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非常扎实的文集,作者(女闲)熟政治发展和运作,以其学术的理性视野,观察、分析和指出台湾涉外关系,政策如何制定、实际发展为何、影响台湾哪些层面、对于台湾外来走向如何,均提出非常精辟的观点。
本书跳脱教科书的书写方式,但是做为理解台湾国际政治的面向,又比教科书更实用,对于报考政治所、外交所、国际关系所,都非常实用。
从台湾的角度、美国的角度、中国的角度、国际的角度,作者兼顾多种面向,清晰而深入的分析,视野宽广、论点深入,而且不自我侷限,因此能将不同的角度引发不同的思维,做最清晰的论述。
作者简介
施正锋
彰安国中(1973)、台中一中(1976)、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学士(1981)、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政治学硕士(1986)、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1991);学术专长为比较外交政策、国际政治经济、族群政治;研究兴趣有和平研究、民族主义、政党政治、选举制度、经济发展
现任:东华大学民族发展暨社工学系教授、淡江大学公共行政学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兼任教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ace Studies执行编辑、台湾国际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台湾加拿大研究学会理事长、台湾原住民教授学会常务理事、台北市台中一中校友会文教基金会董事、台湾综合研究院顾问
着作:《族群与民族主义──集体认同的政治分析》(1998)、《当代政治分析》(1998)、《台湾政治建构》(1999)、《台湾人的民族认同》(2000)、《台中美三角关系──由新现实主义到建构主义》(2001)、《台湾民主巩固的擘画──政权轮替与制度改革》(2002)、《台湾民族主义》(2003)、《语言政策及制定『语言公平法』之研究》(2003)(与张学谦合着)、《台湾客家族群政治与政策》(2004)、《台湾原住民族政治与政策》(2005)、《各国原住民人权指数之比较研究》(2005)(与李安妮、朱方盈合着)、《台湾族群政治与政策》(2006)、《台湾政治史》(2007)、《原住民族人权》(2008)、《台湾的国家安全──和平研究的途径》(2009)、《台湾族群政策》(2010)
代序:学术殖民代工,何来原创!
作者:施正锋、吴珮瑛
研究论文
1.战略研究的过去与现在
2.美国在艾森豪总统时期(1953-61)对台政策
3.美国国会外交与议长外交的初探
4.台湾与中国的和平
5.台湾与中国外来关系的可能发展
6.台湾主体意识与陈水扁的中国政策
7.台、中关系与国家安全:美国的因素、国家认同、以及民族认同
8.美国在东亚的军事态势:以台湾为考察重心
9.发展中的台、美、日三角关系
政策分析
附录1:美国
1-1台湾与美国的关系
1-2美国国务卿包尔访问中国的分析
1-3解读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的腹语
1-4台美关系的新纪元─『上海公报』三十年
附录2:中国
2-1由新疆七五事件週年看中国少数民族权利之可能发展
2-2陈云林访台的目标与策略
2-3採认中国学历、以及开放中国学生来台
2-4初探谢长廷、以及马英九的中国政策
2-5中国的和平攻势
2-6口衔橄榄枝的中国熊猫
2-7中国对台政策是否有所变化
2-8胡温推动法制建设之分析
2-9中国国台办对于陈水扁总统双十谈话的回应
2-10影响台、中对话之台湾内部因素
附录3:国际
3-1国际情势对台湾外交的挑战及机会
3-2台湾加入联合国的公民投票
3-3朝鲜半岛第四次六方会谈─美国观点的考察
3-4台湾的国际地位
3-5塞浦路斯和平公投分析
3-6总统大选后的台湾对外关系
3-7九一一事件以来的台美中关系
3-8我国参加亚太经合会墨西哥会议的分析
3-9美国与中国互动下的台湾
3-10台湾退出亚太经合会上海会议的分析
3-11如何结合政府、企业及民间的力量促进加入联合国?
3-12俄罗斯、日本、及中国三国关系
代序─学术殖民代工,何来原创!
