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内在智慧的钥匙:济群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启动内在智慧的钥匙:济群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六祖坛经
  • 禅宗
  • 佛教
  • 济群法师
  • 顿悟
  • 智慧
  • 心性
  • 修行
  • 中国哲学
  • 经典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种直指人心的生活意境与精神高度
  一把最快速开启内在智慧宝藏的钥匙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这些令人耳熟能详的句子,显示《六祖坛经》没有太多的名相术语。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风范行止所要示现的是:
  人不靠外在物质名利,以自己内在本有的智慧,就可以活得庄严精采。
  而内在本有的智慧,正可以靠《六祖坛经》来启动!

  发现经典,重磅讲述——《六祖坛经》
  *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着述。
  *媲美《论语》、《老子》的华人必读经典。
  *纪念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圆寂1300年。
  *禅宗最早成立的流派「沩仰宗」第十代传人济群法师跨海讲述。
  *增加重点标题,有系统的分析与讲解,让你深入经典快速上手。

  《六祖坛经》是禅宗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着述,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以下简称《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说之法,由门人记录、汇总并流传于世。

  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由此延伸的禅意、禅心、禅茶一味等词,也广为教内外人士所熟知。或许人们未必能说出这些词的真正内涵,但都知道它是代表了一种意境,一种精神高度。

  从修行意义上说,《坛经》开显的方法,能使我们以最快速度开启内在智慧,亲见本来面目。换言之,这是一条修行捷径,故称顿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从本质来说,佛法是简单而非复杂的,是直接而非迂回的,能化繁为简,因为佛法修行的重点不在别处,而是在我们的心。只是由于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佛陀才会应病与药,开示种种法门,演说诸般经教。但他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建立一套庞大的哲学体系,而是从不同的契入点,引导我们将目光转向内心,转向这个和我们生死相随但又始终面目模煳的心,进而看见心的本来。
 
  《坛经》是我们认识心地的一把钥匙,钥匙是用来打开宝藏的,但宝藏并不是在钥匙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坛经》,其实是在学习如何使用这把钥匙,关键是运用钥匙,用它来开启宝藏。

  所以,我们不仅要从文字上去理解,更要从内心去对照,去体证,去见到那个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否则,即使把《坛经》倒背如流,也不过像六祖所说,「成个知解宗徒」,结果就是拿着钥匙,看着使用说明,却从来不去试一试,从来都不知道,钥匙能打开一个怎样的世界。
 
