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可怜的家伙:厄玛奴耳团体创立人皮尔.高山的灵修语录

我是可怜的家伙:厄玛奴耳团体创立人皮尔.高山的灵修语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tine Catta
图书标签:
  • 灵修
  • 个人成长
  • 自我提升
  • 心灵治愈
  • 哲学
  • 宗教
  • 冥想
  • 人生智慧
  • 高山
  • 厄玛奴耳团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是要与印刷厂经理搞好关系,还是做出一本对人真正有益的杂志?我们到底想要取悦谁?
  ◎我们总在互相评价,彼此批评。这样,我们又怎能互相友爱呢?
  ◎小小的牺牲……真令人讨厌,因为它们实在太小了,以至于没有人会说自己做不到!
  ◎我们应该变成小孩子。孩子的财富在于:确信无疑地知道会由爱得到一切。


  皮尔.高山,一个生于廿世纪初(1914年)的法国平信徒,活跃于当时的电影圈与媒体界,却在将近八十年的岁月中,以他的生命和教导燃起身边世俗男女的热忱,影响无数的人皈依,从吸引一两个人,体验到兄弟姊妹之情,到成为厄玛奴耳团体的创立人,领导着神父、信友走一条成圣的道路。而他酵母般的生命,为教会及人灵所带来的影响与贡献,已得到普遍的肯定与敬意(教会正在为他申请列为圣人的过程中)。

  一位平信徒领导一个由神职人员、独身奉献者,以及一般过婚姻生活的信友所组成的团体,这在现代社会看起来不算什么,但在廿世纪却是教会内的创举,打破一般人对天主教会的刻版印象:什么!神父们听他的教导并寻求他的意见?

  究竟他有何魅力竟能让这些神职人员渴望聆听他的话语,甚至连先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也向他说:「谢谢你创立了厄玛奴耳团体。」他应该是一位与众不同、有过非凡壮举、或者灵魂超拔、语出惊人的人吧?!因为他是一个团体的创始人啊!
    
