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一定要知道的养生关键句:活用中医老经典,找回职场好元气

上班族一定要知道的养生关键句:活用中医老经典,找回职场好元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职场健康
  • 上班族
  • 养生经络
  • 气血调理
  • 传统文化
  • 健康生活
  • 养生智慧
  • 经方经典
  • 职场人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代皇帝、医家还有百岁人瑞,
  天天在用的40则养生关键句!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毒淀粉事件,让人正视存在已久的食品添加物问题。其实早在北朝的《阴符经》里就已提到解决之道,就是「食其时,百骸理。」认为要吃当季当地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自然、新鲜,当然就能避免吃进黑心食品或过多的食品添加物。

  不论东西方,无不推崇中医的智慧。而在中医古籍里更记载了无数的养生经典名言,像是:「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唿吸到脐,寿与天齐」、「欲不可纵,纵欲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哀」等,都蕴藏深厚的养生道理。只是这些典籍都以艰涩的文言文书写,且抽象难懂,一般人不易阅读。

  本书特别针对上班族在饮食、疾病、情绪压力、运动、健康养生等五大方面最常碰到的问题,从浩瀚的中医古籍、众多的养生俗谚中,精选出40句养生关键句,加上白话浅显易懂的解析,并结合中西医双重观点的说明,完全浓缩数千年的养生精华。忙碌的上班族只要读懂一句话,就能每天健康一点点,不花钱,不费力,找回活力与元气。

  如果你有下面的症状,从中医经典的智慧里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

  *失眠
  《粥疗歌》:「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
  ──莲子能养心安神,治夜寐梦多。粥则能将药物或食物中的有效成分释放溶解于汤水中,使人更易消化吸收。

  *干眼、老花
  《黄帝内经》:「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劳碌伤肝,眼与肝相通,若有「恶视力」,除了养眼也要养肝。

  *胃食道逆流
  《备急千金要方》:「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
  ──当人进食后,体内就必须分泌更多胃酸来消化食物,如果吃饱后就立刻躺下来睡觉,会因为重力与角度的关系,使得胃酸往食道「逆争上游」,造成胃食道逆流。

  *慢性疲劳症候群
  《黄帝内经》:「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调五劳所伤。」
  ──如果过度使用视、卧、坐、立、行这些功能,会损害身体功能,导致发炎、上火的现象,产生「五劳所伤」。像是上班族整天坐着打电脑,或因工作性质而须长时间站立,再加上放假时喜欢睡到饱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五劳」的准候选人。

本书特色

   【特色1】只要一句话,重拾职场健康力与好元气。
  精选中医古籍与养生俗谚里的养生关键句,忙碌的上班族只要读懂一句话,就能轻松找回活力与健康。

  【特色2】现代的健康观念,在中医老经典里已有明训。
  现代所推崇的许多养生观念,早已记载在中医典籍里。例如北朝《阴符经》说:「食其时,百骸理。」就是要大家多吃当季当地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自然、新鲜,就能避免吃进过多的食品添加物。

  【特色3】最实用的中医养生功法,只要每天活动五分钟,身体就能年轻二十岁。
  叩齿、拉筋、摩腹、敦踵……这些流传千年的养生功法,可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只要想解决困扰已久的痠痛、头痛、胃痛等各种大病小痛,都要勤练书中介绍黄帝、历代医家还有百岁人瑞都天天在用的养生功,就能彻底改善健康。

编着者简介

杨静浦

  资深出版人,在杂志与出版业有近二十年的丰富经验与资历,擅长健康养生、居家生活类的议题,负责企画执行的书籍超过上百本,其中多本书籍曾获《中国时报》开卷好书与博客来编辑推荐书、年度百大畅销书等。

  多年前因健康问题而接触中医,让困扰已久的痠痛问题得到改善,自此对于中医深深着迷,深觉老祖宗的智慧十分受用。

  目前与多位中医师合作出书,希望借由深入浅出的文字,将中医智慧与养生之道介绍给普罗大众,让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医的养生法。

