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交易法

证券交易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证券法
  • 交易
  • 投资
  • 金融
  • 法律
  • 资本市场
  • 股票
  • 债券
  • 合规
  • 监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从证券交易法之立法目的与理由开始介绍,一直到证券服务事业,对于整部证券交易法所涵盖之内容无一遗漏,可供学习者彻底了解证券交易法之精要。而本书之要点包括了证券市场之介绍、证券之发行、资讯之揭露、证券交易法规范的犯罪以及目前较热门之公司治理等议题。本书虽用语浅显,但所介绍之内容又不失其深度,可谓兼具入门与进阶之证券交易法专书。
深度解析企业战略与组织变革 本书聚焦于当代企业管理领域的核心挑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通过科学的战略规划与高效的组织变革,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与价值增长。 在全球化、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商业模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塑。企业不再仅仅追求规模的扩张,而是更加注重战略的敏锐性、组织的韧性以及执行的精准性。本书旨在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战略规划师、组织发展专家以及有志于深入理解现代企业运作机理的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极具实操性的理论框架与工具箱。 本书的核心结构围绕“战略制定、组织设计、变革实施”三大支柱展开,力求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 第一部分:战略的重塑与远景构建 (Strategic Redefinition and Vision Setting)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VUCA”时代,企业如何超越传统的线性规划模式,建立起动态的、适应性的战略思维。 第一章:宏观环境的动态扫描与情景规划 我们首先审视了当前驱动商业环境剧变的五大核心力量:地缘政治的重构、技术奇点(特别是人工智能与生物科技的融合)、供应链的去全球化趋势、气候变化带来的监管与转型压力,以及消费者行为的碎片化与个性化需求。 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的深化应用: 介绍如何运用“构架矩阵法”和“驱动力分析”,构建至少四种以上未来可能的情景,并为每种情景预先设计“触发点”与“应对路径”。这不仅仅是风险规避,更是一种机会的预判与占位。 生态位理论与竞争优势的再定义: 传统的波特五力模型在平台经济和生态系统中效力减弱。本章引入了“价值网络分析”和“生态系统领导力”的概念,阐述企业如何通过构建合作共赢的价值网络,而不是单纯地排挤竞争对手,来确立持久的壁垒。 第二章:从愿景到战略地图的转化 战略的失败往往源于愿景的模糊与战略目标之间的脱节。本章重点解决如何将高层愿景转化为可衡量、可执行的行动蓝图。 战略主题与核心能力聚焦: 强调资源稀缺性,要求企业识别并优先投资于支持其独特价值主张的“2-3个”核心能力。详细阐述了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在战略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BSC)的高级应用: 超越传统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引入“社会影响力维度”和“数字转型维度”,使战略地图成为反映企业全景健康度的“诊断仪”。我们特别分析了如何确保战略地图中的因果链条逻辑严密,避免出现“症状目标”而非“根源目标”。 --- 第二部分:组织架构的适应性设计 (Adaptive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成功的战略需要与之匹配的组织结构作为支撑。本部分着重探讨如何设计出既能保证效率,又能激发创新的“双元组织”。 第三章:从层级制到网络化组织的转型 层级制结构在面对快速变化时反应迟缓。本书系统分析了当前主流的非线性组织模式。 敏捷组织(Agile Organization)的落地挑战: 剖析了许多企业在推行敏捷时遇到的“伪敏捷”陷阱——仅采用Scrum或Kanban框架,而未进行文化和决策权的根本性重构。详细介绍了“部落(Tribe)”、“小队(Squad)”的有效边界设定与跨职能协作机制。 平台型组织与双重控制系统: 探讨如何在新兴的平台型组织中,平衡“运营效率中心(如共享服务部门)”与“创新孵化单元”之间的资源分配和控制权。引入“动态能力理论”来指导组织资源的重新配置速度。 第四章:权力、流程与激励机制的重构 组织变革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改变。本章聚焦于保障战略执行力的“软硬件”系统。 决策权力的下放与分布式治理: 探讨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如知识管理系统与自动化审批流程)安全地将决策权下放至最接近信息源的层级,同时通过清晰的“决策矩阵(DACI/RAPID)”框架来界定责任,避免责任真空。 绩效管理系统的战略校准: 批判了年度目标与持续反馈脱节的传统模式。推荐采用“OKR(目标与关键成果)”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混合模型。重点分析如何将“跨部门协作效率”和“组织学习速度”纳入核心绩效指标,而非仅仅关注个人KPI的堆砌。 --- 第三部分:变革的实施、文化与领导力 (Change Implementation, Culture, and Leadership) 再好的战略设计,若缺乏有效的变革管理,也只会沦为纸上谈兵。本部分提供了实施大规模、深层次组织变革的实用方法论。 第五章:变革管理的系统性路径 变革失败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对“非技术面”的忽视。 心理契约的重塑: 详细阐述了变革过程中员工的“损失厌恶”心理,并提供了基于“透明沟通(Two-way Communication)”和“早期胜利(Quick Wins)”来逐步建立信任的七步模型。 变革的阻力分析与干预: 不将阻力视为对立面,而是将其视为未被满足的需求信号。引入“利益相关者映射”工具,区分并应对不同群体(如中层管理者、关键技术人才)的结构性阻力。 变革的常态化: 讨论如何从“项目制变革”转向“持续学习型组织”的演进。强调建立“反思性实践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作为组织学习的载体。 第六章:变革时代的领导力范式转换 变革需要一种超越传统“命令与控制”的新型领导力。 从战略家到“组织架构师”: 领导者的角色从单一的战略制定者转变为组织结构、文化氛围和人才配置的精细化设计者。强调“情境领导力”在不同变革阶段的灵活切换。 推动协作性创新所需的赋权文化: 探讨如何通过鼓励“有建设性的冲突”和“承担可控风险的失败”,来孵化创新文化。这需要领导者展示出高度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对试错的包容。 领导力梯队的培养与继任: 确保变革动能在组织内部持续的关键在于领导力的传承。本书提供了“浸入式辅导(Coaching)”和“跨界轮岗”在加速未来领导者培养方面的实战案例与评估标准。 --- 结语:可持续增长的动态平衡 本书最终试图传达的核心信息是:卓越的企业管理是一门关于“动态平衡”的艺术。它要求企业在战略的聚焦与视野的开阔之间、在组织的稳定与变革的速度之间、在效率的追求与创新的激发之间,不断进行审慎的权衡与调整。理解并掌握这些原理与工具,是驾驭现代商业复杂性的必备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进德 Jinnder Chang
 
