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飲食、情色和書香貫穿闡述人生。
本書以食、色和書香來貫穿。第一分「煮羹」,談春膳、品火鍋、議廚娘、嘗夜市,勾稽書捲與曆史中美食;第二分「落英」,屬書邊葉拾,女人酒窩、書蠹不易、情人眼光、趣味書單,篇篇彆具隻眼;第三分「春臆」,談美貌、議花酒,兼及春畫小史、梅毒小史,從書捲中覽盡人間情色;第四分「迷張」,從張愛玲、鬍蘭成的文字中窺見悲哀與歡悅,彆齣機抒,顯示瞭不一樣的眼光。
「大吃大喝是通往情慾放縱的康莊大道,如果不加節製,就失落瞭靈魂。」阿連德
作者簡介
曹亞瑟
文化史研究者,媒體從業者。著有《白開水集》、《煙花春夢——金瓶梅中的愛與性》,主編「閑雅小品叢書」十種,閤譯《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敘引
第一分 煮羹
肥而不膩的四月
食物的柔情蜜意
逃離火鍋
皮上鬆花
糖與微塵
鴿子裏麵包黃雀
好水
蟹命
吃政治飯
何物最美味
味極則淡
有所不食
食之粗鄙
夜市的刹那芳華
富傢廚娘
南宋的國宴
唐朝的巴達杏
吃豆腐
尋找鞦油
宋嫂魚羹
第二分 落英
女人的酒窩裏住著一對小愛神
當個書蠹,太容易沉迷
我與尚書吧
王世襄先生是帶著遺憾走的
讀《石語》
西南聯大的教授構成
「一國兩製」的最早實踐
雜種的日本與文明的興衰
用情人的眼光觀察自己
誰有「信口編造的特權」
寫在英國大報邊上
期待譯成中文的十部外國小說
小說傢也過「國王」癮
把這份博彩賠率錶當作鏡子
一份純粹個人趣味的書單
第三分 春臆
女人與煙和酒
美貌經濟學
亂下賭注
CPI與喝花酒
重商乎?抑商乎?
誰比誰更瘋狂
貪婪與天譴
「惡之花」
社會主義新人魯濱遜
彼之五石散即我的咖啡
生活傢李漁
長隨之「橫」
陳煥章的「帝國民主製」
春宮畫小史
梅毒在中國傳播小史
第四分 迷張
張愛玲書信透露的消息
張愛玲的「三圍」
張愛玲買日元
張愛玲、鬍蘭成論金瓶梅
跋
序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可見小鮮難烹。此技若佳,可移治大國矣。
《韓非子》如此「解老」:「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烹小鮮之道,秘訣在於勿頻繁翻動,不然易使魚兒散架;引申至治國,恐怕要義就在於不摺騰吧。
當然,治國乃肉食者所謀之事,我輩操心純屬鹹吃蘿蔔。還是閑來品著小鮮,就著史書下酒,從中鈎稽一些有關飲饌的史料,再結閤自己的美食經曆,款款道來,此間的愉悅是無可比擬的。
「調鼎他年事,妙手看烹鮮」,亦一樂也。因題新作為《小鮮集》。
癸巳年春分,作者識於中州之小鮮館
食物的柔情蜜意
男女之間的愛意往往喜歡用食物來錶達。太古時代,是「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現在過情人節,則是你送我巧剋力,我迴報你玫瑰花。
吃既是小技,也是大道。詩經就記載瞭許多與吃相關的美好資訊。《豳風•七月》中說:「六月食鬱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瓠,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一個農人全傢的四季膳蔬就一應俱全瞭。而得到幾隻野兔,那吃得就更豐富瞭:「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之獻之。」(《小雅•瓠葉》)可以用泥巴裹著放火裏煨熟,也可以做成烤肉,再斟上幾杯美酒,就更能享受到生活的喜悅瞭。於是,相悅的男女執酒共飲,「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禦,莫不靜好。」(《鄭風•女曰雞鳴》)真可以在美食的享用中天荒地老瞭。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戀愛中的男女為增進感情,卻不妨多多請客吃飯。智利女作傢伊莎貝拉•阿連德不僅擅長談情說愛,還在食物與情欲的關係上甚有心得,進而撰寫齣一本《阿芙洛狄特•感官迴憶錄》,還開列瞭一組春膳食譜,讓人看得心旌搖盪。
伊莎貝拉•阿連德認為,「春膳是連結貪吃和好色的橋樑。我相信在完美的世界裏,任何自然、健康、新鮮、美觀、引人垂涎、有誘惑力的食物,也就是具備所有我們在伴侶身上尋求的食物鏈,都是春膳。」她說齣的一句話我覺得是至理名言:「世間唯一真正萬無一失的春膳隻有愛情。全世界沒有一樣東西能阻擋熱戀中人熾烈的激情。有瞭愛情,其他一切都無足輕重,不論生活艱睏、歲月肆虐、體力不支、聚少離多;愛人們總是有辦法相愛,這就是他們的命運。」
所以,阿連德特彆講究相愛的人用餐的情趣。她建議,「凡是為情人烹調的食物,都帶有情欲的色彩;若兩人一起動手做,並趁著剝洋蔥皮、扯朝鮮薊葉片的良機,淘氣地順勢脫下一兩件衣服,效果會更好」;用餐的色彩也很重要,她舉例說一次她到一位設計名師傢中用晚餐,「她的餐廳滿牆都貼著深色鏡子,映照齣墨黑的餐椅和桌布。一片陰沉沉的背景裏,黃色的花和餐巾特彆突齣,顯得璀璨輝煌」。
這絕對是一本能讓你重新審視“吃”這件小事的書。它並沒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告訴你什麼纔是“正宗”或“美味”,而是以一種溫和而充滿魅力的姿態,引導你走嚮一種更具深度和廣度的飲食體驗。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食物能觸動人心,而有些卻隻能充當果腹之物?這本書給我的答案是,那份觸動人心的,不僅僅是味道,更是其中蘊含的情感和對“美”的追求。它將“食”與“色”這兩個概念,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不僅僅體現在菜肴的視覺呈現上,更體現在作者對生活細節的觀察與感悟中。那些關於色彩的描述,不是簡單的色卡,而是帶有溫度和情感的,仿佛能讓你感受到陽光的暖意,或是夜晚的寜靜。而對於“食”的描寫,更是將味蕾的體驗提升到瞭哲學的高度,它讓你去感受食物的生命力,去理解食材的來之不易,去體會烹飪過程中的匠心與情意。讀這本書,你會發現,原來“吃”,也可以是一場充滿儀式感的精神之旅,一次與生活美學的不期而遇。
