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汇纂第六卷

学说汇纂第六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历史
  • 思想
  • 学术
  • 中国哲学
  • 传统文化
  • 汇编
  • 论著
  • 宋明理学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翻译、介绍罗马法、义大利法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其他欧陆国家和英美法律的翻译与研究资讯。内容包括:罗马法原始文献摘要、理论研究、法学教义、学说争鸣和罗马法名句五个部分基本架构,同时亦选译了两个义大利宪法法院有关违宪审查的判决介绍给读者,以满足各领域族群的需求。其原为简体字版,一年一卷,自第四卷起以繁体字版发行。
《新史学视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的转型与流变》 导言:时代的风暴与思想的熔炉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初至末叶,中国思想界所经历的剧烈动荡、深刻转型与最终的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过程。这是一个充满剧变、冲突与重塑的百年。在西方思潮的强力冲击与内部社会矛盾的激化双重作用下,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与社会治理模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颠覆。我们试图摆脱传统史学中那种线性的、预设结论的叙事框架,转而采用一种更具细致入微的“微观考察”与宏大叙事相结合的视角,聚焦于不同知识群体、社会阶层乃至个体知识分子在面对时代巨变时所采取的生存策略、思想演变轨迹及其相互间的复杂互动。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救亡图存”的紧迫现实与“启蒙现代性”的宏伟理想之间寻求平衡?他们如何理解和挪用西方思想资源,使其最终适应并重塑中国本土的语境?更关键的是,知识形态的更迭如何深刻影响了政治权力的结构、社会风气的走向以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经验? 第一部分:传统的崩塌与西学的涌入(约1900-1927) 本部分着重考察清末民初,以科举废除为标志的传统士人阶层的瓦解,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学理系统(如进化论、功利主义、自由民主思想等)的“洪水式”涌入。我们不仅仅关注梁启超、陈独秀等主要思想家的理论建构,更深入探究这些新思想如何通过新式学堂、留学生群体、翻译运动以及新式报刊,渗透到社会肌理的各个层面。 第一章:旧学的新声与知识的断裂。 探讨传统经学、史学在面对实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冲击时的防御、调适与重构。重点分析了康有为、梁漱溟等人试图在传统框架内寻找现代出路的努力,揭示了这种“新旧交杂”形态的内在张力。 第二章:留学潮与思想的“容器化”。 细致描绘了早期留日、留欧学生群体的心态结构与回国后的知识移植过程。分析了如“全盘西化论”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论战背后的深层焦虑,即如何处理身份认同与现代化目标之间的矛盾。 第三章:思潮的“消费”与启蒙的困境。 考察了五四时期,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等思潮在知识精英阶层中的传播与“消费”现象。揭示了启蒙话语的局限性——它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触及了广大的乡村社会,以及启蒙理性如何最终导向文化保守主义的反弹。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角力与“国家理性”的重塑(约1927-1949) 这一阶段是中国思想界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关键时期。新的政治力量崛起,思想不再仅仅是纯粹的学术探讨,而是成为动员民众、构建合法性的核心工具。 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与转向。 分析了国民政府时期,教育部门在文化建设中如何试图确立一种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考察了“新生活运动”等自上而下的文化重塑运动,以及知识分子在审查制度下的自我审查与抗争。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初期探索。 深入探讨了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领导人如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本土化的创造性转化,尤其是在农村问题、群众路线等方面的理论构建。对比分析了城市知识分子与乡村实践者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的差异。 第六章:独立学派的坚守与消亡。 本章聚焦于如金岳霖、梅贻琦等代表的,力图在政治漩涡中保持学术独立性与专业精神的学者群体。研究他们如何在战火纷飞中,维护大学的自主性与知识的纯粹性,以及这种坚守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最终命运。 第三部分:宏大叙事下的知识重组与内部批判(约1949-1978) 新政权建立后,思想界经历了一次彻底的重组。传统学术体系被批判性地改造,服务于新的政治目标和社会建设。 第七章:学科重构与苏式范式的移植。 详细梳理了1950年代初期,国家主导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的院系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苏联化”过程。分析了哲学、历史学、文学批评等学科如何围绕“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核心框架进行重构。 第八章:反右运动与知识分子身份的再定义。 探讨了1957年反右运动对知识分子群体造成的结构性创伤,以及这场运动如何迫使大量学者放弃批判性思考,转向“改造世界观”和“为政治服务”。 第九章:大跃进与文革中的思想“断裂”。 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知识生产的非理性化和政治化达到了顶峰。分析了在意识形态绝对化的背景下,学术规范的瓦解,以及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隐晦的表达进行“地下”的学术传承。 第四部分:思想的解放与多元视角的回归(约1978至今) 改革开放标志着思想领域的松绑,引发了新一轮对“文化断裂”的反思与对现代性主题的重新审视。 第十章:真理标准大讨论与思想解放的序幕。 剖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僵化的教条主义,为经济改革和思想多元化铺平了道路。 第十一章:对“文化保守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考察了“伤痕文学”、文化热等思潮中,知识分子群体对过去几十年历史经验的集体反思,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非理性因素的批判性继承。 第十二章:全球化视野下的本土化探索。 探讨了后八九十年代以来,知识界如何积极引入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新左派、新自由主义等全球性思潮,尝试在更广阔的学术对话中定位中国思想的独特问题意识。关注焦点转向社会治理、公民社会、身份政治等更具复杂性的议题。 结语:未竟的对话 本书的结论并非对二十世纪思想史的终结性判断,而是强调了其内在的开放性与未竟性。我们看到,一个世纪的努力,最终导向了一个高度复杂的思想景观:既有对现代性价值的执着追求,也有对传统智慧的深刻重估;既有宏大叙事的诱惑,也有对个体经验的尊重。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中国思想脉络的深度地图,鼓励对既有知识框架进行持续的、批判性的审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主编 费安玲


