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IV: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

海市蜃楼IV: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公共设施
  • 闲置空间
  • 城市探索
  • 建筑
  • 社会研究
  • 空间研究
  • 海市蜃楼
  • 踏查
  • 摄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蚊子馆」的孳生,
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
姚瑞中与「失落社会档案室」以「视线所及」的汇聚力量,
与滋生中的蚊子军团继续对峙
──全台闲置公共设施踏查,《海市蜃楼》系列作第四弹,重量上市!

  从2010年以来,艺术家姚瑞中带领着LSD(失落社会档案室)的成员以「海市蜃楼」为名,进行了返乡踏查全台的「闲置公共设施」──亦即现在耳熟能详的「蚊子馆」,到今年为止已经是第四年。但从《海市蜃楼》到《海市蜃楼IV》,蚊子馆依旧各处滋生,第四年的踏查成果集结了高达七百页的百项案例,相较于往年各册的海市蜃楼都要更加厚实而沉重。

  透过LSD成员们第一手拍摄、撰写闲置现场的踏查记录,不难发现这些闲置空间的形成原因尽管错综复杂各有来由,但是归咎其源却来自相似的理由:原先规划功能因时空背景变迁而消失、建设政策与民意需求脱节、规划不够周全等,导致这些空间尽管耗费公帑大肆建设,却只能完全荒废;另一方面,也有些蚊子馆成因是选举政策支票的结果、或出于公部门标案的弊案与业务贪渎。在《海市蜃楼IV》中,更特别可以看见机关建物更新后闲置无用的原行政建物的荒废、缺乏维修经费的老旧建筑等。

  「蚊子馆」的踏查不仅揭露了政府公共工程政策的各种暗角所在,也揭露了国家发展中「硬体优先」、将「建设」等同于「经济发展」的畸形传统;在大兴土木的建设政策下,存留下来的这些宛如废墟一般的闲置公共设施,最终仅成为一个个喑哑失声的历史遗体;一处处丧失故事、被蜕下、被抛弃的记忆壳鞘。

  「蚊子馆」是现代社会所共构出的废墟;要深入这个共构之业的结构,必须从「看见」废墟、寻找其中被遮蔽之处开始。
幻影与现实的交织:现代都市的隐秘空间 图书名称: 废墟的回响:都市再生与公共空间重塑的内在逻辑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个特定地理区域的闲置公共设施调查,而是深入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都市中普遍存在的“失能空间”现象。它以一种跨地域、跨文化的视角,剖析了公共设施在城市发展周期中所经历的兴衰起伏,以及这些被遗忘或半遗弃的空间所蕴含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意义。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闲置”背后的复杂肌理。 --- 第一部分:失效的蓝图——现代性规划的遗留问题 本部分着眼于宏观层面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我们探讨了后工业时代,在追求效率和功能至上的规划思潮下,如何系统性地催生了大量“过度规划”或“滞后规划”的产物。这些设施,无论是大型交通枢纽、文化中心还是社区服务站,其最初的功能设计往往基于对未来人口增长、经济导向的乐观预测。 书中详细分析了“香槟泡沫”破裂后留下的巨大基础设施的案例,这些案例遍布北美、欧洲及亚洲的多个新兴城市群。我们考察了摩天大楼的空置率、耗资巨大的体育场馆在赛事结束后如何迅速沦为巨型遗迹,以及郊区大型购物中心的衰败轨迹。重点研究了“时间错位”现象:即设施的建设速度远超其实际需求或社会接纳度,导致其在启用之初便带有“预先过时”的属性。 我们引入了“社会遗产负荷”的概念,用以量化这些未被充分利用或彻底弃用的公共资产对地方财政和社区心理造成的持续性压力。 --- 第二部分:沉默的见证者——空间的时间性与物质性 这一部分将视角拉近,聚焦于闲置空间本身的物质形态演变。我们不再关注宏大的规划,而是探讨“时间如何侵蚀建筑”。 本书详细记录了材料学视角下,混凝土、钢材和玻璃在长期缺乏维护状态下的自然降解过程。我们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和现场记录对比,展示了时间、气候和植被如何共同作用,将人工构建的结构逐步“自然化”。这种“被自然接管”的过程,构成了废弃空间独特的“新的美学”。 我们通过个案研究,对比了两种主要的“闲置”状态:一是“突然的休克”(如金融危机或突发政策变动导致的设施骤停),二是“渐进的遗忘”(如社区人口外流导致的设施使用率持续下降)。前者保留了设施完工时的样貌,更具戏剧性;后者则展示了缓慢衰败的、更具渗透性的空间异化过程。 此外,本章还深入探讨了这些空间如何成为城市记忆的“物质档案库”,记录了特定的经济繁荣期和随之而来的衰退期的社会切片。 --- 第三部分:非正式的生态系统——次生社区与亚文化栖息地 被主流社会遗忘的空间,往往成为次生文化和非正式经济活动的温床。本章的核心议题是“非预期用途的涌现”。 我们观察了全球多个城市中,废弃的工厂、隧道或地下空间如何被特定的亚文化群体所占有。无论是街头艺术家的画布、地下音乐家的排练场,还是边缘群体的临时庇护所,这些“非正式利用”体现了人类对空间永恒的需求和适应性。 书中详尽分析了“空间黑市”的运作机制——即对被制度排斥的空间进行私下或半私下的重新分配和价值重估。我们探讨了“城市探险者”(Urbex)文化现象的社会根源,以及这些探索活动如何挑战了官方对“空间所有权”和“公共安全”的定义。 这一部分的分析强调:闲置不等于无用,它们只是暂时退出了主流经济系统的视野,转而在非正式的社会网络中焕发生机。 --- 第四部分:价值重估——从负资产到城市资产的转型策略 本章关注“再生”的路径和哲学。我们批判性地审视了那些试图通过“奇观式开发”来挽救闲置资产的尝试,并重点研究了那些真正实现可持续转型的案例。 成功的城市再生并非简单地推倒重建,而是强调对原有空间肌理和历史痕迹的“有选择的保留”。我们考察了“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成功模式,例如将老旧发电站改造为当代艺术博物馆,或将废弃铁路转化为城市绿道系统。 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历史叙事与未来功能的需求。书中提出了一个评估框架,用以衡量一项再生项目对原空间“记忆价值”的保留程度,以及对现有社区“社会资本”的增强效果,而非仅仅关注经济回报率。 ---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城市韧性——预防闲置的规划哲学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如何通过前瞻性的规划,减少未来闲置空间的产生。 核心在于培养“弹性规划”的理念,即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应具备更高的“可塑性”和“可逆性”。我们讨论了“共享基础设施”和“模块化设计”如何在技术层面降低未来资产报废的风险。 本书倡导一种“慢城市主义”的规划哲学,强调社区驱动、小规模迭代的城市发展模式,以抵抗大型、快速、一刀切的开发项目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最终,本书旨在启发读者,将城市中的“废墟”视为一种常态的城市活力表现,而非规划的失败,并思考如何更有智慧地与我们创造的物质环境共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姚瑞中(YAO Jui-chung)


