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水俣:以司法解决的道路

拒绝水俣:以司法解决的道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水俣病
  • 环境污染
  • 环境正义
  • 集体诉讼
  • 日本环境史
  • 环境法律
  • 社会运动
  • 公共卫生
  • 受害者救济
  • 环境责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关于经过半世纪的现在尚需解决的一场悲剧──「水俣病」受害者夺回自我尊严的司法斗争报告,其内容既精彩又令人感动。本书首次概括性地介绍,关于决定谁是被害者的争论点上,向公司和国家公权力挑战的诉讼过程,为法政学科的学生提供学习「行动中的民主」极具价值的资料。─小川玲子,日本九州大学法律学系
《审判的边界:全球化时代的环境正义与法律重塑》 图书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危机已不再是遥远的预警,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挑战。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工业遗留污染的长期影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侵蚀着人类生存的根基。传统的国家主权框架和现行国际法体系,在应对跨国界、代际间影响深远的复杂环境冲突时,显得力不从心。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的法律审判,而是深入剖析在后工业化、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法律机制如何被期待承担起重塑环境治理、实现代际公平与环境正义的重任。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讨“审判的边界”——这一边界既指地理和管辖权的限制,更指向法律规范的内在适用范围及其伦理极限。我们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当环境损害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和不可逆转性时,现有的司法救济途径(无论是国内诉讼还是国际法庭)究竟能提供何种程度的有效性与公正性? 第一部分:全球化语境下的环境诉讼困境 全球化的浪潮模糊了生产、消费与污染的地理界限。跨国公司通过复杂的供应链和离岸投资结构,使得确定环境责任主体变得异常困难。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当代环境诉讼面临的“归责难题”。我们分析了从产品责任到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逻辑演变,重点考察了“共同侵权”和“共同受益”原则在跨国环境纠纷中的适用性障碍。 书中细致对比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环境侵权认定上的差异,特别是针对“预防原则”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转化。我们挑战了传统侵权法中对“可预见性”和“直接因果关系”的严格要求,认为这些要求在处理缓慢、弥散型环境污染(如土壤重金属累积或水体微塑料污染)时,往往成为受害者获得救济的法律壁垒。 此外,本书深入探讨了司法管辖权的挑战。在全球案件中,原告往往必须在受害地、加害地或公司总部所在地之间进行艰难选择。我们通过对一系列涉及国际贸易协定和投资争端解决机制(ISDS)中环境条款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司法途径在平衡经济发展权与环境权时所承受的巨大政治经济压力。法院在裁决中,如何平衡保护本国公民环境权益与维护国际投资承诺,构成了司法实践中的一个核心张力。 第二部分:代际公平与“未来的权利”的法律化 环境危机最深层的伦理困境在于其对尚未出生的世代产生影响。本书将“代际公平”这一哲学概念视为法律重构的关键驱动力。我们探讨了如何将“未来世代的权利”纳入现行法律框架,使其不仅仅停留在政策倡导层面,而是成为可被法院强制执行的法律实体。 本部分专门分析了“环境信托”和“公共信托”理论在环境资源管理中的应用。通过考察北美和部分欧洲法院对自然资源的“受托人责任”的司法解释,我们试图构建一套适用于气候变化风险和不可逆自然资产保护的法律工具箱。这包括对政府在制定气候政策时,是否履行了对后代保护义务的司法审查标准。 书中还对“气候诉讼”的最新发展进行了批判性考察。这不仅包括要求各国政府承担减排责任的诉讼,也包括要求高碳排放企业承担“气候不作为”责任的努力。我们关注法院如何处理“科学不确定性”问题,即在科学界对长期气候模型存在争议时,法官应采用何种程度的科学证据来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裁决。这要求法官超越传统的证据规则,拥抱“风险规避”的司法理念。 第三部分:非传统司法主体的崛起与法律的重塑 环境正义的实现,不再仅仅依赖于国家法院或国际法庭的传统裁决。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非传统司法主体和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ADR)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法律规范的演进。 我们详细分析了原住民法律体系(Indigenous Legal Orders)在环境保护中的贡献。在许多国家,原住民基于其对土地的传统所有权和深厚的文化联系,发展出了一套与现代环境法既冲突又互补的法律实践。本书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多重法律秩序”(Plural Legal Orders)纳入主流司法视野,尤其是在涉及土地使用权、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资源开采的冲突中。 此外,本书探讨了“公民科学”和“环境监测”在司法取证中的法律地位。当环境信息由非官方机构或社区团体收集并提交给法院时,这些数据如何被采信为有效证据?这涉及到证据法的现代化,要求司法机构对非传统专业知识持开放态度。 最后,本书论及国际人权法与环境法的交叉领域。随着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承认“健康环境权”,这一权利如何转化为可在国际或国内法院请求具体救济的权利,成为研究的重点。我们分析了将环境损害视为酷刑或非人道待遇的论点在国际人权法庭上的辩论,及其对未来环境司法的前景影响。 结论:超越判决的法律目标 《审判的边界》认为,在面对当代环境挑战时,司法的最终目标不应仅仅是惩罚过去的过失或分配当前的赔偿,而在于构建一种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并能内化代际责任的法律机制。成功的环境司法,意味着推动法律从反应性(Reactive)向预防性(Proactive)和转化性(Transformative)的范式转变。本书旨在为法律学者、政策制定者和环境活动家提供一个审视当代法律工具箱的批判性框架,探讨如何利用司法力量,重塑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为未来构建更具韧性的法律秩序奠定理论基础。

