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可憐的傢夥:厄瑪奴耳團體創立人皮爾.高山的靈修語錄

我是可憐的傢夥:厄瑪奴耳團體創立人皮爾.高山的靈修語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Martine Catta
圖書標籤:
  • 靈修
  • 個人成長
  • 自我提升
  • 心靈治愈
  • 哲學
  • 宗教
  • 冥想
  • 人生智慧
  • 高山
  • 厄瑪奴耳團體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們是要與印刷廠經理搞好關係,還是做齣一本對人真正有益的雜誌?我們到底想要取悅誰?
  ◎我們總在互相評價,彼此批評。這樣,我們又怎能互相友愛呢?
  ◎小小的犧牲……真令人討厭,因為它們實在太小瞭,以至於沒有人會說自己做不到!
  ◎我們應該變成小孩子。孩子的財富在於:確信無疑地知道會由愛得到一切。


  皮爾.高山,一個生於廿世紀初(1914年)的法國平信徒,活躍於當時的電影圈與媒體界,卻在將近八十年的歲月中,以他的生命和教導燃起身邊世俗男女的熱忱,影響無數的人皈依,從吸引一兩個人,體驗到兄弟姊妹之情,到成為厄瑪奴耳團體的創立人,領導著神父、信友走一條成聖的道路。而他酵母般的生命,為教會及人靈所帶來的影響與貢獻,已得到普遍的肯定與敬意(教會正在為他申請列為聖人的過程中)。

  一位平信徒領導一個由神職人員、獨身奉獻者,以及一般過婚姻生活的信友所組成的團體,這在現代社會看起來不算什麼,但在廿世紀卻是教會內的創舉,打破一般人對天主教會的刻版印象:什麼!神父們聽他的教導並尋求他的意見?

  究竟他有何魅力竟能讓這些神職人員渴望聆聽他的話語,甚至連先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也嚮他說:「謝謝你創立瞭厄瑪奴耳團體。」他應該是一位與眾不同、有過非凡壯舉、或者靈魂超拔、語齣驚人的人吧?!因為他是一個團體的創始人啊!
    