  1969年生于台湾台北,1994年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毕业,曾受邀参加义大利威尼斯双年展、日本横滨三年展、澳洲亚太三年展、台北双年展联动计划、上海双年展、北京摄影双年展、深圳国际雕塑双年展、首尔国际媒体艺术双年展、英国曼彻斯特亚洲艺术三年展、首届「集群艺术奖」得主,北艺大杰出校友,目前兼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讲师。着有《台湾装置艺术》、《台湾当代摄影新潮流》、《台湾废墟迷走》、《台湾行为艺术档案》、《流浪在前卫的国度》、《废岛》、《姚瑞中》、《人外人》、《幽暗微光》、《逛前卫》(合着)、《恨缠绵》、《海市蜃楼》(编着)、《海市蜃楼Ⅱ》(编着)、《万岁山水》、《万万岁》、《海市蜃楼Ⅲ》(编着)、《小幻影》等书。

  姚瑞中网站www.yaojuichung.com

LSD(Lost Society Document,失落社会档案室)

  全名为「失落社会档案室」,为一临时性组织,是由选修姚瑞中老师一堂课的学生组成,以一学期时间返回故乡进行摄影踏查与书写。参与第四集的成员有五十位,以师大美术系同学为主,也有马来西亚、大陆、澳门等学生加入,另有台大、政大、台艺大、世新、台南等大学同学自愿参与,许多学生都非本科生,他们以有限装备与无限热忱走访全国各地,自2014年三月至七月的五个月内,过泸出一百件闲置或低度使用的案例及几处活化例子,透过生动文字叙述与现场照片,呈现出全球化社会发展的特殊在地现象,以公民参与方式提醒社会大众,并提供政府相关单位参考改善。

  LSD网站www.yaojuichung.com/htdocs/?page=lsd

图书目录

编者序
/姚瑞中
专文
Real Mirage, Yao Jui-Chung's Statement of Democracy
/Michael Wu
穿视迷雾后方的海市蜃楼
/胡永芬(独立策展人)
看不见的身体,不安定的档案:废墟岛上的形骸
/郭昭兰(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新艺术媒体学系与艺术跨域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台湾政府的公共建设政策、选举文化,
与姚瑞中的「海市蜃楼——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计画」
/吕佩怡(独立策展人)
在废墟看见一道彩虹:
「海市蜃楼——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纪录片跟拍杂记
/罗秀芝(独立策展人、纪录片导演)

