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上帝的知与爱:奥古斯丁、波拿文土拉、库萨及约翰卫斯理的观点

论对上帝的知与爱:奥古斯丁、波拿文土拉、库萨及约翰卫斯理的观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奥古斯丁
  • 波拿文土拉
  • 库萨
  • 约翰卫斯理
  • 神学
  • 哲学
  • 宗教
  • 基督教
  • 中世纪哲学
  • 近代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信仰与理性有何关系?学术与教会之间又是如何?

  本书所重点为借由神论的观点来讨论信仰与理性之相关之处,内容集中在论述几个神学家对于认识神与爱神的相关。认识神包括对神的属性与作为,对神的话语与护理寻求理解,爱神则包括对神的信、望、爱。

  书中选取教会历史中四个重要的神学家:教父时期的奥古斯丁、中世纪的神学代表之一波拿文土拉、作为中世纪末跨入新时代门槛的库萨,以及新时代十八世纪的约翰.卫斯理,从他们的论着中对上帝的知与爱的观点予以梳理,盼望能提供关注理性与信仰的整合的基督徒更多思考的材料,并期待能因而更加渴慕知神、爱神。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论对上帝的知与爱:奥古斯丁、波拿文土拉、库萨及约翰卫斯理的观点》的图书简介,不包含任何关于该书实际内容的描述,而是围绕其主题和可能的学术背景进行延展和构建的详细介绍: --- 书名:论对上帝的知与爱:奥古斯丁、波拿文土拉、库萨及约翰卫斯理的观点 主题探讨与思想脉络的深度发掘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广阔的理论框架,用以审视西方思想史上关于“认知”与“情感”在通向上帝这一终极实在过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我们聚焦于四位在神学、哲学与灵性实践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巨匠——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波拿文土拉(Bonaventure)、尼古拉斯·库萨(Nicholas of Cusa)以及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本书并非对这四位人物著作的简单罗列或比较,而是一次深刻的智识探索之旅,旨在揭示他们如何从各自独特的历史语境、哲学预设和灵修传统中,描绘出人类心智(mens)与神圣本体(Deus)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图景。 在探讨“知”(scientia 或 cognitio)的范畴时,我们首先考察了知识的层次性与局限性。从奥古斯丁对“光照论”的精细阐述,到库萨对“无知之学”(Docta Ignorantia)的辩证推进,再到卫斯理对圣洁经验中理性作用的界定,本书尝试穿透表面的教义差异,挖掘其背后共同面对的“本体论难题”:有限的心灵如何能够真正把握无限的存在?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知识的获取是否必然需要某种先决的心灵状态,例如谦卑、顺服,或是内在的净化。这种“知”不仅仅是命题式的真理陈述,更是一种存在性的转化,一种在理解中实现自身完善的动态过程。 紧接着,本书深入剖析了“爱”(caritas 或 amor)在神人关系中的决定性地位。爱,作为人类情感光谱中最具能动性的力量,被视为连接有限个体与无限善(Summum Bonum)的桥梁。波拿文土拉的“心灵的攀登”(Itinerarium Mentis in Deum)提供了一个结构严谨的路径,说明爱如何引导心灵穿越感官世界、理性界限,最终抵达超越性的合一。卫斯理的“成圣”概念,则将爱置于实践伦理的核心,强调爱是得救恩的活生生的体现,而非仅仅是理论上的认同。本书将检验,在这些思想体系中,爱究竟是一种情感的冲动、一种意志的定向,还是一种在恩典作用下的内在状态的重塑。 跨越时代与传统的对话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勇敢地将不同历史阶段和神学传统的代表人物置于同一讨论场域中。奥古斯丁奠定了西方基督教对恩典与意志的基础理解;波拿文土拉继承并发展了托马斯主义的哲学框架,同时注入了浓厚的柏拉图主义与亚古斯丁式的内向性;库萨则以其晚期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和对“矛盾统一体”(coincidentia oppositorum)的洞察,预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转向;而卫斯理则代表了早期现代在宗教复兴运动中,对个人经验、道德实践与社会责任的重新强调。 我们不仅仅是比较他们对“上帝”的定义(如本体的、三位一体的、创造者的),更是研究他们对“人”的理解——即人作为受造物、作为堕落者、作为被救赎者的状态。如何在对上帝的认知中保持敬畏,又如何在爱中实现个体的自由与圆满,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张力。 知识论与实践哲学的交汇点 本书将采用一种整合性的研究方法,将形而上学的探讨与实践神学的要求相结合。例如,我们探讨了“信心”(fides)在认知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对于奥古斯丁而言,信心是理解的前提(credo ut intelligam);对于卫斯理而言,信心是确信救恩的必要条件。这种认知与情感的辩证关系,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动力。 此外,本书也关注这些思想家对“异端”或“异见”的态度,这间接反映了他们对知识边界的划定。当认知触及极限时,爱是否成为最后的诠释权杖?当经验的深度超过语言的承载力时,个体如何保持其灵性上的正统性?这些问题引导我们深入考察,在追求神圣真理的道路上,理性、启示、经验和意志共同构筑的复杂迷宫。 本书的结论将尝试勾勒出一条从早期教父思想到现代复兴运动之间,一条关于“知与爱”的持续演变的主线,突出不同时代对人类有限性与神圣无限性关系的独特回应,为当代对信仰、知识与个人道德成熟度的探讨,提供深厚的历史与哲学参照。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丽娟(Li-Chuan Lee)


