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学:成功不是你想的那样

还在学:成功不是你想的那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个人成长
  • 职场发展
  • 思维模式
  • 成功学
  • 自我认知
  • 人生规划
  • 经验分享
  • 反思
  • 学习方法
  • 心态调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最具影响力杂志《商业周刊》创办人金惟纯,
  重回赤子之心的意外旅程!
  29岁时的他,才气纵横,成为《中国时报》最年轻主笔,
  创办《商业周刊》后饱尝压力煎熬,终成就全台发行量第一地位;
  人生颠峰时,无意间闯进一趟生命探寻之旅,
  终于学会面对自我矛盾,重新学「怎么活」,
  本书分享最赤裸的人生省思,触动你不敢掀开的深层内在。

  「当一切都进入顺境,大家羡慕我「什么都有」的时候,我反而倒不知:接下去要怎么活了。……再为自己活,已经活不出什么名堂;想为别人活,又不知该如何活法?人生就这样悬在半空中,挺尴尬、也挺荒废的。」

  「世上所有东西,累积过多时,都会让人越来越大、越重、越硬、越固着,弄到最后,卡在原地,哪也去不了;世间只有慈悲和智慧,是不嫌多的,越多就让人越小、越轻、越软、越流动、越有能量,到最后能心想事成,想去哪、就去哪。」

  本书共分三部,前两部精选作者在《商业周刊》<创办人聊天室>专栏文章,第三部为商周集团前后任执行长深度对谈。

  [企业蓝海,不必外求 ]
  阐述自己从1987年创办《商业周刊》,经过7年惨澹经营,由谷底翻身、飞速前进,成为台湾指标型财经杂志的心路历程;同时,在担任经营者长达22年期间,他如何学习、识人、用人,以及关于企业接班、世界局势的观察,思维兼具理性与感性。

  [人生花园,百花齐放 ]
  金惟纯先生放下经营二十余年的事业,近年来,开始走向人生探寻之旅,进入养心内观的层次,重新学「人该怎么活」,并回顾个人从童年、家庭关系,到生命际遇的所见所思,总结其对人生全方位思考的精华,提出对年轻世代的真诚建议,文字直指内在,真实又能触动心底的共鸣。

本书特色

  1.作者早年因缘际会创办《商业周刊》,经营刊物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财经杂志的心路历程,并分享其企业理念、育才,及关于接班想法、世局观察,书中都有第一手告白。

  2.近年进入人生学习阶段,作者心中的转折及自我反省,透过一篇又一篇的文字娓娓道来,带领读者贴近媒体背后,成功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兼具学习与励志性。

  3.以《商业周刊》荣誉发行人身分与现任商周集团执行长王文静,两代经营者针对经营策略、职场思维、人生成长等议题交锋对谈,独家完整收录。

作者简介

金惟纯

  1952年,出生于台湾高雄眷村。

  曾任《中国时报》专栏组主任、29岁便成为台湾《中国时报》主笔,30岁负笈美国,35岁回台创办《商业周刊》,发展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发行量第一的杂志,现在商周集团属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的TOM集团一员,堪称两岸三地华人圈传媒鉅子。

