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思想与人物

现代中国的思想与人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思想史
  • 现代中国
  • 人物传记
  • 知识分子
  • 文化研究
  • 历史
  • 社会
  • 政治
  • 二十世纪中国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比较了现代中国的三组人物与思想。

  王国维的自沉,因为「主辱臣死」,他希望代溥仪「受戈」,欲令北伐军「引甲而退七十里」,甚至「引甲而归」,以求能保全「吾君」溥仪。

  胡适晚年,喜为人题「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的真意是:他知道反攻大陆已经不太可能了。

  王国维的时代已经过去,胡适的时代还没有来。

  殷海光代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立场。他相信有一套「公是公非」,依此可以对任何时空的政治作价值判断。这是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特色。

  鲁迅则相信:坏有待被好克服;而好则有待被更好克服;更好 更有待被最好克服。而「最好」在现实上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任何现实是真正值得保留的。只有无穷的、暂定的标的,在无穷的进化路程中,一一被达成,再一一被丢弃。他是永远的「中间物」。

  柏杨固守着我们这个时空的道德观念,据以评断任何一个过往的年代。

  黄仁宇则相信:恶是正在形成中的善。于是,一切罪恶与不幸,在「大历史」长期的发展中都有了意义。
《熔炉与回响: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张力》 导言:在传统的断裂与现代的初探之间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约1840年至1949年)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型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旧有的帝国体系在内忧外患中逐步瓦解,而一个全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性正在艰难地萌芽和生长。我们并非着眼于宏大的政治叙事或精英阶层的思想流变,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日常生活、知识生产以及文化心理的层面,探究在西方冲击与内部矛盾的交织下,中国社会是如何进行痛苦的自我调适与重塑的。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熔炉”效应——外部的压力和内部的变革如何共同熔炼出新的社会形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回响”——这些变革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引发的复杂反应、抗拒、适应与创造。我们将通过对具体社会现象和历史细节的剖析,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维的近代中国图景,而非单一线性的发展叙事。 第一部分:制度的松动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第一章:帝国末期的财政与地方权力转移 本章首先考察清末中央政府权力体系的衰微。通过对地方财政的梳理,特别是厘金制度的建立与运作,我们揭示了国家权力如何从中央向地方精英和新兴的士绅阶层渗透和转移。厘金不仅是一种税收机制,更成为了地方军事化和自主化的基础,为晚清的“非正式中央集权”状态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将分析,这种财政上的分散化如何反过来制约了中央推行任何形式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如洋务运动的后期发展)。 第二章:士绅的转型与“新式绅权”的兴起 传统士绅阶层,作为连接乡村与官方的桥梁,在面对新的教育体系(废科举)和新的经济活动时,经历了深刻的身份危机与重塑。本章细致考察了在地方自治运动和新式教育机构(如学堂)中,旧有士绅如何通过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和投资新式实业,将他们的儒家文化资本转化为“新式绅权”。这种转型并非简单的替代,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挪用与适应,他们既是传统秩序的维护者,又是新秩序的早期构建者。 第三章:商业的勃兴与城市空间的地理重构 近代中国的城市,特别是通商口岸和新开埠的城市,成为了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熔炉。