  济群法师讲《坛经》,根据内容增加了若干细目,让读者可以更清楚其中讲述了哪些问题;既让我们的知见更清楚扎实,也可帮助我们,活出智慧与精采的人生。

《觉醒之光:通往内在宁静的旅程》 图书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心灵的迷失与焦躁。我们向外追寻幸福、意义与圆满,却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向内探索。我们生活在被习惯、恐惧和外界期望所塑造的“小我”牢笼中,渴望解脱,却不知解脱之门就在自身之中。 《觉醒之光:通往内在宁静的旅程》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引导之书,旨在为那些渴望放下纷扰、发现生命深层智慧的现代人,提供一条清晰而坚实的路径。本书并非深奥难懂的哲学论著,而是一份贴近生活的实践指南,它结合了古老的东方智慧精髓与现代心理学的洞察力,引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 第一部分:迷雾中的呼唤——认识你的心之现状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审视当前的精神状态。我们首先探讨“心”的本质:它为何如此不安?我们如何被无休止的思绪(“猴子心”)所牵引,以至于无法专注于当下? 现代人的“精神饥渴”:分析信息过载、过度消费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如何导致普遍的内在空虚感。我们探讨了“欲望驱动型”生活模式的陷阱,以及“比较文化”对自我价值感的侵蚀。 情绪的枷锁与重塑:详细解析了恐惧、焦虑、愤怒和悲伤这些常见负面情绪的根源。本书不主张压抑情绪,而是教导如何观察它们、理解它们的功能,最终学会与它们共存而非被它们控制。我们将介绍“情绪解构法”,帮助读者将复杂的情绪分解为基本的认知反应和生理感受。 自我的幻象:深入剖析“身份认同”是如何被社会角色、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设想所构建的。通过一系列反思练习,读者将被引导去质疑那些一直以来被奉为圭臬的“我是谁”的答案,为卸下不必要的负担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觉察的力量——锚定当下的艺术 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觉察”(Mindfulness)的实践。觉察不是一种放松技巧,而是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 呼吸的回归:呼吸被视为连接身体与心灵的桥梁。我们将介绍多种基础的呼吸练习,从简单的腹式呼吸到更深层的脉动感知,旨在帮助读者迅速将心神从过去或未来拉回至此刻的身体经验中。 感官的重塑:我们鼓励读者重新激活沉睡的感官。无论是品尝食物的细微差别、聆听环境中的层次声音,还是感受皮肤接触的温度,每一个感官的打开都是对“此时此刻”的深度投入。这部分提供了许多日常情境下的“微觉察练习”,例如在排队、通勤或处理邮件时的瞬间觉知。 思想的观察者: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我们如何对待脑海中不断冒出的念头?本书引入了“思想即天气”的比喻,教导读者将念头视为自然界的天气现象——它们来了,也会走,不需要我们卷入其中或与之争辩。通过“标签化”练习,读者可以学会识别“评判”、“计划”、“回忆”等不同类型的思绪,从而保持距离。 第三部分:内在的和谐——培养智慧的品质 当觉察的土壤被培育后,一些积极的内在品质便会自然萌发,它们是通往持久宁静的基础。 慈悲的萌芽:慈悲(Compassion)不是怜悯,而是理解所有生命(包括自己)都受苦的共同事实。本书详述了“自我慈悲”的实践,它挑战了完美主义和自我批评的倾向。我们将通过“给予与接受”的练习,帮助读者打破对他人的苛求与对自己的苛责。 接受的勇气:接受(Acceptance)常常被误解为放弃或认命。本书阐明,真正的接受是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现实不加抗拒,从而释放出对抗现实的能量,将之投入到建设性的行动中。我们探索了接受身体的局限、接受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接受生命无常的真谛。 专注力的深化:超越简单的放松,本书指导读者如何将觉察力应用于更复杂的认知任务中,以提升决策质量和工作效率。我们探讨了如何处理内在的干扰源,建立更清晰的思维模式,实现高质量的专注。 第四部分:生活的道场——将觉醒融入日常 觉醒的智慧必须在生活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巩固。本书提供了将理论转化为日常习惯的具体策略。 冲突中的宁静:探讨如何在高压人际关系中保持内在的稳固。通过“暂停与回应”的模型,读者将学会如何在情绪爆发的临界点,为自己争取一个有意识选择如何行动的空间,而非做出反射性的反应。 处理“非理想状态”:生命中充满了不如意。本书提供了应对挫折、失败和告别时期的工具包,强调在逆境中寻找成长的契机,将痛苦转化为洞察力。 建立持久的习惯:提供了一套灵活的“最小可行实践”计划,确保读者即使在最忙碌的日子里,也能通过每日数次的“微觉醒点”来维持内心的连接。 《觉醒之光》是一本陪伴性的书籍,它不承诺一劳永逸的解脱,但它承诺提供一个真实、可行的方法,让你能够以更清晰、更平静、更有力量的方式,驾驭你的人生之船。这是一次回归源头的邀请,去发现你内在早已具备的、那份永不枯竭的智慧与安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济群法师


  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禅宗最早成成立的流派「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并受聘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

  教学之余积极致力于佛法弘扬,时常应邀于高等院校及信众团体演讲,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港台及欧洲、澳洲等地。此外,出版并发表各类着述、论文两百余万字,如《真理与谬论》、《菩提心与道次第》、《人生佛教丛书》等。继承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摆脱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近年来,更将弘法重点转向道次第、菩提心和皈依,着重佛法基础建设,引领佛弟子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

  济群法师网页:www.jiqun.com/
 

图书目录

前言
禅宗建立的基础
从妄心入手的渐修
由真心建立的顿悟
禅宗的起源及发展
如何看待《坛经》的版本

【行由品第一】
一、求道因缘
1.闻《金刚经》,心即开悟
2.初见五祖
二、得法经过
1.征选传人
2.神秀作偈
3.惠能作偈
4.五祖传法
三、接引惠明
四、剃度出山

