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秉持着民族平等的原则,
从民族团结的视角,
试图引导读者在各民族兴替沉浮成败荣辱中思考人生。
他认为现在我们所谓的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汉民族而已,而是由56个民族经过历史的长河,慢慢地一点一点的融合铸鍊而成的。诚如本书的主旨,要真正解读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立足于现今的世界上,「只有系统完整地反映各少数民族从洪荒落后到繁盛文明的发展历程,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少数民族发展进程的曲折与凝重,进而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孤立民族的涓涓细流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多么微不足道,各民族团结互助汇成滔滔江河结伴前行,才能抛弃历史的包袱,超越现实的阻隔,奔向未来的大海」。整部作品立意高远,而又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熔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炉,相信它的出版会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
而在历史课本中曾经出现后来无声无息的民族,如:
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邦乌孙、月氏、楼兰为何消失了?
盛极一时的草原帝国如匈奴、柔然、突厥今日又何在?
逐鹿中原的游牧部落如鲜卑、羯、氐、羌他们还存在吗?
在中国南方的越国、夜郎、南诏、大理今日还见得到他们的后裔吗?
这一切一切的答案,都在本书中。需要您仔细的阅读去咀嚼耐人寻味的答案。
作者简介
高洪雷
山东新泰人,生于196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
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随笔、专着,长期致力人类学、民族学、地质学研究,作品有《绽放在雪域的格桑花》、《楼兰啊,楼兰》、《本色苏武》、《人性之歌》、《片瓦集》、《百叶集》等,代表作《另一半中国史》、《另一种文明》、《别样的风骨》。
第十二章蒙古——席卷欧亚的黄色狂飙
第十三章鞑靼——塔塔尔族的先人
第十四章吐蕃——盛开在雪域的格桑花
第十五章羌——西部牧羊人
第十六章氐——兵败淝水的历史童话
第十七章月氏——印欧人伸向东方的箭头
第十八章乌孙——名副其实的流浪汉
第十九章回族——千年商海的弄潮儿
第二十章越人——从句践「卧薪尝胆」说起
第二十一章西南夷——大理国的另类传奇
第二十二章濮人——被历史冤屈的夜郎王
第二十三章楼兰——沉睡千年的绿洲神话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脉络图
分享民族团结的盛宴(增订版后记)
追寻中国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代后记)
序
迄今被我们称作「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个中国的历史,历史学家们所记录的大多是中原王朝的兴衰荣辱,各少数民族即便偶然被提起,也不过是因为与中原王朝的瓜葛而被迫匆匆地一笔带过。因此,在历史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专门讲述传统中国边缘地带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无异于和「正统」的历史学家们较劲,困难程度恰如让一名小学生端坐在书桌前读博大精深的《易经》。
对此,我并不后悔。
因为多年前就有一些年轻人问我: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城邦为何消失了?譬如乌孙、月氏、楼兰。如日中天的草原帝国为何远去了?譬如匈奴、柔然、突厥。逐鹿中原的游牧部落是怎样被融合的?譬如鲜卑、羯人、氐人、羌人。星光闪烁的南方诸侯是否还有后裔?譬如越国、夜郎、南诏、大理。
从此,我开始进入尘封的民族宫殿,仔细翻阅泛黄的古代典籍,艰难追寻游牧部落的神祕踪迹,着手创作这部五十余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话。
它没有断代史的宏伟,也没有编年史的缜密,最多算是各个边关部落历史溪流中叮咚流淌的传奇故事,而且我告诉大家的其实都已经发生过并且被人们不止一次地叙述过。稍显不同的是,通过追踪求源,使模煳的民族渊源变得明晰;通过归纳整理,使残缺的民族记忆变得系统;通过剖析思辨,使单调乏味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
如果你有兴趣读它,如今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那就让我们穿越「秦时明月汉时关」,进入翱翔着雄鹰、奔驰着骏马、镶嵌着穹庐的茫茫大漠——中国第一个胡人的精神家园。
这部作品的下册,我充满了一种期待,这种期待源于对作者叙事风格的认可,以及对中国历史本身复杂性的好奇。我一直觉得,历史的书写,最忌讳的就是僵化和单一。尤其是中国这样拥有几千年连绵不断文明的国家,其历史的演变必然是多线索、多层次的。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的下半部分,将会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展现出中国历史的更多维度。或许是关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动与融合,或许是关于科学技术的萌芽与发展,又或许是关于思想文化的碰撞与创新。作者是否会尝试打破固有的历史分期,从新的角度来解读历史的转折点?他是否会引入一些跨学科的视角,比如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来分析历史现象?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个更为立体、更加精细的中国历史知识体系,能够理解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多元力量,能够认识到历史的演变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一次与智慧的碰撞。
