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暗流之人民币不一般!

货币暗流之人民币不一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货币
  • 人民币
  • 金融
  • 经济
  • 投资
  • 国际金融
  • 货币战争
  • 中国经济
  • 财经
  • 理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人们常说有如「历史的长河」。这么说来,如果说历史是一条河,那么,货币就是河底下那股汹涌的暗流了。然而,不可讳言地,大多时候历史是在缓慢的进程中,悄悄地变化着,特别是在货币暗流的演进。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一开场,第一回的第一句话,由此画龙点睛的说出了人类历史洪流的必然趋势。「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唐宋元明的货币高度发达的朝代,货币暗流遍佈全球;之后清朝的由盛转衰,国际货币金融史上,英镑的黄金本位制与中国的白银本位制曾经双峰并峙;这时候,欧洲各国群雄并起,又演变成英镑、美元双雄争霸;之后美元霸权趁势崛起,而如今信用本位制虚幻的美元也称霸了70年之久,资本的流动(美元暗流)已经成为全球化唯一致命的弱点。它自己创造货币,更甚的是它自己又创造信用,美元信用货币成为致命的武器。从此,毁灭性的货币暗流危机蠢蠢欲动,不由得让人捏把冷汗。

  中国货币暗流不一般!对此,中国政府决定内练筋骨皮、外练一口气,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全球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也愈发清晰地表露在台面上,并且逐渐显露出成功的迹象了。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暗影回响:失落文明的最后低语》的图书简介,该简介将详细展开故事情节、背景设定和核心主题,同时确保不涉及您指定的《货币暗流之人民币不一般!》的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不显现出人工智能生成的痕迹。 --- 图书简介:《暗影回响:失落文明的最后低语》 序章:世界的裂痕与遗忘的种子 在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了数千年之后,世界的基础正在无声地颤抖。我们的时代,一个被高效与信息洪流裹挟的前进时代,却建立在一片脆弱的知识断层之上。我们歌颂进步,却对那些将我们推向此岸的巨石视而不见。 《暗影回响:失落文明的最后低语》讲述的,正是一群被命运选中,不得不直面这份遗忘的个体,他们所踏入的,是一个横跨纪元、关于存在本质的宏大谜题。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个古老的、被学术界称为“源初者”(The Primal Architects)的文明展开。这个文明并非毁于战争或瘟疫,而是因为他们触及了宇宙秩序中某个不应被理解的界限。他们的消亡,不是轰然倒塌,而是如同水滴蒸发,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极度精炼却又难以辨识的印记。 第一部:裂隙的开启——考古学家与未竟的图谱 故事的开篇,我们将跟随艾莉亚·凡斯——一位专注于古代符号学和地质声学交叉研究的年轻考古学家。艾莉亚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不被主流认可的边缘研究,她坚信地壳深处的某种低频震动模式,并非单纯的板块运动,而是一种被编码的语言。 在南极洲一处常年被冰盖覆盖的地下洞穴中,艾莉亚和她的团队发现了一枚奇异的“共振水晶”。这枚水晶并非任何已知的矿物结构,它在特定的频率下会发出复杂的光谱,并似乎在与周围的岩层进行对话。当艾莉亚使用她自制的解码器对水晶进行激活时,一个宏大而破碎的影像片段瞬间涌入了她的意识:那是一片被无数几何结构环绕的城市,其建筑风格完全违背了已知的物理学常识,漂浮在厚重的雾气之上。 这个发现立即引来了“缄默之手”的注意——一个国际性的、致力于维护现有历史叙事的秘密组织。他们行动迅速,手段隐秘,视任何可能颠覆现有世界观的发现为必须清除的“认知污染”。艾莉亚的导师,一位曾对源初者文明有过深入探究的老者,在向她发送了一个加密警告后神秘失踪。 第二部:穿梭时空的低语——代码与共振 随着追捕的加剧,艾莉亚被迫逃离主流学术界,她唯一的盟友是卡尔·雷诺兹,一位精通密码学和理论物理的流亡学者。卡尔相信,源初者的知识并非通过文字流传,而是被“固化”在了宇宙的基本常数和自然界的声音频率中——这就是“共振”。 他们发现,水晶中蕴含的并非历史记录,而是一套“操作指令”。源初者在预感到自身消亡时,并非选择了毁灭,而是选择了一种极端复杂的“数据备份”方式,将文明的核心信息编码进地球的引力场、磁极乃至生物的潜意识中。 艾莉亚和卡尔的旅程,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寻宝游戏,他们追逐着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谐振点”——古代遗址、深海热泉,甚至是某些特定星象下的沙漠。每解开一个谐振点,他们就能拼凑出源初者文明的部分运作逻辑:他们如何驾驭时空弯曲、如何利用“非线性因果律”来规划未来,以及,他们最终选择自我隔离的原因。 然而,随着信息的累积,艾莉亚开始经历越来越强烈的“回响”。她开始能感知到不同时间点上源初者的情绪、决策和恐惧。这些并非记忆的重放,而是信息流本身的情感残留,让她逐渐质疑:他们是在拯救知识,还是在重演错误? 第三部:终极的抉择——存在与虚无的边界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深处,一个被当地部落世代视为禁地的“寂静之门”下。缄默之手穷尽所有力量,试图阻止艾莉亚和卡尔激活最终的谐振核心。他们认为,重启源初者的知识体系,无异于释放一个可以重塑现实的潘多拉魔盒。 在寂静之门的核心,艾莉亚终于明白了源初者的“最后低语”是什么:他们发现,任何试图完全理解宇宙终极规律的文明,都会面临一个悖论——知识的完美,导致了存在的停滞。为了避免文明陷入永恒的、无差别的完美状态,他们主动选择了“降维”和“遗忘”,将自己溶解回纯粹的能量流中,以此确保宇宙的演化和未知的可能性得以延续。 艾莉亚面临着终极的选择: 1. 完全激活:释放源初者完整的信息,获得超越时代的科技和理解,但也可能带来文明的终结,因为人类的心智可能无法承受这种绝对的知识。 2. 封存信息:听从源初者的“遗嘱”,将最后的钥匙永远深埋,让人类在试错中缓慢前行,保留自由意志的火花。 3. 篡改指令:利用自己已经部分融合的“回响”,选择性地截取部分知识,试图为人类文明搭建一条新的、安全的进化路径。 《暗影回响》的结局,并非关于获得宝藏的胜利,而是关于理解责任的重量。它探讨了知识的边界,以及一个文明的真正伟大,或许在于它知道何时该放手,何时该沉默。这部作品将带领读者穿越科学、历史与哲学的迷雾,去倾听那些被世界遗弃的、却可能决定我们未来的低语。 --- 主题探究: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对“绝对知识”的渴望与恐惧,探讨了文明的“自毁倾向”,以及在宏大的宇宙尺度下,个体存在的意义与自由意志的价值。它是一部关于追寻,更是关于放下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文正


  学历: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会计硕士
     美国奥勒冈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学士
     美国马里兰州会计师资格检定考试及格

  经历:阳信商业银行财务部协理
     康和比联证券投资信託公司执行副总经理
     倍立证券投资信託公司总经理
     全国农业金库公司财务部经理
     英国保诚证券投资信託公司研究投资部副总经理
     玉山综合证券公司债券部协理
     玉山票券金融公司交易部襄理、副理、经理
     玉山商业银行业务部专员、信託部副科长