【般若品第二】
一、释摩诃般若——开显觉悟本体的特征
二、释波罗蜜——此岸与彼岸
三、顿悟法门的摄机
四、即心是佛,自悟自救
五、般若法门的殊胜
六、无相颂

【疑问品第三】
一、功德非福德
二、净土在心中
三、在家修行

【定慧品第四】
一、定慧一体
二、一行三昧
三、禅门三大要领

【坐禅品第五】
一、如何坐禅
二、何为禅定

【忏悔品第六】
一、五分法身
二、无相忏悔
三、发四弘誓愿
四、无相三皈戒
五、自性三身佛
六、无相颂

【机缘品第七】
一、接引无尽藏尼,说诸佛义理非关文字
二、接引法海,说即心是佛
三、接引法达,说《法华经》开佛知见
四、接引智通,说三身四智
五、接引智常,说不着有亦不住空
六、接引志道,答生灭与寂灭
七、为行思印证,说圣谛亦不为
八、为怀让印证,说似一物即不中
九、为玄觉印证,体悟无生之旨
十、接引智隍,开示禅定的修行
十一、一僧问法
十二、方辩塑像因缘
十三、一僧举卧轮偈

【顿渐品第八】
一、接引志诚,开示戒定慧
二、接引志彻,开示佛性义
三、接引神会,说见不见义

【宣诏品第九】
一、驰诏迎请
二、中宗赐衣钵

【付嘱品第十】
一、传授说法的方便
二、付嘱正法流传
三、叶落归根
四、辞别嘱咐
五、入灭
结束语

注:本书所使用的《坛经》,为《大正藏》第48册No.2008《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图书序言

前言

禅宗建立的基础


  《六祖坛经》是禅宗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着述。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以下简称《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说之法,由门人记录、汇总并流传于世。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曾盛极一时并流传至今。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可见其特殊地位。由此延伸的禅意、禅心、禅茶一味等词,也广为教内外人士所熟知。或许人们未必能说出这些词的真正内涵,但都知道它是代表了一种意境,一种精神高度。

  从修行意义上说,《坛经》开显的方法,能使我们以最快速度开启内在智慧,亲见本来面目。换言之,这是一条修行捷径,故称顿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那么,顿教何以能化繁为简?又该如何认识顿教法门的特殊性?比如开悟、成佛,究竟向何处开启,又靠什么成就?这就需要知道,佛法修行的重点不在别处,而是在我们的心。开悟固然不离自心,成佛也要靠心体证。因为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职称,不是地位,不是功夫,而是对诸法实相的究竟通达,对一切众生的平等慈悲。所以,禅宗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心地法门,是从内心入手,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学佛,首先要认清这样一个重心,明确这样一个目的。从本质来说,佛法是简单而非复杂的,是直接而非迂回的。只是由于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佛陀才会应病与药,开示种种法门,演说诸般经教。但他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了建立一套庞大的哲学体系,而是从不同的契入点,引导我们将目光转向内心,转向这个和我们生死相随但又始终面目模煳的心,进而看见心的本来。

  佛法认为,心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妄心,一是真心。所谓妄心,即充满颠倒妄想的心,是迷失本心后由无明演变的种种妄识。所谓真心,即心的真相,心的本质。

  在佛教典籍中,阿含、唯识等经论侧重从妄心阐述,以此构建修行法门。其中,阿含经典主要讲到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属于我们能意识到的部分。而唯识学进一步讲到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这是属于潜意识的部分。

  我们之所以成为凡夫,正是因为这种潜在自我意识的作用。末那识的特点是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由此形成对自我的错误认定。我们现在的人格就是建立在这种误解之上,进而发展出贪嗔痴等种种烦恼。一旦改变染污的末那识,即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

  唯识还告诉我们,在妄识系统中,除心王外,还有各种心理活动,即心所。每个心所的形成,都有各自的特征、规律和条件。唯有了解凡夫心的运作规律,才能从根本上动摇它,解决它。心理学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从妄心入手。可以说,这是一条常规路线,是立足于现有心行採取的对治手段。

  此外,佛教还有一部分经典立足于真心的修行。所谓真心,又称佛性、如来藏等,是每个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悟本性,禅宗称之为「本来面目」。这正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涅槃经》、《如来藏经》、《胜鬘经》等经典,就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

