生命,彷彿完全凌驾于他的高尚及权利之上。约瑟夫.K感到审判像一个环状物,在他身边越收越紧。不过,他没有停止作梦,仍然相信他可以避开这场审判,在它所触及的范围外生活。他哄骗自己:他可以透过女人走旁门左道,从法官那里得到什么(在卡夫卡笔下,女人是人与神之间的连结),或者透过那名好像和法官有点关系的画家─乞丐。卡夫卡就以这种方式不遗余力地批判、取笑人类在面对神之秩序时所採取的那些绝望、可疑的行为举止。
约瑟夫.K的错误是,他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人类权益和正当性,而不是一句话都不说地乖乖投降。他孜孜不倦、不断改写给法院的陈情书,每天都想办法向法院证明他那无懈可击、人类的不在场证明。这所有一切努力和「透过法律途径解决」的意图最后全都诡异地落入徒劳无功的陷阱,完全无法到达法院高层。人类竭尽所能想要和这个各部分不成比例、表面凹凸不平、内部充满自相矛盾的世界建立关系,然而这一切一点用处都没有,只会造成误会。两者之间不会有任何交集,所有的尝试只是旁敲侧击,无法切入重点。
在我看来,《审判》是卡夫卡作品中最具代表性、也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一部。它所揭示的,不仅仅是约瑟夫·K.个人的悲剧,更是现代人在面对无形权力、模糊规则时普遍存在的焦虑与无力感。这次,《审判》(德文手稿完整版)的问世,对我而言,绝对是文学界的一件大事。我一直觉得,卡夫卡的德语,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魔力,那种简洁、精准、却又充满了暗示的语言风格,是翻译过程中最难复制的部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这本德文手稿,去直接感受约瑟夫·K.被逮捕的那一刻,他内心的那种茫然与困惑,以及他在整个审判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令人窒息的无助。我特别好奇,卡夫卡是如何在德文原文中,通过对人物对话、场景描写的细微之处,来展现出那个令人不安的、非人化的官僚体制的运作方式。那些看似平常的词语,在卡夫卡的笔下,是否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令人警醒的意义?这本完整版的德文手稿,不仅仅是一次对经典作品的“忠实”还原,更是一次深入卡夫卡思想世界、理解他如何以其独有的方式,剖析现代社会结构与个体命运之间复杂关系的宝贵机会。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德文手稿,能够更深刻地体味到卡夫卡文字的原始力量,以及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洞察,从而获得一种更具冲击力的阅读体验。
评分卡夫卡,对我而言,始终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坐标,他的《审判》更是我心中那座不断吸引我去探索的、充满谜团的山峰。过去,我所接触的中文译本,尽管优秀,但总觉得,它们像是经过多重过滤的水,虽然纯净,却失去了大海原有的波涛汹涌和深邃。这次,《审判》(德文手稿完整版)的出版,让我看到了直接饮用那片海洋的希望。我非常渴望,能通过德文原文,去捕捉卡夫卡文字中那种独特的冷峻、那种不带情感的精准,以及那种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黑色幽默。我想知道,当约瑟夫·K.被卷入那个令人费解的审判程序时,他内心深处那种逐渐增长的恐惧、他试图寻求逻辑和解释的徒劳,在德文的语境下,是否会显得更加鲜活、更加触动人心?卡夫卡的笔触,总是那么细致入微,他如何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构建起那个荒诞而又无比真实的社会图景?我期待着,在这本完整版的德文手稿中,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卡夫卡对于现代社会中个体存在的疏离感、对于权力运作的深刻批判,以及他那独特的、仿佛来自另一个维度的哲学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阅读,更是一次深入探究人性困境、审视现代社会结构、并与一位文学大师进行灵魂对话的难得旅程。我深信,德文原文的魅力,定会为我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冲击。
评分这本《审判》(德文手稿完整版)的出现,对我这个长期以来对卡夫卡作品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久旱逢甘霖的惊喜。我一直觉得,卡夫卡的文字,尤其是在《审判》这类作品中,有一种直抵人心深处、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奇诡魅力。过去读到的中文译本,总觉得像是隔着一层纱,虽然能窥见其精髓,却始终未能完全领略到那种原文独有的、直击灵魂的压迫感和荒诞感。这次的“德文手稿完整版”的出现,承诺着更贴近卡夫卡原始创作的体验,这让我无比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感受约瑟夫·K.在那个扑朔迷离、令人窒息的审判过程中,他内心的挣扎、困惑、绝望,以及那种面对无法理解的权力结构时的无力与反抗。我尤其好奇,在德文原文的语境下,那些看似简单却又意味深长的词汇,以及他那标志性的、冰冷而精准的句子结构,会带来怎样不同于以往的阅读感受。我常常在想,卡夫卡究竟是如何创造出这样一个既是象征性的、又是如此现实得令人不安的世界的?他笔下的官僚体制,那些无处不在的、非人格化的审判官,是否也折射出我们当下社会中某些令人不安的共鸣?德文手稿的完整呈现,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卡夫卡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洞察,那些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束缚,究竟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蚕食个体的自由与尊严的。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深入卡夫卡精神迷宫的朝圣,一次与作者本人进行最直接对话的尝试。我期待着,在这本完整版的德文手稿中,能找到更多过去未曾触及的细节,更能体味到卡夫卡那种独特的、令人回味无穷的黑色幽默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评分一直以来,卡夫卡的名字都像是一颗悬在我心头、既令人着迷又有点不安的星辰。