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自行车设计收藏专书!
BIKE DESIGN ╳ BEST COLLECTIONS
材质╳力学╳美学╳运动╳生活
100 COLLECTIONS ╳ BICYCLE RENAISSANCE
◆第一本自行车设计收藏专书!
◆登山、城市、公路、越野、多功能、折叠、创新概念车,各类车款一次拥有。
◆从世界知名制造商到独立品牌,从百年经典风格到大胆创新设计全收录!
◆专访国际知名设计师,阐述其设计理念,见证其将想像力落实到成品的过程。
◆300余幅彩色照片,精彩演绎自行车工艺美学。
入列丹麦现代设计博物馆馆藏的Sogreni Classic单速城市车、登山车界传奇布里兹亲手打造的Cloud 9 Pro、为荷兰国家代表队夺得奥运金牌的竞速车款、义大利百年厂Umberto Dei手工打造经典钢管车、BMX始祖设计的Haro 500-2花式越野车、布莱德彼特也纳入收藏的Bamboo Bike、专为Mini汽车设计的迷你折叠车……
全书从设计、科技、运动和生活等面向切入,集结当代自行车的一时之选,给读者各类自行车种最全观的综览。无论你是BMX越野派、登山车爱好者、竞速车的虔诚拥护者、都会通勤或漫游人士,或单纯对自行车不断精进的机械设计工艺十分着迷的人,这本书绝对都能满足你!
透过国际知名设计师之眼,你将一窥当代自行车工艺之奥祕,并看到人类移动文化的缩影,从中获得启发。
作者简介
札希德.萨达尔 Zahid Sardar
长期在《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上发表建筑与设计相关文章,也为《Metropolis》、《Architecture》、《Interior Design》和《Surface》杂志撰文。着有《New Garden Design》(2008)和《San Francisco Modern》(1998)等书,同时是位自行车爱好者,以自己那台Motobecame Mirage 10速自行车跑遍旧金山大小坡道。
译者简介
李淳家
纽约州立大学媒体系所毕业,曾任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与译者。
前言 安全自行车 4
网站资讯 222
致谢&图版出处 224
公路∕旅行
2011 Izalco Chrono 1.0 公路车 – Focus 26
4000 Pro SL Ultegra – Kestrel 28
Bike RS – 保时捷 30
CX-1 公路车 – Colnago 32
Diablo Alpine 公路车 – NeilPryde 34
Elite series AiRTT9.8 – Boardman Bikes 36
Hamra 307, 27-VXL – Crescent 38
Kameha SLX – Seven 39
Long Haul Trucker – Surly 40
Oltre Super Record – Bianchi 41
Ordu S105 – Orbea 42
Pioneer Rohloff – Van Nicholas 44
S-Works Roubaix SL3 Compact – Specialized 46
Spyker – Koga 47
TeeTee Track 2012 – Koga 48
Track Bike – Vanilla 50
Track Ltd 1.0 – 富士 52
Volt Custom Bike – Stevens 54
XCR Rapha Frame / Cristal Mirror – Cinelli 56
越野∕登山
500-2 freestyle bike – Haro 60
All-Mountain 登山车 – 宾士 62
AMS WLS Pro – Cube 64
BA Blue – Slingshot 66
Cloud 9 Pro – Breezer 68
Enduro 登山车 – BMW 70
Froggy 518 登山车 – Lapierre 72
Kamel 231 XXV – Monty Bicycles 74
Mojo HD (Heavy Duty) – Ibis 76
P.2 – Specialized 79
PK Ripper – SE 80
Quadangle Looptail – SE 81
Ridge Max – Stevens 82
S-Works Epic Carbon 29 SRAM – Specialized 84
Zion Rohloff – Van Nicholas 85
城市∕多功能
Alta – Frost Produkt 88
Amazon Rohloff – Van Nicholas 89
Arrow Gent’s Bike – Velorbis 90
Big City Cruiser – Joey Ruiter 92
C7 都会车 – Public 94
Churchill Balloon and Victoria Classic – Velorbis 96
CitySpeed – 捷安特 100
Commuter – Elian Cycles 102
Commuter Bike – Vanilla 104
Crunch 1899 7s – Puch 106
Duo City – 奥迪 107
Electric Assist Cargo Bike – Urban Arrow 108