  现职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学历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卷首语/费安玲

罗马法原始文献摘要
◆罗马法原始文献中有关地役权的部分内容/1

理论研究
◆论人的担保与债/Riccardo Cardilli 着 翟远见 译/9
◆占有改定公示效力问题的法理分析/靳文静/39
◆不动产抵押与从物/白  纶/56
◆论占有保护中的「禁止竞合」规则/贾婉婷/71
◆私法趋同化视野下的再履行请求权
──以欧盟法院先予裁决为中心/金 晶/83
◆罗马法中的不可抗力抗辩/陈帮锋/103
◆寻找判决的正当性基础/胡  岩/124

法学教义
◆法典、法官和学说
──以《义大利民法典》草案起草者阿尔博特‧德‧希摩尼
为视角/Sandro Schipani 着 李  超 译/141
◆在理论智识与规范主义之间:不确定的法与确定的法
──西方法律传统(特别是关于罗马法、大陆法和英美法)
法域中的变迁研究举要/Jorge Menabrito Paz 着 陈晓敏 译/150
◆裁判官法上的不名誉及其发展/Abel Hendy Jones Greenidge 着 吴  鹏 译/170
◆义大利法律体系中的法人与私人自治原则
/Lourdes Fernandez Del Moral Dominguez 着 雷  佳 译/190
◆义大利家庭法中私人自治的新界限/Rosaria Giampetraglia 着 耿佳宁 译/211
◆财团法人理事责任制度比较研究/刘利君/231
◆动产抵押权和各担保物权间的冲突问题/Enrico Gabrielli 着 韩  斐 译/245
◆缺乏救济的权利──侵权法实施的法经济学分析/李文静、龙云丽/254

民法典编纂研究之继承法专题笔谈
◆罗马法中遗嘱意思表示限制性规则之探究/费安玲/266
◆论罗马法上遗嘱的表示和解释
──兼论对法律行为理论的影响/章杰超/289
◆中国大陆遗嘱自由限制之实态述评/陈范宏/300
◆继承法中的特留份制度研究/李一娴 /325
◆论中国大陆网络数字遗产继承的立法进路/刘智慧/336

罗马法名句
◆罗马法名句/352
法学沙龙
◆法源体系中的宪法/Massimo Luciani 着 翟远见、耿佳宁 译/354
◆罗马法中的「法律原则」对欧盟判决的贡献
/Fernando Reinoso Barbero 着 程  科 译 /368

会议综述
◆传承与开拓
──五届「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国际研讨会」
综述/陈范宏/383

稿  约

图书序言

窗外,一轮皎洁的冬月高悬于空中。此时的京城经过了又一个喧嚣嘈杂的白天而渐入沉睡之中。的确,近些时日,许多人都感觉到很累,不仅是体力上的工作辛劳,更是心理上的震惊、愤怒或困惑……从2014年年初,尤其是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人们从网路媒体、电视、报纸等诸多管道获取的打击贪腐的资讯如排山倒海一般……

  当然,这些资讯既给公众带来了依法治国的信心和希望,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惑及思考,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能够遏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腐败?

