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着作权法:原理与材料

中国着作权法:原理与材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著作权法
  • 知识产权
  • 法律
  • 教材
  • 原理
  • 案例
  • 中国法律
  • 法学
  • 版权
  • 法律法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中国大陆现行着作权法为依託,按照着作权法的目的、着作权的对象、人身权、财产权、合理使用、侵权与救济这样的顺序,对着作权制度进行了专题研究,是一本以深入理解和灵活掌握着作权制度为目标,适用于研究生的读物。

  探讨了部分着作权制度的原理,也讨论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同时,还将一些笔者个人认为应当了解的知识纳入到正文后的材料中。

  在讨论具体制度时,本书尽量选取最高人民法院选登的知识产权裁判文书作为支撑案例,目的在于关照法律制度与司法裁判之间的衔接关系。

  除此之外,笔者还翻译了两则在相关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的美国着作权判例,希望这种安排对中国大陆同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图书简介:《古今文选: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 作者: 王景明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装帧形式: 精装,全彩印刷,共三卷 字数: 约160万字 --- 导言:穿越时空的对话 《古今文选: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并非一部单一主题的著作,而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中华文明文学全景图。它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文学漫游,通过精选的文学经典文本,展现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深度、审美情趣以及社会变迁。本书的选文标准极其严苛,注重文本的历史地位、艺术成就与思想启发性,力求在广度与深度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选”与“析”。我们相信,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堆砌数量,而在于对精华的精准提炼与深刻阐释。这部文选犹如一座精心规划的园林,每一处景致都经过园丁(编纂者)的反复推敲,确保游客(读者)能获得最优质的审美体验和最充实的知识回馈。 第一卷:先秦诸子与诗歌的源头(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第一卷聚焦于中华文明的奠基时代,涵盖了从上古传说时代到秦朝统一前夜的文学精华。 一、 诗乐与神话的交响: 本卷伊始,我们收录了《诗经》的代表性篇章,不仅选录了“风”(民间歌谣)的质朴与生活气息,更深入挖掘了“雅”(宫廷颂歌)与“颂”(祭祀乐歌)所蕴含的早期社会结构与信仰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国风”中的爱情诗、劳动歌谣进行了细致的文本比对和注释,力图还原其在特定地域的语境。 二、 诸子百家的思想锋芒: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性语录和经典论述被系统地编排。我们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名言的罗列上,而是精心挑选了那些最能体现其核心思想冲突与辩论逻辑的段落。例如,《论语》中的仁义思想如何与《老子》的“无为”理念进行对话,《韩非子》的集权思想如何与孟子的民本观念形成张力。对于理解先秦思想的多元性至关重要。 三、 楚辞的浪漫与壮美: 屈原的《离骚》是本卷的压卷之作。