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宗教学(精装本)(改版)

比较宗教学(精装本)(改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宗教学
  • 宗教比较
  • 宗教研究
  • 文化研究
  • 哲学
  • 社会学
  • 学术著作
  • 精装本
  • 改版
  • 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比较宗教学》堪称宗教圣典。圣严法师以其学通古今、演绎东西,倾力将欧亚古文明国度所衍生成熟的宗教派别,与原始宗教,依源流、内涵、经典分论;同时又作一统合论述鉅细靡遗。分立:原始宗教、未开化民族的宗教、古代民族的宗教、印度的宗教、中国的宗教、少数人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佛教十章、四十五节、二百四十七篇,其工程之浩繁,难以尽数,是为人类文明史中之最重要的文化资产之一。

  宗教一词,未见于中国的古典文献中,日本文献中所言「利雷敬」是译自英文Religion;我国接受西洋文化的输入,初期借助于日本为桥梁的很多,故对宗教一词,也就接受下来。宗教的定义很难确定,中国《易经》的〈系辞〉所说「神道设教」之意,或近似之。

  因此,宗教两字用于佛教,殊不恰当,因为,佛教从来未将宗教两字连起来用过。若以禅宗的立场,无言之教谓之宗,假言明宗谓之教,这与Religion的涵义,完全不同。其实,西洋的基督教,也不以利雷敬自居,因为根据宗教一词的原义,乃是指原始人类的多神崇拜或自然崇拜,基督教却是进化以后的人类信仰。

  但是,人类的信仰,均有一个共同的原则,也就是说,不论是原始宗教或进化的信仰,求取安慰乃是彼此一样的。所以,从高级宗教的立场而言,虽皆不欲自命为宗教,从宗教学家的研究态度而言,仍将一切安慰的信仰,统入于宗教的范围之内。

  可见,宗教学的范围,是有广狭的,各宗教学家的看法,也不能一致。单就对于各高级宗教的研究而言,它便成了比较宗教学;其实比较宗教学即是宗教学的同一个主题。因此,本书称为比较宗教学,实则就是宗教学。

本书特色

  1.2014年最新版本,由一代佛教界宗师、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生前亲自修订,堪称「宗教圣典」。

  2.本书依据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介绍世界性及历史性宗教内涵与宗教现象。俾使未有宗教信仰的人士,获取宗教学通识,也让已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开展宗教领域宏观。

  3.书中论及世界五大宗教源流、内涵、经典、宗师。内容目次为:(1)原始宗教、(2)未开化民族的宗教、(3)古代民族的宗教、(4)印度的宗教、(5)中国的宗教、(6)少数人的宗教、(7)犹太教、(8)基督教、(9)伊斯兰教及(10)佛教;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产之一。

