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东丰雄(2版)

伊东丰雄(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建筑大师伊东丰雄40年来的主要作品全纪录

  本书收录2007年之后完成的近作共4件,包括2009高雄世运主场馆,充分展现跃动感的螺旋状大屋顶。

  两位大师:伊东丰雄 ╳ 隈研吾的对谈,谈坂神大地震后的设计潮流。

  以及伊东丰雄亲自谈持续变化的40年:
  「也曾有过对沉重建筑的反抗」(1985)
  「甚至想过干脆放弃设计好了」(2001)

  受到电视节目及生活类杂志的影响,这十多年来一般大众对「建筑家」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认识。但这是由于一般大众对建筑及建筑家产生兴趣,而非建筑界对社会大众的开放。期望本书能超越「伊东丰雄作品集」,更能为大家解读「建筑界还欠缺什么?」时提供一些灵感来源。
   
  建筑大师伊东丰雄,一般公认他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建筑家。本书是他40年来主要作品和历程的全纪录,包含他的成长过程、竞图奋斗记和伊东流的发想术与组织论,以及他的作品从「浮游感」到「几何学」的转变,再迈向「会唿吸的建筑」。此外,还收录1985至2010年的访谈及对谈,解读伊东对建筑想法的瞬息万变,是一般「作品集」无法做到的,这也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伊东不将自己封闭于建筑界的评价之中,而乐于面对「社会」。曾说:「从反映时代与都市这一层意义来看,我认为建筑是很社会化的。而这也是建筑最有趣的地方。」他自评为「凹型的建筑家」,也就是「接受对方的想法并做出回应」因此和他有接触的人,也因为接受了刺激而有大幅成长。本书特别邀请50位友人和后辈,透过他们的双眼来解析伊东的「核心」,绝对是全面认识大师不可错过的书籍。

  23件主要建筑作品的介绍与设计图:

  铝之家[1971]|中野本町之家[1976]|银色小屋[1984]|SAPPORO BEER北海道工厂GUEST HOUSE[1989]|风之卵[1991]|八代市立博物馆 未来之森博物馆[1991]|Amusement Complex H[1992]|下诹访町立诹访湖博物馆.赤彦纪念馆[1993]|八代市立保寿寮[1994]|大馆树海巨蛋[1997]|大田区休养村TOBU[1998]|野津原町厅舍[1998]|大社文化会馆[1999]|仙台媒体中心[2001]|布鲁日临时建筑[2002]|蛇型艺廊 临时建筑[2002]|松本市民艺术馆[2004]|TOD’S表参道大楼[2004]|Green Green[2005]|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八王子校区][2007]|座.高円寺[2008]|高雄市运主场馆[2009]|Porta Hotel Fira[2010]

  50人谈伊东丰雄的核心:

  藤森照信/月尾嘉男/石山修武/菊竹清训/远藤胜劝/石田敏明/妹岛和世/萩原朔美/法眼健作/桥田真木/西泽大良/大井清嗣/松永安光/山本理显/冢本由晴/贝岛桃代/西泽立卫/藤本壮介/佐佐木睦朗/新谷真人/C. Balmond/小野田泰明/安东阳子/佐佐木君吉/村松映一/原义孝/山田浩/铃木明/五十岚太郎/泷口范子/寺田真理子/泉洋子/东建男/城户崎和佐/佐藤光彦/曾我部昌史/KDA/古林丰彦/柳泽润/松原弘典/平田晃久/中山英之/末光弘和/百田有希/小屋かをり/井本惠英/末田龙介/奥山惠美子/中泽新一/茂木健一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 Toyo Ito:备受国际瞩目的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代表。1986年以「银色小屋」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作品奖。2003年以「仙台媒体中心」再次获奖,被誉为新世纪建筑的代表作。获奖资历丰富,包含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1998年)、日本艺术学院奖(1999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奖「金狮奖」(2002年)、英国建筑家协会(RIBA)金奖(2006年)、朝日奖(2010年)等。

译者简介

龚婉如


  文藻外语学院日文科、东京家政大学造型表现学系毕业。曾任日商出版社编辑、广告公司翻译等,目前为专职翻译。热爱旅游、美术工艺及马拉松。译作有《赤朽叶家的传说》、《魔王》、《穷忙族:新贫阶级时代的来临》、《原研哉。Ex-formation植物:视觉艺术联想集》等书。

图书目录

CHAPTER1   迈向「会唿吸的建筑」(2007年以后)
 PROJECT01   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八王子校区][2007年]
 PROJECT02   座.高円寺[2008年]
 PROJECT03   2009高雄市运主场馆[2009年]
 PROJECT04   Porta Hotel Fira[2010年]

CHAPTER2   伊东丰雄的成长历程[1941-1986年]
 READING01   从诹访时代到独立
 READING02   「住宅的时代」编年史
   铝之家[1971年] 
   URBOT-002A[1971年]
   URBOT-003[1971年]
   黑之回归[1975年]
   中野本町之家[1976年]
   HOTEL D[1977年]
   名古屋PMT大楼[1978年]
   小金井之家[1979年]
   笠间之家[1981年]
   银色小屋[1984年]
   RESTAURANT BAR NOMADO[1986年]
 INTERVIEW01   「"纯文学"般的建筑如今已不成立」[1985年]
 COLUMN   50人谈伊东丰雄的核心[前篇]
   藤森照信
   月尾嘉男
   石山修武
   菊竹清训
   远藤胜劝
   石田敏明
   妹岛和世
   萩原朔美
   法眼健作
   桥田真木