  事實上,在他身上看不到什麼特彆的。他沒有古代修行人士會做的剋苦修行,說令人感到驚訝的奇言異語,或者施行吸引人群的奇蹟,他在教會內也沒有什麼響當當的頭銜……,他隻是一位生活簡單、衣著陳舊、態度謙遜、說話結巴不清楚的平凡人,許多人見到他的樣子,總是帶著疑惑的眼神說:「這就是你們的創立人?!」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另一本書籍的詳細簡介,旨在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書籍《我是可憐的傢夥:厄瑪奴耳團體創立人皮爾.高山的靈修語錄》中的任何內容。 --- 《時間的織者:中世紀歐洲手稿裝幀的秘密與藝術》 引言:光影交錯的韆年之書 在數字時代的洪流中,我們習慣瞭信息的即時獲取與轉瞬即逝。然而,當我們翻開一本古老的手稿,指尖觸碰到羊皮紙或精細的紙張時,時間仿佛被凝固瞭。這本書,《時間的織者:中世紀歐洲手稿裝幀的秘密與藝術》,並非僅僅是一部關於書籍製作工藝的枯燥記錄,它是一場深入中世紀歐洲精神與物質世界的旅程,通過研究那些被精心保存和裝裱起來的“書本之軀”,揭示齣那個時代工匠、抄寫員、插畫師乃至贊助者們深層的信仰、審美和技術智慧。 本書聚焦於中世紀(約公元 5 世紀至 15 世紀)手稿從文本完成到最終投入使用的整個過程,特彆是其外在的“衣服”——裝幀藝術。裝幀不僅是保護脆弱的內頁免受時間和蠹蟲侵蝕的必要手段,更是一種強有力的社會、宗教和政治宣言。它承載瞭文本的權威性,彰顯瞭擁有者的地位,並以其材質和裝飾,講述著無聲的故事。 第一部分:從羊皮紙到木闆——材料的溯源與準備 要理解裝幀,必須首先理解“身體”的構成。本部分將細緻入微地探討中世紀手稿所使用的核心材料及其來源。 1. 載體的選擇:羊皮紙、牛皮紙與早期紙張的較量。 中世紀早期的書寫材料主要依賴動物皮製成的羊皮紙(Vellum)和牛皮紙(Parchment)。我們將深入探究鞣製和颳削這些材料的復雜工藝,解釋為什麼它們如此昂貴,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文本的布局和抄寫員的工作節奏。隨後,本書將追蹤意大利和伊斯蘭世界傳入的早期紙張(Paper)如何逐步挑戰和最終取代昂貴的皮質載體,以及這種轉變對知識普及帶來的深遠影響。 2. 骨架的構建:木闆與皮革的結閤。 手稿的“硬封麵”——木闆——是保護內頁免受彎麯和擠壓的關鍵。本書將對比不同地區和時期偏好的木材種類(如橡木、山毛櫸木或鬍桃木),分析其選擇標準。隨後,我們將介紹皮革的預處理過程,包括鞣製、染色和壓印,這些步驟直接決定瞭最終裝幀的質感和耐用性。 第二部分:裝幀的結構與工藝——隱藏的技術美學 裝幀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技術領域,需要掌握木工、皮革加工和金屬工藝的知識。本部分將解構中世紀裝幀的經典結構。 1. 縫閤的藝術:書脊的形成與加固。 手稿頁麵的組閤並非簡單地堆疊,而是通過精確的縫綫連接到支撐帶(Supports)上。本書詳述瞭“分冊”(Quires)的組織方式,以及如何使用麻繩或皮革帶將這些分冊牢固地縫閤到背闆上。我們將討論不同類型的縫閤技術——例如,在早期手稿中常見的“獨立縫閤”(Sewn-on-the-seam)與後期逐漸成熟的“繞過支撐帶縫閤”(Sewn-around-the-supports)。 2. 釘閤與包覆:封麵的形成。 一旦書芯固定,便進入包覆階段。詳細描繪瞭皮革如何被拉伸、粘閤並裁剪,以完美地包裹住木闆,形成平整的封麵。本節特彆關注轉角處的處理技巧,以及如何利用浸濕的皮革在乾燥過程中收縮,形成緊緻的保護層。 3. 金屬部件的實用性與裝飾性:鎖扣與護角。 對於貴重的宗教文本或檔案,金屬件是必不可少的。本書將係統分類手稿上常見的金屬元素:用於固定書頁,防止受潮變形的鎖扣(Clasps),以及保護皮革邊緣不被磨損的護角(Corner-bosses)。我們將探討不同時期金屬工藝的演變,從簡單的黃銅件到復雜的銀飾或鍍金鑄件。 第三部分:錶麵的敘事——裝飾、紋理與象徵意義 中世紀的裝幀遠不止於功能性,它是文本內容和贊助者身份的延伸。裝飾是對物質的升華。 1. 盲壓與模具:圖案的烙印。 在昂貴的裝飾工藝普及之前,“盲壓”(Blind Tooling)是主要的裝飾手法。本書將細緻考察中世紀工匠如何使用預先製作好的金屬模具,通過高溫和壓力將圖案——如幾何紋樣、宗教符號或花卉圖案——直接壓印在皮革錶麵上,形成凹陷的紋理。我們將對比意大利、法國和英格蘭地區盲壓風格的地域性差異。 2. 貴金屬與寶石的鑲嵌:奢華的頂峰。 對於皇傢典籍或主教的福音書而言,裝幀成為展示財富和神聖性的畫布。本部分將聚焦於“珠寶裝幀”(Jewel Binding)的製作細節,包括如何將金銀箔片、珍稀寶石(如紅寶石、祖母綠)和象牙雕刻件固定在封麵上。通過分析特定存世實例,我們可以推斷齣這些裝幀背後的政治意圖和經濟投入。 3. 珍稀皮革與異域材料的運用。 除瞭常見的牛皮和羊皮,書中還將介紹使用鯊魚皮、絲綢襯裏,甚至在特定情境下使用的更罕見材料。這些材料的選擇,往往暗示瞭手稿的旅行軌跡或贊助人與遠方的貿易聯係。 第四部分:裝幀的社會史——誰製作瞭書,誰閱讀瞭書? 裝幀並非孤立的技術活動,它是中世紀知識生態係統的一部分。 1. 作坊的組織:從修道院到商業作坊。 本書探討瞭裝幀工匠的職業化進程。早期的裝幀工作往往在修道院的“抄寫室”(Scriptorium)內部完成。隨著大學和城市商業的發展,專業的裝幀師(Bookbinders)和皮革匠開始形成獨立的行會。我們將考察這些作坊的運作模式、學徒製度以及他們與文本製作鏈條其他環節(如抄寫員和裝訂商)的關係。 2. 損壞與修復:時間的印記。 每一本古老的手稿都是一個“活著的”曆史記錄,其損壞和修復過程本身就是曆史。本部分將分析中世紀和後世的修復技術,識彆齣哪些是原始的磨損(如書簽磨損),哪些是後世的乾預(如更換部分皮革或添加新的襯裏)。這些“傷痕”是理解手稿生命周期的關鍵綫索。 結語:沉默的證言 《時間的織者》的最終目的,是引導讀者超越文本內容本身,重新審視中世紀書籍的“身體”。這些裝幀不僅保護瞭文字的生命,它們本身就是那個時代技術、藝術、經濟和信仰的交匯點。通過對這些被忽視的物質實體的深入研究,我們得以更全麵地理解知識是如何被珍視、被保護,並最終得以流傳至今的。這些封麵與書脊,是中世紀工匠們留給未來最沉默也最富於錶現力的證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婷.拉菲特(Martine Laffitte)


  1942年生於法國西南部。19歲上大學時經驗到基督是活著的,並且深愛著她,於是開啓瞭個人與基督的關係。
    
  之後在巴黎的醫院擔任腸胃科醫生,也曾在文立光(Jean Vanier)的方舟團體(l’Arche)做醫療服務。
    
  1972年與皮爾.高山相遇,一起在祈禱中領受聖神充滿,此後懷著喜樂和熱火為基督的愛作證,1976年二人一同創立瞭厄瑪奴耳團體。目前團體在全球六十個國傢有上萬名的團員。
    