  4.经典烫金版,值得珍藏保存。
跨越藩篱:全球信仰的深度透视 引言:人类精神的无限版图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宇宙的起源以及道德的规范抱持着永恒的探寻。这种探寻的成果,便以世界各地五花八门的信仰体系的形式,塑造了我们的文明、艺术、法律乃至日常生活。然而,面对如此庞杂的宗教图景,我们常常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我们或许熟悉某一特定信仰的教义和仪式,但对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历史演变路径以及彼此间的对话与冲突,却缺乏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 本书《跨越藩篱:全球信仰的深度透视》旨在提供这样一个广阔的、批判性的、且富有洞察力的框架,用以理解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脉络。它并非一部简单的教义汇编,而是一部旨在揭示信仰体系背后的结构性力量、文化适应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持续演变动能的学术著作。 第一部分:根基的追溯——从史前到古典的轴心时代 本部分将深入探究信仰的起源,追溯其在人类早期社会中的萌芽状态。我们将审视万物有灵论(Animism)、萨满教(Shamanism)以及氏族祭祀的社会功能,理解它们如何构建起早期人类对自然界和超自然力量的认知模型。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关键的转折点——轴心时代(Axial Age)。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不同地域几乎同步地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和先知。我们将详细比较: 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与伦理思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善”与“真理”的探索如何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石,并间接影响了后来的犹太-基督教伦理观。 印度的吠陀解脱与内在修行:深入探讨奥义书(Upanishads)中“梵我合一”的观念,分析佛教的“四圣谛”和“八正道”如何提供了一条超越轮回的解脱路径,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播与变异。 中国的“天命”观与社会秩序:解析孔子和老子分别代表的儒家入世伦理与道家出世智慧,探讨它们如何在中国数千年的政治结构与家庭伦理中占据核心地位。 中东的早期一神论萌芽:追溯亚伯拉罕诸教的共同源头,分析早期以色列人对耶和华的独特盟约关系,及其对后世世界宗教形态的决定性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本部分旨在揭示:尽管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迥异,但人类在面对死亡、苦难和意义缺失时的基本困境是相通的,而不同的信仰体系正是对这些困境给出的结构性回应。 第二部分:形态的演进——经典、社群与权力 在轴心时代之后,主要的信仰体系开始走向成熟、制度化,并与世俗权力紧密结合。本部分将围绕“经典文本的权威性”、“社群的组织形式”和“信仰与政治的张力”三个维度展开: 1. 文本的形成与阐释学:我们将探讨主要宗教经典(如《圣经》、《古兰经》、《吠陀经》等)是如何在漫长的口头传统和书写过程中被最终确立为“神圣文本”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分析阐释学(Hermeneutics)在不同传统中的作用——例如,伊斯兰教法学的“法特瓦”体系与犹太教拉比传统的“塔木德”辩论,如何确保教义在历史变迁中保持活力和适应性。 2. “神圣共同体”的构建:我们将比较教会(Church)、寺院(Monastery/Sangha)和乌玛(Ummah)这几种核心的社群组织模式。分析这些组织如何通过仪式、节日、律法和教育,将松散的信徒群体锻造成具有强大内聚力的社会实体,以及这种内聚力如何转化为对外的宣教动力和对内的道德约束力。 3. 帝国、征服与宗教的合流:本章着重考察宗教如何被用来合法化政治统治。从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接纳与塑造,到伊斯兰教在扩张中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整合,再到佛教在东亚的本土化过程,我们将剖析宗教意识形态在维护或颠覆现有权力结构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 第三部分:现代性的挑战与信仰的重塑 19世纪以来,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全球化和世俗化思潮对传统信仰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部分将聚焦于信仰体系如何在现代性的压力下进行自我调适、分化或反扑。 1. 科学与信仰的对话与冲突:本书将避免简单化地将科学与宗教视为永恒的敌人。我们将细致考察达尔文主义、宇宙学发现等对传统创造叙事的冲击,并分析不同宗教内部的现代主义神学(如自由派神学、重新诠释的伊斯兰现代主义)是如何努力调和信仰与理性的努力。 2. 世俗化与宗教的“去公共化”:我们探讨了世俗国家如何试图将宗教从公共领域撤回至私人领域。然而,这一过程并非单向度的。本书将展示宗教复兴(Religious Revivals)和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的兴起,分析它们如何作为对全球化和身份认同被稀释的一种防御性反应,重新进入公共政治领域,特别是在身份政治和民族主义叙事中的重塑。 3. 全球性与本土化的辩证:随着全球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宗教间的接触空前频繁。我们将分析跨国界信仰运动(如新纪元运动、全球福音派网络)的兴起,并同时探讨那些在特定文化土壤中顽强生长、拒绝被标准化解读的本土化宗教实践,例如非洲的同步主义(Syncretism)现象,以及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 结论:动态的信仰景观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宗教并非凝固不变的教条集,而是一个持续运作的、适应性极强的文化系统。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信仰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择:是选择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对话,形成更具包容性的全球伦理观;还是在身份认同的焦虑下,退守至更封闭、更具排他性的社群堡垒? 本书提供的分析工具,旨在培养读者一种比较的敏锐性——即认识到所有信仰体系的共通人性底色,同时也尊重它们表达形式的独特性。最终,理解全球信仰的复杂景观,是理解人类历史、预测未来冲突与合作的关键所在。这本书邀请读者踏上这场穿越时间与地域的旅程,去发掘那些跨越藩篱、连接不同心灵的共同精神诉求。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


