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重新定义知识的时刻到了!
当知识离开了纸张,知识究竟如何演变?我们又该如何运用?
◎资深出版人陈颖青专文导读
◎Amazon读者四星好评
◎世界技术奖(媒体与新闻类)2012年度好书
◎全球最大商业书摘网站getAbstract国际图书奖2012年度好书
◎《破茧而出》共同作者 数位革命改变了人类文明,知识的结构也已彻底改变。
过去,知识经过编辑过泸,裁切成有限的内容收录进书本中,被删除的内容并不会被看见;如今,知识离开了纸张,不再有界限,也没有根基。知识已经「网路化」了。
网路思想先驱温柏格于书中清楚说明,在商业、科学、教育和政府领域里,网路化的知识究竟如何影响我们的思考与决策。
白宫一反过往不公开政府资料的方式,将所有非机密文件放在Data.gov供大众存取;美国溢油防治研究所透过网路找来根本不是石油专家的人,却运用他对水泥的了解,成功解决了溢油问题;学术期刊《自然》自行创立网站,刊登的论文再也不受页数限制。这些事之所以能发生,完全有赖网路的特性。
网路化的知识不仅开放而且多元,使得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与以往完全不同。这本书撼动了我们对「知识」的基本概念,让人看见在一切交相互联、大到无法掌握的世界里,摆脱了纸本并自由延伸的网路化知识,如何让我们更接近知识的真相。
各界一致好评 何飞鹏/城邦媒体集团首席执行长
李明哲/世新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
李怡志/Yahoo!奇摩媒体整合服务总监
林之晨/AppWorks 之初创投合伙人
南方朔/知名作家、评论家
施典志/Yahoo!奇摩亚太区客户服务营运管理部社群经理
陈顺孝/辅仁大学新闻传播系副教授、辅大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陈颖青/资深出版人,着有《老猫学出版》等书
黄哲斌/新闻工作者
郑国威/PanSci泛科学总编辑
戴季全/TechOrange流线传媒创办人
一本分析网路时代「知识权威」如何建立的第一手观察思考报导。当知识的「权威性」已被网路时代重新改造之时,如何来审思「知识」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清算「以往知识」的时代来临了吗?我想起了启蒙时代,法国百科全书派对知识重新定义的野心!——李明哲/世新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
本书轻松地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知识已经不再被纸本书籍的形式所限制与保存,网路与连结才是知识无穷尽的圣殿。看完这本书你可能不会变聪明,但你一定会知道如何让你每天使用的网际网路变得更聪明。——李怡志/Yahoo!奇摩媒体整合服务总监
网路的出现,特别是近年来社群网站的流行,让各种真伪难辨的讯息四处流散,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知识的传统定义是否仍然有效。所幸我们看到网路上仍有许多人透过各种方式试图帮助网友过泸讯息,各种各样的实验手段转化成一个又一个的创新与商机。这也是身为网路从业人员最令人兴奋之处。——施典志/Yahoo!奇摩亚太区客户服务营运管理部社群经理
当知识网路化,变得丰饶、开放、相互连结,我们对「知识是什么」、「知识如何运作」的既存看法就受到强烈挑战;如何面对挑战、建立知识的新架构,是网路时代知识工作者的关键课题。这本书引领我们发掘问题、剖析现象、釐清脉络、思考对策。——陈顺孝/辅仁大学新闻传播系副教授、辅大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网路时代的资讯超载,图书馆员、新闻记者、百科全书编辑首当其冲,当资讯中间人消逝,未来的知识体系会更混乱,或更缤纷,本书提供充满原创洞见的想像,阅读全书,本身就是一场知识性的历险。——黄哲斌/新闻工作者
