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亦吾乡:严歌苓的移民小说文化版图

此心安处亦吾乡:严歌苓的移民小说文化版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严歌苓
  • 移民文学
  • 文化研究
  • 乡愁
  • 身份认同
  • 中国文学
  • 海外华文文学
  • 文化地图
  • 文学批评
  • 当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严歌苓的移民小说生动地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的一大特色——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互动与杂交。本书以严歌苓的移民小说为研究对象,梳理和分析其主题和特色:

  ‧考察人性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严氏移民小说将人性置于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考察人性的适应与演化,探寻背后的原生文化在激变中发展的可能性,借此反思华人自身文化特质。

  ‧探索文化、历史与社会的深层次内核。严歌苓没有止笔于移民生活,以及此种经历所包含的不同文化间的砥砺、碰撞与牵扯。而是洞穿熙熙攘攘的表层,探索深层的文化、历史与社会内质,挖掘华人移民文化的渊源,回溯其繁衍于异域的原初状态。

  ‧探寻华人移民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的出路。严歌苓书写华人移民在文化边缘的艰辛生存景状,有意识地探寻华族移民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的出路。她笔下的人物往往主动寻求新的身份认同,纵然面临障碍与阵痛,亦积极完成“他乡亦故乡”的文化转型。见微知着,由此映照出文化体系间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

  本着作特别收录作者对严歌苓最新学术专访。
异乡回响:当代华语文学中的漂泊与身份构建 一、 时代背景与文学母题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由此催生了庞大而多元的“移民文学”书写谱系。在华语文学领域,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从早期的探险家、流亡者,到后来的知识分子、技术移民以及寻求新生活的普通民众,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代华语文学中,那些聚焦于“漂泊”与“身份重塑”主题的作品群像。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特定作家的单一作品,而是横跨不同地域、不同代际的作家群体,他们如何通过文字建构起一个关于“离开故土”与“抵达新境”的复杂文化图景。 二、 跨越地理的叙事空间 当代华语移民文学的地理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多中心化”趋势。不再是单一地聚焦于某一特定目的地(如早期侧重香港、台湾的流转),而是散射至北美、欧洲、澳洲,乃至东南亚的各个角落。 2.1 北美的多重经验 北美,特别是美国和加拿大,是当代华语作家集中“拓荒”的区域之一。这里的书写往往围绕着“理想与幻灭”的主题展开。作家们笔下的北美,既是机遇的代名词,也是文化冲突的熔炉。 “第一代”的挣扎: 聚焦于抵达初期,语言障碍、体力劳动、对故土的怀旧以及在异文化中寻求立足点的艰难历程。叙事基调常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侧重于生存的困境与对“美国梦”的审视。 “第二代”的文化迷宫: 第二代(或称“后移民”)作家的作品,则更侧重于内部的身份撕裂。他们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产物,对母国的了解多来源于父辈的叙述,对新文化又始终保持着一种局外人的疏离感。文本中常出现对“归属感”的探讨,以及对语言和文化记忆的追溯与重构。 2.2 欧洲的文化对话 欧洲,尤其是英法德等国,是另一重要书写场域。这里的移民经历往往与历史、哲学思考交织在一起。 知识分子的沉思: 许多旅居欧洲的作家,继承了传统知识分子关注宏大叙事和文化批判的传统。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更强的思辨性,探讨现代性危机、文化断裂以及历史记忆的继承问题。 边缘群体的生存图景: 与此相对,亦有大量作品描摹了欧洲社会中,来自东亚背景的底层移民或难民群体的生活状态。这些叙事揭示了在高度发达的福利体系下,族裔身份依然是区分“我们”与“他们”的隐形边界。 2.3 亚洲内部的流动与重塑 亚洲内部的流动,如从大陆向港台,或大陆内部沿海与内陆的迁移,构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内部移民”书写。这类作品的特点是文化语境上的连续性与社会结构性差异的尖锐对比。它们探讨的“乡愁”往往更具复杂性,因为它可能并非遥远的地理距离,而是社会阶层或意识形态的断裂。 三、 身份建构的核心议题 华语移民文学的核心魅力,在于它对“我是谁”这一永恒命题的持续追问与实验。 3.1 语言的焦虑与重建 语言是身份最直接的载体。在移民文学中,语言问题不仅是交流障碍,更是文化认同的核心战场。 “中文的变异”: 离开了母语的自然生态,中文在海外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它可能夹杂着大量外来词汇(如英文、法文),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新华语”。这种语言上的“混杂性”本身就象征着身份的交叠。 失语与沉默: 对于无法掌握新语言的个体而言,沉默成为一种有力的表达。文学家通过描写人物的“失语状态”,深刻揭示了身份认同的危机——当无法用母语表达内心,当无法融入主流话语,个体便陷入了存在的虚无感。 3.2 记忆、历史与“虚拟乡土” 乡愁是移民文学的永恒主题,但当代作品中的乡愁已不再是简单地怀念过去的田园牧歌。 记忆的过滤与重塑: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乡的记忆不可避免地被美化或扭曲。作家们通过对记忆的筛选与重构,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虚拟乡土”。这个乡土是情感的寄托所,而非物理存在的实体。 历史责任的继承: 许多作品将个人命运与宏大的历史背景相连。移民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对家族历史、民族命运的携带与延续。他们需要在新的土地上,重新诠释和承担这份历史的重量。 3.3 身体与空间的政治学 移民经验深刻地作用于身体感知。身体不再是安稳的居所,而是流动的、被审视的、不断适应新环境的战场。 异化与“他者化”: 身体在新的文化空间中,因肤色、口音、饮食习惯等差异,被轻易地“他者化”。作品常描绘个体如何努力通过模仿、隐藏或夸张自身的族裔符号,来应对外部世界的凝视与规训。 家园的重新定义: “家”的概念从一个固定的地理坐标,演变为一种情感连接、一套生活习惯的集合,或是人际关系的网络。家园的建立不再意味着安顿下来,而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在路上”的状态。 四、 文学形式的创新与探索 面对如此复杂的跨文化体验,当代华语移民文学在形式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以期匹配和承载新主题。 4.1 非线性叙事与碎片化结构 传统线性叙事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难以展现移民经验中时间感和空间感的交错。因此,大量作品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意识流、多重视角切换等手法。文本结构往往呈现出碎片化、跳跃性,模仿了移民者思维中不断在故乡与异乡之间穿梭的状态。 4.2 跨文类融合 为了更全面地表达经历,作家们开始打破纯文学的界限,吸纳其他文类的元素。例如,将纪实性强的自传体叙述与虚构情节结合,或者融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历史档案、信件日记等元素,以增加文本的层次感与真实感。 4.3 “间文化”的张力表达 许多作品不再满足于对单一种族经验的描绘,而是将叙事场域拓展到不同族裔移民群体之间的互动与碰撞。这种“间文化”的视角,使得作品超越了单一的“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展现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共存的复杂张力与潜在张力。 五、 结语:在流离中寻找稳固的锚点 当代华语移民文学所构建的文化版图,是一个充满张力、流动不息的领域。它以深刻的人文关怀,记录了人类在面对剧烈变迁时,如何挣扎、适应并最终重新定义“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些作品共同构筑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它不再是一个固定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进行中的、在语言、记忆与身体的流离中,不断寻找并最终定义自身稳固锚点的过程。这些书写,构成了全球文学版图上不可忽视的、充满韧性的东方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葛亮