著者信息

译者简介

鸟饲香代子


  熊本大学名誉教授、南荣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董怡汝

  爱知学院大学政策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青山大介

  南荣科技大学应用日语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执笔者介绍

前言:近代、现代日本社会的司法角色/猪饲隆明

第一章 水俣病的历史
第二章「拒绝水俣国家赔偿等诉讼」奋斗记录
第三章2011年胜利和解的内容与成果
结语:今后的水俣病问题

图书序言



  在西方的冲击以来,日本採取脱亚入欧的富国强兵政策,追求资本主义式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这些现代化的过程,对日本社会产生正负两面的影响,现代化带来充裕的物质生活,但同时引起危害健康的「公害病」。在日本最着名的公害病是,在1950年代开始受到社会瞩目的「水俣病」、「新泻水俣病」、「痛痛病(イタイイタイ病)」和「四日市公害」的所谓「四大公害病」。由于起初这些疾病的原因不明,症状诡异,所以被视为「奇病」,除了身体上的痛苦之外,病患者时常受到歧视,遭受极大的精神压力。本书《拒绝水俣》介绍的就是四大公害病中最受社会瞩目的水俣病与其司法斗争的纪录。

  水俣病的存在被正式确认的是1956年,但至今病患却尚未完全得到救助,在极大的痛苦中生活着,可见公害病的影响多大。石牟礼道子的《苦海净土》记录水俣病患者的情况,透过其生动的文笔与详细的口述,我们间接地感受得到水俣病的痛苦。