Feather – 富士 112
Giubileo – Umberto Dei 114
Hybrid Pro 10 Urban – Boardman 116
LDN (London) – Biomega 117
Louisiana (Sogreni Classic) – Sogreni 118
Ludwig XI – Schindelhauer Bikes 120
Mendota – Trek 123
Miyata Leontien – Koga 124
Mopion – Puma 125
Neorealista and Moscova – Bella Ciao 126
No. 5 – Vanmoof 128
NYC (New York City) – Biomega 129
Otto – Retrovelo 130
Parcour S – Seven 132
Paula – Retrovelo 133
Pico – Puma 134
Pista Via Condotti – Bianchi 136
Regale Aurea – Umberto Dei 137
Serie Stoccolma – Abici 138
SYD (Sydney) – Biomega 140
Toer Populair T3 – Royal Dutch Gazelle 142
Touring Bike – BMW 144
Vintage Singlespeed/Vintage 321-01 – Kildemoes 146
Yukon Fixed – Van Nicholas 147
折叠∕创新
Bamboo – Calfee 150
CarbonWood – Gary Galego 152
Chameleon – Airnimal 154
Copenhagen Wheel – Ducati 156
Crosstown – Montague 158
Disko – Puma 160
折叠车 – Brompton 162
Folding Tandem – Bernds 164
Foldman – BSA 166
GreenWheel G3 – MIT 168
HMK 561 Motorbike – Ralf Kittmann 169
IF (Integrate Folding) Mode – Pacific Cycles 170
IU (Intelligent Urban) 概念车 – Boardman Bikes 172
JANO dual bike – GP Design Partners 174
Leikier – Velorbis 176
Mini 折叠车 – BMW 178
New Series Double Pylon – Moulton 180
Ordinary Carbon Bike – Tjeerd Veenhoven 182
PackBernds – Bernds 184
Pro E-bike – Grace 186
Rio Bamboo Bike – Biomega 188
Sandwich Bike – Bleijh Concept & Design
and Design Amsterdam 189
Shadow E-Bike – Daymak 190
Starke 1 – Silverback Technologies 192
STRiDA 5 – STRiDA 194
ThinBike – TreeHugger 196
Vienna Bike – CycleEco 198
Ville 概念车 – Hyuk-Jae Chang 201
Vitesse D7 – Dahon 202
Carpo White Pedelec – Stevens 203
配件
A Bag 自行车差包 – Brompton 206
Bent Basket 弯木置物架 – Faris Elmasu 206
Bike Porter 置物篮 – Copenhagen Parts 208
Bike Shelf 自行车吊架 – Knife & Saw 208
Birke 网篮 – Basil 209
Brava II 细网置物篮 – Basil 209
置物篮 – Design House Stockholm 211
Cycloc 自行车吊架 – Andrew Lang 211
折叠置物篮 – Brompton 212
折叠箱 – Public 212
车架包 – Retrovelo 213
Hood 自行车吊架 – Quarterre 213
学院风皮革书包 – Velorbis 214
Pipsqueak 车把手袋 – Rickshaw 214
Pop-Up 自行车篮 – MIO 215
座垫包 – Clarijs 215
Select-Double Bag 双层座垫包 – Basil 216
三角包 – STRiDA 216
双挂包 – Public 218
木头置物箱 – Velorbis 218
推荐序
以自行车预约一个美好的未来
到现在我还是能清晰地想起第一次骑脚踏车的感觉。我约五岁时第一次坐上两轮的脚踏车,一跨上车,拼命踩踏,深怕太慢而摔倒。很神奇的是,脚下的双轮竟飞快地动了起来。突然间会骑车,对那时的我是个非常大的冲击。在还不会骑车的时候,我的世界只能跟在爸妈后面小步地走,反正就是一直跟着,不知道会走去哪也无法走太远;会骑车后,突然间,要去哪里的自主权到了自己手中,移动的距离与速度也瞬间放大了数倍。因为要骑车,我开始熟悉我家附近的环境,开始到处去探索,去没去过的地方。渐渐的我对四周环境愈来愈了解,范围也愈来愈大,整理出许多私人路线与捷径,和居住的地方开始有了深刻的连结。
