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疗癒与身体人文空间

宗教疗癒与身体人文空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宗教疗癒与身体人文空间》是余德慧教授在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开设之「宗教疗癒」的课程纪录,共十三个讲次,是余教授毕生对于宗教疗癒的体会及思索。

  余教授澄清世人对于宗教疗癒的迷思,以为疗癒必须先放弃解脱之念――解脱是典型一步到位的想法。余教授认为,疗癒发生于他界(the otherwise),不是现实的产物,而是打破自我的同一性、迎向他者的运动,使「我成为我所不知的」。疗癒毋宁是迂回而「反完成」的,永远抵达不到却永远有奥祕的生产。

  「宗教」与「疗癒」原本即关系密切,均面向受苦的处境而生发,「宗教疗癒」亦是修行,谈的是主体的翻转运动。在本书的每一个讲次中,余教授探讨或分析不同的修行实践(同时是修行理论),包括场所论、梦、动态修行、静坐与太极(气化的身体)、觉照修行、他界修行、凝视、意象的幻化生成、反身性、巴塔耶的神圣理论……,而以最靠近身体的精神层面「身体的人文空间」的观点去研究各种修行之道的「操作平台」。

  《宗教疗癒与身体人文空间》呈现了极其少见的后现代视域修行观。阅读本书,彷彿亲炙大师课堂,无形中亦薰习了后现代宗教疗癒的珍贵心法。

名人推荐

  王心运(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副教授)
  汪文圣(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
  宋文里(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维伦(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教授)
  林安梧(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元亨书院创办人)
  林耀盛(政治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黄冠闵(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
  彭荣邦(慈济大学人类发展学系助理教授)
  杨儒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杨凯麟(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
  邓美玲(气机导引身体教育工作者、《远离悲伤》作者)
  蔡铮云(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
  蔡怡佳(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
  卢蕙馨(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
  龚卓军(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说余德慧是心理学家,毋宁说他是一位现象学家,他强调植基于「生活世界」,四无依傍,以身试法,入于生死之际,既是「幻化成形」,也是「道成肉身」。――林安梧

  余老师以体悟之知为底层,讨论静坐、觉照、舞动、梦瑜伽等种种宗教修行的法门,但并没有停留在教门的语言,而从其独特的蹊径为宗教修行的理解与实践开启了前所未见的风光。――蔡怡佳

  「人文身体」与「宗教疗癒」是余老师后期心力之所在。余老师从传统的身体修行技术,谈到当代后现代的思考,不外乎是以自我照顾的「见自己」,直达破除「世人痴迷论」而能「见众生」的目的。――王心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余德慧教授(1951.1.10――2012.9.7)


  台湾屏东人,台 湾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教授、东华大学谘商与辅导学系(现更名为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创系主 任、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主要教授:本土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人文谘商、宗教现象学、宗教疗癒等课程。

  余德慧是台湾心理学 界的另类份子,才情出众,学通古今,曾任台湾第一本人文心理杂志《张老师月刊》总编辑,担任总编辑期间,开创新颖的本土心理学研究领域,多次荣获行政院新 闻局颁发的杂志类金鼎奖。他在《张老师月刊》撰写的刊头文章,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其优美的文学作品《生命梦屋》、《情话色语》、《观山观云观生死》、 《生命宛若幽静长河》、《生命史学》、《生死无尽》均由此集结成书。他同时担任张老师出版社总顾问,畅销书《前世今生》、《西藏生死书》的出版即出于他的 策划。

  2000年成立的心灵工坊文化公司,余德慧是主要的催生者之一,并担任谘询顾问召集人,将身心灵整体疗癒的观念带进出版界,引 进探讨生病心理学的《病床边的温柔》、省思医疗伦理的《医院里的哲学家》、探究生命终极关怀的《道德的重量》,以及他最珍爱的灵性疗癒经典《好走:临终时 刻的心灵转化》等前卫好书。他在人文临床、生死学、临终照护、宗教疗癒的创作也非常丰富,中晚期的重要着作有:《诠释现象心理学》、《生死学十四讲》、 《台湾巫宗教的心灵疗遇》、《临终心理与陪伴研究》等。其重要书评,则在其逝世一週年时,集结成《生命诗情》。