评分这本书的下半部分,我真是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前一阵子才把上半部读完,那感觉就像是揭开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有了一个更宏观、更有深度、也更具启发性的视角。作者笔下的历史,不是枯燥的年代堆砌,也不是冰冷的事件罗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鲜活的生命力。他善于从微观处着眼,捕捉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节,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状态的描绘,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宏大图景。这一点尤其让我着迷。那些生活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奋斗,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这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也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厚重感,恰恰就蕴含在这些寻常百姓的日常之中。我一直在思考,下半部将会如何延续这种叙事风格,又将为我揭示哪些我从未触及过的历史侧面?是关于某个王朝的兴衰,还是某个社会变革的节点?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继续用他独到的眼光,带领我穿越时空,去体验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去感受历史前进的脉搏,去理解那些塑造了当下中国的深层力量。
评分从读完上半部的那一刻起,我就在期待着这本书的下半部分。我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在叙述历史时所展现出的那种“非宏大叙事”的视角。他并非只关注那些惊天动地的事件和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更愿意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生活,投向那些细微的社会变迁,投向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视的角落。我尤其欣赏他能够通过生动的细节,将历史人物的情感和动机刻画得入木三分,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希望在下半部中,作者能够继续保持这种风格,或许会深入探讨某个特定时期人们的日常习俗、社会观念的演变,或者科技、艺术、文学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我期待能够从中看到,历史是如何真正影响到每一个个体的生活,是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也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历史中的各种复杂性,不回避矛盾,不回避争议,而是展现出历史真实的面貌。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本“生活史”,一本让我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面对面”交流的书,我期待着它能给我带来更多惊喜。
评分拿到这本书,一种久违的学术冲动油然而生。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对其历史的深入理解,是认识其当下、预测其未来的基石。尤其是中国,其悠久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极其复杂且充满智慧的百科全书。《另一半中国史(下)》,从书名上就暗示着一种补充与拓展,一种对既有认知框架的挑战与深化。作者似乎并非遵循传统的“正史”叙事,而是试图从一个更为多元、更加立体的角度来审视历史的进程。我尤其好奇的是,他将会如何处理那些“非主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那些被边缘化的声音,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在作者的笔下是否会重焕光彩?这对于重塑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历史事实的陈述,更会包含作者深刻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他是否会探讨历史发展中的规律性,是否会揭示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逻辑?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为批判性的历史思维,不再被单一同质的叙事所束缚,而是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下半部分,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够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我的历史阅读体验,很多时候都受限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总是围绕着帝王将相、政治斗争来展开,显得有些枯燥和模式化。但是,我从作者的上半部中,已经感受到了他打破常规的勇气和创造力。他似乎更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演进,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历史前进的。这让我非常兴奋。我希望下半部能够继续沿着这条脉络,深入挖掘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历史细节。比如,在某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婚丧嫁娶,他们的精神追求,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往往更能反映出时代的核心特质。我也希望能从书中看到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他如何看待历史的因果关系,如何理解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以及他从历史中汲取了哪些关于当下和未来的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照见历史的真实面貌,也照亮我们理解历史的道路,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更获得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