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附赠蒋勋念诵金刚经CD)

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附赠蒋勋念诵金刚经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刚经
  • 佛学
  • 哲学
  • 人生
  • 旅行
  • 蒋勋
  • 心灵成长
  • 自我认知
  • 禅修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间有情,如此万般眷恋,你会舍得呢,还是舍不得?
蒋勋书写以来,最最柔软心的一本书。

《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散文集

  文字、摄影、书法,一次收录蒋勋近年对天地、对生命、对心最深邃、铭刻之作。

蒋勋念诵《金刚经》CD(全长33分钟)

  二〇一四年一个日常的春天早晨,阳光灿烂,河水清明,
  蒋勋在八里住所念诵《金刚经》,用简易器材,为病友祝福所录。

  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
  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
  无论甘心,或不甘心,无论多么「舍不得」,我们最终都要学会「舍得」。──蒋勋

  京都永观堂、清迈无梦寺、加拿大乃润瀑布……蒋勋带着《金刚经》,读经、抄经,旅行十方,在心的寺院里一殿一殿地拜去,在洪荒自然里看见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学艺术中照见生命的不同可能,与一切有情众生,领会人生中的舍得与难舍……

我们渴望出走,在远行与回归间寻找意义──

  看尽热闹繁华,能从吵杂中出走,洪荒总会为一、两个出走的人准备一片干净山川吧。……洪荒留此山川,是给来这里的生命严峻的考试吗?我游走在洪荒的岛屿,立春,惊蛰,所有蛰伏的生命都在沉埋的土中蛹动,他们要甦醒复活了。

我们贪恋着美,在理性与叛逆间溅迸血泪──

  美,勿宁更是一种叛逆,叛逆俗世的规则,叛逆一成不变的规律,叛逆知识的僵化呆滞,叛逆人云亦云的盲目附和,叛逆知识与理性,叛逆自己习以为常的重复与原地踏步。美是一种「痴」。知道了知识的不足,知道了理性的贫乏与脆弱,知道一切定义与条理的荒谬。「痴绝」的生命,长啸而起,山鸣谷应,在文明的绝境使历史溅迸出血泪。

我们耽溺文学,在字里行间寻找生命力量──

  文学不是一味自我炫耀、自我表现,文学,不是聒噪的嚣张。文学,或许有一种力量,使青年可以向内对自己做更深的生命质问──我活着为了什么?我可以不再只是现在的我吗?我可以告别亲爱的人,告别俗世,独自一个人出走吗?

  我们渴望出走、贪恋着美、耽溺文学,也许,到头来只要问自己,到底舍得,舍不得而已。

同步发行:

一、《微尘世界——蒋勋念诵金刚经》有声书


  蒋勋念诵全本《金刚经》,搭配日本京都永观堂梵钟声。最美丽、撼动,教人不忍按下暂停键的音声布施。收录音轨:一、金刚经(念诵+梵钟版);二、金刚经(念诵短版);三、日本京都永观堂梵钟环境音。

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蒋勋手抄》

  为了一个愿,蒋勋开始抄写《金刚经》。抄写,比阅读慢,更刻骨铭心。这样的人间祝福,在天涯海角之间,广大、清净、平等。蒋勋手书全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精装加上「金刚般若波罗蜜」手书拉页,深具收藏价值的书法艺术之作。

三、《我愿——金刚经的祝福》盒装典藏献礼(内收全部三书)