  2012年9月7日,在爱妻顾瑜君教授及慈济医疗团队的柔适照顾之下,浸润在灵性恩宠之中,泰然离世。

图书目录

成书说明
〔推荐序一 〕阅读余德慧                                 蔡怡佳
〔推荐序二 〕以本心见自己,以众生相面众生                                 王心运


第一讲  起手式:感觉派或康德派
「感觉派」与「康德派」∕由感觉经验开展认识活动∕认识事物的潜在关连∕身体技术的重要性∕非传统教门修行的宗教疗癒举隅

第二讲  身体的人文空间
「道成肉身」的意义∕人文空间的殊异生产∕认知空间vs.身体人文空间∕疗癒的媒介何在∕以人文的细胞去感觉∕身体技术的拆解与创造∕身体肤慰与疼痛缓解∕不可能的慈悲∕心理事实的流动

第三讲  场所论与疗癒
西田几多郎的「场所论」∕自我的框架∕宠物治疗的关键∕不求回报而得宠∕我是神的仆人∕祈祷的感动何来?∕作用论vs.非作用论∕临在(presence)∕神圣感的生产源头:永远的不可企及∕「过度」与「匮乏」的精神生产∕透过犯禁(transgression)来接近神圣∕人、事生成的各殊路径∕意识之知≠体验之知

第四讲  梦疗癒的幻象空间
梦作为修行的工夫∕颂钵与明亮的梦境∕身心接合的介面∕梦是贴近身体的地方∕个人与身体共做∕片刻的明心见性∕深刻入行,才见真心∕佛性:异质交错的感受∕再论梦:发展个人的身体技术∕回盪之一:自我庇护的世界∕回盪之二:生命里的璀璨感

第五讲  动态之轮的疗癒
梦测度着身体状态∕梦瑜伽的精神生产∕梦有所诉说∕人文空间的幻化生成∕以「动」挣脱意识∕自然声音中的疗癒:乱语∕苏菲旋转的净化∕体觉的直接经验∕身体状态的成立∕摩盪中的体觉

第六讲  静坐与太极:气化的身体
身体修练需有「心法」∕让身体搭配人文空间∕身体变化与精神生产∕气:身体与人文空间的媒介∕身体与人文空间交互影响∕静坐的精神生产∕静坐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修练研究的功力∕太极拳vs.庄氏修行∕音乐的文化世界∕音乐餵养着身体∕文化中的声音空间∕不舒服的声音空间∕环境修行与身体∕身体开悟

第七讲  觉照的精神生产
美式觉照工夫∕吃葡萄干作为操作平台∕操作中提示出的质性∕觉:无目的性的精神生产∕第二身、第三身∕悲苦之地生出恩典∕大悲水与大悲药∕在非功能中的精神生产∕病床边的老歌∕以非操作进入精神生产∕觉察:进入自由空间∕别执着于「要」或「不要」∕听凭身体的自然要求∕养生者的精神贫乏∕佛教形上学与禅宗修养论∕各家的修行方式

第八讲  跃入他界
疗癒发生在他界(The Otherwise)∕梦:非现实的存在状态∕冥视空间∕梦幻冲动:他界存在的征候∕幻化生成的经验现象∕感觉质感(quilia)∕亡者来入梦∕摹本性的真实∕宗教性与非世界∕道证法师的例证∕以置身死地的态度念佛

第九讲  凝视空间与无限远
画家的透视点(Perspective)∕凝视:非肉眼,不在现场∕凝视与无限远∕以身体修练谈凝视∕无限远却亲密地相连∕婚姻关系的无限远∕浩瀚意识与无限远∕勾起无限远之物∕朝无限远的方向修行∕痴迷的房间∕谈邓美玲的《远离悲伤》∕身体宇宙∕十分钟洗脸的觉照训练

第十讲  意象与幻化生成
意象(image):迎面而来的影像作用∕文学家的意象性∕语言碎片及其威力∕文学作品中的「缠绵」∕「回盪」现象∕意象与疗癒∕「空」:人类本有的一种存在状态∕幻化生成的能力∕修行:与「他者」遭逢

