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概要

民法概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法
  • 法学
  • 法律
  • 概要
  • 教材
  • 教科书
  • 法条
  • 民法学
  • 基础
  • 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系从法哲学的角度对民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制度设计进行全面阐述的研究性着述。透过对民法的性质、精神、理念与价值、地位与功能、演进与演化及一些较具代表性的民法制度精准阐释,表达出作者对民法的深邃感悟和独特体认。

  本书既注重了作为教材所必备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结论的权威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人研究风格,充溢着较强的哲学思辨色彩。书中俯拾皆是法学经典着作的引用,不但有效扩充了本书的信息量,而且大大增强了本书逻辑验证的说服力。

  文字优美、结构谨严、论述问题深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较大的研究参考价值。透过阅读本书不但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民法作用的理解,而且对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治理念的形成,大有裨益。
《世界经济史纲:从古代商业到全球化浪潮》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勾勒一部宏大而精微的世界经济发展史,时间跨度自人类早期商业萌芽直至二十一世纪的复杂全球化格局。我们试图超越单纯的经济数据罗列,深入剖析驱动经济形态变迁的核心力量——技术创新、制度演变、地理环境的制约与赋能,以及不同文明间经济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经济形态(史前至古典时代)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社会从采集狩猎向定居农业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将探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等早期文明中心如何依靠灌溉技术和剩余产品的积累,催生了最早的国家形态、复杂的社会分工和初步的货币交换体系。 农业革命的经济驱动力: 详细分析了驯化动植物对人口增长和剩余劳动的释放所起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土地所有权和资源分配的早期制度尝试。 贸易网络的萌芽: 研究了苏美尔的城邦间贸易、埃及的漕运垄断,以及更长距离的青铜贸易路线(如阿富汗的青金石贸易),展示了早期长途贸易的风险、成本与利润结构。 古典帝国的财政基础: 重点剖析了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经济组织模式。这包括其税收制度的设计(实物税、人头税、土地税)、中央铸币权的行使、大规模公共工程(如罗马大道、长城)的融资与管理,以及奴隶制在古典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与局限性。 地中海与丝绸之路的连接: 阐述了地中海如何成为古典世界最大的经济动脉,以及丝绸之路在连接东方与西方的过程中,如何塑造了区域间的商品流动、技术扩散和价值转移。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转型与商业复兴(公元500年—1500年) 中世纪并非传统观念中的“停滞期”,而是欧洲、伊斯兰世界和东亚经济体系经历深刻重塑的时期。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这些区域在农业技术、金融工具和商业组织上的创新。 欧洲的封建经济与庄园制度: 分析了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劳役地租与实物地租的转化,以及教会(特别是修道院)在土地管理和早期信贷活动中的角色。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商业辐射力: 详细考察了伊斯兰帝国在跨大陆贸易中的核心地位,从印度洋到地中海的贸易网络,以及阿拉伯人在复式记账法、信用票据(如“萨克”Sakk)和商业法方面的先进实践。 宋代中国的经济奇迹: 深入研究了宋代在中国发展出的革命性经济成就,包括活字印刷术对知识传播的影响、早期纸币(交子、会子)的发行与通货膨胀问题、铁产量的大幅提升,以及运河系统对南北经济整合的决定性作用。 中世纪晚期的商业重组: 关注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热那亚)的崛起,汉萨同盟在北欧的商业霸权,以及早期股份公司的雏形——“Komenda”合伙制的出现,标志着风险分担和资本集中方式的重大进步。 第三部分:重商主义、地理大发现与资本的原始积累(1500年—1750年) 这一时期是全球经济体系形成的关键转折点,以欧洲的扩张为中心,旧的世界经济秩序被彻底打破。 价格革命与白银洪流: 探讨了新大陆(特别是波托西银矿)的白银流入如何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亚洲的物价水平、财富再分配,以及西班牙帝国的财政困境。 重商主义理论与实践: 分析了各国如何通过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建立殖民地特许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来积累贵金属财富,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催生了早期的国际竞争与冲突。 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经济逻辑: 严肃探讨了三角贸易体系的运作机制,分析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糖、烟草、棉花)如何建立在奴隶劳动之上,并反哺欧洲的工业原料和消费市场,这是早期资本积累中最残酷的一环。 