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法学中心正式成立的时间是一九九五年十月,属于政大法学院中成立时间最早的研究中心。自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中心成立前开始举办第一次刑法师生作品发表会以来,本中心每年定期于第二学期初举办刑事法研讨会,于一九九四年的第三次师生作品发表会开始同时举办第一届刑法週,截至今年三月止举办第十八届刑法週(同时也是第二届海崃两岸刑事法论坛学术研讨会),十九年来,已举办数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各类型研讨会、演讲会近五十场。近年来,更与最高法院定期合作,举办实务与学术的对话学术研讨会,与最高法院法官就重要判决议题进行深度学术对话,以求台湾刑事判决之益加精进,以及刑事法学理兼顾实务之发展。在老师和学生们多年来的努力下,本中心已成为台湾刑事法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为庆祝政大法学院五十大寿,本中心将中心老师近年于上开学术活动中所发表的论文汇集成册,谨以本书作为其生日贺礼。命名为「刑事法学的新视野」,期待在日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刑事法学研究立足于台湾,摆脱昔日殖民法学的影响,以全球化的新视野面对未来面临的新挑战。
侦查程序强制辩护之指定及违法效果——以德国刑事诉讼法为观察重点∕何赖杰∕1
交通事故中过失行为的刑法处遇思考∕李圣杰∕109
「家族相似性」探寻刑法典范之应用——以法益为核心∕李圣杰∕141
投票行贿罪与诉讼法之「犯罪事实」认定——以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五八八六号判决、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四三一二号判决与九十九年度第五次刑事庭会议为例∕杨云骅∕165
新修正通讯保障及监察法评析——以「法官保留」及「证据禁止」为中心∕杨云骅∕211
论美国毒品法庭制度——从惩罚到治疗的刑事司法实践∕谢如媛∕239
梦想或现实?由纽西兰经验看修复式司法之可能性——以法院转介之修复式司法方案为中心∕谢如媛∕271
刑法上的有价证券概念——伪造有价证券罪研修刍议∕陈志辉∕315
新刑法犯罪竞合问题与实务因应∕陈志辉∕331
自然的行为单数——兼评最高法院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四四二九号、九十三年度台上字第三○三八号、九十四年度台上字第四八五四号、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六七六七号判决∕陈志辉∕391
竞合论之发展在实务实践的光与影——以集合犯概念为中心∕陈志辉∕407
序文
刑事法相关法制的设计与执行之良窳,是现代法治国中检验人权是否受到确实保障的重要指标。刑法规范了犯罪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是国家发动刑罚权的根据;刑事诉讼法规范国家追诉、审判犯罪的程序,是宪法的测震仪;刑事政策学研究各种足生抗制犯罪与预防犯罪成效的对策。刑事法学中心致力于上述研究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活动之推展,以及积极延聘相关师资。
刑事法学中心正式成立的时间是一九九五年十月,属于政大法学院中成立时间最早的研究中心。自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中心成立前开始举办第一次刑法师生作品发表会以来,本中心每年定期于第二学期初举办刑事法研讨会,于一九九四年的第三次师生作品发表会开始同时举办第一届刑法週,截至今年三月止举办第十八届刑法週(同时也是第二届海崃两岸刑事法论坛学术研讨会),十九年来,已举办数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各类型研讨会、演讲会近五十场。近年来,更与最高法院定期合作,举办实务与学术的对话学术研讨会,与最高法院法官就重要判决议题进行深度学术对话,以求我国刑事判决之益加精进,以及刑事法学理兼顾实务之发展。在老师和学生们多年来的努力下,本中心已成为台湾刑事法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人生在世五十年,与天地相较,如梦又似幻」。政大法学院在台五十年,可却一点都不梦幻,它培养出无数的社会各界中坚与菁英,一切是那么的实际且平实。人生过了五十年,通常是体力开始走下坡的时候。政大法学院五十岁了,非但没有老态龙钟,反而显得生气蓬勃,处处展现出它的朝气和活力。为庆祝政大法学院五十大寿,本中心将中心老师近年于上开学术活动中所发表的论文汇集成册,谨以本书作为其生日贺礼。命名为「刑事法学的新视野」,期待在日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刑事法学研究立足于台湾,摆脱昔日殖民法学的影响,以全球化的新视野面对未来面临的新挑战。
刑事法学中心 主任
陈志辉
2011年4月
我看到《刑事法学的新视野》这本书时,心里想的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事情都变化得太快了,刑事法学当然也不能原地踏步。尤其是我平时看新闻,会发现很多案件的处理方式,都会引起大众的讨论,有时候我们普通人也会觉得,有些法律的规定是不是有点过时了,或者说,在处理一些新的犯罪形式时,好像有点力不从心。所以,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它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全球性的犯罪趋势,比如跨国犯罪、网络犯罪的最新动向,以及国际社会在应对这些挑战时的一些创新做法?又或者,它会不会探讨一些关于“证据”的新观念,比如,在数字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运用电子证据?再者,关于“量刑”方面,是不是有一些更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也更具弹性的判决方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有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感受到刑事法学是如何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并且能够为我们理解和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启示,让我觉得,这本书真的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更前沿的刑事法学世界的大门。