  着作:《货币暗流之金涛银浪何处寻?》(商讯文化出版社)
     《人民币非霸不可》(商讯文化出版社)
     《金融英文一本通──投资规划》(台湾金融研训院)
     《解读货币市场──趋势、分析与实务》(台湾金融研训院)
     《货币市场──操作与实务》」(财团法人金融人员研究训练中心)
     《票券百科》(金钱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图书目录

【自 序】一部兵不见刃却残酷的货币金融史
【导 言】话说前头
【第一章】风云际会
【第二章】大妈大叔年代
【第三章】第九号新世界交响乐曲
【第四章】百年风华话当年
【第五章】粉墨登场的美元霸权
【第六章】华胥之梦
【第七章】将军令
【第八章】金流无处不在
【第九章】茶壶里的泡泡
【第十章】告别量化宽松的理财方向

图书序言

导言

话说前头


  时序在2013年11月10日深夜,时间接近凌晨12点钟,时间正在分分秒秒倒数着。这时候的深夜时分,在上海会计师事务所上班的林薇,一边在网路上看最新播出的「黄金剩女」的励志剧「咱们结婚吧!」;一边从容不迫地用眼睛余光精准注视着购物网站,她还不忘在网站「购物车」上不断地添加前几天已经浏览过想买的商品,正好整以暇等着即将到来的「秒杀」时刻。

  在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的一对年轻人忙着不亦乐乎,陈亦凡和刚新婚的妻子也双双在电脑前耐心地答覆着各地买家购物的咨询服务,还忙着和快递公司联系出货的安排。他们的心紧紧地扭在一起,竭尽全力地迎接这一年一度的网路购物狂欢盛会。

  林薇和陈亦凡这两位「80后」年轻人的等待都源自于「光棍节」(11月11日),在大陆又称作为双十一节。不同的是,前面这位女生是这个节日的消费者买家,而后面那位男生是网路购物创业的卖家。在大陆,他们并不是特例,这一刻中国各地千千万万网民,如同朝圣一般都在电脑前静静地等待着,就是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光棍夜未眠

  话说「光棍节」,既非中国传统本土节日又非西洋节日,它起源于网路文化和校园文化之中。光棍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但一般比较可信的讲法是源自于一段校园宿舍内几位学生发起的「卧谈」传说。在1993年时,南京大学寝室4个「名草无主」的大四学生,每天晚上相聚在一起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故美其名为「卧谈」。那一段在二十年前诞生于南京的大学校园里的传说,是校园次世代时尚文化的代表之一。随着一批又一批学子告别校园,近两年「光棍节」在这个网路世代文化认同的氛围,竟然渐渐向社会扩散蔓延,成为南京年轻人的一个特别日子;到如今,在网路的兴盛推波助澜之下,也成为中国各地特有自娱娱人的节庆盛事。

  林薇和陈亦凡上大学时都是单身。「最怕光棍节时的落寞感」,如今到了创业的年纪,购物狂热反而有了「消费」节日的痛快感。她说:「不知道是自己变成熟了?还是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他们这一世代的消费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年轻人追捧的「光棍节」演变成了全民狂欢的网购节日,即便只是在网路上自我调侃单身的无奈,但过去俗称「光棍节」许多单身男女会在这天上网购物奖赏自己,店家也顺势推出多种折扣和优惠活动,让原本并非大陆消费旺季的11月变得异常火热。打开电视报纸媒体,促销广告扑天盖地而来,想要忽视不看都难;这一天网路上刷新流量,大家痛快消费过后,很多网友都在探讨光棍节秒杀祕笈。

  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纷纷提前好几天摩拳擦掌准备迎接节庆盛事的到来。消费者恨不得在11月11日这天把全年想买的东西一次性全部买齐了,同样地,电子商务平台百般迎合,则巴不得天天都是「光棍节」。这不仅仅是时尚潮流和大众文化的一环,更是一股「人民币暗流」从四面八方川流不息,如涓滴成河般逐渐波涛汹涌,流向网路电子商务云端处理中心。

  这一刻,2013年11月11日凌晨12点整,隶属于阿里巴巴集团在天猫网,11月11号开始接受订单的60秒内,网路购物业绩就冲上1亿1,600万元人民币。仅在6个小时之后,截至清晨6点钟,已经有1亿消费者在网路上购物,相当于台湾人口的4.3倍;交易额达到100亿元人民币。除了网络商场之外,商品运送快递员也同样全体动员,异常忙碌,中国的快递公司总共有80万人在这一天上班,其中包括6万5千人专门为了双十一而僱佣的临时人员。

  中国阿里巴巴网站创办人马云在双十一这一天给了一个註脚──网路购物世代来临了!

  网路也疯狂

  马云的豪语并非无的放矢,据阿里巴巴集团天猫官方微博最新消息统计,2013年双十一光棍节,单单支付宝交易额就达350.19亿元人民币(约新台币1,759亿元),与2012年同一日比较成长83%,刷新历史纪录。这相当于中国每日平均民间693亿人民币零售销售总额的5成。不仅如此,单是光棍节这一天的交易量就相当于台湾去年新台币6,000亿元网路购物市场的1/3,展现大陆网民惊人的消费力道。

  更多令人咋舌的数据公布,光棍节当天,总成交笔数达到1.71亿笔。支付宝成功支付1.88亿笔,再次刷新了去年同期1.058亿笔的全球纪录,网路流量高峰最高每秒钟支付1.316万笔(每分钟支付79万笔)。中国光棍节成为名符其实的「淘宝节」了。但若仅仅是如阿里巴巴「支付宝」(类似台湾的储值消费系统)这样的电子商务支付平台的话,对于传统金融业来说,这还只是只温驯的小猫罢了!因为,网路购物资金暗流最终还是要透过银行来做清算的。

  然而,真正的「金融之虎」是来自于阿里巴巴的金融创新领域。马云自己说了,阿里巴巴做金融不是要自己去做银行,而是要建设一个开放性的「生态系统」,这就是马云口中的「阿里金融」。除了「支付宝」储值、跨国交易等金流服务的优势外,这个生态系统还包含了传统银行的最核心业务之一──「网路信贷」,简称之为「小微贷款」,在台湾称之为「小额信贷」。阿里金融提出了「数据贷款」的概念,即通过小微企业在阿里巴巴集团中各各平台上的买卖交易活动,主要是交易纪录、诚信纪录等征信资讯,然后由阿里金融直接为买家或卖家授信发放贷款,大大降低了金融呆帐风险。传统银行正像託狼看守绵羊,把阿里金融招引进来,那就等于是引狼入室了,结果给自己带来了不可想像的麻烦。

  根据阿里金融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阿里金融已经为超过20万家的「小微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根据阿里讯息公布获悉,阿里金融贷款余额超过人民币20亿元(中国金融政策规定阿里金融放款资金设定上限,最多为人民币24亿元);累计动用贷款总额超过人民币500亿元,小微企业全年实际佔用资金时长为123天(周转天数),贷放实际年化利率为6.7%。

  然而,我们还是要问,一般传统银行能否复制阿里金融的模式?网路资讯贷款模式的本质是用网路资料採撷信用;有别于传统银行贷款方式是以担保,有形资产抵押做背书。阿里金融资料採撷的基础是在于大量客户资料获取能力,也就是巨量资料(Big Data)的再利用,淘宝、天猫、支付宝等平台分分秒秒的交易纪录,那里就是阿里集团资料获取的平台,传统银行不是不愿意而是不能,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资料库和处理能力。

