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造园

自然生态造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态造园
  • 自然景观
  • 园林设计
  • 景观规划
  • 植物配置
  • 环境生态
  • 园艺技术
  • 可持续发展
  • 庭院设计
  • 绿化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旅居加拿大,任职于当地公务单位长达二十年,他注意到台湾境内的自然生态环境虽有被注意、被保护,但觉得生态造园理念仍然薄弱,也看到许多不合生态保护理念的做法,并决定以简易的方式写这本书。使读者容易了解可行的书。本书的后半部所述的是针对自然造园所必要的施工技术,也就是林永吉在加拿大亚伯达省公园部的实务经验。

  期待故乡的荒野地能被保存、被保护,郊外及市内自然生态亦能被重建及珍惜,并希望能将自然化的理念推广到各个家园、绿地、公园及荒野里。

  造园及景观设计必须尊重生命,顺着自然及生态,减低跟自然相互对抗。「自然化」让住家就在自然中,除了能享受自然美以外,也对原生生态尽点力,就像人人做环保,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城市空间设计与人类福祉》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详细阐述该书的内容,并且完全不涉及您的《自然生态造园》一书的任何信息。 --- 《城市空间设计与人类福祉》 一部深度剖析现代城市人居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开创性著作 作者:[此处可填写一位虚构的城市规划或环境心理学领域知名学者姓名] 出版日期:[虚构日期] 字数:约 45 万字 --- 内容提要 在二十一世纪,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生活图景。然而,高密度、高强度的城市生活对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峻挑战。《城市空间设计与人类福祉》并非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跨越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和公共卫生学的前沿综合性研究报告。本书深刻探讨了城市空间环境(从宏观的城市肌理到微观的街道家具)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的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社交互动乃至生理健康。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证依据,指导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以及政策制定者,如何通过精妙的空间设计,构建出更具人性化、更富韧性、更能促进人类全面福祉的现代都市环境。 --- 核心章节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环境心理学基础与城市压力源识别 (Foundations: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Urban Stressors)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人与城市环境互动的理论基石。 1. 城市环境中的感知负荷: 详细分析了城市空间中信息过载(如密集的视觉刺激、持续的噪音污染)如何导致认知资源过度消耗,引发“注意力疲劳”。引入了“背景刺激容忍度模型”,探讨不同人群对城市噪音和视觉复杂性的适应机制。 2. 空间可控性与习得性无助: 探讨了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控制感(如对窗外视野的调节权、社区设施的使用权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强相关性。书中通过大量案例研究证明,缺乏空间控制感是导致居民焦虑和抑郁的重要潜在因素。本章重点讨论了“共享空间”的设计原则如何平衡公共使用与个体边界感。 3. 场所依恋与“去人性化”空间: 深入剖析了居民对特定地点的精神情感联结(场所依恋)。书中批判了战后大规模、标准化、缺乏细节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对地方感和身份认同的破坏,并提出了“微文理”(Micro-texture)修复策略,旨在重新建立人与地景之间的情感纽带。 第二部分:功能分区、流动性与社会资本 (Functionality, Mobility, and Social Capital) 本部分聚焦于城市结构如何组织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 4. 混合功能区与日常偶遇机制: 挑战了严格的功能分区(如居住区与商业区严格分离)的传统规划理念。本书通过实证数据,论证了“适度的混合功能”如何增加居民在日常活动路径上的“偶然相遇”频率,从而有效促进邻里间的弱连接,增强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资本)。 5. 步行优先环境的设计参数: 细致量化了影响步行体验的多种设计变量,包括街道的宽度、建筑的退让距离、立面的开敞度、以及行道树的遮荫率。提出了“步行舒适度指数”(PCI),并将其与心血管健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6. 交通基础设施的情绪影响: 不仅讨论了交通拥堵的经济成本,更侧重于快速、高架的交通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对沿线社区的“视觉和听觉隔离效应”,以及这种隔离如何加剧社区内的社会隔阂。 第三部分:绿视域、自然元素与生理修复 (Green Exposure, Biophilia, and Physiological Restoration) 本部分专门探讨城市中自然元素的嵌入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具体益处。 7. 城市蓝绿基础设施的剂量效应: 本章系统回顾了数十项生物亲和性(Biophilia)理论的研究成果,并构建了“有效暴露剂量模型”。该模型评估了市民需要多大面积、何种密度的公园绿地,才能观察到显著的皮质醇水平下降和免疫功能提升。 8. 街道树冠层与微气候调节的人类感知: 深入分析了树冠的形态、叶片的颜色光谱如何影响行人的热舒适感和心理放松度。书中强调,仅仅是“看到绿色”是不足够的,可触及、可感知的自然元素才是空间疗愈力的关键。 9. “疗愈性景观”的空间要素解析: 通过对医院和养老机构周边景观的案例研究,提炼出能够促进注意力恢复和疼痛管理的空间特征,如视野的引导性、声音的层次性(水声、风声优于机械声)以及私密休息点的设置。 第四部分:设计伦理、公平性与未来展望 (Ethics, Equity, and Future Trajectories)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投向更宏大的社会议题。 10. 城市福祉的不平等分配: 批判性地考察了优质的开放空间、低污染环境和良好的公共交通在不同社会经济群体中分配的不均衡性。提出了“环境正义规划指标”(EJP Index),用以量化城市设计对弱势群体的潜在负面影响。 11. 数字技术与人居环境的融合: 探讨了智慧城市技术(如传感器网络、数据驱动的优化算法)在提升空间体验方面的潜力,但同时警告过度依赖数字反馈可能导致的“屏幕化生存”对真实空间互动的侵蚀。 12. 韧性社区与适应性设计: 展望未来,本书提出城市空间设计应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倡导“适应性管理”的规划模式,确保空间系统能够在面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仍能维持其支持人类福祉的核心功能。 --- 目标读者 本书是城市规划师、景观建筑师、环境心理学研究者、公共政策制定者、城市开发商,以及所有关心和致力于提升城市人居质量的专业人士的必备参考书。同时,其丰富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也为高年级学生和关注城市生活质量的普通市民提供了深入理解现代城市运作机制的宝贵视角。 --- 《城市空间设计与人类福祉》承诺将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功能主义和美学评价,以人类的需求和体验为核心,重新审视和重塑我们共同的城市家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永吉 (Eugene Y. Z. Lin)