  蒋勋文字、摄影、书法、念诵;文学、美术、有声三部经典,一次典藏,献给所有读者最深的祝福。收录书籍:一、《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附赠蒋勋念诵金刚经CD);二、《微尘世界──蒋勋念诵金刚经》有声书;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蒋勋手抄》。
《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附赠蒋勋念诵金刚经CD)》图书简介 一趟放下执着,在生命旅途中寻觅自在的智慧之旅 ——深度解析《金刚经》的现代启示录,蒋勋的温柔领航 人生的旅途,正如一场漫长的跋涉,我们背负着太多的“想要”与“不舍”,在得失的泥淖中挣扎。我们渴望拥有,害怕失去,却常常忘记了,真正的富足,源于一种了悟——懂得“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抵达“自在”的彼岸。 本书,《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并非一本晦涩难懂的佛学专著,而是一份行走在现代社会中,对《金刚经》核心精神的深度“翻译”与温和实践指南。它以一种贴近生活、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智慧,将其熔铸于当代人的情感困惑、职业焦虑、人际关系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之中。 核心内容透析:不止于“空”,更在于“用” 《金刚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大乘佛法中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它以“无住相布施”为核心,层层剥开我们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着,最终指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究竟觉悟。 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强大的“转化性”: 一、解构“我执”的结构性陷阱: 我们为什么会“舍不得”?深层原因在于对“我”的坚固认定。书中细致剖析了《金刚经》中反复强调的“无我”并非虚无主义,而是打破自我中心主义的藩篱。它教导我们如何辨识那些看不见的“身份标签”、“既定成就”和“固有观念”,这些标签如何成为束缚我们行动力与幸福感的枷锁。通过生动的案例,读者将理解“金刚不坏”的真正含义,并非指肉体不朽,而是指心性不受外物干扰的恒常状态。 二、从“布施”到“奉献”的现代意义: 《金刚经》开篇即谈“布施”。本书将“布施”的概念从物质层面的给予,提升至精神层面的“无所求的给予”。它探讨了现代人施予时的心理负担——比如,施予后期待赞扬、期待回报、甚至期待对方因此变得“更好”。蒋勋老师的解读,温柔地指出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相”的执着。只有当我们真正做到“不住相布施”,才能在给予中体验到纯粹的喜悦,实现生命的圆满。 三、关于“应无所住,行而生心”的实践哲学: 这是全经的核心句之一,也是本书实践哲学的基石。它不是鼓励我们逃避生活,而是倡导一种“身在红尘,心向清净”的生活态度。对于职场人士而言,意味着项目可以全力以赴,但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不应定义自我价值;对于亲密关系而言,意味着全身心投入爱,却不紧抓对方不放。书中将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为日常的呼吸、工作流与情感互动,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心性锚定”方法。 四、对“法”的彻底超越: 《金刚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筏喻”——渡河之后,筏(法)亦应舍弃。本书深刻探讨了我们对知识、理论、甚至对“修行本身”的依恋。许多人学了佛法,反而因为“我懂得更多”而产生了新的傲慢。此书提醒读者,所有的文字和理论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一旦看清月亮,就不必紧抓手指不放,保持一种流动和开放的心态,才能真正与生命本来的状态相遇。 伴随的“听觉盛宴”:蒋勋的温柔领航 本书的独特价值,更在于其附赠的“蒋勋念诵金刚经CD”。 蒋勋老师的声音,被誉为华语世界中最具温度和穿透力的声音之一。他的声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庄严或高亢,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慈悲与温柔的体察。 情感共鸣的导引: 听着蒋勋的诵读,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被注入了生命气息的流动声波。他用极慢、极清晰的语速,让每一个字、每一个停顿都充满了意义,引导听者在被声音包裹的过程中,自然地进入“观照”的状态,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对经典的畏惧感。 “行”与“听”的结合: 建议读者在阅读完书中的某一章节解析后,立即播放CD,亲耳聆听蒋勋的演绎。这种“读-听-思”的立体学习模式,能使《金刚经》的精髓通过不同的感官渠道,更深入地扎根于潜意识。 适合人群 本书不仅适合长久以来对佛法心生向往,却因内容深奥而望而却步的初学者;更适合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精神内耗、渴望找到内心平静的现代人。无论你是创业者、教育工作者、或是处于人生转型期的探索者,这本书都将成为你面对混乱世界时,手中那份最坚实、也最柔韧的指南。 《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是一场心灵的断舍离,教你如何“放手”那些不属于你的重量,从而轻盈地,带着一份了悟,继续前行于这不可思议的人生旅途。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

