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常之道:唐代基督教历史与文献研究

真常之道:唐代基督教历史与文献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代基督教
  • 基督教史
  • 中国基督教
  • 历史研究
  • 文献研究
  • 宗教研究
  • 真常之道
  • 唐代宗教
  • 丝绸之路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明朝天启年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出土,掀起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研究热潮,时至今日,景教研究已不再是一个冷僻陌生的课题,近二十年的研究屡出,甚至在韩、日皆有景教研究会的成立。

  本书站在过去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试题再添新说与诠释。

  在历史上梳理景教的神学源流与脉络,以及景教做为基督教的一支「叙利亚东方教会」其底蕴与发展为何;此外,本书特别看重「内证」的思想脉络,在不脱离其叙利亚东方教会的特征下,做为现存文本的解读框架。

  如此,重新看待作为第一次入华的基督教派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思想、原有宗教及其他外来宗教产生互动,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相互借用、融合、竞争乃至对抗。本书不以景教宣教事业的成败与否来立论,而从「华夷之辨」的角度,剖析景教在中国政治主权下,如何产生一套相应的神学及信仰的实践。

  第一章简述历史上最早入华的基督教派叙利亚东方教会,其教派源流上可上溯耶稣时代的一世纪,及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之间分庭抗礼时期的五世纪。此一教派于七世纪初入中国,唐人先后以「波斯教」、「大秦教」称之,「景教」则仅见于叙利亚东方教会在中国所遗留的碑刻及经典。如何以最新的历史观点,重新盱衡与诠释叙利亚东方教会在唐朝中国所遗之经典,并重建他们在基督教三一论及相关神学思想的内容与汉语的掌握,为研究唐朝景教的重要课题。

  第二章描绘景教前身的叙利亚东方教会在进入中国之前,历史地理等相关背景,以及其在中亚地区的主要活动,包括在当时波斯和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以及阿拉伯帝国崛起等政治势力对抗中,如何生存与传播。

  第三章可再分为四个部分:1.研究景教碑若是从唐朝的碑石形制及造型的角度来看,呈现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并可使人了解景碑拥有者在唐代社会的地位和身分。2.景碑中「景」字的涵意,分析叙利亚东方教会入华后,在官方颁订的法定宗教名称「波斯教」、「大秦教」之外,又自订宗教名称「景教」的缘由。3.由景教研究考察唐政府的宗教管理。4.景教僧在唐的相关事蹟。

  第四章认为唐代统治者的宗教态度以及华夷的文化认同问题,是不能不留意的。本文认为景教的衰亡不仅是与佛教、道教、儒教的发展有关或在中国文化的适应问题上面,值得注意的是,三教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做为分析景教存亡的参照值,并且要注意宗教发展背后的社会思潮。

  第五章透过聂斯多留的遗着The Bazaar of Heracleides,探讨其「二性论」的神学思想,辨析安提阿学派与亚历山大学派之间基督论的争论,以除去异端的偏见,给予客观的评价,并追溯景教神学的源流,重新评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第六章研究文本《序听迷诗所经》大概是景教文献中最早期的作品之一,最早是由日籍汉学家羽田亨在1926年刊佈,后世有许多相关研究,亦有学者提出恐非真蹟,笔者认为必须从外证的角度甄别文书是否原抄或作伪,也应谨慎考释内文有无乖违基督教之神学与教义。若研究结果证明非伪作,更应思考此经的历史地位与重要性。

  第七章探讨做为景教经典之一的《志玄安乐经》除了拥有极富修身与提升灵性的内容之外,也针对熟悉佛化道教经典者的言论,借着佛教字眼与佛化概念,将道家的智慧、冥想加以转化为景教的教义与实践。

  第八章主要分析「花府君公墓志铭」及「安氏夫人墓志铭」,墓主花献家族为汉人景教徒的可能性。这两方墓志在文化上提供了一个汉人景教徒家庭生活史的有关讯息,从花献夫妇所葬之处又结合景教经幢来看,大概可以推估洛阳感德乡栢仁村于九世纪时是一个拥有不少景教徒的村落,也是他们迁葬的一个主要地区。

  第九章对陜西省周至县塔峪村大秦塔的考察分为两部分,首先对现今中国仅存唐朝景教的建筑遗迹做最新的考察记录;其次对所做的记录资料与近代学者的研究加以分析和研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许序
第一章 历史、文本、语言、诠释:景教研究综述
第二章 景教东渐中国前的活动
第三章 景碑与景教
第四章 从夷到夏:文化的对话与碰撞
第五章 景教神学思想源流考:聂斯多留的基督二性论
附录一  《天主教与叙利亚东方教会共同基督论之宣言》
第六章 论景教《序听迷诗所经》之救世思想与经名再议
附录一 《序听迷诗所经》(敦煌秘笈版)
第七章 论景教《志玄安乐经》的安乐之道
附录一 《志玄安乐经》(敦煌秘笈版)
附录二 《志玄安乐经》敦煌秘笈图版
第八章 洛阳汉人景教徒的新发现─花献、安氏夫妇神道墓志考
附录一 唐故左武卫兵曹参军上骑都尉灵武郡花府君公神道志铭
附录二 唐故安氏夫人墓志铭
附录三 拓片图版
第九章 景教大秦塔的踏勘与评析
附录一 大秦塔考察照片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许序

