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新兴团体是教会的希望 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历史博士 伯尔纳德.沛护 天主教会于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有过辉煌的时刻,也曾遭遇危机。这些危机有各种原因:内部的分裂、福音价值的沦丧、为顺应时代不得不做出的改变…然而,她却成功地克服上述的各项危机,走出困境,向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发声。
天主教会究竟是如何得以出离危机,逐步迈进?人们注意到,尽管危机发生的时代不同,天主却每次都以类似的方式令教会脱困。通常祂会使某些人悔改,向他们显示祂自己,一个一个的召叫他们投身服事祂和服事人的工作,然后借由这些人,祂要掀起灵修运动和建立修会团体。
只消提及几个人名就可印证:比如欧洲中世纪(十三世纪)的圣方济各.亚西西(Francesco d'Assisi,1182-1226),其个人曾亲自与基督相遇,之后他渐渐了解,即将有重大事件发生;天主要借着他完成一项计画,他必须积极投身其中,因此随后诞生了方济各会,该修会散播「天主因爱造万物,吾人应爱受造物」的灵修精神,并对教会改革做出贡献,发展至世界各地。方济各会的会士立时希望能跨过欧洲边界。当时的教宗所派遣的方济各会士若望‧柏朗嘉宾(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1180-1252)甚至毫不犹豫地穿越整个西伯利亚,来到现今属于外蒙古的喀拉昆仑城,觐见鞑靼国王大汗。其他方济各会士亦长征伊斯兰教国家;圣方济各‧亚西西本人还远赴埃及探访。
到了十六世纪,出现了另一位大圣人依纳爵‧罗耀拉(Ignacio de Loyola, 1491-1556),创立了耶稣会。耶稣会革新了西欧的福传,并派遣无数的传教士抵达南美。此外,依纳爵也派遣圣方济各.萨威前往亚洲,直到日本,最后死于澳门,未能进入距离仅一线之隔的中国。然不久后,耶稣会士利玛窦即成为首位深入了解并爱慕中华文化的欧籍神父,不只如此,他还要向中国人介绍基督信仰。
相似的例证不胜枚举。但吾人必须了解,时至今日,同样的情况正持续发生。西方世界自十八世纪以来,已经进入剧变。西方文明的改变,在宗教方面形成了某些后果。传统的宗教受到质疑,并须接受新的挑战。再者,不同文明之间,正经历一场前所未见的交流,天主教会更应顺应此一重大之新兴现实。
圣教宗若望廿三世为了回应这些挑战,并与现世对话,特地于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间,召开梵谛冈第二大公会议。此次会议为一重大事件,在会议中主教们做出许多明智决定,但会议本身却不容易被人接受。梵二会议使许多教会内的事务获得革新,但偶而在执行上欠缺明智,甚至因此遭遇危机。尽管如此,众人皆见证了天主再次召唤圣者组织新兴运动和现代团体,使能向当代的人们介绍基督信仰。从一九六○年代开始,至少有超过八百个新兴团体在教会内诞生。部分团体拥有为数众多的成员。其中约两百个团体出自义大利,另外两百个团体源自美国,有一百六十个团体来自法国,其他团体则散见世界各国,而且这股潮流仍在持续。在教会内,大量的新兴运动和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可谓史无前例。前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对此现象极度敏感,曾数度召集新兴团体齐聚罗马,每次总要召见成千上万名相关人士。他洞见天主教会借着新兴团体得以再度更新,重拾年轻活力。
在诸多团体中,部份隶属于神恩复兴运动。神恩复兴运动起源于美国,受到基督新教的启发,于一九六七年开始在天主教会发展。以喜乐、活泼的祈祷会为方式,以赞美的祈祷为中心,接受圣神的引导。在神恩复兴运动的祈祷会中,《宗徒大事录》中所记载有关初期基督徒的种种,历历在目。天主向人显示祂自己,祂临在于一股不可置信的喜乐当中,不仅于人的灵魂做工,有时也于人的身体做工。后来,部分神恩复兴运动团体的参与者希望能够更进一步:他们渴望继续一起生活、一起赞美天主、一起传福音,因而诞生了神恩性的团体。最早的神恩性团体源自美国,其形式变化繁多,有些颇接近传统的修会团体,另有些团体则聚集了平日各自工作及生活的成员,于固定时间经常聚会。