卷一/回头
回头
灭烛,怜光满
星垂平野阔
画眉深浅──一首诗的两种读法
天涯何处──东坡词的生命意境
多情应笑我

卷二/肉眼
肉眼
春消息
美学的失智
痴绝──非美学的出走
贪看白鹭横秋浦
爆破西湖
莫内的眼睛
幸福,雷诺瓦
肉身故事与神话世界

卷三/无梦
无梦
微笑──吴哥之美
流浪者之歌
池上之优
城市的记忆
写给春分

编后记/带着金刚经的旅行 ◎许悔之

图书序言

自序

舍得,舍不得
──带着金刚经旅行


  我有两方印,印石很普通,是黄褐色寿山石。两方都是长方形,一样大小,〇‧八公分宽,二‧四公分长。一方上刻「舍得」,一方刻「舍不得」。「舍得」两字凸起,阳朱文。「舍不得」三个字凹下,阴文。

  两方印一组,一朱文,一白文。

  当初这样设计,大概是因为有许多「舍不得」吧──许多东西「舍不得」,许多地方「舍不得」,许多时间「舍不得」,许多人「舍不得」。

  有时候也厌烦自己这么多「舍不得」,过了中年,读一读佛经,知道一切难舍,最终还是都要「舍得」;即使多么「舍不得」,还是留不住,也一定要「舍得」。

  刻印的时候在大学任教, 美术系大一开一门课教「篆刻」。「篆刻」有许多作业,学生临摹印谱,学习古篆字,学习刀法,也就会借此机会练习,替我刻一些闲章。询问我说:想刻什么样的印。

  我对文人雅士模式化的老旧篆刻兴趣不大,要看宁可看上古秦汉肖形印,天真浑朴,有民间百姓的拙趣。

  学生学篆刻,练基本功,把明、清、民国名家印谱上的字摹榻下来,画在印石上,照样下刀刻出形来。这样的印,大多没有创作成分在内,没有个性,也没有想法,只是练习作业吧,看的人也自然不会有太多感觉。

  有一些初学的学生,不按印谱窠臼临摹,用自己的体会,排出字来,没有师承流派,却自有一种朴实稚拙,有自己的个性,很耐看,像这一对「舍得」、「舍不得」,就是我极喜爱的作品。

  刻印的学生姓董,同学叫他Nick,或暱称叫他的小名阿内。

  替我刻这两方印时,阿内大一。师大附中美术班毕业,素描底子极好。他画随便一个小物件,自己的手,钥匙,蹲在校园,素描一朵花,可以专心安静,没有旁鹜,像打坐修行一样。作品笔触也就传达出静定平和,没有一点浮躁。

  在创作领域久了,知道人人都想表现自我,生怕不被看见。但是艺术创作,其实像修行,能够安静下来,专注在面前一个小物件,忘了别人,或连自己都忘了,大概才有修行艺术这一条路的缘分吧。

  阿内当时十八岁,书法不是他专攻,偶然写泰山金刚经刻石,朴拙安静,不露锋芒,不沾火气,在那一年的系展里拿书法首奖。评审以为他勤练书法,我却知道,还是因为他专注安静,不计较门派书体,不夸张自我,横平竖直,规矩谦逊,因此能大方宽阔,清明而没有杂念。

  艺术创作,还是在人的品质吧,没有人品,只计较技术表现,夸张喧譁,距离「美」也就还远。弘一大师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也就是这意思吧。

  阿内学篆刻,有他自己的趣味,像他凝视一朵花一样,专注在字里,一撇一捺,像花蕊宛转,刀锋游走于虚空,浑然忘我。

  他篆刻有了一点心得,说要给我刻闲章,我刚好有两方一样大小的平常印石,也刚好在想「舍得」、「舍不得」的矛盾两难,觉得许多事都在「舍得」、「舍不得」之间。就说:好吧,刻两方印,一个「舍得」,阳朱文,一个「舍不得」,用阴文,白文。心里想,「舍得」如果是实,「舍不得」就存于虚空吧,虚实之间,还是很多相互的牵连纠缠吧。

  这两方印刻好了,有阿内作品一贯的安静知足和喜悦,他很喜欢,我也很喜欢。

  以后书画引首,我常用「舍得」这一方印。「舍不得」,却没有用过一次。

  有些朋友注意到了,就询问我:「怎么只有『舍得』,没有用『舍不得』」。

  我回答不出来,自己也纳闷,为什么两方印,只用了「舍得」,没有用「舍不得」。

  阿内后来专攻金属工艺,毕业制作做大型的铜雕地景,搥打锻敲过的铜片,组织成像蛹、像蚕茧,又像远古生物化石遗骸的造型,攀爬蛰伏在山丘旷野、草地石砾中,使人想起生之艰难,也想起死之艰难。