CHAPTER3「浮游」的时代[1987-1993年]
 PROJECT05   SAPPORO BEER北海道工厂GUEST HOUSE[1989年]
 INTERVIEW02   「所谓的建筑并不是那么了不起的事」[1989年]
 PROJECT06   风之卵[1991年]
 PROJECT07   八代市立博物馆 未来之森博物馆[1991年]
 PROJECT08   Amusement Complex H[1992年]
 PROJECT 09   下诹访町立诹访湖博物馆.赤彦纪念馆[1993年]
 INTERVIEW03   「捕捉穿越时代的空气」[1993年]

CHAPTER4竞图的时代[1994-2001年]
 READING03   伊东事务所的竞图奋斗记
 PROJECT10   老人安养机构八代市立保寿寮[1994年]
 READING04   竞图报告.仙台媒体中心
 INTERVIEW04   「纪念碑般的建筑和时代是背道而驰的」──与隈研吾对谈[1995年]
 PROJECT11   大馆树海巨蛋[1997年]
 PROJECT12   大田区休养村TOBU[1998年]
 PROJECT13   野津原町厅舍[1998年]
 PROJECT14   大社文化会馆[1999年]
 INTERVIEW05   「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在制作过程中越来越强」[2001年]
 PROJECT15   仙台媒体中心[2001年]

CHAPTER5   「新几何学」的时代[2002-2006年]
 PROJECT16   布鲁日临时建筑[2002年]
 PROJECT17   蛇型艺廊 临时建筑2002[2002年]
 INTERVIEW 06   「近代建筑另一头有着『新装饰』」[2003年]
 PROJECT18   松本市民艺术馆[2004年]
 PROJECT19   TOD’S表参道大楼[2004年]
 PROJECT20   福冈Island City中央公园核心设施[2005年]
 INTERVIEW 07   「我想做出一栋屋顶和墙面之间没有区别、浑然一体的建筑」[2006年]

CHAPTER6   伊东流发想术.组织论
 READING 05   初出茅庐时代的工作与交流
 READING 06   解剖.伊东事务所1992
 INTERVIEW 08   「细部施工和尺寸是概念表现的手段」──与远藤胜劝对谈[2008年]
 READING 07   解剖.伊东事务所2010
 INTERVIEW 09   「目标是成为SONY或HONDA那样的研究机构」[2010年]
 COLUMN   50人谈伊东丰雄的核心[后篇]
   西泽大良
   大井清嗣/松永安光/山本理显
   冢本由晴/贝岛桃代/西泽立卫
   藤本壮介/佐佐木睦朗/新谷真人
   C.Balmond/小野田泰明/安东阳子
   佐佐木君吉/村松映一/原义孝
   山田浩/铃木明/五十岚太郎
   泷口范子/寺田真理子/泉洋子
   东建男/城户崎和佐/佐藤光彦
   曾我部昌史/KDA/古林丰彦
   柳泽润/松原弘典/平田晃久
   中山英之/末光弘和/百田有希
   小屋かをり/井本惠英/末田龙介
   奥山惠美子/中泽新一/茂木健一郎

[卷末]
伊东丰雄年谱
STAFF LIST
SNAP/交友录
后记(伊东丰雄)
执笔者/报导刊载号

图书序言

INTERVIEW 05
 
「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在制作过程中越来越强」
超越众人习惯的「仙台媒体中心」
 
1995年在公开竞图中获得首奖的仙台媒体中心于2001年1月正式开幕了。赢得竞图后6年,伊东认为自己「对建筑的想法有了改变」。我们邀请伊东本人回顾一下这项对他改变重大的案子的制作过程。
 
──竞图当初提出的image后来保留了多少?就你的印象来说。
 
老实说整个都变了。当初的image是希望借由网状的管来让人感觉不出重量,虽然事实上是柱体、是结构体,但却希望看起来不像结构体。但是实际上完成的作品还是看起来就是结构物,一栋支撑绝大重力的建筑。特别是因为施工期间很长,在工程中一直面对着与铁的决斗,所以「用铁做成的建筑」这个想法非常强烈的留在脑子里。虽然是这样,但是当然不会因此有「案子不顺利」的想法。反倒是觉得自己对于建筑的想法在这6年间似乎有了变化。
 
──可以仔细说明一下吗?
 
过去我似乎一直把心放在「希望做出完全符合image的空间」、「希望消除物体的存在感」那样的建筑。但是借由媒体中心这个案子,让我更加关切制作流程中的沟通、建筑被使用的方法、更偏社会话的问题。
 
──你的意思是说在确认建筑意义的同时,一边制作吗?
 
以往在我想要盖的建筑中并没有感受到这一点,不过媒体中心是一个比我想像中更强韧、更单纯的建筑。这个强韧、单纯、节奏明快完全表现在制作过程中,吸引许多人的注意,而最初那个单纯的image也在与这个案子相关的所有人之中被大家共有,进而撑起了这个建筑
 
──媒体中心是怎么样的设施?
 
首先,这是个具有4种功能(图书馆、艺廊、影像媒体中心、为视听障碍者提供情报)的复合式设施。由于是复合式的,所以图书馆部分就不会是以前那种仅止于图书馆的图书馆。艺廊部分也是一样。另一点是,因为名称叫做「媒体中心」,所以我们一直有个疑问,电脑时代的公共设施应该是怎么样的型态呢?
 
从这两面来看,大家相同的共识就是「应该和以往的设施完全不同」。所以不管是图书馆部分或市民艺廊,在「媒体中心」这样的名称之下,各个部分都某种程度地融合在一起,并且各自冒出头来,不局限于固定框架的状态下完成了。也因为如此,开幕之后看起来就像个舒适、放松的设施。这一点让我非常的满足。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