过了快三十年,第一次骑自行车的感觉一直记忆犹新。住过几个城市,从亚洲、北美到欧洲的都会区,自行车都陪着一同熟悉、深入、了解各个地方。我觉得骑自行车是认识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骑自行车比走路快、比开车慢。走路速度慢、范围小,步行不到的地方骑自行车都能轻松到达;开车速度快、范围大,但太快穿越许多路口巷口,看到有趣的地方无法随时随地停下来探索一番。而骑自行车就能自由自在地控制速度,看到好玩的地方能随心所欲停下来看看,四处闲晃。当然赶时间的时候也可以拼命冲,在都市里骑车很多时候比开车还快还方便,能更有效率地到达目的地。
一般大众对自行车既熟悉又陌生,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以结构来说,自行车真的很单纯,比其他交通工具来的简单许多,但却有多人觉得自行车很复杂,遂敬而远之。这本书介绍了各式各样的自行车,从竞赛用到日常生活用都有,以简单明了的方式让不懂自行车的人也能很快理解,而拉进这个距离是我非常期盼的。
这一百辆自行车中有许多都和台湾有渊源。台湾是全球自行车产业的重镇,制造了全世界很高比例的高品质自行车,外销到自行车盛行的地区。然而,做了非常多自行车的台湾,骑车的比例却不高。尤其在世界其他地方生活过后回到台湾,觉得自行车没能更融入一般台湾民众的生活实在可惜。现在台湾都会区开始有了公共自行车,让许多民众亲身体验自行车在日常生活中的便利性是其他交通工具无法取代的,也让大众开始想像自行车在都市的可能性。
我爱自行车,也爱骑车,更喜欢在都市骑车。身为工业设计师,一直以来都想以设计的力量让更多人乐意骑车,骑着车通勤、买菜、闲晃、吃宵夜……让自行车成为生活的伙伴。相信许多人也和我一样,有过第一次骑自行车那份简单、单纯的喜悦及感动,那是其他交通工具无法取代的。看到现在全球一线城市一个个以自行车为重点重新规画交通系统,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舞。彷彿能看见,不久的将来,台湾都会区自行车变多、汽机车变少,空气变好,城市变干净,从一个制造自行车的小岛成为真正的自行车之岛。
张博翔(都市骑乘者.器研所产品设计师.自行车设计师)
前言
安全自行车
近日,我和友人租了坚固耐用的红色Batavus公共自行车,从阿姆斯特丹市中心一路往北,骑过偏僻的堤防、中世纪街道与祕密花园。这样的乡间冒险离熙攘城市竟然不过几哩的距离,着实令人兴奋悸动不已;同时我也体悟到,相较于其他终被淘汰的19世纪发明,为何自行车依然留存至今──它阐明了自由。
从世界知名的制造商到默默耕耘的独立品牌,本书集结世界各地、引领21世纪自行车文艺复兴风潮的一百辆经典自行车。现代自行车让人倾羡的灵活与多样性,甚至驱使许多汽车与航太工业设计师,以崭新的架构精心打造此一傲人的伟大发明。对照近期来看,保时捷、法拉利、BMW、宾士和奥迪早已利用碳纤维、铝合金、钛合金、夹板和亚洲人力车专用的竹材等来制造中空单体车架,设计出更轻的空气动力学自行车。本质上,自行车不过是车架、车轮、车把手、曲柄、脚踏、齿轮、煞车和座垫的组合,如今却有像内变速花毂、碟煞、LED车灯和太阳能电池等更精良的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1860年代,首次出现一辆融合法式与英式风骨、构造简单的两轮新奇发明,称为Penny-farthing或高轮车(high-wheeler bikes),但造型滑稽且难以驾驭,在世纪末前已几乎被淘汰。继之而起、如圣像般存在的安全自行车,几十年来则以不动如山之姿风行全世界,直至20世纪刮起汽车风潮,特别是在北美。
然而,即使面临这样的威胁,身为现代自行车始祖的安全自行车依旧倖存。这都得归功于安全自行车较小且同样尺寸的双轮、便于焊接的钻石式钢管车架、让人可以直立坐姿骑乘的高车把手,和更好的机动性。集中于中央的低重心让安全自行车摆脱笨重,速度更快,上下车毫不费劲,想停就停。骑着安全自行车远比走路来得快,也远比骑马或开车来得经济。
循序渐进的改良并没有改变安全自行车太多,直到1970年代,自行车的外形突然间有了变化,用途不再只是短程通勤或竞速比赛。这一切都该感谢加州几位喜欢自己东敲西打、离经叛道的工匠。
住在东洛杉矶的青少年,向往着根本负担不起的低底盘竞速赛车,遂动手改装自行车,企图让自行车就像汽车和摩托车一样。受到这股新风气的启发,美国自行车制造商Schwinn在1963年推出由弗里兹(Al Fritz)设计的Sting-Ray。而后这款车在加州父子档约翰.卫斯特(John West)和儿子安格斯(Angus)的改造下,摇身一变成为花俏且充满夸耀精神的「闪灵悍将」(Spawn)。其量身订制的低底盘设计,影响深远。自此之后,追随者前仆后继。
二十年后,被誉为现代登山自行车之父的布里兹(Joe Breeze),专为颠簸山路手工打造的坚固车架,也于旧金山湾区现身。其后的仿效者则以独特的铝合金车架,加强悬吊系统性能和机动性,让大胆的车手可以表现更困难的攀爬、飞跃和空翻动作。极限运动自行车于焉诞生。
尽管二次世界大战后,安全自行车在部分欧洲、日本、中国、印度和非洲地区仍是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但如果没有北美那群不怕死的年轻人,自行车或许早已被汽车的浪潮淹没。