  事实上,在他身上看不到什么特别的。他没有古代修行人士会做的克苦修行,说令人感到惊讶的奇言异语,或者施行吸引人群的奇蹟,他在教会内也没有什么响当当的头衔……,他只是一位生活简单、衣着陈旧、态度谦逊、说话结巴不清楚的平凡人,许多人见到他的样子,总是带着疑惑的眼神说:「这就是你们的创立人?!」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书籍的详细简介,旨在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书籍《我是可怜的家伙:厄玛奴耳团体创立人皮尔.高山的灵修语录》中的任何内容。 --- 《时间的织者:中世纪欧洲手稿装帧的秘密与艺术》 引言:光影交错的千年之书 在数字时代的洪流中,我们习惯了信息的即时获取与转瞬即逝。然而,当我们翻开一本古老的手稿,指尖触碰到羊皮纸或精细的纸张时,时间仿佛被凝固了。这本书,《时间的织者:中世纪欧洲手稿装帧的秘密与艺术》,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书籍制作工艺的枯燥记录,它是一场深入中世纪欧洲精神与物质世界的旅程,通过研究那些被精心保存和装裱起来的“书本之躯”,揭示出那个时代工匠、抄写员、插画师乃至赞助者们深层的信仰、审美和技术智慧。 本书聚焦于中世纪(约公元 5 世纪至 15 世纪)手稿从文本完成到最终投入使用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其外在的“衣服”——装帧艺术。装帧不仅是保护脆弱的内页免受时间和蠹虫侵蚀的必要手段,更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宗教和政治宣言。它承载了文本的权威性,彰显了拥有者的地位,并以其材质和装饰,讲述着无声的故事。 第一部分:从羊皮纸到木板——材料的溯源与准备 要理解装帧,必须首先理解“身体”的构成。本部分将细致入微地探讨中世纪手稿所使用的核心材料及其来源。 1. 载体的选择:羊皮纸、牛皮纸与早期纸张的较量。 中世纪早期的书写材料主要依赖动物皮制成的羊皮纸(Vellum)和牛皮纸(Parchment)。我们将深入探究鞣制和刮削这些材料的复杂工艺,解释为什么它们如此昂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文本的布局和抄写员的工作节奏。随后,本书将追踪意大利和伊斯兰世界传入的早期纸张(Paper)如何逐步挑战和最终取代昂贵的皮质载体,以及这种转变对知识普及带来的深远影响。 2. 骨架的构建:木板与皮革的结合。 手稿的“硬封面”——木板——是保护内页免受弯曲和挤压的关键。本书将对比不同地区和时期偏好的木材种类(如橡木、山毛榉木或胡桃木),分析其选择标准。随后,我们将介绍皮革的预处理过程,包括鞣制、染色和压印,这些步骤直接决定了最终装帧的质感和耐用性。 第二部分:装帧的结构与工艺——隐藏的技术美学 装帧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技术领域,需要掌握木工、皮革加工和金属工艺的知识。本部分将解构中世纪装帧的经典结构。 1. 缝合的艺术:书脊的形成与加固。 手稿页面的组合并非简单地堆叠,而是通过精确的缝线连接到支撑带(Supports)上。本书详述了“分册”(Quires)的组织方式,以及如何使用麻绳或皮革带将这些分册牢固地缝合到背板上。我们将讨论不同类型的缝合技术——例如,在早期手稿中常见的“独立缝合”(Sewn-on-the-seam)与后期逐渐成熟的“绕过支撑带缝合”(Sewn-around-the-supports)。 2. 钉合与包覆:封面的形成。 一旦书芯固定,便进入包覆阶段。详细描绘了皮革如何被拉伸、粘合并裁剪,以完美地包裹住木板,形成平整的封面。本节特别关注转角处的处理技巧,以及如何利用浸湿的皮革在干燥过程中收缩,形成紧致的保护层。 3. 金属部件的实用性与装饰性:锁扣与护角。 对于贵重的宗教文本或档案,金属件是必不可少的。本书将系统分类手稿上常见的金属元素:用于固定书页,防止受潮变形的锁扣(Clasps),以及保护皮革边缘不被磨损的护角(Corner-bosses)。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金属工艺的演变,从简单的黄铜件到复杂的银饰或镀金铸件。 第三部分:表面的叙事——装饰、纹理与象征意义 中世纪的装帧远不止于功能性,它是文本内容和赞助者身份的延伸。装饰是对物质的升华。 1. 盲压与模具:图案的烙印。 在昂贵的装饰工艺普及之前,“盲压”(Blind Tooling)是主要的装饰手法。本书将细致考察中世纪工匠如何使用预先制作好的金属模具,通过高温和压力将图案——如几何纹样、宗教符号或花卉图案——直接压印在皮革表面上,形成凹陷的纹理。我们将对比意大利、法国和英格兰地区盲压风格的地域性差异。 2. 贵金属与宝石的镶嵌:奢华的顶峰。 对于皇家典籍或主教的福音书而言,装帧成为展示财富和神圣性的画布。本部分将聚焦于“珠宝装帧”(Jewel Binding)的制作细节,包括如何将金银箔片、珍稀宝石(如红宝石、祖母绿)和象牙雕刻件固定在封面上。通过分析特定存世实例,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些装帧背后的政治意图和经济投入。 3. 珍稀皮革与异域材料的运用。 除了常见的牛皮和羊皮,书中还将介绍使用鲨鱼皮、丝绸衬里,甚至在特定情境下使用的更罕见材料。这些材料的选择,往往暗示了手稿的旅行轨迹或赞助人与远方的贸易联系。 第四部分:装帧的社会史——谁制作了书,谁阅读了书? 装帧并非孤立的技术活动,它是中世纪知识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1. 作坊的组织:从修道院到商业作坊。 本书探讨了装帧工匠的职业化进程。早期的装帧工作往往在修道院的“抄写室”(Scriptorium)内部完成。随着大学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专业的装帧师(Bookbinders)和皮革匠开始形成独立的行会。我们将考察这些作坊的运作模式、学徒制度以及他们与文本制作链条其他环节(如抄写员和装订商)的关系。 2. 损坏与修复:时间的印记。 每一本古老的手稿都是一个“活着的”历史记录,其损坏和修复过程本身就是历史。本部分将分析中世纪和后世的修复技术,识别出哪些是原始的磨损(如书签磨损),哪些是后世的干预(如更换部分皮革或添加新的衬里)。这些“伤痕”是理解手稿生命周期的关键线索。 结语:沉默的证言 《时间的织者》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超越文本内容本身,重新审视中世纪书籍的“身体”。这些装帧不仅保护了文字的生命,它们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技术、艺术、经济和信仰的交汇点。通过对这些被忽视的物质实体的深入研究,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知识是如何被珍视、被保护,并最终得以流传至今的。这些封面与书脊,是中世纪工匠们留给未来最沉默也最富于表现力的证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玛婷.拉菲特(Martine Laffitte)


  1942年生于法国西南部。19岁上大学时经验到基督是活着的,并且深爱着她,于是开启了个人与基督的关系。
    
  之后在巴黎的医院担任肠胃科医生,也曾在文立光(Jean Vanier)的方舟团体(l’Arche)做医疗服务。
    
  1972年与皮尔.高山相遇,一起在祈祷中领受圣神充满,此后怀着喜乐和热火为基督的爱作证,1976年二人一同创立了厄玛奴耳团体。目前团体在全球六十个国家有上万名的团员。
    
  1976年与Hervé Marie Catta结婚,成了玛婷.卡达,育有三子。

图书目录

法文版原序  这是一份给众人的礼物
中文版序  新兴团体是教会的希望
推荐序  我们需要平信徒的教会运动         天主教荣休总主教狄刚
推荐序  愿我们就像陶工手中的泥土……     厄玛奴耳团体鲍立仁神父
推荐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辅仁圣博敏神学院蒋祖华老师