  大学毕业,当完兵,阿内去奥勒冈专攻金属艺术,毕业以后在旧金山有工作室,专心创作,也定期在各画廊展览。

  二〇一二年,他忽然打电话告诉我,说他入选了美国国家画廊甄选的「40 under 40」──美国境内四十位年龄在四十岁以下的艺术家,要在华盛顿国家画廊展出作品。

  阿内很开心,觉得默默做自己的事,不需要张扬,不需要填麻烦的表格申请,就会被有心人注意到。

  我听了有点感伤,不知道阿内这样不张扬的个性,如果留在台湾,会不会也有同样机会被发现。但我没有说出来,我只是感伤地问:阿内,你快四十了吗?

  啊,我记得的还是那个十八岁蹲在校园树下素描一个蝉蛹的青年啊。

  所以也许我们只能跟自己说:「舍得」吧!

  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

  无论甘心,或不甘心,无论多么「舍不得」,我们最终都要学会「舍得」。

舍不得

  一位朋友丧偶,伤痛不能自持,我抄经给她,希望有一点安慰,她看到引首「舍得」这一方印,摇着头,泪眼婆娑,万般无奈,哀痛叫道:「就是舍不得啊!」

  我才知道自己其实对人的帮助这么小,每个人「舍不得」的时候,我究竟能做什么?

  多年来,习惯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先盘坐读一遍《金刚经》。

  有人问我:为什么是金刚经?

  我其实不十分清楚,只是觉得读了心安吧,就读下去了。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使自己心安的办法,方法不同,能心安就好,未必一定是《金刚经》吧。

  《金刚经》我读惯了,随手带在身边,没事的时候就读一段。一次一次读,觉得意思读懂了,但是一有事情发生,又觉得其实没有懂。

  像经文里说的「不惊、不怖、不畏」,文字简单,初读很容易懂。不惊吓,不恐惧,不害怕,读了这几个字,懂了,觉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

  但是,离开经文,回到生活,有一点风吹草动,东西遗失,亲人生病,病疫流行,飞机遇到乱流,狂暴风雨,打雷、闪电、地震,──还是有这么多事让我害怕、恐惧、惊慌。

  我因此知道:读懂经文很容易,能在生活里切实做到,原来这么困难。

  我因此知道,原来要一次一次读,不是要读懂意思,是时时提醒自己。像我丧偶的朋友一样,该「舍得」的时候,舍不得,我也一样惊慌、害怕、伤痛。

  「不惊、不怖、不畏」,她做不到,我也都一样做不到。

  「不惊、不怖、不畏」,还有这么多惊吓慌张,还有这么多「舍不得」,害怕失去,害怕痛,害怕苦,害怕受辱,害怕得不到,害怕分离,害怕灾难,害怕无常。因为还有这么多害怕,这么多惊恐怖惧,每次读到同样一句「不惊、不怖、不畏」,每一次听到、看到一个人因为「舍不得」受苦,就热泪盈眶。

王玠

  最早读《金刚经》其实跟父亲有关,大学时候,他就送过我一卷影印的敦煌唐刻本的《金刚经》卷子,我当时没有太在意,也还没有读经习惯。

  父亲在加拿大病危,我接到电话,人在高雄讲课,匆匆赶回台北,临上机场前,心里慌,从书架上随手抓了那一卷一搁三十年的《金刚经》。十多个小时飞行,忐忑不安,就靠这一卷经安心。

  忽然想到这一卷《金刚经》是大学时父亲送我的,却没有好好仔细看过。

  原木盒子,盒盖上贴一红色签条,签条上是于右任的字,写着:影印敦煌莫高窟大唐初刻金刚经卷子。

  三十年过去,我一直没有好好读这一卷经,打开过,前面有赵恆惕的诗堂引首,「金刚般若罗密经」几个隶书,隔水后就是着名的咸通九年佛陀法会木刻版画。这个卷子后来流传到欧洲,许多学者认为是世界最古老的木板印刷,在印刷的历史上是重要文件。我大概知道这一卷唐代木版刊印佛经的重要性,但没有一字一字读下去,不知道卷末有发愿刊刻的人王玠的跋尾题记。

