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小小的体悟与感动,
也可以是生命中大大的收获。
作者曾野绫子以冷静、恬淡的笔触,在书中细细描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反思。有的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有的是听来的故事,不过曾野绫子对于这些故事都有自己的反思与体悟。例如「『想做的事,一定要做到』,是一种傲慢」、「人生要『绕远路』,才有趣」、「食物若没吃对,头脑会变糟」等等。书中透过一篇篇的散文,提供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欣赏世界与人世的机会。
作者简介
曾野绫子
一九三一年出生于东京,圣心女子大学英文系毕业。一九七九年,获颁梵谛冈圣十字勋章;一九八七年,以《湖水诞生》获土木学会着作奖;一九九三年,获恩赐奖.日本艺术学会奖;一九九五年,获日本广播协会广播文化奖;一九九七年,以海外日本人传教活动援助后援会代表的身分,获得吉川英治文化奖以及读卖国际协力奖;二OO三年,获选文化功劳者;一九九五年至二OO五年,担任日本财团董事长一职。
译者简介
姚巧梅
自由文字工作者。
推荐序 晚年人生的收获 韩良露
第1章 人生,无一日相同
笋的伟大─人生,无一日相同
迎合他人的危险─即使显得笨拙,也要忠于自我
不擅长休息─活得自然的诀窍
邻座的人─交朋友的才能
等待收获的漫长岁月─坚忍地守候
秘书─别变成不通人情的人
无用的思考─能够以「如果」这种假设思考的幸福
圣地─「想做的事,一定要做到」,是一种傲慢
微量元素─不幸,也是培育人格的要素之一
祖国─柔软的精神与身体,而且,「畅通」无比
第2章 「恰如其分」,是人生至高无上的艺术
非放置物品的场所─「恰如其分」,是人生至高无上的艺术
迳自狂吠的个性─从事擅长且喜欢的工作,将获得成功与幸福
没什么大不了的─将所有被赋予的事视为自己的特性
朴素的智慧─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
今天一天,很高档─无限深奥的料理
喔,是这么回事呀─再度被僱用之道与充裕的人生规划
建立人脉的方法─只要不利用人脉,就能创造人脉
自作自受─当紧张感消失之后
真想看看老板的表情─应改善却置之不理,不可思议
紧急要事─「喜欢与大人物见面」的坏习惯
第3章 「绕远路」的人生,才有趣
失败的功名─人生要「绕远路」,才有趣
未依计画行事─「农夫的早餐」这出戏
早晨的妄想─当善意变恶意时
雨男晴女─受命运所託付之重要事业
三十秒、三十分、三十小时─在非洲所见识的生活根源
农地的围墙─在贫困之地学习
向日葵之眼─清新大自然的恩惠
繁花盛开的森林逐渐远去─人类选择文明后的失落
对健康有害的语句─暧昧语言之害
实验性的祈祷─「人权」,这个贫乏的语汇
第4章 没有冒险的人生,很无趣
母亲的骄傲─没有冒险的人生,很无趣
冻结的寿司─享受失败,也是一种才能
毫不犹豫的反抗─不迎合世间常识做判断
培养自信的方法─能适应严酷的处境,是对人生有所认知
礼物─每个人都蒙受恩惠
辩论的效果─既无胜利者,也无失败者
普通的行为─尽了该尽的义务,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内战的牺牲者─「做什么都好」的天真与幼稚
撒豆也要看时机─「怠惰者不食」的原则
复活之料理─食物若没吃对,头脑会变糟
第5章 人生,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无论何时、何地.....─人生,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不痛的理由─身为人,活着的意义
一个诗人之死─过度自由的不幸
二十九年之无言─长期沉默的意义
粗暴的原因─不让孩子体验光荣的双亲们
东部的天空─主张「人权」之前
组织,从声音开始─成人要能不失平静并且有礼地善后
残酷的扫墓─比起恶意者,善意者更恐怖
新知识人─爱是以知识做为前提
日常中潜藏的危险─毫无理由的信任是愚蠢的
第6章 老年的人生,更灿烂
享受等待的时间─老年的人生更灿烂
失势─对有缺陷的肉体忍耐,是平庸的自我修行法
生活在船上的人─有独创力的老后生活
往日情怀─贫困的战后,却是心灵丰富的时代
与宠物共生─人,最终总要和谁一起生活
最后的一块─亲手做料理的重要
一月一日的大生意─在就寝时劳动,即使薪水少,也要工作
充足的条件─接纳命运的勇气
恐怖且困难的事─高尚的灵魂会「选择做吃亏的事」
光辉的每一天─直到人生的最后,都要维持日常生活
推荐序
晚年人生的收获
看完了天下杂志日本馆寄来的《人生的收获》一书书稿,了解作者曾野绫子出生于一九三一年,《人生的收获》于二○一一年出版,作者写作当时已八十岁,今年也已八十二岁了。
回想起过去几年,天下杂志日本馆先后出版了几位熟龄女作家的作品,如连续剧《阿信》的编剧桥田寿贺子和《白色巨塔》的作家山崎丰子,出版的都是她们七、八十岁的人生随笔,谈的都是晚年对于人生的思考与面对人生的智慧。
过去二十年,当日本社会陷入长期的经济衰退、社会成长的脚步变慢、晚年人口愈来愈长寿,日本人面对的是成熟社会的停滞与沉淀,老人学、晚年学、死亡学也相继成为日本书市重要的出版主题。
天下杂志日本馆大概是国内特别注意到此一趋势的出版社,又尤其看重译介日本晚年女作家的作品。也可能和日本女性比男性长寿,对于阅读反省人生的心灵随笔也比较有兴趣。
根据我对日本和英国的了解,这两个国家的老年人口(六十五岁以上),大概是全世界最喜欢阅读的族群,又由于男性与女性阅读兴趣的不同,英国、日本书市一直都有支持长青型作者(写作四十年以上)的晚年粉丝。
我想,在日本看曾野绫子作品《人生的收获》的读者,大概有不少是二、三十岁就开始读她的小说,也跟她一样出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九四五年),对日本人在二次大战前后社会民生的疾苦有所理解,也一起经历了日本六○年代的经济起飞与八○年代的经济狂潮,更一起渡过了九○年代开始的经济退潮。这些经历过人生春、夏、秋季节的读者(恐怕不少是女性吧!),如今安静下来,对人生也都有所感悟,总会期待看到更有智慧或更能清楚表达人生的作家写出人生的普世价值与特殊意义吧!
尤其曾野绫子的思考,本质上奠基于日本社会,却又有点不太一样,使得她的人生的收获,结出独特的果实。
