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肚子的专业知识,却无法形成个人社群,
只能眼看超级策展人身价节节上涨,自己却淹没在逊咖回收场……。
资讯是廉价的,知识已死。
你必须透过好奇心,倾注热情在你所关注的主题上,
将专业知识组织起来,与朋友分享,串联重组为自己的社群,
建立专门「杂学资料库」,成为这个时代所需的「策展人」。
◎创新源自「发现」与「资料库」
◎以「好奇心」,运用「五感」的「体验」
◎透过「观察」,将体验转换为知识
◎养成「阅读杂书」的生活习惯
◎练习「输出」以固定有用的「资料库」
本书特色
拥有丰富专业知识,但工作却不顺利?
资讯氾滥的时代,知识无用!
你必须善于选择利基主题,充实个人资料库,
以热情浇灌专业知识,赋予价值!
知识搜寻OUT!「串联社群」IN!
你必须去感受人类体温的细微变化,建立杂学资料库,落实个人策展的第一步!
「只能从单一角度看事情的人,是不成熟的人,更称不上是够格的职场人。」──日本麦当劳社名誉社长 藤田田
得奖记录
COURRiER Japon杂志 总编辑奖
作者简介
佐藤贤一 (Kenichi Sato)
KEN Management Ltd.的代表。顾问业经营者,专业领域为组织改革及人材能力加强。1962年生于日本京都,1985年毕业自一桥大学(主修历史学),1992年于美国壬色列理工学院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RPI) 取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MBA)。曾任职于银行及广告代理商的顾问公司,以及中小企业「Number 2」监督经营企划室长。在泰国曼谷成立当地法人,并担任独立代表。在学校法人玉川学园担任教育研究活动政务会议委员,任务为「促进个人思考,个人行动,在地球任何角落都能成功的『个体』日本人」。兴趣是成为「资料库丰富的人」受人赞赏。本书《一个人的策展年代──串联社群,你需要杂学资料库》为他的首本着作。
官网:kensatoken.com/
信箱:ken@kensatoken.com
译者简介
陈文涵
文藻外语学院英文科副修日文、二技部翻译系毕业,曾至日本鹿儿岛交换留学一年,毕业后就职于日商。在学期间即开始接触技术文件等翻译案件,译有《3小时读通DNA诞生之谜》(世茂出版)等。
序章
「资料库」为何越多越好?
「专业笨蛋」不通用的时代
「资料库」对于客服业变得重要
正是「杂学」才重要
创新源自「发现」与「资料库」
第1章 「资料库」的增加方法1
以「好奇心」为最优先,运用「五感」的「体验」
1以自己的好奇心为最优先
「爱好是拿手之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五感」全开「体验」
2寻找自己的杂学题目
明确地留意感兴趣的题目
题目有两个以上也没关系
透过履历表=自己史寻找题目
以实际体验设定题目
题目设定短-中-长期
3专业知识为杂学的相乘作用
确立「工作」的专业领域
正面积极地利用置身环境
工作与生活的真正关系
第1章小结
第2章 「资料库」的增加方法2
彻底地「观察」
1养成观察的生活习惯
透过「观察」将体验转换为知识
创新来自「观察」
由週遭开始「观察」
彻底实行「三现主义」并重视第一手资讯
2观察时需留意的事
在意的事立刻纪录
在意的事立即询问、搜寻
3观察的方法
万事起于自然观察
「假说与验证」--经常思考「为什么?」
以自己的题目为「标签」进行「观察」
观察时刻意比较
着重共通点及关联性
4观察时的观点
观察时的「观点」
以360度的俯瞰方式观察
抱持异己的观点
尝试三角测量法(triangulation)
5五感体验
「观察」并不限于眼睛
以宽阔的平常心训练观察
第2章小结
第3章 「资料库」的增加方法3
养成「阅读」的生活习惯
1培养阅读的嗜好
首要体验、次要阅读!透过书籍的第二手资讯补齐知识
养成阅读的生活习惯
总之增加数量
2先了解书本结构
了解文章结构
不全部读完也可以
将书本依自己需求客制化后使用
「商业书籍」为补给品
3併用多读及熟读
多读的基础在于熟读
同时并行阅读多本书
相关书籍至少阅读三本
阅读不同类别的书籍
杂志整本读完
4如何选书
远看书架上的书背
如何选书?
5阅读声音及影像
使用双耳「阅读」
以双耳「阅读」英文有声书
将影像作品转换为「资料库」
偶尔也要「资讯绝食」!
