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力任务中心社会工作:理论与技术

复原力任务中心社会工作:理论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虽然社会工作已经逐渐脱离病理观点的服务取向,但是对个人与家庭问题或需求的评估,仍然习惯偏向个人归因和重视风险因子的寻找。此外,当前社会工作强调人与环境之关系,重视对服务对象充权。不过,充权服务对象并非立即可以完成,而是需要时间和行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最终还是要关注和协助服务对象的立即性需求,以有效因应生活适应问题,增进人类生活幸福感。因此,提供个人与家庭直接的专业服务就相当重要。近年来,复原力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多和广,在学术上也强调复原力的重要。但是复原力仍然只是停留在概念认知层次,许多实务社会工作者并不理解如何进行实务操作。其实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但不会落入生活困境;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许多人的生活环境中有保护因子,可以提供资源协助度过生活困境或逆境。到底人的生活环境中有哪些保护因子可以协助对抗风险因子,使人脱离困境或发愤图强、努力向上?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学术研究和实验方案,不仅概念内涵更加丰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如何运用复原力提供服务,也有相当多的参考价值。在实务工作上,社会工作如何具体规划各种服务方案,以有效培育服务对象之复原力,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说明概念或内涵,而缺乏系统性的干预步骤。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工作取向,大致上已採用任务中心为核心的工作方法,而且运用范围已经相当广泛。实证研究亦显示任务中心有明确的效能。然而,任务中心在国内文献中,亦欠缺具体完整的实务操作案例,故多数实务社会工作者多半只有认知上的概念,相当少人运用在实务方案规划与操作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白倩如


  学历:暨南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博士
  现职: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助理教授
  专长:高关怀及性交易儿少、复原力、社会个案工作

李仰慈

  学历:国立阳明大学卫生与社会福利研究所博士
  现职:新光医院唿吸治疗师
  专长:老人长期照护、老人福利与社会工作、家庭与社会福利

曾华源

  学历:台大社会学研究所硕士
  现职:东海大学社工系教授
  专长:社工价值、社会工作方法、青少年社工、社工理论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复原力取向社会工作
前言
第一章 社会工作理论观点的演变—从个人病理观到生态优势观
壹、为什么要培育复原力 .
贰、病理观点社会工作服务之限制
参、生态系统观点与复原力
肆、优势观点与复原力

第二章 何谓复原力?—基础概念与不同取向
壹、复原力的意涵
贰、复原力核心概念—逆境、风险因子与保护因子
参、复原力的理论演变与不同取向之比较

第三章 复原力的来源—保护因子及其作用
壹、核心保护因子—实证研究发现
贰、保护因子的作用模式与历程

第四章 复原力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
壹、信任性专业关系建立的障碍
贰、复原力专业关系特质与作法
参、复原力取向的专业关系意涵
肆、复原力关系的界线议题

第二篇 社会工作任务中心取向实务指南
前言
第一章 任务中心社会工作
壹、任务中心的基本概念
贰、任务中心取向的基本假设
参、服务对象「问题解决」行为的假设

第二章 任务中心个案工作的问题处置基本原则与流程
壹、个案工作问题处置基本原则
贰、问题处置流程
参、研判与指认标的问题
肆、任务执行过程障碍的移除

第三章 任务中心个案工作目标设定及协商契约
壹、目标之意涵、功能与种类
贰、目标设定之技巧
参、目标协商之过程
肆、拟定契约
伍、任务中心取向个案工作契约拟定范例

第四章 明确拟定完成目标的各项单独、却有连接性之任务
壹、拟定任务
贰、任务执行
参、监察、评估与结案

第五章 任务中心取向之长处与限制
壹、长处
贰、限制

第六章 任务中心个案工作案例与自我练习

第三篇 个人复原力培育
前言
第一章 提升自我效能培育个人复原力
壹、自我效能的意涵及其来源
贰、自我效能与复原力之关系
参、如何培育自我效能
肆、自我效能之评估与测量

第二章 透过环境保护因子培育个人复原力
壹、环境保护因子对培育个人复原力的重要性
贰、透过家庭系统培育个人复原力
参、透过学校系统培育个人复原力
肆、透过社区系统培育个人复原力

第四篇 复原力任务中心实务指南—高关怀青少年复原力培育团体工作范例
前言
第一章 认识高关怀青少年
壹、高关怀青少年的意涵
贰、青少年风险行为的发展阶段
参、高关怀青少年的成长目标