  不论立足于妄心还是真心,目的都是说明,我们看清自己的心——了解妄心的目的,是为了解除妄心;了解真心的目的,是为了体认真心。

从妄心入手的渐修

  两种不同的立足点,造就了顿渐两大修行体系。所谓渐,是从妄心入手,认清由此展现的虚妄世界。凡夫为无明所迷,不见真相,所以会以苦为乐,认假为真,把无常当做恆常,把现象当做本质。这就需要重新认识世界。所以,渐教的修行会侧重说无常无我,帮助我们认清,现在这个迷惑系统的本质是苦、无常、无我的。

  在凡夫的观念中,很容易对妄心及妄心构建的世界有太多期待。虽然我们看得见生老病死、世事变幻,看得见四季更替、斗转星移,但真的能接受无常吗?事实上,一旦涉及「我」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拒绝无常。

  这个「我」是什么?在缘起的现象中,什么是不依赖条件而独立存在的?身体中找得到吗?念头中找得到吗?家庭、事业、财富中找得到吗?在妄心的世界中,每个心念都是不能自主的。所以佛法告诉我们:你现在认为的「我」,其实不是「我」。如果把它当做是「我」,就是禅宗所说的「认贼为子」,就要上当受骗,为其所害了。所以,「无我」不是说没有现前这些身心现象,而是对这个迷惑系统的否定,从而扫除障碍,认清心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不在别处,就在迷惑系统的背后,那才是真实的本来。事实上,它一直都在,不染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在渐教系统中,基本是採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讲苦,是否定对快乐的执着,因为这些快乐的本质是痛苦的;讲无常,是否定对恆常的执着,因为世间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讲无我,是否定对自我的执着,因为这个「我」只是对身心现象的一个错误设定。如此,在逐步解除妄心的过程中,使智慧得以开显。

  《三主要道颂》讲到,生命「常被四瀑流所沖」。四瀑流,即无明、见、欲、有。瀑流的特点,一是力量强大,势不可挡;二是连续不断,不曾少息,使人身不由己。如何才能有效对治?就要依戒定慧三学。其中,戒是规范言行,止息不良串习的延续;定是让心安住,不再四处攀缘;慧是开启内在觉性,彻底断除烦恼相续。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也是佛法修行的常规道路。

由真心建立的顿悟

  顿教的修行则是从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在迷惑系统之外,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修行所要做的,不是成就什么,而是直接体认这个觉悟本体。

  这一见地为大众修行提供了信心。我们都知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但怎么才能成佛?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这个目标遥远得彷彿是个神话,又渺茫得让人失去信心。每天在苦苦修行,不知怎样才能把这个「佛」给修出来,结果越修越没信心。但禅宗告诉我们,这个目标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做的,不是踏破铁鞋,而是回到当下,反观自照。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

  同时,这一见地也缩短了凡圣的距离。学佛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是愚下凡夫,业障深重。在这种罪恶感中,成佛简直是无法想像的。有些宗派刻意渲染凡夫的业障,使人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根本没能力成佛,只有等待佛菩萨接引。即使准备依靠自力者,想到三大阿僧祇劫的遥遥无期,也会心生怯弱,失去修行动力。而《坛经》告诉我们:「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何其痛快!佛和众生之间,并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差别只是在迷悟之间,在明与无明之间。

  所谓迷,即迷失觉悟本体。如果不能体认觉性,就是凡夫众生。而在体认的当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与佛无二无别了。为什么着境?因为我们处在无明、迷惑的系统,而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有黏性,必然会对境界产生黏着。因为黏着,就会彼此纠缠,彼此阻碍,烦恼由此而生。而觉悟本体具有无住的功能,在无所得中,超然物外。

  所以,禅宗修行是直接建立在觉悟本体之上。比如禅宗所说的三宝,并非通常认为的佛像、经典和僧伽,而是我们自身本具的觉、正、净,是为自性三宝。我们具有觉悟本体,就是佛;具有念念无邪见的能力,就是法;具有清净无染的特点,就是僧。

  而禅宗所说的戒定慧,也有别于教下的持戒、修定、发慧,所谓「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当心安住于觉悟本体,便不会胡作非为,当下具足戒;也不会随境而转,当下具足定;更不被无明所覆,当下具足慧。

