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中、越关系之见证:一个中国外交官的手记

六十年中、越关系之见证:一个中国外交官的手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外交
  • 中越关系
  • 回忆录
  • 外交官手记
  • 历史
  • 政治
  • 文化交流
  • 越南
  • 六十年
  • 手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六十多年来,中越两国的关系始终充满了恩恩怨怨交缠嬗变的阴晴,或「同志加兄弟」,亲密无间,或反目成仇,兵戎相见。其内因或真相又是如何?

  本书作者少年时代移居越南,十五岁(1947)即投身华侨革命队伍,曾是当时的中国顾问团的翻译人员,见证了越共于河内立国的全过程,并成为中国最早援越经济代表处的一员。

  1954年回国,此后一直从事对越南、柬埔寨及老挝的外交工作。曾多次担任胡志明、周恩来、毛泽东的翻译,与越共、柬共及老挝人民党的高层领导有密切的接触。尤其是文革期间,接待来华访问的印度支那(三国四方)领导人更成为他的主要任务之一。本书以许多篇幅缕述中国与越、柬、老三国的关系,提供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乃目下所能见到的最丰富的个人参与外交大事件的特殊回忆录之一,有助于读者对中越关系有更全面及深刻之认识。

  1979年黄文欢出逃中国是中越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者是此一事件的最直接证人。在黄文欢来华之后,作者与之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个纪事亦为中越两国关系史研究家的必读证言。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作者曾深入柬埔寨丛林的柬共根据地,多次见过波尔布特、英萨利、乔森潘等柬共领导人。目睹了红色高棉立国前后的许多大事,书末的附录:〈我所认识的波尔布特——柬埔寨共产党兴衰侧记〉一文尤值得推荐。

  本书所纪录的人和事,大都已为历史风云所卷去。白纸黑字,立此凭据,以为前人怀,以为来者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包含《六十年中、越关系之见证:一个中国外交官的手记》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概述,同时避免提及您指定的书籍。 --- 《百年风云:一个国际观察家的东亚纵横捭阖》 著者: 王海峰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内容简介 《百年风云:一个国际观察家的东亚纵横捭阖》是一部跨越近一个世纪、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后期东亚地区复杂地缘政治变迁的宏大叙事。本书并非单纯的个人回忆录,而是一份深植于历史现场、融合了外交观察、战略分析与文化理解的权威性著作。作者王海峰先生,作为一位资深的国际问题专家和前驻外高级官员,以其独到的视角和严谨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东亚历史画卷。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系统地梳理了从战后重建到冷战格局重塑,再到后冷战时代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东亚国家互动模式的演变历程。 第一部分:废墟上的重建与意识形态的对决(1945-1960年代初)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亚地区从殖民体系瓦解到新兴民族国家建立的艰难过程。重点剖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如何成为冷战在亚洲的前沿阵地。作者详细描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面临的生存挑战与外交突围。 书中着重分析了以“抗美援朝”为标志的重大事件,不仅叙述了军事冲突的表象,更侧重于探讨这场战争对区域力量平衡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如何塑造了特定国家此后数十年的安全观与对外政策基调。此外,作者还通过大量的档案资料和亲历者访谈,还原了第一代领导人在指导对外关系时所展现的战略定力与智慧,特别是对区域内新兴国家如何在外来压力下寻求独立发展道路的观察。 第二部分:大国博弈与地区关系的张力(1960年代中叶-1970年代末) 这一阶段是冷战最为激烈的时期,东亚地区成为超级大国战略竞争的焦点。《百年风云》详尽记录了中美关系从严重对立到开始解冻的复杂轨迹。作者以其专业知识,解构了这一历史性转折背后的多重动因,包括国内政治的需要、国际战略态势的变化以及不同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微妙互动。 书中对“三角关系”的形成与动态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各国在权衡利弊、寻求最大利益公约数过程中的决策逻辑。此外,本部分也关注了东南亚地区在此期间经历的冲突与动荡,特别是对越南战争的长期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强调了外部干预对地区稳定构成的挑战。作者着力展现了区域内国家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如何进行自主性的安全布局和外交调整。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的窗口与东亚经济的觉醒(1980年代) 随着全球政治气氛的缓和,东亚地区迎来了发展经济、融入世界的关键十年。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对外经济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详细阐述了中国在吸引外资、技术引进和建立经济特区方面所采取的创新性举措,并将其置于当时的国际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 同时,书中对比分析了日本、韩国等“亚洲四小龙”的成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开始超越意识形态,成为重塑区域关系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描述多边经济论坛的兴起,本书展现了东亚国家间在经济领域建立互信、寻求共同繁荣的初期努力,同时也指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所埋下的隐忧。 第四部分:冷战结束后的秩序重塑与多边主义的探索(1990年代) 冷战的终结并未带来预期的“历史的终结”,相反,它催生了新的安全挑战和权力真空。《百年风云》用大量篇幅探讨了苏联解体后,东亚安全架构的重塑过程。作者详细分析了区域安全合作机制的萌芽与发展,特别是关于建立新型区域安全对话平台的必要性与实践。 本部分对亚洲金融危机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不仅关注了金融冲击的经济层面,更剖析了危机如何暴露了区域金融监管的脆弱性,并促使各国开始反思主权债务与资本自由流动之间的关系。作者强调了在此期间,东亚各国在维护地区稳定、共同应对外部冲击中所展现出的“亚洲智慧”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潜力。 第五部分: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与区域融合的未来(21世纪初至今)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进入新千年以来,东亚在应对全球化、技术革命以及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的努力。作者着重分析了新兴大国崛起对既有国际秩序带来的冲击与调整。书中讨论了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和网络安全等议题,如何成为超越传统双边关系的新的合作领域。 本书的结论部分,对过去大半个世纪东亚地区国家关系的演变进行了总结性的提炼,强调了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在处理复杂双边关系中的核心地位。作者呼吁,面对未来复杂的全球挑战,东亚国家需要坚持开放合作的姿态,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区域未来。全书以富有洞察力的观察和严谨的历史分析,为理解当代东亚的复杂图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史实基础。 --- 本书特点: 宏观与微观结合: 既有对国家战略层面博弈的宏大叙事,又不乏外交场合的生动细节描写。 多重视角: 基于作者资深外交官的身份,提供了不同于纯粹历史学者的现场观察和内部理解。 史料扎实: 引用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官方文件和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证严密。 关注发展: 重点梳理了区域内经济发展、制度创新与安全治理的互动关系。 适合读者: 国际关系研究人员、区域史爱好者、外交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东亚近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群