第一篇
完全闲置、部分闲置、低度使用
或延宕开发之公共设施  

01 交通设施
花莲县富里乡一号道路路桥停车场___文字/陈勇丰;摄影/姚瑞中、陈勇丰
02 工商园区
新北市平溪区国家药用植物园___ 文字、摄影/黄 馨
台南市柳营科技工业区高架水塔及配水池
___文字/李易儒;摄影/姚瑞中、陈勇丰、游蓁楡、李易儒
台南市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健康生活馆健身馆一楼、三楼及四楼
___文字/李謦羽;摄影/姚瑞中、陈勇丰、李謦羽、游蓁楡
台南市太康有机农业专区___文字/陈勇丰;摄影/姚瑞中、陈勇丰、李易儒、游蓁楡
花莲县环保科技园区___文字/苏颐涵;摄影/苏颐涵、陈建泯、吴乃慧、张友成
花莲市六期重划区未来城乡愿景馆暨洄澜之心阳光电城
___文字/陈建泯;摄影/陈建泯、谢承霖、苏颐涵、吴乃慧、张友成
宜兰县新竹科学园区宜兰园区___文字、摄影/陈可柔
03 文教设施
基隆市国立海洋大学海事大楼___文字/蔡翎绣;摄影/陈 洁
台中市潭子区潭子国民小学眷属宿舍___文字、摄影/林庭如
台中市北屯区军功国民小学宿舍___文字、摄影/许耕维
台中市丰原区翁子国民小学宿舍___文字、摄影/许耕维
台中市光复国民中小学宿舍___文字、摄影/游蓁楡楡
台中市东势国民小学眷属宿舍___文字/游蓁楡;摄影/游蓁楡、许耕维
台中市忠明高中教师宿舍___文字、摄影/王千华
彰化县和美镇大嘉国小活动中心___文字/陈欣恩;摄影/柯淮恩、林峻葳
南投县仁爱乡布农文物馆___文字、摄影/陈薇文
云林县四湖国中工艺教室___文字、摄影/王煜榕
嘉义县义竹乡光荣国小龙蛟校区___文字、摄影/郑楷腾驣
嘉义县义竹乡过路国小新富分校___文字、摄影/郑楷腾驣
台南市东山区吉贝耍国小水云分校___文字、摄影/周德容
台南市盐水区盐水国小汫水分校___文字、摄影/陈勇丰
高雄市冈山区前峰国小福兴分班___文字、摄影/夏启仁
屏东县国立屏东科技大学农专新村教职员宿舍___文字、摄影/陈昱婷
花莲市台湾原住民族文化馆___文字/张友成;摄影/陈建泯、谢承霖、苏颐涵、吴乃慧、张友成
花莲县原住民会馆___文字/陈勇丰;摄影/姚瑞中、李謦羽、陈勇丰
花莲县富里乡公埔文化馆___文字、摄影/黄柏翰
台东县卑南乡温泉国小乐山分校___文字/李謦羽;摄影/姚瑞中、李謦羽、陈勇丰
台东县东河乡泰源国小尚德分校___文字/陈勇丰;摄影/姚瑞中、李謦羽、陈勇丰
台东县长滨乡樟原国小南溪分校___文字/李謦羽;摄影/姚瑞中、李謦羽、陈勇丰
台东县太麻里乡三和国小华源分校___文字/陈奕维;摄影/姚瑞中、李謦羽、陈奕维、陈勇丰
台东县太麻里乡三和国小秀山分校___文字/陈奕维;摄影/姚瑞中、李謦羽、陈奕维、陈勇丰
04 体育场馆
台北市迪化污水处理厂附设休闲运动公园温水游泳池
___文字/蔡威逸;摄影/余家萱、蔡威逸
台北市文山区国立政治大学六期运动区___文字、摄影/李易儒
台中市丰原区中正游泳池___文字、摄影/林庭如
彰化县大村游泳池___文字/游蓁楡;摄影/游蓁楡、许耕维
云林县四湖乡立游泳池___文字、摄影/吴乃慧
云林县台西乡立游泳池___文字、摄影/吴乃慧
云林县土库镇立游泳池___文字、摄影/王煜榕
云林县虎尾镇立游泳池___文字、摄影/王煜榕
云林县褒忠乡立游泳池___文字、摄影/王煜榕
台南市佳里文中二足球场___文字/游蓁楡;摄影/姚瑞中、李謦羽、李易儒、游蓁楡
台东森林休闲活水湖运动园区熘冰场___文字/范郁雯;摄影/戴饴霏
05 社福设施暨活动中心
台中市神冈区山皮村民众活动中心___文字/张瑜庭;摄影/张瑜庭、郑佳宁
台中市太平区建国托儿所___文字、摄影/文有容
台中市清水老人安养中心___文字、摄影/游蓁楡
台中市沙鹿区(镇)三鹿社区活动中心(原三鹿托儿所)