我们采取了多本重要注本的综合性解读,并辅以详细的地理、神话背景注释,使读者能够领略到楚地文学那种磅礴、瑰丽、充满政治悲剧色彩的独特美学风格。 【特色解析】 这一卷的注释工作极为细致,对于先秦古语、异体字以及当时特有的政治制度背景,均提供了清晰的背景介绍,使当代读者能无碍地进入那个充满英雄主义和哲学思辨的时代。 第二卷:汉魏风骨与盛唐气象(公元前202年—公元907年) 第二卷跨越了汉代的浑厚雄健,魏晋的玄远清逸,直至唐代的辉煌灿烂,是中华文学史上“气象”最为开阔的阶段。 一、 汉赋的铺陈与史传的叙事: 汉代文学以“大”著称。本卷精选了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赋作,展现了汉帝国对边疆的掌控欲和对盛世的颂扬。同时,我们将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及其叙事片段作为文学经典来考察,分析其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如项羽、刘邦)对后世小说和戏曲的深远影响。 二、 魏晋风度的个体觉醒: 曹操父子的建安风骨,阮籍、嵇康的竹林之乐,以及陶渊明的田园诗,共同构筑了魏晋文人从“家国”叙事转向“个体生命体验”的里程碑。我们重点剖析了玄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在艺术上如何追求“自然”与“萧散”的境界。 三、 唐诗的群星闪耀: 这是本书篇幅最重的一块。我们摒弃了简单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旧法,而是依据主题和风格进行划分: 1. 初唐的格律确立与边塞诗的开拓(王维、高适、岑参)。 2. 盛唐的浪漫与现实交织(李白的气势、杜甫的沉郁)。 3. 中晚唐的意境深远与世态洞察(白居易的讽喻、韩愈的古文复兴、李商隐的唯美)。 每一位重要诗人(如李杜)都配有数篇代表作,并附有不同流派学者对其艺术手法的深入评论。 【特色解析】 本卷在诗歌鉴赏部分引入了“音韵分析”,探讨唐诗格律(平仄、对仗)如何服务于情感表达,并附有唐宋词的初期萌芽作品作为过渡。 第三卷:宋元明清的转型与世俗化(公元907年—公元1911年) 第三卷着眼于文学如何适应社会结构的转型,从精英的雅文学向更广阔的民间审美领域渗透,体现出宋代理性的光芒、元代的戏剧活力以及明清小说的世俗化趋势。 一、 宋词的婉约与豪放: 本卷详尽梳理了宋词的发展脉络。柳永对市民文化的描摹,苏轼对哲理的融入(豪放派的开创),以及李清照的女性视角,共同展现了宋代文化细腻而内敛的特质。我们详细对比了“格律词”与“慢词”的差异,并探讨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心态变化。 二、 元曲的生命力与市井气息: 元代杂剧和散曲是俗文学的巅峰。本书精选了关汉卿、王实甫等人的代表剧作片段,分析了其结构(“正末/正旦”)和表演性特征。元曲的语言更接近当时的口语,是研究宋元社会风貌的活化石。 三、 明清小说的宏伟叙事: 这是对中国叙事艺术的集大成考察。 1. 四大名著的艺术结构: 《三国演义》的“义”与“史观”;《水浒传》的群体英雄塑造与悲剧性;《西游记》的神魔志怪与宗教隐喻;《红楼梦》的百科全书式细节描摹与心理深度。 2. 其他重要小说: 也收录了《金瓶梅》对晚明社会风俗的洞察,以及“三言二拍”对市民道德的探讨。 【特色解析】 针对明清小说,本书设立了专门的“叙事学导读”栏目,分析白话文在叙事推进、人物对话、环境渲染方面的成熟技巧,强调其如何最终确立了中国近现代小说的基本范式。 结语:文学批评的视野与跨界研究 全书最后附录了对历代文学批评思潮的梳理,从刘勰《文心雕龙》的理论构建,到宋代诗话的随性议论,再到晚清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初步接触。 《古今文选: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是一部集选本、导读、鉴赏、研究于一体的巨著,它不仅为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基础,更期待能够成为所有热爱中华文化、渴望深入了解其精神内核的普通读者的案头必备之书。它是一扇门,通向一个由文字构建的、无比丰富和生动的历史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雨峰