  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化与文学、比较文学与少数族裔文化、文学与电影艺术等。曾获2014年香港浸会大学“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及台湾“年度诚品选书”。作品于2010年与2013年两度获选“亚洲週刊年度华文十大小说”。着有长篇小说《朱雀》,小说集《七声》、《谜鸦》、《阿德与史蒂夫》,文化论着《绘色》等。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美国华文文学的发展概况 03
第二章 严歌苓移民小说简介 10
第三章 美国华文移民文学的研究状况及有关严氏的论评 17
第四章 严歌苓移民小说主题研究的取向 22
 
第一部分
西方注视下的母性 / 女性中国
第一章 “东方主义”想像与“中国物恋” 28
第二章 《扶桑》—中国与“母性”他者形象 44
第三章 安能辨我是雄雌——由〈魔旦〉和《蝴蝶君》
的比较分析看华人男性的再现策略 58
 
第二部分

历史的影像
第一章 昔日重现——遗忘中的历史情境 84
第二章 岁月的裂隙——历史断层中的文化意义 101
第三章 属下要说话——“她者历史”的文学建构 114
 
第三部分
乡关何处是——现代美华移民的生存境况
第一章 从“土生族”到“新移民”——在美华人的文化认同 142
第二章 独在异乡为异客——美华移民所面临的心理困境 170
第三章 弱者的宣言——华族与美国的其他弱势人群 193
 
结语
参考资料 227
严歌苓简历 239
附录 他国的故邦——严歌苓专访 24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序言

陈志诚(香港新亚研究所前任所长、专任教授)


《此心安处亦吾乡——严歌苓的移民小说文化版图》是葛亮博士撰写的一本文学评论专着,集中论述严歌苓以美国的华人移民为题材的小说。写来认真、严谨、全面,学术性高,值得文学爱好者好好细读,更值得关心当代中国文学的学者作为参考和研究之用。

严歌苓是当代相当成功的海外华文作家。她1958年出生于上海,80年代开始写作,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中国文学学士。1989年赴美,1990年进入芝加哥的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攻读英文文学,获英文文学写作硕士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 in Fiction Writing)。严氏的创作力丰厚,尤其留学美国之后,表现更为可观,发表作品的数量相当多。包括《绿血》、《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性的草地》、《扶桑》、《天浴》、《人寰》、《少女小渔》、《穗子物语》、《波西米亚楼》、《学校中的故事》、《倒淌河》、《谁家有女初养成》、《草鞋权贵》、《海那边》、《小姨多鹤》、《无出路咖啡馆》、《女房东》、《花儿与少年》、《第九个寡妇》等众多作品。她又曾直接用英文从事创作,2006年时她便出版了第一本英文小说The Banquet Bug(中译取名为《赴宴者》)。另外,中国内地还有出版社替她出版了七集的《严歌苓文集》,选辑了她多篇的中短篇作品。除中国内地外,她的作品也分别于台湾、香港、美国等地发表,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法、荷、日等多国文字。可以说,她是当代极受重视的海外华文作家。