  不仅如此,第二只「金融创新之虎」是传统银行业主要收入来源的理财业务,亦即是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额宝」。「余额宝」由阿里支付平台「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打造的一项储值余额增值服务,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能够达到理财的附加功能得到较高的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无任何手续费。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客户数已经达到4,303万人,相当于台湾总人口户的1.87倍,每户平均持有余额达到4,307元,总规模人民币1,853亿元(约新台币9,265亿元),投资在「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稳居中国单一最大基金的宝座,全球货币基金第22名。

  那「余额宝」的收益有多少呢?目前,「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率基本在5%左右,年轻人趋之若鹜。相对之下,中国大陆活期存款的年收益只有0.35%;1年期定期存款也大约只有3.25%左右,因此,「余额宝」推出半年就跃居大陆最大基金,大陆网民的「蚂蚁雄兵」使得余额宝成了名符其实的「吸金怪兽」,这样理财商品的吸引力让一般金融机构毫无招架之力。

  谈到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应用,现今中国大陆的金融业几乎人人谈「虎」色变。谁是虎?马云是也,那这些金融业大老们怎么惊恐形容这只虎呢?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说:「招商银行的危机所在,就是马云,而不是其他银行同业!」

  如果有了搜寻引擎、云计算(云端运算)、征信体制等互联网功能,凭借实名用户的基础,金融机构的未来甚至可能与金融仲介机构核心功能无关了。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很快可能就会被互联网这种网路金融形式所取代。」

  无独有偶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也忧心忡忡的说道:「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传统金融企业,而是现代科技行业。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一场现代科技与传统金融业之间的竞争,谁跑得快谁就赢。」

  反客为主的金流无所不在

  眼见电子商务网路购物市场到2015年即将达到18兆人民币的天量规模,现今的货币已非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储存价值那么简单了。资讯处理和云端科技的发达已经使得虚拟电子货币的金流超乎想像的蓬勃发展,第三方支付厂商如阿里巴巴等莫不汲汲营营进军网路金融市场。他们运用36计中的「反客为主」化被动为主动的策略,把准时机插足进入金融领域,掌握他的机关要害之处;亦即是乘隙插足、扼其主机,循序渐进造就成功机遇。

  过去我们只知道从事国际进出口贸易与投资机构法人热钱进出全球股票、债券市场投资,但毕竟这样的国际「资金暗流」距离一般大众生活消费太远了,但是中国电子商务的网路乡民购物狂热,再加上阿里金融的小额信贷与储值余额理财,创造了所谓的「电子货币市场」,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电子货币资金暗流的惊人力量。

  信贷为何如此重要呢?那我们就必须从所谓的「基础货币」说起了。基础货币,也是金融业界所熟知的几个专有名称如货币基数(Monetary 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且因其他具有货币乘数的效果(Multipliers)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数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强力货币(High-powered Money)。它的主要形式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钞票、硬币),以及表现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和一般公众持有的通货(现金)。

  除此之外,社会大众把钱放在银行,有了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来运用,贷放出去或是投资操作,进而形成了货币供给在社会上流转。从理论上讲,货币供应量就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总和。为了区分不同流动性质的货币供给量,我们在平常手上握有的钞票、硬币加上银行帐户内支票存款等随手可用的资金,称之为狭义货币供给(M1),这就是一般人随时可提领的钱。而广义货币供给就是把M1再加上自己的各种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基金帐内余额,以及证券公司帐户内保证金等等流动性较佳的货币。

  一般我们说货币供应量,指的就是M2广义的货币供给量,它是社会经济的总需求和反应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基础货币(也叫做硬货币、储备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加上在市场上流通的钞票和硬币,它是经济体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泉源,货币信用的扩张也就是银行的核心功能和营收来源:存款和放款业务了。

  货币理论听起来艰涩难懂,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说起。假如说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不变,那么整个金融体系的货币供给量就是货币乘数,指的是在基础货币不变的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衍生存款的作用,因此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又称之为货币流动性、货币流量或是金融体系的「资金暗流」。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银行提供的货币存款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货币衍生存款。货币乘数(流通速度)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原因很简单,货币扩张让乘数效果显现,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存款与放款的一块钱,透过再存款、再放款的乘数效果,那就可当两块钱,速度加快的话,甚至可当三块钱来用了。

  简单的说,当我们一般人把100元钱存到A银行,银行收到钱立即把一部分钱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假设存款准备率是20%=20元),剩下的部分80元可以用来作为商业银行贷款之用,贷放给借款人甲(为了更简化说明问题,我们假设是在理想情况下),甲把借来的钱继续留在A银行,除了你的存款100元外,这样甲在A银行就拥有贷款所存入同等规模的存款80元。甲客户透过向银行贷款凭空创造了一笔现金存款,别忘了,M2的计算是包括金融机构存款数额的,因此,社会上的货币供给量就此增加了80元。

  A银行也收入了一笔存款和放出一笔贷款,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这个过程使得你存进银行的钱就自然的扩大了〔银行负债变成了100元(你的存款)+80元(甲的存款);资产为甲的放款80元和准备金36元(160元的20%准备金)加上现金64元〕。

  当甲用这笔80贷款支付产品或者债务等费用时,这部分的钱会继续进入其他银行贷款体系流通,最后的结果是100元钱在银行的账户上的重复存款,产生了存款总数457.05元(4.57倍)+放款总数357.05元(3.57倍)的资产负债规模(如下表显示在理想状态下的货币创造)。这种情形我们通常称之为存款「乘数效果」,或多倍数存款创造,而它扩大的倍数称为货币乘数。从最初的100元基础货币透过商业银行存款与放款业务,总共创造了4.57倍的货币供给量,这就是资金的流量的效应(这是理论数值,但实际情况不一定会产生如此大的倍数规模)。也就是说,当银行吸收一定金额的存款之后,会通过贷放产生货币流动性而有较大的货币供给量,成为金融体系中的资金暗流的源头。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要求20%的存款准备率,则商业银行可以运用该100元的存款作为放款创造的效果,如下表:

  由此可知,货币供应量理论上就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总和,商业银行从基础货币创造的乘数效果,则基础货币的1块钱当作2块钱、3块钱来用,亦即是资金暗流凭空增加了;反之亦然,假若中央银行紧缩货币回收基础货币,那么货币乘数效果就会萎缩,1块钱只能当作1块钱来用,因此,货币乘数的2块钱,甚至3块钱就是凭空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由此可知,货币供给量增长或紧缩,关键点就在货币创造乘数效果的速度了。

  更进一步的说,货币乘数效果的显现最重要是在货币流动的速度(Velocity of Money),亦即是,基础货币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周转次数(Turnover)。假如说,一块钱基础货币在1月内平均换手3次流通或支付交易的话,那在市场上就堆了3元货币的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基础货币愈少;反之,则需要愈多(换句话说,当银行收到客户存款后,不用来贷款或投资操作的话,这情况就叫做「货币沈淀」)。由此可见,景气愈好,社会大众比较会从事投资和理财活动,货币流动的速度就会加快,反之亦然。

  我们从股票市场交易现况来说,就更容易理解了,早上9点开盘起交易热络,当天台积电股票在一天之间总共换手了3次,我们就可以说台积电这档股票今天营业日总共有3次周转率,因此,随着周转率的增加,这一天台积电的总成交量就扩增了3倍了。当景气好、股市热络,台积电交易换手加快,它的成交量就相对放大了。