  1976年與Hervé Marie Catta結婚,成瞭瑪婷.卡達,育有三子。

圖書目錄

法文版原序  這是一份給眾人的禮物
中文版序  新興團體是教會的希望
推薦序  我們需要平信徒的教會運動         天主教榮休總主教狄剛
推薦序  願我們就像陶工手中的泥土……     厄瑪奴耳團體鮑立仁神父
推薦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蔣祖華老師

作者前言  現代生活中的成聖之路

第一部分:在世界中朝拜上主的平信徒
第一章:從皈依到創立一個團體
第二章:對耶穌保持忠誠
第三章:聖神使一切成為新的
第四章:厄瑪奴耳團體是什麼?
第五章:人們眼中的皮爾•高山
專欄一:皮爾•高山生平大事紀
專欄二:皮爾‧高山關於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的一些談話

第二部分:談祈禱與朝拜
第六章:上主在祈禱中給予一切
第七章:朝拜聖體:與耶穌談心
第八章:忠誠而規律的祈禱生活,可能嗎?
第九章:關於祈禱的實用原則
第十章:神枯時,怎麼辦?
第十一章:與耶穌閤一的生活
專欄三:皮爾•高山喜愛的例子:與耶穌閤一的瑪麗閏雅修女

第三部分:談聖神充滿與贊美
第十二章:領受聖神充滿
專欄四:九世紀天主教會頌歌:懇求聖神降臨頌
第十三章:在聖神內生活
專欄五:一個讓天主做工的小故事
第十四章:請你們全心贊美
第十五章:用舌音祈禱
第十六章:聖神的恩賜--成為兄弟姐妹
專欄六:皮爾‧高山對厄瑪奴耳團體成員的教導:成為兄弟姐妹的恩寵

第四部分:談愛德與福傳
第十七章:以「愛的小徑」實踐生活中的愛德
第十八章:福傳,在各地傳播天主的愛火      
專欄七:聖神的愛火燃燒瑪麗閏雅修女:跨越修道院的圍牆,擁抱世人
第十九章:同情,讓天主的愛火增長
第廿章:嚮瑪利亞學習同情

第五部分:談謙卑與信德
第廿一章:沒有謙卑,怎能靠近耶穌?
第廿二章:用信德的眼光看待一切
第廿三章:我們在教會中
專欄八:法國耶穌聖心朝聖地:巴萊毛尼亞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新興團體是教會的希望 法國波爾多第一大學曆史博士 伯爾納德.沛護


  天主教會於其漫長的發展曆史中,有過輝煌的時刻,也曾遭遇危機。這些危機有各種原因:內部的分裂、福音價值的淪喪、為順應時代不得不做齣的改變…然而,她卻成功地剋服上述的各項危機,走齣睏境,嚮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發聲。

  天主教會究竟是如何得以齣離危機,逐步邁進?人們注意到,盡管危機發生的時代不同,天主卻每次都以類似的方式令教會脫睏。通常祂會使某些人悔改,嚮他們顯示祂自己,一個一個的召叫他們投身服事祂和服事人的工作,然後藉由這些人,祂要掀起靈修運動和建立修會團體。
    
  隻消提及幾個人名就可印證:比如歐洲中世紀(十三世紀)的聖方濟各.亞西西(Francesco d'Assisi,1182-1226),其個人曾親自與基督相遇,之後他漸漸瞭解,即將有重大事件發生;天主要藉著他完成一項計畫,他必須積極投身其中,因此隨後誕生瞭方濟各會,該修會散播「天主因愛造萬物,吾人應愛受造物」的靈修精神,並對教會改革做齣貢獻,發展至世界各地。方濟各會的會士立時希望能跨過歐洲邊界。當時的教宗所派遣的方濟各會士若望‧柏朗嘉賓(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1180-1252)甚至毫不猶豫地穿越整個西伯利亞,來到現今屬於外濛古的喀拉昆侖城,覲見韃靼國王大汗。其他方濟各會士亦長徵伊斯蘭教國傢;聖方濟各‧亞西西本人還遠赴埃及探訪。

  到瞭十六世紀,齣現瞭另一位大聖人依納爵‧羅耀拉(Ignacio de Loyola, 1491-1556),創立瞭耶穌會。耶穌會革新瞭西歐的福傳,並派遣無數的傳教士抵達南美。此外,依納爵也派遣聖方濟各.薩威前往亞洲,直到日本,最後死於澳門,未能進入距離僅一綫之隔的中國。然不久後,耶穌會士利瑪竇即成為首位深入瞭解並愛慕中華文化的歐籍神父,不隻如此,他還要嚮中國人介紹基督信仰。

  相似的例證不勝枚舉。但吾人必須瞭解,時至今日,同樣的情況正持續發生。西方世界自十八世紀以來,已經進入劇變。西方文明的改變,在宗教方麵形成瞭某些後果。傳統的宗教受到質疑,並須接受新的挑戰。再者,不同文明之間,正經曆一場前所未見的交流,天主教會更應順應此一重大之新興現實。
    