___文字/李謦羽;摄影/姚瑞中、陈勇丰、李謦羽、魂 游
台中市石冈老人福利服务中心___文字/李謦羽;摄影/姚瑞中、游蓁楡、陈建泯、李謦羽
台中市东势区庆福里老人休闲活动中心___文字、摄影/许耕维
高雄市美浓区卫生所吉洋卫生室___文字、摄影/陈 安
屏东县崁顶乡老人长期照护中心___文字、摄影/陈昱婷
06 办公厅舍
台北市文山区台湾高等法院司法新村北海庭园___文字、摄影/李易儒
台中市石冈区公所九二一地震临时办公厅___文字/陈建泯;摄影/文有容、陈建泯
台中市新社区新社户政事务所旧办公厅舍___文字、摄影/许耕维
台中市消防局旧大里分队厅舍___文字、摄影/文有容
云林县台西乡海口庄长官舍___文字/王煜容;摄影/吴乃慧、王煜容
台南市东山牛肉崎警察官吏派出所___文字、摄影/周德容
卫生署署立台南新营医院北门分院___文字、摄影/周德容
高雄市路竹区旧行政大楼___文字、摄影/黄 馨
台湾省屏东农田水利会崁顶工作站___文字、摄影/陈昱婷
台湾省政府农林厅蚕业改良场台东工作站___文字、摄影/黄柏翰
台东县绿岛新乡民代表会___文字/张 韵;摄影/张 韵、辛 也
07 市场
新竹市北门公有零售市场___文字/黄奕蓁;摄影/姚瑞中、黄奕蓁
桃园县观音乡农地利用综合规划树林瓜果集货场___文字/廖永祯;摄影/姚瑞中、廖永祯
台中市旧果菜市场___文字、摄影/王千华
台中市第四公有零售市场___文字/许耕维;摄影/游蓁楡、陈建泯
台中市丰原第一公有零售市场四楼___文字/陈建泯;摄影/陈建泯、游蓁楡、李謦羽
台中市神冈区公有零售市场二楼___文字/李謦羽;摄影/郑佳宁、游蓁楡、陈建泯
台中市乌日区公有零售市场二楼___文字、摄影/游蓁楡
彰化县北斗红砖市场___文字、摄影/林峻葳
嘉义县太保市公有零售市场二楼___文字、摄影/郑楷腾
台南市麻豆镇市五公有零售市场___文字、摄影/陈奕维
高雄市内门区观亭公有零售市场___文字、摄影/陈 安
高雄市公有小港第三市场___文字、摄影/陈佳琪
高雄市七贤大楼三、四楼___文字/陈佳琪;摄影/曾馨霈、陈佳琪
高雄市冈山区文贤市场二楼___文字、摄影/夏启仁
高雄市鼓山区第二公有市场___文字、摄影/黄 馨
宜兰县冬山乡公有零售市场二楼___文字、摄影/陈可柔
花莲县寿丰乡丰田公有零售市场___文字/陈建泯;摄影/陈建泯、张友成
08 观光游憩设施
桃园县龙潭乡清水坑游客导览中心___文字、摄影/廖永祯
苗栗县后龙滨海游憩区经典跑车体验园区___文字、摄影/许钰羚
台南市葫芦埤自然生态公园___文字/郭柏俞;摄影/陈勇丰、郭柏俞
高雄市林园区十号幸福公园演艺展览桌球羽球馆___文字、摄影/陈佳琪
屏东县牡丹乡旭海草原旅游资讯站___文字、摄影/陈昱婷
花莲县凤林客庄产业发展交流中心___文字/李謦羽;摄影/姚瑞中
台东县池上游客中心暨铁马驿站___文字、摄影/李謦羽
台东县卑南乡利吉游客服务中心___文字、摄影/戴饴霏
台东县卑南游客服务中心___文字/范郁雯;摄影/范郁雯、戴饴霏
澎湖后寮游憩区后寮旅客服务中心___文字/谢智源;摄影/李謦羽、吕昭仪、谢智源、陈巧筠
澎湖青湾仙人掌公园___文字/陈巧筠;摄影/李謦羽、谢智源、陈巧筠
澎湖县渔翁岛游客服务中心___文字/吕昭仪;摄影/李謦羽、吕昭仪、谢智源、陈巧筠
09 工程设施
台中市外埔垃圾堆肥处理示范实验厂___文字/陈勇丰;摄影/李謦羽、姚瑞中、陈勇丰、魂 游
彰化县员林镇立库谷仓___文字/张宇衔;摄影/柯淮恩、林峻葳
彰化县溪州乡厨余堆肥场___文字、摄影/林峻葳
10 军事设施
桃园县大园乡竹围警总海上队营区___文字、摄影/廖永祯
台中市联勤台中招待所___文字、摄影/王千华
台南市善化慈光三村___文字/黄释以;摄影/黄释以、林柔妤
台南市精忠三村___文字、摄影/杨雅婷
屏东县九鹏基地岗哨___文字、摄影/陈昱婷
澎湖防卫指挥部中正堂___文字/李謦羽;摄影/李謦羽、陈巧筠