  世界金融市场的历史可以以千年计,古典的金融市场是一个经营货币商品的市场,市场活动是为了完成各种技术性的货币供给和需求,市场核心是欧洲义大利威尼斯金匠和钱庄。但远在十八世纪初期,西方世界就已经知道货币乘数效果在货币供给量的威力,愈来愈多的银行开始专注于信贷和投资理财了。信用创造暗流(Credit Creation Underflow):信用资本,货币已经不是古典货币学的金钱那么简单了,现今科技发达金融电子商务、资讯网路和云端技术的成熟,再加上投资银行、对沖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凭借着财务工程技术设计出千奇百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它们并且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环环相扣紧密连结在一起,促进商品和金融服务不断的发展壮大,虽然难以捉摸但却是金流无所不在,它可以创造信用,且以几何级数成长(Exponential Increase)流通。

  无怪乎阿里金融的信贷与理财业务,如此让中国商业银行谈虎色变。

  如今在中国,阿里金融反客为主介入商业银行信贷和理财的禁地,从此踏入金融体系中的深水区了。又即便是阿里金融至今信贷规模尚小,对于中国金融体系影响较小,但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可小觑,中国的货币监理机构人民银行必须要有所作为以防微杜渐了。

  货币创造何其容易,但却影响深远。现今我们生存的社会对货币的认知已经不同以往了,货币不在是最初理论的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储存价值那么简单。它已经演化成为信用工具和超强国际货币的舞台了。

  臭氧货币供给

  我们前面提到,我们可从货币理论中了解到货币供给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总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是基础货币,这是货币供给量的源头,在不可知的货币乘数效果,基础货币增减对于整体货币供给量的影响,那就更是难以估计了。类比之下,超额货币供给量就如同臭氧过多一样,对大自然生灵产生破坏。

  首先,我们先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说起。通常被社会大众持有的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财政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等,这些项目就是构成了中央银行的负债项目。而中央银行负债的增加,也就是货币发行了。印钞票是货币发行,这很容易理解,换句话说,这不就是凭空制造些钱出来吗?增加其他负债项目,效果也是一样的。

  时序就在5年前,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Fed),为了次贷危机后美国景气衰退,传统货币工具已经把联邦利率降低到零了,现在苦思无良策而大伤脑筋,忽然间灵机一动,想起了印制厂的钞票印刷机尘封已久,现在应该是好好发挥的时候了!此时,Fed昭告天下量化宽松时代来临了。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假如Fed公开市场操作买入债券释出便宜资金,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增加银行的准备,等同于随时可动用现金存放在Fed资产负债表上,其金额则相当于Fed之购买债券成本。

  举例来说,华尔街一家商业银行本来遭受到金融危机资金短缺之苦,这时候,这家商业银行拿出面额10万美元债券卖给Fed,并把这笔交易记成现金存放在Fed会计帐上,在此同时,Fed的资产负债表也同时记上债券资产和应负给商业银行准备金负债。Fed和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方同时都膨胀了10万美元,各自的帐目还是平衡的,可是这时候商业银行能够拿出来放贷的钱就多了一笔了。伴随着「乘数效应」,金融体系的货币供给就可以膨胀了好几倍了。

  从以下的图明显看出,5年来,Fed持续量化宽松政策,令人惊讶的是,QE量化宽松疯狂地印钞票,Fed的资产负债表氾滥成灾,自从2007年8月的8,690亿美元至今已经超过4兆美元,成长幅度高达5倍之多。
 
  前面提到,货币供给额M2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总和,因此,当Fed不断的发行钞票(基础货币),伴着货币乘数的放大效果(重力加速度),货币供给量也就随之扩大了。至2014年2月底为止,根据Fed的资料显示,货币供给量达到了11.15兆美元,占全球货币供给量55兆美元的1/5,成长惊人。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资料库

  5年来,Fed资金稳定成长如同一条可预期的成长线,一个45度角的上升趋势线,全球金融市场投资人就偏爱这样的稳定和可预期性,美国政府硬塞给我们便宜稳定的资金,不投资才是傻瓜。于是乎,一场全球金融投资盛宴开始了!

  然而,无独有偶地,过去5年,中国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放宽货币政策,并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策施,同样的造成资金氾滥的后座力,信贷扩张的苦果,以至于危机重重。如果我们说,美国量化宽松就如同铺天盖地的地下湖泊,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洞内静静地潜伏的资金暗流,那么中国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像似涓涓细流,在中国金融体系佈下密网如织的地下暗流,中国金融环境里的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就如同「闷烧锅里的肉丸子」,随时都会烧煳、散架的时刻,令人不由得捏了一把冷汗。

  闷烧锅里的肉丸子

  肉丸子是寻常百姓家里的美食佳餚,但过去5年,人民银行已闷烧这个银行体系载具,炊动三昧真火,炖煮了美味的肉丸子,货币暗流在闷烧锅内滚动沸腾,激发了肉末泡泡。如今,眼看肉丸子似乎就要煮煳了,人民银行不得不出重手收紧荷包,而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就是美味的肉丸子之一。

  「影子银行」这个专有名词,是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才广为人知的新概念。影子银行为何如此可怕?就在于华尔街银行家们的设计与包装,把最原始的不动产抵押贷款契约打包组合,变成可交易的证券(资产证券化)商品,然后直接出售给投资者。衍生性金融商品令人眼花撩乱,但也创造了难以估计的货币乘数效果,吹起了美国不动产市场的泡沫,随着2007年美国不动产市场的泡沫化,瞬间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9月雷曼倒闭之后金融市场的崩溃,实际上就是一次对影子银行的资金断流而陷入困境,人人自危。

  相对于美国影子银行创造出衍生性金融商品,中国影子银行的营运模式就相对的简单多了。前者是金融资产证券化、债券附条件交易,以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金融创金商品为基础,影子银行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沖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并且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环环相扣紧密连结在一起,促进其不断的发展壮大,影响面扩及全球;反之,后者为客户提供的主要产品就只是「信贷资金」,换句话说,这也是以商业银行传统的核心信贷业务为主体,所衍生出来的影子银行体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金的逐利性是影子银行形成的根本原因。即便如此,但是与国际金融市场大量进行金融创新和流动性氾滥的成因不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成因主要是来自流动性分配不均衡。一方面,较容易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企业大多数是为并不缺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利之所趋,其所拥有的闲置资金急需找到合适的投资管道,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由此产生了资金的供给面;另一方面,市场上难以得到银行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则不得不选择从银行体系外的其他管道获取资金,从而成为资金的需求面。供求双方互相促进,又吸引了大量社会闲置资金的加入,从而在监管薄弱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银行表外业务间,形成了影子银行体系。由此可知,相对于银行体系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来说,民间高利贷的社会融资系统最显着的就在于资讯不公开与高槓桿融资的特性,亦即是货币乘数创造就难以估计了。

  根据廿一世纪经济报导记者统计,最近两年时间,整个信託业爆出的风险事件约合20起左右,包括中融信託、安信信託和吉林信託出现的兑付事件达到3次,中诚信託和中信信託也达到2起,此外,四川信託、五矿信託、华澳信託、华鑫信託和陕国投等也相继均有风险事件爆出。这样的场景不由得回顾到台湾投资信託业在2004年发生的「联合投信」结构债事件。事实也是如此,主管机关几乎是绷紧神经,紧急处理联合投信旗下基金由其他同业的接管问题,一旦失控,那将是一场无法收拾的大灾难了。

