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中国回忆录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历史
  • 中国
  • 美国
  • 费正清
  • 政治
  • 外交
  • 文化
  • 传记
  • 20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最权威中国问题专家的唯一自传
见证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奋起与失落/ 透彻解读现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走向

  一个被历史学家称为「头号中国通」的外籍人士,亲自执笔撰写的回忆录,肯定比众多历史书籍更加精彩绝伦,句句真切,贯穿史实。

名人推荐

  基辛格 傅高义 史景迁 余英时 萧干   首选推荐

  如果没有费正清与史景迁的作品,我想我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许知远

  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美国前国务卿)
  和他谈话改变了历史。

  傅高义(Ezra Vogel,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
  在哈佛的中国研究领域中,费正清是伟大的奠基者和机构缔造者。他的继任者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群学者。......如果没有一位自信不懈的斗士,开垦拓荒并创建我们的"东亚王朝",我们无法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

  史景迁(Jonathan.D.Spence,着名历史学家)
  我对他心怀崇敬,就如对待一位在你刚起步的时候关注你的长者。对他和他的力量,我向来都仰慕不已。

  余英时(着名历史学家)
  作为史学家的费正清,费正清的学术事业─"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在中美关系中所持的立场。三个方面,三条线索,贯穿了费正清的一生,也是费正清的主要业绩所在,主要思想观点所在。

  萧干(着名翻译家、作家)
  费正清一向以历史学家的眼光,透过中国数千年的演变,来分析、评论当前所发生的一切。这是对我国感情最深厚而成见最少的一位正直美国学者。

  了解现代中国,从阅读费正清开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费正清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着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头号中国通」,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僱员、政策顾问。主要代表着作有1948年初版并多次修订再版的《美国与中国》,与英国历史学家崔瑞德共同主编的多卷本《剑桥中国史》,与赖肖尔合着的《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以及临终前交付出版的《剑桥中国史》中国新史。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负笈求学:在五个地方接受教育(一九○七—一九三一) 
第一章 为何我将目光投向东方 
第二章 了解中国 

第二部分 我们首次发现中国(一九三二—一九三五) 
第三章 来到北京 
第四章 开始观察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第五章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眼中的中国 
第六章 哈罗德.伊罗生与恐怖行动 
第七章 蒋廷黻和现代化 
第八章 成为专家,任教清华 
第九章 我们的中国朋友 
第十章 访问最早的通商口岸 
第十一章 首次离开中国 

第三部分 学会当一名教授(一九三六—一九四○) 
第十二章 拿到牛津大学博士学位 
第十三章 开始在哈佛执教 
第十四章 战争与政策问题 

第四部分 华盛顿、重庆和上海(一九四一—一九四六) 
第十五章 来到华盛顿 
第十六章 战时前往中国 
第十七章 立足重庆 
第十八章 玛丽.梅乐斯和战略情报局 
第十九章 学术中心与美国利益 
第二十章 一九四三年—蒋介石开始失去人心 
第二十一章 接触左翼 
第二十二章 与华盛顿的战时新闻局一同工作 
第二十三章 战后中国 

第五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余(一九四六—一九五二) 
第二十四章 中国政策和地区研究 
第二十五章 与麦卡钖主义战斗 

第六部分 开展中国问题研究(一九五三—一九七一) 
第二十六章 创立研究中心 
第二十七章 研究领域的组织工作 
第二十八章 在世界各地参观与访问 
第二十九章 越南和美国—东亚关系 

第七部分 渡过难关(一九七二—一九八一) 
第三十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今与昔 
第三十一章 与俄国人交往失败 
第三十二章 作为中国友人的波折起伏 
第三十三章 结语

图书序言

前言

  拿起桌子上的电话,我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成千上万的人进行通话,尽管我们彼此语言并不相通。幸运的是,他们不会真的给我打电话,而我也同样不会作此尝试,但是,这在未来并非不可能发生。媒体、弹道导弹的发展,让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正是这种距离的缩减,让我们觉得有必要去了解其他的国家。在过去的五十年中,我一直尝试去了解中国。然而,随着我关于中国的知识面不断扩大,关于它的知识盲点也在不断增加。问题总是不断涌现,而要找到与之匹配的答案却需假以更多时日。为求更好地了解中国,人们在更大的广度上作出努力,而这种努力同时也要求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如果一个人对中美关系不感兴趣,不对其感到诧异、恼怒,或是惊恐,那么他对中国的研究就不会长久。事实上,研究中国的人会发现自己对于中国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影响和作用。就像任何一位历史学家所认为的,他不可避免地会为他所写的历史作出大量的贡献。这样的想法让我觉得,为自己撰写自传是合情合理的,而我自己也有此意。

