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侵权法主要词汇

两岸三地侵权法主要词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侵权法
  • 两岸三地
  • 法律词汇
  • 法律
  • 知识产权
  • 侵权行为
  • 法学
  • 法律研究
  • 术语
  • 法律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现代世界,大都会人烟稠密,人际关系复杂,「侵权法」(Law of Torts)遂成社会发展之必然产物。诚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朗奴高斯(Ronald H. Coase)所言,世上衆人皆有其自身之权益,侵权法正好回应社会「以合理成本解决争议」之需求,最终达致减少侵权事故之目标。中国内地、香港及台湾三个华人地区,基于历史原因採用不同之法律制度。香港回归中国后,按照《基本法》继续採用英国普通法。内地与台湾则属大陆法体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来源。随着近年三地交往频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关系日益密切,三地法律词汇诸多相同相异之处,实值得深入研究讨论。
 
  本书分为甲乙两部分。甲部以香港普通法为基础,剖析13个侵权法重要词汇在两岸三地之法律意义,如“Negligence”(疏忽/过失/过失)、“Strict Liability”(严格法律责任/严格责任/严格责任)、“Nuisance”(妨扰、妨扰事故、妨扰事件、滋扰/妨碍、妨害、公害/侵入、公害)、“Defamation”(诽谤)及“Sexual Harassment”(性骚扰)等。每篇文章先讲述该词汇在普通法之概念,再探讨内地与台湾相关之法律定义和解释,其中涵盖三地译词、法例及应用实例。全书共有49个案例,大部分为英国及香港之普通法案例,务求协助读者全面理解中港台侵权法之核心概念。乙部收录英汉词汇共102条,以香港法律为基础,再加入内地与台湾词汇,其中逐一罗列所根据之法条及词典来源,方便读者查阅。
 