登山车虽源于加州,但英国工程师莫尔顿(Alex Moulton)的相关研发可谓其滥觞。1950年代,莫尔顿替「英国汽车公司」(BMC)小型车款「Mini」设计悬吊系统,率先使用了锥形橡胶弹簧和小轮径的车轮以增进悬吊系统性能。之后他将此创新套用在1962年份小轮径、易于拆组的Moulton自行车上,使得该车款不但骑乘舒适,迅捷的表现更赢得不少自行车赛事的奖盃。莫尔顿开创性的成果无疑鼓舞了其他英国工程师,像是1979年设计出模组化折叠车Brompton的李奇(Andrew Ritchie),以及1987年打造可携式折叠车STRiDA的桑德斯(Mark Sanders)。无独有偶,南加州的设计师韩(David Hon),这位前雷射物理学家于1982年创立了达鋐(Dahon),并在亚洲大量生产自己发明的折叠车。
美国,一个几乎各城市市中心依旧由手工自行车领军的国度,面对这股席卷欧洲、日本和亚洲部分国家的自行车风潮(自行车再次成为都市最佳交通工具的代表),已准备好大展身手。在碳排放减量口号和都市壅塞交通状况的推波助澜下,愈来愈多人选择自行车或大众运输工具作为通勤选项。人们骑着自行车去办公室、学校或超市。充斥各处的阿公阿妈级黑色Batavus自行车,被重新改装成坚固、防盗的艳红色MacBikes,在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外供人租借。城市的街区重新规画出自行车道,各大都会如巴黎、巴塞隆纳、伦敦和蒙特娄更推出成千上万辆公共自行车,任何人都可租借。追随这些城市的脚步,纽约市委託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打造四万辆Alta公共自行车,并聘请景观设计大师高伊策(Adriaan Geuze)带领的荷兰团队West 8,在纽约加佛纳斯岛打造一座占地16公顷的公园,能容纳三千辆供观光客自由骑乘的木制自行车。
以电池驱动的轻量型自行车,帮助骑士即使在旧金山的陡坡也可轻松向上。设计师充满信心地重新思索自行车这档事,甚至为其打造精致考究的停车格。
借镜日本和欧洲的实例,1996年在加州长滩开始运作的「自行车站」(Bikestation),是美国第一个以会员制在地铁站旁提供停车、修车等全方位服务的公司,并迅速扩张至其他城市。建筑师贝罗莫(Joseph Bellomo)在加州的帕罗奥多市以压克力和铝建造了模组化弧形停车棚,适用于人行道、公车站和火车站周边。但或许,这股自行车风潮最引人注目、也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华盛顿特区入列历史建筑的联合车站前,以玻璃帷幕和钢筋建构而成、可容纳一百五十辆自行车的宏伟停车棚。这座由KGP设计团队打造的停车棚,外形彷彿一座小丘,有着可调节的波纹玻璃百叶,以保持自然通风并控制热获得(heat gain)。
对设计师和企图将自行车普及至一切日常的前自行车大赛冠军选手来说,没有什么想法是荒谬的。纽约的建筑事务所Manifesto,就为狭小拥挤的都市如首尔,设计了以摩天轮为概念、垂直贴着大楼墙面的自行车停放系统;荷兰设计师史路瑟(Merel Sloother)、奥斯雷(Liat Azulay)和德雍(Pieter Frank de Jong),创造了一款随车轮转动而播放音乐专辑的自行车;瑞士洛桑工业设计学校ECAL的马榭(Christophe Machet),设计了一款名为Camioncyclette的自行车:在前后轮上方安置大大的购物篮,再加上脚踏,一辆自行车就成形了;阿根廷的梅地亚(Marcos Madia)所设计的Bikoff,是辆结合硬壳公事包和自行车架的折叠自行车;英国奥运金牌得主包德曼(Chris Boardman),正努力推广自己同名品牌的运动型城市自行车;身为唯一一位在此书被提及的三轮车设计师、来自维也纳的佛帝夫(Valentin Vodev)解释道:「我的三轮车表现得就像一般自行车。传统三轮车如同巴士,总是笨重地在车阵前方领头,但我的电动三轮车不论转弯或兜圈,完全和自行车没两样。」
澳洲家具设计师加雷格(Gary Galego)认为,自行车就该像个会移动的家具。无独有偶,其他自行车设计师也提及骑乘的舒适度,彷彿把自行车当成椅子般讲究。毫无意外,有些自行车设计师(包括书中介绍的几位),本业是家具或产品设计师,如澳州的纽森(Marc Newson)、来自英国、定居香港的杨(Michael Young)、荷兰的范禾芬(Tjeerd Veenhoven)、英国的劳夫葛罗夫(Ross Lovegrove)和美国的路特(Joey Ruiter)。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员专为地势平坦的丹麦设计了Copenhagen Wheel,以电池启动的后轮可提高动力,能让人骑得更远。在哥本哈根,Biomega的创办人史基柏司帝(Jens Martin Skibsted)推出色彩缤纷且充满创意的混种车,同时适合在都市与山间林道骑乘。史基柏司帝也和拉尔森(Lars Larsen)、BIG(Bjarke Ingels Group)组成跨领域设计团队KiBiSi,并为德国运动品牌Puma打造自行车。
BIG,一家深信解决未来城市问题的最佳计画必定包含自行车的公司,有时甚至会设计出外形如山一般的建筑。BIG在哥本哈根近郊推出的建案Buiding 8,就是个让自行车骑士可以直接骑到家门口的十层楼复合式住宅。