  中华福音神学院神学硕士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神学博士
  曾任台北长春礼拜堂全职传道
  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主编
  创欣神学院专任教师
  卫理神学院专任教师
  现任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着有《诠释神学:与存在相属的神学》(台北:台湾基督教文艺,2010)
  《神学的发生:方法论、神论、人论》(新北市:校园,2014)
  主编《成为基督徒:祁克果神学》(台北:台湾基督教文艺,2011)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部奥古斯丁

第一章奥古斯丁生平以及重要神学思想
第二章真理的寻求:神圣光照论
第三章认识上帝与认识世界
第四章对上帝的信、望、爱与知

第二部波拿文土拉
第一章波拿文土拉生平与重要神学思想
第二章波拿文土拉的认识论
第三章波拿文土拉的密契神学
第四章论对上帝的知与爱

第三部库萨的尼古拉斯
第一章库萨生平与重要神学思想
第二章库萨的认识论与神学方法
第三章库萨的否定神学与对真理的追求
第四章对上帝的爱与知:在上帝的观看中专注上帝

第四部约翰卫斯理
第一章卫斯理生平与重要神学思想
第二章「一本书的人」:理性与圣经
第三章神的护理与自然神学
第四章对上帝的爱与知:基督徒的圣洁与完全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长久以来是更正教神学讨论的议题,有时也成为教会中产生争议的观点。教父特土良提出着名的语句:「雅典到底与耶路撒冷有何相干?学术和教会之间有何一致之处?又异端与基督教之间?」(见Tertullian, Prescription against Heretics, Chap. 7)还有后代的法国数学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在一次夜里神祕的信仰经历之后所记下的感想:「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不是哲学家和学者的神。」(见Blaise Pascal, Mémorial 913)都成为支持信仰与理性反对者的理由。

  本书所讨论的却是要指出,信仰与理性有其重要的相关之处,其基本的方法论是在于神论的观点。如果人接受圣经所启示的神是超越的(transcendent)也是内在的(immanent),是那位「诸天诉说祂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的神(诗19:1),也是那位「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给他们显明。」(罗1:19)则不当排除或否认理性在信仰的议题上佔有极重要的位置。只是,一个基督徒会与奥古斯丁和安瑟伦同一个观点而说出:「信才能理解。」

  本书虽然是针对信仰与理性这个大方向而着作,但内容将会集中在论述几个神学家对于认识神与爱神的相关。认识神包括对神的属性与作为,对神的话语与护理寻求理解,爱神则包括对神的信、望、爱。两千年来,许多神学家对这些论题有许多造就灵性的论着,可惜碍于语言、思想背景的不同,在华人神学界和教会界关注、应用这些典籍的机会不多。反倒是在大学的哲学系,或是当前中国大陆人文学界出于对欧洲文化的向往,对过往的基督教神学典籍有较多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基于学术理论上的探讨,较少对教会的牧养以及基督徒的灵命培养方面有所关注。