早期金融机构的发展: 考察了英格兰银行的建立、国债体系的成熟,以及股票交易所的出现,这些制度创新为后来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和信贷支持。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浪潮(1750年—1914年) 工业革命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生产关系、能源结构和社会组织方式的颠覆性重构。 技术与能源的耦合: 详述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等关键技术如何相互促进,以及煤炭成为新的核心能源后,如何改变了地理区位选择和工厂布局,催生了城市化进程。 古典经济学派的诞生: 深入解析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贡献,特别是劳动价值论、自由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对各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铁路与电报对经济地理的重塑: 分析了交通和通讯革命如何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大规模的国际分工成为可能,促进了商品、资本和人员的空前流动。 金本位的稳定与挑战: 考察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古典金本位”的运作机制,它如何提供了稳定的国际支付环境,同时也对各国国内的货币政策施加了严格的约束。 第五部分:两次世界大战、凯恩斯主义与冷战经济(1914年—1991年) 本部分关注全球经济体系在极端冲突和意识形态对立下的分裂与重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济后果: 研究了战争如何消耗了欧洲的资本积累,终结了古典金本位,并催生了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债权国的地位。 大萧条的根源与政策应对: 探讨了1929年大萧条的深层结构性原因(如生产过剩、金融投机、国际债务链断裂),并对比了各国(特别是罗斯福新政)的干预主义实践。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解体: 详述了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成立,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如何为战后三十年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及其在1971年尼克松冲击后的瓦解。 战后复苏与“德国经济奇迹”/“日本模式”: 分析了欧洲和东亚地区在马歇尔计划支持下,以及通过国家引导的产业政策所实现的快速追赶和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检验: 客观比较了苏联等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重工业化初期的效率与中后期的僵化、创新乏力问题,及其最终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面临的系统性危机。 第六部分:新自由主义浪潮与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化(1991年至今)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加速,技术革命与金融自由化成为新的主导力量。 信息技术革命的经济效应: 探讨了互联网、个人计算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如何创造了新的产业部门(如软件、电子商务),改变了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并引发了“信息鸿沟”问题。 华盛顿共识与新兴市场: 分析了二十世纪末期,以私有化、放松管制和资本账户开放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推行情况,以及其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如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轨迹: 重点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逻辑,特别是其作为“世界工厂”的崛起,对全球生产链重组和国际贸易格局的深刻影响。 金融化与系统性风险: 考察了金融创新(如衍生品)的过度发展,全球资本流动的速度与规模激增,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治理体系提出的严峻挑战。 当代议题:不平等、气候变化与经济韧性: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包括技术进步对收入分配加剧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经济转型成本与政策工具,以及如何构建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全球经济体系。 本书综合运用经济史学、制度经济学和宏观分析的工具,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不失批判性的世界经济发展蓝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万一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出版了包括《民法的伦理分析》、《商法基本问题研究》、《证券法的理论与实务》在内的专着10余部,主编了《商法学》、《证券法学》教材10余本。先后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杂志和报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有数十篇文章分别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其学术观点不但在国内有较大知名度,而且在海外有一定影响。