  一九三○年生于江苏南通,俗名张保康、私塾学名志德。一九四三年在狼山广教禅寺出家,法名常进。后服兵役十年,改名张採薇,以准尉退伍。一九四九年间跟随国民政府来台。退伍后,于东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出家,法字为「慧空」,法号为「圣严」。本书初版撰着完成于一九六八年,接着在一九六九年负笈东瀛,七年究学,取得日本立正大学佛教学部博士学位。圣严法师是台湾佛教宗派──法鼓山创办人,也是禅宗曹洞宗的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五十七代传人。其佛学造诣之广博深厚,无人能出其右,是为当代佛教宗师与佛学教育家。

图书目录

前 言、
宗教圣典《比较宗教学》 中华书局编辑部
序 文、
圣严法师自序——一九六八年初版
圣严法师自序——一九九四年新版

第一章、原始宗教
第一节 绪言
何谓比较宗教学/宗教学的范围/宗教的分类
第二节 原始宗教的型态
宗教的定义/宗教的由来/自然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偶像崇拜/生人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性力崇拜
第三节 原始宗教的仪式
宗教仪式及祭司/咒术的产生/诞生到死亡的仪式/宗教的牺牲

第二章、未开化民族的宗教
第一节 神的分类
谁是未开化者/多神教/二神教/一神教/泛神教/交换神教/无神教
第二节 未开化者的迷信
魔术/禁忌/占卜/祈祷/巫觋/神话/迷信神秘的解释

第三章、古代民族的宗教
第一节 巴比仑的宗教
巴比伦的环境和时代/宗教的历程/主要的神/巴比仑的神话/巴比仑的宗教生活/
第二节 埃及的宗教
古埃及/古代社会/神的信仰/神殿及祭司/来世思想
第三节 以色列民族的宗教
希伯来人/巴勒斯坦的闪族/希伯来宗教与犹太教
第四节 古希腊的宗教
希腊及其人种/祖先崇拜/圣火/自然神的信仰/主要的神
第五节 古罗马的宗教
罗马人/罗马人的信仰/罗马的神/政教合一/法律与宗教

第四章、印度的宗教
第一节 印度的环境及其民族
绪言/印度宗教的分类/印度的环境/印度的民族
第二节 吠陀时代的宗教
四吠陀/吠陀神话/天界的神/空界的神/地界的神/动物神与植物神等/魔神/低级群神/神与人的关系/吠陀的实际生活/人死之后的命运/耶摩与地狱
第三节 梵书及奥义书时代的宗教
梵书的时代/梵书的神话/轮回说及业说的起源/奥义书/奥义书的分类及译本/奥义书的宗教思想/轮回与解脱
第四节 经书及学派时代的宗教
经书/四姓/妇女与婚姻/生活即是祭祀/学派的兴起及其开发/学派时代之初的四大思潮/学派时代的共通思想/两大史诗
第五节 印度教的内容
印度教的历史/印度教的三位大神/富兰那文学及印度教的诸神/商羯罗与印度教/湿婆派/女神崇拜/性力派/秘密法与咒印/印度教的思想家

第五章、中国的宗教
第一节 中华民族及其宗教的起源
中华民族/上古的宗教信仰/开辟神话/巫觋与巫术的信仰/阴阳五行八卦
第二节 三代至秦汉的宗教信仰
神鬼的崇拜/天神与地神/祭祀的阶级性/祖宗的崇拜/宗教思想的变迁
第三节 道教的出现
道教的起源/太平道/天师道/老庄与道教的关系/魏伯阳与参同契/葛洪与抱朴子 寇谦之与天师道/茅山与武当山
第四节 道教的修练方法
符箓的使用/道教的神/身外的神/身内的神/金丹与药饵/行气与导引/房中术的内容/修练的成果
第五节 道教的经典与派别
老子的神话/道经与佛经/道藏与释藏/道藏的编纂/道教的戒律及伦理/全真教

第六章、少数人的宗教
第一节 耆那教
耆那教的出现/耆那教的教理/耆那教的道德观/五誓的内容/无神的宗教观/耆那教的分派与佛教
第二节 钖克教
钖克的教主/钖克教的演变/军事化的结果
第三节 祆教
波斯的宗教/拜火教与祆教/祆教的教主/祆教的神/分期与分派/最小的宗教
第四节 中国的理教
祕密社会的宗教/理教的教主/理教的教义及教仪/理教的教制

