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的艺术(2版)

社会中的艺术(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iklas Luhmann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社会中的艺术》(1995)一书,乃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所撰写之一系列全社会功能系统着作中,紧接于《社会中的经济》(1988)、《社会中的科学》(1990)、《社会中的法律》(1993)之后探讨个别功能系统的系列丛书中第四辑专论。本书前三个章节,首要在为读者展示出由沟通理论、观察理论、与形式理论所组成的观察工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学系统论中关于「媒介与形式」(第三章)的详细探讨,首度出现在《社会中的艺术》一书中。接下来的两个章节中,鲁曼则致力于开展艺术系统分化与自我组织的理论架构,并且以历史资料为本,赋予其理论性的归纳与诠释。艺术系统的演化,尤其是在十五与十六世纪后进入现代时期的演化跃进,则在第六章中获得了精辟的阐释与说明。最后,本书以艺术系统的自我描述做结尾,总结出艺术系统的历史展现及关于其自我描述的讨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尼可拉斯.鲁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


  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与哈伯玛斯间激烈的论战影响了德国社会学的发展方向,自1969年获得毕勒菲德大学社会学教席后,他尝试发展一套新的社会理论。1984年所出版的《社会系统论》一书奠定了他在社会学界不可撼动的地位,在其中他以「自我再制」此一革命性的概念来重构社会学的系统理论。接着他开始透过描述各个不同功能系统,来为全社会理论的提出做准备,完成了《社会中的经济》、《社会中的宗教》、《社会中的艺术》等着作,并在生命终了前完成了他的承诺《社会的社会》一书。整体的着作繁多,至少有59本专着以及两百多篇文章。

译者简介

张锦惠


  学历:德国Tübingen大学现代英国文学暨语言学系博士候选人

  研究领域:文学理论、角色与情感理论、英国与德国文学从浪漫主义至现代、美学等

图书目录

译 序
后英雄时代的艺术(史)理论:《社会的艺术》导论
前 言
第一章 感知与沟通:形式的再生产
第二章 一阶观察与二阶观察
第三章 媒介与形式
第四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系统的分化
第五章 自我组织:符码化与纲要化
第六章 演 化
第七章 自我描述

图书序言

第一章感知与沟通:形式的再生产

我们依旧执迷于一种传统的魔力──这个传统以阶序的方式来配置心理机能的结构,并且因此将「感官性」(Sinnlichkeit)(也就是感知),贬抑至一个较低的位置上,相较于被赋予在理智和理性上的各种反思性的高度功能。就连「观念艺术」(conceptart)的最新现代版本,也是追随着这样的传统。借由摒弃艺术作品与其他客体之间可以经由感官来感知的区分,观念艺术如此来避免将艺术贬抑至感官感知的领域中。

古欧洲的传统里,这种阶序式的评价乃是根植于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因此暗示了人类与动物之间共有机能的贬值,尤其是感官感知的能力。而且同样令人不甚满意的是,感知只能提供「事物/时间」这样一组区分,并没有可以永恆持续的单元(理型)。人类特有的接触能力,正好符合了这样的(理性)思维。但是,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相对于这样的思维,这类比较正好指出了感知在演化、起源、以及功能上所具有的优先性。首先,拥有中央神经系统的生物必须进行外部化(Externalisierung),并且建构出一个外部世界。唯有如此,他才可以根据自身肉体的感知,并且根据外部世界发生的问题,清楚地表达出他的自我指涉。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个问题或许还需要更精确的研究──或许透过一种将脑的「双重封闭性」(doppelte Schließung)转译为一种意识的「内部/外部」区分的方式。然而,我们并不需要在这里对此予以详细阐述。因为接下来要讨论的这个观点,已经足以让我们惊异不已:虽然人们似乎只能「在里面」观看而已,但事实上都是「在外面」观察事物。假设我们可以证实这样的观点的话,自我的感知也就变成了一种外部感知形式的复制,并且是以类比的方式(也就是如同在观察一个对象一般)予以过程化的。所有沟通因此都仰赖感知;而且思维是否以及如何追随感知,事实上是一个根据情况不同而可能出现诸多不确定答案的问题。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