  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商法学院副院长,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2012年),重庆市巴渝学者(2013年),国家首批知识产权领军人才(2013年),重庆市中青年法学家(2013年),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出版《枪口下的法律:中国版权史研究》、《着作权的宪法之维》等专着5部,主持「着作权的宪法基础」、「侵害商标权判断标准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专案2项,主持、主研省部级重点法学课题14项,在《中国法学》、Journal of the Copyright Society of USA(SCI) 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曾获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着作权法的目的

 
一、文艺成果的特征/1
二、着作权与版权/5
三、着作权的正当性/20
  自然权利论/21
  报酬论/21
  人格理论/22
  激励论/22
四、着作权法的效力/25
  对事的效力/25
  对人的效力/26
  时间效力/28
五、着作权法的目的/29
  提高学识、鼓励学习/29
  保留公共领域/30
  保护文化成果的完成人/31
  接触文艺成果的权利/31

第二章着作权的保护对象

一、作品/37
二、独创性/46
三、不受着作权法保护的对象/53
四、思想/表达二分法/60
  思想/表达二分法的缘起/62
  思想/表达与机会平等/67
  思想/表达与资讯自由/70
  表达的私有/73
  隐喻的二分法/76
  思想/表达二分法的探讨/79

第三章着作人身权

一、概述/85
二、着作人身权的源起/87
三、着作人身权与一般人格权/90
四、发表权/91
五、署名权/94
六、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98
七、追续权/103

第四章着作财产权
 
一、复制权中心主义/111
二、着作财产权的立法模式/115
三、兜底条款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116
  剩余立法权:法官造法的必然性/119
  约束:法官如何思考/122
  法律精神与司法政策:法官造法的界限/125
四、着作权人应当享有的其他权利/128

第五章着作财产权的保护期
 
一、为什么确定保护期/135
二、保护期的延长/138
  英国/138
  美国/140
  法国/141
  德国/142
三、为什么延长保护期/142
四、延长保护期的后果/144
  反法治/144
  侵蚀公共领域/145
  重塑社会结构/146
五、未来的选择/147

第六章合理使用制度
 
一、合理使用制度的源起/153
二、合理使用制度的意旨/159
三、合理使用制度的检讨/165
四、余论/169

第七章作品的登记

一、比较法上的登记制度/223
  登记是着作权产生和存在的先决条件/223
  登记是行使着作权的前提/225
  登记是载入事项为真和享有权利的初始证据/227
二、作为权利取得和行使条件的登记制度的不足/227
  登记无论作为权利的取得条件,还是作为权利行使的条件,
  都与当今的主要知识产权公约《伯尔尼公约》和TRIPs存在着冲突/227
  把登记作为权利取得的条件,违反了新闻自由原则/228
  差别待遇违反了人权的基本原则/228
三、作为权利初始证据的登记制度/229
  登记的本质及效力/229
  作为权利初始证据的登记的内容/230
  登记的功能/233
  登记的异议与撤销/236
四、作为权利初始证明的登记的立法例/237
  德国模式/237
  巴西模式/237
  日本模式/238
  中国大陆模式/238
五、中国大陆关于登记制度的争论/238
  是否应当在着作权法中规定登记制度/238
  自愿登记还是强制登记/239
  负责登记的机构/240
  集中登记还是分散登记/240
  登记人员的收入来源/241
  收费原则与标准/241
  是否进行实质性审查/242
  不服国家机构的决定可否向法院起诉/242
  获准登记的作品应否公开/243
六、中国大陆面临的现实问题/243
  近年来作品登记的变化/243
  中国大陆登记中面临的现实问题/244
七、中国大陆着作权法登记制度的完善/244
  中国大陆登记制度的不足/244
  登记制度的完善/247
  条文设计(着作权法)/248

第八章侵害着作权的行为及民事责任
 
一、侵害着作权的行为样态/265
二、侵害着作权的民事责任/270
  责任形式/271
  管辖/272
  举证责任/273
  保全措施/273
  诉讼时效/274
三、网路环境下侵害着作权的问题/274
  网路环境下的侵害着作权的行为/274
  网路环境下侵害着作权行为的认定及免责问题/276
四、对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资讯的保护/278
  技术措施的保护/278
  权利管理资讯的保护/281

第九章着作权制度的未来
 
一、引言/313
二、着作权怀疑主义/314
三、着作权制度的替代进路/317
四、现有着作权制度的改组/319
五、结语/322

参考文献/323

图书序言

序言

  这是一本适合研究生学习的着作权法读物。它不像本科生教材那样面面俱到,注重知识的全面性、观点的通说性;又不像博士论文那样对一个中心议题深入研讨。本书採用的是对着作权法中多个专题分别讨论的体例,既注重每个专题的深刻性,又暗示了着作权法的内部逻辑。在每个专题中,笔者关注的是对原理的挖掘,其间不乏对某些流行观点的质疑乃至批评。这些质疑与批评并不意味着标新立异,更不意味着矫情。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独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追赶潮流的精神。正是这样的质疑与批评才促进了法律制度的再生产。

  书稿中一部分是几年前我给研究生授课的内容,另部分是我发表在其他杂志上的内容。我没有编着长篇大论的能力(尽管有的文章行文不短),就像我开会发言时不超过十分钟一样。幸运的是,这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无论是阅读还是开会发言,我的表演都在读者和听众的忍耐射程之内。于是,这种自我安慰渐渐就养成了习惯。