他的作品,尤其是在我初次接触《审判》时,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那种身处一种无法解释的罪名之下,却又对罪名本身、对审判的流程、对审判者一无所知的荒诞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次的《审判》(德文手稿完整版)的出版,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我之前阅读过的中文译本,虽然尽力传达了卡夫卡的思想,但总觉得原文的韵味,那种冷峻、精准、甚至带点官僚式僵硬的语言风格,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有损耗。德文手稿的完整呈现,意味着我们可以更直接地触碰到卡夫卡创作的源头,感受他下笔时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所蕴含的力量。我特别关注的是,在德文原文中,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法律”、“罪”、“审判”等等,是如何被卡夫卡用极其具体、甚至可以说是“接地气”的描写方式呈现出来的。他是否通过语言的细微之处,来暗示着这种荒诞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或是哲学根源?我非常好奇,当约瑟夫·K.一步步卷入这个看不见底的官僚机器时,他内心深处那些最原始的恐惧、最细微的心理变化,在德文的表达下,是否会显得更加生动和令人心惊?这不仅仅是一次对经典作品的重读,更像是一次深入卡夫卡内心世界、理解他如何用文字构建出这样一个既属于他自己又触动我们所有人的荒诞现实的探索。我期待着,透过这本德文手稿,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个在现代社会漩涡中挣扎的个体,以及卡夫卡本人对这种挣扎的深刻洞察。
评分作为一名沉迷于卡夫卡式文学世界的读者,我一直觉得,他的作品,特别是《审判》,就像是现代社会的一面扭曲却又无比真实的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恐惧和不安。过去,我曾多次阅读《审判》的中文译本,每次都能从中汲取到深刻的启示,但总觉得,在翻译的过程中,卡夫卡那种独特的、冷峻而精准的语言风格,以及那种不带任何情绪却又字字诛心般的叙述,总会显得有些许“柔化”。这次《审判》(德文手稿完整版)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回归。我非常想知道,在德文原文中,卡夫卡是如何构建出那些令人捉摸不透的审判场景,以及他又是如何运用词汇的细微差别,来营造出那种既压抑又充满象征意味的氛围。我特别好奇,约瑟夫·K.在面对那些模糊不清的指控时,他内心的挣扎,他试图与官僚系统进行沟通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徒劳的坚持,在德文语境下,是否会显得更加原始、更加触目惊心?卡夫卡笔下的官僚机器,那些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的审判官,是否在德文原文的词语选择上,更加凸显了其非人格化和冷酷的特质?这本完整版的德文手稿,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一本经典作品的重温,更是一次深入卡夫卡创作灵魂、理解他如何以一种近乎预言的方式,揭示出现代人在面对社会、权力以及自身存在时的困境的绝佳机会。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德文手稿,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卡夫卡文字的原始力量,以及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洞察,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更具冲击力的阅读体验。
评分卡夫卡的《审判》,在我心中一直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它就像一个阴影,既令人不安,又充满了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我曾经反复阅读过它的中文译本,每一次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但总觉得,那是一种隔着玻璃窗户的观察,未能完全触摸到原作的肌理。因此,《审判》(德文手稿完整版)的出现,对我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我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德文原文,去感受卡夫卡文字中那种独特的冷峻、精准,以及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叙事风格。我好奇,当约瑟夫·K.被卷入那个莫名其妙的审判漩涡时,他内心的恐惧、他的困惑、他试图理解和沟通的徒劳,在德文的表达下,是否会显得更加原始、更加触目惊心?卡夫卡对细节的描绘,总是有着非凡的力量,他如何通过对日常场景、人物对话的细致刻画,来构建出那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荒诞世界?这本完整版的德文手稿,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重读,更是一次深入卡夫卡创作源头、理解他如何以其独有的视角,剖析现代社会结构与个体命运之间复杂关系的宝贵机会。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德文手稿,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卡夫卡文字的原始力量,以及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洞察,从而获得一种更具冲击力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一直认为,卡夫卡的《审判》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个关于存在、关于荒诞、关于个体与庞大社会机器之间永恒斗争的寓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迷宫中重新寻找方向,每一次的理解,都带给我新的震撼。这次,《审判》(德文手稿完整版)的出版,对我而言,绝对是一个值得庆贺的盛事。我曾多次品读中文译本,虽然受益匪浅,但总觉得,卡夫卡那种冷峻、精准,有时甚至带有某种冰冷幽默的德语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失去原有的锋芒。