  然而,当一位历史学家开始写自传时,他首先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他仍然在写历史。他需要对「事实」进行仔细甄别,还要分阶段地进行组织,作出例证,阐明主题。写自传就像编写一本教科书一样不易。你必须总结大量的情节,但是不能让读者读之不知所云。

  接下来我将迅速地概述一下我要讲的故事:我长在南达科他州,那时候,它依然是一个文化较为落后的地区,所以我前往美国东部求学。我曾辗转于五个地方求学,这样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如何依据它的标准来确立自己事业的方向。在偶然的情况下,我开始对中国研究产生兴趣,并为此在中国待了四年的时间(一九三二—一九三五)。在此期间,我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去哈佛教授历史学(一九三六—一九四一),并且开始对中国现代变革的进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来,在战争时期,我又两次前往中国(一九四二—一九四三,一九四五—一九四六),那时候,我了解了中国革命的精神,以及它的感染力和它的革命方式。于是我确信,这将不仅仅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并且它最终必将取得胜利。回到哈佛大学后(一九四六—一九五二),我觉得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中国的研究和教育,以帮助美国公众了解中国人真实的生活现状。我安然度过了麦卡钖时代,并没遭受太多迫害,然而,我依然为中美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的严重程度感到惊骇。因此,我参与了哈佛大学在中国问题领域所进行的培训、研究以及出版等方面的工作。一九七二年中美恢复邦交之后,我们又不得不再次面对那些重新擡头的老问题。

  我希望这本个人的记录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观点。我们需要我们能够获得的一切。

  说明一下,书中以缩进方式排版的文字是我从不同时期的信件、发表的文章或备忘录中摘取的内容。

图书试读

第一部分 负笈求学:在五个地方接受教育

(一九○七—一九三一)

第一章 为何我将目光投向东方


我出生于南达科他州的平原,由于习惯了平坦的地貌,我有时会不自觉地想要伐尽新罕布夏州的森林,夷平这里的山丘,显然这并不现实。与我的故乡截然不同,在新罕布夏州,靠近佛兰克林市北部的卡迪根山(Mount Cardigan)的佩米奇瓦塞特(Pemigewasset)山谷,放眼望去,层峦叠嶂,这是南达科他州永远不会具备的魅力。然而,也许正是故乡广阔开放与苍茫无际的环境,为我投身于中国问题研究提供了帮助。

一九○七年,我出生于休伦镇(Huron),休伯特.汉弗莱(Hubert Humphrey)在同一时期也出生在附近的地区。站在镇上玉米地的一侧,你可以看到另一侧的玉米摇曳生姿。站在苍穹之下广阔平原的最高点极目远眺,可以看到远处那一片片的农田与农场,以及居住在那里的人们,他们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人更懂得如何掌控自然。后来,当我准备谋求一份职业时,在我看来,研究中国就像一块处女地,等待着被探索和耕种,能够为我提供无限的机会。一九二九年我在哈佛大学的毕业论文主题是关于苏联革命的爆发。在我的想象中,研究中国似乎是只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一步,从这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我对中国的了解是多么的不足。

立志研究中国,回想起来似乎是和我的家族渊源分不开的。尽管在当时,我认为我正在挣脱家庭带给我的影响。我的祖父约翰.班纳德.费尔班克(John Barnard Fairbank)来自费尔班克家族源远流长的班纳德.费尔班克世系,家族成员大多是公理会的牧师。一六三三年,这个家族迁移到麻塞诸塞州。一六三六年家族祖先在戴德汉姆(Dedham)镇建造的住所至今依然存在。我的祖父一八五七年毕业于杰克逊维尔(Jacksonville)的伊利诺伊学院,随后又于一八六○年毕业于纽约的协和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定居于伊利诺伊州的韦弗利(Waverly)之后,他主要在伊利诺伊州、密歇根州、印第安那州以及明尼苏达州的一些大小城镇担任公理会教堂的牧师。这一时期他的身份不仅仅是牧师,同时还是农民和木工,他靠自己的菜园维系生活,住在自己盖的房屋内,但是他每到一处生活几年,当他在当地教众中的传教深入人心时,就会搬走。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