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幸福指数超越日韩,您对幸福有感吗?
财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为何拥有一切的人们总是想要更多?
我们需要多少钱才能过好日子?
生命的目的不是赚进愈多钱愈好,好比吃东西的目的不在于变得愈来愈肥胖。
然而,「贪得无厌」根植于人类的天性——人们倾向和他人比较财富,因而发现不足。
这种天性受到资本主义的大幅强化,因此成为整个文明的心理基础。
贪得无厌过去是富人的过失,现在则成为每日生活的常态,在这种心态之下,生活似乎显得永远不够「幸福」、「美好」,我们的生活方式餵养我们的永不知足,我们的永不知足也餵养我们的生活方式。
作者试图证实,美好生活的确存在,并且能去体验,我们也应该努力去达成。
这本书将告诉你现代人必须知道的财富与幸福的哲学。
伟大的凯因斯先生,你错了!
作者史纪德斯基父子超越了目前对日增不均的辩论,他们进一步探问我们为何需要金钱。他们主张,财富不是、也不应该是目的,而应该是「美好生活」的手段。
本书以伟大的经济学家凯因斯做为开场。凯因斯在1930年预测,未来的一百年里,人均所得将稳定成长,人们的基本需求将获得满足,且没有人需要每星期工作超过十五个小时。很明显,他是错的:虽然所得如他所预测增加,但我们的欲望扩张也同样快速,而且我们持续长时间工作。
史纪德斯基父子首先解释凯因斯为何错了,接着说明经济学是一种道德、而不是真正的科学。他们对美好生活这概念,上溯亚里斯多德、下探现今,指出现代生活远远背离了理想典型。他们认为,没有任何单一指标可反映人类的进步,不论是GDP或「快乐」,因此提出构成美好生活的七项元素。最后,他们提出某些根本的经济政策,用以帮助我们找出满足人类的真正需求。
推荐
专文推荐
贪得无厌 V.S. 适可而止/吴惠林 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鼎力推荐
王文静 商周集团执行长
朱云鹏 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
沈云骢 早安财经文化发行人
周行一 政大财管系教授
林向恺 台大经济系教授
林建甫 台大经济系教授
黄崇兴 台大EMBA执行长
书评
一本干净俐落、敏锐辛辣的书……警世钟声。──威廉斯(Rowan Williams),坎特伯里大主教,《展望》(Prospect)
引人深思……提供一些大胆且清楚的提议,建议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控制简化的经济主义与有毒的贪得无厌。——威廉斯(Rowan Williams),《前景》(Prospect)
在这本令人深思的书中,史纪德斯基父子穿梭于抽象和具体、哲学和公共政策之间。他们注意到,当世界陷入大萧条时,凯因斯未来学的文章竟被忽略了。我们是否再次忽略对美好未来想像的唿唤?
──克鲁达斯(Jon Cruddas),国会议员,《独立报》Independent)
我们的社会里有着过多的奢华和不平等。我们应该花更少的时间赚钱,花更多的时间培植真正重要的事情,例如:闲暇、知识和友谊。从这些听起来无害的陈述,史纪德斯基父子建构了对重要政策的提议。──《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多少才满足?」是一个好问题。对于看重资本主义和市场的人们,阅读本书可能不会感到舒服。但他们还是应该试着阅读。──《经济学人》(Economist)
本书充满智慧、引人深思、气度雄浑、内容广泛……开启现今西方社会无疑最为紧迫的道德议题。──史宾瑟(Nick Spencer),《圣公会周报》(Church Times)
史纪德斯基父子提出关键问题:我们持续追求愈来愈多的财富,这一切都毫无止境吗?全球经济在原地打转,我们寻找重新启动引擎的方法时,他们的主张却让我们忽然煞车。我们已经够富足了,欠缺的是更丰富的生命,而不是没完没了追求不必要的经济成长,难道不是如此吗?——瓦波夏特(Nicholas Wapshott),《海耶克:界定现代经济学的冲突》(Keynes Hayek: The Clash That Defined Modern Economics)作者
令人欢迎的唿吁,以重振社会的伦理层面,并且替人人实现美好生活。
他们论证的整体要旨是令人欢迎的唿吁,以重振社会的伦理层面,并且替人人实现美好生活。——《纽约客》
可喜的一本书,提出大哉问,却没有许多哲学经常出现的行内术语及模煳笼统。文字清晰明白,提出所有相关议题,也都有解答。——《华尔街日报》
作者致力于历史小说、哲学与政治理论,引述浮士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亚里斯多德对财富使用的看法。他们的结论是,诸如尊敬、友情与社群等概念都胜过财富,比较可能有助于满足与整体幸福。这真是吸引人的阅读,即使要运用智力。——《出版家周刊》
在沉闷科学与道德哲学方面刺激思考的明确论述。——《克尔克斯》(Kirkus)