  出生于台湾台南市。台南市立进学国小。私立基督教长老教会长荣中学初高中毕业。国立中兴大学园艺科学系学士,生物学是着者最爱的课。高中时受洗为基督徒。1970出国留学加拿大U of Saskatchewan至今。育有二子。已成爷爷,有五孙。从小就喜爱荒野及室外活动、音乐、摄影、绘画及社团活动。中学及大学时还是网球及足球校队队员。

  【林永吉着作】
  1. Horticultural Manual Vol. I. /Vol.II, 1990. Alberta Recreation and Parks
  2. Horticultural Standard Details 1990. Alberta Recreation and Parks
  3. Horticultural Standard Maintenance Specifications 1990. Alberta Recreation and Parks

图书目录



1.0 前言

2.0 认识自然生态造园

  2.1 自然生态造园为何物?
  2.2 自然化的好处
    2.2.1 节能减碳
    2.2.2 降低污染
    2.2.3 自然景观
    2.2.4 延续珍贵的多元生态资源
    2.2.5 提供一片美好的自然教室
    2.2.6 提供居民更多休闲活动机会
    2.2.7 保存或重建该地的原始生态特征

3.0 发展自然生态园的困难
  3.1 担心不被接受
  3.2 野火可能性高
  3.3 公共安全问题
  3.4 野生动物
  3.5 昆虫
  3.6 林中植物可能是作物病虫害的中间寄主
  3.7 原生植物材料的供应问题
  3.8 相关资讯短缺

4.0 其他与自然生态园相关造园型式
  4.1 生态园(Ecological Landscape)
  4.2 低保养园(Low Maintenance Landscape)
  4.3 旱漠园(Xeriscape)
  4.4 有机园(Organic Landscape)