第二篇
已活化或活化中之公共设施

台中市台湾大道——大台中旅游服务中心兴中站___文字、摄影/王千华
云林县大埤乡立游泳池___文字、摄影/吴乃慧
高雄市大社区卫生所嘉诚卫生室___文字、摄影/畲文瑛
高雄市永安区维新村卫生室___文字、摄影/畲文瑛
高雄市寿山国中第四栋校舍___文字、摄影/李易儒
花莲县寿丰乡化仁国中水琏分校___文字、摄影/黄柏翰

附录
附录一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全部闲置公共设施案件公告活化办理情形一览表」(2014年)
附录二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共设施闲置空间之活化及防范策略精进措施(2014年二月)
附录三 各县市90学年度至92学年度废併校情形
附录四 各县市93学年度至101学年度废併校情形
附录五 教育部列管闲置校舍活化设施使用情形及后续管理使用调查表(2012/9/7)
附录六 废併校闲置校舍活化情形调查表(2012/10/4)

图书序言

编者序

  2010年三月开始带领学生执行「海市蜃楼」拍摄与书写计画时,并没有想到能出到第四辑,台湾公有闲置设施数量之多,超出所有参与同学的想像;政府虽然于2014年初公布了一百八十三件闲置案例(附件一),却似乎只是冰山一角,连政府都不知确切数量的这个无底洞,因为尚未算入土地成本与通货膨涨等因素,投入经费总数可能远高于主管机关承认的数百亿元,而活化失败的案例更使财政雪上加霜。有关单位虽然召开多次检讨会议(附件二),但碍于行政效率牛步及缺乏成功活化经验传承,实际成效不如预期。

  就本书编入的一百件案例分析,除却不可预期的天灾之外,闲置因素错综复杂、互相牵动,初步归纳如下:

  时空变迁导致原始规划用途消失──例如许多传统市场因为在地消费习惯使然,二、三楼以上店舖往往招商困难,加上便利超商、大卖场及百货公司竞争,导致闲置率偏高。而冷战结束、二岸敌对关系趋缓,国军调整备战佈署,众多军事设施或单位合併裁撤,不仅遗留二百多处闲置营舍,而上千公顷眷村土地也逐步释出活化;然拆迁背后利益庞大,土地转型正义应审慎处理。近年来,少子化趋势迫使上百所国民小学面临裁併或废校命运(附件三、四、五、六),未来数量可能还会增多,应结合民间资源活化运用,再造社区活力。以上三种类型众多案例,闲置原因虽来自客观环境变异,政府若能积极与民间力量结合,仍大有可为之处。

  政策制定与民意脱节──例如二、三十年前推动的「一乡镇一停车场」、「一县市一焚化炉」、「一乡镇一游泳池」……,这些在雨露均霑政策下建造的建物,因营运成本过高或当地运能不足而闲置;而近年来「园区」概念兴起,各式各样「绿能环保园区」、「有机农业园区」、「生物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蔚为风潮,由中央领头、各地方政府一窝蜂跟进,以「园区」概念之名整顿被划入范围内的各种有形与无形事物,甚至与资本家合作形成大型BOT圈地计画,建商趁机炒作周遭地皮,其它各县市为了政绩也陆续复制都市园区模式,但未事先审慎评估市场供需及客观环境变化,导致部分园区闲置率偏高;有些工业用园区甚至以开发主义为由,变相强征民地或农地,形成民怨。

  规划不周──通常由地方政府提出需求,提报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审核或备查,再由执行单位主导学者专家会议,委託团队规划蓝图,但往往因前置考察不够周延或未深入了解当地居民所需,加上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的官僚心态,或对参观人次过度乐观、迷信国际名牌设计却水土不服等因素,在华丽现代化的建筑外观下,内部空间却不见得实用;此外,相关法规让委外经营者处处制肘,营运无法自负盈亏而陷于无能永续经营的窘境,却也因缺乏退场转型与节制机制,最终形成低度使用或招标不易的状态。

  竞选支票与绑桩文化──这种现象在民主制度国家中屡见不鲜,主要是候选人为了胜选以获得行政权力,开出各式不见得符合当地需求的发展承诺,即所谓的「竞选支票」;而具规模的政党为了获取执政权,往往透过许诺地方建设获取选民支持,动用党工游说或暗置桩脚以巩固选票及地盘势力。其中以兴建大型公共建设为大宗,因为短期即具体可见政绩,而有些工程为了抢标,在「政商蟑螂」护航下打通党政关节,在层层回扣中形成了封闭型金字塔利益结构,因此出现许多为了兑现政见却与实际功能脱节的公共建设,难逃完全闲置或低度使用的命运。

  围标及绑标──公部门标案通常会採最低标得标,因此有些企业会成立卫星公司或私下串通其它同行抬高或压低底价,甚至投标者之间先进行内部竞价(俗称「搓圆仔」),内定中标者再参与投标,当任何一家公司取得标案后再进行分配,排挤其他竞争者从而谋取利益,因常有黑道以不法手段介入,遂称「围标」。而招标人洩漏底价或为特定厂商订定特殊投标条件,即称「绑标」,经常与地方政治势力或绑桩文化搭配运用。

  业务贪渎与工程弊案──某些案例涉及图利厂商,或承办业务者与业者过从甚密,暗中帮助特定厂商顺利得标或验收通过,以获得台面下的报酬回馈。部分主管因特定政治倾向或利益分配所需,事先洩露底标或评审委员名单给业者,得标价与底价雷同并不罕见,若非内神通外鬼,何必惧怕监察院、政风处调查?收押入监的公务员时有所闻,却仍难以抑止旁门左道大开其门。