图书目录

民法与现代文明(代序言)

第一章 民法的性质

一、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民法/1
二、民法是什么/6
三、民法的私法性质/12
四、民法的权利法性质/17
五、民法的伦理法性质/27

第二章 民法的精神、理念与价值
一、民法的精神/37
二、民法的理念/50
三、民法的价值/52

第三章 民法的地位与功能
一、民法的地位/69
二、民法的功能/79

第四章 民法的渊源
一、民事法律/84
二、民事习惯与习惯法/86
三、民事判例与判例法/97
四、民事司法解释/100
五、法 理/101
六、乡规民约/101

第五章 民法的演进与进化
一、民法发展概述/105
二、民法的制度演进与制度变迁/111
三、中国民法典及其制定──中国民法典的价值追求/117
四、中国民法典的实然状态──中国民法典应该怎样制定/120

第六章 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民法与宪法/139
二、民法与经济法/142
三、民法与商法/152

第七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资本主义国家民法的基本原则/169
二、中国大陆民法的基本原则/177

第八章 民事主体制度
一、对二元主体结构的反思
──抽象人格理论及传统的团体人格观/204
二、团体人格理论的重塑/207
三、民事主体的界分与构建/212
四、特殊民事主体资格问题之一──农村集体组织/221
五、特殊民事主体资格问题之二──国家的民事主体地位/234
六、特殊民事主体之三──关于家庭与户的法律地位/249

第九章 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253
二、关于无效的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257

第十章 财产权法与物权法
一、对财产和财产权一般概念的考察/266
二、财产权制度存在的基础/268
三、财产权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277
四、物权制度在财产法中的地位/281

第十一章 债权制度
一、债的本质/289
二、侵权行为法/291
三、关于无因管理与不当得利/302
四、关于债的转让/309

第十二章 契约法
一、契约法基础理论/313
二、契约自由及其限制/323

第十三章 人格权法
一、人格与人格权/333
二、一般人格权/336
三、具体人格权/346

第十四章 民事救济制度
一、民事救济制度的本质和作用/361
二、私力救济/365
三、公力救济/368

结语:民法的哲学思维/377

参考文献/381

后 记

图书序言

代序言

民法与现代文明

  一百多年前,英国着名法学家亨利‧梅因曾提出了一个着名的论断:判断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只要观察一下民法和刑法在该国法律文化中的地位即可获知答案。大凡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其民法就相应地比较发达,并且会在整个国家的法律文化中居于核心和灵魂地位。我们经常说中国法律文化不发达,其中主要指的是民法文化不发达,而民法文化的不发达又直接源于中国长期遵行的「重刑轻民」 传统。

  从一般意义上说,法律实质上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与传统、习惯等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的法律文化依赖于一种久远的历史习惯和传统,是一个民族长期的生活方式、宗教伦理、思维方式等沉淀和凝结的结果,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稳定性,并深深地融会于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中。而民法文化作为法律文化的一种,与其他类型的法律文化的最大区别在于,民法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伦理文化,其所体现的价值导引以对人本身的关怀和尊重作为基本的选择尺度。
 
  不同的法律文化在法律制度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在一些国家中由某种法律制度所调整和控制的社会关系,在另一些国家中却由非法律的其他社会规范调整和控制。譬如,古代罗马的私法所调整的很多民事关系,在中国古代则由民间的礼俗和习惯来调整。从形式上看,近代欧洲市民社会运动不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市民法律体系,而且实质上孕育了一种蕴含于市民法之中的伟大的私法精神。不仅如此,就其本质而言,无论是古代民法还是现代民法,都具有非常强的正义性品质。它把维护人的尊严、自由和人格独立作为整个民法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把个人视为法律关注的焦点,正如孟德斯鸠所言:「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的国家。」正是民法的这种正义性品格和对公平的孜孜追求才赋予了市民社会不可或缺的自我支持力量。

  市民社会首先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思想观念而存在的,其次它又表现为一种社会制度结构。一定社会的市民社会观念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形成除了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准和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所决定外,还要受社会习惯、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及地理环境的综合作用。就其产生和嬗变历史来看,市民社会与民法制度、私法理念和权利观念有着极其深厚的理论渊源。民法观念和民法制度首先根植于市民社会观念和市民社会制度结构,早期的罗马法曾被称为「市民法」或「万民法」就是最好的明证。作为道德化的法律就是自然法,而作为市民社会主要法律表现形式的自然法就是理性法。而这种理性法又与伦理习惯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市民社会的私法乃是市民社会自身积淀的习惯、风俗、惯例等抽象规则长期进化的结晶。

  市民社会观念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民事立法和民法文化发生了极其密切的联系,民法本身就是市民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法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石,特别是对调整私人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民事法律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市民社会思想中的先进理念。

  同时民法观念的发达和民法制度的完善又对市民社会的发展和定型化发挥了重大作用,作为私法重要内容的民法制度已成为现代市民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市民社会中的最主要法律观念是权利优先,公民的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源泉,也是国家权力配置和运作的目的和界限。国家权力的配置和运作,只有为了保障主体权利的实现,协调权利之间的冲突,制止权利之间的相互侵犯,维护和促进权利平衡,才是合法的和正当的。对权利的渴望和对权利保护的渴求,是人的最基本的伦理要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尊重人的权利就是尊重人的伦理选择,就是尊重人本身。真正的私法只能从市民社会内部生发和成长,且主要由形形色色的习惯法演变而成。因而,任何无视本土的习惯法资源而由理性凭空臆造的所谓「私法」,都很难真正与市民社会融为一体而註定缺乏生命力。