  2012年以前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往往被视为香港的大学入学试。其中的中国历史科试卷二专史,设有宗教传播部分,景教则连同摩尼教、祆教和伊斯兰教,列入考核范围。但自新高中学制实施后,新设的香港中学文凭试中国历史科,剔除了唐代外来宗教传入及其流佈的课题,关于唐代的宗教传播,就只保留了佛教与中国文化交融的部分。从此,景教不再是公开考试的考核范围。

  至于大学方面,由于景教在华传播史并非显学,较少学者从事这一课题的研究,故香港各大专院校的历史和宗教研究的本科课程,均未开设景教专史,就算是唐史,也鲜有提及景教的发展。景教虽属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史的一部分,但亦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教会的误解与偏见(关于这一点,作者于本书第五章──〈景教神学思想源流考:聂斯多留的基督二性论〉有详细的讨论),致使香港的神学院校都较少触及此一课题。

  过去虽曾有学者考证景教历史,但均为零星片断,实不如《真常之道:唐代基督教历史与文献研究》来得全面、系统和深入。昶兴学长舍易取难、舍杂取专,穷十数载精力专注于基督宗教首度入华的历史研究,对前人学者的着述的一些误义加以辨明;亦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志玄安乐经》和《序听迷诗所经》等景教经典慎密斟酌,综其要义,铨其异闻,详而不烦,首尾井然,一览为悉。

  去年香港爆发「雨伞运动」,官方随后认为运动乃根源于香港学生「对中国历史缺乏认识,导致国家民族观念薄弱」,故需「拨乱反正」,加强中国历史教育。现时香港中学的初中中国历史科,是以不同的课程模式施教:88%学校的中国历史是独立成科;4%学校则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合併;亦有8%学校把中国历史纳入综合人文科施教。为此,有意见主张香港应效法大陆地区,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课程合併,以中史为中心,世史为辅。故近月香港对于历史教育何去何从,出现很大的争议。若摒除政治考虑,纯粹以历史教育的角度看,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探究中国历史的发展,方能理解不同族群、不同地域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学习历史不应止于「中史为中心,世史为辅」,为要培育学生成为世界公民,以持平、谦恭的态度,透过学习历史,认识中华民族作为世界的一员在人类发展中的贡献和责任,也是必须的。

  昶兴学长的着作便是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探究中国历史发展的典范。认识景教,若单纯以中国历史为中心,没有世界历史的学问教养,没有对叙利亚东方教会历史有所认知,是不可能看见景教在华发展的实相。昶兴学长便是以此自觉之心,投身于景教历史研究。就如本书第六章──〈论景教《序听迷诗所经》之救世思想与经名再议〉一文,即对《序听迷诗所经》的经名作严谨考证。过去羽田亨、赵璧础、林悟殊等学者,均以为「迷诗所」即为「弥施诃」(即今天我们所讲的「弥赛亚」)。昶兴学长却独不採此说,学长重新斟酌史料,并将之与叙利亚语和东方教会历史参互考订,将传闻异辞加以删削,更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上,勇于提出新说,指出「序听迷诗所」之经名意义应为「义者中保」之意。故我认为此文是昶兴学长十数载景教历史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着述。

  自1998年昶兴学长亲身前往陜西周至县塔峪村的大秦塔考察,后写成〈景教大秦塔的踏勘与评析〉(即本书的第九章)一文开始,我都是他的论文的第一位读者。学长对唐朝基督教历史的了解既深且广,作为晚辈的我根本没有资格作出挑剔,说三道四;却能跟学长共同讨论书中的每一个课题,见证多个前人所未发的立论的诞生过程,倍觉荣幸。

许颂声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公开考试委员会委员
2015年2月10日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历史、文本、语言、诠释: 景教研究综述
 
基督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关于它在西方的传播过程, 教会史家已有十分深入的研究,所得成果丰硕。然而古代基督教在亚洲之中亚、东亚传播的研究情况,由于资料的贫乏、来源的渠道有限与解释的不足,并且学者们的注意力大半集中在西亚一隅,对于基督教在中亚和东亚的传播情况,在过去有很长的时间未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和研究。
 
直到十七世纪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出土,中国中古基督教才开始真正引起中西学者的广泛讨论。在明朝天启五年 (1625)西安附近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使当时的在华耶稣会士如阳玛诺 (Emmanuel Diaz, 1574–1659)、艾儒略 (Giulio Aleni, 1582–1649) 等大为震惊,也吸引当时奉教的士大夫如李之藻 (1565–1630)、杨廷筠 (1562–1627) 等注意,纷纷发表文章引证或作介绍,而耶稣会士更将之介绍到欧洲,引起广泛回响,因为若能证明基督教早在唐朝已传入中国,这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宣教事业将是很大的鼓舞。
 