曾野绫子出生于东京,念的是天主教的圣心女子大学英文系,她的写作一直有着天主教神学的思想背景,也长期从事日本人天主教徒的海外传教活动, 并获得梵谛冈圣十字勋章。
在以神道、佛教为主流宗教的日本社会,曾野绫子的背景当然有一些特别。但日本社会也一直存在着少数天主教徒的作家,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日本有某些城市也特别受早期西方传教士的影响,如长崎、神户、东京等等,日本天主教徒作家最大的特色是具有拯救与救赎他人的宗教热情,而神佛教徒关心的比较是个人的解脱。
阅读曾野绫子的《人生的收获》一书,有如天主教徒的反省录,像人要谦虚,不要太看重世间的常识,要忠于自我(但在天主的关注下)、在贫困之地学习、怠惰者不食、身为人活着的意义等……日本的文坛一直有着两大流派, 一是追求伟大精神提昇的白桦派,另一是体验黑暗人性的颓废派,曾野绫子应当类似前者。
曾野绫子的书在日本自有其社会脉络与读者阶层,但翻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却让我觉得她的书恐怕比在日本更具有未来的发展。因为我怀疑台湾目前六十五岁到八十岁的年龄层中,会有多少女性读者拥有与她互动的社会背景,因为日本社会大约比台湾社会提前开放二十年,日本女性在二十多年前就已面对晚年独立的社会思潮与情境,但这些问题却才刚在台湾开始。
就像一直到七、八十岁晚年还一直从事海外(非洲、南美洲)公益旅行的曾野绫子,对自己的个体意义有着强烈的自觉,比较起台湾从事慈济的海外慈善救助的年长女性的集体认同,也可以看出两个社会目前的差异。
台湾如今正迈向迟缓而成熟的老年社会,提早阅读日本老年学、晚年学的书,当然对如今中年近老的我有所助益。还好联合国如今定义五十岁的人是中年的开始,六十岁还是壮年,七十岁才是老年的开始,人生的收获或许可以到七十岁才收集。但要怎么栽、怎么植,却必须从现在开始思考与追求,才会在未来拥有丰硕的晚年人生的收获。
韩良露
(本文作者为南村落总监)
《人生的收获》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接纳”。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事事如意,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书中,作者以一种平和的态度,讲述了如何拥抱生活中的不完美,如何与那些难以改变的现实和解。他谈到童年时的阴影,谈到成年后的挫败,他没有回避那些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它们来展现人性的坚韧和成长的力量。读到这一部分时,我感觉像是被一股暖流包裹着,那些曾经深埋心底的伤痛,似乎也找到了出口,得到了安慰。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我,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完美的,但正是这些“瑕疵”,让我们变得更加独特,更加有血有肉。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拖了很久才来写评价,实在是因为里面的内容太丰富了,以至于我反复翻阅,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一开始拿到《人生的收获》,我其实带着点儿好奇,又有点儿忐忑,不知道它究竟会带给我怎样的“收获”。毕竟,人生这两个字太大了,承载了太多东西,而“收获”又是一种总结和沉淀。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吸引了。他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分享着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那些跌跌撞撞,那些豁然开朗,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有温度。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个灵魂深处的知己对话。它探讨了许多关于生命意义、人际关系、自我认知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起伏等根本性问题。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选择”的论述,他不仅仅是将选择摆在台面上,而是深入剖析了选择背后的心理动机、社会影响以及长远后果。他举了好多身边真实的例子,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无论是哪种,都充满了深刻的教训。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工作上的一个决策而陷入了长久的纠结,读到书里关于“责任与自由”的章节时,我才猛然醒悟,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选择,而是不敢承担选择的后果。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审视自己的内心,最终做出一个我能心安理得的决定。