第七章、犹太教
第一节 摩西及士师时代的犹太教
犹太教的成长/初期的犹太教/摩西的宗教运动/西奈山的神/摩西十诫/士师时代
第二节 王国时代的犹太教
王国时代/大卫王/所罗门王/南北朝时代
第三节 先知时代的犹太教
先知时代/斗垮太阳神/屠杀与灭亡/从流放到还乡
第四节 希腊及罗马时代的犹太教
希腊统治时代/三个犹太教派/耶稣以后的犹太教及其神学
第五节 犹太教的神话
犹太教的圣典/犹太教的神之演化/耶和华的性质分析/三个重要神话─创造神话、挪亚的方舟神话、变乱口音的神话

第八章、基督教
第一节 基督教的开始
耶稣的时代背景/耶稣的复活/耶稣的人格及其教训
第二节 基督教的圣典及其教会
旧约与新约/初期的基督教/使徒保罗的传教/初期的教会/教会发展的因素/教会的成长/教会的分裂
第三节 基督教的神学
哲学与神学之间/神学的源头/教父哲学的异说纷纭/教义神学的三大论争/奥古斯丁/修道主义者
第四节 中古以下的基督教
中古时代/教会教育/烦琐哲学/近世的基督教

第九章、伊斯兰教
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起源
伊斯兰教的名称/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人
第二节 伊斯兰教的教主
穆罕默德的出生地/婚前的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的婚姻生活/穆罕默德的宗教生活/穆罕默德的传教生活/穆罕默德的成功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教理
一神主义/未来思想/伊斯兰教的天堂/鼓励战斗的宗教/古兰经
第四节 伊斯兰教的教义及传布
伊斯兰教徒的生活实践/伊斯兰教徒的信德/伊斯兰教的禁戒/伊斯兰教的传布
第五节 中国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初传中国/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流传/伊斯兰教的宗派/中国伊斯兰教的流派

第十章、佛 教
第一节 佛陀的时代背景
佛陀以前的印度/六派哲学与六师外道/恆河流域的文明/佛陀的出现
第二节 佛陀及其教团
出家以前的菩萨/由苦行至成道/佛陀的一生/佛陀的教团
第三节 佛陀的教义
原始佛教/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法印/八正道
第四节 从小乘到大乘的印度佛教
佛教的分裂/小乘佛教/由小乘到大乘/思想的演进/大乘佛教的主流/佛教在印度的灭亡/菩萨及其他/佛教的文献
第五节 隋唐以前的中国佛教
佛教的传入/三国时代的佛教/道安与慧远/法显与鸠摩罗什/南北朝时代/宗派的兴起
第六节 隋唐八大宗
天台与三论/华严宗/唯识宗/律与净土/禅宗与密宗
第七节 发展的趋势
各宗的盛衰/佛教与儒道的交涉/佛教国际大势

■ 主要名词索引

图书序言

前言

——宗教圣典《比较宗教学》/台湾中华书局编辑部


  「宗教圣典」《比较宗教学》一书为当代佛教界宗师——圣严法师鉅着。师父以其学贯古今、演绎东西,倾力将欧亚古文明国度发衍熟成之宗教派别与原始宗教︐各依其源流、内涵、经典、宗师分论;同时又作一统合论述,鉅细靡遗︒全书分立原始宗教、未开化民族的宗教、古代民族的宗教、印度的宗教、中国的宗教、少数人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佛教,共十大卷章(四十五节、二百四十七篇),其工程之浩繁,难以尽数,堪为人类文明史中重要文化资产。

  本书谨收录圣严法师于一九六八年成书时初版自序,以及二十六年后(一九九四年),师父为再版之《比较宗教学》所申新序。序中,师父娓娓谈到编纂本书之心路历程,与对后进学子的谆谆法语,弥足珍贵。

  特别感谢「法鼓山/法鼓文化」,提供圣严法师于生前修订本书之珍贵资料,如梵文原文考订、专有名词校正︐本局据以编订︐重新出版,以为莘莘学子身心修业之案牍金经。

圣严法师自序

  一九六八年初版


  比较宗教学(Comparative Study of Religion)这门学问,不但在我国感到年轻,即在西洋也不古老。

  因于十七世纪的时代,西欧方面的思想家们,得到了自由批评宗教问题的机会,故英国学者海伯特(Herbert,西元一五八一︱一六四八年),在他所写《缙绅的宗教》(Ancient Religion of the Gentiles)一书中,对于西方传统的一神教,开始做了比较的研究和批判。但却直到十九世纪,才有人将这门学问大大地发扬起来。