法国的神恩复兴运动始于一九七二年。巴黎是其中一个最早开始的都市。其中皮尔.高山和马婷.卡达两人创立了一个祈祷会,从五个人开始,一年以后,聚集了五百人,因着上主的临在和祂所赐予的无穷喜乐,无数的悔改、皈依、灵命的转变与日俱增。参加的人都觉得重新寻回初期教会的清新活力。和美国的神恩复兴运动同出一辙,部分参与者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都希望能够有更长远的发展,厄玛奴耳团体于是诞生,皮尔.高山是第一任团体负责人。厄玛奴耳团体于巴黎开始,迅速发展到全法国,然后延及欧洲其他国家,最后到达世界各地。二○一五年,团体拥有约一万名团员,分布于全世界六十余国,团员中有年轻人、夫妇、司铎、独身奉献男女等等。皮尔.高山于一九八五年因身体健康因素卸任,并于一九九一年逝世。
皮尔.高山因其个人对天主及教会的热爱,以及他渴望令人认识基督信仰、渴望更新教会、及其喜乐与智慧而着称于时。吾人察觉他绝大多数的直观、直觉都很正确,并结出正向的果实。他洞悉世代的演变、当代人的需要,以及天主教会可以做出的回应。他希望司铎、独身奉献男女、未婚男女、夫妇和家庭能够一起祈祷、一起传福音,于此他的确深具先知远见。因此,二○○八年,人们开始为其封圣做准备。他属于梵二之后的重要教会圣贤之一,与他同期的有德蕾莎姆姆、圣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以及普世博爱运动的创始人卢嘉勒等等。皮尔.高山虽然较不为人知,他独特的个人影响力却普及世界各地。学习他的智慧,必有其用,因吾人将从中与天主相遇。
推荐序
我们需要平信徒的教会运动 天主教荣休总主教狄刚 鲍立仁神父(Fr. Francois Baumann)是厄玛奴耳团体成员,我们台北总教区诏安街圣维雅纳天主堂主任司铎。去年他送我一本书《火与希望》,这是关于厄玛奴耳团体创始人及该团体创始与发展情形的一本书,不是严格意义的传记或历史书。最近鲍神父又寄给我《我是可怜的家伙:厄玛奴耳创立人皮尔.高山的灵修语录》书稿,要我写一篇推荐序。
我不会写序--一般人心目中的序,也不喜欢写。我比较喜欢写读后感。但是为这本书,我只想告诉读者,我只想写一点,我对像厄玛奴耳团体这一类,教会内许多新兴的,从廿世纪初到梵二前后成立的,经过教会当局批准的「平信徒运动及团体」,谈谈它们在教会内的定位、意义、功能,以及跟教会的生命及使命的密切关系。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在梵二前后圣神所兴起的「平信徒运动及团体」中,看到了在我天主教灵修历史上开始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他把传统的灵修视为「个人灵修」,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不重视团体,或认为团体不必一定能对个人有甚么影响,而是说,从个人到团体,或团体之于个人,个人常是出发点、中心及归宿;一句话:我个人的灵修操之在我,我的灵修是我个人跟天主之间的关系。
而新兴的平信徒运动或团体的成员,他们的灵修,圣若望保禄二世称之为「团体灵修」或「集体灵修」。这一类灵修是在教会当局--教廷教友委员会批准的平信徒运动或团体内,成员们度合一共融的基督徒生活,透过该运动或团体共同享有的神恩,以他们特别的方式、方法及精神,互爱互助,相辅相成,实践信仰,共修此生:成员们在团体内一起修德成圣。比如圣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及荣休本笃教宗,两位都曾在谈「团体灵修」时特别指出卢嘉勒(Chiara Lubich)创立之普世博爱运动、董久沙尼蒙席(Don Luigi Giussani)的共融与释放运动、齐考.阿古埃劳(Kiko Arguello)的新慕道团等等。本书所谈及的厄玛奴耳团体、神恩复兴运动等等都是。
