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案例研习(七版)

民法案例研习(七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法
  • 案例教学
  • 法律
  • 法学
  • 教材
  • 研习
  • 七版
  • 法条
  • 实务
  • 判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次改版,全新内容呈现,将原51个案例改为35个案例,并搭配四格漫画使读者更易了解案例争点,增加学习之效。

  民法乃规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看似简单,惟其体系博大精深,若无相当之研究,则无法融会贯通。民法的这种特色,常造成一般非法律科系同学的学习困扰,为了提高非法律系同学研习民法之兴趣,本书尝试从社会生活常见的素材中,抽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形诸浅显易懂的文句,先透过各案例中的「法律概念解析」剖析民法条文精髓,以奠定读者的民法观念基础,复以「案例解说」之案例式解析,融入个案情境,并掌握趋势动态,因应二○一○年民法物权编、亲属编之修正公布,即时增补修订相关最新内容,让读者体会规范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借以消弭抽象规范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以达提高同学学习民法之效。
法学前沿:深度解析与实务应用 图书名称:法学前沿:深度解析与实务应用 本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法学专业人士、法律从业者以及对法律理论和实践前沿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知识平台。不同于侧重于既有法律条文梳理和基础理论讲解的传统教材,本书将焦点集中于当代法学发展中的热点、难点、新兴领域及其与社会现实的深度互动。我们相信,真正的法学能力,在于对法律生命力的理解、对复杂问题的解构,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精准适用法律的能力。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法学理论的最新思潮、司法实践中的重大疑难问题、新兴科技对法治的冲击,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汇集了多位在各自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学者和资深律师的智慧,力求在学术深度与实务可操作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 第一编:当代法学理论的革新与重塑 本篇聚焦于支配当代法学思潮的核心理论框架及其演变。我们不满足于对古典法学流派的复述,而是深入剖析它们在面对全球化、信息社会和身份政治等新挑战时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第一章:法律实证主义的当代困境与出路 本章首先回顾了哈特(H.L.A. Hart)的法律概念理论,并对其“承认规则”的实践基础进行了批判性审视。随后,重点探讨了后霍菲尔德(Post-Hohfeldian)分析在权利理论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于“被期望的权利”与“可主张的权利”之间张力的细致梳理。我们通过分析近年来最高法院关于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冲突的判决,论证了僵硬的法律实证主义在解决价值冲突时的内在不足。 第二章:自然法理论在当代伦理困境中的复兴 本章不再将自然法视为单纯的道德诉求,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对“法律的合理性基础”的持续追问。重点剖析了阿列克西(Robert Alexy)的原则理论在论证司法能产性(Judicial Productivity)中的作用,并将其与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最佳解释”理论进行比较。通过对生命伦理、人工智能决策中的公平性等议题的案例分析,展现了规范性理论在指导具体法律裁决中的实际价值。 第三章:法律的社会学转向与法律的能动性 本书强调,法律并非独立于社会的封闭系统。本章深入探讨了法律社会学(Sociology of Law)的最新发展,特别是围绕“法律的日常实施”(Law in Action)的研究范式。我们引入了对“灰色地带”的分析,即法律条文的模糊性如何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被有目的地或无意识地填补。此外,本章还涉及对“法律适应性”的研究,探讨法律制度如何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大规模社会结构变迁。 --- 第二编:实体法领域的结构性张力与前沿突破 本篇选取了民事法、刑法和行政法中,争议最大、最能体现法治发展速度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第四章:合同法中的“非预期风险”与公平重构 在技术进步和全球供应链重塑的背景下,传统合同法中的“情势变更”原则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详细考察了不同法域对“不可预见性”的量化标准,并重点分析了“商业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的界限。通过比较分析国际商事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及其在后疫情时代的解释演变,为合同谈判和争议解决提供前沿指导。 第五章:刑法中的“算法协助犯罪”与责任归属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犯罪构成要件体系受到冲击。本章聚焦于“算法共犯”和“自动决策下的故意认定”等新课题。我们探讨了如何将传统的犯罪主观要件(故意、过失)应用于非人类决策系统,并对“源头提供者责任”、“中间平台责任”以及“程序正义对智能审判的制约”进行了前瞻性论述。 第六章:行政法中的“信息披露义务”与“可审查性边界” 在政府治理日益复杂化的今天,行政机关的裁量权边界成为焦点。本章深入探讨了行政信息公开在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与个人隐私时的冲突处理机制。特别关注了“软法”(如指导意见、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和法院对其进行司法审查的理论基础,力求界定司法干预行政领域的合理限度。 --- 第三编:新兴技术与法治的交汇点 本篇是本书最具前瞻性的部分,旨在系统梳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对既有法律秩序带来的根本性冲击,并探索相应的制度回应。 第七章:数据主权、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式转移 本章将个人信息保护从传统的“知情同意”模式,提升至“数据主体权利”的整体性保护框架。详细分析了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全球的影响,以及我国在数据跨境流动、数据资产化过程中的监管挑战。重点讨论了“去标识化”数据的法律地位及其再次识别的风险防范。 第八章:知识产权在数字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 在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时代,原创性(Originality)的定义正在被颠覆。本章深入研究了由AI生成内容所引发的著作权归属问题、对现有作品的合理使用边界的拓宽,以及专利法中对“发明人”身份的重新界定。我们强调了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保护人类创作者经济利益的制度设计。 第九章:环境法与气候变化治理的国际合作与国内实施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本章侧重于分析气候变化对传统物权、侵权责任理论的影响,例如“气候诉讼”的兴起。我们研究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ETS)的法律性质,以及各国在履行国际减排承诺时,如何通过环境行政监管和环境公益诉讼来落实具体责任。 --- 第四编:司法实践的效率、公正与专业化 本篇关注法律职业的内在运作机制,探讨如何在司法系统中实现效率、公正与专业化的多重目标。 第十章:诉讼证据的电子化与可采性标准 随着电子证据成为主流,本章探讨了传统证据规则(如传闻证据排除)在面对数字信息时的适用性危机。重点分析了电子证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审查标准,以及涉及网络空间中证据保全的特殊程序要求。 第十一章:替代性争议解决(ADR)机制的深度整合 本书主张,未来的法律体系必须高度依赖多元化的纠纷解决途径。本章对仲裁、调解、在线争议解决(ODR)的机制设计、效力承认与执行障碍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提升公众对ADR的信赖度,以减轻法院的压力。 第十二章:法律解释学的未来:目的论与价值导向的整合 在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法律问题时,解释方法论至关重要。本章批判性地考察了形式主义解释的局限,倡导一种融合目的论(Teleological Interpretation)与价值导向的解释路径。通过对最高法院关键判例的深度回溯与评析,展示了法官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做出既符合时代精神又具有稳定性的判决。 --- 结语:面向未来法治的思考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对法律变迁的敏锐洞察力和驾驭复杂法律环境的能力。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超越书本条文的束缚,将所学的理论工具应用于分析社会脉搏,成为推动法治进步的积极力量。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汇编,更是一场关于法律未来走向的深度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承启