  现 职
  亚洲大学会计与资讯学系讲座教授
  冠恆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创办人(1981年迄今)
  冠恆法律联合事务所顾问
  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兼任教授
  中华民国仲裁协会仲裁人、台湾营建仲裁协会仲裁人
  财团法人企业大学董事长
  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诉愿审议会委员
  财团法人台湾法学基金会董事兼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
 
  学 历
  一、法律背景
  1.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博士
  2.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硕士
  二、商学背景
  1.美国联邦国际大学会计博士
  2.美国奥克拉荷马市大学会计硕士
  3.文化学院经济硕士
  4.东吴企管系学士
 
  经 历
  朝阳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讲座教授
  文化大学会计系主任(1980年)
  中华民国会计师公会第一届理事长(1990年)
  台湾省政府诉愿审议委员会委员
  台北市国税局助理员、税务员、财政部稽核组稽核
  国立台北大学企研所、东吴企管系、逢甲财税所兼任副教授、教授
 
  着 作
  税法各论-以「税捐构成要件」及「法律逻辑」分析
  企业租税法律风险管理实例分析
  从行政程序法论依法课税
  IFRS与ROC GAAP之差异分析
  新税务会计及实例解说-法律要件分析与体系解释
  新租税法与实例解说-法律逻辑分析与体系解释
  诚实信用原则应用于租税法
  新行政救济实务解析
  新营业税法及实务
  营利事业所得税查核实务
  遗产及赠与税查核实务及规划技巧
  预算规划理论与运用
  (共计28本书,因量繁不能尽书)
 
  其 他
  88年度经济部金书奖得奖人(「策略管理会计」一书)
  大法官释字第705号违宪代理声请人
  第一届国家金玺奖得奖人

图书目录

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立法缘起、目的、法源与规范方法/1
壹、立法缘起/1
贰、立法目的与理由/4
参、证交法之架构及规范之组织//7
肆、法源/8
伍、证交法之规范原则/12
第二节证交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15
第三节证交法的性质/16
第四节证交法罚则的特殊架构/18
第五节例题/19
 
第二章有价证券的公开募集、发行/21
第一节证交法定义的有价证券/21
第二节公开募集、发行的基本规定/37
壹、前言/37
贰、募集、发行与发行人/39
参、公开招募/42
第三节募集、发行之管理政策/44
壹、核准制/45
贰、申报制/45
参、沿革与我国目前所採制度/46
肆、两种制度比较与申报生效制的问题/48
第四节禁止发行有价证券之规定/50
第五节强制股权分散/51
壹、证交法的规定/52
贰、相关准则的规定/53
第六节公开发行与非公开发行之差异/54
第七节例题/56
 