史纪德斯基父子毫不费力地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哲学走向公共政策。——《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他们对闲暇的看法很严谨。闲暇有生产力,但重点是由本能驱动力所激发的经验。去除受到狭隘追求的自利推进力之后,闲暇就变成社会福祉的形式,是对公共财的追求,而不是个人没完没了的累积。——《波特兰书评》(Portland Book Review)
聪明博学、热情洋溢、引发深思的论点,适合怀疑物质主义是否对美好生活有必要的人士。——《书摘》(Get Abstract)
他们的警告就足以构成阅读这本书的理由:我们追求有价值生命的能力已经受损,原因是特定形式的政治哲学已经麻痺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金融时报》
史纪德斯基父子主张,时间不只是金钱,并且唿吁,患有工作狂的美国人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追求美好生活。这似乎是对我的明智劝告。——娜萨(Sylvia Nasar),《大追求:经济天才的故事》(Grand Pursuit: 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作者
作者简介
罗伯特‧史纪德斯基 Robert Skidelsky
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政治经济学系荣誉教授。撰写的三本凯因斯传记(1983、1992、2000)荣获许多奖项,包括莱昂内尔‧盖尔伯国际关系奖(Lionel Gelber Priz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以及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国际关系奖(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ize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史学家史东﹝Norman Stone﹞认为,如果真有诺贝尔历史学奖这奖项,这三本英国经济学家生平传记应该获颁。)1991年受封爵位,1994年成为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
爱德华‧史纪德斯基 Edward Skidelsky
英国埃克塞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哲学系讲师。着作有Ernst Cassirer: The Last Philosopher of Culture等。经常在《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与《展望》(Prospect)上发表文章。目前正在撰写The Language of the Virtues。
译者简介
李隆生
现任国立台中科技大学国际贸易与经营系专任教授。密西根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康乃狄克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静宜大学国际企业学系主任、高等教育评鑑中心评鑑业务处处长暨综合服务处处长、圣约翰科技大学商管学院院长、院务顾问等职。
专着:《晚明海外贸易数量研究》、《清代的国际贸易》。
译着:《石油效应》、《给青年数学家的信》、《国际财务管理》、《失灵的众神》、《与狮子对话》、《以信仰为本的管理》、《国家竞争力》、《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当中国统治世界》、《欧元美金大风暴》、《世界,没你想的那么糟》等。
张又仁
专职译者。
推荐序 贪得无厌V.S.适可而止/吴惠林(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前 言 盲目追求成长,阻碍美好生活
第一章 凯因斯您错了!
第二章 浮士德交易
第三章 财富的使用
第四章 幸福的幻象
第五章 成长的限制:自然或道德上的限制?
第六章 美好生活的要素
第七章 退出无意义的竞争
谢 志
注 释
推荐序
贪得无厌 V.S. 适可而止/吴惠林 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自二○○八年金融海啸以来,世人几乎都寄望经济复甦,更祈祷风暴不再来,而各国政府也都不约而同祭出宽松货币政策来拉拔经济,依然在追求高经济成长率。除了成长率低落外,失业率高和工资停滞,以及M型社会一%高所得V.S. 九九%低所得现象,更让世间人「闷」到爆。此外,天灾人祸也压得世间人喘不过气来。
经济成长没带来幸福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成长会停滞?经济成长是否让人幸福?我们都知道,「经济」也者,「经国济民」也!让人民生活幸福愉快就是济民之意,而人民的幸福如何表示,又该如何满足?经济成长率高是否就能让人民幸福快乐?