九年前开始写部落格时,温柏格跟他的部落格《Joho the Blog》就已经是我学习网路思维的宝库。很高兴能看见他的最新着作中文版,这本书跟多位网路哲学与思想家对话,包括乐观派的薛基(Clay Shirky)与悲观派的卡尔(Nicholas Carr)、巴拉瑞(Eli Pariser),如果都能先看过他们的着作,对于了解本书将更有助益。——郑国威/PanSci泛科学总编辑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却鲜少人留意这个力量重新分配的原因和结果。所有的革命,都源自于此。──戴季全/TechOrange 流线传媒创办人
一部令人惊艳,渊博有深度的着作,讲述的是在网际网路的时代里,「知识」这个概念如何改变。我没办法把这本书放下来。它是一部真正的力作,书写方式亦十足有趣。——布朗/电脑工程与数位文化科学家,合着有《资讯的社群生命》与《学习新文化》
温柏格以这本洞察深刻的书,奠定了他身为数位时代里主要思想家的地位。如果你想知道活在充斥着资讯的世界里代表什么意义,这就是你一直寻找的导览。——品克/着有《动机,单纯的力量》与《未来在等待的人才》
温柏格用精采绝伦的方式,将资讯过载、回声室、群众的智慧等多种争论,综合成一个探讨网路化知识时代里,生命与工作的远景。——薛基/着有《乡民都来了》与《下班时间扭转未来》
在网际网路领军之下,知识现在变得社群化、行动化和公开化。温柏格让我们看到如何从中解密出好处来。——贝尼奥夫/salesforce.com董事长兼执行长,着有畅销书《我如何在云端创业》
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深受启发,对那些早已深信改变世界的知识正活跃着,而且既亲切又广为连结的网路化领袖人物来说,更是如此。温柏格编织出为大众利益设计网路的远景,一面警告我们未来潜藏的危机,同时也举出极佳的范例,让我们看到这个远景实际运作是什么样貌。——柏格斯/CompanyCommand.com共同创办人
对宣告资讯过载为末日降临的文献来说,这是一本清新解药。温柏格勾勒出一个大胆的网际网路组织策略,这个策略具包容性而非排他性、会创造出更有用的资讯、利用各种互联的科技,也促成机构层级的参与。最后的结果是一个「既是共有地,又是荒原地」的网路,在这样的网路里,最刺激的就是互联的人类可以实现无限种可能性。——费里洛/美国档案保管员
书籍简介:人类心智的演进与未来:从石器时代到赛博格的认知革命 作者:[此处留空,作者信息将在后续出版信息中明确] 出版社:[此处留空,出版信息待定] ISBN:[此处留空,ISBN待定] --- 内容概述:一次跨越数万年的认知之旅 《人类心智的演进与未来:从石器时代到赛博格的认知革命》并非一本探讨特定数字平台或当代网络现象的书籍。相反,它是一部宏大、深邃的智识史诗,旨在追溯人类心智结构是如何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塑造而成,以及技术进步——从最早的火种到未来的神经接口——如何持续地重塑我们对“知识”、“自我”和“现实”的理解。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知识的本质并非固定不变的数据库,而是一种动态的、依赖于媒介和社群结构的生存策略。我们所珍视的“理解”能力,是数百万年与环境互动、语言发展、书写系统诞生和工业化心智训练的累积产物。 本书将引导读者穿越三个主要的认知纪元,审视每个时代的核心认知工具如何定义了彼时的智慧。 --- 第一部分:石器时代的遗存:具身心智与口头传统 本部分深入探讨人类心智在缺乏复杂外部存储系统时的运作模式。我们首先考察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理论基础,论证早期人类的思考过程如何与其身体经验、感官输入以及对物理环境的即时反馈紧密耦合。 记忆的建筑学: 在文字出现之前,记忆如何成为最宝贵的资源。我们将分析口头文化中叙事、韵律、重复和仪式在知识传递中的关键作用。这并非简单的信息储存,而是一种社会性的、表演性的知识重构过程。我们探讨了米尔顿·艾里克森(Milton H. Erickson)案例中对原始记忆模式的激活,以及人类大脑对“故事”的偏好远超对“事实”的偏好,这源于生存的需要。 符号的萌芽: 洞穴壁画、刻痕和早期的计数系统,是人类第一次尝试将瞬时的经验固定下来。