第3章小结
第4章 「资料库」的增加方法4
透过「输出」整理并稳固「资料库」
1由记忆的机制思考
输入及输出的往返动作很重要
大脑与电脑的「资料库」差异
「资料库」制作的I∕O平衡
2由大脑输出(Output)看看
实际的输出手法
说出口看看
活用推特及脸书等社交网站
3提升输出力的秘诀
活用联想
以类推法换句话说
第4章小结
第5章 「资料库」的增加方法应用篇
以「做菜」为例,试着增加「资料库」
做菜增加杂学的「资料库」
正因料理依靠做菜的人,杂学才无限增加
不仅增加杂学,也学到管理的基础
以做菜为起点,增加杂学的资料库
养成生活习惯至少需时三个月
后记
这本书的名字《一个人的策展年代:串联社群,你需要杂学资料库》,光看就觉得很有深度,而且非常符合当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我感觉它讲的不是那种简单的社交技巧,而是更偏向于一种个人能力的提升,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影响和连接周围的人。尤其“策展”这个词,我一直觉得它带有很强的个人品味和专业性,能够把原本散落的东西,通过一个人的眼睛,呈现出新的意义和价值。 “杂学资料库”这个概念更是戳中了我的点。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跟别人深入交流,或者难以产生新的想法,就是因为我们的知识面不够广,或者说,我们没有将学到的东西有效地整合起来。如果这本书能教我们如何建立一个强大的“杂学资料库”,并且知道如何从中提取和运用知识,去“串联”起一个社群,那简直太强大了。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比如,一个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始构建自己的“杂学资料库”?又有哪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将这些零散的知识转化为社群吸引力?我非常期待从中获得启发。
评分“串联社群”这个词,让我联想到很多人在网络上寻找同好,但常常因为信息太多,反而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书名《一个人的策展年代:串联社群,你需要杂学资料库》,听起来就像是在说,其实你不需要依赖别人,你自己就可以成为那个能连接大家的人,只要你拥有一个丰富的“杂学资料库”。我个人对这种“赋权”式的理念特别感兴趣。我们常常觉得社群的建立需要很多外在的条件,但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内在的知识和能力才是关键。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具体阐述“一个人的策展”?它是指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像策展人一样,精心挑选内容、组织活动,然后吸引同样有兴趣的人聚集起来吗?而“杂学资料库”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它是知识的来源,还是建立连接的工具?我想,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信息筛选和知识整合能力的方法。尤其是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觉得,虽然知道很多零散的知识,但不知道怎么有效地利用它们来影响他人,或者建立更深的连接。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觉很有可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线索。
评分看到“串联社群”这个词,我立刻就联想到前几年很流行的“知识社群”概念。但感觉这本书似乎更进一步,它不是单单讨论如何建立一个线上群组,而是强调“一个人”的力量。这让我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杂学资料库”才能支撑起一个人的策展年代?是关于历史的、艺术的、科技的,还是关于人际关系的?我想,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能够让一个人从看似无关的知识点中,发现连接的线索,进而吸引他人。 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接触海量的信息,但很多时候都只是被动接收,很难主动地去组织和运用。如果这本书能够启发我们,如何将这些信息内化成自己的“资料库”,并且知道如何从中提取有用的“养分”,来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群,那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论,而不仅仅是概念性的探讨。比如,如何开始建立自己的“杂学资料库”?有哪些工具或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如何在社群中扮演一个有效的“策展人”角色?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第一反应就是“哇,好有想法!”。尤其是“一个人的策展年代”,这个说法就很有画面感,感觉是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且还能吸引别人加入。我一直觉得,现在很多东西都讲求“运营”和“内容”,但很多时候都好像是在跟风,缺乏一种独特的个人印记。如果这本书能教我们如何培养自己成为一个“策展人”,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构建一个有吸引力的“内容场”,那真的太棒了。 “杂学资料库”这个概念也很吸引我。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大家都有各自的知识领域,但往往是“一亩三分地”,很难做到跨领域的交流和碰撞。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鼓励我们要拓展视野,不拘泥于单一的学科,而是要拥抱各种各样的知识,然后把它们串联起来。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释“杂学”的价值?以及如何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知识,转化为有凝聚力的社群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个人“知识地图”的思路,并且教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创造连接,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评分这本书名《一个人的策展年代:串联社群,你需要杂学资料库》光听就让人眼睛一亮!感觉好像在讲一个超酷的个人如何靠着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一群人聚集起来,然后创造出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一直觉得,在这个什么都讲求效率和分工的时代,能够一个人“策展”,真的需要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整合能力。不仅仅是要知道很多东西(杂学资料库),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把这些东西“串联”起来,让它们产生意义,甚至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 我想,这本书大概会触及到很多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岛感”吧?我们好像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常常找不到同类,或者即便找到了,也很难深入交流。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方法,告诉我们如何利用“杂学资料库”来打破这种孤立,主动去建立和维护社群,那简直太实用了。尤其是我自己也算是个对很多领域都好奇心满满的人,常常会东看西看,但总觉得零散,不知道怎么把这些碎片拼凑成有用的东西。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在为我这样的“杂食性读者”量身定做的指南,教我们如何成为那个能连接一切的“策展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