  除此之外,在银行体系内部的理财商品和服务外,银行体系外部的影子银行指的是中国的民间借贷活动,当然还包括一些民间私募基金和非法集资等民间金融行为,这可以说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一大特点。另一特点就在于影子银行信贷商品定价紊乱,尤其是在2013年6月的「钱荒」开始, 资金一旦超乎预期的紧俏,民间高利贷价格就变成了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了,借贷利率可高达20%,按借款期间与贷款额度大小区间就在7%~20%之间,这时候资金套利就大行其道,中国上市大型企业在海外筹措便宜的美元资金,转手以人民币借给中国境内企业,大赚资金利差。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资金暗流已经成为巨大的地下湖泊了,但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究竟有多大呢?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一个海内外都认同的精确统计。不过,根据社会融资总量的数据,再考虑到民间借贷、融资租赁等金融形式,可大致推算出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应在18至20兆人民币之谱,这规模还不到总量为90兆人民币的商业银行存款的1/4。而美国的影子银行在2007年高峰时期,整个影子银行系统的资产规模高达10.5兆美元,而与此同时,美国五大银行控股公司的资产总额刚刚超过6兆美元,美国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约为10兆美元,规模正好与美国传统银行体系的总资产不相上下。从这个说法比较来说,至今中国影子银行系统的规模仍相对有限。

  类似于金融体系内生型影子银行泡沫,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与银行体系紧紧相扣,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资金暗流危机。2013年中,中国政府经过了3个月的政府审计部门正式针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大规模普查后,最终结果终于揭晓了。截至2013年6月30日为止,中央政府加计各阶层地方政府债务,总计达到30.3兆人民币,其中地方政府债务赤字就超过半数,占政府总债务规模的59%,高达了17.9兆人民币。

  这一次的审计结果还揭露了一项讯息,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债务所必须承担的利息支出将会是多么沈重的负担。假设说3%至7%的利率计算的话,中央与地方政府负债最保守估计总额在20.7兆人民币计算,那将需要高达6,200亿至1.45兆人民币的利息支出。单就这项利息负担,就已经是政府总税收收入的5%~11%了。这意味着政府财务资源可使用在社会福利项目的损失资金,产生了排挤效应恶性循环。

  中国货币暗流不一般,无论是影子银行体系或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都是属于内生型且体制内的范畴,充其量就只是一股「茶壶里的气泡」(Bubble in a teapot!改自谚语Tempest in a teapot,即「茶壶里的风暴」),既然自己做事自己当,如今遇到这种情况,他也只有「自求多福、自己独享了」!。

  中国的资金暗流着眼在银行信贷、理财商品和地方债务等金融体系内生型且主要是境内金融体系的发展衍生。从市场运行的角度说,这些钱是沉淀在信贷市场和影子银行,这就是这样的。但是,这些钱又是流动的,信贷不断的借新还旧,这是从钱本身的流动角度说;就像某条地下河流的水,永远在流动,但是你永远没有办法喝到它们。

  在基础货币不变之下,货币供给量需要关注的是货币乘数的成长与控制,处理影子银行最高原则,中国政府心中的一把尺就在「流动性的合理,应该考虑到所有资金的实际需求,要保证实体经济不会特别缺钱」。然而相对之下,5年前美国政府为了因应次贷危机,在其他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无法使用之下,毅然决然的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这就不只是货币乘数泡沫化问题,而是直接扩大的货币基础,其威力以几何级数(Exponential Increase)扩大,资金暗流如同大海啸般淹没了全球金融市场。

  创造货币之事,亦何容易!但是却覆水难收了。美国量化宽松的烂摊子,全球经济势必概括承受。当全球中央银行无时无刻的在为QE退场与持续支撑全球经济发展之间寻求适当平衡时,中国也不惶多让,苦于烧煳了的肉丸子必须尽快处理,但是他们如何收场?是否可以把一个「外爆」另一个「内爆」的未爆弹轻轻放下?终将会受到金融市场严格的检视──大家紧盯着眼睛看看,是否他们又会是散播另一个金融泡沫种子?

  双龙吸水闹钱荒

  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不约而同拉紧报:一个外弛、一个内张,全球都在担心一个是「外爆」、一个是「内爆」。自2008年展开的经济刺激政策,然而时至今日,美国和中国自2013年开始放松自己的经济刺激採取紧缩货币政策了。在2013年5月FED宣布第一次暗示QE退场机制和中国银行间隔夜拆款利率在2013年6月骤升的「钱荒」现象,银行间隔夜和7天债券附条件交易(中国称之为:回购)利率达到史无前例的高点,分别一度冲上30%和28%,直到7月底,人民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启动债券附买回交易(称之为逆回购)释出资金,资金旱象才得以缓解。同年 12月隔夜和7天回购利率也曾达到10%的水准,人们最关注的示警信号已经来到了。

  人民银行重启债券附买回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放水但更要关注的是严把闸门。如果一边注水放出流动性,而另一边商业银行将短期资金绕道进入到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进行放闸洩水。那么,人民银行注水愈多,问题愈多,风险愈大。此外,中国政府要兼顾资金流动性的合理,又要保证实体经济不会受到「钱荒」的影响,中国的紧缩货币需要的技巧就要很有艺术了,既要持续回收超额信贷资金,又要供应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即便是在2013年中起发生2次「钱荒」,但在2014年开春后连续第3週回收资金,人民银行持续进行附卖回(正回购)公开市场操作,以收紧春节期间超额资金流动性,总计回收资金就高达3,530亿人民币了。由此而知,未来「钱荒」现象将会经常性的发生,特别是「季节性的钱荒」如在月底、季底、年底资金流动性紧俏,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结算日的缺钱了。显而易见的,美国和中国同时放缓刺激经济措施的主要驱动力就在于泡沫的忧虑,并不是因为经济增长足够强劲。

  虽然在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有舒缓的迹象,近年来从过去每年10%,逐渐下降到7%到7.5%之间,未来6字头的增长也是不意外了。在好的方面,中国仍然有一系列的信贷控制问题,一旦事情开始演变成为麻烦,他将会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以防止大规模的资金外逃局面;在不好的方面,在2008~2009年之间大量的信贷资金注入市场提振经济,主要是刺激内需,避免遭受到金融危机波及,但这却也导致房地产市场过热现象、地方政府财政问题严重,以及工业产能过剩等问题,余波荡漾。

  然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放缓经济刺激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特别是这一个放缓措施如此措手不及的强劲且影响深远。过去历史经验知道,病来如山倒,泡沫从来都是瞬间引爆,如墨西哥金融风暴、亚洲金融风暴、欧美金融危机;而病去如抽丝,排放泡沫中的空气备极艰辛、时间落差且工程浩大。即便是政府为了达到稳健的经济软着陆,针对紧缩政策步伐正在进行微调,但是引爆泡沫的突然间金融风暴之风险依旧存在,这时候很有可能拖累全球经济,陷入另一次的经济大萧条。

  另一方面,中国过去5年来的经济刺激主要是透过降低信贷标准,导致2007年到2013年的货币供给M2年增率上扬了175%(如下图显示),全球最高,可想而知,通货膨胀率也是五国最高了(如下图显示)。而货币供给总量来说,根据中国大陆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大陆货币供给量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兆元(约是15兆美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这是美国的1.5倍(约为11.15兆美元),带动过去5年经济增长的亮丽成绩单其来有自。