  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遏制腐败,绝对不能依赖于人治,只能依靠法治。也就是说,只能透过法律制度的科学设计和无选择性地执行法律方可从根本上治理腐败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法律制度的设计必须经过认真的、科学的论证,以防止出现为实现某一个目标而使整个制度体系的公平正义发生偏颇;另一方面,法律一旦确定,就必须要加以遵守。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应当意识到「严格执法」口号中所包含的违背法治的错误理念,因为执法应当不具有可选择性,但是当人们高唿「严格执法」时,实际上却赋予了执法的可择性。在「严格执法」的口号下,执法者可以决定「严格」的尺度,既可以「大严格」,也可以「小严格」,甚至可以「不严格」。但是,法律的执行应当是没有可选择性的。故而,「严格执法」口号的本质是将执行法律的不可择性变为了可以任意选择的性质,其实质上是违背法治精神的。

  法治,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需要以理念作为导引、以踏实精神进行制度的科学设计、以多种路径践行法律理念与规范的系统工程。

  作为学术研究者,需要以认真踏实的态度对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因为脚踏实地进行研究活动,这应当是研究者的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使命。自然,这同样也是本刊物之追求。

  本卷除了惯有的「罗马法名句」、「罗马法原始文献摘要」、「理论研究」、「法学教义」之外,还分别设计了「民法典编纂研究」、「法学沙龙」和「会议综述」三个新栏目。在此,敬请各位尊敬的读者关注如下:

  在「罗马法名句」和「罗马法原始文献摘要」栏目中,我们着重选择了罗马法中有关地役权的部分内容。虽然中国大陆《物权法》中有关地役权的规则初现体系化特点,但是对其溯源性的研究和现代实证分析明显不足,期希本卷的相关内容对推进中国大陆地役权研究有所脾益。

  在「理论研究」栏目中,我们刊发了义大利着名的罗马法家、义大利罗马第二大学教授委员会成员里卡尔多‧卡尔迪里教授的文章《论人的担保与债》。他从罗马法原始文献切入,追根溯源地讨论了债与人的担保之间的关系、人的担保的特性和对后世法学理论与立法的影响,颇具可读性。此外,本栏目刊发了几位年轻有为学者的作品,包括金晶博士的《私法趋同化视野下的再履行请求权》、靳文静副教授的《占有改定公示效力问题的法理分析》、白纶博士的《不动产抵押与从物》、贾婉婷博士的《论占有保护中的「禁止竞合」规则》、陈帮锋博士的《罗马法中的不可抗力抗辩》和胡岩副教授的《寻找判决的正当性基础》。各位读者从上述论文的主题就可以看到,这些作者的研究不再是那种泛泛而论,而是对相关主题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这应当是目前阶段中国大陆法学研究应有的景象。对法学理论问题的「粗犷性」研究应当属于中国大陆法学研究的「过去时」情形。

  在「法学教义」栏目中,我们主要刊发了一些外国学者对罗马法和义大利法的理论分析作品,包括义大利着名罗马法学家桑德罗‧斯奇巴尼教授的《法典、法官和学说》、墨西哥罗马法学家鸠尔杰‧梅纳布里托‧帕兹教授的《在理论智识与规范主义之间》、义大利私法学家洛尔德斯‧费‧德‧莫‧多明尼克斯教授的《义大利法律体系中的法人与私人自治原则》、美国学者A. H. J.格林尼治教授的《裁判官法上的不名誉及其发展》、义大利私法学家罗萨莉亚‧贾姆贝特拉里亚教授的《义大利家庭法中私人自治的新界限》和义大利私法学家及着名律师恩里克‧卡布里埃利教授的《动产抵押权和各担保物权间的冲突问题》。上述外国学者对罗马法及义大利私法的有关议题之分析相当到位,例如,《法典、法官和学说》一文,虽然字数不很多,但是可以令读者从这简洁的阐释中准确地感受到法典、法官与学者理论见解之间的相分相辅的体系逻辑;《义大利法律体系中的法人与私人自治原则》则是从义大利立法与司法实践的视角给我们提供了有利于对法人制度加以认识与理解的新资讯,亦从一定角度上为「法人实在说理论」提供了具有理论和实证分析价值的新视野。在该栏目中,我们还刊发了刘利君博士的《财团法人理事责任制度比较研究》和李文静博士的《缺乏救济的权利──侵权法实施的法经济学分析》,其中李文静博士的文章运用法与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实施数载的《侵权责任法》对权利救济的效果从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进行了颇具新意的理论分析,读后令人印象深刻。

