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的翱翔:毕德生的40个牧养笔记

牧者的翱翔:毕德生的40个牧养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ugene Peterson
图书标签:
  • 牧养
  • 灵修
  • 属灵成长
  • 领导力
  • 教会
  • 毕德生
  • 基督教
  • 信仰
  • 生命
  • 恩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带你在平凡的生活中,看见耶稣与圣灵不平凡的同在!
  
  飞行大师的翱翔秘笈,让你的属灵生命展翅高飞

  这世界上有种生物,叫做人类,他们生来就渴望飞行。人类的世界充满大大小小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则是他们的飞行器。

  如果你靠近点看,会发现有些人虽然飞得高,却飞不远;另有些人,怎么飞都飞不起来,或是才刚起飞就掉下来。不过,如果你更仔细看,还能发现零零星星几个人,他们飞得自在而优雅,你忍不住好奇他们用的是什么飞行器?

  毕德生就是其中一位优雅的翱翔者。他知道,要飞得高又远,必须要有一个合用的飞行器,能够承载飞行者的重量,而且坚固精良,在遇到暴风雨或乱流时,不但不会损毁,还能乘风而上,愈飞愈高。这个合用的飞行器就是圣经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够大够丰富,能让我们发展出一种具有防御性的想像力,在面对日常生活的困境时,不但不会被击倒,还能乘着这些事件,迎风而上。

  这本书记载了毕德生飞行的故事。他飞行的场地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平凡的週间、是夫妻的相处、是朋友间的打闹、是教会里的大小事情,但透过圣经故事提供的飞行器,他在牧者生活的忙乱中,慢慢学会如何在耶稣和圣灵的同在中,自在飞翔,最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翱翔牧者。

  毕德生凝鍊一生精华的封笔作,带你认识「牧者中的牧者」!

名人推荐

  盼了好久的重量级着作,牧长、作家、教授一致热烈推荐
  
  李建儒|中华福音神学院系统神学助理教授
  庄信德|台中磐顶教会主任牧师
  杨宁亚|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师
  唐慕华|加拿大维真神学院灵修神学教授
  傅士德|《属灵操练礼赞》作者
  史蒂文斯|加拿大维真神学院市场神学荣誉教授
  魏乐德|《灵性操练真谛》作者
  杨腓力|《恩典多奇异》作者

赞誉

  我常希望毕德生能成为我的牧师,因为我喜欢他做事的方式、他对优先顺序的取舍、他身为属灵导引的恩慈。现在,透过这本书,毕德生美好的牧会技巧能更丰富地为人所知,让不管是新手或是有经验的牧者,都能够研读并应用这些技巧以学习它们。我在台湾和香港时曾有一些和华人相处的经验,我爱他们,因此对这本书的中文版即将面市,我感到兴奋不已──华人教会的牧长和其他长执同工将学到以更忠于神的方式来带领教会,而教会将因此更为茁壮。当你读这本书,你会遇见一位有着丰富智慧、真实敬虔、以及极为娴熟的牧会技能的牧者──一切都是为了神的荣耀!当你跟随毕德生牧师的典范,你会在华人世界内外扩展神的国度!──唐慕华,神学家、作家、讲员,着有《国度的生命》

  要说有谁知道如何在当代处境之下做个牧者,那人就是尤金˙毕德生。尤金身上有个很罕见的组合,那就是牧者的心肠与牧者的艺术。拿起来读吧!──傅士德,与毕德生并列北美最具影响力的属灵作家,着有《属灵操练礼赞》

  这是毕德生的看家本领──说故事,说他的故事。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作品,毕德生回顾他的一生,却吸引身为读者的我们,进入神那关乎爱、救赎、终极目标的大叙事之中。《牧者的翱翔》娓娓记述了神在个人一生中,那持续、赋予生命、带来平安的唿召。但述说自己故事的同时,毕德生告诉我们,发现个人唿召不是电光突现,而是一生之久的历程。这个故事虽极为个人,却也可以放诸四海,在我们的故事里找到我们──那位对我们说话、唿召我们、永远与我们同在的神,祂唤醒、邀请,并甜蜜地召唤我们,直到终点──以及终点之上。这不只是一本写给牧师或是关于牧师的书,而是为所有想知道神对他们的人生有什么旨意的人而写。──史帝文斯,维真神学院市场神学荣誉教授、作家、讲员,着有《上帝的企管学》