  本书选取教会历史中四个重要的神学家,从他们的论着中对上帝的知与爱的观点予以梳理,盼望能提供关注理性与信仰的整合的基督徒更多思考的材料,并期待能因而更加渴慕知神、爱神。教父时期的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354-430)、中世纪的神学代表之一波拿文土拉(Bonaventura, 1221-1274)、作为中世纪末跨入新时代门槛的库萨(Nicholas Cusanus, 1401-1464)以及新时代十八世纪的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这四位神学家都十分重视信仰和理性在基督徒生活中的相伴,各从其时代的思想背景,以清晰的论理陈明。本书写作的进路是在每一部以介绍该神学家的简略生平和重要神学观点开始,接着各以三章探讨该神学家相关于此议题的代表论点。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以及改教运动后的更正教和罗马公教神学研究者共同喜爱的一位神学家。在他信主之前,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极深,信主之后,他清楚的以圣经所启示的三一神为其神学根基和目标,但其着述中仍时可看见借助或运用新柏拉图主义思想所陈述的神学内容。理性与信仰在奥古斯丁并非是对立、不相干或不相容的观点。《忏悔录》是奥古斯丁最普及的着作,在该书他论及神「创造的道」与「救赎的道」-即圣子基督-与人认识世界和人认识神的话/道的关系。而在他的另一本小书《论基督教教导》以及大作《三一论》中,奥古斯丁都曾论道,人应当「使用」世界上的各样事物,包括各个学科的知识,以为要「享受」认识三一神的真理。 这也是他所提倡的释经和神学的目标,认识神的话的目的是在于享受神,且能爱神而后爱人。

  奥古斯丁这种将对神的「知」与「爱」视为一致之观点,十分影响中世纪神学研究的进路。波拿文土拉被视为中世纪奥古斯丁-柏拉图神学传统的发扬者,在他的论着中,一方面,他注重论述基督-逻格斯作为人的理性、世界的创造之根源,而提倡借由对神所造的万物、自然之认识来认识神,使之成为引导我们向着与上帝合一之路;但另一方面,波拿文土拉也强调,理性以及万物都只是神的映象,是神的痕迹,人必须转向自己的心灵,借着从神而来的光照,人才能够一步步通向认识神、爱神的境界。因此,波拿文土拉更是以他的密契主义观点着名。

  库萨的尼古拉斯是介于中世纪末期至新时代/现代之间的一位德国枢机主教、教会律师、神哲学家以及教会改革者。他在法学、哲学、神学、数学,天文学方面的训练和学识,丰富地表现在他的神哲学着述中。一方面,它们是带有清晰条理的陈述,另一方面,却也具有古希腊哲学对形上(metaphysic)的讨论所持有的神秘。如同奥古斯丁,库萨将知与爱结合在人与神最亲密的关系当中。神子耶稣是神与人的中间者,是人的灵能认识万物的光,是万物的主。父神创造万物,一切的设计在神子里面,基督也是万物次序的根源。认识神的知识在库萨因而是与认识万物次序的知识相关联,不只是对外界次序的认识,对自我内在的认识也包含在认识被造的次序当中。库萨的神秘思想如同波拿文土拉,是以信和爱为前提,继而在智性/理性的脉络中发展的密契主义。

  约翰卫斯理所处的时代是欧洲启蒙主义与理性思想挂帅的时期。对照于路德和加尔文,一方面,约翰卫斯理的神学思想主要是英国教会安立甘宗的背景,而他也特别受到路德惟独恩典的教义以及莫拉维亚弟兄会的敬虔主义影响;另一方面,路德与加尔文所处的时代,基督教尚未面临十七世纪风起云涌的,理性、科学与信仰尖锐对立之挑战。当时两位改教家所面对的主要是罗马公教的偏差,以及中世纪神学深受哲学思想影响而走向繁复,因此他们在神学中更多高举恩典而批判本性(nature)。但是,在他们之后,十七世纪开始至如今,理性、自然与信仰之间的张力随着科学、科技不断日新月异地发展,已普遍成为教会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约翰卫斯理处在这样的挑战之中,也勇于面对这个挑战。在他的事奉过程,重视理性也重视对科学常识和其进展的掌握。

  如同波拿文土拉以及库萨,约翰卫斯理也认为,认识神所造的万物以及其次序能引导我们更加的认识神。但约翰卫斯理也同样坚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神才是基督徒信仰的方向,而这也是他所提倡的「基督徒的完全」的精义。基督徒的完全主要不在于检视其是否于道德上完美,而是在于「心受割礼」,亦即尽其所能热情爱主、以主为生命的终极目标之意。处于新时代的后期(或称为后现代)的教会和约翰卫斯理所面对科学对于信仰的挑战较为类似,他对神的知与爱在神学和信仰生活上的协调,可以提供我们比从路德及加尔文有更近一步的观点和方法。