第三章私募/59
第一节概说/59
壹、我国引进私募制度之缘由与内容/59
贰、私募制度之性质/61
第二节私募与公开发行之区别与私募优缺点/62
第三节程序/63
第四节私募排除适用之规定/65
第五节私募对象/67
第六节转售之限制/70
第七节禁止之行为与处罚/75
壹、禁止公开募集之行为/75
贰、违反私募规定之处罚/75
第八节例题/76
 
第四章有价证券之市场与买卖/85
第一节流通市场的种类/85
第二节有价证券之集中交易/87
壹、集中交易之标的/87
贰、集中交易与竞价买卖之规则/87
第三节上市/89
壹、概说/89
贰、程序/90
参、条件/97
肆、变更交易方法/101
伍、停止或终止上市/104
第四节上柜/110
壹、概说/110
贰、条件/111
参、兴柜股票市场/116
第五节例题/118
 
第五章公开发行公司的管理121
第一节股东会/121
壹、股东的地位/121
贰、有关股东会的规定/123
第二节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及薪酬委员会/129
壹、独立董事与审计委员会/129
贰、薪酬委员会/141
第三节董、监事最低持股比率/145
第四节内部人持股转让之限制/149
第五节委託书/154
壹、委託书的功能/154
贰、管理委託书之学说/156
参、公司法及证交法的规定/157
肆、委託书规则/159
第六节公开收购股份/178
壹、取得一定股份之申报/179
贰、公开收购之相关规定/182
参、敌意併购/191
第七节公司买回股票(库藏股)/193
壹、立法背景/194
贰、证交法之规定/195
参、罚则/197
肆、买回公司股份衍生出的相关问题/198
第八节例题/200
  
第六章资讯之揭露213
第一节财务、业务资讯之揭露/213
壹、定期财务业务资讯的公告与申报/214
贰、偶发重大事项的申报与报告/216
参、年报之编制/218
肆、其他资讯之揭露/219
第二节财务业务揭露不实与法律责任/220
壹、基本规定/220
贰、学者批评/231
第三节内部人持股之资讯揭露/233
壹、内部人持股申报/233
贰、违反持股申报义务的法律责任/234
第四节公开说明书之资讯揭露/235
壹、主要的规范依据/235
贰、规范对象与规范标的/236
参、公开原则/236
肆、应申报文件与公开说明书/237
第五节公开收购的资讯揭露/251
第六节例题/255
  
第七章内线交易/259
第一节导论/259
壹、禁止内线交易的原理/260
贰、美国法的实务与理论/262
参、我国证交法有关内线交易的规定/266
第二节构成要件/272
壹、行为主体/272
贰、主观要件/280
参、客观要件/283
肆、内线交易免责的抗辩事由/309
第三节法律效果/311
壹、刑事责任/311
贰、民事责任/312
第四节例题/314
 
第八章短线交易归入权的行使/325
第一节导论/325
第二节规范原理与行使方式/327
壹、规范原理与我国法之规定/327
贰、规范对象/330
参、规范标的/338
肆、「短线」期间之计算/338
伍、取得、买进与卖出/340
陆、短线交易所得利益的计算/344
柒、请求权人/353
捌、请求期间/356
第三节例题/357
 
第九章操纵市场365
第一节导论/365
第二节操纵市场行为的形态/367
壹、操纵与诈欺之关系/367
贰、违约不交割/368
参、相对委託/370
肆、连续买卖/372
伍、沖洗买卖/380
陆、散佈流言或不实资料/381
柒、其他操纵行为/384
第三节法律效果/386
壹、刑事责任/386
贰、民事责任/387
第四节例题/388
  
第十章其他证交法规范的犯罪397
第一节证券诈欺/397
壹、基本规定/397
贰、实务案例/408
第二节掏空资产/414
壹、概说/414
贰、公司资产之定义/415
参、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416
肆、掏空态样/422
第三节场外交易/424
第四节其他相关问题/429
壹、关于第171/条的犯罪/429
贰、重大犯罪定义与洗钱防制法之适用/432
第五节例题/433
  
第十一章主管机关与自律组织/443
第一节主管机关/443
壹、机关组织/443
贰、权限/450
第二节自律组织/459
壹、自律组织之定义/459
贰、我国之自律规范/460
第三节例题/460
  