  2009年6月,卸下商周集团执行长一职,现为商周集团荣誉发行人,以及《商业周刊》「创办人聊天室」专栏作家,并持续投身相关教育工作的推动。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尘回响:宇宙深处的文明碎片》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还在学:成功不是你想的那样》完全无关。 星尘回响:宇宙深处的文明碎片 一部跨越星系的史诗,一次对文明兴衰与存在意义的深刻探索。 【内容梗概】 《星尘回响:宇宙深处的文明碎片》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而是一部融合了硬核天体物理学猜想、宏大历史编年史与哲学沉思的“考古学发现实录”。本书的核心叙事围绕着人类探索飞船“奥德赛号”对银河系边缘一个被称为“寂静之环”的古老星系团的考察展开。这个星系团被认为是一个曾经繁荣但已消逝的超级文明——“先驱者”的最后遗迹所在地。 本书通过对“奥德赛号”上语言学家、天体考古学家和信息熵专家团队的视角,逐步揭示了“先驱者”文明的兴衰图景。他们并非在某次剧烈的星际战争或突发灾难中灭亡,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渐进、近乎“优雅”的衰退过程,最终选择了一种难以理解的、内向性的存在方式。 第一部分:抵达寂静 “奥德赛号”在跃迁后,发现“寂静之环”与预想中的布满恒星爆炸残骸的星域截然不同。这里弥漫着高度有序的暗物质结构,仿佛是某种巨大的、跨越数百万光年的信息缓存系统。团队首先接触到的是“回响晶体”——一种由超密度物质构成的记录媒介,它们记录了“先驱者”文明鼎盛时期的“万界网络”信息流。 本部分详细描述了团队如何破解这些信息,了解“先驱者”在技术上的巅峰:他们掌握了对时空拓扑结构的精细操纵,能够将整个行星系统转化为计算单元,并在多个维度上并行发展。我们看到了他们如何解决能源危机,如何实现个体意识的数字化永生,以及他们对“纯粹信息”的极致追求。 第二部分:文明的悖论与“高墙” 随着解读的深入,团队发现了“先驱者”文明内部的一个核心矛盾。在解决了所有外部生存挑战(疾病、饥饿、战争)之后,他们开始面临“存在饱和”的危机——当所有可能性都被穷尽,追求目标本身失去了意义。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先驱者”哲学家留下的论述,探讨了“完美效率”与“生命活力”之间的悖论。为了应对这种存在性的空虚,他们建立了一个被称为“高墙”的社会结构。这道“高墙”并非物理障碍,而是一种信息过滤机制,目的是限制信息的无限扩张,强迫文明回归到更简单、更具“张力”的体验中。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分析“先驱者”如何从“向外探索”转向“向内固化”,以及这种选择如何最终导致了他们的“静默”。他们没有毁灭,而是将自己编码成一个极度压缩、几乎不可识别的稳定态,等待宇宙热寂的终结。 第三部分:信息熵的终极辩论 “奥德赛号”的语言学家发现,越接近文明的终点,其留下的信息就越发抽象和富有诗意,但可操作性信息却急剧下降。这引出了本书最核心的哲学讨论:信息与意义的关系。 团队中的信息熵专家提出了“意义衰减定理”——当一个文明累积了过量的、无冲突的知识后,其产生的“意义单位”反而会趋近于零。为了对抗这种衰减,文明必须周期性地引入“非理性”或“随机性”的输入。 “先驱者”最终选择的“静默”状态,被解读为他们试图将自己转化为宇宙中最稳定的“信息锚点”,而非一个不断膨胀的、最终会自我瓦解的黑洞。他们放弃了扩张,选择了一种近乎永恒的、静态的观察者角色。 【核心主题与思考】 《星尘回响》旨在提出以下深刻问题: 1. 进步的终点: 当技术解决了所有生存问题后,文明的驱动力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个“技术天花板”会不可避免地导向哲学上的停滞? 2. 存在的价值: 是持续的、充满冲突的演化更具价值,还是达到一种完美的、静止的和谐状态更为可取? 3. 信息的密度与理解的深度: 记录得越多,是否意味着理解得越少?在海量数据面前,智慧是否会退化为纯粹的索引能力? 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而富有画面感,结合了对量子场论、信息论以及古典哲学概念的巧妙引用,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一个伟大文明如何“优雅地退场”的宏大叙事。它迫使读者反思我们自身文明对“成功”和“永恒”的定义,以及我们在信息洪流中,究竟是越走越远,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自己的“寂静之环”。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对时间、空间、智慧和文明的终极命运抱有疑问的读者的作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 自序 | 还在学!

[第一部 企业蓝海,不必外求 ]
领导人最重要的责任,是必须让员工充分体认企业价值,并不断重新定义产品、服务、公司和产业,不断改写游戏规则,让大家心中充满「蓝海」。只有这么做,才不致迷航和沉没在红海中。

Chapter 1  | 成功的秘密  |
1  组织的「秘密」
2  成功的恐惧
3  人多不怕鬼?
4  把公司卖给巴菲特!
5 「大愿」与「无我」
6  企业的「心」与「脑」
7  喜欢!
8  也说几句「创新」
9  传承
10 大家都是「人」
11 必要之恶?
12 「真」有效能

Chapter 2  | 牛仔精神  |
13 「失败经验」也受用?
14 培养「洞察力」
15 「爱」与「样子」
16 向禅宗五祖学「交棒」
17 不是英雄 就别领导
18 企业与人生
19 「二代」牛仔何处寻?
20 热情与自由
21 摆地摊 跑江湖
22 都是我的错!
23 男人生孩子
24 组织的缘分
25 铁血执行长
26 找苦吃