  施工品质不良──俗称「豆腐渣」工程。通常发生在以最低标得标的案例,某些不肖厂商为了打通行政关节付出回扣,转以变更设计、偷工减料、替代材质等方式降低成本,加上监造不严、品质粗糙,完工后问题层出不穷,甚至也有部分拆掉重做的案例;或有些勉强验收通过后却发生漏水、壁癌、龟裂等现象,导致实际使用者需重新整修,增加营运成本负担,甚至也不乏无法使用的案例。

  行政程序未臻完备──属于行程瑕疵。通常是为了规避相关法令,例如未审先建导致无法取得使用执照,或兴建途中变更名目验收困难,或工程层层转包,工期一再延宕、追加预算,甚至政府承办单位与承包商互相指控而进入司法程序,导致工程无法走完法定程序而闲置。

  机关搬入新建物导致原建物闲置──2010年十月二十五日五处县市合併成为直辖市(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原县府公务机关旋即改制、迁入新居,遗留下许多原本崭新的县府厅舍,应公务性质用途改变,缺乏转型计画因此闲置。另一种类型为机关搬入新落成的办公建筑后,原单位搬离旧建物后因缺乏再利用规划,纵使建物堪用却仍闲置一旁。

  老旧建筑、历史建物或古蹟缺乏经费维修──政府立于良善基础推动文化资产保存,但往往缺乏经费维护、或整修经费数倍于重建经费,时常滞碍难行;或整修后因常态补助有限、入不敷出,导致缺乏专人管理而再度闲置。另外就现实层面来说,一但被中央指定为古蹟或历史建物,产权所有者日后即无法拆除另辟它物,有时在通过政府保存前却被无名大火吞噬,其中蹊跷耐人寻味。

  管理不善──某些场馆因由业务承办员兼职或专业人力不足,有些纵有替代役看顾展场,但缺乏企划、推广、宣传及管理能力,导致场馆开馆时间不定,甚至产生某些权宜规定,例如需电话团体预约、开放时间比照公务员上下班(并有午休)、参观者入场前需登记人次、为节省开销电力时有时无、甚至干脆暂停服务……,主管机关缺乏考核及退场机制,以致实质营运在缺乏专业人力、足够物力而显得有心无力,加上宣传管道狭窄、展品千篇一律、活动索然无味,自然乏人问津。

  资本门重于经常门──经常可见在富丽堂皇的公共建筑外观下,实质营运内容却乏善可陈,除了专业人才不足之外,根本因素在于政府会计部门过于重视「资本门」(有形资产),忽略「经常门」(经常性经费支出),往往导致经费不足影响正常营运,例如许多地方文化馆、文化展演设施、历史建物与古蹟、社会福利设施……等,皆经常面临空有豪华设施却陷于营运窘境,资本门与经常门的比例应考察营运特性与重点,以实际营运优劣状况,逐年作为经费补助调整的参照。

  文化保护主义沦于文化工业样板──为数众多的地方文化馆、客家文化馆、原住民文化馆……,许多展览内容同质性过高,并经常以保障少数族群文化之名行置入性政策行销之实,反而弱化了多元族群文化发展的可能性。而近期快速兴起的文创园区,其逻辑目标是透过文化包装创造产值,但也可能慢慢变质为某种文创样板,甚至为了创造产值而将许多原本优质却不受市场青睐、不安全的内容排除掉,比如说政治议题、统独意识或色羶腥,当然还有宗教偏见与前卫艺术;只剩下小清新、小确幸、创意市集或是电玩、动漫、偶像剧等通俗文化大行其道。若将文化的未来发展交给政策管控、市场操纵或媒体主导,可能逐渐成为一种窄化的「文化工业」样板。

  闲置空间活化后再闲置──许多原本闲置空间因「闲置空间再活化」的政策支持,修缮后委由民间单位营运,因多数营运经费来自政府补助,碍于法规无法自负盈亏、平衡开销,往往在热闹的展演活动之后,因常态性补助不足又无法自辟财源,无专业素养的主管机关承办员干预专业经理人时有所闻,合约到期后经营者因诸多因素常萌生退意,其它原本有意愿接手的团队也避之唯恐不及,导致活化失败、再度闲置。

  时至今日,台湾已逐步迈入少子化及高龄化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国家在追求高度经济发展的国际竞赛中,因客观环境变化及社会体质调整不良,昔日「亚洲四小龙」荣光褪色,社会正义在M型化结构日趋稳定之下,普世价值观日渐扭曲,房价高涨、税制不公、教改失败,公民被剥削感加重,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降低,年轻人出路狭窄,「蚊子馆」不断形成,造成了政府财政上的长期负担,犹如胆固醇经年累月地屯积,终有导致中风的一天。