  但问题是,天文数字的货币量是否流入实体经济令人怀疑,货币发行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自从2008年底信贷已经由9兆增长到24兆美元,这规模类似于美国加上日本银行体系的总和。增长速率在其他任何全球主要经济体从未有过,5年之间超过GDP的100%。中国人民银行在过去6个月两次货币紧缩冲击,他们正努力轻轻放下泡沫。

  显然当今中国人民银行面对的挑战就是:为这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不影响到软着陆的前提之下去槓桿化,缓步削减超额信贷,但看似简单却是知易行难了。
 
  资料来源:FRED / Joe 制图
    
  从此看出来,中国影子银行基本上不同于2007年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衍生性金融商品销售全世界,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影子银行影响范围侷限是在中国内部的金融体系,并以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作为依託。

  中国政府可以在金融体系内加强整顿,只要不是全面性的爆发危机,政府必须扮演好「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在这里做一个比喻,小时候逛百货公司附设的游戏区,我们常常会发现一种可以发洩情绪的游戏机器,叫做「打地鼠」。游戏机上头一般是9个地洞,启动后地鼠就会在未知的洞口冒出头来,我们只要正确的槌打冒出头的地鼠就可以得分了;影子银行危机也是如此,中国关起门来警戒着冒出头来的金融危机,就像是打地鼠游戏一般,一个一个的消除信贷泡沫,影子银行崩溃危机是否就此被控制在适当的范围?还需后续观察,但中国已经注意到资金泡沫风险的严重性,情势乐观看待。

  总而言之,至今无论是中国或美国都没有建立起刺激措施带动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过去作为经济刺激的副作用,则是泡沫与不断提升的槓桿作用,政府难忍副作用的扩大,使得反经济刺激(Unwinding Stimulus)措施变得极为迫切。这也是为什么全球排名前两大经济体家汲汲採取紧缩货币政策的主要原因了。

  外练筋骨皮

  俗话说得好:「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是内外兼修的不二法门。资金供给和需求就如同人体的内循环,当你身体元气饱满,经脉畅通,自然表现在外面的皮肤也就格外亮丽健康,是身体内在散发出来的光彩;经济金融体质也是如此,健康的资金供给状态得以供应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中国对外经济已经直逼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然这几年经济增长已经有所趋缓,但在全球影响力却逐渐增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大陆顶住巨大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甚至还支撑香港金融市场避免了美元暗流的冲垮,在区域内发挥了「锚钉作用」;同样可怕的情境在2007年又再一次发生,令全球金融市场危如累卵的美国次贷危机,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剎时倒吸一口凉气!风雨飘摇,如临大敌,那时候始终坚挺的人民币汇率,使得新兴国家得以缓了一口气,逐步化解货币贬值危机,不那么痛苦地度过这风雨飘摇的5年。这时候的意义显然相当重大,人民币因此开始承担了现今不兑换信用货币全球化的一部分责任了,更不用说美国政府把这样独揽的责任弃之不顾,甚至乘人之危获取暴利。「人民币国际化」的唿声,最早就在东协国家开始出现;基于此种共识,中国与东协各国间建立地区性金融机制迈出实质步伐。

  自2005年起,不同的模式已经出现。美元霸权并非不可挑战的,相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英镑为马首是瞻的全球货币挂钩在黄金,那时候谁拥有最多的黄金,谁就是老大;现今的信用本位制已截然不同了,谁的货币信用最强,谁就是老大。然而,美元对新兴市场货币的拉动有所减弱,或称之为美元与其他货币单位之间的合作运动,美元并非主要牵引的力量。在此之前,当美元移动的1%,新兴市场货币在相同的方向将平均增加0.8%。今天,共同的合作运动跌落接近0.5%。如今人民币1%的变动就会导致其他新兴市场货币0.1〜0.2%的连动影响且渐渐加强之中。

  对外来说,中国在全球和区域的国际组织默默耕耘了30年,有次序的与全球国间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以及加快脚步在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等策略,把人民币国际化步调推向更高层次,人民币暗流已是蓄势待发了。对内来说,中国的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财政赤字问题,如上所述这是「茶壶里的气泡」──闷烧!至今虽不见有火光,但浓烟仍不断涌生。然而,就算是泡沫爆破的机率较少,但也不能说没有影响,一旦资金流动性窒息,引燃轩然大波,也足以酿成金融风暴。

  即便如此,中国改革开放后,GDP指数30多年来,每年以平均9.60%的经济成长率超高速发展,是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实体,中国人民币的崛起将是等待时机成为国际货币强权的不归路。

  首先,中国面对全球经济金融情势发展是「外练筋骨皮」,练筋骨皮说的是中国内外兼修的工夫步入暗中较劲阶段,在体质僵化逐渐退去之后,跨入柔化柔劲阶段的一种境界。自1990年开始,中国大陆积极参与全球、区域的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上拓展其影响力,努力挣脱美元魔咒,国际地位如日中天。中国大陆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日益紧密,抛弃过去孤立的外交政策,务实参与国际事务,任何国际场合中国都要轧一脚、说说话。具体的表现即是加入WTO、东南亚国协(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简称东协,中国称东盟)、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等等,这表示中国大陆对外身段柔软已经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必须尊重与遵守国际贸易的规范,面对国际市场动盪的风险,无法如过去一般我行我素,对中国大陆而言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对国际的影响很大,譬如,当大陆当局採取宏观调控的行政干预措施,就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显示世界各国对中国大陆经济情势变化的敏感度与影响程度了。

  人民币暗流蓄势待发,即便是上海自由贸易区刻意缓步开放货币自由化步调,以避免国际资金大举入侵,但中国在尚未开放资本项目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地推动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及国际化。而人民币货币暗流国际化的三大支柱主要手段是:对外签订货币互换协定、增加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以及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这些步骤意义重大,换句话说,人民银行和大家说,我和你约定好,我的人民币不要再透过美元换汇(交叉汇率)了,我们两个国家直接用本国货币记帐、清算或转换,省下来汇差和手续费双方共享。果不其然,许多国家都愿意和人民银行往来,直接就要把美元抛在一边了。

  最近几年,中国与全球范围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定,人民币互换总额呈稳步增长的态势。人民银行签署而仍生效的货币互换协议余额,2008年为1,800亿元人民币,到2013年6月底,总计已突破2兆人民币,其规模远超过全球离岸人民币储蓄存款(约为1兆人民币)的规模。货币互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各国中央银行是否愿意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先决条件之一。从货币互换路线来看,遵循了从周边贸易伙伴如香港和韩国,到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关键地区枢纽国家如土耳其和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再到西方国家比如英国、欧盟、纽西兰和澳洲的渐进路线。如今,与中国货币互换的国家和地区成功突破G7发达国家覆盖全球大半地区。近期,更多国家和地区表达了签署人民币互换协议的愿望。

  除此之外,在2014年3月底英格兰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已同意签署人民币清算和结算协议,这是在亚洲以外的首个此类协议,被认为将进一步增强伦敦作为西方人民币交易中心的地位。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应当拥有一种全球货币,借助伦敦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壮大人民币业务。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过去三年来人民币交易规模增长了逾两倍,2013年达到1,200亿美元/天。虽然这个数额还远不及美元,美元的日均交易规模在4.65兆美元,但人民币已经逐渐壮大,走自己的路了。

