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第一章 绪 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1
第二节 研究范围、限制与方法∕6
第三节 本文架构∕7
第四节 用语说明∕10
第二章 公务员之拒绝证言权∕11
第一节 公务员拒绝证言权之意义∕11
第二节 职务上应守秘密之事项∕18
第三节 妨害国家之利益∕21
第四节 小 结∕26
第三章 美国政府秘匿特权之实践∕27
第一节 特权(Privilege)之意义∕27
第二节 政府秘匿特权之意义∕41
第三节 政府秘匿特权理论之演进∕48
第四节 政府秘匿特权之法律效果∕79
第五节 联邦法律规定∕91
第四章 政府秘匿特权与刑事审判∕101
第一节 我国法制之政府秘匿特权概念∕101
第二节 法院审查政府秘匿特权主张之程序∕112
第三节 政府秘匿特权与被告对质诘问权之冲突∕136
第四节 政府秘匿特权与被告强制取证权之冲突∕141
第五节 政府秘匿特权与检察官取证权之冲突∕157
第六节 立法刍议:法院调查证据涉及政府秘密之程序∕161
第五章 结 论∕169
参考文献∕181
自序
本书的完成,首需感谢指导我写作硕士论文的恩师王兆鹏老师,以及口试委员王皇玉老师与林志洁老师。三位老师均不仅是在学术上赐我指导,也在人格上予我诸多光明启发,非常感谢。而本书能顺利付梓,则特别感谢元照出版公司,配合及容忍我审视稿件的缓慢进度,并惠予提供一切协助,方使本书得以成形,我谨在此表达由衷的谢忱。
本书改编自我就读于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时的硕士论文。回想当初,所以选择政府秘匿特权为题,原因在于受到秘匿特权(privilege)领域中,各种错综复杂的价值衡量所深深吸引。
我始终认为,法律的重要意义,乃在于将价值的思辩与选择「具体化」。当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取择所欲顾全与欲牺牲的价值,极为困难。举例而言,面包与爱情何者为重?犯罪者是否可杀?能为国家利益侵害个人自由至何种程度?恐怕人言人殊。然一旦落入法律议题,立法者将透过制定法律的方式,将其选择的价值一体适用于全国人民;司法者则在具体案件中,将其自行选定的价值施加于个案当事人。换言之,法律人不仅要面对自身的价值选择,同时还因为参与制定或执行法律的过程,而需将自身的价值选择加诸他人。这是何等艰鉅的工作?又是何等令人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唯恐稍有闪失的职责?
在秘匿特权的领域中,价值间的冲突碰撞最为明显。各种秘匿特权的存在,正是为了顾全某些特定的价值,而宁可牺牲审判结果正确的价值。然而,当天平的一端是发现真实、追求正确、实现正义,另一端却是五花八门的各类价值时,究应如何取舍?又应「取」或「舍」至何种程度?其标准与理由何在?此类问题虽然极困难,但我却深受吸引。尤其是在政府秘匿特权(governmental privilege)概念中,天平的此端是发现真实,彼端却是庞大沈重的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同时还牵涉刑事被告对质诘问权、检察官取证权等宪法和法律上权利,其间的纠结缠乱,实为难解。
尝试解开上述纠结的努力,形成了我的硕士论文与本书。本书的内容,虽然只是一个法律初学者非常粗浅而不成熟的想法,亟需学者专家不吝指正;但也期望能透过抛砖引玉,吸引更多人投入秘匿特权的研究领域,让立法者与司法者面对台湾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价值选择时,都能有更丰富的内涵,与更厚实的基础。
苏凯平 敬笔
2011年6月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深度和严肃感:《政府秘匿特权与刑事审判》。我最近刚好在关注一些法律相关的社会议题,尤其是涉及国家与个人权力对抗的部分。坦白说,我对“秘匿特权”这个概念不算特别熟悉,但光是听起来就觉得它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能理解国家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或公共利益,可能需要一些信息不对外公开。但另一方面,刑事审判的核心不就是追求真相、保障被告的公正审判权吗? 我特别想知道,当“秘匿特权”与“刑事审判”发生冲突时,台湾的法律是如何权衡和处理的?有没有一些经典的案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在某些高度敏感的案件中,检察官或辩护律师是否会因为政府援引“秘匿特权”而无法获得关键证据,从而影响审判结果?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法律条文的分析,或者对相关判例进行剖析,那对我来说会非常有启发性。我期待它能解释清楚,在台湾的法治框架下,这项特权究竟是如何被运用的,以及它是否真的能够被有效监督,避免被滥用。