  如何有效防止并降低「蚊子馆」的生成,中央政府应严格从上游管控公共工程政策,先防堵并劝退「蚊子馆」滋生,同时採取有效方式清查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闲置公共设施,建立完善退场机制,配合民间媒体或个人举报系统,全面掌握清单并造册备查,再结合社会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弱势团体、艺文及学术单位……,以长期认养、信託託管、低价租赁、无偿使用、回馈计画……等灵活具弹性的活化策略,从社会福利观点为发展基础,先求降低当地负担,再设法平衡收支,进而自立更生,释出闲置空间给真正需要空间的人们。

姚瑞中于2014年中秋写于幻影堂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手都有些颤抖,毕竟“海市蜃楼”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虚幻而又引人遐想的意味,而“IV”,更让我好奇它在前三部中究竟积累了多少珍贵的资料和深刻的洞见。这本书的出现,与其说是对“闲置公共设施”的简单盘点,不如说是对台湾地方发展进程中一系列复杂现象的剖析。我总觉得,每一处闲置的公共设施,都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政策的意图、社会的需求,以及最终未能实现的愿景。作者团队的“抽样踏查”,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行动力。我脑海中浮现出他们一行人,背着相机、带着问卷,在烈日下或寒风中,穿梭于大大小小的乡镇,深入那些可能连当地居民都已不太关注的角落。我想象着他们采访那些曾经参与过项目建设、管理,或者仅仅是见证了它兴衰的老人家,听他们讲述那些尘封的故事。那些故事里,一定有当初的踌躇满志,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有后来的无奈与叹息。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多少设施的闲置,更在于它是否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何为成功的公共建设?”、“如何避免资源的浪费?”、“地方发展应该以何为本?”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一个从小在台湾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环境,去理解那些看不见的“代价”与“教训”。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的,那些充满人情味和地方特色的故事。

评分

《海市蜃楼IV: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这个书名,就带有一种深入探索和揭示真相的意味。“闲置公共设施”这个概念,总让我联想到那些曾经充满希望,如今却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建筑,它们就像是时代的遗物,默默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作者团队的“抽样踏查”,这几个字让我觉得他们是有备而来,并且采取了一种严谨而有条理的研究方法。我迫切想知道,他们是如何选择“样本”的?是根据地理区域,还是设施的类型,或者是闲置的时间长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出台湾地区“闲置公共设施”的整体面貌吗?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记录设施的现状,更要深入挖掘其“闲置”背后的原因。是政策制定上的失误?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构性变化?还是社会需求的变化?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公共资源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的深刻反思,也能够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台湾地方发展的脉络,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评分

不得不说,这个书名“海市蜃楼IV: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就非常有吸引力,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带着一丝诗意和探索的意味。我一直觉得,一个地方的公共设施,就像是它的血管和神经,它们的存在和运作,直接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发展。而“闲置”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浪费和遗憾。我很好奇,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是如何开展这次“抽样踏查”的?他们是如何克服实际困难,深入到那些可能被遗忘的角落?我相信,他们的工作一定充满了挑战,也一定充满了发现。我尤其关心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例如,在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系统性的弊端?是否有一些政策的制定,在实施过程中与现实脱节?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记录设施的现状,更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积极的方面,比如,是否有某些闲置的设施,被重新激活,焕发了新的生机?或者,是否有社区居民自发地去利用这些空间,发挥其新的价值?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闲置”的记录,更是对“发展”的反思。它提醒我们,每一次公共资源的投入,都应该慎之又慎,并且需要长远的眼光和对社会需求的精准把握。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海市蜃楼IV: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就已经勾勒出一种探索的姿态。我一直觉得,城市的发展就像是一部不断书写的历史,而公共设施的兴衰,往往是这部历史中最为鲜活的注脚。“闲置”这个词,总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遗憾,仿佛是曾经的希望落空,抑或是资源的沉睡。作者团队的“抽样踏查”,这个行为本身就充满了行动力和专业性。他们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空谈,而是走出去,去触碰真实的土地,去倾听真实的声音。我特别好奇,他们是如何进行“抽样”的?是基于地理位置、设施类型,还是其他什么标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台湾地区“闲置公共设施”的现状吗?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公共建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闲置”的。是政策的失误?是经济周期的影响?还是社会变迁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这些设施的现状,更能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且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思考。对于一个关心台湾地方发展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籍,它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未来应该如何更好地规划和建设我们的家园。

评分

看到“海市蜃楼IV: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一片荒芜的土地上,矗立着一座曾经宏伟但如今破败的建筑,它像是一个被遗忘的梦,曾经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如今却只剩下孤独的躯壳。作者团队的“抽样踏查”,这四个字让我联想到了一场严谨的科学考察,又带有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我一直对那些“半途而废”的项目感到惋惜,它们或许曾经承载着地方政府的雄心壮志,或者是对某个区域发展的殷切期盼,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本书的意义,我理解为是对这些“沉睡”的资源进行一次细致的“体检”,找出它们“生病”的原因,并且试图从中汲取经验。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选择他们的“样本”的?是随机的,还是有特定的标准?是关注特定类型的设施,还是涵盖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我想象着他们在踏查过程中,一定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听到了各种各样关于这些设施的故事。或许有些设施,背后有着感人的扶贫故事;或许有些设施,是因为政策的变动而黯然退场;或许有些设施,纯粹是当年规划的“拍脑袋”产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物本身,更是关于那些决定它们命运的人,关于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过的人们。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即使是闲置的设施,也能够唤醒我们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警醒。