  在飞机上读着读着,心如此忐忑不安,一次一次读到「不惊、不怖、不畏」,试图安心,「云何降伏其心」,原来如此难。

  读到跋尾,有一行小字:
  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  二亲敬造普施

  王玠为亡故父母发愿,刊刻了这一卷《金刚经》,也祈愿普施一切众生。王玠,好像因为自己的「舍不得」,懂了一切众生的「舍不得」。

  飞机落地,带着这一卷经,赶去医院,在弥留的父亲床前读诵,一遍一遍,一字一字,「不惊、不怖、不畏」,一直到父亲往生。

  因为父亲往生,因为王玠的发愿,因为这一卷《金刚经》,彷彿开始懂一点什么是「一切难舍」,许许多多舍不得,有《金刚经》的句子陪伴,一次一次,度过许多「难舍」的时刻。

  或许因为王玠的发愿,我也开始学习抄经,用手一个字一个字抄写。抄写,比阅读慢,好像比阅读可以更多一点刻骨铭心的感觉吧。

  我看过许多手抄《金刚经》,明代董其昌,清代金农,近代弘一大师,都工整严谨。我知道自己做不到那么好,无法那么做到那么恭谨,但很想开始试一试。

  二〇一三年夏天去温哥华,过东京,在鸠居堂买纸,看到专为手卷制作的「唐纸」,两手指粗一卷,外面用红纸封着。价钱不低,我想数量应该不少,用来抄一卷《金刚经》或许够用。

  到了温哥华,打开来看,发现一卷里只有两张,极古朴的纸,托墨而不喧譁。但是两张纸,抄写不到四分之一,纸已用完了。

  我嘘一口气,觉得遗憾吧,没想到第一次发愿抄经,就阻隔在纸不够用,无法完成。

  隔几天,读经读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哑然发笑,知道自己还有这么多执着罣碍。看到有类似的纸,不那么细致,但是本意原是为「抄经」,就不想许多,把纸裁成长卷,纸色不同,质地也不同,接在一起,好像也不衬。但还是想为亡父母抄一次经,好像也不计较许多了。

  每天抄一段,整卷经抄完,约八百公分长,回到台湾,交给清水苏先生装裱,让他伤了脑筋,把纸色不一、质地不一的八张纸连接在一起,做成了一手卷。

舍得

  第一卷《金刚经》抄写完,觉得很开心,我因此习惯了在旅途中抄经。

  二〇一三年年底,从东南亚去巴黎、伦敦,再回曼谷,一路又抄了一卷《药师经》。

  因为要带在身上走,因此选择了可以在旅途中用的简便工具,一锭小墨,一片很薄的砚石,一支大坂制的小毛笔「五十余川」,都轻便不佔空间。

  多年前游黄山,在山脚下一青年工房看到一片歙砚,黑色,没有雕琢。粗粗一块手掌心大的石片,稍经磨平,还留有石纹肌理,一端设一浅浅水盂。我喜欢这样没有雕饰的砚,彷彿随时回到溪涧,还是一块石头,等待溪水回盪。

  制作的青年石工也喜欢,交给我时说:很轻,可以带在路上用。没有想到有一天我真的带在路上用了。

  通常,到一城市,进旅馆房间,习惯先烧一截艾草。焚香,坐下来,在砚石上滴水,磨墨,开始抄一段经。抄完经,觉得原来陌生的房间不陌生了,原来无关的地方,空间、时间都有了缘分。像桌上那一方石砚,原来在溪涧里,却也随我去了天涯海角。

  清迈屏河边有一小民宿,流水汤汤,一屋子都是婆娑树影,很宽大的露台。面对着河,大花紫薇和金急雨摇晃迷离,如天花乱坠,我就在花影中抄经。

无明

  二〇一四年初,因为画展,联络一位许久不见的朋友。我找她帮忙,不巧接到电话时,她刚从医院出来,刚被医师宣佈眼疾濒临失明,要动一个危险性极高的手术。电话另一端,她的声音喘息无助,旁边都是车子喇叭声。我知道此时无论怎么安慰,说多少次「不惊、不怖、不畏」,其实无济于事。