  如果你希望成为牧者,或者只是想了解牧者是什么,拿起这本书,心无旁鹜地把自己泡在里面至少整整三天。这可能会救了你、让你成为祝福。──魏乐德,傅士德的属灵导师,知名哲学教授与作家,着有《灵性操练真谛》

  我已经碎念毕德生好几年,要他写本回忆录。在我们这个喧嚣、名人当道、充满娱乐的文化中,他的生命和文字传达出一股无声的低语,关于理智、真实,以及,是的,圣洁。──杨腓力,知名作家、记者,着有《为何上帝不理我》

  这本书是个礼物,给那些对牧者唿召感到疲倦的人,以及那些需要真实牧者的教会。……这本书是我们这个时代,隐微的希望宣言。──《今日基督教杂志》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深入、全面的内容概述,完全不涉及“牧者的翱翔:毕德生的40个牧养笔记”的相关信息。 --- 《迷雾彼岸的灯塔:历史、哲学与现代社会思潮的深度对话》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越时空、融汇古今的智识探索之旅。它不是对单一领域的刻板梳理,而是一场多维度的思想碰撞,旨在揭示历史进程背后的深层逻辑、哲学思辨在当代语境中的生命力,以及现代社会在科技飞速发展下面临的伦理困境与精神重塑。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富有洞察力,以清晰的脉络引导读者穿梭于复杂概念之间,发掘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力量。 第一部分:历史的幽灵与现代的构建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对历史叙事的批判性审视。我们探讨了“历史的必然性”这一概念是如何在不同时代被构建和利用的。通过深入剖析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关键转折点,我们试图揭示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代世界观的宏大叙事是如何在特定的权力结构下被筛选、记忆和遗忘的。 具体而言,本部分详细考察了“进步史观”的兴起及其内在的张力。我们没有将历史视为一条单向度、持续向前的轨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断裂、矛盾与复杂性的多重网络。例如,我们对工业革命初期社会结构的分析,不仅关注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更着重于其对传统社区模式的瓦解,以及由此催生的早期社会运动与思想流派,如空想社会主义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根源。 此外,本书还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非中心化”的历史视角。我们不再将历史的焦点仅仅放在西方文明的核心地带,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南方、边缘群体的经验。通过对非欧体系的法律传统、知识生产方式的考察,我们试图挑战既有的历史中心论,为理解当前全球格局下的文化冲突与权力动态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历史基础。 第二部分:哲学的炼金术——从概念到行动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思想部分,致力于重建当代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我们拒绝将哲学视为象牙塔内的纯粹思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用以剖析和重塑我们的存在方式。 本部分从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经典命题出发,探讨“主体性”在数字时代所面临的危机。当算法日益成为我们认知外部世界的主要中介时,我们如何界定何为真实的经验?我们深入分析了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在面对“信息茧房”时的变形,以及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在面对高度社会规训时的困境。 紧接着,本书转向对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审视。我们详细辨析了福柯的权力/知识谱系学,并将其应用于现代治理体系的分析中,例如对公共卫生监控、数据主权等议题的批判性考察。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读者识别潜藏在看似中立的制度和技术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 更进一步,本书引入了伦理学在技术伦理领域的应用。我们详细探讨了义务论、后果论与德性伦理学在人工智能决策、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这并非旨在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建立一套坚实的伦理框架,以应对技术奇点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道德挑战。 第三部分:现代性困境与精神重塑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当代社会学与心理学交织的领域,探讨现代人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并尝试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结构中寻找出路。 我们首先分析了“异化”概念在消费社会中的深化与变异。与早期的工业异化不同,当代异化更多体现在符号消费和身份构建的焦虑之中。通过对鲍德里亚符号交换价值理论的延伸讨论,我们剖析了社交媒体如何将自我转化为一种持续的、需要维护的公共产品,以及这种“表演性生存”对个体内在真实感的侵蚀。 随后,本书转向对“意义危机”的探讨。在传统意义体系(如宗教、国家叙事)逐渐瓦解的背景下,现代人如何构建连贯的生命叙事?我们引入了尼采的“永恒回归”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实验,探讨了在缺乏终极确定性时,个体如何通过对“此刻”的彻底肯定来重获生命的强度。 最后,本书以前瞻性的视角,探讨了“生态中心主义”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重塑方向。它不仅仅是一种环保主义,更是一种哲学立场上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统治视角,转向承认所有存在物的内在价值。这一转变如何影响我们的政治想象、经济模式和日常生活实践,是本部分留给读者的深思。 结语:对话的召唤 《迷雾彼岸的灯塔》的最终目标是激发一场深刻的对话。它试图提供一把钥匙,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审视我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正在思考的哲学命题,以及身处的复杂现实。本书不提供终极教条,它提供的是穿透迷雾所需的工具与视角,召唤每一位读者成为一个更具批判性、更富同理心,同时也更深刻理解自身处境的思想行动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毕德生(Eugene H. Peterson)