5.0 如何规划您的自然生态园
  5.1 计划
  5.2 成立负责人及团队
  5.3 跟政府机构合作
  5.4 得到大众的同意与支持
  5.5 寻找地点
    5.5.1 了解预选地现状
    5.5.2 工程车辆及人员出入容许度
    5.5.3 面积
    5.5.4 环境因素
    5.5.5 现有元素
    5.5.6 将来土地发展
  5.6 材料
  5.7 工机具
  5.8 施工季节
  5.9 预算及经费来源

6.0设计
  6.1 设计前必须掌握的各项资讯
    6.1.1 视线分析
    6.1.2 气候因素
    6.1.3 土壤及地面因素
    6.1.4 功能
    6.1.5 现有地上植物
  6.2 造园设计原则
    6.2.1 协调(Harmony)
    6.2.2 对比(Contrast)
    6.2.3 比例(Scale)
    6.2.4 均衡(Balance)
    6.2.5 坚守低维护原则(Low Maintenance Principle)
  6.3 绿地及公园公共设施
    6.3.1 用途
    6.3.2 交通循环
    6.3.3 设备
    6.3.4 建筑物

7.0 自然种植设计
  7.1 野生树木选择
  7.2 地标单树种植(Specimen Planting)
  7.3 安全距离

8.0 野生树木种植
  8.1 树木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8.1.1 土壤(Soil)
    8.1.2 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8.1.3 氧气与根的关系
  8.2 季节
  8.3 植地准备
    8.3.1 土壤
    8.3.2 转译设计图于新园地
    8.3.3 整地
    8.3.4 现有成树保护
  8.4 正确植树方法
    8.4.1 种植深度
    8.4.2 树坑(Pit)
    8.4.3 回填
    8.4.4 土圈水槽
    8.4.5 植木于土堆上
    8.4.6 支柱
    8.4.7 培土
    8.4.8 覆盖物
    8.4.9 容器

9.0 野生植物移植
  9.1 野生树木(Wildlings)
    9.1.1 选寻适合移植者
    9.1.2 野生树木移植前的修剪
    9.1.3 修剪技术
    9.1.4 剪根处理
  9.2 直接移植(Transplanting)
    9.2.1 手工移植(Transplanting by Hand)
    9.2.2 树铲(Tree Spade)
    9.2.3 铲土机(Front End Loader)
    9.2.4 怪手(Backhoe)
    9.2.5 U 形铲(U Blade)
  9.3 原生匐地植物(Ground Covers)及多年生植物(Perennials)移植
    9.3.1 原生草
       9.3.1.1 原生草皮(Sod)移植
       9.3.1.2 匍匐茎(Runner)或地下茎(Rhizome)播植法
       9.3.1.3 浅沟种植法(Sprigging)
       9.3.1.4 分株法(Clumps)
  9.4 自然表土法(Native Re-grow Method)
  9.5 自然回生法(Passive Method)
  9.6 播种法(Seeding)
    9.6.1 种子採集
  9.7 成枝扦插法(Pole Cuttings)

10.0 间接移植及苗圃园法
  10.1 扦穗採集
    10.1.1 软枝扦插(Softwood Cutting)
    10.1.2 半硬木扦插(Semi Softwood Cutting)
    10.1.3 硬木扦插(Hardwood Cutting)
    10.1.4 幼苗採集
  10.2 苗木种类
    10.2.1 无土苗木(Bare Rooted)
    10.2.2 麻布包苗木(Burlapped)
    10.2.3 盆植苗木(Potted)
    10.2.4 全盆植苗木(Containernized)
    10.2.5 铁线篮(Ball and Burlap)
  10.3 苗木保护

11.0 新木维护
  11.1 浇水
  11.2 施肥
  11.3 修剪
  11.4 支柱
  11.5 病虫
  11.6 水墙 / 水槽
  11.7 动物

