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本书六篇论着以及四篇译作,均是现代行政诉讼权实效保障相关之重要论题,以及现代最热门的行政法上之话题,充分展现首揭现代行政法学重点所作的素描,体现作者欲透过上开论着,阐扬宪法实效保障行政诉讼权之精神,并为行政法学演绎逻辑之理论以及司法实务分析归纳案例,完善接轨,尽力舖陈。
推荐序
现代行政法学的重点,可作如下素描:一、从行政法学具体研究的移异而论,由重视组织法或泛论作用法、救济法,专注行政程序法与行政诉讼法,甚或亦可谓为由作用法到救济法的显着专注;二、从行政法学的研究方法而论,由学理性的精深阐述,至大量援引判决、先例的案例分析;三、从行政法的邻接法学关系而论,由行政法自我定位,而转趋壹以宪法为本据的依存关系;四、从行政救济的态度以论,由形式、消极、简化,而实质、积极、详密,且有司法权介入的明显迹象;五、从行政法学未来发展的期待而论,由进化中阶段性疲劳胶着,而积极奋起再创新猷的学界使命感。又新世纪行政法的展望,则期待更缜密的「权利保护制度」。
阙铭富法官是我在法务部服务时,由台北地方法院检察署调法务部检察司办事之检察官,也是我任职于司法院时,由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调司法院行政诉讼暨惩戒厅之副厅长;同时,也是我在台北大学研究所指导之学生。他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服完预官役,即赴笈东瀛,在东京大学塩野宏教授席下专攻行政诉讼法;于法务部服务时,取得行政院奖学金再度赴日,在小早川光郎教授席下专攻行政程序法。2000年行政诉讼新制实施,转任法官,参加转任行政法院法官所必须接受行政诉讼业务研讨「翡翠一期」之职前训练;短暂经历高等法院民事、刑事审判工作后,自2001年10月起,相继担任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法官、审判长;现任最高行政法院法官。任职期间,先后取得了台北大学公法硕士及政治大学公法博士学位。可以说,我看着他,也参与他在行政法之理论与实务领域成长的过程。
阙法官从事辛劳的审判工作,仍不忘探求新知,他秉持着「德国行政法学虽然对日本及我国行政法体系之建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近邻本土化改造之借镜,有时更胜于远亲之传承」的信念,在案牍劳形之余,持续浸淫于台湾与日本行政诉讼相关新颖理论与实务运作之研究。继渠2012年2月出版之『行政诉讼权保障之现代意义─以2004年日本行政事件诉讼法修正为中心』一书,欲将渠自2014年5月起迄2015年5月止,于台湾法学杂志连载之「日本与台湾行政法之比较研究系列」之法学论着:(一)行政裁量之司法审查;(二)处分性之认定;(三)撤销诉讼原告适格的认定;(四)公法上法律关系确认诉讼─另一种思考;(五)情况判决;(六)违法性之承继论─应待开拓之荒漠等六篇论文,以及自2014年7月起,先后发表于司法周刊之四篇译作:(一)大饭原发运转差止请求事件判决要旨译介;(二)译日本福岛地院核事故避难自杀损害赔偿请求案判决要旨;(三)行政裁量之裁判统制─以最近日本最高裁判所之判例为中心(演讲者山本隆司教授);(四)日本最高裁判所关于大坂泉南石绵国赔判决译介等,合辑成一册,题为『行政诉讼权保障之现代意义【二】─日本与台湾行政法之比较研究』,予以付梓,请我撰写序言。
本书六篇论着以及四篇译作,均是现代行政诉讼权实效保障相关之重要论题,以及现代最热门的行政法上之话题,充分展现首揭现代行政法学重点所作的素描,体现阙法官欲透过上开论着,阐扬宪法实效保障行政诉讼权之精神,并为行政法学演绎逻辑之理论以及司法实务分析归纳案例,完善接轨,尽力舖陈。行政法学是因人类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诞生,是法治主义的设计师,人权维护的行动者,同时也是人民生活幸福的供应站,是一门具有崇高理想的应用科学,必须随着时代的蜕变,在普世价值下,确定地找到适合于本土的方针与内容,只有运用自己的智慧学识,在学理与实务上去突破创新。做为这一代行政法学及行政审判工作一分子的阙法官,就是秉持此种承先启后,在前辈基础上再创新猷的意念,贯彻渠选择专攻行政法、转任行政法院法官之初衷及执着。有如此习法志行兼俱、置身司法、护卫正义之心的学隶,身为老师,不禁感动、骄傲。
阅毕此书,为阙法官这些年来仍然孜孜不倦,努力不懈,奉献司法的天职,充满自信、神采奕奕的表现,感到欣慰。在有如抽丝剥茧的繁忙审判工作之余,还能在学术领域力求精进,充分利用时间,广泛地、认真地思考如何增进行政诉讼权实效保障的新构思,引论有据,发人深思。今欲将成果发表,以飨读者,令人佩服。在本书行将付梓之际,有感于阙法官数十年来,求学求知,面壁功深,洗手奉职之楷模行谊,特用缀数语,乐为之序,以表为师之贺忱与敬意。
城仲模
前司法院副院长
自序
山高岂碍白云飞,竹密何妨流水过!