自日前中国时报报导了教育部第一期五年五百亿只多了两篇「自然」与「科学」的文章,而其他整体文章发表的数量虽有增加,但文章的原创性大减,此一话题至今未歇。诸多评论集中于独尊SCI及SSCI指标的不恰当,我们则想探索缺乏原创性之根源?
战后,正如台湾在全球性的制造业扮演代工的角色,台湾的学术界也不免充当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买办,毫不腼腆地进行移植。既然知识是昂贵的舶来品,为了获得国际级大师的核可、背书、或是加持,台湾的学者必须百般讨好、极力巴结,甚至于低声下气、不惜委身担任助理,祈求关爱的眼神降临,终究目标是搭上国际学术网络的线、或是取得理论模型的独家代理人。因而让学术殖民于焉产生与存在。
所谓的学术殖民主义,是指在全球的学术分工下,由于知识生产、传递、以及排序的不平等地位,处于中心的国家,如何透过学科的标准化、制度化、以及社会化,强制边陲国家的学者,集体接受在思想上的支配关系。在过去,帝国是靠殖民的力量来进行直接控制;现在,即使殖民地纷纷独立,前者依然可以借着后者知识份子的学术倚赖(academic dependency),来遂行间接控制。此时,殖民者∕前殖民者不必再仰赖鞭子、或是绳子来操控,因为,这些学者已经习于彼此的羁糜关系、甚至于乐此不疲。
在学术殖民主义的关系下,位于知识中心国家的学者,譬如美国、英国、以及法国,往往生产大量的研究成果;进而透过这些媒介,将想法、以及资讯传递全球。相对之下,在知识上倚赖他人的国家,不论是在研究议程的设定、问题的界定、方法的援引、还是科学指标的订定,本土学者则必须祈求外来和尚的背书。在心理层面上,这些学者除了被动、消极以外,更深层的因素是在学术上的自卑感,让他们不敢有自主的想法。对于比较积极的人来说,最佳的策略,就是如何在这知识的轴幅当中挪身,尽量往同心圆般的网路贴近。
因而,我们投在国内研究期刊上的成果,如果方法未曾见于文献上,最常被问的审查意见就是「国外有人这样做吗?」彷彿只要引国外的阿猫阿狗文章就没事,意思是我们不能有创见,且还投在国内期刊上,此也隐含,如果这是原创,怎不投到国外期刊?因此,最近大家讨论得相当热烈的SCI与SSCI,量多质不精此为其问题之一。因为大家只是不断以不同的资料复制殖民者所研发出来的模型、方法,因此每篇看起来都千遍一律,差别只在于你做台湾、他做美国,而英、美是这些方法、模型的宗祖国,所以没有人会(敢)去怀疑。
此种现象就是一种垂直分工的学术倚赖,也就是中心国家透过想法的框架、出版的掌控、学位的授与、研究的挹注、教育的投资、以及技术的转移,进行研究地盘的圈地式行为,以确立「理论vs. 实证」、「他国vs. 本国」、以及「跨国比较 vs. 个案研究」的知识生产模式,来达到知识垄断、以及边陲国家倚赖的目标。
所谓想法的控制是不可缺少的驯化机制,也就是说,必须确保原始的想法来自中心国家。首先,在思想上画了一个实质的大圈圈之后,为了要使南蛮鴃舌之地的学者只会东施效颦,接下来,还要透过制度的建构,以滴水不漏的方式来从事结构性的节制,也就是挖了一圈又一圈的壕沟,恩威并重、习惯成自然,只要有学术上的酒池肉林,就能让这些身陷知识铜墙铁壁学者不加思索、照单全收,注定一辈子唯唯诺诺、致命瘫痪而不自知。
我们真的毫无自信到国外什么都是好的吗?社会科学者的一些努力不过纯然只是想造福国内的学子与解决国内的政经问题,却经常被视如敝屣。国内学界的迷思是:大家永远都认为,你如果这么行,让国外的人先认识你,没有国际观的人才会美其名说是在做本土的扎根工作。
《台湾涉外关系》这本书,我得承认,我带着一种“解惑”的心态去读它。长久以来,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一直是一个谜,很多问题我们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作者以一种非常平实、客观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台湾涉外关系图景。它不像某些评论那样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而是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支撑。我非常喜欢书中对“非政府组织”(NGOs)在台湾外交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这部分让我看到了台湾民间力量的活力,以及它们如何为台湾争取国际空间贡献力量。同时,作者对“中国因素”的解读也相当到位,它既不回避其影响,也分析了台湾如何应对和化解这种影响。书中关于“国际合作”的章节,也让我对台湾与其他国家在科技、环保、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合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些合作,虽然不被广泛关注,但却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台湾的国际形象,也为台湾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外交战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台湾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生存的智慧。
评分《台湾涉外关系》这本书,我只能说,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外交指南。作者没有沉溺于过往的辉煌,也没有空谈遥远的理想,而是立足于台湾目前的处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外交策略。我特别欣赏它对“战略模糊”和“战略清晰”的比较分析,这部分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结合了现实的国际政治博弈,让我对台湾的外交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关于“经济安全”的章节,也写得非常精辟。它不仅仅是谈论贸易数字,更是深入分析了台湾经济如何与国际政治相互牵制,以及如何利用经济实力来保障国家安全。我个人觉得,作者对于“人才外交”的阐述,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点。它提出了如何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人才来拓展台湾的国际影响力。