  水俣病不该被遗忘,不仅是因为其病患者还存在,也是因为水俣病的问题就是现代社会的结构引起的问题,在其他的社会问题上必定会出现类似的争议。水俣病患者开始出现的时候,窒素公司与日本政府坚持不承认自身有引起水俣病的责任,因此病患于1969年被迫提出诉讼,向窒素公司要求损害赔偿,开始展开司法斗争的路线。但採取司法途径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原告必须证明被告的不法行为以及被告的责任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正如现在常见的食安问题,饮食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很难证明,到现在还有一种情况是,尚未得到救助的病患被要求提出过去时常摄取受到水俣污染的海鲜类之证明。这种事到底该如何证明?司法讲究证据,在这类问题上进行司法斗争的难处就在此。水俣病患者已有将近50年的司法斗争经验,相信本书介绍的纪录,对其他类似的社会问题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原先在日本出版英日双语版,兹能够在台湾出版中日双语版,是许多相关人士努力的结果。原先是日本熊本大学教育学系名誉教授鸟饲香代子老师赴台湾南荣科技大学任教之际,受「拒绝水俣(No more Minamata)国赔等诉讼辩护团」的委託,寻求在台湾出版本书的途径。由鸟饲老师、董怡汝研究员和青山大介老师翻译后,本人协助审订与安排出版事宜。非常感谢鸟饲老师、董老师和青山老师的翻译,也感谢邓芳宜同学细心协助校稿,没有这些艰苦的工作,本书是无法在台湾出版的。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副总编辑刘静芬小姐接受出版本书,与公司争取同意出版,特此感谢。另外,特别感谢中正大学政治学系的李翠萍教授为本书撰写推荐序,李老师是在台湾研究过水俣病相关议题的少数专家,李老师非常关心水俣病,从推荐序中可见李老师的用心,令人感动。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水俣病的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并非单纯的医学或环境灾难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权、正义与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书中的受害者,那些因工业污染而遭受身体和精神摧残的渔民及其后代,他们的遭遇令人心碎。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水俣病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区造成的毁灭性打击,那种无助、绝望和被社会遗忘的痛苦,透过文字仿佛触手可及。更让我震撼的是,面对强大的企业和政府,受害者们并非默默忍受,而是勇敢地选择了法律途径,寻求自身的权益。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赔偿的诉讼,更是一场关于尊严、关于生命价值的抗争。书中的法律程序,虽然漫长而艰辛,却展现了法律在维护社会正义、制约企业行为方面的力量。作为一名台湾人,我深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曾目睹过类似的环境污染事件。这本书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绝不能牺牲人民的健康和环境的永续性。它也激励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为弱势群体发声,为正义而斗争。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议题、关注人权议题的人阅读。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以宏大的叙事或激烈的控诉来呈现水俣病的悲剧,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笔触,细致地梳理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作者像一位严谨的调查记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访谈记录和法律文件,还原了事件的真相。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水俣病归咎于企业的恶意或政府的失职,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揭示了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复杂原因。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让我对水俣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对法律诉讼过程的描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受害者们如何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自身的权益,以及法律在解决环境纠纷中的作用。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深知法律的局限性,也明白法律在维护社会正义方面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法律的信仰,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在台湾,我们经常面临着土地征收、环境污染等法律问题,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案例,也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社会议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愤怒。水俣病的悲剧,是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留下的一个丑陋的伤疤。作者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笔触,展现了受害者们遭受的痛苦和绝望。那些因汞中毒而畸形的身体,那些饱受精神折磨的灵魂,那些被社会遗忘的生命,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尤其无法接受的是,面对如此惨痛的悲剧,企业和政府却选择了掩盖真相、逃避责任。这种对生命的漠视,是对人性的践踏。书中对受害者家庭的描写,更是令人心碎。那些因病痛而失去亲人的家庭,那些在照顾病人过程中倾尽所有却无力的家庭,他们的遭遇令人唏嘘。作为一名母亲,我无法想象如果我的孩子患上了水俣病,我该如何面对。这本书也让我反思,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平衡环境保护和人民的健康。在台湾,我们经常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例如核能发电、工业污染等。这本书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它也激励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为弱势群体发声,为正义而斗争。

评分

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环境污染事件记录,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学著作。作者并没有将水俣病仅仅视为一个医学问题或法律问题,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对受害者身份认同的深入探讨。书中指出,水俣病的受害者,不仅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摧残,还失去了社会地位和尊严。他们被贴上了“病者”的标签,被社会排斥和歧视。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加剧了他们的痛苦。作者也分析了受害者们如何通过集体诉讼,重建自身的身份认同,争取自身的权益。这种集体行动的力量,令人敬佩。身为台湾人,我深知社会运动的重要性,也曾参与过许多社会议题的讨论和行动。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对社会运动的信仰,也激励我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书中对日本社会文化的反思,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指出,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着对权威的盲从和对集体利益的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俣病悲剧的发生。这种文化的反思,对于我们台湾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本书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触动人心的好书,值得每一个关心社会议题的人阅读。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沉重的历史剧,但它所讲述的并非遥远过去的事件,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实。水俣病的悲剧,不仅仅是日本的问题,更是全球工业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普遍现象。作者并没有将重点放在技术层面或科学分析上,而是将视角聚焦于受害者身上,通过他们的个人经历,展现了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感动的是,书中对受害者家庭的细腻描写,那些因病痛而支离破碎的家庭,那些在照顾病人过程中默默奉献的妻子和母亲,她们的坚韧和牺牲精神令人敬佩。作者也批判了当时政府和企业对事件的掩盖和拖延,以及对受害者权益的漠视。这种对权力的质疑和对真相的追寻,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身为台湾人,我们经常面临着两岸关系、能源政策等复杂的议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无论面对何种挑战,我们都应该坚持正义的原则,捍卫人民的权益。它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这本书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触动人心的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