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别、悲伤与安慰:悲伤者与临终/悲伤陪伴者的实务手册(增订版)

道别、悲伤与安慰:悲伤者与临终/悲伤陪伴者的实务手册(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selm Grün
图书标签:
  • 悲伤
  • 临终关怀
  • 心理辅导
  • 哀伤
  • 丧亲之痛
  • 生命教育
  • 陪伴
  • 情绪支持
  • 自我疗愈
  • 实务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原《陪伴一生的安慰》与《道别、悲伤与安慰》二书的汇集。

  这本面对悲伤的「实务手册」,一方面让悲伤者借着阅读有关悲伤的想法与灵修仪式,可以面对与处理自己的悲伤,我们希望这本书成为一本悲伤者的心灵笔记,在手册许多地方,我们都留下问题思考的空白处,让读者把自己复杂的思绪整理成文字,这是处理混乱心神与抒发压抑情感的有效方法,读者甚至可以保存下来,作为对逝者的思念。

  这本书另一方面也是为陪伴者所预备的,让陪伴者可以深入地了解悲伤的意义,更具体地陪伴与安慰周遭悲伤的人,让他们能够克服悲伤。同时在这本手册中,我们也提供许多可以实际操作的仪式,让陪伴者可以和悲伤者一起透过仪式转化悲伤。
抚慰心灵的航程:创伤、失落与自我疗愈的深度探索 书籍名称:《生命的回响:在迷雾中寻找意义的旅程》 一、 引言:直面存在之痛 生命,如同一条时而平静,时而波涛汹涌的长河。在这条河流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巨石般的创伤、水流般的失落,以及深邃的孤独。本书并非直接指向临终关怀或具体的哀伤辅导技术,而是聚焦于个体经验如何被破碎、如何重塑,以及如何在看似无望的低谷中,重新建立起与自我、与世界连接的桥梁。 《生命的回响》是一部关于“存在性痛苦”的深度考察。它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无常、有限性以及深刻的意义缺失时所产生的复杂心理与精神反应。我们试图打开一个空间,让那些未被言说的、隐秘的痛苦得以浮现,并以一种既富有人文关怀又严谨审慎的态度,引导读者踏上自我整合的崎岖道路。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如同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进行深夜对谈,不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提供坚实的、可以支撑个体穿越风暴的哲学基础、心理学洞察与具身实践的引导。 二、 第一部分:创伤的刻痕与心灵的地图 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创伤对个体生命经验的重塑作用。我们不将创伤简单地视为一个外部事件,而是探讨其如何内化,成为个体认知世界的底层操作系统。 1. 破碎的叙事:时间与记忆的错位 创伤如何打断我们既有的生命叙事?我们分析了“解离”现象并非逃避,而是心灵为应对过度刺激而产生的紧急防御机制。书中详细阐述了创伤性记忆的非线性存储方式,以及重建连贯生命故事的必要性——这并非要抹去痛苦,而是要将其重新编织入生命的挂毯中,使其从“正在发生”转化为“已经发生过”。 2. 身体的低语:具身化的痛苦 痛苦不仅仅存在于思想中,它更深藏于身体的纹理里。本章借鉴了神经科学和身心医学的见解,探讨慢性压力、恐惧记忆如何固化在肌肉、呼吸模式和自主神经系统中。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非语言的、侧重于“回归身体”的探索练习,例如,如何通过细微的身体扫描,去感知和接纳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信号,而非试图用意志力去“控制”它们。 3. 存在的焦虑:自由、责任与虚无 借用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视角,我们审视了创伤后遗留下的根本性焦虑:对自身自由的恐惧,对选择后果的重压,以及面对世界潜在的虚无感的冲击。