  那几天晨起诵经,心里就想,或许可以顺便录音下来,给对这位有失去视觉恐惧的朋友听。如果失去视觉,我们还可以「听」吧。

  我找云门郭远仙,他是弄大舞台的,替我在家里装设简便录音器材,我可以自己操作。如此就连着几天,录了五、六个清晨的读诵,交给有鹿文化的朋友剪辑整理。

  我当时担心我的声音不够清明安静,想到京都永观堂的钟声,曾经远远传来,让我在吵闹街头匆忙间忽然停下来,彷彿心里有声音唿唤,可以暂时放下身边许多「舍不得」的焦虑。也刚好悔之有日本友人热心,就帮忙录了永观堂钟声来,剪辑进去,听的时候,有一声声的钟声回盪,提醒我「舍得--」「舍得--」。

  《金刚经》录好,原要把原声带交一份给为失明恐惧的朋友,她却说,手术意外成功,奇蹟似地好了。我想,有这奇特因缘,心中有祈愿,也就发行,普施给需要的人吧。

  《金刚经》抄写、读诵,都有我不知道的因缘。

  有鹿文化的煜帏费心帮忙很多,他去法鼓山找师父查证,我读诵的《金刚经》是古高丽版本。

  「啊,是吗?高丽版本?」

  我才想起,是啊,那一册黑色封面古朴木刻刊印的《金刚经》,是多年前郝明义所赠,他与韩国是有渊源的。

  我每次读到刊刻人的名字「崔瑀」,有「上将军」「上柱国」的爵位,封晋阳侯,却没有细想,原来是相当中国南宋末、元初的高丽史上重要的权臣。

  查了一下资料,崔瑀似乎杀人无数,在政治斗争里,他连手足亲人也不放过。然而刊刻《金刚经》发愿,他的愿望是「破诸有相,共识真空」。

  我的读《金刚经》,抄《金刚经》,漫漫长途,有多人护持,可知或不可知,都让我一路走来,时时省思因果。

含笑

  一路校稿,彷彿又再一次去了清迈无梦寺,再一次去了秋天枫林迷离璀璨的永观堂。

  然而这次是草津了,在一大片落羽杉林间徘徊,即将白露,树木梢头、草丛间,都一片银光迷蒙,细看是针尖大的露珠,连成一片,让我想到「白露为霜」的句子。但日出之后,处暑艳阳,白露也就一一消逝了。

  许多诗句也都是季节的不舍吧,舍得,舍不得。

  从草津回东京,只在上野停一晚,一清早到法隆寺宝物馆看思维菩萨,看金铜敲锻镂空的顶幡,看了多次,还是舍不得。

  上野美术馆正办台北故宫的国宝展,贴在大门口的海报,有汝窑温酒的莲花盌,有《寒食帖》,我相望一笑,想到四十年前跟庄严老师上课,可以一下午只看这一件书法,只看这一只盌,好奢侈,但也觉得:看过了,也都可以舍得。

  走进东洋馆,展示柜里一卷《潇湘卧游图卷》,这是近代跟《寒食帖》一起流到日本的南宋名作,当时归菊池惺堂收藏。

  一九二三年关东大地震,菊池在危难中从火场抢出两卷书画,一是《寒食帖》,另一件就是《潇湘卧游图卷》。

  《寒食帖》后来回归台北故宫,《潇湘卧游图卷》,留在日本,被定为国宝。

  这是近代书画史上着名的传奇故事,这次《寒食帖》从台北去东京展,被定为「国宝」的《潇湘卧游图卷》也因此展出,彷彿它们缘分未了,也是对惺堂先生舍命传奇的纪念吧。

  整个展场没有太多人,我在《潇湘卧游图卷》前徘徊流连,想到《金刚经》的句子:「不可思议」,山水可以如此无碍,虚实牵连不断。墨色可以如此淡如烟岚,若有若无。留白可以如此洁净空明,不着痕迹。小如孑蚁的人,小如粟米的房舍,细如发丝的一线桥樑,我一一看过,也随看随忘,彷彿没有看过。还是金刚经说的:「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