圣若望保禄二世教宗把他对平信徒的运动或团体的重视及钟爱,以大阵仗的行动展现出来。
一九九八年圣神年,在圣神降临节前,五月廿七至廿九日,教宗召集了一个「平信徒教会运动及团体共同见证大会」,教廷的教友委员会受命负责筹备并实施这件圣神年的一项超级大事。教友委员会及平信徒教会运动及团体一起合作进行了筹备工作。教宗并邀请五十多个运动及团体,不但要派代表参加大会,还请这些运动及团体尽量邀请所属成员,在大会结束后,于五月卅日圣神降临节参加教宗在圣伯铎广场的盛大感恩祭,恳请天主圣神实实在在像在耶路撒冷晚餐厅那样,降临到圣伯铎广场圣化、活化基督的圣教会。
被邀请参加共同见证大会的人士计有三百五十人,除了五十多个平信徒教会运动及团体代表若干人,也特别邀请几位健在的创立人外,尚有教廷中枢部会代表、普世教会负责平信徒工作的主教代表、若干平信徒事务专家学者,还有几位我天主教会及友教教会特派观察员参加。教廷教义部拉辛格枢机主讲平信徒运动的神学定位,之后由大会特邀五位专家,对平信徒教会运动的各主要面向,从不同观点切入,阐述教会的这一重要实体。拉辛格的这篇主讲非常精彩,有人竟誉为平信徒教会运动及团体的经典之作。
以后两天,大会安排了分组讨论、圆桌交谈,还有特殊的经验分享,及见证报告,这是我教会史上第一次平信徒教会运动,在普世教会的平台上可以近距离接触、互相认识,探讨初步日后合作的可能性,加强彼此作为基督妙体肢体,使教会运动能对内深化教会应建设与发展的意识,对外广传福音的使命也应加强。
但是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被俗化主义奴化的世界,人们生活的任何模式几乎都难再找到天主了,包括我们的教会在内,多少人在唯物及消费主义严苛的挑战及考验下,动盪不安、犹疑不决、信仰削弱,心灵都快窒息了,我们急需一种强有力的福音宣报、坚实的陶成,使我们的生命毅然革新,我们更需要一批成熟的基督徒意识到我们救世的使命,用基督精神装备我们自己,我们需要的就是基督徒的基督化运动,也就是我们平信徒的教会运动。我们的教会本质原本就是运动,我们有圣统制的圣善结构,同时也具有神圣性的本质。平信徒的教会性运动,本质就是我们教会本有的幅度,因此圣若望保禄二世曾欢欣地强调、指出,我们平信徒的教会运动是跟教会同质的运动,这也是所以我们的运动同时属于普世教会领袖--教宗的管辖,也从属于地方教会首领的领导。在本堂、在教区、在普世教会,我们应欣然努力与各个层次的神长合一共融,而且具备了安全的保证与保障。
人既然是依照天主的肖像造成,享有三位一体天主的性质。天主是爱,人也是爱者,爱那造生养育他的天主造主、救恩主是他的天职,尊天主命、爱人与人互爱,是他无可旁贷的重责大任;任重道远,谈何容易?天主仁爱无量,派遣圣神唤起各式各样的教会运动,使人与人结伴同行、有恃无恐、有备无患。教会运动多采多姿,任君选择,各取所需。
切望牧者仁兄,开放心扉,排除偏见,虚心探寻;并放眼所牧需求,始得适宜协助。
最后愿与读者共勉:恳求圣神降临,广施宏恩与我中华教会,人人得充沛圣神活力神能,并赐福传热忱,体会师主基督,临终哀唿渴望救灵之声。
虔祈上主报答鲍铎兄,带来厄玛奴耳团体并赐赠《火与希望》与《我是可怜的家伙:厄玛奴耳创立人皮尔.高山的灵修语录》二书。求主福佑两书作者、译者、出版者及读者。
仰望圣母--圣神的净配,恳求他帮助我们学习她,常会向天父怀着赤子之心说:「尔旨成行,阿肋路亚!」
二○一五年四月复活节
本文作者:
狄刚总主教,一九二八年生于河南省修武县,一九五三年晋铎,一九八九年起担任台北教区总主教,对于平信徒团体相当支持,一九九五年邀请厄玛奴耳团体前来台湾,二○○四年荣休,目前于基隆圣心中学静养。
推荐序
愿我们就像陶工手中的泥土…… 厄玛奴耳团体鲍立仁神父 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认识到圣神仍在今日的世界工作。今天的社会绝对的物质主义,对于基督徒来说,并不容易为天主的爱作证。