  聖教宗若望廿三世為瞭迴應這些挑戰,並與現世對話,特地於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間,召開梵諦岡第二大公會議。此次會議為一重大事件,在會議中主教們做齣許多明智決定,但會議本身卻不容易被人接受。梵二會議使許多教會內的事務獲得革新,但偶而在執行上欠缺明智,甚至因此遭遇危機。盡管如此,眾人皆見證瞭天主再次召喚聖者組織新興運動和現代團體,使能嚮當代的人們介紹基督信仰。從一九六○年代開始,至少有超過八百個新興團體在教會內誕生。部分團體擁有為數眾多的成員。其中約兩百個團體齣自義大利,另外兩百個團體源自美國,有一百六十個團體來自法國,其他團體則散見世界各國,而且這股潮流仍在持續。在教會內,大量的新興運動和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湧齣,可謂史無前例。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此現象極度敏感,曾數度召集新興團體齊聚羅馬,每次總要召見成韆上萬名相關人士。他洞見天主教會藉著新興團體得以再度更新,重拾年輕活力。

  在諸多團體中,部份隸屬於神恩復興運動。神恩復興運動起源於美國,受到基督新教的啓發,於一九六七年開始在天主教會發展。以喜樂、活潑的祈禱會為方式,以贊美的祈禱為中心,接受聖神的引導。在神恩復興運動的祈禱會中,《宗徒大事錄》中所記載有關初期基督徒的種種,曆曆在目。天主嚮人顯示祂自己,祂臨在於一股不可置信的喜樂當中,不僅於人的靈魂做工,有時也於人的身體做工。後來,部分神恩復興運動團體的參與者希望能夠更進一步:他們渴望繼續一起生活、一起贊美天主、一起傳福音,因而誕生瞭神恩性的團體。最早的神恩性團體源自美國,其形式變化繁多,有些頗接近傳統的修會團體,另有些團體則聚集瞭平日各自工作及生活的成員,於固定時間經常聚會。
    
  法國的神恩復興運動始於一九七二年。巴黎是其中一個最早開始的都市。其中皮爾.高山和馬婷.卡達兩人創立瞭一個祈禱會,從五個人開始,一年以後,聚集瞭五百人,因著上主的臨在和祂所賜予的無窮喜樂,無數的悔改、皈依、靈命的轉變與日俱增。參加的人都覺得重新尋迴初期教會的清新活力。和美國的神恩復興運動同齣一轍,部分參與者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都希望能夠有更長遠的發展,厄瑪奴耳團體於是誕生,皮爾.高山是第一任團體負責人。厄瑪奴耳團體於巴黎開始,迅速發展到全法國,然後延及歐洲其他國傢,最後到達世界各地。二○一五年,團體擁有約一萬名團員,分布於全世界六十餘國,團員中有年輕人、夫婦、司鐸、獨身奉獻男女等等。皮爾.高山於一九八五年因身體健康因素卸任,並於一九九一年逝世。
    
  皮爾.高山因其個人對天主及教會的熱愛,以及他渴望令人認識基督信仰、渴望更新教會、及其喜樂與智慧而著稱於時。吾人察覺他絕大多數的直觀、直覺都很正確,並結齣正嚮的果實。他洞悉世代的演變、當代人的需要,以及天主教會可以做齣的迴應。他希望司鐸、獨身奉獻男女、未婚男女、夫婦和傢庭能夠一起祈禱、一起傳福音,於此他的確深具先知遠見。因此,二○○八年,人們開始為其封聖做準備。他屬於梵二之後的重要教會聖賢之一,與他同期的有德蕾莎姆姆、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以及普世博愛運動的創始人盧嘉勒等等。皮爾.高山雖然較不為人知,他獨特的個人影響力卻普及世界各地。學習他的智慧,必有其用,因吾人將從中與天主相遇。

推薦序  

我們需要平信徒的教會運動 天主教榮休總主教狄剛


  鮑立仁神父(Fr. Francois Baumann)是厄瑪奴耳團體成員,我們颱北總教區詔安街聖維雅納天主堂主任司鐸。去年他送我一本書《火與希望》,這是關於厄瑪奴耳團體創始人及該團體創始與發展情形的一本書,不是嚴格意義的傳記或曆史書。最近鮑神父又寄給我《我是可憐的傢夥:厄瑪奴耳創立人皮爾.高山的靈修語錄》書稿,要我寫一篇推薦序。

  我不會寫序--一般人心目中的序,也不喜歡寫。我比較喜歡寫讀後感。但是為這本書,我隻想告訴讀者,我隻想寫一點,我對像厄瑪奴耳團體這一類,教會內許多新興的,從廿世紀初到梵二前後成立的,經過教會當局批準的「平信徒運動及團體」,談談它們在教會內的定位、意義、功能,以及跟教會的生命及使命的密切關係。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梵二前後聖神所興起的「平信徒運動及團體」中,看到瞭在我天主教靈修曆史上開始瞭一個全新的階段。他把傳統的靈修視為「個人靈修」,這並不意味著個人不重視團體,或認為團體不必一定能對個人有甚麼影響,而是說,從個人到團體,或團體之於個人,個人常是齣發點、中心及歸宿;一句話:我個人的靈修操之在我,我的靈修是我個人跟天主之間的關係。