  惺堂先生当年舍命抢救的一卷画作,就在面前了。第一次与这件名作相见,许多老师当年的叙述讲解都忘了,许多看过的资料考证都忘了,许多高画素的精细局部复制都忘了。原来「潇湘卧游」可以好到忘了一切琐碎,不可考证,不可复制,就只有一卷,是要这样素面相见。

  没有舍得,没有舍不得。

  走出美术馆,宽永寺的钟声响起,不忍池里夏末荷花摇曳,花瓣张开,露出巨硕莲蓬,一粒一粒莲子掉落池中,下一个春末还会生根抽芽吧。

  高大银杏树丛里有寒蝉凄切的声音,高亢的嘶叫,到了尾音,总是哀婉如诉如泣,声音拖得长长的,那么多不舍,那么多舍不得。

  回台北之后,已过中秋,还是炎热。

  我走到知本,乐山旁有清觉寺,大殿楹联还是《金刚经》的句子:
  清净即菩提,须知菩提本来净
  觉心原无住,应从无住更生心

  清晨礼佛毕,在庭院散步。中庭有几株高大含笑,都有近百年树龄。日出前后,含笑都还含苞,庙中老师父手持长竿,在浓密树丛间找花。她年岁太高,眼睛不好,我就指给她看「这里──」「那里──」,她把含笑一一带枝叶钩下,用盘盛装,供在佛前。

二〇一四年九月十二日 蒋勋于台东知本清觉寺

图书试读

回头
 
生命如果不是从一点点小小的欢喜赞叹开始,大概最后总要堕入什么都看不顺眼的无明痛苦之中吧。
 
时光
 
秋天赏枫的季节,好几次在京都。几星期,一个月,好像忘了时间。好像春天才刚来过,同样的山,同样的道路,同样的寺院,同样的水声,同样的废弃铁道,同样的水波上的浮沫,同样的一座一座走过的桥,桥栏上的青苔,回首看去,那桥栏,不是刚才还铺满落花吗?然而只是一回头,落花都已一无踪迹,已经是满山的红叶了。水渠清流里也都是重重叠叠的红枫落叶,随波光云影逝去。每一次回头因此都踟蹰犹疑,害怕一回头一切繁华都已逝去。
已经是秋深了吗?
 
一个地方去的次数多了,常常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再去,一去再去,像是解脱不开的一世一世的轮回转世吗?
 
「无明所系,爱缘不断,又复受身。」常常说给朋友听的《阿含经》的句子,或许是提醒自己于此肉身始终没有彻底了悟吧。
 
为什么还要有这一世的肉身?为什么肉身还要一次一次再重来这世间?为什么还要一次一次再与这么多好像已经认识过的肉身相见?
 
「爱缘不断」吗?总是切不断的牵挂爱恨,像一次一次地回头。回头时看到漫天花瓣如雪花飞舞,回头时,水渠里满满都是飘落的樱花;回头时,樱花落在风中、水中、尘泥中,化乌有而去。残枫红艳如血,憷目心惊,也只是肉身又来了一次吧。不堪回首,彷彿回首时,只剩斑剥漫漶沉沉墨色里一方令人心中一惊的朱红印记,还如此鲜明。
 
一个地方,来的次数多了,来的时候好像没有特意想看什么?不想做什么,不想赶景点行程,随意信步走走。有时候就在寺町通一间叫smart的咖啡店坐一下午,白头发的老板慢悠悠地煮着一杯咖啡。
 
我来过,在这个角落坐过,看着一个青鬓白皙的青年这样慢条斯理地调理咖啡,留声机还是那一条歌。
 
可以这样坐着,把时光坐到老去吗?
 