评分我非常喜欢作者在书中对“遗憾”的解读。许多人谈到遗憾,总是带着沉重的色彩,认为那是一种失败和痛苦的印记。然而,在《人生的收获》中,作者却将遗憾描绘成了一面镜子,一面能够照见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的镜子。他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因为胆怯而错过的一些机会,那些错失的风景,如今想来,确实是人生中的一抹淡然的忧伤。但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遗憾,而是从中汲取教训,并且以更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这让我明白,遗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因为遗憾而停滞不前,不敢再去尝试。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不是那种线性叙事,而是像一条蜿蜒的小溪,时而流淌,时而汇聚,总能带你抵达意想不到的风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时间”的理解。他没有将时间视为一个冷冰冰的度量衡,而是赋予了它生命和情感。书中有很多关于“珍惜”的段落,让我深刻体会到,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一旦流逝,便再也无法挽回。他分享了自己错过的一些重要时刻,以及因此带来的遗憾,读来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促使我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有多少个“本可以”变成了“已错过”。现在,我试着更加专注于当下,不再被过去的懊悔或未来的焦虑所困扰,努力活在每一个真实存在的瞬间。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对“孤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这本书在探讨孤独这一主题时,展现了非常深刻的洞察力。作者并不鼓吹所谓的“享受孤独”,而是以一种更现实的方式,展现了孤独的本质,以及如何在孤独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他描述了自己在独处时的思考,那些与自我对话的瞬间,那些在静谧中迸发的灵感。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于外部的认可,而是源自内心的丰盈。通过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孤独的关系,不再将其视为一种负担,而是将其看作是自我成长和深度思考的宝贵契机。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关于“爱”的理解。作者并没有从那些浪漫化的角度去描写爱,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爱在生活中的各种形式,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最重要的——自我之爱。他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去表达爱,如何去接受爱,以及如何处理爱中的矛盾与冲突。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付出与索取”的论述所打动。他强调,真正的爱,并非一场交易,而是一种无私的给予。读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在过去的人际关系中,是否有过过于计较付出和回报的时刻,这本书教会我,以更宽广的胸怀去爱,去感受被爱。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坦诚地展现了自己所有的脆弱和不足。我记得有一段,他回忆起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以及因此给他人带来的伤害。那种真诚的忏悔,那种深刻的反思,让我深深地被触动。他告诉我,一个人真正的强大,并非在于他从不犯错,而在于他能够勇于承认错误,并且从中吸取教训。这种“反躬自省”的精神,是我在这本书中学习到的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评分总而言之,《人生的收获》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能让你在短暂的阅读中获得短暂的兴奋,而是像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每次翻开,都能在其中找到新的启发,新的思考。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人生问题的工具和方法。通过这本书,我不再害怕人生的起伏,不再纠结于过去的得失,而是学会以一种更加平和、更加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它让我明白,人生的“收获”,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的成就,更是那些看不见的内心成长,是那些在经历风雨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平静与美好的力量。
评分《人生的收获》在探讨“成长”这个主题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将成长描述成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将其比喻为一场漫长的旅途,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他分享了自己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男人的心路历程,其中有迷茫,有挣扎,也有蜕变。他用真实的经历告诉我,成长并非意味着失去童真,而是意味着拥有更多的智慧和责任。书中那些关于“拥抱变化”的章节,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变动的态度。以前我总害怕改变,害怕未知,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认识到,变化是成长的必然,而拥抱变化,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