  可见,顿教是立足于真心,所有见地和修法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教下往往採取否定的态度,以此解除无明,解除迷惑。而顿教则採取肯定的手法,直接帮助我们体认佛性,体认觉悟本体。从汉传佛教的传统来看,与顿教一脉渊源极深。其重要依据典籍,如《涅槃经》、《楞伽经》、《金刚经》等,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影响至今不衰。

  《涅槃经》中,提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关于此,还有一段为人乐道的典故。《涅槃经》的翻译,除已经佚失的《梵般泥洹经》(后汉支娄迦谶译)、《大般涅槃经》(曹魏安法贤译)、《大般泥洹经》(吴支谦译),现存最早的是法显所译的六卷本《大般泥洹经》,其中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于身中,无量烦恼悉除灭已,佛便明显,除一阐提」之说。当时有位义学高僧道生大师,乃罗什门下四圣之一,他仔细分析经文后,认为此经翻译尚不完整,主张一阐提人皆可成佛。这个观点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被群起而攻之,认为他离经叛道。道生大师在长安无法立足,来到苏州虎丘。据传,他曾聚石为徒,论及阐提亦有佛性时,群石频频点头。这就有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美谈。

  此后不久,大本《涅槃经》传入,印证了生公的观点,大众无不服膺。生公即于庐山开讲「涅槃」,穷理尽妙。直到生公去世,仍有许多弟子绍承师说,专弘涅槃,使涅槃学从此盛行。

  梁武帝时,达摩祖师东来,开宗传禅,以四卷《楞伽》印心,并以此经授慧可:「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此外,还有《圆觉经》、《楞严经》等如来藏系经典的弘扬,为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禅宗的起源及发展

  关于禅宗的起源,也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那就是「拈花微笑」。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娑婆世界主大梵王方广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华供佛,佛陀「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于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华示众佛事,即今廓然,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嘱摩诃迦叶」。

  在这段充满诗意的记载中,标明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教化风格,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方式。这是在经教之外开辟的一条修学捷径,不同于教下「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的常规次第。在禅宗教育中,着名的「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看似匪夷所思,背后却大有深意。其目的,就是说明学人直接体认觉性,体认心的本来面目。

  前面说过,禅宗修行是立足于真心,但我们现有的生命则处于迷惑系统。所以,我们的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有「能」有「所」。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有主观和客观。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能所对立的状态?就是因为对能所的执着和认定。我们执着这个能为「我」,执着这个所为「法」。在能上生起「我执」,在所上生起「法执」。

  我们会有很多念头,生起一个念头,就是能。而每个念头都伴随着相关影像,就是所。比如贪着,贪的本身是能,贪的不同物件为所,如事业、地位、感情等。再如「我慢」,我慢本身是能,而你的能力、身分是让你生起我慢的所。我们的整个世界,都被这些念头和影像所主宰。想想看,在我们心头徘徊不去的,哪一样不是念头、不是影像呢?

  为什么这些念头和影像会对我们产生作用?会左右我们?虽然和念头本身有关,但关键在于,我们把这些念头当做是「我」。这个设定就像陷阱,让心落入其中,不能自拔。一旦撤除这些设定,念头就只是念头,影像也只是影像。

  禅修培养的观照力,就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些念头和影像,进而获得不被念头和影像左右的能力。在此之前,凡夫始终执着于念头,执着于与之相关的影像。当心陷入能所时,觉性就会被遮蔽。所以祖师用机锋棒喝的凌厉手法,在出其不意的当下,直接将学人的能所打掉,使觉性豁然显现。但对于能所固若金汤的人,祖师也是奈何不了的,这正是禅宗只接引上根利智的原因。所谓上根利智,即学人的心垢很薄,能所执着的串习很弱,再辅以特殊情境和特定手法,就可能在一个临界点上直接开悟,彻见本性。

  当然,这个「向上一着」不是人人可以遇见的。作为学人,必须根性极利;作为老师,必须有高明的引导手段,准确把握火候,给予关键一击。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否则,是指不到也见不着的。

  禅宗从达摩到六祖,接引的手法都很直接。二祖慧可拜见初祖达摩时,言:「我心未安,乞师与安。」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直接让你回观返照:这个不安的心是什么,在哪里?凡夫心是躁动的,每个念头都在寻找它所需要的食物,要权力,要地位,要感情。这不仅是二祖的问题,也是所有人的问题。祖师採用的解决方法是借力打力——把心拿来。这个东西找得到吗?