  本书是两岸三地法律专业人员及翻译员之必备参考书,法律系教授和学生亦可用作教学及研究。其他专业,如翻译、中文及语言学系、新闻及传播学系、社会学系、工程学系及工商管理学系等,亦可借此研究相关之法律课题,从中熟习法律知识。此外,侵权法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本书对各界人士均具有参考价值。
寰宇风云:当代国际关系透视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的深刻变革与复杂互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视角来理解当代国际关系的演变轨迹、核心驱动力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全书共分六大部分,力求在宏观理论框架与具体案例分析之间找到平衡点,展现国际关系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第一部分:全球化进程的再审视与地缘政治的新图景 本部分首先对冷战后“历史终结论”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指出当前世界远非稳定的单极或多极格局,而是一种充满张力的“非对称多极化”状态。我们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在不同区域和国家间产生的不平衡效应,这种不平衡如何催生了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 重点分析了“大国竞争”的回归,特别是主要经济体之间在技术标准、产业链安全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微妙博弈。书中详细考察了“印太战略”的形成与实践,分析了其对既有国际秩序的潜在重塑作用,以及东南亚、中亚等关键战略支点国家在地缘政治棋局中的动态选择。此外,我们还关注了“软实力”和“话语权”在全球传播中的作用,探讨了信息战和认知作战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 第二部分:区域热点与冲突的深层根源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全球几个主要的冲突热点地区,力求穿透表面的军事或政治表象,探究其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因素交织的复杂根源。 在欧洲部分,我们详尽梳理了乌克兰危机爆发的长期历史脉络,分析了北约东扩、能源安全与俄罗斯战略安全诉求之间的矛盾。书中不仅关注军事层面的对抗,更深入分析了由此衍生的全球能源市场重构和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 中东地区的研究则着眼于逊尼派与什叶派的结构性张力,外部大国的干预模式,以及“阿拉伯之春”后地区秩序的碎片化趋势。我们对伊朗核问题、也门冲突以及沙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复杂性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强调了区域性力量平衡的动态调整。 对于东亚及南海问题,本书采取了一种超脱于单一国家立场的视角,分析了领土争端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国家安全认知以及海洋资源开发权的竞争。我们尝试构建一个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危机管控模型,以期减少误判的风险。 第三部分:新兴治理体系的挑战与重构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公共卫生危机,要求超越传统国家主权的全球治理方案。本部分探讨了现有国际制度(如联合国、世贸组织)在应对新挑战时表现出的效能不足。 气候治理方面,本书评估了《巴黎协定》的执行困境,探讨了“绿色转型”背后的技术壁垒、资金分配不均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责任分摊难题。在公共卫生领域,我们以近期全球大流行病为例,分析了国际合作的脆弱性、信息共享的滞后性,并探讨了建立更具韧性的全球健康安全网的必要性。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全球经济治理的转型,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和金融监管方面,新兴经济体对现有布雷顿森林体系提出挑战,寻求更加公平和具代表性的国际金融话语权。 第四部分:科技的“双刃剑”:技术进步与国际安全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AI)和量子计算的飞速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国际关系的面貌。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技术进步对国家安全、军事优势和信息主权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我们详细分析了网络空间作为“第五战场”的特性,探讨了国家支持的网络间谍活动、关键基础设施的脆弱性以及网络威慑理论的演变。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如自主武器系统)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难题,也是本部分讨论的重点。书中还探讨了技术民族主义的抬头,各国如何通过出口管制、供应链本土化等手段,将技术竞争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核心要素。 第五部分:意识形态、身份政治与文明的对话 冷战结束后,“文明冲突论”曾一度占据主流,但现实情况远比简单的文明对立复杂。本部分考察了当代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与身份政治的复杂作用。 我们研究了不同政治模式(如民主制与威权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吸引力,分析了特定政治叙事如何被用来动员国内支持、影响他国舆论。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非政府组织、宗教极端组织)如何利用身份认同和文化差异来构建其政治基础和行动网络。更深层次地,我们探讨了全球公民身份的兴起与民族国家主权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六部分:面向未来的不确定性与战略选择 最后一部分旨在整合前文的分析,展望未来十到二十年国际关系可能出现的几种情景。我们认为,关键在于主要大国能否在竞争中找到有效的“护栏”(Guardrails),避免走向全面对抗。 书中提出了“竞争性共存”这一概念,强调在承认结构性矛盾不可避免的同时,必须在气候变化、核不扩散等共同威胁面前维持最低限度的合作渠道。本部分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及其对全球秩序重塑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对建立更加包容、更具适应性的多边主义路径进行了建设性的思考。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扎实,案例鲜活,适合所有对当代世界格局演变、地缘政治博弈及全球治理困境感兴趣的读者、政策制定者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理解复杂世界所必需的分析工具和深度洞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可欣


  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及硕士,澳洲昆士兰大学博士,工作期间曾修读英国法律,现于香港城市大学任教中英翻译。近年致力研究法律翻译及法律词汇、专业翻译及理论、翻译教学等,曾在香港及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图书目录

甲部 侵权法主要词汇

第一章 导言

01 Tort
侵权

第二章 一般原则
01 Negligence
疏忽/过失/过失
02 Strict Liability
严格法律责任/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无过失责任、危险责任
03 Vicarious Liability
转承责任/替代责任/替代责任、僱用人侵权责任
04 Limitation
时效

第三章 侵权法之特定侵权行为
01 Occupiers Liability
佔用人/管理人、组织者/佔有人
02 Trespass
侵入、侵犯、侵入行为、侵犯行为/侵佔、侵害/逾越地界、侵入
03 Animal’s Liability
须对该动物或鸟类⋯⋯所造成的任何损坏负责/饲养动物损害责任/动物损害赔偿责任
04 Nuisance
妨扰、妨扰事故、妨扰事件、滋扰/妨碍、妨害、公害/侵入、公害
05 Sexual Harassment
性骚扰
06 Defamation
诽谤/诽谤/诽谤、不法侵害……名誉
07 Assault and Battery
袭击、侵犯、殴打/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侵害……健康权/不法侵害他人之身体或健康者、不法侵害他人之身体、健康
08 False Imprisonment
非法禁锢/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侵害人身、侵害他人人身权益/不法侵害他人之⋯⋯自由