作者前言  现代生活中的成圣之路

第一部分:在世界中朝拜上主的平信徒
第一章:从皈依到创立一个团体
第二章:对耶稣保持忠诚
第三章:圣神使一切成为新的
第四章:厄玛奴耳团体是什么?
第五章:人们眼中的皮尔•高山
专栏一:皮尔•高山生平大事纪
专栏二:皮尔‧高山关于天主教神恩复兴运动的一些谈话

第二部分:谈祈祷与朝拜
第六章:上主在祈祷中给予一切
第七章:朝拜圣体:与耶稣谈心
第八章:忠诚而规律的祈祷生活,可能吗?
第九章:关于祈祷的实用原则
第十章:神枯时,怎么办?
第十一章:与耶稣合一的生活
专栏三:皮尔•高山喜爱的例子:与耶稣合一的玛丽闰雅修女

第三部分:谈圣神充满与赞美
第十二章:领受圣神充满
专栏四:九世纪天主教会颂歌:恳求圣神降临颂
第十三章:在圣神内生活
专栏五:一个让天主做工的小故事
第十四章:请你们全心赞美
第十五章:用舌音祈祷
第十六章:圣神的恩赐--成为兄弟姐妹
专栏六:皮尔‧高山对厄玛奴耳团体成员的教导:成为兄弟姐妹的恩宠

第四部分:谈爱德与福传
第十七章:以「爱的小径」实践生活中的爱德
第十八章:福传,在各地传播天主的爱火      
专栏七:圣神的爱火燃烧玛丽闰雅修女:跨越修道院的围墙,拥抱世人
第十九章:同情,让天主的爱火增长
第廿章:向玛利亚学习同情

第五部分:谈谦卑与信德
第廿一章:没有谦卑,怎能靠近耶稣?
第廿二章:用信德的眼光看待一切
第廿三章:我们在教会中
专栏八:法国耶稣圣心朝圣地:巴莱毛尼亚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新兴团体是教会的希望 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历史博士 伯尔纳德.沛护


  天主教会于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有过辉煌的时刻,也曾遭遇危机。这些危机有各种原因:内部的分裂、福音价值的沦丧、为顺应时代不得不做出的改变…然而,她却成功地克服上述的各项危机,走出困境,向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发声。

  天主教会究竟是如何得以出离危机,逐步迈进?人们注意到,尽管危机发生的时代不同,天主却每次都以类似的方式令教会脱困。通常祂会使某些人悔改,向他们显示祂自己,一个一个的召叫他们投身服事祂和服事人的工作,然后借由这些人,祂要掀起灵修运动和建立修会团体。
    
  只消提及几个人名就可印证:比如欧洲中世纪(十三世纪)的圣方济各.亚西西(Francesco d'Assisi,1182-1226),其个人曾亲自与基督相遇,之后他渐渐了解,即将有重大事件发生;天主要借着他完成一项计画,他必须积极投身其中,因此随后诞生了方济各会,该修会散播「天主因爱造万物,吾人应爱受造物」的灵修精神,并对教会改革做出贡献,发展至世界各地。方济各会的会士立时希望能跨过欧洲边界。当时的教宗所派遣的方济各会士若望‧柏朗嘉宾(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1180-1252)甚至毫不犹豫地穿越整个西伯利亚,来到现今属于外蒙古的喀拉昆仑城,觐见鞑靼国王大汗。其他方济各会士亦长征伊斯兰教国家;圣方济各‧亚西西本人还远赴埃及探访。

  到了十六世纪,出现了另一位大圣人依纳爵‧罗耀拉(Ignacio de Loyola, 1491-1556),创立了耶稣会。耶稣会革新了西欧的福传,并派遣无数的传教士抵达南美。此外,依纳爵也派遣圣方济各.萨威前往亚洲,直到日本,最后死于澳门,未能进入距离仅一线之隔的中国。然不久后,耶稣会士利玛窦即成为首位深入了解并爱慕中华文化的欧籍神父,不只如此,他还要向中国人介绍基督信仰。

  相似的例证不胜枚举。但吾人必须了解,时至今日,同样的情况正持续发生。西方世界自十八世纪以来,已经进入剧变。西方文明的改变,在宗教方面形成了某些后果。传统的宗教受到质疑,并须接受新的挑战。再者,不同文明之间,正经历一场前所未见的交流,天主教会更应顺应此一重大之新兴现实。
    
