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此靠近(新修版)

死亡如此靠近(新修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悬疑
  • 推理
  • 犯罪
  • 心理
  • 惊悚
  • 小说
  • 死亡
  • 人性
  • 反转
  • 剧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30篇真实故事,
每篇新增苏绚慧动人的心灵手札。

  当走到最后一刻,
  如何让生命的尽头是爱,
  而非悲伤、苦痛与遗憾?


  儿子起身至妈妈耳旁轻轻说了一声:「妈妈,你安心的走吧!」并转身对我说:「我已把我要说的话说完。」
  「不会有遗憾?」我问。
  「不会有遗憾。」他回答。
  我知道,他正在对母亲做一种宣告;他会继续勇敢的活在人世间,继续他未完的人生旅程,学习着独立与成长。

  当死亡来临,病人家属如何不让「疲惫」与「无力感」啃蚀彼此的爱?当病人想谈谈死亡、谈谈后事、谈谈未竟之事时,家人如何不因害怕而回避闪躲?甚至家人如何一起面对、分担家人离去的悲伤与痛苦?

  而病人本身,该如何面对疾病的痛苦与难耐?如何与生命里的愤恨、怨怼和解?又如何以爱弥补巨大的遗憾?

  当死亡来临,身体的疼痛、心里的恐惧不断撕裂,有那么多未竟之事,有那么多纠葛的情绪,排山倒海。曾担任安宁病房社工师的苏绚慧,彷若病患与情绪之间、病患与病患家属之间的桥梁,在她的温柔倾听、陪伴与协助沟通下,离去的人与留下的人,因为找回爱,而少了遗憾,多了祝福与放下。

  死亡,终究是生命里最艰难的一堂课,但让我们即使走过最锥心刺痛的离别,留下的仍是爱。

本书特色

  ◎知名谘商心理师.悲伤疗癒专家苏绚慧,以最温柔、温暖又同理的角度,陪伴,并倾听安宁病房里受着无数煎熬的病患与病患家属。

  ◎死亡往往不是悲剧本身。真正的悲剧是死亡发生时,才发现许多该做的事并没去做;许多想说的话也没有机会去说了。死去的人留下太多遗憾及未完之事,活着的人也保留许多遗憾和未完之事。

  ◎生命的尽头是爱,因为死亡不是终点,死亡让我们更谦卑、更珍惜、更学习如何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绚慧


  【知名谘商心理师.悲伤疗癒专家】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研究所硕士。曾任医学中心社会服务室与安宁疗护临床社工师、协谈中心谘商心理师,前后经历十三年。除此之外,曾兼任大学学生谘商中心、社区谘商机构谘商心理师工作,目前为独立执业心理师。

  与各助人单位、基金会与协会长期合作开办专业训练课程、生命探索与成长课程。特别聚焦在失落经验探索与悲伤转化、自我情感滋养照顾与生命早年伤痛疗癒的主题上,以此举办各类型工作坊、演讲与社会哀伤文化改善的宣导活动。

  推动足迹遍及台湾各地外,目前也与马来西亚及中国的专业机构合作发展滋养华人心灵工作,落实善生、善终、善别、善待的生命课题学习。

  网路主持:FB「同哀伤」社群专页、「同哀伤社团」。

  已出版出籍:
  《死亡如此靠近》(2001,大块文化,已绝版)入围金鼎奖文学类优良好书
  《请容许我悲伤》(2003,张老师文化)入围金鼎奖社会科学类优良好书
  《这人生》(2004,张老师文化)
  《生命河流》(2005,张老师文化)
  《丧恸梦》(2007,张老师文化)入围金鼎奖社会科学类优良好书
  《于是,我可以说再见──悲伤疗癒心灵地图》(2008,宝瓶文化)
  《因爱诞生──一段父亲带我回家的路》(2009,宝瓶文化)
  《当伤痛来临──陪伴的修练》(2011,宝瓶文化)
  《爱,一直都在》(2012,张老师文化)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在关系中疗癒伤痛,学习成长》(2013,宝瓶文化)获103年卫福部国民健康署优良读物奖
  《其实你没有学会爱自己──练习以爱,重新陪自己长大》(2014,宝瓶文化)获103年卫福部国民健康署优良读物奖

图书目录

012新版序/再回首,原来靠近死亡之处,那里是爱
015旧版序/每天,我与自己的死亡更靠近

021与死亡再度相遇
029活到最后一刻
038关灯前
045告别的练习
053生与死
059渴望靠近
075心灵屏障
084没有真正活过
093爱要及时
101在我道别之前
108爱有多少?
116与死亡争取时间
130死亡可以很温柔
145终点的奥祕
153浪子回头
163修补工程
174最后的四十九天父子情
192最后的微笑
206启程前的微笑
219孩子的泪珠
228怀念未曾停止
238勇气与保守
248生命绝对可贵
258爱能弥补
267助人工作的艺术
272好好照顾自己
282力量
293我的梦,我的成长
301说再见时,还是要微笑
307爱的工作不能停止
 