12.0 杂草与杂草控制
  12.1 一年生杂草(Annual)
  12.2 二年生杂草(Biennial)
  12.3 多年生杂草(Perennial)
  12.4 野生树苗(Wilding)
  12.5 杂草控制
  12.6 保护作物
  12.7 农药安全

13.0 自然生态园之维护及保育

14.0 护土覆盖物

  14.1 覆盖物选择
    14.1.1 有机覆盖物
    14.1.2 无机覆盖物
  14.2 铺设时间
  14.3 铺设厚度

附录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案例(五)
案例(六)
案例(七)
参考书籍
设计图例

图书序言

自序

  笔者林永吉,台湾国立中兴大学园艺科学系1965年班毕业。

  林乐健院长的造园学及认真的毕业论文指导,是笔者大学求学中最重要的一环。
小时我就喜欢荒野,向往自然。1972年申请到加拿大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的园艺科学研究所入学许可,1974 取得科学硕士(M. Sc.)之后进入加拿大(CANADA)亚伯达省(Province of Alberta)的公园部(Alberta Recreation and Parks)任园艺技师。自然资源保护,原始植被保护及重建,公园及绿地美化绿化自然化等的计划、设计、施工、顾问及经营等,成为服务Alberta Parks的主要职务。

  20年公务员(Civil Servant)服务期间,直接或间接的完成了六十八座省立公园中的四十六座公园内的园艺及景观造园工程。间接的意思是仅担任顾问无亲自执行。1993年,笔者离开了省政府工作,成立了园艺造园顾问公司一直到2007退休止,工作一直都跟景观、造园、环境美化、自然化(Naturalization)、植被重建(Revegetation)及自然资源保护相关连。

  留加四十多年,中间偶尔回国省亲或专题演讲,笔者一直都有要为家乡台湾做些什么的心愿,但苦无机会。2010回国一百天,到处玩呀看的,并兴起了想当候鸟的念头--也就是一年当中一半的时间住加拿大,一半时间住台湾,因家乡确实是宝岛,美、人好、生活机能佳、交通方便顺畅、食物好吃,既安定又安全。

  台湾境内的自然生态环境虽有被注意、被保护,但笔者觉得生态造园理念仍然薄弱,也看到许多不合生态保护理念的做法,回到加拿大之后,笔者决定以简易的方式写这本书。使读者容易了解可行的书。本书的后半部所述的是针对自然造园所必要的施工技术。也就是笔者的实务经验。

  期待荒野能被保存、被保护,郊外及市内自然生态亦能被重建及珍惜,并希望能将自然化的理念推广到各个家园、绿地、公园及荒野里。

  本书是靠着多人的力量来完成的,要感谢大家并感谢神。

  夫人唐春美的鼓励及照顾生活起居,还有那不容易的校对,太重要了。

  还有就是画家江秋明老师,她是笔者在本地Edmonton 华人社区服务社的家庭园艺讲座课程的学员。该课程是由Immigration Canada跟Alberta Human Resources 合作支持下的一个活动(ASSIST)。

  江老师来自台湾,大画家,热爱园艺,是最用功的学员,向她提起想请她帮忙绘制本书中的插图时,她马上非常热心地答应,并且愿意担任志工--能为家乡做些什么也是江老师的心愿,令人钦佩。

  还有江女士的夫君,李志宏先生,是位电脑编辑达人,正弥补了笔者在使用电脑上的盲点,由衷感谢!

  后续的工作落在林婷婷小姐的身上,由于她在台湾协助我美术编辑、印制出版等各方面的琐事,也建议我该如何让更多人知道这本书的出版……,因此本书能顺利问世,婷婷小姐着实功不可没。

  最后希望这本书能为大家带来喜悦,也对「自然造园」有不同以往的了解。

图书试读

摘自〈认识自然生态造园〉

2.1 自然生态造园为何物?