本章关注城市地理空间的物理重构——租界、火车站、新式商业街的出现,如何打破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居住隔离。我们将分析新的商业阶层(买办、商人)如何利用这些空间进行社会互动和身份展示,以及这种城市化进程对乡村人口流动和家庭结构产生的冲击。对早期工人阶级(如铁路工人、工厂女工)的日常生活侧写,将揭示早期工业化带来的阶层分化。 第二部分:知识的迷宫与文化心态的变迁 第四章:翻译的“战役”:知识媒介的重塑 19世纪中后期,知识的引进主要依赖翻译。本章将深入探讨翻译活动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政治。大量的西方概念(如“科学”、“民主”、“进化”)是如何被首次置入汉语语境的?我们分析不同译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译者(往往是深受传统训练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无法完全对应的新概念时所采取的策略——是硬译、意译,还是借用旧有典籍的概念进行重新阐释。这种知识的“编码”过程,决定了现代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形态。 第五章:家庭的边界与性别角色的模糊 家庭,作为中国社会最核心的单元,在回应现代性挑战时展现出极大的韧性和脆弱性。本章考察了晚清以来,围绕“孝道”和“贞节”的争论如何升级,成为探讨个人权利与集体责任的核心议题。特别是对女学兴起和“新女性”形象的分析,展示了精英层面试图在“贤妻良母”的传统框架内嵌入“爱国”与“启蒙”元素的努力。同时,我们将关注底层女性在社会变迁中被忽略的能动性与生存策略。 第六章:文学的“陌生化”:从章回体到白话的张力 白话文运动并非一蹴而就。本章从文学语言的实践角度,审视了文化精英如何努力创造一种既能表达现代观念、又能被大众接受的表达方式。我们将对比早期白话小说与传统文言文本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的根本性差异。这种语言的“陌生化”尝试,是文化心理脱离旧有范式、拥抱新的感知世界的重要标志。 第三部分:器物、信仰与日常生活的摩擦 第七章:物质的殖民与日常生活的“西化” 本章将焦点从宏大叙事转向普通人的物质生活。鸦片、火柴、煤油灯、缝纫机——这些外来的“奇技淫巧”是如何渗透到中国家庭的日常空间中,并与既有的器物文化产生摩擦和融合的?我们探讨了物质上的被动接受如何影响了人们对“进步”和“落后”的判断。对服饰变迁的考察,尤其是西装、长衫与短褂的并存,展示了身份认同在不同场合下的弹性运用。 第八章:民间信仰的适应性与“救亡图存”的民间表达 在政治动荡和瘟疫横行的时代,民间信仰和传统宗教体系并未消失,而是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本章分析了神明信仰如何在“救亡图存”的话语下被重新诠释,例如对某些神祇被赋予“工业知识”或“军事力量”的想象。义和团运动等现象,正是传统信仰体系对外部压力进行集体性、符号化回应的极端体现。我们将揭示这种民间信仰的韧性,是理解社会稳定与动荡的关键一环。 第九章:时间观念的“加速”与“错位” 现代性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对时间的精确掌控。本章对比了传统基于农时和日出日落的“循环时间观”与铁路、电报和工厂作息带来的“线性、精确时间观”的冲突。这种时间观念的转变,对劳动纪律、社会交往的效率感,乃至对历史的理解(“千年未有之变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社会群体在适应新的时间节奏时,体验到了一种深刻的焦虑与失序感。 结论:现代性的“中国方式” 本书最终认为,近代中国并非简单地被“西方化”,而是在强大的外部冲击和自身深厚的历史积淀之间,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曲折的“协商”过程。最终形成的“现代中国”,是传统结构、外来观念与本土实践相互交织、碰撞而成的复杂混合体。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是”与“非”、“进步”与“落后”的二元对立,深入考察每一个社会层面和个体生命在转型期的挣扎、选择与创造。这本书试图描绘的,正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那些构成现代性肌理的无数微观的熔铸与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季伦


  【现职】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
 
  【讲授科目】
  明史、明清思想史、中国现代思想史

图书目录

卧听檐花落秋半:代序

1 现在际
第一例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輓词并序〉诗笺证稿
第二例 被围剿的胡适
生不逢辰