不可否认的,食衣住行育乐的物质生活要有起码的满足才有幸福感觉,因而GDP(国内生产毛额,经济成长率的计算基础资料)与幸福有关,但并非「绝对性」关系,GDP高或经济成长率高的国家或地区,其人民的幸福并非名列前茅。就当前中国GDP已是全球第二、经济成长率居全球之冠,但中国人民的幸福度却不高,以及先进发达国家的GDP高、物质生活水准高,却不如不丹、万那杜等等穷小国的幸福度,已可知一斑。
二次大战以来,追求经济成长就蔚为风潮,目的就是要让世人更幸福,于是GNP(国民生产毛额)、GDP就成为各国政府政策追求的标的。虽然从一开始,GDP等国民所得指标存在重大缺失就受到质疑,而世人也早知GDP不是衡量生活品质或幸福的好指标,也一直都在寻求较佳指标。最受瞩目的是,二○○八年三月间,法国总统征召史蒂格里兹(J.E. Stiglitz)和圣恩(Amatya Kumar Sen)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着手研拟一套生活品质指数,以作为改革法国体制的依据。
正如史蒂格里兹所言,长久以来经济学家咸感GDP已非幸福、生活品质的好评量法。换个角度说,政府将施政焦点放在提升生活物质水准与财富并不够,幸福的驱动力在于连接起个人与制度、社会的信赖程度,「比如,贪污低的国家幸福指数也最高」。决定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还包括:社会团结、高出生率、低失业率、高收入、低贫富差距与政治自由等。
「幸福指数」难反映幸福
不过,迄今GDP和经济成长率的地位还是屹立不摇、还是国际间最通用,主因就在找不到「更理想」的指标,即便编制「幸福指数」已成世界潮流,台湾也在二○一三年八月底出炉「国民幸福指数」。但百家争鸣的幸福指标,彼此间幸福名次千差万别,而谁都标榜自家正确。台湾官方的幸福指数一发布全台一片譁然,受到无情的嘲讽和挞伐,而同时公布的中华征信所的民间版幸福指数,结果大异其趣且较被台湾人民接受。由此可见幸福指数的编制并不简单。问题是:还要继续使用GDP和经济成长指标吗?
如今已知经济成长和幸福并非正相关,就应该持续寻找世间人共识的幸福指标,这本《多少才满足?》指引了一条明路。作者父子俩明确指出,「幸福」不是好概念,以「美好生活」(better life)当目标比较好,而美好生活则可由「健康」、「友谊」、「尊重」、「闲暇」、「安全」、「个性」,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等七项元素组合而成。
本书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凯因斯(J. M. Keynes)做为开场。凯因斯在一九三○年预测,未来的一百年里,人均所得将稳定成长,人们的基本需求将获得满足,且没有人需要每星期工作超过十五个小时。很明显地,他是错的:事实显示,虽然所得如他所预测增加,但我们的欲望扩张也同样快速,而且我们持续长时间工作。作者首先解释凯因斯为何错了,接着说明经济学是一种道德、而不是真正的科学。
作者们对美好生活这概念,上溯亚里斯多德、下探现今,指出现代生活远远背离了理想典型。他们认为,没有任何单一指标可反映人类的进步,不论是GDP或「快乐」,因此提出构成美好生活的七项元素。最后,他们提出某些根本的经济政策,用以帮助我们满足他们所找出的真正人类需求。有必要特别提醒的是,作者强调这些政策只是方向指标,不是立法蓝图,是家长式的建议,但没强制性,是为了推动社会迈向美好生活,而不是强迫社会吞下去。言下之意,立法者不要见猎心喜,强制立法、强制执行,否则很可能导致「爱之适足以害之」、「到地狱之路往往是好意所铺成的」恶果,也就是说,是要世间人自己觉悟,自动自发约束自己慾望、减少广告,并发挥自助、互助美德。
经济成长应「适可而止」,唤回节俭美德
本书明确揭示,持续追求成长不能作为长期目标,因为经济成长不但没让美好生活的七项元素达成,反而造成破坏,例如,失业严重奢谈安全,人人为近敌怎可能彼此尊重,工时不减和忙碌不已怎有闲暇等等,作者在第六章详述了这些与美好生活反其道而行的现实。总而言之,这些与美好生活背道而驰的事实,都是现代高科技社会伦理道德败坏所引起。
哲人有言:「人无德,天灾人祸;地无德,万物凋落;天无道,地裂天崩,苍芎尽空。」对照当前多灾多难的地球,饱受天灾蹂躏,而气候变迁,金融风暴频仍、经济萧条大恐慌的阴影挥之下去,都与各国几十年来追求高经济成长率息息相关,在「慾望无穷」引导下,衍生出贪念、自私的膨胀,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已成为座右铭,魔性长佛性消的人心沉沦、道德败坏,正引领人类走向毁灭。除非世人早日寻回「节约」、「适可而止」、「小就是美」、「富而有德」、「富而好礼」,以及「诚信」等基本美德,否则「毁灭」并非危言耸听呢!而「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正可提供现代人思索「返本归真」的启示。
总之,这是一本很有深度的书,学术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深读」,而其深入浅出的内容,一般人可以「浅读」。在此世道炎凉、天灾人祸频仍的时刻,本书不只是清凉剂,甚至可作为救命书呢!