  身为国际知名的灵修作家,他翻译的那本《信息本圣经》(The Message)早已销售超过一千六百万册。然而,毕德生却是个大器晚成的作家,直到四十八岁才出版第一本书《天路客的行囊》──事实上,在这本书出版之前还曾被十八家出版社退过稿。

  然而,从四十八岁到现在八十三岁,毕德生笔耕不辍,除了叫好叫座的《信息本圣经》,更以一年一本的速度,陆续出版了三十多本书。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丰富的创作,除了本人饱读群书,涉猎甚广外,那将近五十年的牧会生涯,才是毕德生「文思泉涌」的关键。每一个牧养的经历,几乎都化成书中动人的故事与文字,无怪乎毕德生的书,总是能够深深撼动着读者的灵魂。

  如今已退休在家的毕德生,完成了他的封笔之作《牧者的翱翔:毕德生的40个牧养笔记》,书中记载他一生身为牧者的领会,是所有想认识毕德生、对「唿召」这件事有疑惑的人,不可错过的好书。

  毕德生着作精选

  圣经灵修学系列
  1.《翺翔的基督》
  2.《圣经好好吃》
  3.《耶稣的道路》
  4.《天国的语言》
  5.《复活的操练》

  365灵修系列
  1.《拥抱神的话》
  2.《天天活出神的话》
  3.《诗情祷语》
  4.《听主微声》

  门徒训练系列
  1.《天路客的行囊》
  2.《改变生命的54封信》

  《信息本圣经》系列
  1.《耶稣爱你那么多》

  (以上均为校园书房出版社出版)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xvii
推荐序一:「神圣与凡尘的交会-与毕德生一同踟躅翱翔牧者道」/李建儒/xix
推荐序二:「优秀的牧师?优秀的基督徒!」/杨宁亚/xxiv
导读:「恢复牧者圣召的神圣想像」/庄信德/xxix
前言:毕牧师001

PART 1所在之地,适当时机009
1. 蒙大拿:圣地与故事012
2. 纽约:拔摩岛的约翰牧师019

PART 2「随意而行中见专注」029
3. 母亲的歌谣和故事031
4. 父亲的肉店040
5. 盖瑞森‧强斯053
6. 一九三九,没有圣诞树的圣诞节057
7. 司凡舅舅064
8. 卡内基图书馆069
9. 亚伯拉罕表舅074
10. 门诺会特调潘趣酒079
11. 神圣的土地081
12. 奥古斯丁和以利亚091
13. 神学院096
14. 珍106

PART 3 舍吉拿113
15. 洗革拉119
16. 墓窖长老教会125
17. 星期二151
18. 牧者团契166
19. 威利‧欧萨188
20. 比撒列194
21. 圣餐体现的殷勤接待219
22. 感谢和蠢事229
23. 朝圣之旅236
24. 飘着石南花芳香的神学242
25. 五旬宗出身的长老会信徒246
26. 以马忤斯之行252
27. 洁纳维芙修女258
28. 李岱尔269
29. 「你所看见的当写在书上」274
30. 我有十个秘书289
31. 韦恩和克劳蒂亚292
32. 杰克森299
33. 无神论者和修女306
34. 裘蒂312
35. 「一週六天不见人影,第七天高深莫测」316

PART 4善终335
36. 下一个338
37. 风的话语343
38. 费奥多尔349
39. 老相片354
40. 旷野之死361

后记:给年轻牧者的一封信366
致谢371

图书序言

牧者:见证三一神在每个人生命中,有所行动与启示的人─毕德生(Eugene Peterson)

  担任牧职……是奉差派到群体之中;这个人关注的,是男男女女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此时此刻发生的事」(也就是原来就在你我脚下、总是关乎个人、且「不住地」祷告的神国),并且唤起群体对这件事的关注。