  修行所做的,三藏十二部典籍所说的,都是在帮助我们寻找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心。不同只是在于,禅宗是以最直接的手段,让我们在一念反观之际,发现心其实是无形无相、了不可得的,从而看到心的本质。初祖对二祖的教育,就这么简单。但这个简单又是不简单的,否则就不可能在这电光石火的一瞬心心相印。

  二祖对三祖也是同样。当时三祖还是一个居士,重病缠身,感到自己业障深重,去找二祖忏悔。二祖言:「将罪来,与汝忏。」手法和达摩如出一辙。我们经常被情绪、烦恼、妄想所折磨,可妄想是什么?却很少有人关注过。三祖沉吟良久,同样发现:觅罪了不可得。因为罪的基础就是心,而心的本质是空,所以罪也是因缘假相,其本质并没有离开空性。不仅如此,它的原始能量正是来自觉悟本体。

  事实上,所有烦恼的原始能量都是空性,都是觉悟本体。在一路追寻的过程中,这种觉悟本体一旦产生作用,罪的影像就找不到了,所以说觅罪了不可得。二祖说:「我已经给你忏罪了。你现在是一个居士,以后应该出家,依三宝而住。」三祖就问:「我现在看到和尚,已经知道僧是怎么回事,那佛是什么?法是什么?」二祖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你现在体认到的无所得的心,当下就是佛,当下就是法,当下就是僧。后来,三祖有《信心铭》传世,也是学习禅宗的重要内容。

  禅宗的发扬光大,是到六祖惠能之后开始的。六祖有十大弟子,其中,南岳怀让一系后来分化出沩仰宗、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化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宋代临济一系分化出杨岐和黄龙,称为「五家七宗」。其中的每一派,都代表接引门人的不同宗风。《景德传灯录》中,有一千多个公案记载着祖师们开悟、得道的因缘,可谓精采纷呈。

  比如曹洞后期提倡的是默照,是「摄心静坐,潜神内观以悟道」的观行方法。而临济后期参究的是话头,循着话头一路追索下去,直接体认念头没有生起时的状态。后来,这些方法因为没有善知识指导,就渐渐没落,徒有其表了。默照呢,在那里照得浑浑沌沌,一片漆黑。参话头呢,干脆就变成念话头,念来念去,就是念不出个究竟。怎么办?

  一方面,要创造得遇善知识的因缘;一方面,要奠定修学基础。禅宗要求学人有上根利智,否则就搆不着。现在不少人,看了些公案,也学着说「禅话」,其实都是在打妄想,是在迷惑系统说些「开悟」的话。这样的说,除了能使凡夫心得到满足,对修行没有丝毫作用。因为你的心行不到,就像祖师说的,是「蚊子叮铁牛」,叮得进去吗?

  禅宗之所以能在唐朝盛极一时,固然因为当时有很多明眼宗师,同时也因为学人有良好的教理基础和心行状态,所以才会碰撞出如此痛快淋漓的「向上一着」。当我们距见道不是一步之遥,而是百步、千步乃至万步时,如果不老老实实地次第前行,是永远也搆不着的。大家虽然也在讲公案,讲话头,讲禅修,但没有足够的见地和根机,也没有明眼师长的指导,整个修行自然流于空洞,最后只剩下一些说法而已。

  所以说,禅宗修行离不开三个方面,一是见地,二是基础,三是明师,三者缺一不可。我们想要修习禅宗,同样要从这三点入手。

如何看待《坛经》的版本

  在《坛经》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抄录,数人编订,多次刻印,出现了不少版本,主要可分为四种,简要介绍如下。最初是由门人法海记录传世,称法海本,已失传。近代于敦煌写本中发现五种《坛经》的写本或残片,应源自法海本。其中,伦敦博物馆所藏写本题作「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又称敦煌本。

  其后是北宋干德五年(九六七年)僧人惠昕的改编本,二卷,题作《六祖坛经》。南宋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年)于蕲州刻印,后流传日本,由兴圣寺再刻印行,亦称兴圣寺本。此外还有内容基本一致的不同刻本。