以叙利亚语为教会主要语言的叙利亚东方教会 (The 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 众所周知是最早入华的基督教派, 在历史上曾披上异端的污名,其教派源流上可上溯耶稣时代的一世纪,及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之间分庭抗礼时期的五世纪。此一教派于七世纪初入中国,唐人先后以「波斯教」、「大秦教」称之,「景教」则仅见于叙利亚东方教会在中国所遗留的碑刻及经典。学界惯以「聂斯多留派」(Nestorians,有译聂斯脱里派)称此教派,因该教派承袭聂斯多留 (Nestorius, 380–451) 之基督二性论 (Dyophysite) 观点,聂斯多留在431年举行的「以弗所会议」(Council of Ephesus) 被判为异端。这也导致对其在中国所遗经典的研读与诠释,有时难免视之为基督教异端作品的偏见。
 
事实上,1994年11月11日教宗若望保禄二世 (John Paul II) 与叙利亚东方教会的主教长玛定哈四世 (Mar Dinkha IV) 签署了《天主教与叙利亚东方教会共同基督论声明》(CommonChristological Declaration between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重新对基督论的认信展开对话与互认,并结为姊妹教会;更重要的是,罗马天主教承认过去在基督论位格与信条上的争论导致咒诅(聂斯多留)及分裂, 重新承认叙利亚东方教会的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常之道:唐代基督教历史与文献研究》,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穿梭时空的学术探索。我一直对中国历史中那些相对边缘但又至关重要的文化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 唐朝,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吸引了无数来自西方的使者、商人和传教士。基督教的传入,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它如何在当时中国社会,特别是宫廷和民间,留下痕迹?这本书如果能从文献的角度,比如那些零散的记载、碑文,甚至是与其他宗教文献的比较中,为我们揭示唐代基督教的真实面貌,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基督教的教义如何在唐朝的语境下被理解和传播,以及它如何与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发生碰撞与融合。

评分

读到《真常之道:唐代基督教历史与文献研究》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以及那些远道而来的异域风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宗教发展史抱有强烈的兴趣,尤其是在那个文化交融的时代,外来宗教是如何在本土土壤上生根发芽,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这本书如果能详细介绍唐代基督教的传播路径、教义在中国的本土化改造,以及它与当时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那将是非常吸引人的。我特别好奇,当时的士人、官员、普通民众是如何看待基督教的?他们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新的信仰,一种文化现象,还是别的什么?这本书能否通过文献的梳理,展现出当时人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并且从中折射出唐朝社会独特的文化包容度和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常之道:唐代基督教历史与文献研究》,光听名字就觉得很学术,也很吸引人。我一直对唐朝那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充满好奇,各种外来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基督教的传入和发展更是其中一个非常神秘的章节。虽然我对基督教的教义本身没有特别深入的研究,但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一个外来宗教如何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立足,并且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这本身就很有意思。 我尤其关心书里面会不会提到一些具体的史料,比如当时的碑刻、文献,甚至是壁画、器物上的痕迹。唐朝有那么多著名的寺庙,有没有可能在这些建筑遗址中找到与基督教相关的线索?比如景教的传入,书里会不会详细考证它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通过什么途径传播,以及在当时受到了怎样的对待?我猜想,当时的传教士肯定也要学习中国的语言,甚至要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传播教义,这其中的过程一定充满了挑战和智慧。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这些细节,提供一些过去鲜为人知的文献考证,那绝对是令人期待的。

评分

《真常之道:唐代基督教历史与文献研究》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一种跨文化的对话,一种历史的沉淀。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不在于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而在于它能揭示人类文明发展中那些意想不到的联系和变迁。唐朝,那个辉煌的时代,开放与多元是它的标签,而基督教的传入,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注脚。 我个人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被长期忽视或者解读的空间。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地梳理唐代基督教的文献,比如一些零散的记载、碑文,甚至是通过与佛教、道教的比较来理解其在当时社会的定位,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一点一点地发掘出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珍贵信息,并且用清晰、严谨的论述呈现出来。

评分

《真常之道:唐代基督教历史与文献研究》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庄重而又深邃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历史的细枝末节和文献考证非常着迷,特别是关于那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曾经存在过,但又逐渐淡出主流视野的文化现象。 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唐代基督教(比如景教)的传入、传播及其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生态中所扮演的角色,那将是非常吸引我的。我特别希望它能详细解读一些重要的唐代基督教文献,比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并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分析基督教在与中国本土宗教(如佛教、道教)互动中所产生的融合、冲突与影响,从而展现唐朝那个多元文化交融时代的复杂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