BIG更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大力推广此一结合了自行车道的复合式住宅。他们设计的丹麦展览馆基本上是由环绕水池而上的斜坡所组成,水池中央摆放着哥本哈根的正版小美人鱼。参观者可利用一千辆免费租借的自行车,一路骑到展览馆的至高处。
建筑师英格斯(Bjarke Ingels)与其他设计师,对现行都市设计典范有所怀疑,未来恐怕会针对安全自行车提出改良。「why not?」正是特立独行的义大利设计师佩格瑞堤(Dario Pegoretti)抛出的回应。数十年来,他总以非正统、充满表现主义风格的彩绘自行车架,向传统自行车架的图样提出挑战。
初次翻开《自行车 Best 100:引领21世纪自行车潮的文艺复兴》,我带着一丝好奇,因为“文艺复兴”这个词,总让人联想到艺术和思想的繁荣,而将其与自行车联系在一起,总显得有些出人意料。然而,阅读过程中的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一次次的惊叹。 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自行车演进的史诗。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自行车的梳理,展现了一种跨越时代的潮流。我看到了工业革命初期那些笨重的早期自行车,感受到了它们如何逐渐变得轻巧、高效,再到后来,那些为了速度而生的竞赛车型,以及为了舒适和便捷而设计的城市通勤车。 最吸引我的是,作者通过对100款精选自行车的剖析,描绘出一种“复兴”的景象。这种复兴,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们对自行车功能与意义的重新发现。在快速变化的21世纪,自行车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代步工具,它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价值和生活哲学。书中对那些兼具美学与实用性的设计,对那些能够连接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车型,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生活方式”的探讨。书中展示了自行车如何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个人品味的体现。无论是复古风格的雅致,还是现代设计的简约,亦或是户外探险的硬朗,每一款车都承载着不同的生活态度。读到这些,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自行车在我生活中可以扮演的更多角色。 《自行车 Best 100》让我看到了一个被低估的领域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深厚底蕴。它教会我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交通工具,去欣赏那些隐藏在机械之下的艺术和人文精神。这是一本能够激发你对生活产生更多热情的书,它证明了,即使是看似寻常的事物,也能迸发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自行车 Best 100:引领21世纪自行车潮的文艺复兴》的时候,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待,觉得无非就是介绍几款名车,配点好看的图。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远远超出了一本“推荐榜单”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自行车美学和文化基因的百科全书。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按照品牌或者类型来简单罗列,而是将100款车巧妙地编织成一个关于自行车发展脉络的故事。从历史的源头追溯,到当代设计的创新,整个叙事流畅且引人入胜。作者对于每一款车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参数和配置上,更深入地挖掘了它背后的设计理念、历史背景,甚至是与社会思潮的关联。 我被那些讲述自行车如何成为某个时代标志的篇章所深深吸引。例如,书中对一些经典款式在特定文化场景下的应用,如在电影中的出现、在某个音乐流派中的象征意义,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这让我意识到,自行车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交通工具属性,成为了承载个人情感、社会记忆乃至文化符号的重要载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探讨“21世纪自行车潮的文艺复兴”时,展现了极强的洞察力。