  圣教宗若望廿三世为了回应这些挑战,并与现世对话,特地于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间,召开梵谛冈第二大公会议。此次会议为一重大事件,在会议中主教们做出许多明智决定,但会议本身却不容易被人接受。梵二会议使许多教会内的事务获得革新,但偶而在执行上欠缺明智,甚至因此遭遇危机。尽管如此,众人皆见证了天主再次召唤圣者组织新兴运动和现代团体,使能向当代的人们介绍基督信仰。从一九六○年代开始,至少有超过八百个新兴团体在教会内诞生。部分团体拥有为数众多的成员。其中约两百个团体出自义大利,另外两百个团体源自美国,有一百六十个团体来自法国,其他团体则散见世界各国,而且这股潮流仍在持续。在教会内,大量的新兴运动和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可谓史无前例。前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对此现象极度敏感,曾数度召集新兴团体齐聚罗马,每次总要召见成千上万名相关人士。他洞见天主教会借着新兴团体得以再度更新,重拾年轻活力。

  在诸多团体中,部份隶属于神恩复兴运动。神恩复兴运动起源于美国,受到基督新教的启发,于一九六七年开始在天主教会发展。以喜乐、活泼的祈祷会为方式,以赞美的祈祷为中心,接受圣神的引导。在神恩复兴运动的祈祷会中,《宗徒大事录》中所记载有关初期基督徒的种种,历历在目。天主向人显示祂自己,祂临在于一股不可置信的喜乐当中,不仅于人的灵魂做工,有时也于人的身体做工。后来,部分神恩复兴运动团体的参与者希望能够更进一步:他们渴望继续一起生活、一起赞美天主、一起传福音,因而诞生了神恩性的团体。最早的神恩性团体源自美国,其形式变化繁多,有些颇接近传统的修会团体,另有些团体则聚集了平日各自工作及生活的成员,于固定时间经常聚会。
    
  法国的神恩复兴运动始于一九七二年。巴黎是其中一个最早开始的都市。其中皮尔.高山和马婷.卡达两人创立了一个祈祷会,从五个人开始,一年以后,聚集了五百人,因着上主的临在和祂所赐予的无穷喜乐,无数的悔改、皈依、灵命的转变与日俱增。参加的人都觉得重新寻回初期教会的清新活力。和美国的神恩复兴运动同出一辙,部分参与者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都希望能够有更长远的发展,厄玛奴耳团体于是诞生,皮尔.高山是第一任团体负责人。厄玛奴耳团体于巴黎开始,迅速发展到全法国,然后延及欧洲其他国家,最后到达世界各地。二○一五年,团体拥有约一万名团员,分布于全世界六十余国,团员中有年轻人、夫妇、司铎、独身奉献男女等等。皮尔.高山于一九八五年因身体健康因素卸任,并于一九九一年逝世。
    
  皮尔.高山因其个人对天主及教会的热爱,以及他渴望令人认识基督信仰、渴望更新教会、及其喜乐与智慧而着称于时。吾人察觉他绝大多数的直观、直觉都很正确,并结出正向的果实。他洞悉世代的演变、当代人的需要,以及天主教会可以做出的回应。他希望司铎、独身奉献男女、未婚男女、夫妇和家庭能够一起祈祷、一起传福音,于此他的确深具先知远见。因此,二○○八年,人们开始为其封圣做准备。他属于梵二之后的重要教会圣贤之一,与他同期的有德蕾莎姆姆、圣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以及普世博爱运动的创始人卢嘉勒等等。皮尔.高山虽然较不为人知,他独特的个人影响力却普及世界各地。学习他的智慧,必有其用,因吾人将从中与天主相遇。

推荐序  

我们需要平信徒的教会运动 天主教荣休总主教狄刚


  鲍立仁神父(Fr. Francois Baumann)是厄玛奴耳团体成员,我们台北总教区诏安街圣维雅纳天主堂主任司铎。去年他送我一本书《火与希望》,这是关于厄玛奴耳团体创始人及该团体创始与发展情形的一本书,不是严格意义的传记或历史书。最近鲍神父又寄给我《我是可怜的家伙:厄玛奴耳创立人皮尔.高山的灵修语录》书稿,要我写一篇推荐序。

  我不会写序--一般人心目中的序,也不喜欢写。我比较喜欢写读后感。但是为这本书,我只想告诉读者,我只想写一点,我对像厄玛奴耳团体这一类,教会内许多新兴的,从廿世纪初到梵二前后成立的,经过教会当局批准的「平信徒运动及团体」,谈谈它们在教会内的定位、意义、功能,以及跟教会的生命及使命的密切关系。

  教宗圣若望保禄二世在梵二前后圣神所兴起的「平信徒运动及团体」中,看到了在我天主教灵修历史上开始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他把传统的灵修视为「个人灵修」,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不重视团体,或认为团体不必一定能对个人有甚么影响,而是说,从个人到团体,或团体之于个人,个人常是出发点、中心及归宿;一句话:我个人的灵修操之在我,我的灵修是我个人跟天主之间的关系。