我们不回避这些深刻的哲学难题,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在一个意义并非天然既定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创造”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赋予经历以重量和方向。 三、 第二部分:失落的复杂性与联结的重建 本部分将焦点从内在的自我体验转向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失落不仅指亲人的离去,更包括身份的丧失、未来的幻灭以及对“本该如此”的理想世界的告别。 1. 身份的剥离:当“角色”消逝 许多深刻的失落伴随着自我认同的剧烈动摇。例如,丧失长期职业、核心关系或健康状况,意味着赖以构建“我是谁”的支柱坍塌。本书探讨了如何识别并温柔地放下那些因外在定义而产生的旧有身份,转而探索潜藏在身份标签之下的、更本质的自我核心。 2. 疏离与连接的悖论 创伤与失落往往使人感到与世界格格不入。我们详细讨论了“联结的创伤”——即在最需要支持时却体验到孤立无援的感觉。书中提供了识别自身依恋模式,以及在安全范围内进行“微小连接”的实践策略,帮助读者重新学习信任和脆弱的艺术。这不是关于修复人际关系,而是关于修复个体对“可能被接纳”的信念。 3. 情感的循环与“未完成”的对话 我们着重分析了那些没有得到解决或表达的情感,它们如何形成持续的心理张力。本书鼓励读者进行“替代性的表达”,例如通过创造性的写作、艺术或象征性的仪式,与“未完成”的部分进行一场内在的、无需言语的对话,以期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解,而非强行寻求外在的圆满结局。 四、 第三部分:通往韧性的道路:意义的锻造 韧性并非天生,而是一个不断努力、不断调整的过程。本章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从“受害者”的视角,转向“幸存者”乃至“意义的锻造者”。 1. 审美与升华的实践 我们引入了对“美”的重新定义。美不再是逃避痛苦的装饰,而是直面痛苦后所提炼出的清晰度与深度。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对自然、艺术或日常细节的深层觉察,将残酷的经验转化为一种具有内在张力的、更具哲学深度的理解。这是一种将痛苦“放置”到更大背景下的尝试。 2. 伦理的觉醒:服务与超越 在经历巨大的个人痛苦之后,许多人会发展出一种强烈的、向外的关怀。本章探讨了这种“受苦的智慧”如何转化为新的使命感。这种服务并非基于义务,而是源于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理解,从而产生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去支持他人的生存努力。这是一种将自我疗愈过程延伸至更广阔的伦理关怀的路径。 3. 持续的接纳与“不完美圆满” 最终,我们认识到,疗愈不是达到一种“回到过去”的状态,而是学会与伤痕共存,并接受生命是一个持续流动的过程。本书总结了如何建立一种“不完美圆满”的生命观——即接受痛苦的永久性痕迹,同时珍视随之而来的洞察力与更深的同情心。生命的回响,是伤痕之上的新生命力,而非对过去的否认。 总结: 《生命的回响:在迷雾中寻找意义的旅程》为那些在失落、创伤或存在的困境中感到迷茫的读者提供了一份深入的心理与精神向导。它不承诺消除痛苦,但承诺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坚实的工具,帮助读者在破碎中重构自我,在无常中发现恒在的内在力量。这是一份写给所有正在进行“成为自己”这一艰巨工程的人们的邀请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古伦神父 (Anselm Grün)


  德国明斯特史瓦扎赫(Münsterschwarzach)圣本笃修道院的经济管理人,负责管理修道院所属二十多家公司行号与三百多名员工,也是德国当代最知名的灵性导师。

  他举办的灵修生活与价值领导课程,往往一年前就客满,从邦总理、内阁官员,到德国各知名企业,例如Bosch、BMW、PUMA、宾士汽车、德国储蓄银行与德意志银行等国际企业的高阶主管与董事会成员,都曾参加过他的课程与演讲。