自然生态造园的精神是使用原生植物,将人工化的园区重建回溯到未被人类破坏前的原生态,或在开发中直接将原生生态自然土地保留下来。保留下原生态自然土地可免去铲除、整地及重新造园工程。

重建的自然生态园,或被保留下来的自然生态聚落,原则上都能发展成自然公园。这两结果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重建是使用最可能的方法及材料,尽量的重建原生植物聚落,修建到可以自然延续的程度,然后让自然自行修补其创伤。短时间内要重建到百分之百的原生生态是不可能的,必须让自然用百年或数百年来疗伤。在疗伤期间,人类所能做到的是随时观察注意,并帮助其复建,不能像放生似的丝毫不管。有些物种有其必须的自然延续面积要求,「保留的原生地不够大时有些物种会因此而消失」,有时并非造园者能控制的。

保留下来的原生态聚落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无法全然避免人 (使用者) 的破坏及影响,必须人为的加以维护,但这维护需求不大。重建了的生态园亦然。

研究发现,林木砍伐或森林大火后使原生态产生极大的变化。森林或草原因闪电起火灾是自然现象,烧过之后,一些因火得益或耐火物种很快就争取机会发扬光大,比如扭叶松(Pinus contorta)在冷杉(Picea glauca)森林中因不耐阴暗本无机会发展,但火灾烧去全部地上树林,温度使松果鳞片张开、撒出种子,小松苗因无遮阴而抢先生长成林。这些灾区在不经人为协助下,其他树种如能耐阴的冷杉,慢慢的移入在松林内生长。长年后,自然终究使其又重回原始多元状态。这告诉我们,人为重建原植被时只能做到某个程度,余下的仍然要依靠自然的力量。

造园者必须知道,水、土壤、植物、石及建材……等是造园材料,但是活的生命、生态、自然资源及环境才是我们要经营管理的对象--我们在开垦、整地、种树、种花、种草及造园的当下,感觉起来很接近自然,觉得在帮助自然,但以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也许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做为可能反而是在扯自然后腿,违反自然规律并制造伤害。

用户评价

评分

**【自然生态造园】— 唤醒心中那片久违的绿意**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对园艺充满热情,但实践起来总是有心无力的人。每次看着那些精美的园艺杂志,总觉得自己的小阳台、小花园,怎么也达不到那种效果。直到我拿到了《自然生态造园》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我之前的很多想法都太“人类中心”了。作者用一种非常谦逊和充满敬意的口吻,引导读者去理解“自然”本身的智慧,而不是试图去“改造”它。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强调“与生俱力”,而不是“对抗”。作者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说明了如何通过模仿自然的模式,来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庭院。他不仅仅是讲植物的种植,更重要的是讲生态系统的构建。比如,如何通过种植不同的植物来吸引益虫,如何利用雨水来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和有启发性。我以前总觉得,要实现“生态”,就要种很多稀有的植物,或者花大价钱买各种设备。但这本书告诉我,其实很多时候,只需要一点点顺应自然的改变,就能带来巨大的不同。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本土植物”的推荐,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美”,其实是外来的,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的土地。而那些最本土的植物,往往最能与当地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处。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的窗台,不再只是摆放一些盆栽,而是思考如何让它成为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我尝试去种植一些本地的小野花,并且不再对那些“杂草”感到厌烦,而是去了解它们,甚至观察它们吸引来的蝴蝶和蜜蜂。这本书,真的让我找回了对“绿意”最本真的热爱,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自然生态造园】— 城市角落里的绿色复兴,从认识身边的土地开始** 我居住在都市,周遭充斥着钢筋水泥,对于“自然”的体验,大多来自于网络图片或者郊区短暂的旅行。总觉得“造园”是件遥不可及的事情,需要大片的土地和专业的知识。直到我拿起《自然生态造园》,才意识到,原来我身边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可能变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绿色空间。作者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打破了我对“造园”的固有印象。 他没有一味地推崇昂贵的景观材料,或者复杂的造景技术。相反,他强调的是对“本土”的理解和尊重。通过观察土壤的质地、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以及认识那些“原生”的植物,我们就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造园方式。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们常常忽略的那些“杂草”,可能正是本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鼓励我们“留白”,给昆虫、鸟类提供栖息的空间,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过于追求“占满”而忽略了“共生”。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分享了许多普通家庭的改造案例,这些案例并不华丽,但充满了生命力。从一个小阳台到一块狭小的空地,通过作者提出的理念,都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生态角落。这让我觉得,“生态造园”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绿色行动。我开始在自家的小花园里,尝试种植一些本土的野花草,不再排斥那些“不速之客”的昆虫。我发现,当我的花园开始拥抱自然,它也开始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活力。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如何“造园”,更是关于如何“看见”和“感受”身边的自然。