乙部英汉词汇对照表

图书序言



  本书《两岸三地侵权法词汇》是作者编着《法律翻译系列》之第二部着作。能于一年间再度出版新着作,笔者深感欣慰。系列之第一部《两岸三地合约法词汇》于去年在香港书展推出以来,读者反应积极。不少法律界及翻译界的人士不吝购买该书,笔者尤感鼓舞,希望此两部着作有助于业界之翻译及起草工作,加强中港台法律交流。《两岸三地侵权法词汇》秉承《两岸三地合约法词汇》之精神,竭诚协助读者领悟侵权法的基本概念,尤其是普通法的概念,以增进法律知识。本书为理论与实用并重的案头书,介绍三地主要侵权法词汇,以至整个侵权法在两大法系之主要原则及发展,并举出多个案例及媒体例句,务求内容充实,更添趣味。书中收集并整理三地共102个中文译词,为实务翻译工作提供必要之参考。本书无论对法律界人士、法律翻译员乃至各界人士而言,皆能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发挥清晰明了的参考作用。
 
  本书分为甲、乙两大部分。甲部以香港普通法概念为基础,重点分析中港台共13个侵权法术语,其按三地现行侵权法之历史来源、一般原则及特定侵权行为,分立为三章。第一章〈导言〉概述「侵权」(“Tort”)一词之涵义,分析中国古代侵权法制之兴衰,以及现今两岸三地侵权概念之异同。第二章〈一般原则〉介绍侵权法的四个概念,分别为「疏忽」(“Negligence”)、「严格法律责任」(“Strict Liability”)、「转承责任」(“Vicarious Liability”)及「时效」(“Limitation”)。第三章比较中港台多个「特定侵权行为」(“Specific Torts”),包括「佔用人法律责任」(“Occupiers’ Liability”)、「侵入」(“Trespass”)、「动物侵权责任」(“Animal’s Liability”)、「滋扰」(“Nuisance”)、「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诽谤」(“Defamation”)、「袭击及殴打」(“Assault and Battery”),及「非法禁锢」(“False Imprisonment”)。以上各个词汇之中文翻译皆源自香港,内地及台湾之翻译及用语,内文会逐一罗列并举。
 
  笔者为阐述各个侵权法术语,重新翻译49个对香港法院具约束力或指引作用之重要案例。此49个案例大多取自20及21世纪之香港及英国,涵盖案情(fact)、争议焦点(issue)及判决(holding)三部分。香港案例包括震惊学界之「中大偷拍案」(Yuen ShaSha v Tse Chi Pan DCEO 1/98)﹔影星吕有慧及伍卫国之杂志诽谤案(LokKwai-fu v YC Chan [1978] HKLR 225),以及法庭就晚上十一时后淋浴拒颁禁令之滋扰案(Capital Properties Ltd & Another v Sheen Cho Kwong [1999] 1 HKLRD 633)。此外,在Yim Tai Fai v Attorney General [1986] HKLR 873 案,法庭使用「疏忽」概念中之「可预见原则」(foreseeability),裁定警务处处长对于疑犯自杀不负有「谨慎责任」(duty of care)。每个词汇之结尾部分,皆列举中港台三地新闻引用实例,以加深读者对三法域侵权法之了解。
 
  第二部分是英汉词汇表,一共收录了102条中港台英汉侵权法的词汇。编纂词汇表,旨在提供三地侵权法之中文翻译「功能对等词」(functional equivalents),为法律草拟及翻译的实务工作提供参考词汇。该表以香港普通法之侵权概念为基础,据双语法例及法律词典列出共102条中英对照的词条,再加入内地与台湾相关的词汇整合而成。由于三地法制不同,内地与台湾之译词对应普通法英文术语会有若干之法理差异。
 
  笔者特别鸣谢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多位学生的协助,使本书顺利出版。他们分别是香港同学李懿律、麦俊强、李泳传及潘颖强,以及内地同学李志远、王一及魏帅,其中有几位已毕业并投身法律界工作。此外,十分感谢翻译课程的刘京菁及林诗虹同学校对本书;赵米卿小姐及刘宓庆教授协助解决书中的语文问题;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编辑陈家扬先生、副编辑陈明慧小姐、编辑助理李倩谊和邱学琳同学,以及市场市务主任郭惠菁小姐为本书设计、排版及推广。
 