2 未来际
第一例 鲁迅走向革命
第二例 知识与信念:论殷海光的价值依据
存有与流变:两种思维模式

3 过去际
第一例 柏杨的历史法庭
第二例 历史与自由:评黄仁宇的历史理念
历史与道德

征引书目

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入门读物,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却极其扎实,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和有条理的方式,介绍了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再到近现代哲学思潮的演变脉络。他对于各个学派的核心观点,比如儒家的“仁”、“义”、“礼”、“智”,道家的“道”、“德”、“自然”,以及佛教的“空”、“无”、“因果”等,都做了简洁而准确的概括。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时,总是能够结合历史背景,解释这些哲学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书中对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争鸣和融合,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例如,作者如何解释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以及后来理学如何回应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都让我对中国哲学史的整体图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聚焦于具体的人物,但它通过对思想流派的梳理,让我间接地认识了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大门,让我对“中国性”的哲学根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理解当代的中国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一本探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专著,可以说是一场智识上的盛宴。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和辩论的世界。从《诗经》的“风雅颂”,到魏晋的“文以载道”,再到唐宋的诗歌理论,每一部分都鞭辟入里,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刘勰《文心雕龙》的解读,他不仅梳理了这部巨著的结构体系,更深入挖掘了其中关于“原道”、“征圣”、“宗经”等重要论述的深层含义,让我对中国文学的发生论和本体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历代文学批评家之间观点的碰撞和对话的细致梳理。例如,他对“以形写神”、“以气韵生动”等美学范畴的追溯和辨析,以及对“意境”概念的生成和演变的阐释,都展现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底。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墨客的雅集之中,聆听他们关于诗文得失、创作得失的深刻讨论。尽管这本书聚焦于文学批评,但文学批评本身就是思想的产物,是对于人类情感、社会现实和哲学思考的文学回应。通过对这些批评理论的了解,我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知识分子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表达情感,以及他们所推崇的价值。

评分

近期翻阅的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书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中国艺术发展脉络娓娓道来。从晚清的传统绘画受到西方技法冲击,到民国时期中西融合的探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艺术的意识形态化,每一个阶段都描绘得细腻生动。书中对吴昌硕、齐白石等艺术大师的艺术生涯和风格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领略到他们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浪潮中,坚守传统又不乏创新。特别是作者对于“新艺术运动”在中国的回响,以及早期留法、留日艺术家的贡献,都进行了详实的考证和独到的评价。书中的配图更是锦上添花,精选了大量珍贵的艺术作品,从徐悲鸿笔下的写实主义,到林风眠的意境悠远,再到常玉的奔放色彩,都让我大饱眼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艺术作品时,不仅仅停留在形式和技巧层面,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思潮。例如,作者如何将左翼美术运动与当时的革命思潮联系起来,如何解读抗日战争时期艺术家的创作激情,都让我对那个动荡年代的艺术有了更深的共鸣。这本书虽然没有直接论述思想家,但艺术本身就是思想的载体和反映,通过艺术的视角,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了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的著作,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作者以宏大的视角,梳理了从晚清洋务运动的萌芽,到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兴衰,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系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历程。书中最让我触动的部分,是作者对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形成和演变的深入分析,以及这些政策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统治者的考量。例如,作者如何解读民族资本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分析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调控,都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书中对于工业化进程、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外贸易的发展等关键议题,都进行了详实的论述和数据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经济现象时,并没有将之孤立化,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他探讨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经济政策如何影响人民的生活。虽然这本书更多地关注经济层面的运作,但经济发展始终与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紧密相连,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存方式、追求目标和价值判断。

评分

刚读完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传记,真是受益匪浅。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从儒家的仁爱礼制,到道家的无为而治,再到法家的严刑峻法,都做了细致的梳理和阐释。尤其对孔子的“克己复礼”和老子的“道法自然”,作者用生动的史料和逻辑严谨的分析,让我对这些古老的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作者对于这些思想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产生原因的探讨。他不仅仅罗列观点,而是将思想家置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解释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回应社会矛盾,如何试图解决政治危机。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那个百家争鸣的壮丽图景,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思想根基。书中对墨子的兼爱非攻、孙子的兵法韬略也有着精彩的解读,让我感叹古代中国智慧的博大精深。尽管这本书并非直接讨论现代中国的议题,但理解这些思想的源头,对于理解我们当下社会的文化基因,以及现代中国思想的演变,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让我看到了许多现代观念的影子,也认识到一些问题的根源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久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