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新技术的赞美,而是更侧重于自行车如何与当下的生活方式、环保理念、城市规划等多元议题产生深度连接。书中对那些注重环保材料、智能互联、以及能够促进人际交流的自行车的设计,都有细致的阐述,这让我看到了自行车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一种更可持续、更具人文关怀的生活方式选择的潜力。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严谨的考证,又不乏生动的描绘。它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自行车的“思想盛宴”,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叙述者对话。读完后,我不仅对自行车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思考如何能够以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式去生活。
评分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自行车就是交通工具,最多算是运动器材,但《自行车 Best 100:引领21世纪自行车潮的文艺复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罗列了100款“最佳”自行车,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自行车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和设计理念。 书中对每一款车的介绍都细致入微,从它的设计初衷、工艺特点,到它在某个时代扮演的角色,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设计师的故事,都娓娓道来。读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自行车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自己的传奇。我尤其被那些手工打造的复古车型的故事所吸引,那些精湛的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想起了早已远去的工匠精神。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过去,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与当下联系起来,展现了自行车在21世纪所经历的“文艺复兴”。它让我看到,现代自行车的设计是如何汲取历史精华,又如何融入前沿科技,创造出既有复古韵味又不失现代功能的精品。那些极简设计、环保理念、以及与城市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都让我对自行车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片质量也堪称一流。每一款车都配有精美的照片,细节清晰,色彩饱满,让人赏心悦目。文字的叙述也很流畅,既有学术性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感染力。我经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仔细欣赏每一张图片,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对自行车的热爱和崇敬。 总而言之,如果你是一个自行车爱好者,或者对设计、文化、历史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美好生活方式的探索。我读完后,不仅对自行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更健康、更环保的方式去生活。
评分我一直对一些能够触及“本质”的书籍情有独钟,《自行车 Best 100:引领21世纪自行车潮的文艺复兴》恰好就是这样一本。它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高高在上的学术氛围,也没有流于俗套地推销某款产品,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自行车如何从一项简单的发明,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书中对100款自行车的挑选,可以说是匠心独具。它不仅仅是基于性能或者价格,而是更看重这些车辆所代表的设计理念、历史意义以及它们对骑行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在叙述每一款车时,都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讲述设计师的灵感来源,以及这款车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文艺复兴”这一概念的解读。