  法律翻译及语言之研究及发展工作,在大中华地区方兴未艾,需求殷切。笔者特别借此机会,感谢华东政法大学屈文生教授赠与大作《从词典出发 — 法律术语译名统一与规范化的翻译史研究》,香港公开大学潘慧仪教授送赠其与李宗锷法官等新修订之《英汉法律大词典》,以及香港理工大学退休教授李克兴赠与法律翻译之着作及教材,包括《高级法律翻译与写作》。三位学者对于区内之法律翻译及语言研究,成就杰出,贡献卓越。笔者有幸获赠珍贵的学术成果,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此外,香港律政署法律草拟专员尹效良先生及副法律草拟专员毛钖强先生在去年六月安排演讲,让笔者有机会与三十多位法律草拟科律师分享双语立法的理论。多承垂青,不胜感铭。笔者还要感谢香港翻译学会陈德鸿教授、潘汉光教授及王凌博士等邀请,参加刚于五一劳动节在商务图书中心举办的新书讲座,与八十位兴致勃勃的读者会面,分享三地合约法词汇的特点及翻译心得。此外,感谢冼景炬教授、邹嘉彦教授及谢聪教授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以及刚荣归天国的郑滋斌教授,在上年底搬办公室时馈赠中文及翻译书籍,当中有他准备法律中文课的书籍。笔者亦感谢吴尚智教授在荣休时馈赠的法律语文书籍。最后,笔者肃穆纪念去年安息主怀的外祖母,深感生命无常,惟上主是人永远的福乐依靠。
 
  承蒙香港城市大学「教学发展补助金」(Teaching Development Grant, No. 6000404)的资助,本书方能顺利诞生。本书构思源于笔者的教学研究计画,其旨在提高法律中文课程学生对中文法律词汇的兴趣及认识,以配合大学「重探索、求创新课程」(Discovery-enriched Curriculum)之教学方向。在此,特别鸣谢香港城市大学教育发展及精进教育处,以及法律中文课程各位同学。
 
  本书如有不足错漏之处,恳请各界专家人士赐教斧正。

图书试读

在两岸三地,“tort”一词均翻译为「侵权」,意指「违反合约范畴外法律责任所引致之民事错失」。
 
其原为法文词语,源自拉丁词t orq u e re ,含有「扭曲」(twisted) 之意(薛波,2003:1348; Garner,2009:1626; Heuston and Buckley, 1996:13; Law and Martin,2009:551)。侵权法则实源于刑法,因此不少刑事行为可构成侵权行为,譬如「袭击」(assault)、「殴打」(battery)(见第三章07“Assault and Battery”)、「永久形式诽谤」(libel)(见第三章06“Defamation”)等。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古代侵权观念及法制之发展,以及其为西法取代之背景。第二部分概述近代两岸三地吸纳西方侵权法之原因,及现代侵权法之功能。第三部分则分析中港台侵权法制度之主要差异。
 
1. 中国古代侵权法制之兴衰
 
1.1 中国古代侵权法律与侵权行为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古代〔1〕法律系统主要集中于刑事范畴,缺乏民事法律(Chen, 2011:18)。古人观念中刑、法、律不分(张中秋,2001:80–84)。《尔雅‧释诂》云:「刑,法也;律,法也。」主宰中国古代法学之法家学说(Legalism),则强调「以吏为师」,使刑法治国家,行权术控臣民(沈家本,1985:2243;张国华,1982:126, 131–133;陈秉才,2007)。至于「民事」之纷争冲突,则似未受到重视。
 
究中国古代刑法较民法完善之因,与传统文化推崇「无讼」有莫大关系。万世师表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诉讼损害情谊,不利社会。胡石壁于《宋明公书判清明集》(1987:123,引自刘砚冰,2002:139),清晰写出当时社会对诉讼之负面评价:词讼之兴,初非美事,荒废本业,破不家财,管吏诛求,卒徒斥辱,道途奔走,秆狱拘囚。与宗族讼,则伤宗族之恩;与乡党讼,则损伤乡党之谊。幸而获胜,所损已多;不幸而输,虽悔何及。
 