  而新兴的平信徒运动或团体的成员,他们的灵修,圣若望保禄二世称之为「团体灵修」或「集体灵修」。这一类灵修是在教会当局--教廷教友委员会批准的平信徒运动或团体内,成员们度合一共融的基督徒生活,透过该运动或团体共同享有的神恩,以他们特别的方式、方法及精神,互爱互助,相辅相成,实践信仰,共修此生:成员们在团体内一起修德成圣。比如圣若望保禄二世教宗及荣休本笃教宗,两位都曾在谈「团体灵修」时特别指出卢嘉勒(Chiara Lubich)创立之普世博爱运动、董久沙尼蒙席(Don Luigi Giussani)的共融与释放运动、齐考.阿古埃劳(Kiko Arguello)的新慕道团等等。本书所谈及的厄玛奴耳团体、神恩复兴运动等等都是。

  圣若望保禄二世教宗把他对平信徒的运动或团体的重视及钟爱,以大阵仗的行动展现出来。

  一九九八年圣神年,在圣神降临节前,五月廿七至廿九日,教宗召集了一个「平信徒教会运动及团体共同见证大会」,教廷的教友委员会受命负责筹备并实施这件圣神年的一项超级大事。教友委员会及平信徒教会运动及团体一起合作进行了筹备工作。教宗并邀请五十多个运动及团体,不但要派代表参加大会,还请这些运动及团体尽量邀请所属成员,在大会结束后,于五月卅日圣神降临节参加教宗在圣伯铎广场的盛大感恩祭,恳请天主圣神实实在在像在耶路撒冷晚餐厅那样,降临到圣伯铎广场圣化、活化基督的圣教会。

  被邀请参加共同见证大会的人士计有三百五十人,除了五十多个平信徒教会运动及团体代表若干人,也特别邀请几位健在的创立人外,尚有教廷中枢部会代表、普世教会负责平信徒工作的主教代表、若干平信徒事务专家学者,还有几位我天主教会及友教教会特派观察员参加。教廷教义部拉辛格枢机主讲平信徒运动的神学定位,之后由大会特邀五位专家,对平信徒教会运动的各主要面向,从不同观点切入,阐述教会的这一重要实体。拉辛格的这篇主讲非常精彩,有人竟誉为平信徒教会运动及团体的经典之作。

  以后两天,大会安排了分组讨论、圆桌交谈,还有特殊的经验分享,及见证报告,这是我教会史上第一次平信徒教会运动,在普世教会的平台上可以近距离接触、互相认识,探讨初步日后合作的可能性,加强彼此作为基督妙体肢体,使教会运动能对内深化教会应建设与发展的意识,对外广传福音的使命也应加强。

  但是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被俗化主义奴化的世界,人们生活的任何模式几乎都难再找到天主了,包括我们的教会在内,多少人在唯物及消费主义严苛的挑战及考验下,动盪不安、犹疑不决、信仰削弱,心灵都快窒息了,我们急需一种强有力的福音宣报、坚实的陶成,使我们的生命毅然革新,我们更需要一批成熟的基督徒意识到我们救世的使命,用基督精神装备我们自己,我们需要的就是基督徒的基督化运动,也就是我们平信徒的教会运动。我们的教会本质原本就是运动,我们有圣统制的圣善结构,同时也具有神圣性的本质。平信徒的教会性运动,本质就是我们教会本有的幅度,因此圣若望保禄二世曾欢欣地强调、指出,我们平信徒的教会运动是跟教会同质的运动,这也是所以我们的运动同时属于普世教会领袖--教宗的管辖,也从属于地方教会首领的领导。在本堂、在教区、在普世教会,我们应欣然努力与各个层次的神长合一共融,而且具备了安全的保证与保障。
 
  人既然是依照天主的肖像造成,享有三位一体天主的性质。天主是爱,人也是爱者,爱那造生养育他的天主造主、救恩主是他的天职,尊天主命、爱人与人互爱,是他无可旁贷的重责大任;任重道远,谈何容易?天主仁爱无量,派遣圣神唤起各式各样的教会运动,使人与人结伴同行、有恃无恐、有备无患。教会运动多采多姿,任君选择,各取所需。

  切望牧者仁兄,开放心扉,排除偏见,虚心探寻;并放眼所牧需求,始得适宜协助。

  最后愿与读者共勉:恳求圣神降临,广施宏恩与我中华教会,人人得充沛圣神活力神能,并赐福传热忱,体会师主基督,临终哀唿渴望救灵之声。

  虔祈上主报答鲍铎兄,带来厄玛奴耳团体并赐赠《火与希望》与《我是可怜的家伙:厄玛奴耳创立人皮尔.高山的灵修语录》二书。求主福佑两书作者、译者、出版者及读者。

  仰望圣母--圣神的净配,恳求他帮助我们学习她,常会向天父怀着赤子之心说:「尔旨成行,阿肋路亚!」
二○一五年四月复活节

  本文作者:
  狄刚总主教,一九二八年生于河南省修武县,一九五三年晋铎,一九八九年起担任台北教区总主教,对于平信徒团体相当支持,一九九五年邀请厄玛奴耳团体前来台湾,二○○四年荣休,目前于基隆圣心中学静养。