  1932年生,广东东莞人。毕业于北京东城区业余大学中文系。1938年为逃避日本侵华战祸移居越南。1947年参加中国南路部队。1950年调到中国援越抗法顾问团从事中越文翻译工作。

  195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外贸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工作。历任处长、局长、主任等职。长期从事涉外工作,特别是多年来与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领导人及各方面的人物打交道。

图书目录

序言……6

第一章  在海外度过二十个春秋
一、参加华侨武装自卫团……10
二、从华侨理事会到武工队……14
三、在华侨事务局电台工作……18
四、派到河内华侨事务局工作……22
五、到中国驻越顾问团工作……26
六、走上翻译工作岗位……32
七、从战争到和平……42
八、参加周总理首次访越接待工作……49
九、我谈恋爱了……53
十、反右运动中受批判,被剥夺领取勋章资格……55

第二章  皇城根下三十载
十一、开始在国内工作……59
十二、下放农村劳动……65
十三、参加《越汉辞典》校对工作……83
十四、结婚……85
十五、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88
十六、从事业余译述工作……92
十七、调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94
十八、我所接触到救国战争时期的柬共领导……98
十九、执政期间的柬共……115
二十、抗美战争胜利后波尔布特首次访华……122
二十一、随陈永贵访问柬埔寨……128
二十二、柬共执政期间最后一次访问柬埔寨……133
二十三、1978年到1998年的柬埔寨……135
二十四、黄文欢因反对黎笋到了中国……153
二十五、中联部的文化大革命……177
二十六、文革结束后的头十年……304

第三章  决心南归,奔赴改革开放的热土
二十七、在省政府外事办工作的六年……334
二十八、进入人大常委会工作……369
二十九、离休以后的生活……376

附录(一)
我所认识的波尔布特——柬埔寨共产党兴衰侧记  黄群口述……393

附录(二)
越中战斗友谊的事实不容歪曲  黄文欢……435

图书序言

序言

  我的一生,经历过三次大的迁徙,六岁下南洋,26岁上北京,54岁回广东。从国内到国外,又从国外回到国内,由南到北,再由北到南,晚年又回到了原点。

  我1932年12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东莞县官桥滘村。5岁入村书塾读书,读的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还是蒙童,尚不知书中所言为何物。