古人惧怕为民事纠纷告上官衙,除了诉讼会带来情财损失,亦因他们深受「生不入官门,死不入地狱」之观念影响。国人一直忽视「侵权」概念,亦因传统以来认为,「权利」与「仁义」对立,颇有贬义(张晋藩,2003:367)。真正规管民间行为之「执法系统」,乃是「人际关系」(guanxi) (Chen,2011:18; Li and Li, 2013:25–26)。「侵权」一词属舶来品,至晚清改革时期(公元1908–1911 年)修订《大清民律草案》时,始引入中国(陈涛、高在敏,1995:48)。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填补了一个市场空白。长期以来,我们台湾的法律从业者,在处理涉及大陆或香港的侵权案件时,常常面临着语言和法律概念上的障碍。虽然现在网络资源发达,但要找到一个系统、权威、且能清晰解释两岸三地侵权法术语差异的资料,实在不容易。这本书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翻译,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每个词汇背后的法律逻辑和制度差异。例如,对于“损害赔偿”这个概念,书中详细分析了三地在计算赔偿金额、责任承担、以及诉讼程序上的不同规定。这对于我们律师来说,在制定诉讼策略、评估案件风险、以及与大陆或香港律师进行沟通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这本书也并非完美无缺,有些比较新的法律规定可能还没有及时更新,但总体而言,它仍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法律工具书。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律师、以及经常与大陆或香港进行商业往来的企业人士,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评分

说真的,我买这本书纯粹是抱着“了解一下”的心态,毕竟我对法律这方面实在不精通。但读完之后,却意外地发现它比我想象中要有趣得多!作者并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讲解法律,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法律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书里有很多生动的案例,让我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法律版的连续剧,每一个词汇都跟一个真实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这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以前我对“知识产权”这个概念一直很模糊,只知道它跟专利、商标、版权有关,但具体是什么意思,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却一无所知。这本书详细解释了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包括专利的申请流程、商标的注册注意事项、以及版权的保护范围。而且,它还特别强调了在大陆、台湾、香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时,需要注意的法律差异。这对于我们这些小企业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

这本《两岸三地侵权法主要词汇》啊,说实话,我一开始抱持着试试看的态度,毕竟法律用词实在太专业,又加上两岸的法律体系虽有共通之处,但细节差异还是不少。没想到翻开后,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单纯的词汇堆砌,而是将每个词汇都放在具体的案例背景下进行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法律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前看新闻或是遇到一些法律问题,常常会摸不着头脑,现在至少能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书里对于大陆、台湾、香港的法律术语差异,都有清晰的说明,而且还会举例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的不同,这部分尤其实用。我之前因为一些商业合作的问题,对大陆的“不正当竞争”概念一直不太理解,看了这本书后,才发现它跟台湾的“商业诋毁”虽然意思相近,但在认定标准和救济方式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用心,词汇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方便查找,而且每个词汇的解释都简洁明了,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总之,这本书对于想要了解两岸三地侵权法基本概念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评分

这本书的编撰方式相当独特,它没有像传统的法律词典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词汇和定义,而是将每个词汇都放在一个更广阔的法律语境中进行解读。这种方式让我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地区的法律文化之旅,不仅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法律术语,还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法律制度和思维方式。我尤其欣赏书中所举的案例,这些案例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概念的实际应用。例如,书中对于“侵占”这个概念的解释,不仅涵盖了台湾的民法规定,还引用了大陆的刑法和香港的盗窃罪相关条款,并分析了三地在认定侵占行为、量刑标准、以及民事责任上的差异。这种比较分析的方式,让我对两岸三地侵权法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些词汇的解释过于简略,缺乏深入的探讨。但总体而言,它仍然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法律参考书。

评分

我原本以为法律词汇书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却让我大吃一惊!它不仅仅是一本词汇书,更像是一本法律入门读本。作者在解释每个词汇时,都会结合相关的法律背景和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原理。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幽默风趣,时不时会穿插一些有趣的法律故事,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我之前对“过失”这个概念一直很困惑,不知道它跟“故意”有什么区别,以及在侵权责任认定中的作用。这本书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将“过失”和“故意”的区别解释得淋漓尽致,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此外,这本书还特别关注两岸三地法律制度的差异,对于那些经常与大陆或香港进行商业往来的台湾企业来说,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法律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集实用性、趣味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法律佳作,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法律感兴趣的人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