诸法缘起,四十年代生长于矿业没落的九份穷乡小孩,在求学过程,有幸先后受教于翁岳生、城仲模、塩野宏、小早川光郎等台、日行政法学泰斗座下,确实是很大的福报!由此机缘,在历经一、二审、法务部检察司检察官、二审民、刑庭法官之历练后,终归在行政诉讼新制实施后,回向行政法院的庄严净土。
过去既无始,未来亦无终,岸边樱虽落,池上莲盛开!看破、放下、随缘、尽分,无碍「奉献」的生命意义。二十七年的司法生活,已达退休门槛,但对于宪法「实效的保障人民接受裁判的权利」,尤其「行政诉讼权有效保障」是民主宪政法治标识之初衷,迄未稍减;行政法院的实务薰陶、司法院行政诉讼厅行政诉讼法案修正之参与,深切体证尽管行政法院之合议运作、行政诉讼法制之一再研修,仍无法完全体现「行政诉讼权有效保障」之现代意义!
环观台湾行政法学界,几乎是德国学脉之传承与介绍,深感日本消化英美法系及大陆法系学术与法制,所展现的本土化作为,似是台湾值得借镜的捷径。爰冒然不惴浅陋,利用公余,将日本与台湾就行政诉讼权保障深具关系之「行政裁量之司法审查」、「处分性之认定」、「撤销诉讼原告适格的认定」、「公法上法律关系确认诉讼之另一种思考」、「情况判决」,以及「违法性之承继」等六大课题之研究心得,以「日本与台湾行政法之比较研究」专题,连载刊登于台湾法学杂志,用期自惕。
连载已告一段落,为便前后对照,有利相互考证,爰将六篇专题,辑成一册,名为『行政诉讼权保障之现代意义【二】』,作为对于现行行政诉讼制度与运作之「协同意见」或「不同意见」,併将先后登载于「司法周刊」之四编日本学者演讲,以及具时代背景之法院判决译介,附录于后,俾聊尽司法一份子的责任,尚祈方家指正、共勉。
或许夕阳余晖,有朝一日会成为皎洁星月、旭日艳阳的前引!垂丝千尺,意在深泽!由于身为司法实务之一分子,有难以如同纯学者自由挥洒的空间,但期抛砖好引玉!希望「宪法实效保障行政诉讼权」之新构想、新作为,成为本土化行政法学术界与实务界之新课题。
阙铭富
于最高行政法院
坦白说,一开始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行政诉讼这类题材,通常比较专业、枯燥,很难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但读了几页之后,我就被作者的文笔和观点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刻意追求学术上的高深莫测,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行政诉讼的原理和实践。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台湾的行政诉讼制度,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他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台湾行政诉讼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诉讼周期过长、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司法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等。同时,他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例如引入“简易程序”、完善“证据规则”、加强“司法培训”等。这些意见,既体现了作者的专业素养,也反映了他对台湾法治建设的真诚关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法律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台湾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通过完善行政诉讼制度,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利,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现成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引发了我们对于行政诉讼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行政诉讼视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手段,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实现社会正义、维护公民权利的重要机制。他强调,行政诉讼不仅仅是法律的适用,更是政治的博弈,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权力斗争。在台湾,由于政治环境复杂,行政诉讼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政治压力、媒体干预、利益集团的操纵等。作者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加强司法独立、提高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等。这些策略,虽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但却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比较独特,作者经常使用一些比喻、故事、案例等,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写作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这本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见的著作,值得所有关注台湾法治建设的人士阅读。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行政诉讼的书,我不得不感叹台湾在法治建设上的努力与反思。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的条文解读,而是从实践出发,深入探讨了行政诉讼在保障人民权利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对于行政机关的权力边界,以及如何通过司法途径有效制衡这种权力,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观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强调了“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认为即使最终的诉讼结果对人民不利,但如果诉讼程序公正、透明,也能维护人民对法律的信任。这在台湾社会,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公共利益、可能引发社会争议的行政决策中,显得尤为重要。作者还细致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行政诉讼案件,例如土地征收、环保争议、公共安全等,并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这些建议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于提升台湾行政诉讼的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佳作,值得所有关注台湾法治建设的人士阅读。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务实”。它没有沉溺于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紧密结合台湾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行政诉讼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作者特别关注了近年来台湾社会出现的一些新的行政争议,例如网络言论审查、个人资料保护、环境污染等。他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行政诉讼的适用范围、诉讼策略、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在网络言论审查方面,作者认为,行政机关在限制言论自由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并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在个人资料保护方面,作者认为,行政机关在收集、使用个人资料时,必须取得公民的同意,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个人资料泄露。这些分析,既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台湾行政诉讼制度的一些创新举措,例如“电子诉讼系统”、“在线调解平台”等。这些举措,对于提高行政诉讼的效率和便利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值得台湾行政诉讼从业者和研究者认真研读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单纯地从法律人的角度来解读行政诉讼,而是尝试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作者将行政诉讼置于台湾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探讨了行政诉讼与民主政治、公民参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关系。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也更具启发性。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弱势群体”在行政诉讼中面临困境的关注。在台湾,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弱势群体往往在与行政机关的对抗中处于劣势。作者深入分析了这种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加强法律援助、简化诉讼程序、提高司法人员的敏感度等。这些建议对于促进台湾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作者还探讨了行政诉讼与媒体监督之间的关系,认为媒体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提升行政诉讼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流畅易懂,即使是非法律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