  1938年,日本侵华战争迫近广州,日机经常来轰炸,被逼无奈,母亲把姐姐留在郷下照顾年迈的祖母,带着我和年长我六岁的哥哥跟着难民人流步行到宝安南头,搭木船到了香港,再从香港乘海轮到越南的海防港,早年在越南谋生的父亲把我们安顿在较偏远的小城市太原定居。

  到了越南,我先后在太原和河内的华侨学校读书。

  1945年8月19日,越南共产党(当时称印度支那共产党)举行武装起义,从刚宣佈投降的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得了政权,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成了亚洲第一个由共产党执政的共和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日本人赶出去的法国殖民主义者不甘心失去印度支那这块殖民地,1946年向印度支那三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入侵,以图恢复其昔日殖民统治的美梦。

  刚刚建立起来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各方面的力量都还很弱,被迫放弃城市转入农村,以人民战争对付卷土重来的法国侵略者。我们家再次沦为战争难民,撤到太原山区左州镇的农村逃避战祸。就在这个时候,还处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中国广东南路部队(即后来的粤桂边纵队)的人来到越北山区组织华侨武装,我也在这时加入了这支队伍,从此走上了革命的征途。所以,我要感激南路部队的同志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也是本书原取名「一个南路部队战士的足迹」的缘由。从1947年2月参加革命,到1998年退下来,我也算是为革命工作了整整半个世纪。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我都留下了怎样的足迹?那就请读者从书中去了解吧!

  弹指一挥间,到本书收笔的时候,我已经是80岁出头的人了。

  原来,我也不想再去回首往事,无奈不少朋友都希望我把经历过的事写下来,哪怕留点资料也好。我的经历,同革命队伍中千千万万人的经历一样,平淡无奇,写与不写,也无大碍,只是两年前,有位朋友在香港办了一份杂志,他来採访我,希望我把经历过的柬埔寨事情讲一讲,还带来了记录员录音机,我只讲了半天,后来整理成《我所认识的波尔布特》,并经我修改定稿,分六期登在《纵横》月刊上。不料这事却成了我后来执笔写《足迹》的原动力。就这样,这本《足迹》,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总算写出来了。

  2009年,我被推荐入选首批《东莞名人档案库》,档案馆的同志也来向我索要资料,本书也算是给他们的一份资料吧!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在海外度过二十个春秋

在海外生活的二十年当中,前十年的时间是读书,后十年是在革命队伍中工作。

一、参加华侨武装自卫圑

1947年元旦刚过,左州镇到处传説着很快要成立华侨自己的武装部队,号召华侨青壮年踊跃参加,拿起武器抗击法国人的军事扫荡,保卫广大华侨的生命财产。

是年我才15岁,到处打听我这么小的年纪能不能参加。朋友们鼓励我何不去试一试。2月的一天早上,我赶到报名处如实讲了自己的情况,説我是个华侨学生,先后在河内,太原华侨学校读书,因为爆发了抗法战争,我家所在地太原市区实行焦土抗战,只得随父母疏散到左州农村,寄住在同父亲有点交情的梁金贵家,现在想报名参加自卫圑。接待人员打量了我一下,看来像个学生哥,虽年纪小了点,还有点文化,部队也需要我这样的人,也就同意我报了名。

报了名的人第二天就可以到左州华侨小学所在地报到,大概一週左右,左州镇四邻十二个华侨较多的县就有一百多名华侨青壮年报名参加了自卫圑。

左州镇是太原省定化县城所在地。镇区有两条东西向街道,夹在中间的是一长条作市场用的建筑,有杂货舖,牛马市场、农具市场、肉菜市场。阴历逢五逢十是墟日,每逢墟日四郷农民挑来自产的农副产品摆卖,车水马龙,甚是热闹。可是到了1947年底,有消息説法国军队要来扫荡,为了不给敌人留下驻军立足之地,左州镇也难逃一劫,只几天工夫镇里的所有建筑全被摧毁,变成了一片废墟。