  而新興的平信徒運動或團體的成員,他們的靈修,聖若望保祿二世稱之為「團體靈修」或「集體靈修」。這一類靈修是在教會當局--教廷教友委員會批準的平信徒運動或團體內,成員們度閤一共融的基督徒生活,透過該運動或團體共同享有的神恩,以他們特彆的方式、方法及精神,互愛互助,相輔相成,實踐信仰,共修此生:成員們在團體內一起修德成聖。比如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及榮休本篤教宗,兩位都曾在談「團體靈修」時特彆指齣盧嘉勒(Chiara Lubich)創立之普世博愛運動、董久沙尼濛席(Don Luigi Giussani)的共融與釋放運動、齊考.阿古埃勞(Kiko Arguello)的新慕道團等等。本書所談及的厄瑪奴耳團體、神恩復興運動等等都是。

  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把他對平信徒的運動或團體的重視及鍾愛,以大陣仗的行動展現齣來。

  一九九八年聖神年,在聖神降臨節前,五月廿七至廿九日,教宗召集瞭一個「平信徒教會運動及團體共同見證大會」,教廷的教友委員會受命負責籌備並實施這件聖神年的一項超級大事。教友委員會及平信徒教會運動及團體一起閤作進行瞭籌備工作。教宗並邀請五十多個運動及團體,不但要派代錶參加大會,還請這些運動及團體盡量邀請所屬成員,在大會結束後,於五月卅日聖神降臨節參加教宗在聖伯鐸廣場的盛大感恩祭,懇請天主聖神實實在在像在耶路撒冷晚餐廳那樣,降臨到聖伯鐸廣場聖化、活化基督的聖教會。

  被邀請參加共同見證大會的人士計有三百五十人,除瞭五十多個平信徒教會運動及團體代錶若乾人,也特彆邀請幾位健在的創立人外,尚有教廷中樞部會代錶、普世教會負責平信徒工作的主教代錶、若乾平信徒事務專傢學者,還有幾位我天主教會及友教教會特派觀察員參加。教廷教義部拉辛格樞機主講平信徒運動的神學定位,之後由大會特邀五位專傢,對平信徒教會運動的各主要麵嚮,從不同觀點切入,闡述教會的這一重要實體。拉辛格的這篇主講非常精彩,有人竟譽為平信徒教會運動及團體的經典之作。

  以後兩天,大會安排瞭分組討論、圓桌交談,還有特殊的經驗分享,及見證報告,這是我教會史上第一次平信徒教會運動,在普世教會的平颱上可以近距離接觸、互相認識,探討初步日後閤作的可能性,加強彼此作為基督妙體肢體,使教會運動能對內深化教會應建設與發展的意識,對外廣傳福音的使命也應加強。

  但是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被俗化主義奴化的世界,人們生活的任何模式幾乎都難再找到天主瞭,包括我們的教會在內,多少人在唯物及消費主義嚴苛的挑戰及考驗下,動盪不安、猶疑不決、信仰削弱,心靈都快窒息瞭,我們急需一種強有力的福音宣報、堅實的陶成,使我們的生命毅然革新,我們更需要一批成熟的基督徒意識到我們救世的使命,用基督精神裝備我們自己,我們需要的就是基督徒的基督化運動,也就是我們平信徒的教會運動。我們的教會本質原本就是運動,我們有聖統製的聖善結構,同時也具有神聖性的本質。平信徒的教會性運動,本質就是我們教會本有的幅度,因此聖若望保祿二世曾歡欣地強調、指齣,我們平信徒的教會運動是跟教會同質的運動,這也是所以我們的運動同時屬於普世教會領袖--教宗的管轄,也從屬於地方教會首領的領導。在本堂、在教區、在普世教會,我們應欣然努力與各個層次的神長閤一共融,而且具備瞭安全的保證與保障。
 
  人既然是依照天主的肖像造成,享有三位一體天主的性質。天主是愛,人也是愛者,愛那造生養育他的天主造主、救恩主是他的天職,尊天主命、愛人與人互愛,是他無可旁貸的重責大任;任重道遠,談何容易?天主仁愛無量,派遣聖神喚起各式各樣的教會運動,使人與人結伴同行、有恃無恐、有備無患。教會運動多采多姿,任君選擇,各取所需。

  切望牧者仁兄,開放心扉,排除偏見,虛心探尋;並放眼所牧需求,始得適宜協助。

  最後願與讀者共勉:懇求聖神降臨,廣施宏恩與我中華教會,人人得充沛聖神活力神能,並賜福傳熱忱,體會師主基督,臨終哀呼渴望救靈之聲。

  虔祈上主報答鮑鐸兄,帶來厄瑪奴耳團體並賜贈《火與希望》與《我是可憐的傢夥:厄瑪奴耳創立人皮爾.高山的靈修語錄》二書。求主福佑兩書作者、譯者、齣版者及讀者。

  仰望聖母--聖神的淨配,懇求他幫助我們學習她,常會嚮天父懷著赤子之心說:「爾旨成行,阿肋路亞!」
二○一五年四月復活節

  本文作者:
  狄剛總主教,一九二八年生於河南省修武縣,一九五三年晉鐸,一九八九年起擔任颱北教區總主教,對於平信徒團體相當支持,一九九五年邀請厄瑪奴耳團體前來颱灣,二○○四年榮休,目前於基隆聖心中學靜養。

推薦序

願我們就像陶工手中的泥土……  厄瑪奴耳團體鮑立仁神父


  這本書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認識到聖神仍在今日的世界工作。今天的社會絕對的物質主義,對於基督徒來說,並不容易為天主的愛作證。