  近世以来,关于宗教问题的书籍,已经愈来愈多。但在我们国内,要想求得一册比较可取的入门书,也不容易。所以我在研究佛学之余,特别留心「比较宗教学」的问题,并且计画编写一部这样的书。

  到了一九六六年秋天,我的书还没有着手编写,高雄的寿山佛学院竟为我开了「比较宗教学」的课。此后经过半年多的时间,便使我完成了本书初稿。

  正由于这门学问在我们这里非常年轻,所以本书的问世,只希望担负启蒙的任务。我是站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和哲学的观点上,由人类的原始信仰,至世界性的各大宗教,予以客观的讨论和通俗的介绍。为便利读者检查本书的各项重要资料起见,特为编成「主要名词索引」,附于书后。其编列原则以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者为主。

一九六八年四月圣严写于台北市

  一九九四年新版

  本书写成于民国五十六年初,第一版发行于民国五十七年,迄今已历二十六、七个年头。虽不是最畅销,却是很受欢迎的常销书,当年国内没有这样水准的书,到目前汉文出版物中,亦尚未见到另一册能够取代的书,所以依旧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欢迎。

  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扬任何一派宗教,也不是为了批评任何一种信仰,乃是依据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介绍世界性及历史性宗教内涵与宗教现象。俾使未有宗教信仰的人士,获取宗教学的通识,也让已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开展宗教领域的宏观。

  不论是那一种宗教信仰和宗教行为,均有其历史的渊源、社会的背景、实用的功能,若是缺少宗教学的常识,而将宗教指为迷信可笑,那是不科学的。

  不论是那一种宗教思想和宗教事实,彼此之间都有其关联性、共通性、独特性,若是欠缺比较宗教学的知识,往往会一方面肯定自己所信所属的宗教,另一方面则否定批评他人所信所属的宗教,这是很不公平的态度。有些人士尽然不信任何宗教,也不排斥任何宗教,认为一切宗教都在劝人为善,只要心存善良,就等于信了一切宗教,殊不知,世界各种宗教之间,各有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时代思潮的相异性,也有其人类起源、人心向往、人生现象的共同性。所以各宗教间,既有其差别处,也有其相似处。不信宗教,也不等于信了一切宗教。

  过了四分之一世纪,本书仍有被改版新出的需要,足见这门学问,正在受到许多人的关切。

  本书的深度与广度,都嫌不足,可惜我已不可能再写一册类似的书了,所幸本书尚不失是一册同类书中的好书,故在台湾中华书局,为之重新出版之际,略申叙语,用以为序。

中华民国八十三年九月九日圣严序于台北农禅寺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原始宗教
 
第一节   绪言
 
何谓比较宗教学
 
比较宗教学的内容,便是将各宗教的教主、教理、教仪、教史,做比较的研究和客观的介绍。它可有两种方式:一是举出各个不同的专题做综合性的研讨;二是将各宗教单独地分章介绍。不过,由古到今的各类宗教之间,性质颇有不同,採用第一方式写来吃力,但又未必讨好,所以本书是用的第二方式。
 
宗教学(Science of Religion),在我们中国来说,算是一门新知识,虽在传统的文献中保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至于用科学方法及历史角度来做专门论列的工作,到了近世才有少数人的着作出现,主要这还是受了西方学者的影响。在西方,过去所论的宗教,仅仅局限于基督教的范围。近世以来始利用东方人的文献,做广泛的研究和比较,他们以考古学及语言学,对各民族比较宗教学 的各宗教努力研究的成果,便是比较宗教学的诞生。
 
因此,宗教可能有迷信色彩,比较宗教学却是一门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它是从历史的事实中求真理,又从彼此的同异中找问题,再以心理的分析来解答问题。所以,这门学问,能够帮助我们回忆人类的过去,又能指导我们来做正确的信仰选择。
 
现代人中的知识分子,当然不乏宗教信徒,但也确有很多人并不喜欢宗教。实际上,人类的文化,无一不是从宗教中来;今人的日常生活,纵然没有宗教心理的感受,却又很难脱下宗教现象的遗形。
 