  这部书稿的完成还是一种纪念与回忆。它记载着我和硕士生、博士生共同探讨问题的那些时光。坦率地说,我授课採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灌输方式,而非目前现代教学改革倡导的那种教学法。欣慰的是,由于学生较少,他们听课比较认真,这给了我思考的动力与热情,给了我灵感与翅膀。每当听到学生有收获时,自己竟然增添了持续的热爱与自信。就这样,经由学生的支持与鼓励,我还爱着法学,念着那段时光。
  
李雨峰
  2014年1月3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知识产权法:案例与解析》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本身是大学法律系的学生,选修了知识产权相关的课程,之前一直觉得这方面的法律条文枯燥难懂,很多概念也似是而非。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法律条文与实际的商业纠纷、艺术创作等情境紧密结合起来。作者在分析案例时,不仅详细阐述了法律的适用,更深入探讨了判决背后的逻辑和考量,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例如,在讨论著作权侵权时,作者就引用了多个台湾本地的案例,分析了法院在认定“合理使用”时的标准,以及如何平衡著作权人的权益与公众的利益。这让我对台湾的知识产权法律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的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即使是非法律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上手。虽然有些案例比较复杂,但作者都用清晰的图表和流程图进行了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知识产权教材,无论是法律专业的学生,还是对知识产权感兴趣的从业者,都值得一读。

评分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与法律》这本书,坦白说,读起来有点吃力。我本身是资讯科技领域的工程师,对技术方面的内容还算了解,但书中的法律条文和概念实在太多,很多地方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不过,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数字版权管理的技术和法律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全面地探讨了数字内容保护的问题。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数字版权管理技术,例如加密技术、水印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以及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同时,作者也分析了数字版权管理所面临的法律挑战,例如版权侵权、绕过技术保护措施等。书中特别强调了数字版权管理在平衡版权人权益与用户利益之间的作用。作者认为,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应该在保护版权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用户的合理使用需求。这本书的案例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台湾本地的案例比较少,这可能与台湾的数字版权管理发展相对滞后有关。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比较专业的数字版权管理书籍,适合对技术和法律都有一定了解的读者。

评分

读完《创意产业法律导论》后,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的文创产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条文的讲解,而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知识产权在创意产业中的作用。作者特别强调了知识产权对于文创产业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保护创意、鼓励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书中详细介绍了台湾的文创产业发展历程,以及政府在推动文创产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同时,作者也分析了文创产业面临的挑战,例如盗版问题、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探讨了知识产权与行销策略之间的关系,认为知识产权可以作为一种行销工具,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例如,一些文创产品会利用独特的商标或设计专利,打造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这本书的案例选择也很有代表性,涵盖了台湾的各个文创领域,例如设计、音乐、电影、动漫等。通过这些案例,我了解到台湾的文创产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台湾文创产业的深度报告。

评分

《商标法: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我读了大概一半,感觉内容相当扎实。我本身是行销背景出身,对商标的价值和重要性深有体会。这本书从商标的定义、注册、使用、保护等各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商标法的相关知识。作者特别强调了商标注册的重要性,认为商标是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书中详细介绍了商标注册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以及商标驳回和异议的应对策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探讨了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以及商标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书中还分析了多个台湾本地的商标侵权案例,让我对台湾的商标法律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的案例选择也很有代表性,涵盖了各个行业,例如食品、服装、电子产品等。虽然有些地方比较专业,但作者都用清晰的语言进行了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商标法教材,无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行销从业者,都值得一读。

评分

我最近在创业,做的是一个原创插画设计的小工作室。为了避免日后可能发生的版权纠纷,我开始自学相关的法律知识。偶然间读到了《艺术品法律:著作权、买卖与争议》,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它不像其他法律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讲解了艺术品相关的法律问题。书中详细介绍了艺术品的著作权保护,包括作品的原创性、署名权、修改权等。同时,作者也分析了艺术品买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例如真伪问题、所有权问题等。更让我受益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艺术品争议解决的途径,例如调解、仲裁、诉讼等。作者特别强调了在艺术品交易过程中,要签订明确的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本书的案例选择也很有针对性,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通过这些案例,我了解到艺术品版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规避艺术品交易中的法律风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艺术品从业者的实战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