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子民的伦理学:重现申命记中的恩典社会

上帝子民的伦理学:重现申命记中的恩典社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ristopher J. H. Wright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旧约神学
  • 申命记
  • 恩典神学
  • 社会伦理
  • 圣经伦理
  • 旧约伦理
  • 上帝子民
  • 社会正义
  • 圣约神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敬拜神的子民必注重公义与怜悯
关心弱势与邻舍,是摩西对以色列人最后的赠言

  阅读申命记,发现恩典群体的社会伦理学!

  一直以来,阅读申命记中的例律典章,
  总带给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无限疑惑困扰。
  为什么要读申命记?旧约律法适用于现今的教会吗?
  怎么适用?如何适用?洁净的条例需要遵守吗?
  种种怀疑,使我们几乎丧失阅读申命记的理由。

  着名旧约学者莱特告诉我们,
  其实申命记的经文和我们息息相关,
  因为整本书卷,其实是在阐明神深切的心意,
  要其子民活出满有恩典的群体生命。
  所有看似严格的伦理要求,貌似霸道的律法规条,
  都是在帮助当时的以色列社群体现社会公义,
  以此表明他们所敬拜的,是怎样的一位神。

  当申命记的律法展现上帝行公义、好怜悯的性情,
  我们看见经文所展现的社会型态可作为一种恩典的伦理模范,
  这伦理模范呈现动人的活力,能形塑我们的伦理和宣教宗旨,
  帮助我们活出应有的生命素质,在列国面前作雅巍的子民。

  如果说本书所陈述的内容有何新颖之处,那主要是着眼于探讨申命记在宣教学方面的适切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本圣经都与宣教相关——神在祂的世界宣教,神的子民在列邦中宣教。然而,申命记在以下几方面尤其蕴含丰富的含意,并有深入的反思:作神的子民有何意义?能够认识永生的神有何意义?在万民的注视之下,迎难而上,按着对神的认识行事为人,有何意义?当今文化充斥着偶像崇拜的风气,凡希望在这样的处境中持守独特圣经信仰的人,都能从申命记中汲取到许多教训。
--摘自作者序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上帝子民的伦理学:重现申命记中的恩典社会》这本书的图书简介,该简介力求详细,内容完全围绕本书的预设主题展开,不包含任何其他无关信息,力求自然流畅: --- 图书简介:上帝子民的伦理学:重现申命记中的恩典社会 重塑信仰共同体的蓝图:申命记视野下的伦理重建 在当代社会伦理日益碎片化、个人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坚实、有力的道德框架来指导群体的生活与福祉。《上帝子民的伦理学:重现申命记中的恩典社会》一书,深入挖掘了《申命记》这部旧约中至关重要的律法书的核心精神,旨在为一个现代的信仰共同体——教会和社会——提供一套完整、系统且充满恩典的伦理学基础。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申命记并非仅仅是律法的堆砌,而是一部充满叙事张力、基于盟约关系的“伦理宪章”。它清晰地描绘了上帝的子民在被拯救之后,应当如何具体地生活,以彰显其救赎者的属性。作者摒弃了将申命记视为僵硬、律法主义条文的传统解读,转而将其置于“出埃及”的宏大救赎历史叙事中,强调恩典是伦理的前提,而非结果。 第一部分:恩典的根基——“你们是蒙恩的子民” 本书首先对申命记的叙事结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摩西在约旦河东岸对新一代以色列人所做的回顾,本质上是对上帝信实之爱的反复宣告。这种爱,即“耶和华为你们所行的那一切大事”,构成了所有伦理要求的基础。 我们详细探讨了申命记中“认识上帝”与“遵守诫命”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伦理行为不是为了赚取上帝的悦纳,而是对上帝已经赐予的、不配得的恩典的自然回应。其中,对“记念”这一主题的深入剖析尤为关键——记念上帝的作为,是防止子民陷入遗忘和自满的属灵纪律。这种“记念的伦理”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将自己视为被赎回的、拥有特殊身份的群体。 第二部分:社会形态的重塑——恩典社会的内在逻辑 申命记对社会结构的要求,是本书的重点之一。它提供了一套彻底颠覆当时近东社会普遍存在的权力、财富和身份等级制度的蓝图。我们着重剖析了以下几个关键的伦理支柱: 1. 关怀弱势群体的神圣命令: 申命记对孤儿、寡妇、寄居者(外邦人)的保护,绝非慈善的附加品,而是对上帝子民身份的核心测试。书中阐释了“因为你们在埃及为奴仆”这一身份记忆如何转化为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彻底接纳与经济上的慷慨支持。这要求当代的教会和社会,必须将对最脆弱成员的关怀置于首位。 2. 经济伦理的圣化: 涉及债务、利息、劳动报酬和禧年的规定,揭示了一种反资本主义的、以人而非利润为中心的经济观。我们详细考察了“安息年”的设置,这不仅是土地的休养,更是对人类劳动强度的制约,强调人是主人,生产工具是仆人。这种对经济活动的伦理约束,旨在防止财富的过度集中和奴役的重现。 3. 公义的实践与仲裁: 申命记中的司法原则,如“不可偏袒权贵”、“不可屈枉正直”的审判观,构成了社区内部冲突解决的最高标准。本书探讨了如何在大众传播和信息爆炸的时代,重现申命记中对真理的坚持和对正直见证的要求。 第三部分:共同体的敬拜与教育——维护恩典的文化土壤 一个持续的恩典社会需要稳定的文化和敬拜实践来维系。本书深入分析了申命记中对“圣地”和“集中敬拜”的强调,并将其引申至现代教会的属灵塑造。 敬拜的教育功能: 申命记强调通过定期的节期(逾越节、住棚节等)来教育下一代。这些仪式不仅是纪念历史事件,更是将盟约的价值观融入子民的集体记忆中。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当代教会的团契、宣讲和圣礼,持续不断地将“上帝的恩典”塑造成我们生活的叙事主线。 心志的塑造: 伦理的最终战场在于人心。申命记中的“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不仅仅是宗教情感的表达,更是将爱上帝的命令内化为驱动所有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本书阐明了如何通过持续的门徒训练和个人灵修,抵御世俗伦理对子民心志的侵蚀。 结语:迈向一个活出的恩典社会 《上帝子民的伦理学:重现申命记中的恩典社会》的目的,并非简单地复制古代以色列的制度,而是要从申命记神学中提炼出超越时空的原则,为今天的教会提供一套以恩典为驱动力、以公义为实践标准、以彼此相爱为最高表现的伦理框架。它挑战读者:一个真正认识到自己蒙恩的群体,其社会生活应当呈现出何种与众不同的面貌?本书是对所有渴望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富牺牲精神、更彰显上帝良善的信仰共同体的信徒和牧者的深刻呼唤与实践指南。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莱特