评分我一直堅信,飲食不僅僅是生理需求,更是精神層麵的滋養。這本書,正是踐行瞭這一理念。它沒有過多地糾結於技巧的復雜,或是食材的稀有,而是著力於挖掘食物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情感與美學。我特彆被打動的是,書中許多篇章都像是在訴說一個個生活片段,那些關於“食”的故事,穿插著對“色”的描繪,將二者融閤成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捲。它讓我看到瞭,原來簡單的食材,經過用心的處理,也能綻放齣令人驚艷的光彩。那些關於食材色彩的描繪,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帶有情感的,如同在描繪一幅幅靜物畫,既有色彩的碰撞,又有光影的變幻,極具視覺衝擊力。而對於味道的描述,更是細膩入微,不僅僅停留在鹹甜酸辣,而是深入到層次、質感、餘韻,仿佛能讓讀者在品讀文字的同時,也能在腦海中勾勒齣那份獨特的滋味。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關於如何“好好生活”的指南,它告訴我們,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裏,也可以通過對“食”與“色”的用心經營,為生活增添一份詩意和情趣。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種“活色生香”的體驗。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文字堆砌,也不是那種程式化的食譜說明,而是充滿瞭生命力,仿佛每一頁都散發著誘人的光澤,彌漫著令人垂涎的香氣。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最尋常的食材,最簡單的烹飪過程,描繪得如同藝術品一般。我尤其喜歡它對於“色”的描繪,那種對色彩的敏銳捕捉,無論是食材本身的鮮艷,還是烹飪後形成的誘人色澤,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光是看著,就覺得食欲大增。而“食”的體驗,更是被拔高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它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感官的全方位調動。書中那些關於食材的質感、溫度、香氣,以及它們在口中融化的瞬間,都描述得淋灕盡緻,仿佛能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到那份極緻的美妙。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食”孤立開來,而是巧妙地將其與“生活”緊密地聯係在一起。那些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的追求,對情感的細膩體悟,都讓這本書擁有瞭超越美食本身的深度和溫度。
评分我一直是個對生活充滿好奇心的人,尤其是在“吃”這件事上,總覺得有無窮的可能性等待我去發掘。市麵上關於美食的書籍玲琅滿目,但很多都流於錶麵,要麼過於專業,讓人望而卻步;要麼過於簡單,缺乏深度。而這本書,卻像一個意外的驚喜,巧妙地填補瞭這份空白。它並沒有宣揚什麼高深的烹飪理論,也沒有推崇什麼奢華的食材,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卻又不失格調的方式,展現瞭“吃”的另一番天地。我最欣賞它的是,它並沒有將“吃”與“享受”劃上等號,而是將其升華為一種“品味”。品味食物本身的味道,品味烹飪過程中的樂趣,更品味與之相關的,那些細微的情感和生活細節。書中的很多描述,都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比如,它會描繪在某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如何用簡單的食材製作一份清爽的沙拉,那種輕盈的口感,仿佛能帶走所有的疲憊;又比如,在某個微雨的黃昏,如何慢燉一鍋暖心的湯,那種醇厚的香氣,能驅散所有的寒意。它讓我明白,生活中的美好,往往藏匿於最平凡的點滴之中,而“吃”,正是承載這些美好最直接的載體。
评分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食”與“色”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兩大主題,但總覺得兩者之間總有一層薄紗,難以真正將它們融會貫通,直到我邂逅瞭這本書。初翻開,一股清新自然的香氣似乎就撲麵而來,不是那種過於濃烈或刻意的香水味,而是淡淡的、帶著泥土芬芳和陽光溫度的,就像剛采摘下來的蔬菜水果,又像是清晨廚房裏飄齣的第一縷炊煙。書中的文字,與其說是烹飪教程,不如說是情境的營造。它並沒有羅列枯燥的食材和步驟,而是將每一道菜肴都賦予瞭生命,仿佛在講述一個關於味道、關於情感的故事。我尤其喜歡它對食材的描述,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從色澤的飽滿、紋理的清晰,到觸感的細膩、氣味的純粹,都仿佛在引導讀者去感受食物最本真的美好。而當這些食材被巧妙地組閤,經過一係列充滿藝術感的烹飪過程,最終呈現在眼前時,那種視覺上的衝擊和味蕾上的期待,是任何冰冷的圖文食譜都無法比擬的。它讓我重新認識到,原來烹飪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錶達,一種與自然、與自己、與所愛之人連接的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