评分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够让人好奇了:《政府秘匿特权与刑事审判》。我一直对这种涉及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边界的议题很有兴趣,总觉得里面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博弈。《政府秘匿特权与刑事审判》这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一些真实案件的联想,比如某些涉及国家安全或公共利益的案件,辩护律师在获取关键证据时,是否会因为政府的“秘匿特权”而受阻?这直接关系到被告能否获得公平审判的权利,是不是有点像在玩一场不对称的游戏? 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阐述“秘匿特权”的范围和界限的。它究竟是像一把万能的保护伞,可以遮挡一切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的信息?还是说,它本身也存在着严格的法律限制和司法审查机制?如果政府可以随意运用这一特权,会不会导致司法公正的失衡,让一些本应公开的真相被永远掩埋?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民主社会,我们对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有着很高的期待。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分析它在实践中可能带来的影响,甚至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之道,那绝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评分《政府秘匿特权与刑事审判》这个书名,本身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悬疑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关注着我们社会法治发展的进程,总觉得在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交织点上,总有一些值得深入挖掘的议题。我对“秘匿特权”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总是担心它会被过度解读,或者成为一种“免罪金牌”,让一些本应公开的真相被永远掩藏起来。 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探讨“政府秘匿特权”在刑事审判中的具体运作机制?它是否会分析在哪些类型案件中,这项特权更容易被援引?而对于辩护律师来说,当面临“秘匿特权”的阻碍时,他们是否有有效的法律途径来争取获取必要的证据?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哪怕只是对一些公开的案例进行解读,让我看到这项特权在实际的庭审中是如何影响案件走向的,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平衡国家安全需要与司法公正原则的深刻见解。
评分《政府秘匿特权与刑事审判》这个书名,一看就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但对我来说,越是触及核心的法律议题,越是吸引我。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司法体系的成熟度,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如何处理那些复杂、敏感甚至充满争议的法律问题。而“政府秘匿特权”,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可能被用来“隐藏”真相的工具。我很好奇,在刑事审判这个追求证据和事实的环节中,这个特权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否有探讨过“秘匿特权”在实践中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例如,如果政府为了掩盖某些不当行为,或者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疏漏,是否可以轻易地以“国家安全”为理由,阻止相关证据的披露?这对于被告的辩护权会造成多大的冲击?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或者理论阐述,来揭示这项特权在实际运作中可能出现的困境,以及它如何影响司法公正的实现。对我而言,一本好的法律书籍,不仅要讲述法律条文,更要能够触及法律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政府秘匿特权与刑事审判》,就透露出一种“国家权力”与“司法正义”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这立刻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法治国家的运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当国家权力介入到个体的权利保障领域时,总会引发我很多思考。我对“秘匿特权”这个概念并不陌生,但总觉得它在实践中,可能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领域,很容易被滥用,或者成为阻碍真相的屏障。 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地剖析“政府秘匿特权”的具体内涵?它究竟是指哪些信息可以被秘匿?在什么条件下,政府才能合法地行使这项特权?而在刑事审判这个至关重要的司法环节中,当被告方的律师要求获取与案件相关的、但可能被政府以“秘匿特权”为由拒绝披露的信息时,法律的天平会如何倾斜?这本书如果能够结合台湾的法律体系,分析一些实际案例,或者探讨一下不同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对我理解这个复杂议题将非常有帮助。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确保刑事审判的公正与透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