皮尔年轻的时候受到了骄傲的诱惑,但是由于结核病的关系,他的智力受到了些许损伤,因此无法好好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皮尔的生活看起来似乎也不怎么样,他了解那是天主在净化他,为了使他变得谦虚。
就像陶工将泥土塑型一样,皮尔让天主在他内工作,并且改变他,如此一来,他就能变成天主手中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皮尔的生命完全地被天主的爱改变,他了解到生命的真实意义就爱天主以及爱他人,于是放弃了从前引以为傲的职业,变成了一个照顾别人灵命成长的人。他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长期以来对耶稣圣心的信任与祈祷,以及自己对天主的奉献。
五十七岁,这个大部分台湾人从职场上退休,并享受自在生活的年岁,皮尔却在此时让天主引导他进入一个更大的冒险。他抛下一切,为了以一种新的方式跟随基督:离开自己的家与两位年轻人住在一起,一起分享友爱的生活并帮助他们归向天主。他也接受了厄玛奴耳团体负责人的职务,虽然起初他并不愿意,但终究在对圣神的顺服中接受了。他形容这种经验就像开着快车,真是可怕,但还好驾驶车辆的是耶稣,所以一切都很好。
这本书能启发我们,帮助我们像在陶工手中的泥土一样,让圣神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未知而全新的生命。
一九九五年四月于台北
本文作者:鲍立仁神父,一九八二年加入厄玛奴耳团体,认识了皮尔.高山,一九八九年在巴黎教区晋铎,一九九五年来台湾,曾在辅大法文系和英文系教书,之后在总修院服务十年,在辅仁圣博敏神学院教授圣经课程超过七年,目前是台北市圣维雅纳天主堂本堂神父。
前言
现代生活中的成圣之路 二十世纪后期,教会经历了严重的危机。世界遗失了基督徒的表率,面临重大危险。天主借一项属于圣神、特别的历史性恩赐予以救援:「神恩复兴运动」,或者更准确地讲,是「五旬节复兴」(Renewal of Pentecost)。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闭幕后,首先于一九六七年出现在美国的天主教会,然后于一九七一年蔓延到法国,随后如同森林之火一般,在各地传播开来。
一九七○年,一个巴黎人,皮尔‧高山,从法国天主教电影办公室(Catholic Office for French Cinema)祕书长的职位退休下来。他对教会和世界的情况有着强烈的意识,也为此甚感失望。当时到处都在谈论教会的冬天。在法国,朝拜圣体和祈祷消失了,许多神父放弃了圣职,基督宗教被简化为单纯的社会活动和道德化的人文主义。
「我感觉到一切开始坍塌,」在一次访谈中他这样说,「人们费尽心力再也没有用,天主应当做点什么了。于是就在那时候,神恩复兴这件事就发生了。」
他表示:
我对天主说:「上主,祢终究做点什么吧,我请求祢,做点什么吧!」我们正在自我毁灭,然而人们却还觉得这样很好,这实在令人恐惧。我们都被蒙蔽了。(77-I2)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已经五十七岁的皮尔,从加拿大三位一体修会(Ordre des Trinitaires)的李然跋神父(Jean-Paul Regimbal)那里听说了关于神恩复兴的事,及其所产生的皈依和影响力。皮尔立刻意识到这是天主对当时情况的回应:天主来救助祂的子民和孩子了。
在法国,皮尔‧高山是首批允许自己被圣神爱火完全攫取的一位。当时,各式各样渴望效法初期基督徒共同生活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没人会料到,他将成为其中一个团体——厄玛奴耳团体的创始人。
皮尔‧高山的生平和厄玛奴耳团体的初期历史都在《火与希望》一书中有所介绍。目前这个作品既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书,而是一本关于皮尔的教导和神修的介绍,我们的写作依据是他给的忠告,以及我们从他的座谈中所蒐集到的资料:他如何引导每一个人更依附于基督,并以一个基督徒的身分喜乐地成长?他如何鼓舞人们奉献自己、毫无迟疑地福传,并且依赖弟兄姊妹们的支持?