前言
盲目追求成长,阻碍美好生活
本书提出论点来反驳贪得无厌,也反驳让我们(个人或社会)不愿说出「适可而止」(enough is enough)的心理倾向。本书针对经济上的贪得无厌;也就是对更多金钱的渴望,也针对富裕世界;也就是可以合理认为已有足够财富支撑体面的集体生活。至于世上的贫困地区,多数人仍处于极度贫穷,贪得无厌只是未来的问题。但不论富裕或穷困社会,只要巨富的丰饶远超过多数人的生存所需,便能见到贪得无厌。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经济的贪得无厌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但最后将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而消失。基督徒认为,贪得无厌是原罪的产物。我们的观点则是,贪得无厌根植于人类的天性——人们倾向和他人比较财富,因而发现不足——但这种天性受到资本主义的大幅强化,因此成为整个文明的心理基础。贪得无厌过去是富人的过失,现在成为每日生活的常态。
资本主义是一把双面刃,一方面可让物质条件获得极大改善;另一方面,却激发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诸如欲望、嫉妒和贪婪。我们的目标是透过所有时代和文明里伟大思想家对「美好生活」的阐释,以及对目前政策改弦易辙的建议,得以再次锁住这头巨兽,以助于美好生活的达成。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将挑战现今执着于将国内生产毛额(GDP)成长视为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我们不反对经济成长,但认为该合理询问为何成长,以及成长在哪些地方。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闲暇和更少的污染,这两者为人类福祉合理概念的一部分,但都未纳入GDP。GDP只量测在市场内交易的国内产出部分,没有扣除污染,也未加上闲暇,因此,GDP进一步成长所带来福祉改善的程度有多少,是难以决定的事。对非常贫穷的国家当然有很大的改善,但对富裕社会来说,可能已有过多的GDP。我们认为,对全球的富裕国家来说,GDP应被视为实现美好生活政策的副产物。只有经验能显示,GDP成果为正、负或停滞不变。
本书并非关于正义原理,而是关于美好生活的组成。大多数的现代政治理论以抽象的形式,从探讨何谓正义或公平开始,然后根据这个「正义」的社会安排进行推论。我们採取不同的方式,从个人及其需求切入,然后尝试建立公共利益的图像。分配问题位居当代对正义讨论的核心,虽然非常重要,但对我们来说,它只是美好生活的必要内涵而已。
想像在某个世界,大多数人每星期只须工作十五个小时。因为劳动果实更能平均分配到社会各层面,他们的所得因此等于、甚至远多于目前的收入,且闲暇时间多过工作时数。以上描述正是经济学家凯因斯在一九三○年发表的短文〈我们孙子辈的经济可能性〉(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里出现的景象。他的立论非常简单:科技进步有可能提升每小时工时的产出,人们必须工作以满足需求的时间愈来愈少,直到最后将几乎不再需要工作了。然后,凯因斯写道:「自从有人类以来的第一次,人类必须面对真实和永久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使用从迫切经济需求解放而来的自由、如何利用闲暇—让科学和复利为人类赢取而来的闲暇—睿智、愉快而满意地生活着。」他认为,这样的生活约在一百年后(即二○三○年)就可以达成。
考虑写作时点,不难理解凯因斯未来学的文章不受重视。当时的世界有更多要紧的问题待解决,包括结束大萧条。此外,凯因斯自身未再公然重提他的愿景,但未来不须工作的梦想总是位在他思考的背景里。事实上,因为《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这本鉅着,让凯因斯成为以短期失业、而非长期经济进步而名闻天下的理论家。然而,我们有很好的理由回到凯因斯提出后又遗弃的问题。
首先,凯因斯探讨某件现今几乎不被提及的事:财富的目的?我们需要多少钱才能过好日子?这看起来像是一个不可能的问题,但绝不是一个不重要的问题。赚钱不会是自身的目的,至少对没有罹患严重精神错乱的人们是如此。如果说我生命的目的是要赚进愈多的金钱愈好,就像是说我吃东西的目的在于变得愈来愈肥。对个人而言是对的事,对社会来说也是对的。赚钱不能是人类的永久事业,这不过是因为金钱除了花掉以外,别无其他用途。我们不可能持续花钱,因为到了某个程度,我们终将感到满足、厌恶,或同时有这两种感受。不是如此吗?