  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包括法制的现代化特别是民事立法的现代化都应当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体现为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即现代与传统的相互挑战和相互适应。任何社会中文明的进化包括法制文明的进化都不可能没有积累和继承。在对先进文化包括法制文化的吸收和引进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全盘否定传统法制的存在价值。一种法律传统特别是与公民基本生活攸关的民法文化传统和民事习惯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而经久不衰,必然有其历史合理性。至少,它为我们的立法模式和制度设计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在民法领域应该有相当的造诣,能够将如此复杂的法律体系,用相对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实属不易。然而,这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过于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操作。民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很难真正掌握其精髓。例如,在讲解合同法时,书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违约责任,却没有深入探讨在实际合同纠纷中,如何运用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辩护,以及如何收集证据、进行谈判和诉讼。这对于想要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或者需要处理自身法律事务的读者来说,实用性大打折扣。而且,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过于简单,缺乏深度和广度。一个好的案例分析,应该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揭示案件背后的法律逻辑和实践技巧。希望作者在后续的版本中,能够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增加一些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民法。

评分

读完这本民法概要,感觉就像是走了一趟迷宫,虽然出口就在眼前,但岔路实在太多了。作者试图用精简的篇幅涵盖民法的核心概念,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往往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在精简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细节和实际案例被省略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例如,关于债权人的代位求偿权,书上只是简单地提了一句,却没有深入探讨在不同类型的债权关系中,代位权的行使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辩护。这对于想要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或者需要处理自身法律事务的读者来说,实用性大打折扣。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的一些定义和解释,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民法本身就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如果只是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很难真正掌握其精髓。总而言之,这本书适合作为入门的参考书,但想要深入了解民法,还需要结合其他教材和案例进行学习。希望作者在后续的版本中,能够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民法。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试图将民法与台湾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探讨民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许多台湾的案例,并结合台湾的文化背景,对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这对于台湾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在讲解家庭财产制度时,作者结合台湾的婚姻家庭观念,对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划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对于想要了解台湾家庭财产制度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帮助。然而,这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过于注重台湾的本土化,而忽略了民法的普遍性。民法作为一种法律体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基本原则和制度是相似的。如果过于注重台湾的本土化,可能会导致读者对民法的整体框架结构产生误解。希望作者在后续的版本中,能够更加注重民法的普遍性,在介绍台湾本土案例的同时,也要结合国际上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民法的整体框架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民法学习的框架,将复杂的法律概念整理成了一个相对清晰的体系。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作者在书中对民法的各个分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每个分支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这有助于读者快速地了解民法的整体面貌。然而,这本书的深度不足,缺乏对一些重要概念的深入探讨。例如,在讲解侵权责任时,书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却没有深入探讨在不同类型的侵权行为中,如何认定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以及如何确定损害赔偿的金额。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侵权责任的读者来说,远远不够。而且,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过于老旧,缺乏对最新法律发展趋势的关注。民法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如果只是停留在过去的案例中,很难真正掌握其最新的发展动态。希望作者在后续的版本中,能够更加注重深度和广度,增加对一些重要概念的深入探讨,并及时更新案例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法的最新发展趋势。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相当用心,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很舒服。不过,内容方面就有些让人失望了。作者的叙述方式过于平铺直叙,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就像在背诵法条一样,让人昏昏欲睡。民法本身就比较枯燥,如果作者能够运用一些故事、案例或者比喻,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相信会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例如,在讲解所有权的概念时,可以结合一些关于土地、房屋或者知识产权的案例,来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所有权的含义和边界。此外,书中的一些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读者很难把握整体的框架结构。感觉就像是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拼凑在一起,缺乏一个统一的思路。而且,书中的一些用语过于专业,对于没有法律基础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希望作者在后续的版本中,能够更加注重语言的通俗化和趣味性,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地学习民法。如果能加入一些图表或者流程图,来帮助读者理解一些复杂的概念,那就更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