推荐序

愿我们就像陶工手中的泥土……  厄玛奴耳团体鲍立仁神父


  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认识到圣神仍在今日的世界工作。今天的社会绝对的物质主义,对于基督徒来说,并不容易为天主的爱作证。

  皮尔年轻的时候受到了骄傲的诱惑,但是由于结核病的关系,他的智力受到了些许损伤,因此无法好好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皮尔的生活看起来似乎也不怎么样,他了解那是天主在净化他,为了使他变得谦虚。

  就像陶工将泥土塑型一样,皮尔让天主在他内工作,并且改变他,如此一来,他就能变成天主手中一个有价值的工具。

  皮尔的生命完全地被天主的爱改变,他了解到生命的真实意义就爱天主以及爱他人,于是放弃了从前引以为傲的职业,变成了一个照顾别人灵命成长的人。他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长期以来对耶稣圣心的信任与祈祷,以及自己对天主的奉献。

  五十七岁,这个大部分台湾人从职场上退休,并享受自在生活的年岁,皮尔却在此时让天主引导他进入一个更大的冒险。他抛下一切,为了以一种新的方式跟随基督:离开自己的家与两位年轻人住在一起,一起分享友爱的生活并帮助他们归向天主。他也接受了厄玛奴耳团体负责人的职务,虽然起初他并不愿意,但终究在对圣神的顺服中接受了。他形容这种经验就像开着快车,真是可怕,但还好驾驶车辆的是耶稣,所以一切都很好。

  这本书能启发我们,帮助我们像在陶工手中的泥土一样,让圣神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未知而全新的生命。

  一九九五年四月于台北

  本文作者:鲍立仁神父,一九八二年加入厄玛奴耳团体,认识了皮尔.高山,一九八九年在巴黎教区晋铎,一九九五年来台湾,曾在辅大法文系和英文系教书,之后在总修院服务十年,在辅仁圣博敏神学院教授圣经课程超过七年,目前是台北市圣维雅纳天主堂本堂神父。

前言    

现代生活中的成圣之路


  二十世纪后期,教会经历了严重的危机。世界遗失了基督徒的表率,面临重大危险。天主借一项属于圣神、特别的历史性恩赐予以救援:「神恩复兴运动」,或者更准确地讲,是「五旬节复兴」(Renewal of Pentecost)。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闭幕后,首先于一九六七年出现在美国的天主教会,然后于一九七一年蔓延到法国,随后如同森林之火一般,在各地传播开来。

  一九七○年,一个巴黎人,皮尔‧高山,从法国天主教电影办公室(Catholic Office for French Cinema)祕书长的职位退休下来。他对教会和世界的情况有着强烈的意识,也为此甚感失望。当时到处都在谈论教会的冬天。在法国,朝拜圣体和祈祷消失了,许多神父放弃了圣职,基督宗教被简化为单纯的社会活动和道德化的人文主义。

  「我感觉到一切开始坍塌,」在一次访谈中他这样说,「人们费尽心力再也没有用,天主应当做点什么了。于是就在那时候,神恩复兴这件事就发生了。」

  他表示:

  我对天主说:「上主,祢终究做点什么吧,我请求祢,做点什么吧!」我们正在自我毁灭,然而人们却还觉得这样很好,这实在令人恐惧。我们都被蒙蔽了。(77-I2)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已经五十七岁的皮尔,从加拿大三位一体修会(Ordre des Trinitaires)的李然跋神父(Jean-Paul Regimbal)那里听说了关于神恩复兴的事,及其所产生的皈依和影响力。皮尔立刻意识到这是天主对当时情况的回应:天主来救助祂的子民和孩子了。

  在法国,皮尔‧高山是首批允许自己被圣神爱火完全攫取的一位。当时,各式各样渴望效法初期基督徒共同生活的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没人会料到,他将成为其中一个团体——厄玛奴耳团体的创始人。

  皮尔‧高山的生平和厄玛奴耳团体的初期历史都在《火与希望》一书中有所介绍。目前这个作品既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书,而是一本关于皮尔的教导和神修的介绍,我们的写作依据是他给的忠告,以及我们从他的座谈中所蒐集到的资料:他如何引导每一个人更依附于基督,并以一个基督徒的身分喜乐地成长?他如何鼓舞人们奉献自己、毫无迟疑地福传,并且依赖弟兄姊妹们的支持?

  关于自己的一切,皮尔总是显得格外低调。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从他难得吐露的一些心声中,发现了一些关于他的生活,以及神修经验的事。

  无论如何,谁能説自己真正了解某人呢?特别是在他与天主的关系上。当我们面对天主内在的奥祕时,犹如站在一扇微启的门前,在天主圣三的心里,我们只看到这奥祕中极小的部分,并将这当作天主的恩赐和生命的话而领受。

  我会尝试在这本书中,不过多地讲论涉及皮尔的事,而是让他自己来表述。

  资料来源

  我们有哪些资料呢?