  这本书说的,是我如何成为一位牧师,而牧者圣召又如何模塑我的故事。我从未想过成为牧师、从未意识到我身上流着牧师的血、从不「知道自己长大后要做什么」。接着,事情就这么发生了,而且似乎是猝然发生:我成了一位牧师。

  现在,我无法想像自己不是牧师。早在我明白之前,我就已经是牧师了,我只是少了一个头衔。一旦头衔有了,所有的一切,那些看似随意、不知意义为何的经历和回忆,都渐渐开始成形,和我渐渐形成的身分互相唿应,就像找到一双不大不小、刚好合手的手套。牧者,是一个唿召,融汇了我生命历程中的点点滴滴,这是一个圣召。

  不过,这可花了一段时间。

  我在基督教家庭长大,年纪轻轻就踏上了耶稣的道路。基督徒这个词对我而言,就像名字一样自然。在这幅景致中,可以看见牧师,但他们从来都不是主角。在我生于斯、长于斯的蒙大拿小镇世界,他们似乎总是活在现实生活之外。成长过程中,仅有一位牧师赢得了我的尊敬。但他晚了一步,我的冷漠已经积重难返,牧师被放在我生活的外围。我并没有很重视他们。

  我重视圣经、重视耶稣、重视教会、也重视祷告,但牧师并没有赢得我的重视。大多数时候,牧师都只勉强和上面这些事沾到边。我们教会有传道人和牧师、有弟兄姊妹、有教导生命进深的导师和佈道家,也有宣教士、复兴运动佈道家和信心医治者,就是没有「牧者」。……就传福音而言,他们是绝佳的说故事者,出色的宣传家。不过,他们并不是牧者。我大致上还算喜欢他们,但喜欢绝不等于敬重。每个主日上午,我和家人都和他们一同度过,但主日之外的时间,他们似乎没有特别将心思放在神身上—只有一位显然例外,对神特别感兴趣。这时的我开始关注神,但压根儿没想到要当牧师。……

  我偶然间读到了莱弗朵芙的一首诗,她用「踏出的每一步,都抵达一个地方」来描述自己如何成为诗人。我从她的诗句,认出自己成为牧者的隐喻: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牧者,成为现在这个人;有一个基本元素被悄悄地、缓缓地整合至一个连贯一致的生命和圣召之中。一路走来,我踏出的每一步,都带我抵达一个地方。

  除此之外,北美文化提供的条件,也不利于实践牧者圣召。在今天的美国,成为牧者的男男女女会发现自己踏上的,是一条已然荒烟蔓草的生命道路。结合商业计画的宗教企业家策略已经取代了牧者圣召,几乎未将过去牧者留下的遗产传承下来。基督的生命丰富奥妙,包罗万象。我们这一代却会觉得自己彷彿得在一个「不认识约瑟」(出一8)的国家中,从头开始认识一条能够象征、孕育这个生命的道路。

  我乐于当美国人,热爱这块我奉派来到的土地—她的语言、她的文化、她的活力。但我对「美国风」,也就是这里的文化和价值观,就没什么好感了。我不喜欢消费主义如燎原之火蔓延,将神视为行销商品;我不喜欢抹杀个体性的方式,将男男女女和孩童变成了没有个性的角色、目标和统计数据;我不喜欢将旁人视为对手,甚至是仇敌的竞争精神。这些文化污染物对那些渴望把耶稣视为耶稣并跟随祂的人极度危险。文化环境如此,至少我认为,需要格外警醒守候,免得圣召遭到毒害。我希望带领我个人生活和工作生活的是,神、圣经和祷告。

  在实践圣召所赋予的牧者身分的过程中,我不禁注意到,周遭对牧者身分充满困惑和不满。许多牧长对会众心灰意冷,或不再幻想,在服事几年后终于决定丢盔弃甲,另谋较为志趣相投的工作。许多会众也对牧长心灰意冷,或不再幻想,就将牧长解聘,另请高明,期盼找到比较合他们胃口的牧师。……我很好奇,这种牧者叛逃的现象是否源自一种对于领袖的文化假设:领袖,是有能力「完成任务」、「成就事情」的人。这确实就是从周遭文化逐渐渗透、最为人知的主要领袖模式—政客、企业家、广告商、政论家、名流、运动员。担任牧职,的确需要具备其中某些要素,只是在两千年的教牧传统中流传至今的要素,并不是能够「完成任务」,而是奉差派到群体之中;这个人关注的,是男男女女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此时此刻发生的事」(也就是原来就在你我脚下、总是关乎个人、且「不住地」祷告的神国),并且唤起群体对这件事的关注。