第二,我们所处的西方世界再次陷入「大紧缩」(Great Contraction),也就是自一九二九至三二年大萧条以来最糟的情况。巨大危机像是一次检查:暴露了社会体系的缺陷,并刺激寻求替代体系。资本主义正是受到检验的体系,而针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凯因斯的文章提供了很好的观点。这个危机让我们了解到体系里的两项缺失,之前常被不计任何代价也要追求成长的共识给模煳掉了。
道德缺陷是我们首先要提及的缺失。银行危机再次显示,目前的体系依赖贪婪和利慾的动机,但却与道德相牴触。现行体系也将社会分裂为穷和富(近来则是大贫和大富),它的合理性受到某种「涓滴」理论所支持。大富和大贫共存,特别是在可让每个人都能充足的社会里,违反我们对正义的感受。其次,这场危机暴露资本主义明显的经济缺陷。我们的金融体系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一旦失误(如二○○八年),我们理解到它能带来多大的无效率、浪费和痛苦。严重负债的国家被告知:直到将国家所得的一大部分进行清算,否则债券市场不会感到满意。赚钱机器如此週期性的崩溃,更使我们去思考较好的生活方式。
最后,凯因斯的论文逼使我们去想像后资本主义的景象(不论你如何称唿,一个不再累积资本的经济体系就不再是资本主义)。凯因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动力基础为「个人受到赚钱和爱钱的强烈本能所吸引。」他认为,等到充裕时代来临,这种动机驱力将不再受到社会认可。也就是说,当资本主义的使命完成后,就会弃绝自身。然而,我们是如此习惯将缺乏视为圭臬,以致只有少数的人们思考:在一个充裕的世界里,行为的动机和原则可以是、或应该是什么。
所以,让我们想像,每个人都足以过上好日子。那么什么是美好生活呢?什么又不是呢?我们的道德和经济体系需要哪些改变,才能实现美好生活呢?我们很少问这样的问题,因为它们较难归类在组成现代智识生活的任一专业领域内。哲学家无视于实际现实的杂乱性,建构了正义的完美体系;经济学家探究如何以最佳方式满足客观的渴望,不论这些渴望是什么。本书结合哲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因为我们相信这两个专业领域彼此互补,经济学具有实务影响力、哲学则有道德想像。本书的目的在于让经济学被视为道德科学的旧想法复活:经济学是关于社群里人们的科学,而不是处理机器人互动的科学。
追求无尽增长的危害/薛巍(三联生活週刊)(节录)
凯因斯说,大约100年后人类就能够达到富足状态,即2030年。但为什么凯因斯的预言失败了呢?为何差不多100年过去了,我们仍在辛苦地工作?史纪德斯基父子认为,答案是,自由市场经济既给了工人决定劳动时间的权利,又激发了我们竞争、地位消费的先天倾向。西方文明跟魔鬼做交易,换到了无尽的知识、力量和快乐。我们实现了富足,资本主义令我们养成的习惯却使我们没有能力享受富足。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命运呢?必须吸取前现代的东西方智慧,恢复旧的被忽视和扭曲的幸福观。古典、中世纪和东方哲学认为,幸福生活不是保证我们会感到快乐的生活,而是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在环境中自由行动的生活。幸福经济学把幸福看做满足,亚里斯多德则认为,幸福是性格、谨慎、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在亚里斯多德看来,幸福依赖于能做出正确判断的性格。幸福还依赖于充足的闲暇。由此史纪德斯基父子提出,要回到凯因斯和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在《懒惰的权利》中提出的闲暇论。
批评者说,增长不仅没有使我们变得更幸福,对环境也有灾难性影响。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但都没有更深入地反对无止境的增长。找出增长破坏幸福和环境的事例,对手可以反驳说增长没有破坏幸福和环境。但在科学家和统计学家告知我们之前,我们就知道对财富无止境的追求是疯狂的。
有人说,现在不是谈论终止增长的时候。如果凯因斯还活着,他也会催促我们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以降低失业率和偿还国债。但我们需要区分短期内恢复经济的政策与实现幸福的长期政策,不能让当前的需要遮蔽我们的最终目标。另外终止经济增长的要求还有区域限制,不是说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应该满足于他们现有的生活水准,而是针对已经具备幸福的物质条件的地区。如果发展中国家继续发展,最终它们也会面对同样的困境,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不能重复西方的错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