  第三是由北宋僧人契嵩编订,称契嵩本。后由元代僧人德异于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年)刊印,亦称德异本。

  第四是元代僧人宗宝编订,内容与德异本相仿,是至今最为流行的本子。不论是单刻本,还是明以后的藏经,多採用此本。

  因为这样一段「发展」过程,所以一直都有关于《坛经》的真伪之辩,尤其是近代学术考辩之风兴起以来,各种声音更是甚嚣尘上。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回到法义上来认识。只要没有偏离法义,在表达形式上的发展不存在真伪问题。

  宗宝在《六祖坛经跋》中说到:「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漶,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对编订《坛经》的初衷和做法都做了交代,并未标榜此为一字不易的原本。此本之所以能广泛流传,备受推崇,除了行文流畅,更胜在「得坛经之大全」。那么,作为后学的我们如何才能肯定这一点?肯定它没有偏离六祖的原意?

  如果从学术考据的方法来谈,是不可能得出结论的,因为根本方向就错了。或者说,是以凡夫心来揣度圣意,何异于盲人摸象?佛法真义是超越思惟,也超越语言的。既然超越思惟,如何能用考据的方式考出来?既然超越语言,所以,《坛经》只是我们认识心地的一把钥匙。钥匙是用来打开宝藏的,但宝藏并不是在钥匙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坛经》,其实是在学习如何使用这把钥匙。但关键是运用钥匙,用它来开启宝藏。所以,我们不仅要从文字上去理解,更要从内心去对照,去体证,去见到那个本来清净的菩提自性。否则,即使把《坛经》倒背如流,也不过像六祖所说,「成个知解宗徒」。结果就是拿着钥匙,看着使用说明,却从来不去试一试,从来都不知道,钥匙能打开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们本次学习的是宗宝本,共十品,分别为行由品、般若品、疑问品、定慧品、坐禅品、忏悔品、机缘品、顿渐品、宣诏品、付嘱品。每一品中,我又根据内容增加了若干细目,这样就更清楚其中讲述了哪些问题。

图书试读

【行由品第一】

〈行由品〉主要是六祖自述身世及黄梅求法、开悟得道的过程。从这段经历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这段文字相当于佛经开头的序分,介绍了说法的时间、地点、听众、主讲人等。

时,大师至宝林。

时,即那个时候,类似佛经所说的一时、尔时。依后人推断,应是唐高宗仪凤二年(六七七年)。大师,本是佛之尊号,后代学人为尊重本宗祖师,也敬之为大师。当时,六祖大师在宝林寺,即现在的韶关南华寺。明万历《曹溪通志》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五○二年),印度高僧智药三藏见此地「山水回合,峰峦奇秀,叹如西天宝林山」,建议地方官奏请武帝建寺。落成后,梁武帝赐额「宝林寺」,先后有广果寺、中兴寺、法泉寺、华果寺等名。六祖到宝林寺住钖后,在此说法三十七载,使南宗禅法大播于天下。此寺亦成为禅宗祖庭。

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

韶州,辖境相当今韶关市及曲江、乐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地,因州北有韶石得名。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大梵寺,韶州曲江县河西,又名开元寺、天宁寺、报恩光孝寺等。六祖驻钖宝林寺时,声誉已隆,所以,韶州有位姓韦名璩的地方长官就率领一众官员和幕僚到位于山中的宝林寺恭请六祖,迎至城内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缘,讲说妙法。