  我想为这种理解牧者的方式作见证;这种方式无法被测量或是估算,甚至时常被忽略,我已经很久都没有看到了。这种活在神国中的方式本于谦卑,往往不为人所知,我想向这条生命道路致敬。

  我想要强调,牧者的路没有现成的蓝图可以依循。在自己成为牧者的过程中,我发现牧者这条生命道路是最需要因地制宜的,不论是情感生活、家庭生活、信仰经历,或是在社区中牧养一群真实的会众所发展出来的十八般武艺。这些人就是这个模样,住在这个地方。这条生命道路不容复制,也不容尝试功成名就。每位牧者对于牧者圣召都有自己的想像,也有自己发展、催生出这个圣召的方式。

  要用一个词向牧者工作生涯所隐含的暧昧模煳和奥祕致敬,我能想到最贴切的词,大概是「或许」。安• 泰勒(Anne Tyler)几年前发表的一本小说,就用了「或为圣徒」(Saint Maybe,译註:中译本《圣徒叔叔》,台北:校园,2009)作为标题。或为牧者,诸位同意吗?这有两层意义:不宣称牧者特别懂得什么(要是牧者只能仿效一种正确的模式,我们就得精通那种模式),并且适时提醒这个圣召必然有暧昧模煳之处。或为牧者:当文化圈和教会界对如何实践这个生命已经失去共识,许多时候我们没有人可以确定自己在做什么,只能说或许。

  我想,用见证人这个词是对的。见证人绝对不是中心,只是一个指出或阐明核心正在发生的事的人—在这里,即是神在圣父、圣子和圣灵的一切作为中,採取的行动和启示。我不是权威,无法告诉任何人要怎么做,我也无意如此。踏上这条生命道路,接受这个圣召、这个唿召的人,在教会内外都会遭遇险峻难关:会众近似偶像崇拜的期待,以及外界不适当的託付。望着这个宛若熔炉、名为北美的后现代文化,以及当中存在的普遍误解,我想或许可以来个来自现场的真实报导。有一种生命脱胎自神的唿召,并在神的启示中实践。然而,像美国这种彻底世俗化的社会,对这样的生命几乎是一筹莫展。这时候,或许会需要一位见证人。

  摘自《牧者的翱翔:毕德生的40个牧养笔记》〈前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剛拿到《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這本書,就讓我對「牧者」這個身份有了更深刻的想像。在台灣,我們常看到一些很熱心、很有能力的牧者,但有時候也會感到,他們的服事似乎離我們這些平信徒有點遙遠。而畢德生,這位在我信仰歷程中一直有份量的屬靈前輩,他的「牧養筆記」,聽起來就像是個親切的長輩,在跟你分享他走過的路。我最感興趣的是,這本書的「40個筆記」會涵蓋哪些面向?畢德生在不同階段、面對不同挑戰時,他的牧養思考會不會有轉變?書中會不會探討到關於「屬靈枯乾」、「牧者倦怠」這些比較真實、甚至有點沉重的話題?畢竟,牧養不只關乎帶領會眾,牧者自身的生命成長和屬靈健康,同樣至關重要。我期待在這40個筆記中,能看到他對於如何持守異象、如何保持與神的親密關係、如何在壓力下保持盼望的真實分享。尤其是在台灣這樣一個充滿彈性、但也時常伴隨變數的社會環境下,牧者可能需要更多的智慧和韌性來面對。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關於「內在生命」的操練,幫助牧者在忙碌的服事中,依然能保有那份最初的愛火?我認為,這是一本對牧者本身,甚至對所有渴望在信仰生命中更成熟的人,都極具價值的屬靈操練指南。