  「民法典编纂研究之继承法专题笔谈」是契合2014年年底重新启动的中国大陆民法典编纂活动而开辟的一个专题栏目。该栏目以民法典中必有的内容──遗产继承尤其是遗嘱继承为分析对象,由五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遗嘱、遗嘱自由、特留份及立法对网路数位财产继承法律问题的应对等分别阐释了自己的见解。当然,在学者们的讨论中,溯源性的理论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其不仅对梳理清晰遗嘱继承制度的相关问题很重要,同时也是对中国大陆遗产继承基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推进。

  借着说明开设「民法典编纂研究」栏目之目的,我想在此对中国大陆民法典编纂的机构问题多啰嗦几句。如果我们希望在五至八年的时间内编纂出一部科学且体系化的民法典,则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由具有深厚法学造诣的学者、法官、律师和立法机构中的专家型官员共同构成的民法典编纂委员会。

  透过专门的编纂委员会来完成法典编纂工作并非是现代人的创造,而是产生于罗马社会早期、成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一种立法传统,该传统被欧洲大陆、拉美等国家在制定民法典时所继受。尤其是在经中世纪洗礼的欧洲大陆,伴随着罗马法在欧洲大陆的复兴,罗马社会以专门编纂委员会完成立法的模式也成为欧陆各国竞相学习的内容。《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义大利民法典》、《瑞士民法典》、《荷兰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等均是在专门编纂委员会的努力下完成的立法结晶。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陆民法典的编纂,应当透过设立专门编纂委员会来完成这一伟大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我认为该编纂委员会应当具有如下特征:

  1.独立性

  该编纂委员会一旦成立,仅对完成一部科学而又完备的民法典的编纂负有责任。该委员会应当杜绝「惟上」理念,即不仅要对国家负责任,更要对公众、对社会、对历史负责任。该委员会应当在民法典的编纂中能够具有执着理念、深入研究立法工作、完善立法技术等品质。

  2.专家性

  该编纂委员会应当由法学家、资深法官、资深律师、专家型官员等法律专家组成。这些专家不仅在法学理论上有着深厚造诣,而且对中国大陆现实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对国外较为经典的立法例有一定了解,即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

  3.中立性

  该编纂委员会应当坚守立法的正义,因为该编纂委员会不是若干利益集团的代表者,不能将民法典变为给某些利益主体以特权的「恶法」。如此则可以避免在过去一段时期出现的由某个带有行政色彩的机构主导法律草案所带来了利益「自恋」、规则内容违背法的正义精神、视野狭窄等弊端。

  在「法学沙龙」栏目中,我们刊发了义大利宪法学家马西莫‧卢恰尼教授的《法源体系中的宪法》,该文对从形式与实质两个视角看待法源体系中的宪法并由此引发的理论争议进行了分析,作者运用定义分析法、解释学分析法对该理论争议作出了冷静的观察,最终得出了「法源的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的对立,註定要消弭;各自所代表的不同观点也不可避免地要融合。在宪法领域,这种对立也许本来就不该发生」的结论,很值得我们思考。在中国大陆法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某些为了彰示自己的特立独行或仅为了引发争论而提出的极不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客观上造成法学理论中的「观点污染」。

  此外,本栏目中刊发的西班牙罗马法学教授巴尔贝罗的文章《罗马法中的「法律原则」对欧盟判决的贡献》,透过对欧盟判决的统计、梳理,将渊源于罗马法的十个原则被运用于欧盟判决的情况展示给我们,很有震撼力。当然,我们更应当记住的是这十个罗马法中很重要的原则,即︰利之所在,损之所归(Cuius commoda, eius incommoda);谁主张谁举证(Ei incumbit probatio qui dicit, non qui negat);欺诈毁灭一切(Fraus omnia corrumpit);对于不可能的物不产生任何债(Impossibilium nulla obligatio est);特别法优于普通法(Lex specialis derogat legi generali);一事不再理(Non bis in idem);有约必守(Pacta sunt servanda);遵守你自己制定的法(Patere legem quam ipse fecisti);法律未明文区别者,不得加以区别(Ubi lex non distinguit, nec nos distinguere debemus);禁止反言原则(Venire contra factum proprium)。