第十一讲  反身性
「反身」与「反身性」∕反身性:被动,无作为∕「作为」与「本质」的差异∕让本质来进行反身∕黄金十年∕身体的反身性∕沉默的事物∕瑜伽:维持本质的被动性作为∕宠物治疗:身体的自疗机制∕道士作法生产「心惊胆跳」∕照顾到本质的慈善事业∕接近本质的治疗方式∕被动的反身性

第十二讲  巴塔耶的圣性世界
关于巴塔耶∕(《巴塔耶:消尽》)第一章、动物性与人性∕第二章、俗事物世界的形成∕第三章、圣性事物、宗教性和性慾∕第四章、对于祝祭—献牲的阐释∕失去一切的经验∕理性的蔽障∕瞥见本质状态∕因果是看不见的递回过程∕第五章、从原始的宗教性到被制度化了的宗教∕第六章、基督教的制度化与神祕家的思想∕第七章、从欲望论到文学—艺术论∕第八章、对共同性问题的追问和思考

第十三讲  暂歇语:「出离」作为宗教疗癒的基础
两种立命观∕垂直轴的生命现象∕体验摸索的生命能力∕生命的杂质与精致化∕水与梦:物质的精神生产∕以出离论为基础的宗教疗癒∕从自我的视域到生命的视域∕生命诸力的竞夺与交错∕瞎的视觉∕活在生命的当下∕弘一法师的出离

〔附录 〕修行疗癒的迷思及其进路               余德慧
延伸阅读
致谢

图书序言

第二讲 身体的人文空间

「道成肉身」的意义


当我们谈身体的各种「收纳器」,不见得是皮肤,有时候是眼睛、鼻子、耳朵,你的全身都有收纳器,这些收纳器,有人拿它来做五官的享受或者官能刺激,但也有修行人将五官的作用变成修行的媒介,这两者不一样。譬如,A同学很爱烧香也很懂得烧香,可是你要注意到,烧香有千百种的烧法,但可能只有一两种会进入你的内心生活。像沉香,很多人烧沉香,烧沉香要有某种能够迎接沉香的身体,沉香才会「进入」。而一旦它进入你的身体后,你的身体不是只有沉香的味道,更会有沉香的「气息」。这里所讲的「气息」不是你吐气后而有的那个气息,而是说你的身心状态会产生与沉香类似的品质。产生了这个品质,表示你跟沉香之间已经产生相互「牵手」的现象了。如果你没有考虑到此,也就没有跟沉香「牵手」:沉香在这里,而你在那里,你不会觉得沉香有什么不一样;可是你一旦牵了手,如果我不把沉香摆在这里,我就没办法把课继续上下去,因为其中的某种关系已接上线了。

本週的宗教疗癒课将谈的全部都是身体,皆是以身体来进行的,万一你的身体太僵硬,完全没有感觉、没有感应,你要回家忏悔,因为你的身体在拒绝任何的修行之道。若你的身体是这种情况,你要开始改变你的身体状况,但不是变得更强壮或是长肌肉,而是改变你的身体和世界的关系。譬如,当你一进到某个地方,你在那里坐立不安,如坐针毡一般,这就表示那时你对世界是排斥的;可是如果某个地方,是你的身体可以跟它一起唿吸的地方,你会觉得很安适、舒服。今天宗教疗癒的课,最核心的一点即是所谓的「道成肉身」。

何谓「道成肉身」?这是说,你的身心状态变成了「道」本身的媒介,变成「道」的操作平台。真正的操作平台其实不是我们的肉体,那会是什么呢?关键在于你们的身体能不能产生人文的贡献?如果你不能肯定这一点的话,很多的东西就解不开了。这是在说,你的身体能不能产生人文空间,但何谓「身体的人文空间」呢?同学们,用你们的语言试着讲讲看,用你们的方式去领会,不懂的同学不要担心自己不懂,你本来就不懂,这是无所谓的,但总是会有同学懂,就算是懂一点点也要讲出来。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