  编着有《肾不虚,人不老,百病也不侵》、《汉方养瘦,一辈子都瘦用》等书。

审定、推荐者简介

陈潮明

  三代中医世家,哥哥陈潮宗与弟弟陈朝龙亦为知名中医师。

  行医长达十多年,阅病无数。虽然身为中医师,但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不生病;即便生病,也能因此更懂得照顾自己的健康。

  陈医师也十分认同中医所说的「上工治未病」,也就是说:高明的医生,是在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治疗疾病。

  本书即基于这种「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期望借由中医经典与养生俗谚里的名句、金句,提醒大家平时就要从日常作息、饮食、运动等各方面养护身体,保持无价的免疫力,因为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

  经历:
  中医妇科专科医师
  中华民国中医妇科医学会理事
  前台北市立和平医院中医师

  现任:
  中华经络美容医学会理事长
  中华中医医学会理事
  黄庭医学会理事
  崇生中医诊所院长
  台湾中医师同德医学会常务理事

职场精英的健康指南:摆脱亚健康,重塑高效能人生 都市节奏的挑战与我们对健康的渴望 在当今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职场人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长时间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上的高度紧绷,使得“亚健康”成为了许多人的常态。疲劳、精力不济、免疫力下降、情绪波动,这些问题如同无形的枷锁,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更严重侵蚀着生活的质量。我们渴望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应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又能确保身体和精神状态处于最佳水平。这不是要求我们成为养生专家,而是需要一套融入日常生活、简单易懂且切实有效的健康策略。 本书聚焦:现代职场人面临的真实困境与系统性解决方案 本书旨在为所有在职场中奋斗的人士提供一套基于科学认知和实践经验的健康管理蓝图。我们深知,养生绝非高深的理论,而是切实可行的生活习惯的重塑。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系统性地剖析现代职场人面临的健康挑战,并提供清晰的应对之道: 第一部分:能量管理——告别“电量耗尽”的疲劳循环 职场人最普遍的困扰是持续性的低能量状态。这不是简单的睡一觉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深层次的能量代谢和恢复机制。 识别隐形“能量窃贼”: 深入剖析现代生活方式中那些悄悄耗尽我们精力的因素,例如持续性的轻微脱水、微量营养素的长期摄入不足,以及认知负荷过重导致的“精神疲劳”。我们将教会您如何通过简单的日常监测,识别出这些“能量窃贼”。 高效能休息的艺术: 休息不等于完全不动。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休息的科学原理——从快速“能量恢复点”(Power Naps)的技巧,到如何设计高效的午间放松时段,确保每一次休息都能带来真正的充电效果。这包括了对“深度睡眠结构”的理解和优化,让有限的睡眠时间发挥最大的恢复作用。 代谢速度的动态调控: 探讨如何通过微调进食时间(而非苛刻的节食),来配合身体的自然节律,优化血糖稳定性和能量释放效率。介绍一些快速提升餐后精神状态的小技巧,避免“食后昏沉”。 第二部分:专注力与情绪韧性——打造“抗压大脑” 高压环境对认知功能和情绪稳定性的考验是巨大的。本书将提供实用的“大脑健身房”训练,帮助您增强注意力和抗压能力。 应对信息过载的策略: 现代职场被邮件、会议和通知碎片化。我们将介绍“信息分层管理”技术,帮助您的大脑区分“紧急”与“重要”,减少决策疲劳,保护前额叶皮层的能量。 情绪的“快速缓冲器”: 介绍一系列经过验证的、可以在几分钟内在办公桌前完成的即时压力释放技术。这些技术侧重于快速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帮助身体和思绪从“战斗或逃跑”模式迅速切换到“休息和消化”模式。 正念与工作流的整合: 探讨如何将正念练习融入到日常工作流程中,而非将其视为额外的负担。例如,如何在处理复杂任务间隙进行“微觉察”练习,以维持专注的深度并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第三部分:环境优化——将工作空间转化为健康港湾 我们身处的物理环境对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书将指导您如何对办公环境进行小幅度的、高回报率的调整。 光线与生物钟的和谐: 详细解释“昼夜节律”对工作效率和睡眠质量的重要性。提供实用的建议,教您如何在室内利用人造光源或自然光,科学地设定早晨的“唤醒信号”和傍晚的“放松信号”。 微气候的健康控制: 探讨空气质量(尤其是湿度和通风)对呼吸系统和皮肤健康的影响。提供简单易行的“办公室空气净化”方案,以及如何通过调整体感温度来维持最佳的认知状态。 动态工作姿态的重塑: 超过久坐的危害,本书将重点放在“运动的碎片化”上。介绍如何设计“微运动模块”,在不打断工作流程的前提下,激活核心肌群,缓解颈椎和腰椎的压力。 第四部分:长期健康投资——建立可持续的个人健康系统 真正的健康管理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建立一套适合您个人生活节奏的、能够长期坚持的健康投资体系。 个性化“健康基线”的建立: 教您如何根据自身的生物年龄、工作性质和既往病史,确定您的健康“临界点”和“恢复目标”,使健康管理更具针对性。 工具箱的精选: 在海量的健康信息中,哪些工具(无论是穿戴设备还是应用程序)真正有益?我们将以客观的角度,评估那些能有效帮助监测睡眠、活动量和压力水平的工具的实际效用。 健康习惯的自动化: 介绍习惯形成科学,教您如何利用“环境触发器”和“锚定技术”,将新的健康行为无缝嵌入到已有的工作日程中,实现健康习惯的“自动驾驶”。 面向读者: 本书面向所有致力于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实现卓越表现,同时又不愿牺牲长期健康的企业管理者、专业人士、白领职员以及任何希望系统性提升自身精力和工作状态的都市人群。它不是一本晦涩的医学专著,而是一本实用的、充满洞察力的行动指南,帮助您从疲惫中脱身,重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实现事业与健康的双丰收。通过阅读本书,您将学会如何像管理一个高效项目一样,去管理您的个人健康资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审定推荐序 中医老经典,自有养生之大药 ∕ 陈潮明