那年轻侍者把咖啡恭敬放在桌上,说了一句我没有听懂的话。
 
「无明所系──」啊,是因为不懂,所以要一次一次重来吗?看不懂,听不懂,无法思维,以为懂了,并没有懂,只是在巨大的「无明」中,要一次一次重来,做没有做完的功课。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这本书,真的有种久违的亲切感。蒋勋老师的声音,对很多台湾人来说,就像是一种心灵的陪伴。还记得以前在诚品书店,常常会不自觉地被他讲经的CD吸引过去,那种温润、有力量的声音,总能抚慰人心的焦躁。这次这本书竟然附赠了CD,这绝对是给粉丝们一个大大的惊喜。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肯定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更是一种“声音的修行”。蒋勋老师的讲解,总是那么细腻,他能把《金刚经》里那些看似玄奥的道理,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讲出来,让人一下子就能懂,而且会觉得“哦,原来是这样啊!” 这种“顿悟”的感觉,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需要的。我特别期待,透过这本书,能再次在蒋勋老师的声音引导下,去体会“舍得”与“舍不得”之间的智慧,然后在旅途中,用《金刚经》的心法,去感受人生的风景。这本书,感觉就像是送给自己的一个心灵礼物,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带在身边的“心灵 GPS”。

评分

《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心生向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各种欲望和执念牵绊,总是在“舍”与“不舍”之间挣扎。《金刚经》的智慧,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却又觉得难以触及的。而蒋勋老师,他的声音和文字,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座心灵的灯塔,总能在迷茫的时候给予我指引。这次这本书竟然还附赠了蒋勋老师念诵《金刚经》的CD,这简直是双重惊喜!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将《金刚经》的智慧与旅行结合,又会如何通过蒋勋老师的声音,带领我们去体会“舍得”的真谛。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它会鼓励我们在旅途中,放下不必要的包袱,用更开阔的眼界去欣赏世界,同时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灵魂的充电和对人生智慧的探索。

评分

刚看到《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这个书名,就立刻被它吸引住了。尤其是“带着金刚经旅行”这句话,瞬间让我脑海里浮现出一种洒脱、自在的画面。我一直觉得,《金刚经》的智慧,是能够帮助我们看透很多人生中的虚幻和执着,从而活得更明白、更轻松。但有时候,自己一个人读,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够透彻,领悟起来也需要一些引导。所以,当知道这本书还附赠了蒋勋老师念诵《金刚经》的CD时,我真的太激动了!蒋勋老师的声音,对我来说,从来都不是单单的“念诵”,而是一种充满情感和理解的“解读”。我非常期待,能在旅途中,一边感受风景,一边聆听老师的声音,让《金刚经》的智慧,像涓涓细流一样,慢慢渗透到我的心里。这本书,感觉就是送给所有渴望在生活中找到平静和智慧的人的绝佳礼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度旅行。

评分

这本《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的书名,光是听着就很有画面感,而且“附赠蒋勋念诵金刚经CD”这几个字,简直像是一道神来之笔!我一直以来对《金刚经》都很有兴趣,但总觉得它博大精深,自己一个人读可能领悟不到其中的精髓。蒋勋老师的讲解,我一直都非常欣赏,他的文字和声音,总能触碰到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也让我对一些事物有了新的理解。这次有机会结合他的声音,一边旅行一边修行,这样的组合太吸引人了!我能想象,在旅途中,也许是清晨醒来,背着行囊,伴随着蒋勋老师念诵的《金刚经》,感受那份宁静和力量;又或许是在旅途的某个停顿点,坐在陌生的街角,聆听老师的讲解,慢慢消化其中的智慧。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引导我们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和解的旅伴。它让我开始思考,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究竟在“舍”与“不舍”什么?又该如何带着这份智慧,去经历人生的种种际遇。

评分

坦白说,《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我们常常在生活里感到纠结,什么该放手,什么该紧握,常常在“舍”与“不舍”之间徘徊。而《金刚经》,一直以来都是我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里面蕴含的智慧,感觉能解答我很多生活中的困惑。这次这本书竟然还附赠了蒋勋老师念诵《金刚经》的CD,这真的是一个太棒的福利了!蒋勋老师的声音,对我而言,就像是心灵的甘露,每次听都觉得被洗涤和滋养。我尤其期待,能在旅途中,带着这本书和CD,去体验一种“行住坐卧皆是禅”的状态。也许是走在山间小径,伴着鸟鸣和老师的声音;又或许是在海边,看着潮起潮落,体悟“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本书,感觉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们能在日常生活的奔波中,找到一个可以停下来,与自己对话,并且获得内心平静的出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