这让我看到了台湾外交的另一种可能性。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微观层面,每一个个体,无论是政府官员、学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可以为台湾的外交做出贡献。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也对台湾的未来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台湾涉外关系》这本书,我必须说,它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涉外关系这个话题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充斥着专业术语的学术论文集,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就像是在和我聊天一样,娓娓道来。他/她很巧妙地将那些复杂的国际法、外交政策,融入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中。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台湾与邦交国之间关系的章节,里面详述了许多我们一般人不太了解的细节,比如当年如何争取一个邦交国,以及在外交困境中是如何维系友谊的。这些内容,既充满了人情味,又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手腕。而且,这本书并不止步于“现状”的描述,它更是放眼未来,对台湾未来可能的外交走向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分析。其中关于“软实力”的运用,我觉得写得尤其到位,作者通过分析台湾在科技、文化、民主制度等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来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具体建议。这让我意识到,外交不仅仅是政府层面的较量,更是民众参与、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的国际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对台湾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台湾涉外关系》这本书,我只能说,它真的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它没有花哨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就是非常扎实地、系统地梳理了台湾在国际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从历史上的“外交孤立”到现在的“务实外交”,这本书清晰地展现了台湾外交政策的演变过程。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台湾主体性”的强调,这部分内容写得非常有力量,也直击核心。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通过具体的政策分析,来论证台湾如何在全球格局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书中对两岸关系与台湾涉外关系之间内在联系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揭示了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问题,实则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处理不好任何一方,都会对整体局势造成负面影响。我个人觉得,书中关于“经济外交”的分析是亮点之一,作者详细介绍了台湾如何利用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来稳固国际关系,避免被边缘化。这些策略的背后,是台湾人民的智慧和韧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艰辛努力,也看到了我们并非孤立无援。
评分《台湾涉外关系》这本书,坦白说,我当初买的时候,多少抱着点“观望”的心态。台湾的国际空间一直是我们讨论的焦点,也牵动着每一个在这里生活的人的心。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就是针对这个痛点而来。刚开始翻开,就被它梳理的清晰脉络给吸引住了。从历史的维度,它不仅回顾了过去那些错综复杂的外交角力,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解释为什么我们现在会面临这样的局面。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多边主义”的探讨,这部分写得非常深入,不仅仅是罗列条约和协议,而是深入分析了台湾如何在国际政治的夹缝中,通过积极参与非官方组织、文化交流以及经济合作,来拓展我们的活动空间。这让我对“主权”和“国家认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新南向政策”的分析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只是停留在政策的表面,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其背后的战略考量,以及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挑战。作者引用了很多第一手资料和案例,让那些抽象的国际政治术语变得鲜活起来。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框架,帮助我重新审视台湾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未来的挑战。对于关心台湾前途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