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台大、政大和淡江的九位教授所共同执笔,对两岸关系做了全面性的理论探讨,这在台湾学术界是前所未有之举。在过去,两岸关系是新闻话题,是政策焦点,但是却不构成理论研究核心,更没有学术对话的机会。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本书归纳了研究两岸问题的九个主要途径,并且邀请开创或熟稔这些途径的学者为读者一一介绍与评论,分析每一个途径的优点和缺点、本书是学术界开启两岸关系理论研究的第一步,是任何关心两岸问题的人士所必读的材料。
作者简介
包宗和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兼副校长
台湾欧洲联盟中心主任
学历: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政治学博士
吴玉山
现职: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特聘研究员兼主任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合聘教授
学历: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政治学博士
高 朗
现职: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学历: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学博士
张五岳
现职: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陆委会谘询委员
经济部顾问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博士
吴秀光
现职: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
学历: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政治学博士
冷则刚
现职:
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
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合聘教授
学历:美国维吉尼亚大学政府与外交博士
石之瑜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兼任教授
学历:美国丹佛大学国际研究博士
明居正
现职: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学历: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博士
袁 易
现职:
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中国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兼任教授
《中国大陆研究季刊》主编
《政治科学论丛》编辑委员
学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政治学博士
(二) 一直以来,我对“两岸关系”这个议题都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因为它太贴近我们的生活,每天的新闻里都充斥着相关的报道;陌生是因为,当我们试图去深入理解它的理论根源,去探讨那些“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知识上的匮乏,或者被各种立场鲜明的言论弄得眼花缭乱。这本书的到来,就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去看“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作者在梳理不同理论时的那种细致和严谨,让我印象深刻。他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议题,也没有刻意偏袒任何一方。相反,他努力去还原每一个理论诞生的语境,分析其内在的逻辑链条,甚至挖掘出一些我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微之处。读这本书,就像是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历史课和政治学课,但它又紧密地联系着当下,让你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现在的局面的。
评分(三)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台湾的读者来说,探讨两岸关系,不单单是一个学术课题,更是一种生存的现实。我们每天都在思考,我们与对岸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我们的身份认同又将如何演变。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这些问题的框架。它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这种“争辩”的精神,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 作者在处理不同理论时,展现出了相当的平衡性。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可能有的立场,而对某些理论进行不公平的解读。相反,他试图去理解,去呈现每一个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其局限性。这种客观的态度,对于我们理解复杂议题非常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片面的信息所裹挟,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相对冷静和全面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全貌。
评分(四) 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智识上的旅行。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串联起关于两岸关系的不同理论,从过去到现在,从大陆到台湾,再到国际社会的视角。他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学术流派,而是广纳百川,将各种有代表性的观点都纳入了视野。更难得的是,他在呈现这些观点时,并没有简单地“翻译”或“转述”,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争辩”之中。 这种“争辩”并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去揭示不同理论的优点与不足,以及它们在解释现实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困境。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学术上的深度,更在于它所倡导的那种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态度。在处理像两岸关系这样敏感而复杂的议题时,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的态度,才能避免陷入僵化的思维模式。
评分(五) 一直以来,对于两岸关系,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碎片化的,而且常常夹杂着强烈的情感色彩。想要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知,真的不容易。这本书的出现,就如同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梳理这些复杂脉络的框架。它不像某些政治宣传那样,非黑即白,而是试图去呈现一个更 nuanced 的图景。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理论时所展现的“争辩”精神。他不是简单地将各种观点罗列出来,而是积极地去剖析它们的逻辑,揭示它们的矛盾之处,并且尝试去指出它们在解释现实时的局限性。这种“争辩”并不是为了胜负,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本书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某种既定的叙事。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对于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台湾,但又渴望更全面理解两岸关系的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
评分(一) 这本书的出现,真的让人眼睛一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两岸关系,又常常觉得市面上相关论述有些落于俗套的读者来说。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非常扎实的学术气味,但又不像某些纯理论书籍那样枯燥得让人打瞌睡。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去梳理不同学派的观点,从国民党时期的“一个中国”到民进党执政后的“台湾主体性”,再到后来各种新出现的理论,他都尽可能地将它们一一呈现,并且试图去分析这些理论背后的逻辑和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而是积极地去“争辩”。他不是在做一份理论的百科全书,更像是在搭建一个辩论场,让不同的声音在这个场域中碰撞。这种“争辩”的态度,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因为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任何单一的理论都难以完全解释,只有通过不断的对话和反思,才能逼近真相。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到位,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某种既定的观点。这种互动性的阅读体验,对于提升我们对两岸关系的理解深度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