  莱特(Christopher J. H. Wright)是「国际灵风合作伙伴组织」(the Langham Partnership International)的国际事工主管。曾担任万国宣教学院(All Nations Christian College)院长,也在印度普纳(Pune)的联合圣经神学院(Union Biblical Seminary)任教。着有The Uniqueness of Jesus、《圣经信息系列:以西结书》(The Message of Ezekiel)、《基督教旧约伦理学》(Old Testament Ethics for the People of God)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从申命记学宣教/蔡定邦        x
推荐序二:宣教眼光,整体视野/何世莉        xi
前言        xii
中译本序        xiv
序言        xvi
简写表    xviii
导论        xx
第1章    在边界(申一1~5)   1
第2章    成长架构(申一6~18)     4
第3章    记住曾被糟蹋的机会(申一19~46)       9
第4章    记住过去的胜利(申二1~三29)    14
第5章    遵从并效忠以色列独一的神(申四1~43)     25
第6章    以色列盟约宪法引言:十言(申四44~五6)        43
第7章    十诫(申五7~21)     50
第8章    摩西作中保(申五22~六3)    74
第9章    一主、一爱、一忠诚(申六4~25) 78
第10章  以色列蒙拣选及其含义(申七1~26)     91
第11章  不是单靠食物(申八~20)        105
第12章  非因以色列的义(申九1~十11)    114
第13章  遵行神的道(申十12~22)       128
第14章  关键选择:祝福或咒诅(申十一1~32) 137
第15章  超乎万名之上的名(申十二1~32) 142
第16章  各种随从别神的试探(申十三1~18)     156
第17章  以色列的独特性反映在家里和田间(申十四1~29)     164
第18章  豁免债项,释放奴仆(申十五1~23)     172
第19章  以色列的庆典韵律:三个年度节期(申十六1~17)     184
第20章  以色列领袖:审判官和官长(申十六18~十七20)      189
第21章  以色列领袖:祭司和先知(申十八1~22)     199
第22章  误杀、谋杀、恶意陷害(申十九1~21) 208
第23章  关于战争行为的政策和规限(申二十1~20) 213
第24章  纠正公众和私人过犯(申二十一1~23) 218
第25章  尊重各种形式的生命(申二十二1~12) 225
第26章  婚姻和性关系的贞洁(申二十二13~30)       228
第27章  社群条例:界定及保护社群(申二十三1~25)     232
第28章  社群条例:描绘关爱的社会(申二十四1~22)     240
第29章  社群条例:结语(申二十五1~19) 249
第30章  庆典与委身的承诺(申二十六1~19)     255
第31章  更新盟约,宣告咒诅(申二十七1~26) 261
第32章  祝福与咒诅(申二十八1~68) 266
第33章  盟约的总结和更新(申二十九1~三十20)    270
第34章  未来之歌(申三十一1~三十二47)        281
第35章  最后一次登山:摩西的祝福(申三十二48~三十四12)      297
进阶阅读        305
主题索引        325
经文索引        337