评分

**【自然生态造园】— 找回庭院失落的灵魂** 老实说,我一直是个都市里长大的孩子,对于“造园”的概念,最初就是停留在那些杂志里光鲜亮丽的照片,感觉遥不可及。我家的后院,与其说是庭院,不如说是一块被水泥覆盖的空地,偶尔种点花草,也总是半死不活。收到《自然生态造园》这本书,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却意外地被它深深吸引。作者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个熟悉的老朋友,在跟你分享他最宝贵的经验。 他没有一开始就讲怎么种花,而是带我认识土壤,认识雨水,认识那些我们常常忽视的微小生命。他让我明白,一个真正的“生态庭院”,不是靠人力强行堆砌出来的,而是通过顺应自然规律,去引导和培育的。我以前总想着把院子打理得漂漂亮亮,追求整齐划一,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一种充满野趣、生机勃勃的“不完美”。书中关于“留白”和“野趣”的描述,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那些看似杂乱的枝叶,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都是构成这个庭院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分享的案例,也让我觉得非常亲切。他举了很多普通家庭的例子,展示了如何从小处着手,利用现有的资源,慢慢地将一个平凡的空间,变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系统。我特别喜欢他关于“观察”的建议,鼓励读者去留意院子里发生的一切,去倾听它们的声音。这让我开始放慢脚步,重新审视我家的后院。我不再只关注植物本身,而是开始关注它们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联系。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庭院”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只是一个装饰性的空间,而是我与自然连接的桥梁,一个真正的“活”的场所。

评分

**【自然生态造园】— 找回与土地连接的初心,让家成为生命的栖息地** 我的生活一直被快节奏的都市步调裹挟,总觉得和脚下的土地渐行渐远。对于“庭院”,我的印象只停留在那些精心修剪、一丝不苟的花坛。直到我读了《自然生态造园》,才像是被一股清流唤醒。作者的文字没有那些生硬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充满温情和智慧的笔触,引导我们重新认识土地,认识生命。 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态造园”并非是打造一个“完美”的景观,而是创造一个“活”的系统。它强调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不是人类的强行干预。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本土化”的理念,他让我们去观察和了解我们身边的植物,去理解它们的习性,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那些“洋品种”。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所追求的“美”,可能恰恰是我们与本土生态系统疏离的根源。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为生命留空间”的描述所打动。作者鼓励我们减少对庭院的过度“管理”,适当地“留白”,让昆虫、鸟类、甚至一些不起眼的爬行动物,都能找到自己的栖息地。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那个曾经被我“打理”得过于干净的院子,我开始尝试保留一些角落,种植一些本土的草本植物,不再对“杂草”赶尽杀绝。我惊奇地发现,当我的院子变得“不那么完美”时,它反而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各种小昆虫开始出现,鸟儿也不时前来驻足。这本书,让我找回了与土地最原始的连接,也让我对“家”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评分