  皮尔并不是个作家。我们只找到一些手稿(在他的遗物中被忘掉的),数量很少,因此尤显珍贵。我这里所要讲的内容,大部分是来自一九七二至一九八八年间的录音资料(品质并不好),因此所用的是口语而不是书写文体,风格相当直接。

  我们同样也有一些他晚年时期的访谈。在本书中,我们只局限于透过录音方式收录的谈话。友人们、同事们,以及他家人的见证将是以后研究的对象。

  为了更容易理解皮尔的话,我想针对他的表达方式做些说明。

  所有从他年轻时期就认识他的人一致指出:他很腼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不好。他也因这点而苦恼,并受到影响。一九七二年起,由于受到爱的活力的驱使,以及渴望将自己的一切尽可能传递给别人,他不再被这种天生的缺点所束缚了。然而,皮尔在公开场合一直有表达自己的困难,有时也难以清楚地说明自己的思想深处。有时候人们会觉得很难理解他;也因为没人会怀疑他的聪慧,有些不熟悉他的人甚至会觉得他在故弄玄虚,故意难为他们……。尽管如此,他的思路是清晰的。

  皮尔•高山的特征

  一般说来,他会精心地准备将要表达的内容(那些为了一封信、或一个教导而写的大量草稿可以为此作证)。

  对于每次的教导,皮尔都会花很长的时间准备,为此祈祷,甚至有时与别人一起准备,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传达什么,朝向哪个方向,即使有的时候他会增加一些附带的话。

  某些时候,当他明显地受到圣神的感动而由内心深处发言时,他会即刻发表言论,那时他的发言更加有力而且准确,不带任何犹豫,而且无懈可击,所讲的内容无论意义和深度都令人赞赏。

  皮尔喜欢说笑而且幽默,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认同这点,并且会想起皮尔的某些故事。有时他会用「文字游戏」这种有趣的表述方式来表达自己:或是在他累了或觉紧张时,为了找回自己的想法;或是为了唤醒听众,或在吐露一些心声后,用以掩饰内心的激动……。透过说笑,他可以回到自己的想法上,并且使听众不要关注于他。此外,说笑也流露了他顽童般的喜乐。许多人也会记得,他开始说话前摆弄麦克风的嗜好,好像是为了克服开头的困难,又或许是为了试着与听众建立关系。
 
  皮尔的话既坚定又直接,相称于他对人们皈依、彼此相爱的要求。然而,他的话即便严肃,却满含着诙谐和轻盈,细腻而又真实,使得人们能够马上应用。听的人总不觉得有压迫感,或是产生罪恶感,而是被激励,从而导向与基督更加亲密的靠近,并对弟兄姊妹产生更大的爱。

  皮尔的谈话主要是针对初期的厄玛奴耳团体成员,但更为普遍的,也是给那些来参加活动或公开聚会的人,不论他们的年龄和身分如何。

  在与皮尔亲近的人们中,有一些感到被召叫与上主度更为亲密的生活。皮尔在论及他们时说:「从一开始,我们感觉到就像是耶稣与祂的兄弟们在一起。我们真的是耶稣的兄弟。这也就是为什么『耶稣兄弟会』这个名字,会这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这本书理所当然是写给由皮尔‧高山创立的厄玛奴耳团体中的所有成员,为帮助他们深化这项也属于他们的神恩。但是,透过这位「天主的仆人」以及他所传达的,其他人将会发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既简单又深刻、既彻底又喜乐,适合现代生活,但同时又深深扎根于天主教传统的成圣之路。

图书试读

「与两位德兰的竞赛」
 
皮尔具有热情的气质,常常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能为此作证,因为他的言谈举止都显示了这一点。
 
我刚一皈依……就热烈地爱上了耶稣圣心。(88-I)
 
当我皈依的时候,是很彻底的(86-I)。那位与我谈过话的乐卡耶神父(与皮尔在同一个疗养院休养的神父),帮助我一点一点地认识了天主教会,否则,我就会陷入极端中。透过他我明白了教会的智慧。从那以后,我始终爱着教会。
 
他接着说:
 
我给你们一个个人的例子。当我十九岁时(我十九岁皈依)……我看着小德兰,于是我说:「太好了,她廿四岁逝世,我还有五年就能赶上她」。于是我与她做计时赛。你们看到,我输了,完全地输在起跑点!另一方面,由于我跑得太勐,我气喘吁吁,真的是气喘吁吁。然而,我还有一个德兰!我对自己说:「我没赶上那个德兰,但我要赢这一个——亚味拉的德兰,她花了廿年的时间。」于是我说:「廿年!廿年住在修院里都没有进步,这令人太不爽了。」之后,我看到自己竟花了四十年,仍然没有什么进步。然后我对自己说:「我做不到了……」啪!事情反而有了变化。所以呢,你们有很多的机会啊!最重要的是,等待上主召叫你们。(77-E25)
 