图书序言

新版序

再回首,原来靠近死亡之处,那里是爱


  《死亡如此靠近》是我写作生涯上的第一本书,开启了我往后心灵疗伤主题的书写之路。虽然已是十二年前的作品,在我生命中,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即使旧版已停版些许时日,在宝瓶文化公司社长亚君的邀请下,我们合力再版这本书,希望创造出此书的新价值、新生命,及新意义。

  当年,书写这本书时,是我在安宁病房工作的第三个年头。那时,我即将满三十而立之年,而今,我已年过四十,步入中年。十二年间,我的生命受了这些病人生命的启发,有了不同层次对生死的体悟,也学习和生命深入的对话。同时,我走过了自己人生的高低起伏,经历了许多身分、角色、生活型态、生命经历的转变,回首这一路走来,感触十年的生命岁月,真的就像眨眼瞬间,流逝飞快。却又同时感谢上天的仁慈,在生命的道路上,再如何的艰困难行,痛苦难熬,也总有帮助,总有支持,总有不同的出路及获得。

  因此,这本书的新版,有了我走过十二年的生命历练后,再和书中生命故事的再对话,再领悟。当初,我是一位刚踏进临终照顾领域的社工师,年轻、热情、充满接受挑战的勇气,因着第一次真实接触生命也靠近死亡,开始明白了人生真实的苦痛,也真正体会到生命的难。在无力逆转死亡到来的巨大黑影下,我学习了臣服、谦卑,也学习了慈悲和温柔以待生命。

  生命的苦痛,该如何解决?生命堆积的怨气悔恨,该如何化解?在死亡面前,苦痛、悲伤、悔恨、遗憾、恐惧、纠结,总是来得强烈与庞大。生命过往走过的痕迹,因着死亡的靠近,而无法再隐藏与再闪躲,赤裸裸的提醒着人们,走过生命一趟,死亡究竟是恩宠?还是成为最巨大的伤痛?让人不得不对死亡多了些敬意,或许,死亡的存在,总是告诉着我们:生命有限,我们如何才能来得及在死亡之前,完整而静好的实现了自己所希冀的人生。

  若说我的生命经过了临终场境,最大的改变与醒悟是什么?那无疑是,让死亡放进我生命该存在的位置。我知道死亡会到来,我知道生命有限制,我知道生命的最终时刻是灵魂的告别与人世的舍下,因此我学习开始有意识的看待生命,有意识的实现自我,也有意识的善待自己和他人,为求自己的善终及善别,我也需要学会善生。

  这是生死之间给我的触动。死亡并不遥远,而生命,因为有了与死亡的对话,而更显出意义,也更加深刻。而我见到的最大意义与领悟,莫过于──爱。因为爱,我们难以不带情感的离开人间;因为爱,我们感受生命的难舍及难离;但也因为爱,我们学会了放手,与祝福。最后,因为爱的牵引,我们疗癒了伤痛,真实的与生命的苦痛和解,真正的领会了,穿越了苦痛,明白唯有爱,是生命的终点。我们不再只是畏惧死亡的发生,而是领受到,即使是生死告别,因爱存在,我们仍能选择美丽的告别,温暖及恬静的善了此生的情缘。

图书试读

与死亡再度相遇

一九九九年五月底,香港正在举行安宁缓和医疗亚太会议,台湾各医院的安宁疗护团队也前往那儿共襄盛举。团队中的个个专业成员:医师、护理师、社工师、牧灵人员都投入当中,一起为着台湾安宁疗护的品质与专业努力。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正式从原本的社会服务室工作了两年的岗位转调至安宁疗护中心,成为一名专任的安宁疗护社工师。

转调到安宁疗护领域,是一个意外的机会与决定。第一次听到安宁照顾,是在社工系大三暑假实习时,听到安宁照顾基金会执行长的专讲,知道安宁疗护是讲求人性照顾、四全照顾的医疗照护。当时虽然觉得敬佩这样的工作,却没有任何与自己未来职涯有关的念头。

毕业之后进入医疗机构工作,负责全医院义工的招募训练及管理,安宁服务组是我所负责的其中一组。因为工作关系,我参加了一些安宁疗护的讲座,开始深入的了解它的精神与照护理念。虽然未直接与病人及家属接触,却已让生命有了许多不同的思考、对善终有了新的认识。恰巧在同时期,位于安宁病房的社工师一职人事不稳定,总是空缺或短期内便离职,间接影响了义工的服务稳定性,义工纷纷向我反映临床上无人关心他们、协助他们,这引发我一个思考,怎样的准备才足以成为一位安宁疗护的社会工作师呢?