第二章 提升青少年自我效能团体方案
壹、团体动力的要旨
贰、社会团体工作之设计原则
参、提升青少年自我效能团体方案设计范例

第三章 高关怀青少年复原力生活体验营
壹、体验学习的意义
贰、体验方案活动设计原理
参、高关怀青少年复原力生活体验营方案设计范例

第四章 长期安置儿少复原力培育服务
壹、安置环境的基本特性
贰、复原力培育服务设计原则
参、服务设计范例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我曾在精神卫生领域、外籍配偶与高关怀青少年领域中,从事直接服务多年,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机会与各个专业团队合作。做为一个从实务工作出身的大学教师,我一直期盼可以缩短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工作之间存在的距离。多年来,国内社会工作专业化有长足的进展,但始终无法完全摆脱服务空洞、成效不佳的质疑。过去,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训练重点,大多是放在要能准确判断服务对象问题形成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上。这一点,可以普遍见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纪录—有完整的评估,但缺乏处置作法。在实务场域中,服务进展缓慢的挫折感很容易积累,常常耗损最初的专业理想与热忱,甚至会反映在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当中。另一方面,实务工作者则怀疑抽象的理论概念是否真的有可能实践,或者只是空中楼阁。不论是自认或被认定为「学术」或「实务」的社会工作者,或许都曾经感受过理论与实务之间难以转换的挫败感。

  长期以来,病理取向的理论思维逻辑,仍然是认为只要消除造成服务对象问题困扰的风险因素,就能够使问题获得改善。然而,这样的理论取向其实是有逻辑问题的。其一,造成服务对象困境的风险因素,并不一定会使所有人都陷入相同困境,但我们甚少去认真探究原因为何。首先指出这种理论逻辑谬误的是Rutter(1976, 1985)。其二,找到形成问题的因素,不等于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要素。例如,我们对于少女从事性交易的相关研究虽然已有大量的累积,但实际上无助于已经涉入性交易的少女离退性交易(白倩如,2012b)。其三,个人改变动机并不仅仅是受心理认知历程的影响,结构性的影响其实更为关键。综观相关的研究不难发现,改变动机是影响处遇成效的关键因素。这点融合任务中心和生态观点,将能够协助实务工作者更准确的理解服务对象为何改变或不改变。上述论点从1980 年代起,就开始不断被提出,至今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走向。因为曾华源教授的启发,使我了解到自己看待服务对象的侷限,以及服务处置方法的表浅,因而开始钻研复原力理论。过程中,很感谢财团法人天主教善牧基金会执行长汤修女和台东德蕾之家的少女们,以及台东的区督导陈玉洁。因为她们的信赖,使我能够将复原力在实务工作中实践,并看到具体的成效。此外,在与许多实务工作者一同努力的过程中,也发现抽象的原理原则和理论概念的操作化是一个主要的困难。我认为将复杂纷乱的实务经验做概念归纳,以及将抽象概念操作化的循环过程,是养成专业人员的根本途径。任务中心的结构性不但有助于解决社会工作者处遇目标过于抽象、操作步骤模煳不清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使社会工作者摆脱只能做资源连结的质疑。

  事实上,复原力的运用范围十分多元,并不仅止于弱势儿童少年或身心创伤事件,而且已经扩及运用到家庭、老年人、身心障碍者、外籍配偶或移民人口、药瘾与毒瘾人口等等。这些都已经在全球社会工作中被广泛运用。除此之外,复原力在心理谘商与教育领域也已经被大量的讨论。不过,社会工作专业在复原力理论的运用上,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因子与个人保护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相较于教育领域较倾向採用发展取向,心理谘商领域倾向採用心理认知取向,社会工作更强调服务对象受环境结构压迫,或对抗生存困难的充权取向。复原力与任务中心的专业关系,均更加重视服务对象的理性与潜能,更强调社会工作者应该要反身性的思考自己对服务对象持何种看法。透过採用生态观点、多元文化与平权的关系取向,将更能够如实的理解服务对象在生活环境系统当中面对的困难。本书的目标期望能够介绍复原力理论的概念和具体作法,并运用任务中心的操作化过程,以使复原力服务更为结构化。书中有许多实务案例与范例,期望可以使读者更了解理论概念的操作方法。本书能够完成要感谢社团法人台湾复原力社会福利协会的大力支持,以及王淑桢秘书长的擘画和推动。同时感谢曾华源老师的督促和诸多贡献,以及李仰慈博士对本书的修正和编写的投入。如果没有他们,本书无法完成。本书如有任何需要修正之处,请前辈不吝赐教,以便修正精进。

白倩如
于彰化师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