第十二章证券交易所/463
第一节设立与规范/463
第二节权限及其法律定位/464
壹、权限/464
贰、法律定位/466
第三节会员制与公司制/467
壹、公司制与会员制/468
贰、公司制与会员制证交所之问题/470
第四节证券安全网/472
壹、交割结算基金/472
贰、赔偿准备金/474
参、营业保证金/475
肆、投资人保护基金/475
第五节主管机关的监督/476
壹、保护措施/476
贰、违法时之处分/477
参、重要章则及上市、下市的核备/477
肆、集会的停止及回复/478
伍、监理人员/478
陆、人事管理/479
柒、财务管理/479
捌、对证交所人员的规范/481
第六节例题/483
 
第十三章证券商与证券商同业公会487
第一节概说/487
第二节证券商的设立与撤销/488
壹、许可主义/488
贰、证券商设立的原则与条件/489
参、设立流程与注意事项/492
肆、许可设立后的撤销/493
伍、违法经营证券业务之态样/493
第三节证券商的业务/494
壹、证券承销商/495
贰、证券自营商/503
参、证券经纪商/506
肆、综合证券商/509
伍、证券商同业公会/509
第四节证券商负责人及业务人员的资格/510
壹、积极资格/510
贰、消极资格/512
参、竞业禁止/513
第五节证券商业务及财务的一般规范/514
壹、业务规范/514
贰、资本与财务的规范/520
第六节证券商之监督与处罚/525
壹、业务与财务之监督/525
贰、处罚/530
第七节例题/534
  
第十四章证券服务事业/537
第一节集中保管事业/537
壹、背景/537
贰、相关规定/538
参、证券集中保管机构/541
第二节信用交易与证券金融事业/543
壹、信用交易之内容/543
贰、信用交易之性质/545
参、法律依据/546
肆、信用交易的双轨制/547
伍、信用交易之限制/549
陆、信用交易相关法律问题/552
第三节证券投资信託与投资顾问事业/556
壹、证券投资信託事业/556
贰、证券投资顾问事业/560
第四节信用评等事业/564
壹、信用评等制度/564
贰、信用评等事业之管理/565
第五节例题/567

图书序言

 
  进步且公平的证券交易法,一方面应建立健全的证券市场,以吸收大众资金,加大公司资本,扩大其经营规模,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又要注重投资人的保护,建立公平、安全的投资环境,稳定市场的秩序。我国证交法虽早在民国57年即已颁行,唯当时台湾仍处于农业及手工业时代,证交法的规定相当简电。民国70年代,台湾经济蓬勃发展,证交法已不符当时投资环境之需,致发生数以百计的地下投资公司违法吸金事件,使投资人血本无归。民国80年代,内线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证券诈欺行为嚣张横行,投资人损失惨重,尤其台湾不少恶劣的上市柜公司负责人掏空公司资产,债留台湾,钱进大陆,在中国当红顶商人,却把台湾证券市场几近摧毁,股票指数下跌至3,000点以下,很多股票成为水饺股、鸡蛋股。
 
  90年间,适美国「恩隆案」丑闻发生,因财务报表不实,使无数的投资人血本无归,震撼美国证券市场,其签证会计师事务所 Arthur Anderson亦一夕之间倒闭收摊(美国系处分会计师事务所,所以美国从8大、6大陆续倒闭,现剩下4大会计师事务所,而台湾则系处分签证会计师个人,而非处分会计师事务所),为此,美国证交法乃加强公司治理之规定。而台湾证券主管机关为因应证券市场时空环境的需要,乃陆续于民国70年、72年、77年、86年、89年、90年修正证交法,加强公开原则、内线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规定,并于美国「恩隆案」发生后,增订如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公司治理制度,以避免「股票换钞票」之强盗行为,摧毁台湾经济。
 
  证交法条文虽仅183 条,然约有60个条文授权主管机关自订法规命令。除此之外,主管机关又发布多如牛毛的解释函令,如此复杂的规定,令企业界无所适从。职是之故,编者乃将于执业会计师20 年间辅导公司上市柜及签证上市柜公司财务报表而接触证交法之实务操作经验,以及无数之法规命令、解释令加以汇总分析、归纳而成「证券交易法及实务解析」一书,约一千余页,发行于民国90年,以供企业界参考。
 
  编者有感于法律专业知识之不足,从民国90 年起研修法律学士、硕士、博士,并讲授证交法课程,另担任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诉愿会委员及康和综合证券公司独立董事,实际接触证券交易业务。编者自编讲义授课近10年,有感于初学者无会计、经济背景,无法知悉内部控制制度等公司治理制度、操纵市场等规定,研习证交法确实不易。且莘莘学子研习证交法未能充分了解证券交易之实务操作,更难融会贯通,乃将讲义增述国内着名学者如赖英照教授等人之学说,并归纳法院判决、法规命令、解释令等实务规定,编着成「证券交易法」一书,每章之后另附近年国家考试考题,供学子演练,以利了解。
 