Chapter 3  | 看向未来  |
27 世界比你想像的单纯!
28 「组织失败」是问题根源
29 再谈「混序组织」
30 从「清贫」到「清富」
31 企业必须追求「极致价值」
32 郭台铭遇到了什么事?
33 「巴比二人组」的启示
34 职场业力
35 大家想一想!
36 不得不?主动做?
37  Oh iPad
38 英雄与典范
39 方便

[ 第二部  人生花园,百花齐放 ]
人用自己一招半式的「独门绝技」走江湖,闯出名号后,就按照自己的意思建自己的城堡,城堡越大、越坚固,就越安全、越舒适,「堡主」就不用再改变自己。不改变,意味着不再生长,离人生花园百花齐放的境界,也就越来越远。

Chapter 4  | 我在哪里? |
40 我在哪里?
41 被宠坏的中年男人
42 不求人?
43 影响力
44 「个性」能改吗?
45 置心一处
46 爱自己
47 万事愿意
48 妄想!
49 金钱是功课
50 如同孩子一样
51 累!
52 忙!
53 「生命品质」?
54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55 人生的「蓝海」
56 故事的陷阱

Chapter 5  | 还在学的人生  |
57 童蒙养正
58 学「闭嘴」
59 学「听话」
60 学「说话」
61 学「感恩」
62 学「愿意」
63 学「赞美」
64 学「助人」
65 学「不发脾气」
66学「面对脾气」 
67学「说对不起」
68学「记名字」
69 学「做小事」
70 小而无怨 小而不器
71 不拘小节?

Chapter 6  | 孩子们  |
72 「普世价值」?
73 以孝立国?
74 谁能教出好孩子?
75 抢救孩子们
76 父母难为!
77期待少年英雄!
78没有「体验」的人生
79 关心?还是担心?
80 未知
81 活出自己!
82 「贵人」正解
83进食顺序
84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第三部  执行长这样聊天]
让复杂的,回归简单,是最后,也是唯一
商周集团荣誉发行人 金惟纯vs.执行长 王文静

图书序言

自序

还在学!

  如果没有近五年来,我人生迈入「见山又是山」的意外旅程,大约不会有这本书。之前的二十年,我写了上百万字的专栏,评论时局、分析趋势,只觉得都是过眼云烟,从没动过出书的念头。

  直到五年前,我开始问自己:这辈子难道「只是这样」?问到停不下来,问到无以回避,问到不得不放下经营二十余年的事业,走向一条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生探寻之旅。

  那年,我五十五岁,人生一切都好,事业成功、家庭美满、日子惬意,还小有社会地位,可以对很多事说三道四。一般状况下,这样的人生,大概都会紧抓不放,没什么需要改变的,应该继续这么过下去,能过多久算多久。

  十余年前,有朋友说我「什么都有」,我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付出过什么代价?」我还特意说了两段故事给他听:

  其一,《商业周刊》创办两年时,经营得一塌煳涂,为了打肿脸充胖子,刻意用心思办週年庆。週年庆当天,会场冠盖云集,政商大老齐聚,我以主人身分周旋其间,风光无限。当天晚上,去找老朋友调头寸,被整整教训了几小时,说到一无是处,才借到几十万,保住公司信用。这样的日子,我称作「洗三温暖」,整整过了七年才结束。

  其二,大约创刊五年后,有一年除夕前焦头烂额凑到钱,勉强发了薪资,但包含我在内的几位经营伙伴都只领半薪,不敢留在台北过年,跑到山上原住民部落,靠原住民兄弟不拿我当外人,混吃混喝了五天才敢下山。

  总而言之,我这半生浮沉,吃了不少苦,也佔尽了便宜;做了一些事,也犯了不少错;遇了不少贵人,也辜负了不少亲人,就这样活到了五十岁出头,当一切都进入顺境,大家羡慕我「什么都有」的时候,我反而倒不知:接下去要怎么活了。

  我是在这种心境和处境下,开始探索:「有没有不同的活法?」后来,有缘得遇明师,在明师愿力所创造的好环境,透过做、透过修,踏上生命的寻根之旅。

  透过这一段探寻,我回到自己童年,看到当时年轻守寡的母亲、对自己人生充满挫折迷惘、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担忧惧怕,冒着失去孩子的爱的风险,用棍棒严教我这叛逆不受教的小孩。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怕我的人生,变得和她一样。我也看到了,当年那个懵懂不受教的我,感受不到母亲严教背后的爱,咬着牙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挣脱桎梏,一定要活成和母亲不一样、让她吓一跳的样子。

  如今的我,透过不断的修习,生命产生变化,每过一段时期回头看到的童年,都完全不同。如今我看到的童年,已经一切圆满,完整收到母亲的爱,也对母亲付出了在她生前我一直未能付出的爱。

  这样的体验,让我了解经典上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皆在一念之间;个性能化,心念能转,连过去的遗憾都可再度圆满,何况未来的命运呢?人生哪有比「学怎么活」更重要的事?