对于严歌苓移民小说,前此也有好几篇评论文章,像张大春的〈通俗剧的深度示范——小评《海那边》〉、沈怡的〈严歌苓深耕移民文学〉、王震亚的〈历史深处的人性闪光——再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等等,但都不够全面。只有葛亮博士这本书,才是整体性的,全面性的,也是深入地从文化层面来作的论述。葛博士这本书,全文共分五部分,再加上参考资料和附录等,可说相当完备。全书以严歌苓移民小说的主题研究为中心,并以文化、历史、社会学等方面的论述作为理论参照,目的是要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来对严氏的移民小说作品作全方位考察。在严氏的移民小说中,他深入地剖析了若干个不同的主题,包括东方主义想像与中国“物恋”、中国与“母性”和他者形象、在西方语境中男性华人的再现策略、释放华人的声音和重构遗忘中的历史情境、“她者历史”的文学建构、历史断层中的文化意义、在美华人的文化认同、美华移民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华族与美国其他弱势人群等。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严歌苓,我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她的文字总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她的故事,总是能触及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尤其是那些关于女性命运的描写,充满了韧性和力量。这次的《此心安处亦吾乡:严歌苓的移民小说文化版图》,光听书名,就让我感到一种深沉的共鸣。“此心安处亦吾乡”,这句话本身就饱含着一种复杂的况味,对于在异乡漂泊的人来说,找到内心的宁静,让心灵有所归属,往往比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我非常好奇,严歌苓是如何在她的移民小说中,去探讨这种“心安”的可能性,或者说,她笔下的移民,是如何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寻找或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乡”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再一次深入严歌苓的小说世界,去感受她作品中那些关于文化、关于身份、关于心灵归属的深刻思考。

评分

最近刚好重温了严歌苓的几部作品,其中《陆犯焉识》和《芳华》都让我对她笔下的时代变迁和个体命运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看到《此心安处亦吾乡:严歌苓的移民小说文化版图》,我立刻被吸引了。严歌苓的作品,总有一种独特的叙事魅力,她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塑造出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却又顽强生存的角色。而“移民小说”这个切入点,更是让我觉得非常契合。我一直认为,移民经历是塑造个人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严歌苓的视角,总是那么独特而深刻。我迫不及待想了解这本书将如何剖析她作品中的移民主题,她是如何通过这些故事,折射出海外华人复杂的文化心理和身份认同的。我猜想,这本书的分析一定非常到位,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严歌苓作品中那些关于“归属感”与“漂泊感”的深刻描绘。

评分

读严歌苓的那些小说,总有一种强烈的生命力扑面而来,她笔下的女性角色,即便身处异乡,也总能带着一股子韧劲儿,在时代的洪流里挣扎、求生,然后活出自己的姿态。这次读到《此心安处亦吾乡:严歌苓的移民小说文化版图》,虽然还没来得及细细研读,但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严歌苓的移民小说,我一直觉得是一个特别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挣扎,关于文化隔阂的碰撞,关于思乡之情的绵延,都深深地触动着我。她笔下的海外华人,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情感和矛盾心理的个体。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严歌苓是如何通过她的作品,展现出华人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就是为我这样一直沉浸在她小说世界中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相信它一定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解读和启发,让我对严歌苓的创作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在外漂泊的人,严歌苓的“移民”主题小说对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每次翻开她的作品,总能在一字一句中找到共鸣,那些漂洋过海的孤独,那些难以融入的疏离,那些对故土的眷恋,都被她描绘得入木三分。而《此心安处亦吾乡:严歌苓的移民小说文化版图》,听名字就觉得会是一场关于严歌苓小说中“家”与“乡”的深刻探讨。我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简单地梳理她的移民小说,更会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意涵。比如,她是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张力?她笔下的移民,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在异域文化中重塑或变形的?“此心安处亦吾乡”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和妥协,究竟在严歌苓的小说里,这种“安心”是如何实现的,或者说是如何被挑战的?我对书中的分析和论述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严歌苓作品背后那些细腻而又宏大的文化图景。

评分

严歌苓的书,我基本都会买来读,她的笔触总是那么细腻,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人物内心的细微波动,尤其是她描绘女性角色时,那种复杂而又坚韧的生命力,总能让我为之动容。《此心安处亦吾乡:严歌苓的移民小说文化版图》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一直觉得,严歌苓的作品里,有很多关于“离开”和“到来”的故事,那些关于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经历,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张力。我想,这本书会深入地解读她在这方面的创作,去分析她笔下的移民群体,是如何在新的文化语境下,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又如何处理与故土的情感联系。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对严歌苓作品中的哪些经典移民形象进行深入剖析,以及这些分析会如何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她小说中那些关于文化融合、身份认同和心灵归宿的主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