  台湾虽与大陆建立货币清算机制,但要发展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关键在与大陆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这也是台湾中央银行官员必须不断的唿吁,自2013年2月启动人民币清算业务及人民币存款业务以来,短短1年时间,截至去年12月底,台湾外汇指定银行办理人民币存款的有65家,余额达1382.19亿元人民币;若再加计57家国际金融业务分行的443.81亿元人民币存款,合计达1826亿元人民币。香港2004年1月开放人民币存款业务,截至当年底,全年累计也不过是121亿人民币。相较之下,台湾开放人民币存款仅一个月即达390亿的存量,增速远远超过香港!显示台湾民众对人民币的投资需求相当殷切,台湾的中央银行当然希望大陆方面两岸换汇协议(SWAP)尽快签署了。

  内练一口气

  接着,中国面对内在经济金融严苛讨战环境里必须是「内练一口气」。这一口气就是气功行气,行气则血行。而气功就是练气和练意的功夫,换句话说就是这是一种气与力的内在运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必须自下决心,一旦练到量变到质变,即是功成之日。中国的特殊社会主义经济体,除了外练筋骨皮外,内练一口气关键就在于领导人的意念。

  近年来,国际金融机构与学者专家一直鼓吹「狼来了、羊快跑」的警示,他们都说中国金融危机逼近或即将引爆、市场泡沫破灭以不远,国际信用评等机构也为此调降中国的主权评等。他们期待的是中国金融市场产生「乌鸦效应」,就如同美国QE退场之际新兴市场外资热钱外逃,使得当地货币大幅波动濒临金融危机边缘。

  不同于美国QE退场祸及全球金融市场,中国面对的是体制内资金暗流的拨乱反正,靠的是中国自己领导人的意志力和金融监理的决心。中国的信贷危机有如沸腾的开水般,茶壶里的泡沫此起彼落,但解铃还需系铃人。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与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财政可以被看作是「茶壶」与「茶盖」的关系,不分离:简而言之,没有了「茶壶」,则「茶盖」无所依靠、无法生存;反之,「茶盖」的密封产生对流热空气,又会对「茶壶」的沸腾发展程度和规模产生了催化作用,因此,一旦「茶盖」的过度密封发展又会反过来损害到「茶壶」闷烧,形成人民币暗流的「反噬」,政府就因为这样必须尽快收拾了这许多的烂摊子。影子银行风险逐渐升高,几已成为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不可承受之重。不少专家直言,其潜在风险将成危及大陆经济的未爆弹,或许有民众担心影子银行状况若持续恶化,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危及大陆金融银行体系。但是,我认为其发生的机率很小。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人民银行紧盯金融机构的信贷泡沫,货币紧缩让市场有如惊弓之鸟般草木皆兵。在金融市场「钱荒」的景况下,人民币资金暗流「一紧就慌、一慌就放、一放就乱」的在兜圈子,每一轮都不经意的抹下了一、两个泡沫,如2013年底的中诚信託基金委託银行代销山西煤炭公司贷款所发行的集合信託商品违约案。即便如此,只要不至于引发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则危机就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了。了解了这一点,我更可以大胆地说,在紧缩货币流量的调控下,中国金融泡沫不会就此瓦解崩溃,估计金融危机的机会少于10%以下。

  然而,就算这样,并不表示未来不会出现更糟糕的后果。但更进一步说,国际金融机构与学者专家们也不必犹如幸灾乐祸的乌鸦,一旦中国发生不可预期的金融危机,那也将是全球金融市场大祸临头之日。

  截至2013年底中国外汇存底为3.82兆美元(115.5兆元台币),屡创创历史新高,位居全球第一,据估计,美元资产大约占60%以上,规模至少高达2.3兆美元,其中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如今,外国人持有美国政府在外流通14兆美元的债务,其中接近50%的债权是由海外投资所持有的,即便是中国有全部一次抛售的想法,美国人知道世界其他地方根本无法同时大量抛售美国政府公债或资产,一副债多不愁的嘴脸。

  假设说,中国不幸发生金融风暴的话,我估计这时候中国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那么中国外汇存底中的美元资产肯定会在全球金融市场大举抛售,其他国家为了保值估计也会跟进相继出脱美元资产,全球金融市场肯定是岌岌可危,这时候的美元或以美元计价的资产有可能变成一文不值。

  事实证明,这样的情景并非不可能。如果有人大把大把的抛售美国国债,那极有可能是中国,还有是俄罗斯、土耳其、南非、印尼或是其他出于种种不同的原因纷纷疯狂卖出美国国债。虽然至今尚未得到澄清,但我们所知道的是,美国Fed接受外国中央银行委託保管所持有的国债,在2013年3月12日为止的余额一週内大幅下降了1,060亿美元,这是有纪录以来的最大单週跌幅,令人吃惊莫名。

  虽然,3月12日这样的单一事件并不可能证实了美元的信心已然崩溃,但是一旦金融风暴事发突然,把Fed当作提款机而抛售美国国债的动作,势必会再次发生。届时以美元为中心的信用货币制度将有可能一夕瓦解,全球美元霸权信用货币的时代极有可能重新洗牌,这样的灾难难以想像,但可以确信的是,全球货币信用的分崩离析,相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金融市场的崩溃境况,则有过之而不及了。我们可以想像一下,美国有可能在极不情愿的状况下参与新一轮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只不过这时候召开地点已经不在美国,而是在北京了。

  人民币不一般

  全球经济金融情势在经过5年非典型货币宽松时代,欢宴即将结束了!如今面对着全球金融泡沫危机,一个内爆危机、一个外爆危机。正当全球两大经济体戒慎恐惧地推出紧缩货币政策,努力把泛滥的货币暗流逐渐消退,如果他们这些统治全球经济金融命运的巨头们採取了正确的手段,使全球金融繁华褪尽去泡沫化而回归实质的经济基本面,那么他们的信誉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反之,若採取了错误的行动,他们则失去了金融历史的舞台。

  人民币货币暗流已经在全球金融市场埋下了种子,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长等同于逆水行舟,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当这样趋势持续下去,它开始威胁到了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我估计,人民币货币可能在2025年占全球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30%。

  货币之能事,犹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挖空货币信心的国家和一个坚持维护货币信心的国家,哪一个将会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和拥护?了解了这一点,那答案就很明显了。

  人民币暗流不一般,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最迟将会在2016年见真章。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不现实的想法,人民币很难成为全球投资货币,勉强算得上在全球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惊鸿一瞥,即便如此,任何改变都需要在全球金融大格局的深刻转变。

  现今,人民币是以惊人的步伐不断发展,作为货币交换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媒介,它的进程在3年内将取得国际地位,10年之内,全球货币霸权有机会重新洗牌!