评分我关注《刑事法学的新视野》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它“新视野”这三个字,让我联想到了很多我一直以来对刑事司法体系的疑问。尤其是在台湾,我们常听到各种关于司法改革的声音,也看到一些判决结果引发了社会上的热烈讨论,有时候甚至会觉得,现有的法律和审判方式,似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也难以满足民众对公正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新视野”的解读,比如,它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来辅助刑事侦查、证据分析,甚至预测犯罪?又或者,在量刑方面,是否有更科学、更人道的考量方式,来替代一些传统的、可能显得僵化的判罚?我还在想,对于一些复杂的犯罪,比如金融犯罪、环境犯罪,它们在刑事法学上的处理方式是否也需要“新视野”?这本书能不能提供一些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或者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理论,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让台湾的刑事法学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具有前瞻性,从而真正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并且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权益。
评分《刑事法学的新视野》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人眼睛一亮,感觉很有分量。我一直对犯罪心理、司法判决背后的深层原因很好奇,尤其是在台湾,我们面临的社会议题和刑事案件类型也越来越多元复杂。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迷雾中点起了一盏灯,让人期待能从更宏观、更前沿的角度去理解刑事法学的运作。我希望它能打破过去一些刻板的印象,带来一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辨。比如,在处理像网络诈骗、校园霸凌这类新型犯罪时,传统的法律条文是否还能有效应对?又或者,在审判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平衡被害人的权益与被告人的辩护权?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提供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或者至少是启发性的思考方向?我特别期待它能分享一些国际上最新的刑事法学研究成果,或者是有趣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窥见这个领域的“新视野”,而不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枯燥理论。毕竟,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一本好的刑事法学著作,应该能够触及社会脉搏,引发深刻的共鸣。
评分老实说,我对《刑事法学的新视野》这个书名,一开始是有点敬畏的。感觉像是那种给专业人士看的、非常学术的著作,我怕自己看不懂。但转念一想,现在社会那么发达,各种信息爆炸,我们普通人也越来越需要了解一些“硬核”知识,特别是跟法律有关的,毕竟谁知道什么时候会碰上法律问题呢?所以,我抱着学习的心态,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能让“门外汉”也看得懂的解释。我特别希望它能从一个比较“接地气”的角度切入,比如,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来讲解复杂的法律概念,而不是一上来就灌输一大堆术语。像我这种对法律条文一窍不通的人,如果能通过一个个故事,理解到为什么某些行为会被判定为犯罪,以及法律又是如何一步步进行审判的,那收获会大很多。而且,如果书中能提到一些台湾特有的刑事案件,或者解释一些台湾法律的独特之处,那就更好了。这样,我感觉自己读到的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理论,而是真正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能提升我的法治意识,甚至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能稍微有点头绪。
评分说实话,我被《刑事法学的新视野》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听起来不像一本死板的教科书。我一直觉得,刑事法学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条文和程序,它背后应该有着深刻的人性考量和社会价值。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跳脱出传统的框架,从更人性化、更社会化的角度来审视刑事法学。比如说,它会不会探讨犯罪的根源,不仅仅是行为本身,而是深入到社会、经济、心理等各个层面,去分析为什么会有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于犯罪的惩罚,是否除了惩戒,还应该有更多的关注点,例如教化、回归社会等?特别是在台湾,我们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贫富差距、家庭失能等,这些因素对刑事犯罪的影响有多大?这本书会不会就这些议题,提出一些有深度、有见解的分析,甚至是一些前所未有的思考角度?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刑事法学不仅仅是关于“惩罚”的学问,更是关于“理解”、“预防”和“修复”的艺术,能够引发我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