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升座,上高座说法。六祖登上法座,闻法的听众有刺史及官员、幕僚三十多人,对儒学有高深造诣的学者三十多人,出家、在家的男女众共一千多人。大众同时礼敬,祈请六祖开演顿悟法门的精要。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在那个交通和资讯均极闭塞的年代,千余人共聚闻法,该是多么盛大庄严的场面。这既说明六祖在当时影响之巨,也说明人们有着普遍的闻法热情。这种热情,正是禅宗能在唐朝盛极一时、高僧辈出的群众基础。有高素质的信众,才会有高素质的僧才,才会从中涌现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光听书名就让人觉得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召唤,尤其是“启动内在智慧的钥匙”,这不正是我们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最渴望找寻的东西吗?我一直对佛法,尤其是禅宗,抱持着一种好奇又带着点敬畏的态度,总觉得它离我们生活有点远,但又隐隐感觉其中蕴含着解开许多困惑的答案。济群法师的名字,在台湾的佛教界算是相当响亮,他的讲解方式向来是以深入浅出、贴近生活而闻名,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是他的《六祖坛经》讲记时,我的期待值瞬间拉满。我一直觉得,理解像是《六祖坛经》这样经典的智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否有一个好的“引路人”。如果只是枯燥的文字堆砌,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但如果能像济群法师这样,将千年智慧用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阐释出来,那简直就是一场心灵的甘露。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阐述一些关于“自性”、“明心见性”之类的概念,因为这些听起来很玄,但又似乎直指人心的根本。如果能够通过法师的讲解,让这些概念变得具体可感,甚至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实践的痕迹,那这本书的价值就真的无价了。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很多发人深省的例子和比喻,能够帮助我们拨开眼前的迷雾,看到事物更深层的本质,从而找到那把属于自己的“内在智慧的钥匙”。

评分

说实话,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活得太累了,总是在扮演各种角色,为了迎合他人、适应社会,而渐渐丢失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这种疲惫感,驱使着我不断寻找能够让自己放松下来,找回内在平静的方法。济群法师的《六祖坛经》讲记,对我来说,就像在茫茫大海中看到的一艘指航的灯塔。我之前读过一些《六祖坛经》的片段,总觉得意境非常高妙,但又不太明白其中的具体含义,所以一直想找一位真正有智慧的法师来引领我。《六祖坛经》讲的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一种多么直接而有力的觉悟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我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除那些虚妄的分别心和执着心,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我期待能够从书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保持觉察力,如何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我相信,通过济群法师的讲解,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并且将这份智慧融入到我的生活当中,让自己活得更加自在和圆满。

评分

最近几年,我常常觉得,我们好像活在一种“外求”的模式里,总觉得幸福、成功、快乐都来自于外部世界的获得,比如升职加薪、买房买车,或是他人的认可。但这种外求来的东西,往往不稳定,而且很容易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消失,带来更大的失落。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更稳固、更内在的力量来源。济群法师的这本《六祖坛经》讲记,光看书名,就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六祖坛经》本身就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经典,强调的是人人都有佛性,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行来达到觉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针对现代人常有的焦虑、烦恼,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时,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如何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我希望法师的讲解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我们内心是否丰盈。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才是最根本、最持久的。我想,这本书或许能教会我们如何停止对外界的盲目追逐,转而向内观照,发现那个原本就具足智慧和力量的自己。

评分

我一直很佩服那些能够将深奥道理讲得像聊天一样轻松的老师。济群法师在台湾地区乃至整个华人佛教界,都有着极高的声誉,我曾经听过他的一些讲座录音,印象非常深刻,他的语言总是那么清晰、有力,而且充满了慈悲。这次看到他将《六祖坛经》的精髓通过这本书呈现出来,我简直迫不及待。我一直觉得,《六祖坛经》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讲的是“顿悟”,是直接、快速地契入心性,这与很多需要长时间、循序渐进修行的法门有所不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慢慢磨练,但我们依然渴望能够快速地找到解决生命问题的智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理解“无念”、“无相”、“无住”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并且能够体会到它们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现。比如,在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的时候,我们如何做到“无念”?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干扰时,我们如何保持“无相”?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打击时,我们如何做到“无住”?我相信,通过济群法师的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境界,会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我参加过一些关于心灵成长或佛学入门的分享会,但常常感觉,很多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真正落地到生活,转化为自身的力量,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火候。这本书的标题“启动内在智慧的钥匙”,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个承诺,一个指引。济群法师的学养深厚,同时又非常关注众生的实际需求,我猜想,他在讲解《六祖坛经》时,一定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经文的字面解释,而是会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修行方法和人生智慧。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帮助我们厘清一些关于“我执”的观念。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想法、观念、情绪所困扰,觉得自己很重要,自己的看法才是对的,这种“我执”就像一层厚厚的滤镜,让我们看不清世界的真相,也阻碍了我们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一点点地放下这种执着,认识到“无我”的境界,那么我们内心的空间一定会变得更加广阔,烦恼也会随之减少。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成为我们认识自己、转化自己的一个强大助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