  这件事,六岁不嫌早,九十不嫌晚,是人终生都应列为首位的头等大事。怎么学?禅宗六祖路过一人家,听到一段金刚经,就循线找到了五祖,在五祖所创造的环境中,即使舂米、噼柴,也能日有精进。凡好老师必能创造好环境,好环境中人自然精进,这是我的经验,也是我的建议。

图书试读

Chapter1|成功的秘密|

组织的「秘密」


我曾不小心答应了一个机构去演讲,那个机构的任务和属性,与我自己所管理的事业,完全风马牛不相及。我到底有什么可说的呢?让我相当的烦恼。

然后,一本书的名字,突然浮现眼前:《秘密》。

这本书刚出版时,我就买来读了。读得很有感觉,也买了些送给同事。但直到最近,我才勐然发现,其实我们自己的公司,正是《秘密》这本书所述说的最佳见证。

《商业周刊》创办前七年,公司营运陷入空前低潮,只能用「一无是处」形容。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当时我里里外外团团转,却发现所做所为尽是虚工,完全看不到成果。身处此境,难免「心无所住」,一方面开始逃避现实,另方面又时常「一心以为鸿鹄将至」,算是准躁郁症患者一名。

有一天,在一场近乎「牛衣对泣」式的检讨会中,我有感而发,对同事们说:「我们创办事业,把股东的钱赔了,把同事的青春误了,印了一堆没人要看的杂志,白砍了不知多少棵树,实在也对不起地球……。你们让我想想,如果确定我们自己是『负面事物』,不惜身败名裂,也要把公司结束。」

说完这番悲壮之语,没吓着别人,倒把自己吓到了。我真的可以把公司关了吗?如果真能就这么关了,岂非天下太平?想着,想着,就「心无罣碍,无有恐怖」起来。

了解到一切错误的源头是自己,了解到一切错误应该由自己终结,我反而如释重负。心想,反正镇日在公司穷忙也无济于事,不如安静把问题理清楚,于是就抛开一切到庙里打禅七去了。

圣严法师慈悲可亲,让人如沐春风;惟觉老和尚法相庄严,时常当头棒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和尚说:「你们芸芸众生,放眼望去,只有两种境界,不是妄想就是昏沉,不是昏沉就是妄想。」枯坐七天,才明白老和尚说话真实在。

重回公司上班后,我不再焦虑、不再生气、不再想公司何时转亏为盈,不再问同事为什么没有完成目标……。我只要每天在公司里做一、两件「好事」就满心欢喜,我改口问同事最喜欢做什么,做什么最有成就感。

就这样,我释放了自己,也释放了与我一起工作的同事。然后,我发现大家工作时的表情变了,办公室里的笑声多了,编出来的杂志有感觉了,读者开始有反应了……。从那时到现在,所有数字都翻了几十倍,完全始料未及。

如今回想,在《商业周刊》「败部复活」之前,我们因为犯了太多的错误,累积了太多的失败,导致整个组织气氛被扭曲,同事们彼此互相增强负面态度,最后人人都讨厌自己、讨厌彼此,不相信自己会做对事,也不相信公司的困境能终结。这样的一个组织,可想而知,是陷入了恶性循环,毫无前途可言。

最后造成一切改变的,是在上位者透过「放空」的修炼,转化了自己的心念,由负面而正面,然后感染、扩散到大多数的同事,于是奇蹟就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回忆起这一段历史,简直就像照表操课,一五一十的实践着《秘密》这本书里所说的原理。