评分

这个书名,《海市蜃楼IV: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乍一听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也带着一丝对过往的追溯。“闲置公共设施”这个词,总是让人联想到那些曾经辉煌但如今落寞的建筑,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当年的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作者团队的“抽样踏查”,这四个字让我觉得,他们不是简单地泛泛而谈,而是真正深入到台湾的各个角落,去实地考察,去收集第一手的资料。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进行“抽样”的?是随机的,还是有特定的标准?是为了展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设施的普遍性问题吗?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闲置”的公共设施,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是当年不切实际的规划?是经济的周期性衰退?还是人口的迁移和集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记录这些设施的现状,更能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并且能够引发我们对于公共资源如何更有效利用的深刻反思。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地方的公共设施,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地方发展政策、社会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综合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海市蜃楼IV: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光是听名字就让人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台湾的城乡发展充满了关注,而“闲置公共设施”这个话题,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种隐忧。我们身边总有一些这样的建筑,它们或许曾经是地方政府投入巨资打造的,寄托着振兴地方、改善民生的美好愿景,但不知为何,最终却走向了“闲置”的命运。这本书的“抽样踏查”,让我觉得作者团队是真正走进了基层,去实地考察,去收集第一手资料。我猜想,他们一定遇到过很多有趣的故事,听过很多关于这些设施的悲欢离合。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各种各样“闲置”的案例,有的是因为规划不当,有的是因为人口外流,有的是因为经济衰退,等等。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抽样”的方式,来呈现一个相对全面和真实的图景的。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仅在于记录了这些“闲置”的现状,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公共资源利用效率的深刻反思。它能否为未来的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它能否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故事,去感受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公共空间,如今的境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引人注目,那一抹淡雅的蓝,配合着若隐若现的建筑物剪影,仿佛真的置身于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空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沉甸甸的,不是重量上的,而是内容上的厚重感。作者团队的细致和专业,从目录的编排就能窥见一斑,他们并非粗略地罗列,而是将每一次踏查都赋予了生命,讲述了背后的故事。我一直对台湾地方政府在公共设施上的投入和使用情况抱有好奇,尤其是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却显得有些落寞的项目。我们身边总有一些这样的角落,它们承载着过去的梦想与期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因为规划的失误,或者因为时代变迁,它们逐渐被遗忘,成为“闲置”。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怀旧”又“求真”的心态。我尤其关心的是,作者是如何进行“抽样踏查”的,这种方法本身就很有学问,如何在浩瀚的公共设施海洋中,精准地捞起那些最有代表性的“闲置”案例,这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对台湾地方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光是想到要走访那些地方,和当地居民、前管理者沟通,我就觉得这是一项艰巨而意义非凡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时期地方发展政策、社会变迁、甚至人们情感寄托的深度挖掘。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一部台湾地方发展史的侧影,一部关于梦想与现实碰撞的真实写照。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里,依然跳动着的脉搏。

评分

光看《海市蜃楼IV: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这个书名,就有一种神秘感和历史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曾经代表着某种发展愿景,如今却静静矗立的公共建筑。“闲置”二字,背后往往蕴藏着复杂的故事,可能是政策的变迁,可能是经济的起伏,也可能是社会需求的转移。作者团队的“抽样踏查”,这四个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精神,同时也带有一种深入基层、实地考察的决心。他们是如何在茫茫的公共设施中,精选出那些“样本”的?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去进行这次“踏查”的?我脑海中浮现出他们可能走访的场景:在偏远的乡镇,在曾经的工业区,在被遗忘的海岸线上,他们带着相机和记录本,去丈量那些沉默的空间。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闲置”的设施,是如何承载着过去人们的梦想,又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海市蜃楼”般地遗忘。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记录,更是对一段历史、一种社会现象的解读。它能否引发我们对于公共资源有效利用的深思,能否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一些警示?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感受那份厚重的历史回响。

评分

《海市蜃楼IV:台湾闲置公共设施抽样踏查》这个书名,总能唤起我内心深处对台湾地方发展的些许忧思。我们身边的公共设施,很多都承载着曾经的辉煌和期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却逐渐走向了“闲置”。这本书的“抽样踏查”,让我觉得作者团队是在用一种非常务实的方式,去揭示这些被忽视的现象。我一直很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公共设施的“闲置”?是因为当初的规划过于乐观,还是因为后期的维护不到位?亦或是社会发展方向的转变,使得这些设施不再适应新的需求?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去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样本”背后的故事,也许是一位老建设者的回忆,也许是一位地方官员的无奈,也许是一位居民的感慨。这些故事,汇聚在一起,就成了一部关于台湾地方发展变迁的生动写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记录,更能引发我们对如何更有效地规划、建设和管理公共设施的思考。对于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地方发展、资源利用和社会变迁的书,它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