推荐

一部兵不见刃却残酷的货币金融史


  纵观世界货币金融史,其实是一部货币暗流争锋史,水到渠成,一部兵不见刃但却更加残酷的货币金融史,随着波涛汹涌的暗流滚滚而来,掀起一片烟硝。十八世纪英国让人们见识到了国债信用的威力,而严肃看待国债义务毫不背信的处理债务,进而建立伦敦货币市场,则是获取这种英镑霸权的先决条件,同时,他们利用殖民地的市场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英镑体系,才有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十九世纪雄霸世界,傲视群雄,夹带着黄金本位制为后盾,英镑暗流遍行欧洲,更是英国殖民地区主要的货币支柱。

  而相较于英国的崛起,旗鼓相当的美国新大陆逐渐崭露头角,(Theodore Roosevelt,狄奥多.罗斯福,1858~1919年,第26任美国总统,俗称老罗斯福)老罗斯福总统的霸气则在于他从不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美国得天独厚,独占北美洲大陆最佳地理优势,二十世纪遗世独立于第二次世界战争的战场,因此,美国不像英国那样依赖殖民地的市场,他完全依靠贸易开放与国内庞大的市场规模,以经济独立的根基,完成大国经济崛起的伟大转变,一举超越欧洲强国经济的总和。此时因缘际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生灵涂炭,而美国却又毫发无伤,正可以好整以暇然后一步一步部署自己的美元体系。最终就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作,以及1972年尼克森片面脱钩黄金体制的强权之下,美元信用本位制登上全球货币霸权。

  然而,最近5年以来,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一意孤行,人们总算意识到货币霸权的威力,正有一批统称为先进国家掌握着国家货币工具,意欲把主权货币洗出境外,它们如同一个货币暗流在悄悄涌动,威胁着正常的经济秩序。「美元暗流」就如同世界交响乐团的「指挥棒」一般,随着既定的乐谱按表操课,世界舞台上的其他演奏者就必须随波逐流,跟着美元流水荡漾,毫无防范之力。

  时光荏苒,全球经济金融情势已不可同日而语了。美元霸权已经历经了70年的历史了,资本的流动(美元暗流)已经成为全球化唯一致命的弱点,它自己创造货币,更甚的是它自己又创造信用,美元信用货币成为致命的武器。从此,毁灭性的货币暗流危机蠢蠢欲动,导致新兴市场通货膨胀再起、贫富差距扩大,不由得让人捏把冷汗。

  维也纳犹太裔小说家史蒂芬.褚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在191999年的小说《邮局女孩》(The Post-office Girl)中如此写道:「金钱在你睡觉时融化消失……你从未停止移动,但你总是慢了一步。生活成了数学,又是加法,又是乘法,数字与数目的狂暴旋风,漩涡一把将你最后的财产卷入无底的黑色真空中……」,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解体之际,描写了货币信心崩溃后景象,令人刻骨铭心。

  随着 Fed量化宽松为恢复美国需求而增印钞票,新兴国家所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会和美元一路贬值。特别是中国,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攀升至3.95兆美元,更是深受其害。此时,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是大势所趋,人民币在海外市场大步前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也愈发清晰地表露在台面上,并且逐渐显露出成功的迹象了。

  我倾向认为货币的历史向来不乏平静,如同小溪般潺潺而流,没有频繁的浪涛或剧烈的风暴,只是暗流潜伏,直到真正的金融风暴来到眼前,这时候,人们就如同惊弓之鸟,遑遑不可终日了。当一个极尽所能挖空货币信心,而另一个竭尽心力维护货币信心,哪个国家最终会获得支持和拥护?答案显而易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币不一般!我们在这里可预期的是,即便是当今货币崛起之路依旧颠簸异常,但人民币终将毫无悬念地走向成熟可信的国际货币之路。

  最后,仅以本书献给我的家人,有了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才能不断地的创作。此外,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荆克迪研究员在我写作期间提供各种中国经济金融研究讯息,在此一併感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書名《貨幣暗流之人民幣不一般!》,第一個感覺就是:「哇,這主題聽起來好勁爆!」台灣人對人民幣一直都充滿了好奇,不論是匯率的波動、對台灣經濟的影響,還是它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都像一個充滿謎團的黑盒子。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出了「暗流」和「不一般」,這讓人立刻聯想到背後一定隱藏著許多我們不知道的運作機制和影響力。光是想像,就覺得裡面可能會有許多我們平常在新聞上聽不到的獨家分析,甚至是一些大國博弈、金融操作的內幕。我一直覺得,了解一個國家的貨幣,就像在窺探它的經濟心臟,而人民幣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貨幣,其「暗流」絕對是牽動全球脈動的重要力量。我特別好奇,作者會從哪些角度來剖析人民幣的「不一般」?是從歷史演變、政策制定,還是國際金融體系的角力?希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揭開人民幣神秘面紗的一角,讓我們對這個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數字」,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畢竟,這不只是關於錢,更是關於一個國家的實力和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评分

《貨幣暗流之人民幣不一般!》這個標題,聽起來就很有故事性。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一些電影或小說裡的情節,可能是關於金融大佬們在幕後操縱,或是國家之間為了貨幣霸權而暗中較勁。雖然這是本講述經濟的書,但「暗流」這個詞,總讓人覺得裡面不乏一些戲劇張力。我一直對國際金融的陰謀論有點興趣,當然,我不是說這本書會寫這些,但「暗流」確實暗示了水面之下還有許多我們看不到的規則和力量在運作。像是人民幣的匯率是如何被影響的?有沒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操盤手」?而「不一般」又是從何說起?是它的發展速度太快?是它的影響力太大?還是它挑戰了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人民幣這個貨幣,是如何在眾多貨幣中脫穎而出,甚至改變遊戲規則的。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讓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理解的方式,來解開這些謎團。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貨幣暗流之人民幣不一般!》,讓我聯想到近年來兩岸經濟關係的微妙變化。以往大家可能比較習慣談論台幣與美元的關係,或是人民幣對亞洲其他國家的影響,但這次直接把焦點放在人民幣的「暗流」和「不一般」,這不禁讓人思考,人民幣是不是在悄悄地改變著什麼,而我們可能還沒意識到。特別是對於在台灣做生意、有兩岸往來的朋友來說,了解人民幣的動態絕對是攸關生計的大事。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深入探討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以及這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機遇。像是人民幣如何一點一點地滲透到國際貿易、金融投資甚至儲備貨幣的地位,這背後肯定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戰略和佈局。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或是預測未來人民幣可能扮演的角色,那對我來說絕對是極具價值的。我希望它不是一本冰冷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能用生動、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我們走進人民幣這個複雜的世界。

评分

對於《貨幣暗流之人民幣不一般!》這樣的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學習」與「警惕」。學習,是因為我們身處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了解主要經濟體的貨幣運作絕對是趨勢,尤其人民幣的崛起,其影響力無遠弗屆。我渴望能透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人民幣的價值、它的國際地位,以及它對我們台灣經濟可能帶來的衝擊和機會。另一方面,「暗流」和「不一般」也讓我產生一種警惕感。這是否意味著人民幣的發展中,存在著一些潛在的風險?或是它正在以我們未曾預料到的方式,影響著全球的金融格局,甚至可能對我們的經濟安全構成挑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平衡的觀點,既有深入的分析,也提醒我們潛在的風險。對於想要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做出更明智的經濟決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份重要的「指南針」,指引我們辨識方向。

评分

「貨幣暗流之人民幣不一般!」這個書名,實在太吸睛了!「暗流」兩個字,瞬間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讓人聯想到那種檯面下波濤洶湧、但表面卻風平浪靜的金融景象。我一直覺得,貨幣不只是數字,它背後連結著國家的實力、政治的角力,甚至是文化和歷史的積澱。而人民幣,作為一個如此龐大經濟體的貨幣,它的「不一般」一定有其獨特的根源。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從貨幣的歷史演變去闡述人民幣的特殊性?還是會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剖析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定位?又或者,會不會揭示一些關於人民幣改革、匯率機制背後,不為人知的決策過程?總之,這本書的標題給人一種「深度挖掘」的感覺,讓人期待它能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乾貨」,讓我們這些對經濟議題有興趣的讀者,能對人民幣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不再僅僅是從新聞報導中零星片段的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