  由于笔者曾在神学院任教,因此也期待此书对神学教育有所贡献。据笔者的观察,神学教育最困难之处在于,许多人上过神学课程之后,在其观点中对神的「知」与对神的「爱」仍是两回事,尤有甚者,「知」愈多,「爱」愈少。台湾教会至今普遍的现象是不愿意在智性上更多「知」神,排斥较进深探讨的神学思想,尽量简化神学,只愿寻求个人生命中更多对神的「经历」。对神的「爱」因而是建立在「感性」的层面,这可以由许多普遍被咏唱且大受欢迎的现代诗歌看出。过去,路德时代的噶哈德(Paul Gerhardt)以及英国奋兴时代的查理斯卫斯理,他们写作的诗歌歌词总是具有丰富的神学内涵,能够引导人在敬拜时以知、以爱来回应神。笔者期望,借助于这四位处于不同教会时期的神学家之理性与信仰的观点,能够对当今教会事奉的牧者、在学的神学生以及基督徒知识份子在从事神学反思时,有所助益,尤其在反省科学理论与信仰的关系之立场,能提供更积极正面的看法。而更多认识这些神学家对神的「知」与「爱」的协调,能帮助学习中的神学生融合神学知识于灵命之中,也能帮助牧者在传讲以及餵养灵粮之时,更知道如何教导信徒面对生活的世界,能将信徒带到神面前,渴慕认识主、爱主。正如这四位神学家所强调的,一个人知主、爱主自然乐意爱人,二者是基督信仰的标竿。这也试笔者着述本书最深切的用意。

  然而,笔者对本书也带着另一种期待,正如前文提及,许多从事哲学以及对基督教文化具有研究热忱的人,对于这四位神学家,或者至少是前三位,都不陌生,甚至已经涉猎其中而有比笔者更为深入、精辟的研究。祈愿本书的内容能够提供这些读者另一个探知进路,得以认识这四位神学家之所以能在理性方面有精湛的论述,全然是基于他们对神的敬虔与爱而发展。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奥古斯丁生平以及重要的神学思想
 
奥古斯丁与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
 
奥古斯丁在33岁归主之前一年开始阅读柏拉图主义的着作,深受其理论的吸引。日后在他的神学作品中,曾提及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丁(Plotin)以及柏菲留斯(Porphyrius)的观点。新柏拉图主义由第三世纪的普罗丁开始,是对柏拉图主义的新诠释,并融合了斯多亚主义、亚里斯多德主义以及毕达哥拉斯主义的部分观点。与神学较有关系的是,第一和第二世纪时的柏拉图主义将形式(forms)或称理念(ideas)置于超越的第一原则之中,使之因而具有神圣心智。初代基督教使用这种观点为基础者,将之应用在肯定神学(positive theology)以及神的护理的陈述。但是第三世纪开始的新柏拉图主义反对这种观点,认为第一原则「一」、「善」超越一切的存在以及思想,受此观点影响的基督教神学则朝向否定神学(negative theology)的进路。 迦帕多家三教父、奥古斯丁、伪丢尼修斯、以及中世纪许多神学家,包括阿奎纳都有此否定神学的思想。
 
普罗丁在他的着作Enneads中将宇宙描述为由「一」发出来的实在性次序,这超越、无限的「一」的智性(nous)向下以它的形式发展出灵魂,以它各种的经验及活动发展出身体。「一」既是包含由它所发出来的万物,但同时「一」也是全然超越于万物的。「一」也是「善」,万物由它的心智发出,赋予它们的生存,因而万物也怀着向着它的意愿,在沉思中渴望回归到它。 人的灵魂位于比动植物更高的次序,不只像动物般可以调度自己的身体,而且也能够理性地思考。当人的灵魂愿意沉思之时,愿意思想「一」、「善」之时,灵魂是处在最好的状态。因此,对普罗丁来说,回归「一」、「善」,是经由人从事智性的活动,亦即哲学,使自我能觉醒而实现。而这也是人至高的幸福、快乐,亦即在智性思想中与「善」合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及书名本身,散发出一种古典而厚重的学术气息,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可以捧在手里,慢慢品读的神学经典。奥古斯丁,这位教会的拉丁教父,他的思想深邃而广博,从哲学到神学,再到对人类心性的洞察,总是能让人醍醐灌顶。我尤其好奇他在书中会如何阐述“认识上帝”的路径,是经由理性思辨,还是通过内心的体验?波拿文土拉,这位中世纪的方济各会士,他的作品常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对“爱”的描绘尤为动人,我期待能在书中看到他如何将“爱”作为通往上帝的桥梁。尼古拉斯·库萨,他的“负面神学”和“信仰的谦卑”理论,一直是我神学阅读中的一个难点,但同时也极具吸引力,他是否会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揭示一条不同于传统路径的认识上帝之路?而约翰·卫斯理,他的神学思想更注重个人与群体在信仰中的实践,特别是他对“圣洁”的追求,如何与前面几位神学家对“爱”与“知”的理解相呼应,这点让我非常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这几位伟大的神学家汇聚一堂,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各自的独特贡献,以及他们对于“认识上帝”和“爱上帝”这一永恒命题所提供的丰富视角。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陈列中瞥见这本书时,它散发出的学术光芒和沉甸甸的份量,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书名“论对上帝的知与爱”直击核心,而列出的几位神学家,奥古斯丁、波拿文土拉、库萨、约翰·卫斯理,更是各个时代的翘楚,他们的思想跨越了千年,连接着不同的神学传统。我对于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所构建的宏大叙事,以及他如何将哲学与信仰融合的智慧,一直充满敬意。波拿文土拉的著作,则以其精妙的结构和充满灵性的语言,将对上帝的爱描绘得如同一场心灵的朝圣。库萨,这位思想的巨人,他“知识的无知”的辩证法,总是能挑战我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思考认识上帝的真正边界。而约翰·卫斯理,这位身体力行的布道家,他的神学思想充满了活力和实践性,我特别想了解他如何将“爱”与“知”融入到信徒的日常生活中,如何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实践信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引导我理解这四位神学家在“认识上帝”的路径上,以及在“爱上帝”的实践中,各自的贡献和演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信仰深度和广度的全新认知,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与上帝的关系,以及如何能以更成熟、更深邃的方式去认识祂、爱祂。

