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缘社会,我们不是束手无策。」
22位台湾学者专家联名推荐
让我们借镜日本经验,共同审思形塑社会的未来样貌
「不是打造出只让一百万人来访一次的岛屿,而是规画出能让一万人造访一百次的岛屿。」 ──GDA、SD Review、Kids Design等多项社会创新设计大奖得主
──日本社区设计界第一人「山崎亮」
──12年间的轨迹+16个最具代表性的社区设计案+近200张珍贵影像图表
──带你看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社区设计能发挥的巨大力量 「几年前花了xxx亿税收建造的xxx,开幕时大张旗鼓,现在却又成为了另一座『蚊子馆』……」 没有人使用,不论花再多钱,设备、动线、地点再好的空间都是枉然。
小型店家规画、大型场馆的兴建、都市更新、老旧街区再生、区域活性化……
不论大小、人数多寡,各种空间、场域的设计,都该从「人」出发。
「社区设计(Community Design)」的概念,
即是「不只设计看得见的空间,更要设计看不见的『人与人之间的连结』」。
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出发,
透过举行工作坊、研讨会、实地参访等方式,
将参与式设计导入各类型空间、社区的规画营造,
让空间使用者进入设计过程、培养在地社群,并整合跨领域人才、建立公私部门间的沟通管道……
以各种跳脱传统思维的方式进行「设计」,
使人际关系更趋紧密,
让各种「空间」能达到最有效且最长久的利用,发挥最大的价值。
1999年至今,范围遍及日本全国,
从都市街区、高级住宅到人口外移的偏乡、岛屿;
再到社区公园、大型森林公园、儿童游乐场,
以及医院、百货公司,甚至水坝、木材加工厂,
还有抽象的「祭典」、「地震避难程序规画」、「小学生的课后时间」……
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及详实记录,
值得建筑、都市计画、社区营造、空间景观设计、街区再生等相关领域人士、学生,
以及每个追求理想社会的我们参考借镜。
名人推荐
二十二位台湾各界学者专家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列)── 王文静(商周集团执行长)
王志弘(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王耀东(华梵大学建筑系讲师)
李丁赞(清大社会学研究所教授)
李取中(The Big Issue大志杂志总编辑)
林宜珍(财团法人忠泰建筑文化艺术基金会秘书长)
夏铸九(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名誉教授)
陈东升(台大社会学系教授)
连振佑(中原大学景观系专任助理教授)
许毓仁(TEDxTaipei策展人&TED亚洲大使)
黄舒楣(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助理教授)
黄鼎尧(土沟农村美术馆创办人)
黄声远(田中央工作群主持建筑师)
黄丽玲(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
曾旭正(台南市副市长)
温肇东(政大科管智财所教授)
廖嘉展(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刘可强(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刘克襄(作家)
刘柏宏(中华民国景观学会理事长)
戴伯芬(辅大社会系教授)
龚书章(交大建筑研究所所长)
在书中看到的是山崎亮先生十多年来岁月经验与专业智慧的结晶,具体提供想要或正在从事社区设计的人士,丰富多元的案例与精辟详细的叙述。但就如同文本最后所言:不可忽视的社群庞大力量与行政职员缺乏行政参与之冲突,也正是台湾所面临的困顿和转机。──王耀东(华梵大学建筑系讲师)
究竟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甚么?而何者又能凌驾于物质、金钱等可见的价值之上,带给我们更美好的生活呢?本书以平实有趣的文字,描述各种充满温暖人心的社会实践案例,许多是我们立刻可以起而效尤的故事。从事社区总体营造,需要有不轻易放弃的缠人功夫、体贴又诚恳的说服能力,让读者了解硬体建设尚需要社区人们的热情参与,因应民众的需求而生,进而让它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永续之道。──林宜珍(财团法人忠泰建筑文化艺术基金会秘书长)
这是一本透过日本经验学习社区设计与社会设计的精彩作品,选择的案例非常有故事性,涵盖的主题多样丰富。对于读者来说是友善阅读的,整体的写作风格和编排方式就是展现出社会设计的精神,值得大力推荐。──陈东升(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社区设计》文笔平易近人,生动的故事背后有山崎亮对社会如何运作深刻地领悟。「设计」就是解决真实确切的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十六个案例直指「社区设计」是透过社群网络串连、合纵连横、存异求群地解决社区中各种课题,取代了专业分门分科、将社区去异求同的老路子,活灵活现勾勒了社区、环境、景观、建筑如何再现社群及其Networking。这本书为台湾过去已累积多年经验之「社区总体营造」提供了进阶、跃昇的柴火,值得跨界阅读咀嚼!──连振佑(中原大学景观系专任助理教授)