第一章 医食同源,健康的祕方就藏在饮食中
1.吃饱就睡,百病横生
 「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唐.《备急千金要方》
2.少吃一口,让你延年益寿
 「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清.《老老恆言》
3.戒掉安眠药,吃对食物就能好好睡一觉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清.《粥疗歌》
4.五味食疗,就是中国的营养学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秦.《吕氏春秋》
5.菜多肉少,是饮食养生的首要关键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养生俗谚
6.先热后冷,这样吃才不伤胃
 「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食热暖食讫,如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咽,甚妙。」──南朝.《养性延命录》
7.吃在地,品当季,就是正确的择食法
 「食其时,百骸理。」──北朝.《阴符经》
8.三餐比例抓得好,才能健康活到老
 「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需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清.《陆地仙经》

第二章 用老祖宗的千年智慧,击退职场常见病
1.抢救「恶视力」,不让干眼、老花找上你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黄帝内经》
2.吃得太快、太甜,让胃食道逆流作怪
 「吐酸吞酸等证,总由停积不化而然。而停积不化,又总由脾胃不健而然。」──明.《景岳全书》
3.减压兼多动脑,帮你找回好记性
 「夫健忘者,常常喜忘也,善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清,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心脾,使神意清守,思则得之矣。」──宋.《严氏济生》
4.强化免疫力,就是治疗感冒的特效药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帝内经》
5.肠道出清,就能增强排便力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东汉.《论衡》
6.喝水都会胖?可能是脾胃出了问题
 「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溼,溼生痰,故肥人多溼寒。」──宋.《仁斋直指方》
7.体寒,痠痛就会找上你
 「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清.《医学心悟》
8.胃好,才能轻松上班去
 「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华氏中藏经》

