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宗教性

人的宗教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Luigi Giussani
圖書標籤:
  • 宗教哲學
  • 存在主義
  • 人的本質
  • 精神分析
  • 文化人類學
  • 宗教心理學
  • 信仰
  • 意義追尋
  • 倫理學
  • 現代思潮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們經常聽人說,理性與信仰無關。
那麼何為信仰?何為理性?

  《人的宗教性》是硃撒尼神父在教書生涯中與許多學生對談的精華,是一本指齣人生方嚮的書。神父帶領我們突破那些使幸福晦暗不明的刻闆印象及偏見,深入地探索個人的內在經驗,好能發現人的真正自我。他相信發現真正自我的方法,就存在每人的心中;藉著理性及開放的態度,人能瞭解人生是什麼,進而得以慶祝並享受人生。

  現代人的思維將人的理性貶為一切範疇的總和,然後一切現實事物都要被強行放進這些範疇內加以衡量。於是不符閤這些範疇的事物,都被定義為非理性的事物。而實際上,理性就像一隻睜開的眼睛,在注視著現實的事物;飢渴般地從現實事物中汲取營養,觀察著它們之間的關聯及各自的內涵,在它們之間穿梭,並對各種事物觀察入微,然後將一切都保存在記憶中,以囊括萬物。人以理性應對萬物。理性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要素之一。

  因此作者硃撒尼神父認為,我們應該對理性懷有激情,這種激情,就是本書要進行討論的基本引綫。他先以三個前提齣發──實事求是的精神、閤理性、人的品德對認知過程的影響,幫助我們理解人的意識如何按照本性而展開推理的方法。本書的目的就在於對真理的肯定,並指齣基督宗教的問題是如何齣現的,而且也要從曆史的角度加以澄清,指齣應走的道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路易吉‧ 硃撒尼(Luigi Giussani)


  1922年10月15日∼2005年2月22日齣生於義大利米蘭近郊小村子代西奧(Desio)。1945年硃撒尼晉進鐸成為米蘭教區的神父,1954年10月在米蘭的一間高中開始教授宗教課,之後培養年輕人的信仰成為他牧靈工作的目標。1964至1990年間,硃撒尼神父在米蘭天主教聖心大學教授「神學概論」。他寫瞭很多關於信仰、哲學與教育的著作,作品也被翻譯成許多種語言。1995年獲得天主教文化國際奬。2005年2月22日在米蘭逝世,殯葬彌撒由當時的拉辛格樞機主教(前任教宗)主祭,全球四萬多團體朋友參加。

  共融與釋放兄弟姐妹會會長硃利安‧卡隆神父,於2012年2月22日宣布提交硃撒尼神父封列真福品與封聖的申請,提案申請由米蘭總教區總主教,安傑洛‧斯科拉樞機通過。

圖書目錄

序 投入生命的深度,沒有成見地活在現實裏
前言
第一章 第一前提:實事求是的精神
第二章 第二前提:閤理性
第三章 第三前提:人的品德(moralità)對認知過程的影響
第四章 人的宗教性:作為齣發點
第五章 宗教性—人的本質
第六章 麵對終極問題的非理性態度:將問題掏空
第七章 麵對終極問題的非理性態度:簡化問題
第八章 麵對終極問題,採取不閤理態度的後果
第九章 先入之見(preconcetto)、意識形態、理性(razionalità)與宗教性
第十章 終極問題如何覺醒:宗教性之路
第十一章 「標記」的經驗
第十二章 詮釋的冒險性
第十三章 對自由的培育
第十四章 尋求未知者的理性能量
第十五章 啓示的前提:其可接受性的條件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投入生命的深度,沒有成見地活在現實裏
◎硃利安.卡隆(don Julian Carron)‧共融與釋放兄弟會會長(Presidente della Fraternità di Comunione e Liberazione )


  宗教彰顯齣「我」的本質,並嚮我們提齣以下問題:「存在的終極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會有痛苦與死亡?為什麼生命終究值得活下去?」或者,從另一個觀點看:「現實是由什麼所組成?現實之目的是什麼?」因此,《人的宗教性》這本書所探討的便是上述存在於我們之內的問題,而這與己身投入生命的深度成正比,唯有當你徹底投入生命時,這些問題纔會愈來愈清楚。

  我藉由這些話引導讀者進入《人的宗教性》這本書,而它的誕生是從硃撒尼神父幾十年在義大利高中與大學教書的內容開始。硃撒尼神父常引用一位著名的義大利文學傢萊奧帕爾迪(Giacomo Leopardi)的作品,來形容人對人生的最初態度,而當中最具啓發性的畫麵是從一首名為《一位亞洲遊牧人的夜歌》(Canto notturno di unpastore errante dell'Asia)的詩歌而來:

  當我注視著你,
  你如此默然無語,
  像一望無際的沙漠,直達天際;
  與我的羊群一起,跟隨我流浪,不離不棄;
  當我舉目仰望天空,你點亮瞭群星;
  我喃喃自語、沉思:
  為何群星閃爍?
  無限的長空與廣闊深邃的寜謐,究有何為?
  這無窮無盡的孤寂,究有何語?
  而我,又究為何物?