什么是「设计」?作者山崎亮相信最重要的是「透过设计的力量凝聚社群」,尤其在这逐渐无缘的社会中。这一点说得简洁,实践起来却不容易,需要认识思考的持续检讨,更要「慢慢磨」的社群经营。很高兴有这一本书,集结了精彩有趣的实践案例,经验中有青年专业团队的诚恳反省,让我们看见「设计」的关键不在于风格姿态,而是缔结关系的社会关怀,去缔结人、城乡、生态系统之间的良善关系。──黄舒楣(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助理教授)
不只设计看得见的空间,更要设计看不见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如果你厌倦图桌前的日以继夜,如果你关心着空间背后的人群,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线索,接下来请您起身走进人群,因为答案必须自己找寻。──黄鼎尧(土沟农村美术馆创办人)
山崎亮的社区设计实为「社会设计」,其目的不在于空间设计本身,而是透过参与过程,将使用者转化为积极的「社群」,让他们着手于空间规画、经营管理、活动设计、甚至地方产业活化、永续发展等方案。因此社区设计有引动想像、开展对话、凝聚力量、发展潜能等社会目的。山崎亮的十六个案例有如日本各类型空间矛盾的处方签,它反映了深刻的社会课题,但也乐观地提出「社群」做为关键答案。──黄丽玲(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
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谈论社区营造的书永远都不嫌多!台湾亦然。社区营造鼓励居民参与,因着居民参与,也让许多专业变得更不一样。社区空间设计就是最好的例子。社区空间改造有赖空间专业者(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等)协助,但专业者如果未能改变心态,大多数都会在社区铩羽而归。二十五年前我们成立「专业者都市改革组织」(OURs)时,就一再提倡参与式设计,也累积了一些经验,可惜并未有人加以整理出版,日本的经验反而先漂洋过来了。本书的确是专业者、社造干部以及政策执行者最好的参考。期望它除了丰富我们的视野之外,也可激发台湾更多案例,终有一日也出版台湾的社区设计!──曾旭正(台南市副市长)
在一次创意城乡的研讨会中,有人争辩城乡本身不会有「创意」,只有「人」才会有创意。当有人说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时,你的画面是什么?宜居城市、可爱的城市,我们想到的画面是什么?我觉得应是居民的笑容。我非常同意作者的副标题「要设计人与人而不是硬体的建设的联结」,问题不在空间设计的尺寸,而是人与人的实体及心理距离,会创造出多少笑容?本书想传播的理念和这些想法不谋而合,值得大家品味。──温肇东(政大科管智财所教授)
境化,透过与环境的对话,让人从环境中,得到生命的养分,是社区设计的境界。如何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在参与的过程,增强人与环境的互动,引发认同、爱惜的情愫,如此的空间会形成一股无形的正能量,令人喜爱,也会吸引更多人的付出。这种结合有形与无形的社区设计,是提升生活品质与推动社区治理的重要方法,在作者的经验中,见证了这个观点。──廖嘉展(新故乡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未来将是以使用者趋向的世代,而山崎亮看到了这个可以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社区设计(在台湾称为参与式设计)。城市紧缩带来的挑战,如何突破蓝图式规划思维,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纳入时间面向的设计,这是最难的,而山崎亮做到了。社区营造在台湾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许多空间环境仍百废待举。各地方建设应使「行政参与」赶紧跟上「居民参与」的脚步,以「社区设计」方法重新定位地方发展。相信本书是所有企求革新的空间专业相关领域工作者期盼的解答。──刘柏宏(中华民国景观学会理事长)
从聆听民众心声开始,设计者化身孩子王,从游戏中建造人性互动公园,在田野中寻找善用公共空间的人,组织医院园艺治疗、带领岛境探访,重建人、生活、环境、产业的社区网络,化解水库、高层住宅争端,绿化市民百货公司、再生木材加工厂。景观建筑师山崎亮分享了社区设计如何牵起人际牵系,对抗无血缘、无地缘社会的疏离孤独,活络人口凋零的偏乡、疗癒网路成瘾的城市,是所有关心台湾高龄化、少子女化社会者都值得阅读的一本书。──戴伯芬(辅大社会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