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比较了现代中国的三组人物与思想。
王国维的自沉,因为「主辱臣死」,他希望代溥仪「受戈」,欲令北伐军「引甲而退七十里」,甚至「引甲而归」,以求能保全「吾君」溥仪。
胡适晚年,喜为人题「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的真意是:他知道反攻大陆已经不太可能了。
王国维的时代已经过去,胡适的时代还没有来。
殷海光代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立场。他相信有一套「公是公非」,依此可以对任何时空的政治作价值判断。这是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特色。
鲁迅则相信:坏有待被好克服;而好则有待被更好克服;更好 更有待被最好克服。而「最好」在现实上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任何现实是真正值得保留的。只有无穷的、暂定的标的,在无穷的进化路程中,一一被达成,再一一被丢弃。他是永远的「中间物」。
柏杨固守着我们这个时空的道德观念,据以评断任何一个过往的年代。
黄仁宇则相信:恶是正在形成中的善。于是,一切罪恶与不幸,在「大历史」长期的发展中都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