评分

坦白说,在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硬核”的神学著作,读起来可能会有些晦涩难懂。毕竟,奥古斯丁、波拿文土拉、库萨这些名字,在我印象中总是和复杂的哲学论证、艰深的拉丁文原著联系在一起。然而,书名中“知与爱”这两个词,又带着一丝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也许并非只是纯粹的理论探讨,而是有更深的关于人如何理解上帝、如何去爱上帝的实践性意义。我个人对神学理论的兴趣并非特别浓厚,但我对那些能够触及心灵、引发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能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这几位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神学家的思想精髓呈现出来。特别是约翰·卫斯理,他的教会在台湾也有相当的信众,我对他的神学思想和传教理念一直抱有好感,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安排他的部分,是否会侧重于他强调的“悔改”、“重生”和“成圣”等实践性的教义。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梳理,让我能够理解不同神学家是如何从各自的时代背景和哲学立场出发,来探讨“认识上帝”和“爱上帝”这两大核心议题的,并且希望它能为我在信仰的道路上提供更多的思考维度。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哲学与神学的重量,光是看到“对上帝的知与爱”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在书店里驻足,好奇这背后究竟蕴藏了多少关于信仰深度的探讨。奥古斯丁、波拿文土拉、库萨以及约翰·卫斯理,这几位名字在西方神学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历经千年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足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追寻者。我尤其对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那份对上帝近乎孩童般纯粹又深邃的爱,以及他如何从罪恶中挣扎、最终在信仰中找到慰藉的历程感到着迷。而波拿文土拉,这位“神学小王子”,他的作品总是散发着一种温暖而诗意的光辉,将哲学思考与灵性体验巧妙地融合。至于尼古拉斯·库萨,他的“无知之知”理论,挑战了传统认知,将人引向一种超越理性认知的对神性的体悟,这一点尤其让我感到好奇,想知道他在书中是如何阐释的。最后,约翰·卫斯理,这位卫理公会创始人,他的神学思想更注重实践与经历,强调个人在救赎中的积极参与,这与前面几位古典神学家的视角又有所不同。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深入理解这几位伟大思想家在“知”与“爱”这两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复杂的命题上,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更希望能从中获得启发,重新审视自己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这份“知”与“爱”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中。

评分

光是书名中的这几位神学家的组合,就足以让我在书架前停下脚步。奥古斯丁的深刻内省、波拿文土拉的灵性诗篇、库萨的超越性思辨,再加上约翰·卫斯理的实践性福音,这简直是一个“思想的盛宴”!作为一名对基督教思想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神学家的观点非常好奇。奥古斯丁的“恩典论”和“原罪论”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波拿文土拉是如何在他精巧的神学体系中安顿“爱”的地位的?尼古拉斯·库萨那“一切皆可能”的上帝观,又是如何挑战当时的神学界限的?而约翰·卫斯理,他是否会将他的“实践神学”与前几位古典神学家进行对话?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对这几位思想家的核心观点进行辨析,找出他们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张力,也希望它能引导我理解“知”与“爱”在神学上的辩证关系。例如,是先有对上帝的“知”,才能生出“爱”?还是“爱”是认识上帝的起点?或者是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为我解答这些困惑,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激发我自身的属灵思考,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认识上帝”和“爱上帝”的真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