  他并于2009年获得德国联邦政府颁发的「十字功绩勋章」,肯定他对社会心灵与价值领导所做的贡献。

图书目录

前言:给悲伤一个家 ___ 5

Part 1 给悲伤中的你
引言 ___ 11
1 各种不同的悲伤阶段 ___ 13
2 面对伤痛 释放悲伤 ___ 35

Part 2 给陪伴悲伤者的你
引言 ___ 85
3 陪伴悲伤的人 ___ 89
4 用仪式陪伴悲伤者 ___ 101
5 悲伤就是爱 ___ 119

Part 3 祷词
6 为自己的伤痛、为他人的悲伤祈祷 ___ 123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死亡这个话题避而不谈,总觉得它离我很遥远,也充满了未知和恐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亲友陆续经历生离死别,我开始意识到,死亡是我们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温和且不带评判的态度,引导我一步步去探索关于告别、悲伤和安慰的议题。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悲伤不是线性过程”的阐述,这打破了我之前对悲伤的刻板印象,让我明白悲伤会有起伏,会有反复,这都是正常的。书中也介绍了很多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面对死亡和悲伤的方式,这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认识到,悲伤的表达是如此多样化,没有唯一的“正确”方式。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允许”自己悲伤,如何去理解他人不同形式的悲伤,并且如何在悲伤中寻找一丝力量和希望。它不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书,而是一本陪伴你一起走过情绪迷雾的书,让你感受到你并不孤单。

评分

作为一名在临终关怀领域工作了多年的志愿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指导实践,并且兼具理论深度与人文关怀的书籍。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宝藏。它不是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和方法。书中关于如何与临终者进行有效沟通的章节,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我常常因为不知道如何回应临终者突如其来的情感表达而感到手足无措,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倾听、如何表达同理心、如何处理沉默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也同样关注了“悲伤陪伴者”自身的心理健康。我们往往过度关注临终者和他们的家属,却忽略了自身的耗竭和创伤。这本书提醒了我们,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陪伴他人。书中提供的自我关怀的方法,如界限的设定、情感的疏导、寻求支持等,都非常实用,让我受益匪浅。我还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行们,相信它能帮助更多的人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里,找到方向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温暖的力量,淡雅的色彩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人在翻开之前就能感受到一丝安定。我一直对生命中那些无法避免的离别和随之而来的复杂情绪感到好奇,也常常思考如何能更好地面对和理解它们。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探索的渴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悲伤的阶段或提供心灵鸡汤式的慰藉,而是深入探讨了悲伤的本质,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去剖析这种人类共有的体验。书中引用的案例非常真实,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仿佛就在讲述自己的经历。作者的语言充满了人文关怀,细腻而富有同情心,能够触及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它让我明白,悲伤并不是一种需要被“克服”或“治愈”的病症,而是一种自然的、需要被接纳和陪伴的生命过程。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过往,也对未来可能面对的时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更平和的心态。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和体会。它如同一位智者,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轻轻地为你指点迷津,带来深刻的启迪。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副标题吸引的。“悲伤者与临终/悲伤陪伴者的实务手册”,这听起来非常实用,也正是我目前所需要的。我家里最近恰好有亲人面临这样的情况,我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详尽,从如何安抚焦虑、如何处理恐惧、如何应对身体的痛苦,到如何帮助家属处理复杂的亲情关系,都给出了非常具体且具有建设性的指导。书中反复强调了“在场”的重要性,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出现,更是情感上的全然投入和不带评判的倾听。这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以往的沟通方式,很多时候我过于急于给出建议,或者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而忽略了真正去感受和理解对方的情感。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耐心地教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和陪伴者,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泪水的时刻,传递一份温暖和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体到陪伴者,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临终前的愿望和遗嘱”以及“告别仪式”的讨论。这部分内容非常有价值,它不仅仅是关于法律和形式,更是关于如何尊重个体的意愿,如何给予生者和逝者一个体面的告别。书中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如何通过细致的沟通和周全的准备,让临终过程更加平和,让亲人能够更好地放下。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叙事疗法”在悲伤辅导中的应用,通过鼓励临终者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不仅能帮助他们回顾一生,找到生命的意义,也能为亲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和力量。它让我对“临终陪伴”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再仅仅是身体上的照料,更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