第三章 清心减压,中医教你调养情绪体质
1.要小劳,别过劳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唐.《备急千金要方》
2.熬夜,就是慢性自杀
 「定息失时,伤也。」──东晋.《抱朴子》
3.身体过度使用,慢性疲劳找上你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调五劳所伤。」──《黄帝内经》
4.搞定自律神经,从调理情绪着手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黄帝内经》
5.为什么不想笑了?当蓝色忧郁找上你
 「气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逆,百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元.《丹溪心法》
6.烦累闷!心平气和从改变心念开始
 「养生以养心为主,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 。 」──清.《集验良方》
7.过度的欲望,是最大的健康负担
 「欲不可纵,纵欲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哀,可谓知养生矣。」 ──明‧《养生四要》
8.用脑过度睡不着!让中医帮你一把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明‧《医学入门》

第四章 每天活动五分钟,身体年轻二十岁
1.头部穴道梳顺了,健康就来了
 「晨夕以梳梳头满一千梳,大去头风,令人发不白。」──南朝.《养性延命录》
2.牙齿好,身体就不会拉警报
 「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以舌搅牙龈之上,不论遍数,津液满口方可咽下。」──明.《修龄要旨》
3.足三里就是治疗肠胃病与养生的大药库
 「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养生俗谚
4.筋长一寸,寿延十年
 「筋缩则亡,筋柔则康。」──南朝.《易筋经》
5.耳聪目明兼强肾,从「耳」做起
 「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沖鼓耳中。故闻之也。」──金.《河间六书》
6.手到病除摩腹法,整肠也健脑
 「两手相摩令热,然后摩腹,以令气下……若摩脐上下併气海,不限次数,以多为胜。」──隋.《诸病源候论》
7.唿吸,也有神奇的疗癒力
 「唿吸到脐,寿与天齐。」──养生俗谚
8.顿脚,是最简单的足疗强身操
 「敦踵,一敦左,一敦右,三百而已。」──西汉.《引书》

第五章 古人天天在用的养生智慧
1.春天穿暖一点,秋天穿凉一点,健康就会多一点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养生俗谚
2.倒掉泡脚水,等于倒掉一身病
 「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溼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养生俗谚
3.何时起床?看太阳脸色就对了
 「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黄帝内经》
4.做好养生五要,就能健康地慢老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明.《摄生三要》
5.人生不是吃到饱,吃愈多不会愈划算
 「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 ──清.《养生三要》
6.右侧睡,好眠又健康
 「偃勿如伏,仰勿如尸。」──明.《逊志斋》
7.养生的重点从来不在「药」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宋.《养老奉亲书》
8.养好肾气,就能健康地慢老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清.《寿世青编》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1-4.五味食疗,就是中国的营养学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
──秦‧《吕氏春秋》


提到「营养学」,大部分人会想到的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他命及矿物质等营养素。其实,中医也有营养学。

早在宋代,苏东坡就在《养生说》中提到:「营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东西两方的营养学观,同样都是透过饮食调整身体状况,只是中医的理论与西方营养学大有分别。

我们所熟知的现代营养学,是食物本身所含的营养成分,再根据人体必需的营养提出建议摄取量;而中医食疗养生,则着重于食物的性味与人体的阴阳以及气血、脏腑功能间的协调平衡,不同体质的人所需要摄取的食物也应有所不同。

然而,一般人听到食补、食疗,可能马上就会觉得要熟记「性寒味苦」、「性温味甜」等各种食物的属性,才能达到饮食养生之效。

其实,这并没有你想像中的困难,只要把握几个大原则,不必强记各种食物的属性,只要凭着自己的味觉,就可以轻轻松松利用中医的营养学概念,达到以饮食调理身体的状况!