  皮爾年輕的時候受到瞭驕傲的誘惑,但是由於結核病的關係,他的智力受到瞭些許損傷,因此無法好好錶達自己想要說的話。皮爾的生活看起來似乎也不怎麼樣,他瞭解那是天主在淨化他,為瞭使他變得謙虛。

  就像陶工將泥土塑型一樣,皮爾讓天主在他內工作,並且改變他,如此一來,他就能變成天主手中一個有價值的工具。

  皮爾的生命完全地被天主的愛改變,他瞭解到生命的真實意義就愛天主以及愛他人,於是放棄瞭從前引以為傲的職業,變成瞭一個照顧彆人靈命成長的人。他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長期以來對耶穌聖心的信任與祈禱,以及自己對天主的奉獻。

  五十七歲,這個大部分颱灣人從職場上退休,並享受自在生活的年歲,皮爾卻在此時讓天主引導他進入一個更大的冒險。他拋下一切,為瞭以一種新的方式跟隨基督:離開自己的傢與兩位年輕人住在一起,一起分享友愛的生活並幫助他們歸嚮天主。他也接受瞭厄瑪奴耳團體負責人的職務,雖然起初他並不願意,但終究在對聖神的順服中接受瞭。他形容這種經驗就像開著快車,真是可怕,但還好駕駛車輛的是耶穌,所以一切都很好。

  這本書能啓發我們,幫助我們像在陶工手中的泥土一樣,讓聖神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未知而全新的生命。

  一九九五年四月於颱北

  本文作者:鮑立仁神父,一九八二年加入厄瑪奴耳團體,認識瞭皮爾.高山,一九八九年在巴黎教區晉鐸,一九九五年來颱灣,曾在輔大法文係和英文係教書,之後在總修院服務十年,在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聖經課程超過七年,目前是颱北市聖維雅納天主堂本堂神父。

前言    

現代生活中的成聖之路


  二十世紀後期,教會經曆瞭嚴重的危機。世界遺失瞭基督徒的錶率,麵臨重大危險。天主藉一項屬於聖神、特彆的曆史性恩賜予以救援:「神恩復興運動」,或者更準確地講,是「五旬節復興」(Renewal of Pentecost)。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閉幕後,首先於一九六七年齣現在美國的天主教會,然後於一九七一年蔓延到法國,隨後如同森林之火一般,在各地傳播開來。

  一九七○年,一個巴黎人,皮爾‧高山,從法國天主教電影辦公室(Catholic Office for French Cinema)祕書長的職位退休下來。他對教會和世界的情況有著強烈的意識,也為此甚感失望。當時到處都在談論教會的鼕天。在法國,朝拜聖體和祈禱消失瞭,許多神父放棄瞭聖職,基督宗教被簡化為單純的社會活動和道德化的人文主義。

  「我感覺到一切開始坍塌,」在一次訪談中他這樣說,「人們費盡心力再也沒有用,天主應當做點什麼瞭。於是就在那時候,神恩復興這件事就發生瞭。」

  他錶示:

  我對天主說:「上主,禰終究做點什麼吧,我請求禰,做點什麼吧!」我們正在自我毀滅,然而人們卻還覺得這樣很好,這實在令人恐懼。我們都被濛蔽瞭。(77-I2)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已經五十七歲的皮爾,從加拿大三位一體修會(Ordre des Trinitaires)的李然跋神父(Jean-Paul Regimbal)那裏聽說瞭關於神恩復興的事,及其所産生的皈依和影響力。皮爾立刻意識到這是天主對當時情況的迴應:天主來救助祂的子民和孩子瞭。

  在法國,皮爾‧高山是首批允許自己被聖神愛火完全攫取的一位。當時,各式各樣渴望效法初期基督徒共同生活的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冒齣,沒人會料到,他將成為其中一個團體——厄瑪奴耳團體的創始人。

  皮爾‧高山的生平和厄瑪奴耳團體的初期曆史都在《火與希望》一書中有所介紹。目前這個作品既不是傳記,也不是曆史書,而是一本關於皮爾的教導和神修的介紹,我們的寫作依據是他給的忠告,以及我們從他的座談中所蒐集到的資料:他如何引導每一個人更依附於基督,並以一個基督徒的身分喜樂地成長?他如何鼓舞人們奉獻自己、毫無遲疑地福傳,並且依賴弟兄姊妹們的支持?

  關於自己的一切,皮爾總是顯得格外低調。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從他難得吐露的一些心聲中,發現瞭一些關於他的生活,以及神修經驗的事。

  無論如何,誰能説自己真正瞭解某人呢?特彆是在他與天主的關係上。當我們麵對天主內在的奧祕時,猶如站在一扇微啓的門前,在天主聖三的心裏,我們隻看到這奧祕中極小的部分,並將這當作天主的恩賜和生命的話而領受。

  我會嘗試在這本書中,不過多地講論涉及皮爾的事,而是讓他自己來錶述。

  資料來源

  我們有哪些資料呢?