他称这个故事为「与两位德兰的竞赛」,皮尔多次讲过这个故事。他从中学会有必要让上主来引领我们。天主的时间不是我们的时间。他在别处也说过:「基督用他的时间,慢慢地获取我们。那么,让我们也使用祂的时间吧!」(77-E25)
 
很努力,但没有进步
皮尔如此地渴望谦卑,他在皈依的时候,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卑微。我自己什么也做不了。(88-I)他甚至颇为严厉苛刻地看待自己。真的需要等到接受圣神的充满,他才真正地接受了自己。
 
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小祕密。我年轻时,曾对我的神师说:「我真是一个糟糕的家伙,真的是一个糟糕的家伙,一个糟糕的家伙,一个糟糕的家伙。」他却慢慢地跟我说:「不要说:『我是个糟糕的家伙』,要说:『我是个可怜的家伙。』」我说:「就是这样的,真是棒!那么,现在我是属于耶稣的可怜的家伙!」(80-E47b)
 
我花了卅或四十年的人生在原地打转。我对上主说:「我希望祢在那儿」;于是我去参加一次避静,情况有些好转,但过后,一切又再度恶化,总是如此恶性循环……(76-E12)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期待能找到什么“灵丹妙药”,但我被皮尔.高山真诚坦率的语气深深吸引。他敢于承认自己的“可怜”,这种坦诚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他认为,正是因为我们的“可怜”,我们才更需要去依靠那份超越性的爱。这种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试图去掩盖人性的软弱,而是将其视为通往更深层精神世界的起点。书中关于“祈祷”的章节,让我对祈祷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与上主的对话,一种充满信赖和爱的交流。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祈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重要的不是语言的华丽,而是内心的真实。它鼓励我用一颗谦卑的心去靠近,去倾听,去回应。这本书就像一个安静的港湾,在喧嚣的生活中,为我提供了一处可以停靠、可以休憩的精神空间,让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找到内心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静而引人深思的力量,淡雅的色调和略带复古的字体,在书架上很容易吸引住我的目光。我并不是一个经常接触宗教灵修类书籍的读者,但“我是可怜的家伙”这个标题,以及“厄玛奴耳团体创立人皮尔.高山的灵修语录”这样的副标题,却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想知道,一个创立了如此重要团体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他又是如何看待“可怜”这两个字的?这本书是否会揭示一些关于人生困境、精神救赎的深刻见解?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不同于我以往阅读经验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在生活中常常感到无力、迷茫的时刻,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共鸣,一些走出阴霾的启示。这本书的文字,我猜想,应该会是那种洗涤心灵的,带着温厚力量的,不一定充满了华丽的辞藻,但一定字字珠玑,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我特别期待它能解答我内心深处的一些困惑,例如,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初春时一缕温暖的阳光,悄悄地洒进心房,没有惊天动地的宣告,却足以融化冰雪,带来生机。皮尔.高山用一种非常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关于爱、关于救赎、关于“可怜”的深刻道理。他不像是一些宗教领袖那样,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反而让人觉得他就在你身边,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引导你看向内心。我特别欣赏他对“恩宠”的理解,不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赐予,而是一种需要用心去体悟、去回应的礼物。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待生活和信仰的态度,它并没有给我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精神的框架。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内在的许多盲点。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值得反复品读、时时对照的灵修伴侣。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山间的清泉,沁人心脾,却又蕴含着一股坚韧的力量。皮尔.高山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探讨了信仰的核心。他没有回避人生中的苦难和挣扎,反而将这些视为生命成长的契机。我尤其被他关于“服从”的论述所打动,他认为真正的服从不是盲从,而是一种基于爱和信任的,对神圣旨意的回应。这与我以往对服从的理解截然不同,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自由,有时恰恰在于一种全然的放下和信赖。这本书让我看到,灵修并非是脱离现实的虚无缥缈,而是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它教会我如何在平凡琐碎中发现神的临在,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和希望。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灵魂深处的对话,它鼓励我去探索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去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去拥抱那份来自天上的爱。

评分

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皮尔.高山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朋友间最真诚的交谈,他直面人性的弱点,毫不避讳地谈论“可怜”,却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无限的慈悲。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谦卑”的阐释,他认为真正的谦卑并非自卑,而是一种对自身局限的清醒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拥抱一种全然的信赖。这种观点让我醍醐灌顶,我常常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而焦虑,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将其转化为向上的动力,才是真正的智慧。书中关于“奉献”的章节也让我深受感动,他并非鼓吹牺牲,而是强调在付出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喜悦。这种积极的生命观,即使在面对困境时,也能让人看到希望的光芒。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灵修,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人生指南,它教会我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去爱,如何去给予,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