  本年刊的最后是有关中国政法大学于2014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及其前四届「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国际研讨会的综述。该国际研讨会于1994年举办了第一届,2014年举办了第五届,其间走过了二十年。

  二十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似乎并不很起眼;二十年,对一个可能生存百年的自然人而言,则是一段重要的生命期间。如果我们把该自然人能够精力充沛进行工作而非单纯学习的时间定位在三十岁到七十五岁的四十五年中,二十年则占据了其中近一半的时间。

  时间的漫长与时间的快速流失是一种相对关系,不过,时不我待的感觉始终环绕着我们。

  在从第一届会议到第五届会议这二十年中,曾经参加过会议的一些学者已经永远地逝去了,同时又有许多年轻的学者参与进来,而且其中相当一些年轻人是在义大利大学法学院学习并专门学习罗马法、义大利法,这让我们看到在中国大陆有关罗马法、罗马法与中国大陆法的研究队伍已经形成为越来越值得关注的阶梯性的人才队伍。在他们的身上,承继着进一步拓展中国大陆对罗马法、罗马法与中国大陆法研究的历史使命。

  目前,在中国大陆,罗马法的研究较之二十年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依然有许多研究要进行,了解罗马法、研究罗马法并结合中国大陆本土情况提出合乎中国大陆现实的法律规则,依然是我们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吾辈依然需要以坚韧的精神和不浮躁的心态「上下求索之」……

费安玲
2015年1月15日夜,于京城静思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翻译质量相当不错,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翻译痕迹。我之前读过一些翻译过来的哲学著作,经常会遇到晦涩难懂的语句,让人难以理解。但这本书的翻译却非常到位,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文文献,这些文献的翻译也十分精准,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风格。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末附录的注释,这些注释对理解书中的内容非常有帮助。作者不仅解释了书中的一些难懂的词语和概念,还提供了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信息。这让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了解更加深入。这套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用心,纸张质量很好,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经常会把这本书带在身上,利用碎片时间阅读。总而言之,这是一套非常优秀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著作,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者,还是对于普通读者,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

评分

读完这套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思想史旅行。我原本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教科书上的概括,读完之后才发现,那些被提炼出来的“学说”背后,其实蕴藏着极其复杂和鲜活的辩论与演变。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罗列各家思想,而是将它们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分析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不同学派之间论证方式的分析,例如儒家注重伦理道德的建构,道家则倾向于对自然规律的体悟,法家则强调制度的严明。这些差异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我喜欢作者那种不带偏见,客观呈现各种观点的态度,即使是对一些我个人不太认同的观点,也能理解其产生的逻辑和价值。这套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人来说,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不仅仅提供了一套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启发我们去思考,去批判性地看待历史和现实。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都受到了影响,开始尝试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买这套书纯粹是看中它精美的装帧和排版,放在书架上确实赏心悦目。但真正读起来,却发现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即使是面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这些故事让原本抽象的思想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理解。例如,作者在讲述孟子思想时,引用了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这套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它注重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每一个学派。作者经常会比较不同学派之间的异同,分析它们之间的影响和传承关系。这种分析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整体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然,这套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一些边缘性的思想流派的讨论不够深入。但总的来说,它仍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学术著作,值得推荐给对中国古代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我打算以后再读一遍,相信会有更深的体会。

评分

我买这套书是因为我爸是历史系的退休教授,他强烈推荐的。老人家说,这套书是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著作,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起初我不太感兴趣,觉得这些古老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但读了几章之后,我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发现,这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思想,其实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息息相关。例如,儒家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伦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却能够深入人心。他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思想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他能够通过细致的描写,将古代的思想家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套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它注重思想的批判性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作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每一个学派,指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这种批判性的态度,让我对中国古代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了。

评分

这套书读起来有点吃力,坦白说,我不是学哲学出身,很多概念和术语对我来说都比较陌生。但作者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他试图用尽可能清晰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思想。我不得不承认,有些章节我读了好几遍才勉强理解,甚至还需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不过,正是因为这种“吃力”,才让我更加珍惜阅读的过程,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我发现,这套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思考的指南。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探索,去寻找自己的答案。作者并没有试图向我们灌输某种固定的观念,而是引导我们去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体验。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考证,他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避免过度解读和主观臆断。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质量更加放心。虽然阅读过程有些艰辛,但最终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