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电脑业第一代资深前辈,服务 IBM(HK)三十年,他撰写电脑业发展,详尽真实,内容包括:
(a) 详述电脑业在香港以及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时分享他亲身参与过的大型项目,检讨得失成败,甚具参考价值;
(b) 除他本人以外,还邀请其他业内人士,按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发表宝贵意见,也展望将来行业的发展。
“I hope the book will offer something for everyone: for the older generations to bring back fond memories of their work which have changed our world for the better; for current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leaders to assimilate the analyses of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forward suggestions to foster a better future for the local ICT industry; and for the young ICT practitioners and students who are contemplating their careers, to realize that the industry will continue to grow with plenty of exciting jobs and opportunities to fulfill their dreams, and to learn from the hard work and dedication of the past generations; for the generic historians and even the public in acquainting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s of our industry and the major social changes that they have created; and for fellow ICT practitioners to further contribute their experiences and ideas so that a comprehensive histrorical documentation and futher perspectives of our industry will emerge.” –Anthony O
作者简介
Anthoney O
Graduated in 1961 from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thony O joined IBM HK in the same year, being the earliest of all pioneers of the computer field in Hong Kong.
During his service with IBM HK, Anthony was person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rst scientific computer at HKU and Asia’s biggest real-time banking systems at HSBC and BOC Group in Hong Kong. He built upon the success of the BOC project to help ICBC introduce the first real-time banking system in China which was later adopted by China’s state-owned banks in the 1990s; the same software solution also became a standard in Hong Kong, most ASEAN countries and China into the new Millennium.
His other personal contributions include introducing the IBM PC and establishing the remarketing channels in Hong Kong, and the set-up of IBM’s first software Joint Venture in China before finishing his 30-year career with
IBM in 1991.
**港式科技基因的溯源与变迁,引发我对台湾科技产业的对照思考。** 阅读《香港的计算机时代:活力四射的过去、犹豫不决的现在、未来何去何从?》这本书,我最期待的部分,莫过于深入挖掘香港的“港式科技基因”,并审视这种基因在时代变迁中的演化。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都会,其科技发展之路,必然与全球化浪潮紧密相连,同时也深受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结构影响。我非常好奇,在那个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香港究竟是如何吸纳、消化并再创造这些新技术的?它是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港式”创新模式,与硅谷、日本或欧洲的模式有所不同?书中对“活力四射的过去”的描绘,是否会揭示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技术先驱、创业故事,甚至是那些奠定了香港在早期计算机领域地位的幕后推手?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将香港的现在描绘成“犹豫不决”,这让我联想到台湾当前的科技产业,我们同样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也在思考如何在高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香港的“犹豫”,是由于其经济结构的固有缺陷,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所致?它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是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还是依然有潜力成为引领者?我对书中关于“未来何去何从”的展望尤其期待,它能否为台湾在科技战略上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这种跨区域的比较,总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
评分**从“活力四射”到“犹豫不决”,解读香港科技转型的阵痛与可能。** 《香港的计算机时代:活力四射的过去、犹豫不决的现在、未来何去何从?》一书的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一个城市科技发展历程中可能出现的关键转折点。我最想从书中探寻的是,香港计算机发展从“活力四射”到“犹豫不决”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这种转变背后隐藏着哪些深层的原因。曾经的“活力四射”,是否意味着香港在某个时期,在技术创新、产业布局或者市场推广方面,拥有过显著的优势?是什么样的驱动力,让香港在早期计算机浪潮中能够脱颖而出?而当科技发展进入更成熟、更复杂的阶段,香港为何又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况?是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变化,是内部经济结构的惯性,还是社会政策的滞后?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剖析香港在面对新兴技术,例如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领域时的具体表现,是积极拥抱,还是裹足不前?这种“犹豫”是否也体现在人才培养、科研投入、初创企业扶持等方面?对“未来何去何从”的展望,则更加引人遐想,作者是否会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香港重新找回科技发展的动能?作为旁观者,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香港科技转型的阵痛,并从中吸取一些关于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同样面临转型压力的城市而言,这种经验和教训都弥足珍贵。
评分**追溯香港计算机发展的“黄金年代”,窥探其独特的技术生态与人文底蕴。** 《香港的计算机时代:活力四射的过去、犹豫不决的现在、未来何去何从?》这本书的书名,已经成功勾起了我对于香港计算机发展“黄金年代”的好奇心。作为一位对科技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觉得每个地区在计算机普及和应用的过程中,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生态。香港,这座以商业和金融闻名于世的城市,它的计算机发展历程,必然与它的商业脉搏息息相关。书中对“活力四射的过去”的论述,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香港是如何在那个信息技术刚刚萌芽的时代,迅速抓住机遇,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基础的。例如,早期计算机硬件的引进与分销,软件的本土化开发,以及在金融、贸易等行业中,计算机是如何被率先应用并推动效率提升的。我更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描绘出一些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和企业,他们是如何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对新技术的拥抱,打造出属于香港的计算机帝国?同时,我也对香港独特的人文底蕴如何影响了其计算机发展感到好奇。香港的多元文化、东西方交融的特性,是否也体现在其技术创新和应用方式上?那些“活力四射”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香港特有的创业精神、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那种独特的、敢于尝试的社会氛围?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探究的兴趣。
评分**香港计算机历史的“未竟之旅”,勾勒出科技与社会变迁的复杂互动。** 《香港的计算机时代:活力四射的过去、犹豫不决的现在、未来何去何从?》这本书的书名,传递出一种既有历史纵深感,又不乏前瞻性的信息,这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香港计算机发展历程中,技术与社会之间复杂互动的描绘。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和国际都会,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和普及,必然深刻地影响了它的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甚至市民的生活方式。书中对“活力四射的过去”的描述,我希望能够看到,香港是如何在商业、金融、媒体等领域,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那些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效应又是怎样的?而当进入“犹豫不决的现在”,这种犹豫是否也与香港社会内部的某些变化有关?例如,社会思潮的演变、人才的流动、以及科技发展对传统行业和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这本书能否触及到,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香港社会内部的哪些群体受益,哪些群体受到挑战?“未来何去何从?”的部分,我期待作者能够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的预测,更能将科技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进行解读,探讨香港在未来的科技版图上,将如何定位自己,又将面临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这不仅仅是关于计算机的故事,更是关于一座城市如何在科技浪潮中不断演变、重塑自我的“未竟之旅”。
评分**初探香港计算机史,勾勒出独特的时代脉络。** 初拿到《香港的计算机时代:活力四射的过去、犹豫不决的现在、未来何去何从?》,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作为一位长期关注科技发展,尤其对亚洲科技史充满兴趣的台湾读者,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地位与历史进程,总能引人深思。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预示着一种纵深感与前瞻性,让人好奇作者将如何串联起那个充满活力、甚至可以说是一路狂奔的计算机发展初期,与当下那个略显踌躇、充满不确定性的阶段,并最终展望未来。我尤其好奇的是,香港在那个“计算机的黎明”时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仅仅作为技术输入的港口,还是孕育了自己独特的创新土壤?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科技公司,那些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软件与硬件,在香港的土地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而当年的“活力四射”,又是由何种因素驱动?是政府的扶持?是民间创业的热情?还是国际资本的青睐?这些都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对书中关于“犹豫不决的现在”的论述也十分感兴趣,香港的科技发展是否也面临着其他亚洲城市相似的挑战,例如人才流失、技术瓶颈,或是与其他区域的竞争压力?这种“犹豫”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问题?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框架设计,就像是一条引人入胜的探索之路,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随作者的笔触,去发掘香港计算机发展史中那些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