自己公司里所经历的这一段,而且是由自己带头的,我居然花了十余年时间才弄明白。想到这一层,我才知道人的「分别心」有多顽强。一般人在探索个人成长时,所领悟的道理,总直觉的画地自限。等大家要探讨组织问题时,又大费周章去研究另外一套。组织是一群个人构成,适用于个人成长的每一项原理,必然也适用于组织发展。这么浅显的道理,多数人却习于用「分别心」对待。人的习性之重,真是无与伦比。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就开开心心去那个陌生机构演讲了。我心想,不就都是人吗?一个人,一堆人,一群人,不管聚在一起干什么,总离不开「心念」这个主宰一切的中枢。我发现的组织的「秘密」就是:境随心转,心想事成!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還在學:成功不是你想的那樣》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被它的封面設計和簡潔有力的書名所吸引。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人人都在追求「更快、更強、更大」的時代,我們似乎被教導著要不斷地向上爬,達到某個外人眼中「成功」的標竿。然而,內心深處總有一種聲音在質疑,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我一直對那種過於簡化的成功學感到厭倦,總是覺得那些方法論太過理想化,脫離了真實的生活。我更傾向於那些能夠引發反思,探討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內容。《還在學》這個書名,恰恰點出了我一直以來對「成功」的疑惑。它或許不是要教你如何一夜暴富,而是希望引導讀者去思考,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如何在過程中找到快樂和滿足,即使不符合世俗的標準。

评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還在學:成功不是你想的那樣》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我很有感觸。我一直覺得,台灣社會對於「成功」的定義,好像有點過於單一,總是圍繞著學歷、職位、財富這些外在的標準。但隨著年紀漸長,我也漸漸發現,這些東西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價值,也不能保證一個人就一定快樂。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夠提供一個更寬廣的視野,去重新認識「成功」這個詞。或許,它會分享一些不那麼「主流」的成功故事,那些在看似平凡崗位上發光發熱的人;又或者,它會探討在追求所謂「成功」的過程中,那些被忽略的、甚至是「失敗」的經驗,其實才是最寶貴的財富。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跳脫框架,不再用二元對立的角度去看待人生,而是能夠欣賞過程中的風景,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寧靜和滿足。

评分

最近在書店裡無意間看到了《還在學:成功不是你想的那樣》這本書,它的書名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覺得,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成功」定義,是不是太狹隘了?好像只要努力、認真,然後達到某個物質層面的標準,就算成功了。但身為一個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好幾年的人,我越來越發現,真正的成功,可能遠遠不止於此。 我特別好奇,這本書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闡述「成功不是你想的那樣」這個觀點。是因為它探討了那些看似平凡,卻在自己領域裡做得非常出色的人嗎?還是說,它分享了一些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敗,但這些經歷反而造就了他們獨一無二的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打破常規的思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不再盲目追求外界的定義,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

评分

哇,最近才看到這本《還在學:成功不是你想的那樣》的書,感覺自己好像撿到寶一樣!平常上班下班、週末還要應付一下家庭,覺得人生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好像有點迷惘,又不知道該往哪裡走。這本書的書名就很有吸引力,點出了我一直以來對「成功」的疑惑。我一直覺得成功好像就是賺大錢、買豪宅、開名車,但內心深處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或者說,那種「成功」離我太遙遠,而且就算達到了,真的會開心嗎? 我平常也不是那種會特別去追尋心靈成長或勵志書籍的人,但這本《還在學》的封面設計和文字風格,讓我覺得很親切,不像是那種遙不可及的成功學,反而像是一位朋友在跟你聊天,分享他的人生體悟。裡面的內容,我還沒仔細看,但光是書名和作者的簡介,就讓我想起了我很多認識的朋友,大家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有些人看起來光鮮亮麗,有些人卻可能在角落默默耕耘,但每個人追求的「成功」定義都可能不一樣。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新的視角,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成功」,而不只是被社會價值觀綁架。

评分

說實話,我對「成功學」這類書一直抱持著半信半疑的態度。市面上太多書籍都告訴你「如何」成功,但往往都講得太過簡化,像是照著SOP就能達成一樣,這讓我有點卻步。不過《還在學:成功不是你想的那樣》這個書名,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它暗示了,我們以往對成功的認知可能是有誤的,這正是我想探討的。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顛覆我過去對成功的刻板印象,提供一些更真實、更貼近人性的觀點。 我希望這本書不會只是流於口號,而是能深入剖析成功的複雜性,以及在追求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真實挑戰。畢竟,人生不是一條直線,充滿了意想不到的轉折和考驗。我對於那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甚至有點「反思」性質的內容特別感興趣。如果這本書能讓我跳脫出「非黑即白」的成功二元論,去理解失敗的價值、成長的過程,甚至是一些看似「不成功」的選擇,背後可能蘊含的意義,那對我來說,就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書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