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德文手稿,去感受约瑟夫·K.在那个扑朔迷离的审判过程中,他内心的焦灼、他的绝望、他试图理解却又始终被困扰的种种状态,在原文的语境下,会呈现出怎样一种更加原汁原味的震撼。我尤其关注的是,卡夫卡是如何通过德语词汇的选择和句子的结构,来营造出那种既真实又荒诞的氛围,以及他如何用这种看似平静的叙述,来揭示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疏离和无力感。我期待着,在这本完整版的德文手稿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卡夫卡对于权力结构、对于社会规则、对于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如何以一种超越时代的方式,预见了现代社会中某些令人不安的侧面。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卡夫卡这位文学巨匠进行直接对话的珍贵机会,一次重新审视我们自身所处环境与命运的深刻反思。
评分长久以来,卡夫卡的名字都与一种难以言喻的、深邃的荒诞感紧密相连。而《审判》,更是这种荒诞感的集大成者。这次,《审判》(德文手稿完整版)的推出,对我这个一直以来沉醉于卡夫卡文学世界中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我深知,好的翻译能够传达作品的精神,但原文本身所蕴含的韵味,那种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冷峻、精准,以及时不时闪烁出的黑色幽默,是任何翻译都难以完全复刻的。我热切地期待着,能够通过这本德文手稿,直接感受到约瑟夫·K.在面对那个无法理解的审判时,他内心的挣扎、他的绝望,以及他试图与那个非人化的体制抗争的微弱火花。我特别关注,卡夫卡是如何在德文语境下,通过词汇的选择和句子的结构,来构建出那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以及他如何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来揭示出那个冰冷、疏离的社会现实。这本完整版的德文手稿,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深入卡夫卡内心创作的旅程,一次与他进行直接对话、理解他如何以一种超越时代的方式,揭示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疏离和对自身命运的迷茫。我期待着,能在这本德文手稿中,找到更多被中文译本所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文学细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卡夫卡作品的精髓。
评分我一直认为,卡夫卡的《审判》是现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在面对庞大的、非人格化的权力结构时的无力和迷茫。这次,《审判》(德文手稿完整版)的出版,对我这样一个卡夫卡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回归”。我曾多次品读过中文译本,虽然它们都尽力传达了卡夫卡的思想,但我总觉得,卡夫卡那种独特的、冷峻而精准的德语语言风格,那种不带任何情绪却又字字珠玑般的叙述,在翻译过程中,总会显得有些许“柔化”,失去了原文的原始冲击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德文手稿,去直接感受约瑟夫·K.在被捕的那个早晨,他内心的那种迷茫与困惑,以及他在整个审判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令人窒息的无助。我特别好奇,卡夫卡是如何在德文原文中,通过词汇的选择和句子的结构,来营造出那种既真实又荒诞的氛围,以及他如何用这种看似平静的叙述,来揭示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疏离和对自身命运的困惑。这本完整版的德文手稿,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对经典作品的“忠实”还原,更是一次深入卡夫卡思想世界、理解他如何以其独有的方式,剖析现代社会结构与个体命运之间复杂关系的宝贵机会。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德文手稿中,更清晰地感受到卡夫卡文字的原始力量,以及他对人类精神困境的深刻洞察,从而获得一种更具冲击力、也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一直认为,卡夫卡的作品,就像是现代精神病理学的一本预言集,而《审判》无疑是其中最令人不安、也最引人入胜的一篇。每次读起卡夫卡,总有一种置身于一个巨大而无形的迷宫中的感觉,你努力寻找出口,却发现出口本身就是迷宫的一部分。这次的《审判》(德文手稿完整版)的出现,对我而言,就像是为我打开了进入这个迷宫更深层入口的一把钥匙。过去,我总是依赖于各种中文译本,虽然它们尽力还原了卡夫卡的意境,但原文的语言魅力,那种独特的冷峻、精准,以及偶尔流露出的黑色幽默,总觉得隔了一层。德文手稿的完整呈现,意味着我们可以更直接地与卡夫卡的文字进行对话,去感受他每一个词汇的选择,每一句话的构建,是如何共同营造出那种令人窒息的氛围。我尤其想知道,在德文的语境下,卡夫卡是如何处理那些关于“罪”、“审判”、“权力”等等宏大而抽象的概念的?他是否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来揭示出这些概念背后隐藏的荒诞与残酷?约瑟夫·K.被捕时的那个早晨,他的困惑、他试图与“审判官”沟通的徒劳,在德文原文中,是否会展现出一种更加原始、更加令人揪心的无助感?这本完整版的德文手稿,不仅仅是一本图书,更像是一张通往卡夫卡内心深处的地图,一张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他在描绘现代人普遍的疏离感、焦虑感,以及面对权力时那种深刻无力感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与智慧。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德文手稿,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卡夫卡对人类生存境况的洞察,以及他如何以其独有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