图书序言

序言

  在印度和英国用了七年左右的时间教导申命记后,我更深入地领会到此书的适切性和它带来的挑战,于是满怀热忱地答应艾默丁(Carl Armerding)的邀请,为「新国际旧约圣经註释」(NIBCOT)执笔,撰写此书。与宣讲和授课这两个较为合意的媒介相比,文字显得专制无情,我偶然会陷入挣扎,幸好那股热忱至今还保持得完好。申命记本身是由宣讲的话语沈淀而成的,所以我努力让那活泼的声音能够让人听见,不致被学术的惯性风格所扼杀。

  註释书和圣经不同,需要证明它存在的理由。如果说本书所陈述的内容有何新颖之处,那主要是着眼于探讨申命记在宣教学方面的适切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本圣经都与宣教相关——神在祂的世界宣教,神的子民在列邦中宣教。然而,申命记在以下几方面尤其蕴含丰富的含意,并有深入的反思:作神的子民有何意义?能够认识永生的神有何意义?在万民的注视之下,迎难而上,按着对神的认识行事为人,有何意义?当今文化充斥着偶像崇拜的风气,凡希望在这样的处境中持守独特圣经信仰的人,都能从申命记中汲取到许多教训。

  本书附註的内容足以说明,许多学者的着作都使我大大受惠。书籍和专文,一律以简写形式註明,详细资料会放进参考书目。为了针对丛书读者对象的需要,书中引用的材料大多是英文,或英语译文。作者名字后面加上圣经卷名,乃表示註释书。

  在申命记中心的第十五章,经文记下豁免债务和释放奴仆的条例。能够写成此书,也全赖我享有的几项「豁免」,谨此表达谢意。感谢万国基督教学院(All Nations Christian College)的教职员同仁,给我一九九三年夏天的安息学期。感谢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三年导修小组的学生释放他们的导师,他们的爱护和支持却一直没有停止。那个学期,我在剑桥的丁道尔学院(Tyndale House)渡过,谨此向院长温特(Bruce Winter)、财务主管霍金斯(Iain Hodgins)、图书馆长克拉克(Andrew Clark)致以温暖的谢意,他们令我的日子过得舒适写意,成果美满。

  若没有爱妻丽兹的乐意帮忙,一切都归于徒然。她豁免了我在这段期间的许多家务责任。像我耐心对待申命记那样,她也耐心对待我,我俩一起再次证明「永久的膀臂在你以下」(申三十三27)是何等宝贵。谨以更新复兴的爱和感谢,将此书呈献给她。

英格兰伊斯奈(Easneye)韦尔(Ware)

图书试读

宣教学的重要含意
 
申命记的对象是一群移动中的人。所谓移动,首先是按字面意思来理解,随之也是按灵性和道德方面而言。根据申命记所设置的背景,以色列处于那地的边界上,但眼光也超越这边界,展望他们与神一同步入未来时的景象。申命记也奉一位移动中的神之名字发言——这位神就是雅巍,祂一直在以色列过去的流动迁徙中积极参与,而且也在列国的流动迁徙中参与,在历史的棋局中运筹帷幄。因此,申命记描绘一位在普世掌权的神,也描绘一群领受了清晰的属灵诫律和道德议题的民众。两下结合,形成一股动态的因素,更进一步说明圣经如何理解那群自称是属神(即圣经所描述的神)子民的使命。从这个角度探究申命记的主旨,就不至于走「列举主题」那种较为「静态」方法的寃枉路。申命记融合各种修辞、文学、感情和道德的技巧,以期装备和鼓舞神的子民,世世代代都要按着神的心意而活。这个宣教学(missiological)的尖锐论调,可从以下几方面感受到。至于每一个要点,会留待相关经文的註解部分详尽讨论。
 
以色列作列国的榜样。神唿召亚伯拉罕,有明确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使万民得福(创十二1~3)。以色列蒙拣选,是以神宣教的心意为基础。这个宣教的心意,几乎在每个层面上都得到旧约圣经的唿应。27以色列的存在本身有个普世性的目标。神在以色列当中、为着以色列、借着以色列做成的工作,最终都是要使万民得益。
 
就申命记而言,神向以色列发出的伦理要求,也是以同样的普世宣教目的为依归。创世记十八章19节很清楚地表达了这个联系。在第18节,神再次提出祂的意向:「地上的万国都必因他得福」,然后在接下来的一节继续说道:
 