  本书之成,首应感谢国内着名证券交易法学者,如赖英照教授等人,对台湾证券交易法学术及推广的卓越贡献,而编者亦受惠其大着,才能了解证交法。又康和综合证券公司总裁郑国华先生邀请编者担任其独立董事多年,方能接触证券交易实务操作,尤其特别感恩亚洲大学创办人蔡长海博士(亦为中国医药大学董事长)及校长蔡进发博士一生无私奉献高等教育之使命,二位先进不但以让「亚洲大学」成为亚洲地区之「哈佛大学」为职志(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已连续数年将亚洲大学及中国医药大学入榜亚洲地区大学百大排名,台湾2015年共11所大学,其余9所均为国立大学,如台大、清华等校),并提供极为优良的教学及研究环境,使编者得以从事着作及教学,才有本书之成。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仅局限于台湾的证券交易法,还涵盖了国际上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趋势。作者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进行了比较分析,让我对全球资本市场的运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本身是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金融,这本书对于我的教学和研究都非常有帮助。书里对于“共同委托投资”的讨论,让我眼前一亮。以前总觉得共同委托投资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投资方式,但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共同委托投资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和监管挑战。作者对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分析也十分深入,他不仅介绍了各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定义和特点,还探讨了这些商品对市场的影响和监管的必要性。这本书的缺点可能在于,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些地方可能会比较难理解,需要有一定的金融基础才能读懂。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证券交易法律参考书。它不仅可以帮助你了解证券交易的法律法规,还可以帮助你提升金融素养和投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实操指南。作者在讲解法律法规的同时,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投资建议和风险管理技巧。我本身是一名退休的银行职员,虽然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我仍然对金融市场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证券投资的热情。书里对于“权利义务关系”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以前总觉得投资风险无处不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如何通过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来降低投资风险。作者对于“交易纠纷解决”的介绍也十分详细,他不仅介绍了各种解决纠纷的方式,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法律建议。这本书的缺点可能在于,有些地方的案例比较老旧,可能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金融市场。但总体来说,这本书仍然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证券交易法律书籍,对于想要了解证券市场和进行投资的人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不仅可以帮助你了解证券交易的法律法规,还可以帮助你提升投资技能和风险意识。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资本市场的书,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从懵懂到略懂的洗礼。我本身是小公司财务部门的,虽然每天要接触到一些股票、基金之类的投资工具,但一直都是停留在“听说”的阶段,对背后的法律法规、运作机制完全是一窍不通。这本书的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把复杂的证券交易概念拆解开来,从证券的定义、发行、交易,到市场监管、投资者保护,一步一步地讲解,配上许多实际案例,让我感觉不再像看天书一样。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内线交易和市场操纵的章节,以前总觉得这些离我们普通投资者很远,看完之后才明白,这些行为不仅会损害市场公平,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投资收益。书里还详细介绍了台湾的证券交易制度,以及与国际标准的差异,这对于我们想要了解全球市场的人来说,非常有帮助。虽然有些地方的专业术语还是需要查阅资料才能理解,但总体来说,这本书对于想要入门证券市场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入门读物。它不仅仅教你如何投资,更重要的是,它让你了解投资背后的风险和规则,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这本书的架构相当清晰,从证券市场的基础概念开始,逐步深入探讨各种交易行为的法律规制。作者对于台湾证券交易法的解读,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判例和实务操作,让我感觉像是坐在课堂里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讲解案例。我本身是法律系毕业的,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还算不错,但对于证券交易法这种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还是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这本书正好弥补了我的不足,让我对证券交易法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公平交易原则”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他不仅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了公平交易原则的重要性,还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公平交易原则对市场效率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对证券交易法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新兴的金融科技和数字货币的讨论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证券交易法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总体来说,这本书仍然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证券交易法教材,对于法律从业者和金融从业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因为市面上关于证券交易的书籍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但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真的与众不同。它不像其他书籍那样,只关注于技术分析和投资技巧,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法律法规和风险控制上。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即使是对于证券市场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理解。书里有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关于“可转债”的发行和交易,作者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这种复杂的金融产品解释得清清楚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信托基金”的章节,以前总觉得信托基金很神秘,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信托基金的运作机制和风险特点。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证券交易的法律法规,还让我学会了如何识别和防范投资风险。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排版不够美观,字体有点小。但瑕不掩瑜,这本书仍然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证券交易法律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