脏腑的祕密,
藏在你的口味里


中医认为:「五味入口,各有所归。」这里的五味指的是甜味、酸味、苦味、辛香味(包含辣味)与咸味,「归」则是指五味被人体吸收之后,大多进入哪个脏器,对身体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功效。

所以,不同的滋味,便会对应到不同的脏腑,根据《黄帝内经》的说法:「五味各走其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也就是说,酸味归肝,苦味归心,辛香味归肺,咸味归肾。一旦人体中的五脏六腑出现偏差状况,可以利用五味补充,或者减少对特定脏器的刺激。

只是,中医讲究中庸之道,如果五味过量,也会打乱人体平衡,损坏脏器,导致疾病。

� 甜味
很多人心情不好或倦怠时,就想吃甜食,因为甜味本身就有缓解及益气的作用,不仅能够舒缓郁结的情绪,同时也能缓解脾胃。再者,由于脾胃位于人体中心位置,其他脏腑器官都得仰赖脾脏所运化的营养精气,甜味补脾,吃甜食可强化脾胃功能,使人提振食慾。

但是,甜味过量则会因产生饱足感而减弱脾胃消化功能,造成食慾不振的现象。过多的溼气与气血也会因此而聚集在身体中央,无法代谢,造成腹部肥胖、四肢乏力等症状。

脾脏「喜燥怕溼」,想摄取甜味养脾,最好选择性平、性温的食物,例如荔枝、樱桃等等。性凉的甘味食物则容易伤脾,例如香蕉、西瓜,尤其疲劳多痰,或有脸色淡白、头晕心悸等血虚症状的人须少吃。

� 辛香味
辛香味大多气味浓厚,刺激性强,具有发散与行气的作用。
一般人以为辛味就是辣味,其实辛味又分为辛凉与辛热两种。辛凉入肺,也就是能养肺气。像是具有发散解热、退烧、出汗、止痛、解郁等功效的薄荷、白莲等,就属辛凉食物。

而辛热则是辣味,主要是入脾胃,具有发散、出汗、醒脾(促进食慾、帮助消化)等功能,像是肉桂、葱、姜、蒜、辣椒等。

在得到风寒型感冒时,要吃具有辛温发汗散寒的食物,忌食生冷性凉;风热感冒则宜吃辛凉疏风、清热利咽的食物,忌吃辛辣热性。

另外,有人「无辣不欢」,爱吃麻辣锅或在吃饭时配上一小盘辣椒,但吃辣会大量流汗,人体的精气也会随着汗水而大量流失,所以平时就容易流汗的人应该少吃辣,以免耗损太多精气。
�����
� 咸味
咸味有下沉的功能,能够抑制心火,但是一旦到达临界点后,因为反作用力的关系,反而会让能量产生更大的爆发力,使心脏承受巨大的压力,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等。

肾虚的人可以补充咸味以养肾,但是过多的咸味会削弱肾脏的作用,肾脏一旦有毛病,身体就容易水肿、双腿无力、发麻等等。

除此之外,由于咸味食物大抵偏寒,长期食用不但伤肾,也伤脾胃,体质虚寒的人尤其更须注意咸味的摄取。

� 酸味
酸味入肝,中医认为肝脏除了藏血,还维持着全身气机通畅。适量酸味能强化肝功能,达到疏肝理气之效。像是如果有身体乏力、面无血色、肌肉松弛等症状,表示肝功能较弱,这时可以借由补充酸味食物养肝。

酸味入肝脏后,会刺激胃肠黏膜,促进胃酸分泌,增强消化功能,但若肝气过盛,则会压迫到脾胃功能,造成胃酸过多、胃灼热、泛酸水。有以上这些症状的人,就要少吃酸,改以摄取甜味来滋补脾胃。

� 苦味
对常常内火过旺(如:嘴唇干燥、口腔溃疡等)的人来说,苦味可说是必须摄取的一味。因为苦味大多性寒,且能清热泻火。平时饮用微苦的咖啡、绿茶等饮料,不但有利尿的功效,也能借此清掉体内热毒。

也正因为苦味能够清理热毒,所以因为体内溼热所造成的肥胖,可以借由摄取苦味,达到减肥之效。相对地,皮肤干燥、体型干瘦之人,便不适宜多吃苦味,因为这类人体内没有溼热,若再以苦味清热,只会使得皮肤更干燥,体重下降。