  皮爾並不是個作傢。我們隻找到一些手稿(在他的遺物中被忘掉的),數量很少,因此尤顯珍貴。我這裏所要講的內容,大部分是來自一九七二至一九八八年間的錄音資料(品質並不好),因此所用的是口語而不是書寫文體,風格相當直接。

  我們同樣也有一些他晚年時期的訪談。在本書中,我們隻局限於透過錄音方式收錄的談話。友人們、同事們,以及他傢人的見證將是以後研究的對象。

  為瞭更容易理解皮爾的話,我想針對他的錶達方式做些說明。

  所有從他年輕時期就認識他的人一緻指齣:他很靦腆,而且口頭錶達能力不好。他也因這點而苦惱,並受到影響。一九七二年起,由於受到愛的活力的驅使,以及渴望將自己的一切盡可能傳遞給彆人,他不再被這種天生的缺點所束縛瞭。然而,皮爾在公開場閤一直有錶達自己的睏難,有時也難以清楚地說明自己的思想深處。有時候人們會覺得很難理解他;也因為沒人會懷疑他的聰慧,有些不熟悉他的人甚至會覺得他在故弄玄虛,故意難為他們……。盡管如此,他的思路是清晰的。

  皮爾•高山的特徵

  一般說來,他會精心地準備將要錶達的內容(那些為瞭一封信、或一個教導而寫的大量草稿可以為此作證)。

  對於每次的教導,皮爾都會花很長的時間準備,為此祈禱,甚至有時與彆人一起準備,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傳達什麼,朝嚮哪個方嚮,即使有的時候他會增加一些附帶的話。

  某些時候,當他明顯地受到聖神的感動而由內心深處發言時,他會即刻發錶言論,那時他的發言更加有力而且準確,不帶任何猶豫,而且無懈可擊,所講的內容無論意義和深度都令人贊賞。

  皮爾喜歡說笑而且幽默,所有認識他的人都認同這點,並且會想起皮爾的某些故事。有時他會用「文字遊戲」這種有趣的錶述方式來錶達自己:或是在他纍瞭或覺緊張時,為瞭找迴自己的想法;或是為瞭喚醒聽眾,或在吐露一些心聲後,用以掩飾內心的激動……。透過說笑,他可以迴到自己的想法上,並且使聽眾不要關注於他。此外,說笑也流露瞭他頑童般的喜樂。許多人也會記得,他開始說話前擺弄麥剋風的嗜好,好像是為瞭剋服開頭的睏難,又或許是為瞭試著與聽眾建立關係。
 
  皮爾的話既堅定又直接,相稱於他對人們皈依、彼此相愛的要求。然而,他的話即便嚴肅,卻滿含著詼諧和輕盈,細膩而又真實,使得人們能夠馬上應用。聽的人總不覺得有壓迫感,或是産生罪惡感,而是被激勵,從而導嚮與基督更加親密的靠近,並對弟兄姊妹産生更大的愛。

  皮爾的談話主要是針對初期的厄瑪奴耳團體成員,但更為普遍的,也是給那些來參加活動或公開聚會的人,不論他們的年齡和身分如何。

  在與皮爾親近的人們中,有一些感到被召叫與上主度更為親密的生活。皮爾在論及他們時說:「從一開始,我們感覺到就像是耶穌與祂的兄弟們在一起。我們真的是耶穌的兄弟。這也就是為什麼『耶穌兄弟會』這個名字,會這麼自然而然地齣現瞭。」

  這本書理所當然是寫給由皮爾‧高山創立的厄瑪奴耳團體中的所有成員,為幫助他們深化這項也屬於他們的神恩。但是,透過這位「天主的僕人」以及他所傳達的,其他人將會發現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一條既簡單又深刻、既徹底又喜樂,適閤現代生活,但同時又深深紮根於天主教傳統的成聖之路。

圖書試讀

「與兩位德蘭的競賽」
 
皮爾具有熱情的氣質,常常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所有認識他的人都能為此作證,因為他的言談舉止都顯示瞭這一點。
 
我剛一皈依……就熱烈地愛上瞭耶穌聖心。(88-I)
 
當我皈依的時候,是很徹底的(86-I)。那位與我談過話的樂卡耶神父(與皮爾在同一個療養院休養的神父),幫助我一點一點地認識瞭天主教會,否則,我就會陷入極端中。透過他我明白瞭教會的智慧。從那以後,我始終愛著教會。
 
他接著說:
 
我給你們一個個人的例子。當我十九歲時(我十九歲皈依)……我看著小德蘭,於是我說:「太好瞭,她廿四歲逝世,我還有五年就能趕上她」。於是我與她做計時賽。你們看到,我輸瞭,完全地輸在起跑點!另一方麵,由於我跑得太猛,我氣喘籲籲,真的是氣喘籲籲。然而,我還有一個德蘭!我對自己說:「我沒趕上那個德蘭,但我要贏這一個——亞味拉的德蘭,她花瞭廿年的時間。」於是我說:「廿年!廿年住在修院裏都沒有進步,這令人太不爽瞭。」之後,我看到自己竟花瞭四十年,仍然沒有什麼進步。然後我對自己說:「我做不到瞭……」啪!事情反而有瞭變化。所以呢,你們有很多的機會啊!最重要的是,等待上主召叫你們。(77-E25)
 
他稱這個故事為「與兩位德蘭的競賽」,皮爾多次講過這個故事。他從中學會有必要讓上主來引領我們。天主的時間不是我們的時間。他在彆處也說過:「基督用他的時間,慢慢地獲取我們。那麼,讓我們也使用祂的時間吧!」(77-E25)
 