  现 职
  岭东科技大学财经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学 历
  美国休士顿大学法学硕士
  中正大学法学博士

审阅简介

郭振恭


  现 职
  中原大学财经法律学系专任教授
  台湾大学法律系兼任教授
  岭东科技大学财经法律研究所兼任讲座教授

  经 历
  检察官、法官、律师
  日本广岛大学客座研究员
  东海大学法律系教授
  中兴大学兼任教授

  学 历
  台湾大学法律学士
  台湾大学法律学硕士

  着 作
  (一)专书
  民法亲属新论(与陈棋炎、黄宗乐共着)
  民法继承新论(与陈棋炎、黄宗乐共着)
  民法
  婚姻形式要件之研究
  (二)论文
  债权人行使代位权之研究
  结婚登记 离婚登记
  论登记与身分行为之法定方式
  论虚伪之身分行为
  离婚原因
  论两院离婚无效与撤销之原因及其诉讼
  论单纯不承认之原因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改版序
自  序

案例1/民法之意义/1
案例2/权利主体与客体/9
案例3/法律行为(意思表示)/18
案例4/代 理/25
案例5/消灭时效/35
案例6/债之关系/45
案例7/债务不履行/51
案例8/契 约/59
案例9/无因管理/73
案例10/不当得利/82
案例11/侵权行为/90
案例12/买 卖/114
案例13/赠 与/129
案例14/租 赁/136
案例15/借 贷/150
案例16/僱 佣/159
案例17/承 揽/164
案例18/委 任/174
案例19/寄 託/181
案例20/合 伙/189
案例21/保 证/196
案例22/物权行为/204
案例23/物权变动要件/217
案例24/共 有/234
案例25/抵押权/243
案例26 /地上权/252
案例27/质 权/258
案例28/留置权/265
案例29/亲 属/271
案例30/婚 姻/278
案例31/夫妻财产制/286
案例32/婚生子女/293
案例33/遗产继承人/300
案例34/遗产之继承/306
案例35/遗 嘱/315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民法为司法之基本法,规范私人相互间财产关系及身分关系,其固为专门学问,法律工作者须为深入之研究,又因其与吾人之社会生活密切有关,一般人民亦须具备民法之基础知识,大专院校社会科学及商学之课程尤须与民法学为整合,而列民法为必修科目。民法之教学,有多种之方法,以实例演习方式,最为生动、活泼。黄承启老师所撰写之本书──民法案例研习,先设定某一法律关系,试拟具体之案例,再釐清纷争之法律事实,说明民法及相关规定之内容,分析适用法律之过程,获得结论,其可读性甚高。

  承启老师于民国八十七学年度起应聘至东海大学兼任民法概要与商事法课程,余当时担任该大学夜间部及第二部之行政工作,深知其勤于研究,认真教学,为学生所尊敬。承启老师并在岭东及朝阳科技大学担任民法课程,今将其多年之民法教学心得,就民法之重要内容,以案例之方式,编撰成书,嘱余为之序。余逐一审阅,提出若干意见,供其参酌修订。本书所举之案例,生活化、具体化,析论依照法条,并参考学说、判例等,为精确之说明,其有裨青年学生或初学民法者把握及理解民法之概念,可以概见。为此郑重予以推荐。