关于自己的一切,皮尔总是显得格外低调。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从他难得吐露的一些心声中,发现了一些关于他的生活,以及神修经验的事。
无论如何,谁能説自己真正了解某人呢?特别是在他与天主的关系上。当我们面对天主内在的奥祕时,犹如站在一扇微启的门前,在天主圣三的心里,我们只看到这奥祕中极小的部分,并将这当作天主的恩赐和生命的话而领受。
我会尝试在这本书中,不过多地讲论涉及皮尔的事,而是让他自己来表述。
资料来源
我们有哪些资料呢?
皮尔并不是个作家。我们只找到一些手稿(在他的遗物中被忘掉的),数量很少,因此尤显珍贵。我这里所要讲的内容,大部分是来自一九七二至一九八八年间的录音资料(品质并不好),因此所用的是口语而不是书写文体,风格相当直接。
我们同样也有一些他晚年时期的访谈。在本书中,我们只局限于透过录音方式收录的谈话。友人们、同事们,以及他家人的见证将是以后研究的对象。
为了更容易理解皮尔的话,我想针对他的表达方式做些说明。
所有从他年轻时期就认识他的人一致指出:他很腼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不好。他也因这点而苦恼,并受到影响。一九七二年起,由于受到爱的活力的驱使,以及渴望将自己的一切尽可能传递给别人,他不再被这种天生的缺点所束缚了。然而,皮尔在公开场合一直有表达自己的困难,有时也难以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思想深处。有时候人们会觉得很难理解他;也因为没人会怀疑他的聪慧,有些不熟悉他的人甚至会觉得他在故弄玄虚,故意难为他们……。尽管如此,他的思路是清晰的。
皮尔•高山的特征
一般说来,他会精心地准备将要表达的内容(那些为了一封信、或一个教导而写的大量草稿可以为此作证)。
对于每次的教导,皮尔都会花很长的时间准备,为此祈祷,甚至有时与别人一起准备,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传达什么,朝向哪个方向,即使有的时候他会增加一些附带的话。
某些时候,当他明显地受到圣神的感动而由内心深处发言时,他会即刻发表言论,那时他的发言更加有力而且准确,不带任何犹豫,而且无懈可击,所讲的内容无论意义和深度都令人赞赏。
皮尔喜欢说笑而且幽默,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认同这点,并且会想起皮尔的某些故事。有时他会用「文字游戏」这种有趣的表述方式来表达自己:或是在他累了或觉紧张时,为了找回自己的想法;或是为了唤醒听众,或在吐露一些心声后,用以掩饰内心的激动……。透过说笑,他可以回到自己的想法上,并且使听众不要关注于他。此外,说笑也流露了他顽童般的喜乐。许多人也会记得,他开始说话前摆弄麦克风的嗜好,好像是为了克服开头的困难,又或许是为了试着与听众建立关系。
皮尔的话既坚定又直接,相称于他对人们皈依、彼此相爱的要求。然而,他的话即便严肃,却满含着诙谐和轻盈,细腻而又真实,使得人们能够马上应用。听的人总不觉得有压迫感,或是产生罪恶感,而是被激励,从而导向与基督更加亲密的靠近,并对弟兄姊妹产生更大的爱。
皮尔的谈话主要是针对初期的厄玛奴耳团体成员,但更为普遍的,也是给那些来参加活动或公开聚会的人,不论他们的年龄和身分如何。
在与皮尔亲近的人们中,有一些感到被召叫与上主度更为亲密的生活。皮尔在论及他们时说:「从一开始,我们感觉到就像是耶稣与祂的兄弟们在一起。我们真的是耶稣的兄弟。这也就是为什么『耶稣兄弟会』这个名字,会这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这本书理所当然是写给由皮尔‧高山创立的厄玛奴耳团体中的所有成员,为帮助他们深化这项也属于他们的神恩。但是,透过这位「天主的仆人」以及他所传达的,其他人将会发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既简单又深刻、既彻底又喜乐,适合现代生活,但同时又深深扎根于天主教传统的成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