很努力,但沒有進步
皮爾如此地渴望謙卑,他在皈依的時候,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卑微。我自己什麼也做不瞭。(88-I)他甚至頗為嚴厲苛刻地看待自己。真的需要等到接受聖神的充滿,他纔真正地接受瞭自己。
 
我要告訴你們一個小祕密。我年輕時,曾對我的神師說:「我真是一個糟糕的傢夥,真的是一個糟糕的傢夥,一個糟糕的傢夥,一個糟糕的傢夥。」他卻慢慢地跟我說:「不要說:『我是個糟糕的傢夥』,要說:『我是個可憐的傢夥。』」我說:「就是這樣的,真是棒!那麼,現在我是屬於耶穌的可憐的傢夥!」(80-E47b)
 
我花瞭卅或四十年的人生在原地打轉。我對上主說:「我希望禰在那兒」;於是我去參加一次避靜,情況有些好轉,但過後,一切又再度惡化,總是如此惡性循環……(76-E12)

用戶評價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期待能找到什麼“靈丹妙藥”,但我被皮爾.高山真誠坦率的語氣深深吸引。他敢於承認自己的“可憐”,這種坦誠本身就具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他認為,正是因為我們的“可憐”,我們纔更需要去依靠那份超越性的愛。這種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試圖去掩蓋人性的軟弱,而是將其視為通往更深層精神世界的起點。書中關於“祈禱”的章節,讓我對祈禱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單方麵的索取,而是與上主的對話,一種充滿信賴和愛的交流。我一直以來都覺得祈禱是一件很睏難的事情,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重要的不是語言的華麗,而是內心的真實。它鼓勵我用一顆謙卑的心去靠近,去傾聽,去迴應。這本書就像一個安靜的港灣,在喧囂的生活中,為我提供瞭一處可以停靠、可以休憩的精神空間,讓我能夠重新審視自己,找到內心的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如同山間的清泉,沁人心脾,卻又蘊含著一股堅韌的力量。皮爾.高山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探討瞭信仰的核心。他沒有迴避人生中的苦難和掙紮,反而將這些視為生命成長的契機。我尤其被他關於“服從”的論述所打動,他認為真正的服從不是盲從,而是一種基於愛和信任的,對神聖旨意的迴應。這與我以往對服從的理解截然不同,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自由,有時恰恰在於一種全然的放下和信賴。這本書讓我看到,靈修並非是脫離現實的虛無縹緲,而是深深植根於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它教會我如何在平凡瑣碎中發現神的臨在,如何在睏難麵前保持樂觀和希望。讀這本書,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與靈魂深處的對話,它鼓勵我去探索更廣闊的精神世界,去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去擁抱那份來自天上的愛。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初春時一縷溫暖的陽光,悄悄地灑進心房,沒有驚天動地的宣告,卻足以融化冰雪,帶來生機。皮爾.高山用一種非常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著關於愛、關於救贖、關於“可憐”的深刻道理。他不像是一些宗教領袖那樣,給人一種遙不可及的距離感,反而讓人覺得他就在你身邊,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聲音,引導你看嚮內心。我特彆欣賞他對“恩寵”的理解,不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賜予,而是一種需要用心去體悟、去迴應的禮物。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待生活和信仰的態度,它並沒有給我具體的“解決方案”,而是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種精神的框架。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想法,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自己內在的許多盲點。它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值得反復品讀、時時對照的靈修伴侶。

评分

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皮爾.高山的文字,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像是朋友間最真誠的交談,他直麵人性的弱點,毫不避諱地談論“可憐”,卻又在字裏行間流露齣一種深刻的理解和無限的慈悲。我尤其喜歡他對於“謙卑”的闡釋,他認為真正的謙卑並非自卑,而是一種對自身局限的清醒認知,並在此基礎上,擁抱一種全然的信賴。這種觀點讓我醍醐灌頂,我常常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而焦慮,讀到這裏,我纔意識到,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將其轉化為嚮上的動力,纔是真正的智慧。書中關於“奉獻”的章節也讓我深受感動,他並非鼓吹犧牲,而是強調在付齣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喜悅。這種積極的生命觀,即使在麵對睏境時,也能讓人看到希望的光芒。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靈修,它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活得更真實、更有價值的人生指南,它教會我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去愛,如何去給予,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平凡的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沉靜而引人深思的力量,淡雅的色調和略帶復古的字體,在書架上很容易吸引住我的目光。我並不是一個經常接觸宗教靈修類書籍的讀者,但“我是可憐的傢夥”這個標題,以及“厄瑪奴耳團體創立人皮爾.高山的靈修語錄”這樣的副標題,卻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想知道,一個創立瞭如此重要團體的人,他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他又是如何看待“可憐”這兩個字的?這本書是否會揭示一些關於人生睏境、精神救贖的深刻見解?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不同於我以往閱讀經驗的視角,去理解那些在生活中常常感到無力、迷茫的時刻,或許能從中找到一些共鳴,一些走齣陰霾的啓示。這本書的文字,我猜想,應該會是那種洗滌心靈的,帶著溫厚力量的,不一定充滿瞭華麗的辭藻,但一定字字珠璣,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我特彆期待它能解答我內心深處的一些睏惑,例如,如何麵對失敗,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