英国安宁疗护的推倡者桑德斯医师,本身聚集多种专业能力于一身;曾为护理、社工,为了帮助更多癌症患者继而读医学成为医师,这也使得社工专业在安宁疗护领域占有一席位置,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伙伴。

社工受到高度重视与期待,使得许多社工人只敢观望不敢靠近,我也如此。即使自己蠢蠢欲动,却一次次的克制自己,告诫自己并未准备好去做这一份工作,我其实需要更多的预备与充实。就这样,我让这份可能性从我身旁熘过。得知新的社工已招考到,我想调动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继续每天的工作,不再去想。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去看的。毕竟,“死亡”这个主题听起来就有些沉重,我担心它会过于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但读完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虽然触及了死亡,但它更像是通过死亡这个极端的情境,去探讨生命本身的力量和韧性。作者并没有刻意渲染恐怖,而是用一种非常真实、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展现了人在极端压力下的反应。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回避那些人性中最阴暗、最不堪的一面,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真实,才让整个故事更加具有冲击力。我记得书中有几次转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每一次的“意外”都让我更加投入,也更加替主人公捏一把汗。这本书的文字很有画面感,我很容易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场景,甚至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潮湿和腐朽的气息。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不幸”,其实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恐惧和执念。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死亡,更是关于如何面对和战胜内心的恐惧,关于如何在绝境中寻找一丝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特别的压抑感,那种暗沉的色调和模糊的轮廓,还没翻开就给人一种沉甸甸的预感。我拿到手的时候,正好是深夜,窗外雨声淅沥,配合着这份封面,简直是烘托气氛的绝佳伴侣。我当时就抱着一种“既然名字这么戏剧性,内容肯定不会太平淡”的心态开始阅读。读的时候,我总是不自觉地想象那些场景,那种窒息感、那种无力感,仿佛自己也身处其中,跟着主人公一起在黑暗中摸索。作者的笔触很细腻,能够捕捉到那些微小的、被忽略的情绪波动,然后放大,让你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我特别喜欢其中某个片段,主人公在极度惊吓之下,大脑一片空白,只能凭着本能做出反应,那种原始的生存欲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忍不住屏住了呼吸。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也很好,不会一上来就抛出所有东西,而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每一次揭开一点点,都让你更加好奇,也更加不安。我甚至在读到一半的时候,就想去查查有没有关于这本书的讨论,想知道别人有没有和我一样被这种氛围“击中”。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像是一种体验,一种让你在安全的环境下,去触碰那些最深层、最禁忌的恐惧的体验。

评分

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的书名在书店的角落里显得格外醒目,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决绝。“死亡如此靠近”,这句话本身就蕴含了太多的故事和情绪。我拿到之后,并没有立刻开始读,而是先把它放在床头柜上,每天睡前都会看一眼,然后联想到很多关于生命、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深夜独自一人走在一条陌生的、昏暗的小巷里,周围一切都安静得诡异,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和心跳声。作者的叙述方式很独特,有时候像是一个旁观者,冷静地描述着事件的发生,有时候又突然将你拉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你体会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和绝望。我尤其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回忆的描写,主人公在回忆过去的时候,那些零碎的、模糊的画面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每一个细节都带着鲜血淋漓的触感,让人不寒而栗。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在面对极致的困境时,会变得多么脆弱。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后能轻易忘却的书,它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印记,让你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回想起某些场景,依然会感到心悸。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也没有刻意制造惊悚的桥段,而是用一种平静、克制的叙述方式,将故事缓缓展开。然而,正是这种平静,反而营造出一种更加令人窒息的氛围。每一次的“平静”之下,都仿佛隐藏着巨大的暗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环境的描写,那些阴森、压抑的场景,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像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投射。书中的人物,每一个都带着鲜明的色彩,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让我感同身受。我曾经在一个特别糟糕的天气里读这本书,窗外阴沉沉的,感觉整个世界都快要塌下来了。读着读着,我发现我好像也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被困在了一个无法挣脱的困境中,那种感觉真的太真实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死亡并不仅仅是一个终点,它更像是一个起点,一个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重新认识自己的起点。它带给我的思考,远比阅读本身更长久。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形容。它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我彻底淋湿,又将我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每一句话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直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复杂、矛盾、纠结的情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深度。我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相似的经历,虽然没有书中那么极端,但那种无助和绝望感,这本书让我重新感受到了。作者似乎能够洞察人心,将那些深埋在心底的恐惧和不安,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然后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谓的“安全感”到底有多脆弱,我们所谓的“理性”在面对生死考验时,又会变得多么不堪一击。它不是一本轻松的书,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但我相信,任何一个认真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生命、关于自我的深刻领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