大多数的蔬菜都属苦味,例如牛蒡、莴苣、生菜、苦瓜等等,平时吃这些蔬菜,就能清热泻火,平复情绪,排掉体内多余的热毒。

五味加一味,
淡味为主保健康


其实,除了上文所提及的五味之外,还有一味是常常为人所忽略,却是最健康、最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淡味」。淡味可当「清淡」来理解,例如五谷、野菜等等。

淡味也是各种味道的基础根本。多食淡味,不仅较不易造成偏嗜一味带来的坏处,同时也能全面调养脏腑器官。

清淡的五谷和蔬菜是造血的根本,多吃这类食物,能够滋养血气,促进血液循环,使得体内运化顺畅通达,还可令人神清气爽,情绪平稳。

中医认为,若人突然想吃某种口味的食物,代表内脏有其需要,无须特别忌口,只要不过量即可。虽然五味各归不同脏腑,但最好以淡味为主,其余五味为辅,这就是最简单而基本的食补观念。

2-7.体寒,痠痛就会找上你
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
──清‧《医学心悟》


肩颈痠痛、关节疼痛,是很多人都会有的小毛病。而当身体出现这些痠痛感时,我们知道可能是因为长期姿势不良,或是过度疲劳所导致。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造成这些痠痛的原因,是因为气血不通畅,而气血的流通,和「体温」有很大的关系。

身体不保温,
病痛不请自来


人体的平均温度是三十六.五度左右,当体温每下降一度,代谢率就会下降十二至十三%。

中医则认为:「寒则杀,暖则生。」寒凉带来肃杀之气,温暖则代表生生不息。

当身体的温度下降,会让血液变冷、变稀少,流动速度也会变慢。寒的特性是凝滞收引,所以它会阻碍气血的运行,最后导致疼痛,也就是「不通则痛」。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属于体寒,手脚冰冷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指标。像是许多女性在冬天时常会四肢冰冷,甚至冷到睡不着,就代表末梢血液循环较差,身体气血运行窒碍。

而体寒也并非与季节有绝对的关系。像是现代人夏天时喜欢开冷气,或喝杯加满冰块的冷饮,也会造成内外寒热不调,将寒溼困在体内。

寒、溼经常相伴而生,当体内聚集的溼气没有排出去,在体表就会形成水肿或皮肤发痒、长溼疹;发生在肠胃道,则会导致拉肚子、肠胃功能减弱,或是无法运化水溼导致肥胖;在关节或筋骨处,则会造成四肢麻木、痠痛。

因此,若想要摆脱痠痛,要先把温度控制好。而且当排除了身体寒气,改善虚寒体质,代谢力跟免疫力也会随之增强。

「戒寒食暖」的保暖之道</b>

想要去除体内的寒气,最快、最好的方式就是「戒寒食暖」。
吃暖食会让我们身体的温度上升,带动血液循环,将体内囤积的垃圾带走,身体里面的垃圾清干净了,体重自然会跟着减轻。

像是蔬果大多属性寒,绿豆、豆腐和海带等也属寒凉食物,要尽量避免食用。

还有,将冷饮在口中多含几秒钟再吞下,也可以降低寒气对身体的伤害。

在生活上,则要注意「去寒保暖」。除了适当穿衣、不在冷气房中待太久等,以避免受寒之外,也可以用热敷的方式,使肌肉充分舒展。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想要气血畅通,除了要勤加活动之外,也要注意到身体内在跟外在环境的温度变化,如此双管齐下,痠痛的毛病才不会找上门。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拿到这本《上班族一定要知道的养生关键句》之前,我对于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养生书籍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很多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显,缺乏深度。但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活用中医老经典,找回职场好元气”这几个字,却激起了我莫大的兴趣。我一直觉得,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里面蕴藏着许多关于生命健康的深刻智慧。然而,如何将这些古老而精深的理论,转化成我们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可以轻松实践的方法,这才是关键。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做到的。它声称提供“关键句”,这暗示着一种简洁、易懂、且具有指导意义的提炼。我期待书中能解释清楚,哪些经典的养生理念,是如何被提炼出来,又如何能够直接应用于解决我们上班族在工作压力、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均衡等方面的困扰。例如,关于睡眠质量的问题,书中是否会给出基于中医理论的独到见解,以及一些简单易行的调理方法?或者,在面对情绪波动和压力时,是否有中医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疏导和管理?我希望这本书能真正地成为我在职场健康路上的“定海神针”,让我能够告别疲惫,拥有更加充沛的精力。