我拣选了他,是要他吩咐子孙,和他的家属,遵守我耶和华的道,秉公行义,好叫我耶和华应许亚伯拉罕的话都可实现。
 
在句法和神学上,这节经文都把神的拣选、伦理道德和宣教使命结合在一起,而伦理道德恰好在中间。亚伯拉罕的子孙遵行雅巍的道,秉公行义,使万国得福;而正是他们的道德本质,使得神能够实现祂拣选亚伯拉罕之目的。这节经文带有一种提纲挈领的性质,而这话直接出自神的口,则越发加强了这句话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次教会的读书分享会上听说了《上帝子民的伦理学:重现申命记中的恩典社会》这本书,当时听到“恩典社会”这个概念,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不同于我们当下许多社会运作模式的画面。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似乎更多的是建立在规则、竞争甚至某种程度的冷漠之上,而“恩典”则意味着一种超越的、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这本书如果能从申命记出发,细致地勾勒出这样一个“恩典社会”的轮廓,那将是一场思想上的洗礼。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申命记中那些看似遥远的律法,转化为适用于我们现代人生活中的伦理原则的。例如,申命记中关于节期、安息年、禧年的规定,它们不仅仅是宗教仪式,更承载着对社群成员的关怀和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古老制度背后蕴含的“恩典”精神,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让这种精神在我们今日的家庭、教会、职场,甚至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得以体现,那就太有意义了。我个人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实践指南,让我们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恩典”的样式。

评分

《上帝子民的伦理学:重现申命记中的恩典社会》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我们常常在讨论基督教伦理,但往往容易落入一种“凭己之力”的道德要求,而忽略了“恩典”这个至关重要的基础。这本书如果能明确地将“恩典”置于伦理学的中心,并以申命记作为出发点,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创见的视角。我一直认为,申命记中摩西对以色列人的教导,充满了对他们软弱的理解和对上帝慈爱的强调,这与纯粹的律法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申命记中关于上帝与祂子民之间恩典之约的叙事,转化为构建一个“恩典社会”的伦理蓝图的。这不仅仅是关于一套规则,更是关于一种人际关系,一种社会氛围,一种生命的姿态。在台湾这个充满活力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从申命记的“恩典社会”中汲取力量,去建立一个更有人情味、更具包容性、更能体现上帝大爱的社群?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宝贵的洞见。

评分

《上帝子民的伦理学:重现申命记中的恩典社会》这个书名,立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提出的“恩典社会”概念,与我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许多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生活的社会,似乎更多地关注效率、竞争和个人成就,而“恩典”——那种不求回报、出于爱的接纳与宽恕——在其中显得尤为稀缺。申命记,作为摩西对以色列民临终前的告别训诫,它不仅仅是律法的重申,更蕴含着上帝对祂子民深厚的爱与期盼。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如何从申命记的语境出发,重新点燃“恩典社会”的理想。作者是否能够深入剖析申命记中那些关于爱邻舍、公平待人、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的律例,并将它们置于“恩典”的框架下进行理解?我尤其期待作者能提供具体的论证,说明为何“恩典”是构建一个真正健康、有活力的社群的基石,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影响我们对“伦理”的认知。在台湾,我们常常渴望看到一个更有人情味、更温暖的社会,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可行的蓝图。

评分

看到《上帝子民的伦理学:重现申命记中的恩典社会》这个书名,我内心涌起一股期待,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恩典”在构建一个健康、公义的社群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强调个人权利和义务,但“恩典”作为一种超越性的、无条件的关爱和赦免,似乎在很多时候被边缘化了。申命记作为一个充满爱的教导的书卷,如果能够被重新解读,挖掘出其中关于“恩典社会”的深刻内涵,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实践基督教伦理将是极有价值的。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申命记的文本中找到构建“恩典社会”的具体原则的,例如,那些关于照顾穷人、接待客旅、公平审判的教导,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恩典”逻辑是什么?又如何在今天被转化为实际的社会实践?在台湾,我们常常面临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等问题,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以“恩典”为核心的伦理框架,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具同情心、更富有关怀精神的社群,那将是一份宝贵的礼物。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上帝子民的伦理学:重现申命记中的恩典社会》一听就很有分量,而且“恩典社会”这个词很有意思,让我联想到一种理想的社群生活。我一直对旧约圣经的律法和其中的伦理教导很感兴趣,特别是申命记,它不仅仅是重复律法,更是充满了爱和关怀的劝勉。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申命记中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基于恩典和互助的社会,那一定很有启发性。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申命记中的具体条例,例如关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债务的豁免、土地的归还等等,这些在古代以色列社会中是如何实践“恩典”的,又如何在今天的社会中找到应用的可能。台湾社会也面临着贫富差距、社会信任度下降等问题,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古老智慧的现代解读,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方向。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挖掘申命记背后深刻的神学意义,理解为何“恩典”是构建一个健康社群的基石,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影响我们对“伦理”的看法。对于那些渴望在信仰生活中实践爱与公义的基督徒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