评分

這本《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的書名,光是聽起來就很有畫面感,讓人聯想到那種在廣闊天地間展翅高飛、俯瞰一切的意境。我平常其實不太常接觸這種比較「牧養」類的書籍,但「畢德生」這個名字,在教會界響噹噹,他的著作也常被提及,多少有點耳聞,這次看到有這本集結他40個牧養心得的書,就覺得是個不錯的入門機會。身為一個在台灣的基督徒,我們平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戰很多,特別是在信仰的實踐上,有時候會感到迷惘,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或者如何更在地化地活出信仰。這本書的「筆記」形式,感覺會比較貼近實際生活,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牧者在第一線、在每天的服事中,真實的思考和體會。我特別好奇,在當代台灣社會,充滿了各種價值觀的碰撞和快速的變遷,畢德生這些來自不同時空的牧養智慧,能不能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發?會不會有讓他針對現代社會的某些現象,有他獨特的觀察和提醒?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如何牧養」具體可行的方法,或是幫助我們釐清一些牧養的迷思,甚至是對於教會未來發展的願景,都能在裡面找到一些線索。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關於「牧養」的內容,更可能是一扇窗,讓我們能更深地理解一位偉大牧者的心靈世界,並從中汲取力量,用更成熟、更合乎聖經的態度,來面對我們自己的信仰生命和服事。

评分

《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這個書名,讓我直覺聯想到了一種充滿恩典和力量的旅程。畢德生,這位在華人教會圈內享有極高聲譽的解經家和神學家,他的牧養觀點,相信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並且深深植根於聖經真理。我特別好奇,這本「筆記」式的著作,是否能將他龐大而深邃的神學思想,轉化為更易於理解和應用的牧養原則?台灣教會在這幾十年來,經歷了快速的發展和轉型,從早期的宣教,到現在注重在地化、社會關懷,甚至面臨許多社會議題的挑戰。在這變動的時代,牧者的角色也越來越多元和複雜。我期待這本書能為台灣的牧者們,在面對當代牧養的種種困境時,提供一些跨越時空的智慧。例如,在資訊爆炸、人際關係虛擬化的今天,如何建立真實的門徒關係?在多元價值觀衝擊下,如何堅守聖經的權威,同時又能以愛和智慧回應?畢德生在書中會不會分享他如何從聖經中汲取力量,去面對這些挑戰?我也想知道,他的「翱翔」究竟是指什麼?是屬靈上的高飛,還是牧養事工的卓越?或者兩者兼具?總之,我認為這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讀的書,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看見牧養的異象,並在其中找到前進的力量。

评分

閱讀《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這本著作,對我而言,是一次深入探索「牧者之心」的旅程。畢德生,一位以其深刻的神學洞見和對聖經的獨特詮釋而聞名於世的牧者,他的「牧養筆記」,聽起來像是將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屬靈洞察,濃縮成一顆顆寶貴的珍珠。在台灣,我們經常面臨各種社會壓力,信仰的實踐往往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將牧養的真理活出來的具體方法。例如,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如何找到安靜的時間與神連結?在面對不同個性和需求的會眾時,如何展現出真誠的關懷和智慧?我尤其想知道,畢德生對於「牧養的本質」有哪些獨到的見解?他是否強調了牧養的「跟隨」而非「領導」?或者,他如何看待牧者在幫助信徒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撒種」、「澆灌」的角色?這本書的「翱翔」二字,也讓我聯想到一種不受限制、充滿自由的牧養境界。我期待能夠從中學習到,如何掙脫束縛,以更加開闊的心胸和視野,去承擔這份神聖的託付。對台灣的牧者和所有渴望在信仰上更深造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屬靈財富。

评分

《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這本書名,確實充滿了引人入勝的想像空間。畢德生,這位在世界各地都享有盛譽的牧者和神學家,他的牧養觀點,往往帶著一種深刻的屬靈洞察力,並且總是能觸及到最核心的生命議題。身為一個在台灣的基督徒,我常觀察到教會在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文化時,如何尋找最合宜的牧養策略。這本書的「40個筆記」,讓我聯想到一種精煉、濃縮的智慧,不必長篇大論,卻能直指問題的核心。我期待在書中能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建立健康的教會文化」、「如何培養下一代的屬靈領袖」的啟示。尤其是在台灣,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和信仰追求,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牧者如何有效地與他們溝通、連結,是一大挑戰。畢德生是否會分享他在此方面的經驗和見解?「翱翔」這個詞,也暗示著一種突破和超越。我很好奇,他所說的「翱翔」,是指在事工上的卓越成就,還是指在屬靈生命上的深度和廣度?又或者,是兩者兼備,並且能互相促進?我認為,這本書將會是一本引導我們思考牧養真諦、並激發我們在生命中向上提升的寶貴讀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