郭振恭   谨序
民国94年6月

  谨将本书献给我挚爱的
  父亲 黄锟炎 先生
  母亲  陈璘璘 女士

改版序

  此次改版,主要系对民总中重点概念加以整理归纳,并配合最新修法加入相关实务见解与新修法规。针对各案例中探讨的相关法律概念新增问题讨论,相信搭配四格漫画,必使读者更易了解案例争点,以增加学习之效。

黄承启   谨序
民国104年8月

自序

  民法乃是规范私人间法律关系中最重要之法律之一,也是各大学中商学院必修的课程。首次接触到民法的人,尤其是非法律专业者,对于民法有一千二百二十五条的条文,会感叹其内容繁杂,会有不知如何读起之感觉。

  本书之撰写,由民法的编排体系中,针对目前社会上实际发生之案例,顺次利用案例之方法,利用理论与实务并重之方式,与读者共同脑力激盪,期增加学习之效果。

  本书之成,承蒙郭振恭教授允予详尽的指导与审阅,至深感荷。而元照出版公司所提供的专业协助,也是促使本书尽速付梓的重要助力。另国立中正大学法律研究所同学袁义昕老师、陈惠如律师、黄倩怡之大力协助,衷心感谢。为笔者学植未深,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祈贤达正之,至为感幸。

黄承启   谨序
民国94年6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民法知识框架。它涵盖了民法的所有重要领域,包括民法总则、物权法、债权法、继承法等等。对于想要系统学习民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作者在讲解民法概念时,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案例,这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容易理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对于民法术语的解释非常清晰准确,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帮助。然而,这本书的缺点也很明显。它过于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略了实践的应用。书中的案例分析虽然数量不少,但深度不够,缺乏对案件细节的深入挖掘。这使得读者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另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容易感到疲惫。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内容全面、知识系统、术语解释清晰的民法教材,但过于注重理论,缺乏实践,语言风格枯燥乏味。

评分

读完这本民法教材,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但终点线却有些模糊。书中的理论架构的确扎实,对于民法总则、债权法、物权法等核心概念的讲解都相当详尽,用词也算严谨,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建立起一个基本的民法框架。然而,我始终觉得这本书缺少了“活”的脉动。案例的选取虽然涵盖了常见的民事纠纷,但分析深度始终停留在条文的适用层面,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以及对司法实践中灰色地带的探讨。例如,在讨论善意取得时,书本着重于构成要件的分析,却鲜少提及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判断“善意”的真伪,以及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分配。这种过于理论化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像是背诵法条,而非理解民法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书中的案例分析缺乏批判性思维,对于不同判决结果的合理性,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都未进行深入的剖析。这使得读者难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难以应对实际案件中复杂的法律问题。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合格的民法教材,但距离一本优秀的民法教材,还有一段距离。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色彩搭配舒适,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轻松。以往读法律书籍,总觉得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人头昏脑胀,但这本书在视觉上做了很多优化,例如利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重点内容,以及在关键概念旁边配上简洁明了的图示。这对于记忆和理解法律条文非常有帮助。内容方面,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相当清晰,从民法总论到各分编,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逐步掌握民法的核心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对于民法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这有助于读者了解民法的演变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过,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案例分析方面还有提升空间。虽然书中也选取了一些案例,但案例的选取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对新兴领域,例如网络交易、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案例的分析。如果能够增加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相信这本书会更具吸引力。另外,书中的一些术语解释不够通俗易懂,对于法律专业以外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像是被塞了一堆法律术语,却找不到钥匙打开它们的大门。作者的文笔过于晦涩难懂,动辄使用各种专业术语,而且缺乏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对于一个非法律专业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我不得不反复查阅相关资料,才能勉强理解书中的内容。更糟糕的是,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也相当混乱,缺乏清晰的脉络。作者似乎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民法概念,而没有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使得读者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法体系。案例分析方面,这本书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书中的案例分析过于简单粗暴,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作者只是简单地套用法律条文,而没有考虑到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当事人的利益。这种机械式的案例分析,不仅无法帮助读者理解民法的精神,反而会误导读者对法律的认知。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晦涩难懂、逻辑混乱、案例分析肤浅的民法教材,不推荐给初学者阅读。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民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法律条文的解读,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条文在实际案件中的应用。书中选取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法律条文背后的逻辑和考量。这种案例教学的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民法的精神,也能够更好地应对实际案件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讨论侵权责任时,作者不仅讲解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还分析了不同侵权行为的责任认定标准,以及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此外,这本书还注重培养读者的批判性思维。作者在分析案例时,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鼓励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读者形成自己的法律观点,也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法律问题。当然,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书中的一些案例过于老旧,缺乏对新兴领域,例如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方面的案例的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