  《人的宗教性》一書所描述的最吸引人之經驗,就是作者嚮我們介紹這位「他者」(The Other),創造整個宇宙的「奧秘」(The Mistery);就是每個時代,每個宗教的人都朝拜、崇敬的「神」,「天主」,「上帝」(God)。

  我們心裏有一股力量促使我們尋求人生的終極目標、宇宙的誕生,及所有發生事情的意義。每個人,不管哪個時代、哪個種族,不論中國人、義大利人或巴西人,生下來心理都有一些基本的需求:真理、美麗、正義、快樂等。

  這正是本書所刻畫在人心深處的一種態度,這不是我們人類所發明,也不是社會、傢庭讓我們産生既定的印象,硃撒尼神父認為這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無論我們難過還是開心;我們是否遇到睏難;我們一切順利與否;甚至在我們人生最糟或最好的情況,這樣的態度及需求都會一直存在我們的內心。

  因此,閱讀本書不是麵對一個抽象哲學的問題,反而是讓我們每個人發覺自己的需要。雖然,我們通常不會意識到,而且生活也過得很迷惑,但那些問題與需求都一直存在我們心中,而我們也會想盡辦法找答案或滿足這些需求。

  事實上,人隻要活著,就會提齣找尋意義的問題,因為這是人類意識的基礎。人不僅提齣問題,也會藉著肯定「終極」的現實而提供答案。因為就算一個人隻活五分鍾,他也會藉此肯定有「某物」存在,而這五分鍾也將成為有意義的。

  這是理性的結構性機製,不可避免的內涵。正如眼睛睜開,就會看見形狀和顔色;同樣,理性隻要一運作,就會肯定有一個「終極」,一個懷抱萬物的終極現實,一個終極的終嚮,終極的意義。

  最後,我想祝福所有讀這本書的人,希望本書能為每個人帶來幫助,同時也切記硃撒尼神父在這開啓自我探索的旅程中所提到的必要關鍵:「要時時刻刻、真真實實地作宗教人,唯一的條件就是紮紮實實地活在現實當中。導嚮現實之終極意義的旅程,它的公式是沒有成見地活在現實裏,亦即不忽略什麼,也不遺忘什麼。」接著我們能進一步發現:「迴應萬事萬物的我,並不像底片般捕捉畫麵。我所見之物不但讓我産生印象,還推動我,令我投身找尋另一物,此物超越我們此刻所見的外觀。萬事萬物緊抓我們的意識,使我們感知另一物的存在。我們並不是無動於衷地麵對海洋、大地、天空以及活動在其中的一切。事實上,我正被所見的一切鼓勵著、推動著、感動著,而這內在動力讓我開始尋找『他者』。」

作者序 ◎硃撒尼L. G.

  這部三捲本的教程(PerCorso)的目的就在於對真理的肯定,並指齣基督宗教的問題是如何齣現的,而且也要從曆史的角度加以澄清。各章節的論述並不在於要徹底處理所有的問題,而是要指齣應走的道路,即理性之路。事實上,天主在時空中將自己啓示齣來的同時,也迴應瞭人性的需求。

  今天,我們經常聽人說,理性與信仰無關。那麼何為信仰?何為理性?

  現代人的思維將人的理性貶為一切範疇的總和,然後一切現實事物都要被強行放進這些範疇內加以衡量。於是不符閤這些範疇的事物,都被定義為非理性的事物。而實際上,理性就像一隻睜開的眼睛,在注視著現實的事物;飢渴般地從現實事物中汲取營養,觀察著它們之間的關聯及各自的內涵,在它們之間穿梭,並對各種事物觀察入微,然後將一切都保存在記憶中,以囊括萬物。人以理性應對萬物。理性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要素之一。

  因此,我們應該對理性懷有激情,這種激情,就是我們要進行討論的基本引綫。正因如此,這三捲本中的第一捲—《人的宗教性》—就以三種前提為方法而展開,幫助我們理解人的意識按照其本性而展開推理的方法。

圖書試讀

第四章 人的宗教性:作為齣發點
 
前提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所談論的一切並非齣於好奇的分析;而是為瞭使我們注意到,在麵對人的宗教性的問題時所應注意的條件。概括而言,就是隨時準備好迴應問題本身嚮我們提齣的要求。
 
現在,我們來討論問題的實質部分,同時也注意到對方法論方麵的考量。人是為瞭真理而生的,而真理意味著人的認知與事實相符;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恰恰是我們的理智之能動性的本質。在這裏,我們要反覆強調,在涉及人生的終極意義之真理的探討方麵,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擁有特彆的智力、過人的努力,或使用卓絕的工具來認識它。終極的真理猶如我們在走路時遇到的一件美麗事物:它在那裏,如果你注意,你便會看到它,辨認齣它。所以,問題在於這種「注意」。
 
1. 如何行動
 
我們該如何麵對宗教經驗,並掌握它的構成要素呢?首先,要說明我們採用的方法。這好像還是一個預備性的話題,但其實它有助於我們辨識目標。
 
1)如果宗教經驗是一種經驗,那我們就隻能從自身齣發,纔能麵對麵地看到它,並掌握到它的構成要素。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不言而喻的;但經過對實際情形的認真分析,我們看到,事實並非如此。而且,在今日人們的思想中,這種主張已經完全被排除。但我們要強調,如果我們要談經驗,就必須從自身齣發。
 
2)但是,「從自身齣發」這句話,也可能會導緻一些誤會。我們會問:我怎樣認識我自己?這個「我自己」,可能會有被錯誤定義的危險:比如將「我自己」定義為我對自我的印象、偏見或抽象的成見。我們何時纔能真正從自身齣發呢?隻有當我們真正開始觀照自身(propria persona)的時候,「從自身齣發」纔能成為實際的;也就是說,這些都是在日常的經驗中發生的。事實上,一種從人的行動中抽離齣來的「我」,根本就不存在;除瞭「睡眠」這一奇怪、幽默、戲劇性、每個人都要不斷進入的「暫停」狀態外,人總是處於行動中。從「自身齣發」就意味著從日常經驗中的自我開始。那麼,作為齣發點的材料已不再是對自我的成見,不再是對自我的人為印象,或者是在主流意識形態或流行思潮中形成的自我的相關定義。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