它没有将此简单理解为复古,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回归”和“重塑”。在21世纪这个信息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自行车以一种更加纯粹、更加人性化的姿态回归,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环保和健康,更是一种对慢生活、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书中对那些致力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有美学价值又兼具实用功能的自行车品牌的介绍,让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的语言也相当有魅力,它用一种饱含情感的叙述方式,将冰冷的机械赋予了生命。读到那些关于车轮转动带来的自由感、风拂过脸颊的惬意,以及骑行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奇妙连接,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场美好的骑行体验。它让我意识到,自行车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更是一种连接心灵、释放情感的载体。 总的来说,《自行车 Best 100》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灵的书。它让我看到了自行车背后所蕴含的无限可能,它提醒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拥抱一种更加积极、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能够为你的生活带来深刻启发的书籍。
评分我对《自行车 Best 100:引领21世纪自行车潮的文艺复兴》的初印象,源于它书名中那股“不正经”的劲儿。“文艺复兴”这个词,总带着些艺术家的浪漫情怀,而将其安在自行车上,让我好奇它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结果,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世界观。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将100款自行车描绘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史诗。作者不是简单地列举“什么车好”,而是通过对每一款车的细致解读,勾勒出自行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扮演的独特角色。我看到了那些承载着工业革命印记的早期车型,感受到了它们如何一步步优化,如何成为大众出行的重要工具。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21世纪自行车“文艺复兴”的解读,充满了前瞻性和洞察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时下流行的车型,而是深入分析了为什么自行车会在这个时代重新焕发光彩。作者将自行车与城市发展、环保理念、健康生活方式,甚至是个人主义的崛起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自行车作为一种更可持续、更具个性的生活方式选择,是如何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设计美学的侧重深深吸引。那些线条流畅、造型优雅的自行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像是工业设计的艺术品。作者在介绍这些车型时,会着重剖析其设计理念,讲述设计师如何在实用性与美学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这让我意识到,自行车的设计,其实承载着人类对效率、美感和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 《自行车 Best 100》的叙述方式也非常有特色,它不像一本冰冷的工具书,而是更像是一场充满激情的对话。作者用饱含热情的文字,将对自行车的理解和热爱传递给了读者。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次蹬踏带来的力量,感受到每一次穿梭在街巷中的自由。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了解了自行车,更是爱上了自行车所代表的那种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它是一本能够点燃你对生活的热情的书,也是一本让你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