**【自然生态造园】— 告别“教科书式”花园,拥抱自然的野性之美** 长久以来,我一直被各种“标准花园”的形象所束缚,总觉得庭院就该是整齐划一、四季常绿的。但内心深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种活生生的、不羁的生命力。直到我翻开了《自然生态造园》,才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的文字,没有那些故弄玄虚的术语,而是充满了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和敬意。他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造园”,不是在征服自然,而是在与之和谐共处。 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关于“野趣”的理念。我以前觉得“野”就是“乱”,就是“不打理”。但作者用生动的案例告诉我,自然的“野性”恰恰是它生命力的源泉。他鼓励我们拥抱那些看似“不完美”的元素,比如落叶、枯枝,甚至一些“杂草”,因为它们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中关于“本土植物”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只有那些名贵的观赏植物才算“花园”,但作者让我明白,那些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野草闲花”,才是最适合我们本土环境的,也最能支持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一些“反思维”的做法。比如,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而是通过引入天敌和改善土壤结构来达到平衡。这不仅对环境友好,也让我们能更安心地享受自己的庭院。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那个曾经被我“精心修剪”得死气沉沉的庭院。我开始尝试在角落里保留一些“野地”,种植一些本土的草本植物,并且不再急于清理落叶。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庭院里开始出现更多的鸟儿和蝴蝶,甚至有一些我从未注意过的昆虫。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生态造园”的精髓,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评分

**【自然生态造园】— 从“种花”到“养地”,发现生活最本真的能量** 我一直是个对园艺充满热情但实践能力不强的人。每次看着市面上那些精美的园艺杂志,总觉得自己的小花园,怎么也摆脱不了“匠气”,少了一份“灵气”。直到我拿到了《自然生态造园》,才觉得找到了真正触动我的那扇门。作者的文字,没有那些浮夸的辞藻,而是充满了对土地的深情和对生命的敬畏。 让我茅塞顿开的是,这本书让我从“种花”的层面,上升到了“养地”的境界。作者强调,真正的生态造园,不是仅仅关注植物本身,而是要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他引导我们去理解土壤的奥秘,去认识雨水的价值,去观察那些在土壤中辛勤工作的微生物。这让我意识到,我以前的很多做法,都是治标不治本,只是在“管理”植物,而不是在“滋养”土地。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讲述“本土植物”的重要性。我以前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总是追求那些名贵的观赏植物。但作者让我明白,那些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野草闲花”,才是最适合我们土地的,也是最能支持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他鼓励我们拥抱“野趣”,减少对庭院的过度“干预”,让自然的力量得以发挥。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那个曾经被我“打理”得过于规整的花园。我开始尝试保留一些角落,种植一些本土的草本植物,并且不再对“杂草”赶尽杀绝。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花园里开始出现更多的鸟儿和蝴蝶,甚至有一些我从未注意过的昆虫。这本书,让我找回了对生活最本真的能量,也让我对“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自然生态造园】— 告别“管理式”花园,拥抱“共生式”的生命之美** 我一直对庭院充满热情,但总觉得陷入了“管理”的泥沼,不断地修剪、施肥、除虫,却始终感觉少了点什么。直到我翻开了《自然生态造园》,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在用一种“对抗”的方式对待自然,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共生”的窗户。作者的文字,没有那些复杂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他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生态”的真谛。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强调“本土化”的重要性。我以前总喜欢追求各种新奇的植物,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那些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本土植物,才是最适合我们土地的,也最能支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作者鼓励我们“顺应自然”,而不是“对抗自然”。比如,如何通过种植不同的植物来吸引益虫,如何利用雨水来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这些都让我觉得异常实用。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野趣”的描述。我以前总觉得“野”就是“乱”,但作者让我看到了自然的“野性”之美,它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不羁的美。他鼓励我们拥抱那些看似“不完美”的元素,比如落叶、枯枝,因为它们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那个曾经被我“打理”得死气沉沉的庭院。我开始尝试在角落里保留一些“野地”,种植一些本土的草本植物,并且不再急于清理落叶。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庭院里开始出现更多的鸟儿和蝴蝶,甚至有一些我从未注意过的昆虫。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花园的管理者”,变成了一个“生态的培育者”。