左州镇还是当年抗法战争时期太原省华侨工作的中心,自1946年底太原市区实行焦土抗战以后,省的华侨工作中心就转移到了左州。在左州镇设有太原省华侨理事会,华侨小学,早年从中国南路部队派到越南北方工作的张建民一身兼数职,既是省华侨理事会会长,又是小学校长、教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尤其是近代外交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六十年中、越关系之见证:一个中国外交官的手记》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作者用他数十年的外交生涯,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越关系画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两国关系从“同志加兄弟”到走向冷淡,再到逐步缓和的几个关键转折点。作者的描述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剖析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领导人决策的关键作用。他笔下的那些外交场景,无论是高层会晤还是基层磋商,都充满了张力与智慧。我仿佛能看到他在谈判桌上如何字斟句酌,如何斡旋于复杂的局面。书中对于普通民众在两国关系变化中所受到的影响的描绘,也让我感到十分动容。那些曾经的友好往来,与后来的隔阂与误解,都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伤痛。作者并没有刻意美化或批判,而是以一种冷静的笔触,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中国外交官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越关系的发展脉络。它不只是冰冷的史料堆砌,更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考,让历史仿佛有了温度。

评分

读完这本名为《六十年中、越关系之见证:一个中国外交官的手记》的书,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画面,仿佛亲历了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作者以一位亲历者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中越关系背后不为人知的诸多细节。从新中国成立之初两国关系的蜜月期,到后来因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因素产生的复杂裂痕,再到如今的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每一页都充满了生动的叙事和深刻的洞察。书中不仅有高层政治的博弈,更有基层外交官的辛勤付出与艰难抉择。读到那些关于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边境冲突时的紧张气氛,以及两国人民在不同时期交往的点点滴滴,都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回避敏感话题,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呈现了他所看到的、所经历的。这种真诚和坦率,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充满了人文关怀。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关键事件的深入分析,比如当年两国关系破裂的原因,作者结合了当时的国际大背景和两国国内的政治考量,给出了颇具说服力的解释。同时,他也记录了一些微小的个体故事,这些故事虽然渺小,却折射出时代的光辉与无奈。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也让我们思考外交的智慧与挑战。

评分

读完《六十年中、越关系之见证:一个中国外交官的手记》,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历史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情味。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观察力,将一段段错综复杂的外交事件娓娓道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两国关系从早期互助合作到后来出现裂痕的描写印象深刻。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外交氛围,以及在这种氛围下,外交官们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难抉择。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细节描写,比如某个重要会议的场景,某个关键人物的言谈举止,都让我觉得身临其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和更复杂的地缘政治角度来解读这段关系。他对于两国人民之间深厚情谊的描绘,与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更加体会到历史的无奈与复杂。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外交档案,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人生笔记。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外交官在国家利益和地区和平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让我对复杂的中越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六十年中、中越关系之见证:一个中国外交官的手记》这本书,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将我带入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作者以其深厚的从政经验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中越两国之间长达六十年的复杂关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他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挖掘了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领导人之间的博弈。书中对于两国关系从蜜月期到紧张期,再到缓和期的一些具体描写,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仿佛看到了当时两国领导人之间高强度的谈判,也感受到了两国人民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作者以一位亲历者的身份,坦诚地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真诚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和研究价值。他不仅关注了国家层面的政治角力,也描绘了在边境线上普通民众的生计和情感。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大国关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而是充满着各种因素的相互交织与影响。

评分

这本书《六十年中、越关系之见证:一个中国外交官的手记》,我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作者作为一名资深的外交官,用他亲身经历和深邃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中越关系六十年的风云变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两国关系由盛转衰,再到逐步回暖的整个过程的细腻描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进行历史叙述,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关系变化的原因,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到两国国内政策的调整,再到领导人之间微妙的互动,都描绘得鞭辟入里。他笔下的那些外交场景,充满了智慧的较量和情感的张力,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外交官们肩负的重任。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两国关系出现裂痕的时期,作者的描述既有客观的分析,又不乏个人的情感体悟。他对于两国人民之间复杂情感的刻画,也让我动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严肃的外交史料,更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回忆录。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也让我对外交工作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一段重要的双边关系,其价值不言而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