本书将这些早期的符号行为视为认知解放的开端,它们如何允许心智开始“思考关于思考”本身,即便只是极其初级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 社群的认知缓存: 在此阶段,知识的可靠性不依赖于个体,而是依赖于社群的规模、凝聚力和共享的文化框架。个人知识的脆弱性促成了高度依赖群体身份的认知认同。 第二部分:文明的支柱:书写、印刷与线性思维的崛起 随着书写系统的出现,人类心智第一次获得了与大脑本身分离的、可移动的、可审计的外部存储库。本部分详细阐述了书写技术对西方乃至全球心智结构产生的根本性变革。 从循环到线性: 书写(尤其是字母文字)的出现,强迫心智采纳一种更线性的、逻辑推导式的思维模式。本书将分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典思想家如何利用书写来构建结构严密的论证,并对比其与荷马史诗中循环叙事模式的区别。 个体化与知识的私有化: 卷轴和后来的印刷品使得知识的获取不再完全依赖于导师或仪式。这催生了早期形式的“私人阅读”和“内省”(Introspection)。我们考察了在中世纪晚期,抄写员和学者如何通过文本互动,逐步建立起对自我思想的独立批判能力。 印刷术的震荡: 印刷术带来的知识爆炸,挑战了传统权威。但更有趣的是,它如何训练了现代读者进行注意力聚焦和深度阅读。读者必须学会屏蔽外界干扰,跟随作者设定的文本路径,进行长时间的、不间断的逻辑跟踪。这种训练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说的“专注力”。本书认为,印刷术是第一个大规模将人类认知资源导向特定、单一媒介的社会技术。 知识的百科全书式构建: 在启蒙时代,知识被视为可以被系统分类、编纂和“掌握”的整体。本书探讨了笛卡尔式的分析方法,如何成为印刷时代心智的理想模型——清晰、分离、可验证。 第三部分:心智的超载与未来的边界:从机器智能到生物增强 进入近现代,信息处理的速度呈指数级增长,对心智的传统训练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本部分关注技术如何使我们的大脑“外包”部分认知功能,以及这种外包的深远后果。 注意力经济与破碎的心智: 虽然本书不涉及具体的网络平台,但它剖析了信息密度和处理速度的提升对人类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的影响。当外部信息流超过人脑处理的自然带宽时,心智被迫发展出新的“筛选机制”——往往表现为浅层化、快速切换和对即时满足感的依赖。本书将其视为对印刷时代“深度阅读”训练的一种反向演化。 外部记忆的回归与替代: 历史上,外部存储(文字、书籍)是为了补充人脑的不足。现在,我们开始依赖高度集成的、实时的外部系统来执行我们曾经视为“思考”核心的部分——例如计算、导航、即时事实检索。这迫使我们重新定义“知道”与“能够找到”之间的界限。 人类与机器的融合(赛博格的幽灵): 本书以审慎的目光展望了下一代认知革命:生物技术与计算的深度集成。如果知识不再需要通过语言或阅读来中介,而是直接通过神经接口进行交换或存储,那么“自我”的概念将如何改变?知识的“拥有”将转化为“连接”的状态。本书探讨了这种融合对伦理、身份认同和知识共享模式的终极挑战。 新认知范式的塑造: 最终,本书提出,人类心智正在从“知识拥有者”向“知识网络管理者”转变。未来的认知优势可能不再在于记忆了多少,而在于能否有效地构建、验证、链接和整合来自不同来源(包括人造智能)的信息流。 --- 结语:心智的永恒可塑性 《人类心智的演进与未来》是一封写给所有对“我们如何思考”抱有好奇心的人的情书。它不提供快速的解决方案,而是邀请读者退后一步,从数万年的尺度审视我们自以为坚不可摧的认知结构。本书提醒我们,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考方式,仅仅是人类在特定技术和环境压力下所采取的一种临时性、但极其有效的策略。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心智本身是如何被媒介所塑造,并为迎接不可避免的下一次心智变革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