评分

**【自然生态造园】— 让我看见我家后院的无限可能** 说实话,收到这本《自然生态造园》的时候,我本来没抱太大期望。毕竟,我们家的小阳台,别说造园了,连盆栽都常常被我养到“归西”。但翻开第一页,就好像被一股清流冲刷了一下。作者没有卖弄那些我根本听不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很生活化的语言,娓娓道来。他提到,造园不一定要花大钱请设计师,也不是只有大片土地才能实践。最重要的,是理解我们身处的环境,和那些住在里面的小生命。 我一直以为,要营造“生态”的庭院,就得种很多很奇特的植物,还得摆弄各种水池、假山。结果这本书告诉我,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做减法,或是顺应自然。比如,书中提到如何观察土壤的特性,以及哪些本土植物最适合我们的气候,这些我都觉得太实用了!我以前总是在花市乱买一通,结果植物不适应,最后只能丢掉。现在想想,那才是对环境最大的浪费。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很棒的案例,都是一些普通家庭的小院子,通过巧妙的设计,变成了虫鸟的天堂。看到那些照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阳台,也能变成一个小小生态圈!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留白”的讨论。我以前总觉得院子空着就是浪费,恨不得种满东西。但作者解释说,适度的留白,其实是为了给昆虫、鸟类提供栖息的空间,也是给植物提供呼吸的余地。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太习惯于“填满”一切,反而忽略了自然本身的节奏?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急于把我的小阳台变成一个“花园”,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它更“活”。我开始留意那些爬过阳台的小蚂蚁,观察路过的小鸟,甚至开始在角落里留出一小块空地,希望吸引一些益虫。感觉我不再是“拥有”这块空间,而是“与”它共存。这本书,真的改变了我对“家”的看法,也让我对生活多了一份敬畏和爱。

评分

**【自然生态造园】— 重新思考“家”的边界,让绿色生命力渗透每一个角落** 我一直住在公寓,对于“庭院”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然渴望的寄托。看着窗外灰蒙蒙的景色,总觉得少了点生机。直到我收到了《自然生态造园》这本书,才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城市里,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绿洲。作者的文字,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带我一步步认识自然,理解生命。 让我特别受启发的,是作者对“本土化”的推崇。我以前总觉得,要拥有一个美丽的庭院,就得种那些昂贵的、稀有的观赏植物。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那些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本土植物,才是最能适应我们的环境,也最能支持当地生态系统的。作者鼓励我们“观察”和“倾听”,去理解土壤的语言,去感受雨水的滋养,去留意那些不起眼的昆虫和鸟儿。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家的窗台、阳台,甚至是阳台上的每一个盆栽。 我喜欢书中关于“留白”的理念。它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空间都要被填满。适度的留白,是为了给生命留下生长的余地,是为了让不同物种有机会共存。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许多生命应有的空间?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尝试在我的阳台角落里,种植一些本土的草本植物,并且不再对“杂草”感到排斥,而是去观察它们带来的变化。我发现,当我的阳台开始拥抱自然,它也开始变得更加有趣和充满活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定义了“家”的概念,它不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生命的栖息地。

评分

**【自然生态造园】— 重新认识土地与生命的对话** 我一直是个对大自然很有感情的人,但总觉得理论和实践之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市面上关于园艺的书很多,大多讲的是如何“管理”植物,如何让它们长得“完美”。直到我拿到《自然生态造园》,才觉得找到了真正能让我心动的方向。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征服自然,而是如何融入自然,如何与土地上的生命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作者用一种非常恳切的语气,分享了他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惊喜,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高深的理论都更能打动我。 他反复强调“本土化”的重要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我老家的乡下,以前从来没见过什么“景观植物”,但各种野花野草,还有那些依附着它们生存的小虫子,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搬到都市后,总是羡慕那些打理得一丝不苟的庭院,却也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生态造园”,其实是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中,重新唤醒那种土地的记忆和生命的力量。作者的建议非常接地气,比如如何利用废弃物来堆肥,如何收集雨水来灌溉,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能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阐述。他没有用枯燥的统计数据,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每一种植物、每一种小动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看到书中介绍的各种本土鸟类和昆虫,我才意识到,原来我的城市里,也隐藏着如此丰富的生命。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在自家的小花园里,尝试种植一些本土的草本植物,并且不再对“杂草”赶尽杀绝,而是去观察它们,了解它们。我希望我的花园,能成为一个小型生态廊道,吸引更多的生命驻足。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园丁”,变成了一个“生态的观察者”和“参与者”,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