评分

当我看到《上班族一定要知道的养生关键句》这个书名时,我眼前一亮。作为一个常年与电脑为伴、在办公室度过大部分时间的上班族,我深切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在工作压力下保持良好状态的挑战。书名中“活用中医老经典”的提法,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宝贵的智慧结晶,它对人体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些古老而精深的理论,以一种现代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转化为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以轻松实践的“关键句”。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中医的养生理念,与我们上班族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例如,如何通过调整作息来改善长期熬夜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如何通过饮食调理来增强免疫力,减少生病?如何在工作间隙进行有效的放松,缓解颈椎和腰椎的疲劳?我期待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知识,更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真正地“找回职场好元气”,让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能拥有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身体,更加自信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挑战。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的是一种“病急乱投医”的心态。近两年,感觉身体明显不如从前,经常感到疲惫乏力,记忆力也开始下降,颈椎和腰椎更是时不时发出警告。在网上搜寻各种养生方法,看了不少文章和视频,但总觉得零散且缺乏系统性,有些方法也过于极端,不适合我这种朝九晚五的普通上班族。这本书的书名《上班族一定要知道的养生关键句》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活用中医老经典”这几个字,给我一种踏实感。我一直觉得,中医的智慧是经过几千年沉淀下来的,肯定有其独到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地将这些古老智慧“落地”,转化成我能够理解并执行的简单法则。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深奥的中医理论,提炼成一句句“关键句”,并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比如,如何在短暂的午休时间进行有效的放松?如何在加班后快速恢复体能?如何在饮食上避免“越吃越累”的怪圈?我对书中关于“找回职场好元气”的承诺非常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摆脱职业倦怠,重新焕发活力,不再让工作消耗掉我所有的精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每天在办公室里打拼的上班族来说。“养生关键句”和“职场好元气”这些词汇立刻击中了我,感觉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拿到书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能让我们摆脱亚健康的秘诀。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强调“活用中医老经典”,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那种空泛的、人云亦云的养生指南,而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智慧结晶。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那些古老的理论离我们现代生活太遥远,难以触及。这本书的切入点就非常棒,它承诺将经典中医智慧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松实践的“关键句”,这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这些时间宝贵的上班族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解答我的一些疑惑,比如如何在长时间面对电脑后缓解眼部疲劳,如何在精神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调整心态,以及如何在饮食上做到既健康又方便,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准备。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一种陪伴和支持,帮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能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重新找回充沛的精力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评分

最近工作压力特别大,经常加班,感觉身体像被掏空了一样。以前总觉得年轻,身体扛得住,现在是真的不行了,动不动就感冒,精神也提不起劲。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觉得特别符合我的情况,《上班族一定要知道的养生关键句:活用中医老经典,找回职场好元气》。听起来就很有针对性,而且“活用中医老经典”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普通的养生宣传,而是有根基的东西。我最想知道的是,这本书到底是怎么把中医理论变成“关键句”的?是不是有一些非常简单易懂的口诀或者小技巧,我看完就能马上用起来?我一直对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很认同,但总觉得那些理论太深奥,不好操作。希望这本书能真正地把中医的智慧,比如关于身体的阴阳平衡,或者不同季节的养生重点,变成一些我每天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比如,早上起床后有没有什么简单的中医动作可以提神?午餐吃什么能避免下午犯困?晚上睡前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快速入睡,并且睡得更香?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工作,也能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找回那种年轻时候的活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