因为,世界上最古、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例如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吠陀》文学、中国的《易经》、希伯来的《旧约》,无一不是宗教的产物;古代伟大的建筑艺术,那便是各宗教的神殿;最早、最伟大的雕刻及壁画,没有不是宗教的遗产;近代的化学,渊源于古宗教的炼金术,中国称为丹鼎;近代的天文学,则是脱胎于宗教信仰的星象崇拜。
 
再说,现代人的各种典礼仪式,从总统就职宣誓到个人的结婚宣誓,从对国旗致敬到人与人间的鞠躬握手,由军中的礼炮到举手敬礼,由运动会场的圣火到新娘出阁的礼服,及社交场中的威仪礼节,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古代宗教的恩赐。虽然多数已经过简化及改良,但其并未与我们的祖先脱离关系,例如鞠躬与跪拜之间,仅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而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哲学和人类学交叉领域颇有研究的学者,一直以来,宗教在人类思想史和文化形成中的作用都是我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宗教学研究常常局限于对某一宗教的深入剖析,而“比较宗教学”则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能够帮助我们超越单一的文化视角,探寻人类共同的精神诉求和价值体系。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不同宗教体系的核心哲学原理,例如神学、宇宙论、认识论以及伦理学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比照分析。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当不同宗教的信徒在面对生死、苦难、罪恶等终极问题时,它们是如何给出解答的?这些解答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共有的生命体验?“改版”的特点,让我预设了这本书在方法论上会有所创新,可能引入了更先进的比较模型,或者对过往的比较研究进行了批判性的梳理和发展,这对于我的学术研究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对“宗教学”这个词一开始是有点距离感的,总觉得是学术界才关注的领域,但“比较”二字却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生活中有太多与宗教相关的现象,比如节日习俗、艺术创作、社会伦理,甚至是某些政治动荡的根源,都或多或少与宗教有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比较轻松易懂的方式,带我走进不同宗教的世界,了解它们的“不一样”在哪里,更重要的是,了解它们“为什么不一样”,以及这些“不一样”背后共通的人类情感和需求。例如,为什么不同的宗教都会强调爱与慈悲?为什么都会有关于来世的想象?为什么都会有某种形式的禁忌和戒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翻译官,帮助我理解那些我不太熟悉的宗教术语和概念,让我不再因为对宗教的陌生而产生隔阂或误解。改版意味着更新,我期待它能展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甚至提供一些解决现代社会宗教困境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改版”二字,暗示着它可能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对原有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修正。我一直对不同宗教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感到好奇,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发展并相互影响的。读过一些关于特定宗教的入门书籍,但总感觉碎片化,缺乏一个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整个宗教现象。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的这一认知空白,通过比较的方法,揭示不同宗教体系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以及社会功能。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宗教的起源问题,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面临的挑战。是单纯的信仰载体,还是文化传承的基石?是精神慰藉的港湾,还是社会冲突的根源?这些问题都深深地吸引着我。精装本的材质也让我对阅读体验充满期待,希望它能够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珍藏的学术佳作。

评分

作为一个对人类文明演进充满好奇的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对“比较宗教学”这个领域一直抱有极大的关注。在我看来,宗教不仅仅是个人精神层面的追求,更是塑造人类社会结构、伦理规范和文化认同的关键力量。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系统地了解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主要宗教的形成历史、核心教义、仪式实践以及它们在各自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具体体现。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够运用比较的视角,揭示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宗教之间可能存在的潜在联系,比如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终极关怀的解答、对善恶的界定等。同时,我也想知道,在不同的文明碰撞与交流过程中,宗教是如何被借鉴、改造甚至融合的。这本书的“改版”二字,也让我相信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可能包含了一些作者对这些比较结果的独到见解和理论分析,这正是我所渴望的。

评分

我的工作涉及到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关系,我深知理解不同文化的根源对于建立互信和促进和平的重要性。宗教无疑是文化中最核心、最复杂的部分之一。我曾经在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时,因为对他们信仰的肤浅认识而产生过一些误解和隔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不同宗教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从而在跨文化交往中更加得体和有效。尤其令我期待的是,书中是否能探讨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影响国家政治、社会结构乃至国际冲突的?“改版”二字,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会更加贴近当下,可能包含了对现代世界中宗教复兴、极端主义等现象的分析,并尝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理解和应对之道。我需要的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能指导实践的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